【通用】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
3、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等能力。
2.难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月亮不是光源,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用一面镜子可将室外的阳光反射到室内,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看到同学、看到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的反射;对于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生乙: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
生丙:为什么光会发生反射现象?
生丁:反射光与入射光存在什么关系?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去研究,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其他问题大家可以回去查资料,回去研究。
二、新课内容
1.光的反射。
师:这是一条入射光线射到一个平面镜上,下面请问这们讨论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师:请同学将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画出,为了便于说明标出1、2、3……如图2所示。
下面我们先表决一下,支持1的请举手,支持2的请举手,支持3的请举手。
下面我们调换一下座位,请支持1的坐在左边,请支持2的坐在中间,请支持2的坐在右边,支持1的最多,支持2的最少,不过不要灰心,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现在三军对阵,如何决出胜负呢?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首先要设计实验,需要什么器材?怎样去做?请各组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光源、一个平面镜、一个可折转的光屏、量角器、三角板、铁架台,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先请一组到讲台上将其实验演示给全体同学看,其他组的同学要进行评议:这个设计行不行。
该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与课本P52图4一15相同,可在光屏上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全班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生:分4个人一小组做实验,找反射光线。
师:1、2、3组的实验结果,得出反射光线将沿哪个方向射出?
生:沿1方向射出。
师:有没有沿2、3方向射出?
生:没有。
师:可见光沿2、3方向射出的猜想是错误的。
师:请1的支持者站起来,通过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其他同学也不要气馁,下次受到鼓励的可能就是你们。
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反射光的射出方向,谁能给这两条光线起个名字呢?
生:入射光的光线叫入射光线,反射光的光线叫反射光线。
师: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我们可以把我们在塑料板上找到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路径以及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像课本P52图4一15一样在塑料板上画出来。因为两点决定一线,所以在找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的路径后,点两个点就可将其传播路径画下来。
生:在纸板上画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平面镜的位置,找两线位置关系。
师:反射光线的位置与入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生: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跟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相等。
师: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有两个(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同理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有两个,你们说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和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相等到底指哪一个角呢?可见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不惟一的,为了更确切地描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位置关系,我们需要添加一条辅助线,这条辅助线加在哪里合适?
生:讨论、交流。
师:请一位同学自己上台将辅助线加上。
师:这条辅助线与镜面垂直,既不偏向入射光线,也不偏向反射光线,非常“公证”地站在中间,像“法官”一样,因此我们就称它为“法线”,引入法线后,同学们考虑一下,如何描绘这两条光线的位置关系更确切?或者说就惟一了呢?
生:讨论、思考得出: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与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相等。
师:谁能给这两个角起名呢?
生: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师:根据一次实验的结果就能下结论吗?
生:不能。
师:怎么办?
生: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再做两次,并将实验所测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师:请大家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并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画出表格。
生:
入射角i
反射角g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师:用什么量入射角、反射角?
生:用量角器。
师:下面大家做实验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并将所测数据记录表格中,得出实验结论。
生:实验结论是: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师:先有入射角,后有反射角,因此只能讲: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而不能讲: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是不能只考虑数值大小关系,还要考虑物理意义。
对课本P52图4一15光路图你还可得出什么结沦?
生甲: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生乙: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师:甲乙两同学回答正确,乙同学的结论你能用实验验证吗?
生乙:可以。如果将光屏的另一半以法线为轴向后折,在光屏的另一半就看不到反射光线了。
师:大家一起做实验探究,是这样的吗?
生:通过实验得出:是这样的。
师:可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请大家光的反射规律。
生: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
师:介绍“模型法”:一幅图三条光线就将光的反射规律形象地描绘出来了,这就是物理学上常用的——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模型法”。
师:根据“逆向思考法”,若让入射光线逆着反射
光线的方向入射,同学们猜想一下,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呢?
生:可能逆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师: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怎么办?
生: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实验结果是什么?
生:入射光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反射光逆着原来的入射光,可见,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板书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演示实验l:拿一块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某同学的眼上,问其,感觉如何?(刺眼)刺眼说明光很强,看不清。其他同学有没有这一感觉?(没有)没有说明光没有反射到你眼中。
演示实验2:拿一块面积、形状与平面镜相同的硬纸壳,再做相同的实验,再提问那个同学.问此时有何感觉?(不刺眼,能看清)反问其他同学能不能看清?(能看清),能看清说明有光射入你的眼睛。
师:光射到硬纸板上所发生的反射我们把它叫漫反射;光射到平滑镜面的反射我们把它叫镜面反射。
生:为什么会发生漫反射和镜面反射?
教师取两张硬纸条,把一些大头针垂直插在硬纸条上,可以看到这些大头针互相平行,教师把其中一张硬纸条注意折几折后,插在这张硬纸条上的大头针不再互相平行。
师:平的纸条把它看成平滑的反射面,大头针看成法线,平行光射向平滑平面时,入射角相等,反射角也相等,光沿同一方向射出去,发生镜面反射。弯折的纸条凹凸不平。各个入射点的法线方向各异,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表面时,入射角不相等,反射角也不相等,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射出,发生漫反射,让学生看课本P53图4—16,进行想象、理解。
注意:漫反射时,每条光线的发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归纳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本节我们通过对光的反射现象的探究,得出了光的反射规律,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知道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56作业l、3、4、6。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光的反射(二)
第一课时光的反射(一)
(光的反射定律)
1.光的反射定律:
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六、课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2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
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秒<17米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3
一、设计思想: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分为: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中,机械运动的概念较为简单学生理解也相对容易,所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后两部分,在参照物的教学中通过一个小实验,钢笔放在书本上推动书本运动。利用机械运动的概念讨论钢笔是运动还是静止?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选择不同的标准获得不同的运动形式,自然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整体的设计思路利用身边的现象赖引导学生理解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概念,期间可通过穿插一些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理解更加具体、生动和深刻。
二、教材分析
初二时学生初次接触物理,本章是人教版的起始章的第二节内容,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在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学生先从身边最简单的运动着手,对于学生物理学科的入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本节不熟悉的参照物,教材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最终理解运用。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物理思维还未建立,理解和分析能力较弱。该年龄段的学生有好奇心,但是对问题缺乏深刻的思考,对知识的提炼和总结缺乏训练。比如物体的运动选取不同的参照物运动形式不同。学生容易将参照物和研究对象混淆,对于这个问题,一定要先通过明确谁是参照物谁是研究对象,再讨论后续的相对运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着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常见的运动现象。
(2)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能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式的体验学习,使学生能灵活选取参照物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人生观教育,通过“STS”教学,激发学生学好科学技术,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五、重点难点
1、参照物概念的形成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六、教学策略和手段
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身边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学习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不断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运动的相对性,通过视频资料了解我过前沿的航空科技,尤其是飞船对接技术中的相对运动,让学生明白物理源于生活,但又改变生活。
七、课前准备
简单的实验器材准备,图片资料、视频和音频资料,学生的课前预习
八、教学过程
(一)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图片引入:
1、春天,风筝在空中迎风摆动;
2、夏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3、秋天,落叶纷纷飘落;
4、冬天,雪花漫天飘洒;
5、今天,你上学的路上,路旁的树木不断被甩在身后
6、此时,钟表的秒针在不停地“走动”;学生思考并回答: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样的启示?(学生回答)
师: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我们每一个人时刻都在运动(如心脏在跳动,血液在流动),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着。
(二)机械运动
学生活动一: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生]从家里到学校或从学校回家都是运动。[生]老师讲课时在讲台上或教室里的走动也是运动。[生]假期旅游时乘坐汽车或火车都是运动。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运动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能讲讲你们是怎么来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
[生]如果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如果一直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没有运动。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通俗。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天空中飞行的飞机、火箭;地面上奔驰的火车、汽车;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只、舰艇;行走的人、流动的水、游动的鱼、飞翔的鸟等等都在运动,为什么能说它们都在运动呢?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说这些物体都在运动是因为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
[板书]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mechanical motion)。
(三)参照物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既然运动是普遍的,为什么又常常说房屋、桥梁是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静止的,河水、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船只等是运动的?
学生活动二:请同学们将书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放在书本上,用手缓慢地推动书本,使书本载着钢笔沿桌面向前移动,思考下面问题:
[投影]
(1)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
(2)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有无变化?
(3)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
[生]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钢笔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有变化;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师]请同学们根据机械运动的概念来判断书本和钢笔的运动情况。
[生]书本和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书本和钢笔是运动的。
[生]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说明钢笔是静止的。
[师]一个说钢笔是运动的,另一个又说钢笔是静止的,他们矛盾吗?请同学们讨论。
[生]如果以桌面作标准,书本和钢笔就都是运动的。如果以书本作标准,钢笔就是静止的。
[生]选择作标准的物体不一样,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一样,因此他们并不矛盾。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同学们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有。比如老师站在讲台上,如果以教室的墙壁作标准,老师就是静止的,如果选择太阳作标准,老师就是运动的,因为老师站在地球上不动,但地球在绕着太阳转动。
[生]我们大家都一样,如果以坐在教室中的'椅子作标准是静止的,如果以太阳作标准都是运动的。
[生]旅游坐车的时候,如果以车厢作标准,坐着的人是静止的,如果以路边的树或大楼作标准,车内的人就是运动的。
……
[师]同学们讲得都很好。可见,说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标准。
[板书]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在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的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reference object)。
[师]学生活动三:情景模拟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
[师]是不是只要说到物体的运动情况,都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而言的?参照物应该怎样选择呢?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看能不能有满意的答案。
[生]第一个问题是肯定的。因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说一个物体运动情况是什么,肯定是相对于某一个作为标准的参照物来说的。
[生]选择参照物时,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作参照物,因为这样选的话。这个物体永远处于静止状态。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生]刚才大家说到参照物中有人、有车、有树木、有房屋、还有人的影子等,什么都有。所以,我认为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
[生]因为我们词论的物体大部分是在地面上运动的,所以—般应选样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这样研究问题方便。
[生]我认为如果选样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时,参照物可以不提。比如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不用说”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在运动”。
[生]我觉得选择参照物时,应该看怎样选择研究问题更方便。比如研究客车是不是运动,最好选择地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作参照物;如果要研究人在车厢里是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否运动,就该选择车上的坐椅或固定在车上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师]同学们表现得太棒了!老师还要补充一点,研究问题的时候,选择好参照物后,就可以先假定参照物是不动的,然后再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情况。归纳选择参照物的注意事项(课件展示)
参照物比如课本P22图11。1-4中丙图,“乘坐电梯向外观看,有什么感觉?”
[生]乘这样的电梯向上运动时,以电梯为参照物,假设电梯不动,楼房就在向下运动;如果乘电梯向下时,楼房就向上运动。
[生]如果老师从讲桌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以老师为参照物的话,假定老师不动,可以认为是讲桌沿老师的反方向运动。
[师]大家说得非常正确,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还会碰到很多的例子。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教材图11、1-3及图11、1-4甲、乙,大家互相交流讨论,说一说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四)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师]从上面同学们的分析可以看出,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情况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九、板书设计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被选择来作为标准的物体
3、 物体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
十、作业设计
1、完成随堂练习,完成《同步》。
2、进行小结。
3、按照要求预习。
十一、教学评价
本堂教学用了较多的时间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的相对性进行试验和讨论,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我收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料,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其中有在机械运动,通过老师的移动,引导学生得出机械运动的定义,并通过钢笔放在书上推动书移动,讨论钢笔相对书和桌面的运动,这个小实验简单直观,学生可以一边实验一边思考,很快就理解了参照物不同,运动的描述不同的结论,这里学生的参与度高,效果很好。但是在后面的对于相对运动和参照物的理解和运用上,如果能引入一些中国古诗,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的效果就更加明显。例如可以举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
十二、教学反思
本堂课由于内容较为丰富,也比较贴近生活,所以可选取的多媒体资料很多,而且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都较高,因此在选择上必须注意如何取舍,原本选取了将近15段视频资料,但在授课时反而出现了时间不够用,每个片段只能一扫而过,根本无法起到作用,在经过仔细的筛选后,只留下5个片段,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给学生活动和思考,这样一来效果反而好了。教师的语言必须有效而精炼,指向性强,否则后引起学生听觉疲劳,教学效果反而不好。
十三、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
通过本堂的学习,学生普遍感觉物体还是很贴近生活,很有趣味,而且很有用。在参照物的学习上一开始感觉吃力抽象,但经过大量的事例和视频资源,抽象便具体,模糊变清晰,纷纷表示物理学习充满信心,表示要认真学习物理。希望老师多做实验,多准备有趣新颖的视频资料。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熔化和凝固现象。
2.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3.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4.知道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5.了解图象在学习物理学中的作用。]
6.结合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验探究过程。
【教学重难点】
1.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2.晶体熔点的物理意义。
3.海波和蜂蜡熔化过程的实验操作。
4.利用图象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所以物质状态的变化也属于热现象。
二、进行新课
1.熔化和凝固
教师提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哪些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最常见的是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所表现的物态变化,例如,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还有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海波、蜂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2.学生实验:观察海波的熔化。
(1)讲述实验的做法
各组的熔化实验仪器中放入了少量的晶体物质海波。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把试管放在大烧杯的水中,将烧杯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等水温升至30℃以上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动,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海波的温度,并观察海波的状态。最后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
2.2 教学难点
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看下图,同学们觉得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凭感觉看,是不一样大,那么大家拿出手头的尺子或者选择一根绳子作为参照物,来测量测量两个圆的大小。
【生】两个圆原来是一样大的。
6.2 新知介绍
一、长度的单位
【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长度的单位——米,也学习了米的相关进率。
下面我们来总结: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km)、分米(符号为dm)、厘米(符号为cm)、毫米(符号为mm)、微米(符号为μm)、纳米(符号为nm)。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25px=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师】下面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
5.2m=5.2m×100=13000px
【生】5.2m=5.2×2500px=13000px
【师】对,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
二、长度的测量
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师】从这幅图里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常用的直尺,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200px,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200px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最小刻度)是0.25px。
【师】
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师:首先请同学们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在测量过程中总结一下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A:使用前:
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B:使用中:
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下图所示)。
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下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读值。
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
【师】下图中木块长度是多少?
【生】答:2.1925px。
测量误差
【师】在刚才的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的测量结果有稍微的差别,但是我们的测量方法却都是正确的。之所以有差别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最后需要进行估读,估读就难免有大有小。这就形成了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师】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少误差。
减少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例题】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测量的结果是( )
B.96.25px
C.19mm
D.47.5px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之前,要明确其分度值;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由图知:刻度尺上25px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2.5px=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块左侧与50px对齐,右侧与96.25px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96.25px-50px=46.25px。
故选A
【例题】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308.5px、309px、308.75px、323.75px,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B.308.5px
C.312.5px
D.309px
【分析】偏差较大的读数是错误的,去错误读数,取其余3个正确测量值的平均值值即为测量结果;
在测量长度时,通常采用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故只要计算出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可,但是在最后结果的确定时,还要注意小数位数的保留规则与测量值相同;
从题中提供数据可知,323.75px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所以323.75px是错误的,应该去掉;
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故物体的长度最终应记录为:L=12.34cm+12.36cm+12.35cm
=308.75px
故选A
三、时间的测量
【师】许多同学手上都有带一只手表,大家都知道,手表是用来看时间的,所以是时间的测量工具。那么除了手表以外,大家知道,还有哪些是用来测量时间呢?没有手表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方法判断时间呢?(不要告诉我说可以看手机时间。)
【师】
下面我们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
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
【师】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
【生】可以用日晷、沙漏计时。
日晷:在太阳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圆盘上的杆在圆盘上形成影,随太阳升降运
动,不同时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对应位置标上对应的时刻,就可以用来计时了;
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数量的沙子,根据漏下的沙量计时。)
【师】对,大家概括得很好,有时候在野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太阳的位置确定大概的时间,接下来我们具体来学习时间。
时间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为s。除了“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时(符号h)、分钟(符号min)。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h=60min,1min=60s,1h=3600s
计时工具: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石英钟、电子手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的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实验】机械停表的使用
(1)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停止、归零;如何读数。
(2)用停表测量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以及1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归纳总结】秒表的外形如上图所示,A为归零按钮,B为计时秒针控制按钮。使用时,你应该先进行调节,就是按下归零按钮,使秒针指在“0”处。再按动秒针控制按钮开始计时。计时结束时,要按动秒针控制按钮,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就可以读出时间值。
【师】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木棒都能成为杠杆呢?
【生】思考并作答
【师】一根硬棒成为杠杆的要有如下两个条件:
①要有力的作用;
②要能绕着某固定点转动
误差处理:
【师】时间的测量也会有误差,如果减小误差,如长度测量类似: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学习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学习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方式
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视频资料,玩具车、玩具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 min)
〖师〗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十章内容,认识到多彩的物质世界,知道了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都有质量,不同物质的密度不同,那么这些物质存在的状态如何呢?
[讨论]
[总结1] 今天,我们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问题。为什么它们会运动或静止?(板书本章课题)
[总结2] 我们首先看物体的运动该如何描述?(板书本节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机械运动(10min)
1.现象
[问题] 大家观察周围的物体,你认为它们哪些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
[回答](1)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2)走路的人是运动的;(3)飞出的足球是运动的;(4)地球是运动的;(5)分子是运动的;……(6)黑板是静止的;(7)教室外面的树是静止的;(8)公路是静止的;(9)大桥是静止的;……
也可能回答出一些其他的问题:(1)星星是静止的;(2)太阳是静止的;……
[分析](1)我们身边有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上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总结] 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2.概念
[问题] 物体运动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运动的?
[观察] 大家观看[播放视频1]:运动的.自然界。
[总结]
凡是运动的物体,它们的位置在发生着变化,所以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板书)
(二)参照物(15 min)
1.概念
[问题] 既然自然界中所有的物体都是在做机械运动,可为什么我们还常说××物体是静止的呢?如黑板是静止的,房屋、树木是静止的等等。
[讨论] 我们常说物体静止也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如果都运动,我们也不容易为物体定位了,房屋、树木说它们静止是因为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它在某一位置是固定不动的,即它相对于旁边的房屋来说,它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我们也常看它与其他物体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所以我们平时说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都是以一个物体做标准而言的。
[总结] 参照物: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视频2] 观察哪辆列车在运动?它们是以什么物体做参照物来研究的?
2.特点
[问题](1)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只有一个吗?
(2)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状况一定相同吗?
[分析]当观察一小汽车在公路上驶过时,判断它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选地面为参照物,也可以选路边的房屋做参照物,还可以选树木做参照物,它们都能得出汽车是运动的结论,所以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
如果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如选汽车司机中靠椅,则会判断小汽车是静止的,所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3.练习
(1)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①某车站并排停放着两列待发的列车甲和乙,过了一会儿,甲列车内一个人看见窗外树木向东移动起来,然而,乙列车内的人通过窗口看甲车是静止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上述表明 。
②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车匀速向东行驶。甲感觉顺风,乙感觉无风,丙感觉逆风,则当时刮的是 风。甲、乙、丙三个骑车速度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________ 。
(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所选的参照物。
①(20xx年温州中考题)诗人曾写下这样的诗句:“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诗人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桥 B.河岸 C.水 D.岸上的树
②在一条东西取向的平直公路上,甲、乙、丙三辆汽车同时向东行驶,乙知甲车比乙车快,比丙车慢,则以 为参照物时,三辆汽车均向西行驶。
(三)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10 min)
[问题] 同一情况,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会得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讨论]
[结论]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图片展示]空中加油机;高空观缆车。
[播放视频4]航天器的起飞和降落。
[播放视频5]联合收割机。
[播放视频6]生活中运动现象举例。
[播放视频7]同步卫星,火箭起飞和降落。
[类比]1.说某一同学个子高,是不准确的,应该说,它与谁相比个子高,同理说某一位同学矮,也是不科学的。
2.某人问路,到某地要用多长时间,该人不答,待问路人不耐烦开始走时,该人才说1小时左右,问路人不解,该人答曰:不知你走多快,如何判断用多长时间呢?这里的参照就是走路人的快慢,可见,我们表达话语时,一定要说话严密些。
(四)思考与练习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虽然运动是绝对的,但我们平时为了研究方便,仍然说某个物体是静止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平时我们判断某个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时选择了一个作标准的物体,这个物体我们叫做参照物。
对某一个物体的运动状况而言,参照物的选择不止一个,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却并不一定相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叙述严密,说某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一定要加以参照物。如果没加,一般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而言的。
四、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自然界的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
二、参照物
1.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对某一运动状况的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并不只有一个;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不一定相同。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叙述温度计的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
2.通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养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行和正确使用物理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试管、投影仪、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冷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使用火,开创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仍离不开热的利用.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有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大家希望了解什么内容?
二、进入新课
[生甲]什么叫温度?
[生乙]我们凭感觉能知道物体的冷、热,感觉可靠吗?
[生丙]用什么仪器测温度?
[师]现在问题提出来了,大家讨论,看能否解决
[生甲]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生乙]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靠的
[生丙]应该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师]既然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不可靠,我们怎么来验证.
[生甲]很冷的冬天,在没有暖气的房间里会觉得很冷,可是从外面走进屋子里的人会觉得比较暖和.
[生乙]我们通过实验也能得出.
[想想做做]
[生丙]我们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这时,我们觉得在左手感到温水冷、右手感到温水热.
[师]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人们的感觉只能大致区分温度,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thermometer).
1.温度计
[师]我们用桌上的东西自制一个温度计.在广口瓶内加入一些带颜色的水,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一端封闭的细玻璃管.把细玻璃管封闭的一端加热,使玻璃管内的空气跑出一些,迅速用橡皮塞塞住瓶口.大家做完了以后,将广口瓶放入热水里,仔细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再放入冷水里,观察水柱位置,得出结论.
[生甲]放入热水里,细管中水柱上升.
[生乙]放入冷水里,细管中水柱下降.
[生丙]这可能是由于液体热胀冷缩的缘故吧.
[师]是的,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还有的用水银.
现在我们看挂图和投影,来认识它们,(投影片课本图4.13,挂图温度计的构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讨论.
[生甲]投影片上,甲是实验室用的温度计,乙是体温计,丙是寒暑表.
[生乙]温度计的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温度计的使用、液体、刻度、符号.
[生丙]温度计上符号为C,表示摄氏温度
[生乙]甲图的量程是-20℃—110℃,最高温度是110℃.最低温度是-20℃,分度值1℃.
[生戊]乙图的量程是35℃—42℃,最高温度42℃.最低温度是35℃,分度值0.1℃.
[生己]丙图的量程是-30℃—50℃,最高温度50℃.最低温度是-30℃,分度值1℃.
[师]怎样才能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并且不会损坏温度计?所测液体温度能否超过量程?
[想想议议]
[生甲]要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
[生乙]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
[生丙]如果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
[生丁]寒暑表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50℃,最低温度是-30℃,分度值是1℃,主要是根据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常年温度范围确定的.
[生戊]体温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42℃,最低温度是35℃,分度值是0.1℃,是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确定的.
[生己]实验用的温度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为110℃,最低温度为-20℃,分度值是1℃,根据实验中需要测量的范围确定的.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精采,同学们也注意到在温度计上有C(或℃),它是表示摄氏温度,还想了解什么?快提出来,让大家来解决!
[生甲]℃表示什么?
[生乙]温度的单位是什么?
[生丙]用什么符号表示温度?
[生丁]如何读温度?
[生戊]摄氏温度如何规定?
[师]请大家相互讨论来得出结论.
[生甲]℃是摄氏温度单位的符号,读做摄氏度.
[生乙]温度用符号t表示.
[生丙]摄氏温度是这样来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摄氏度(1℃).
[生丁]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读做“37摄氏度”.
[生戊]北京一月的平均气温是-4.7℃,读做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
[师]大家回答地很好.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我们先来研究摄氏温度.
2.摄氏温度(板书)
[师]我们看P71想想议议,能否把空白填上.
[生甲]沸水的温度是100℃
[生乙]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生丙]人的正常体温是37℃
[生丁]我国最低气温为-52.3℃(漠河镇)
[生戊]鸽的体温为42℃
[生己]南极洲(1983年)最低气温为-89.2℃
[生庚]火箭燃烧室内燃气约3400℃
[生辛]液态氮沸点-195.8℃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鼓掌进行鼓励.我们家庭中和医院常用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仔细看挂图、思考.提出问题.
[生甲]体温计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构造有什么不同?
[生乙]体温计的构造有什么特点?
[生丙]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实验室用体温计不可以,为什么?
[生丁]为什么使用体温计先要甩甩?
[师]问题出来了.大家观察讨论来得出结论.
[生甲]体温计里面的毛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
更细,而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
[生乙]玻璃管非常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微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会有明显变化,因而更精确.
[生丙]读体温计示数时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指示原来的温度.
[生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重新用体温计时,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否则测量出温度不准确.
3.体温计[板书]
[师]同学们对体温计了解很多,也会使用.那么一般温度计将如何正确使用?请大家看图想想议议.
[想想议议]
[生甲]第一个图错误是把温度计玻璃泡位于容器底部
[生乙]第二个图错误是把温度计玻璃泡位于容器侧壁.
[生丙]第三个图错误是温度计玻璃泡没有全部浸没在液体中.
[生丁]还有可能发生的错误是:没有等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就读数.
[生戊]读数时温度计离开了被测液体.
[生己]使用温度计时还可能发生的错误是读温度计示数时眼睛没有平视.
[师]大家知道了使用温度计常犯的几种错误,哪又该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呢?
[生甲]要认清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
[生乙]测量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但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
[生丙]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生丁]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的概念、摄氏温度、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和体温计的构造及正确使用的方法.这节课的内容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希望同学们要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关的现象,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阅读P73科学世界
P74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
[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答案]
1.找有关温度单位的错误说法,可以不局限于电视、报纸.各种书籍和大人们在各种公开场合的都可以例举.如:今天气温18度.
2.提示:关于地球表面的最低、最高温度和地点、时间问题,不一定局限于地理书中的答案,也可以是学生查到的最新资料,或者不同于地理书中上的其他说法.
3.科学家们提出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叫做热力学温度.用T表示,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T=t+273.15K
4.参阅本章资料5
五、板书设计
1.温度计
2.摄氏温度
3.体温计
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8
一、运动的世界
在月明星溪的夜晚,我们在外面散步时,常常有月亮跟着我们走的感觉,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太阳从东方升起
太阳从西边落下
赛跑冠军
豹在狂奔
候鸟在飞行
飞机在飞行
狗在奔跑
你能举出那些在生活中熟悉的运动吗?
1、上学的学生、下班的工人、飞翔的小鸟、游动的金鱼、飞驰的汽车、奔跑的骏马、流动的空气
2、地壳的运动,大陆板块的碰撞产生了地球上的高山和峡谷;江河的流动形成沟壑和平原;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水城威尼斯在不段下沉
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不存在的。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
二、运动的描述
(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万马奔腾图》
(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歌词来表现节奏。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那么物理学中,我们怎么来描述运动呢?
例:(1)汽车在公路上行使。
(2)月亮升起来了。
(3)月亮在云层里穿行。
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标准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汽车公路上的'树飞快的行使
月亮地球升起来了
月亮云层在穿行
(A)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B)把事先选定的另一个物体,也就是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要经历三个过程:
(1)选择参照物
(2)确定被研究的物体
(3)判断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改变。
思考: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里,为什么行人说乘客运动得“真快”,而司机却说乘客“没动”
乘客到底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研究的物体标准物体位置是否改变动或静
乘客地面、树改变动
乘客司机、汽车没改变静
例1:浣溪沙
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以船为参照物
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以山或岸边的树木为参照物
例2: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一周所用的时间,距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等,那么卫星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若以宇宙上的另一个星球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例3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
A.一定上升B.一定下降
C.一定静止D.无法判定
例4试分析下列各题以谁作参照物。
①上升的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
答:①“上升的电梯”是电梯对地面上升,因此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而“人是静止的”,是人对电梯静止,因此,是以电梯参照物。
②静止的汽车有人感到它在运动;
答:“静止的汽车”是以地面作参照物,而“有人感觉它在运动”应为汽车对观察的人在运动,因而,是以运动的为人参照物。
③下降的电梯上的人看到墙向上运动;
答:“下降的电梯”是以地面作参照物,“墙向上运动”应是墙对人是向上运动的,因此,是以人(或电梯)参照物。
答:“同向行驶的汽车”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而“感到自己向后退”应是“自己对于对面的汽车向后退”,因此,对面的汽车是参照物。
说明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说的,参照物不同,运动的描述也就不同了。
④同向行驶的汽车里的人看对面的汽车时,感觉自己向后退。
参照物选择的原则:
1、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2、参照物可任意选择。不论是静止的物体还是运动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3、参照物一但被选定后就认为该物体是静止的。再看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4、经常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如“太阳东升西落。”(这时候默认地面为参照物。)
例5:观察如图所示小旗,判断船相对岸上的楼房的运动状态有哪几种可能,并简单说明。
分析:(1)根据船上和楼房上的旗子摆动方向,船可能停在水面上相对楼房不动,旗子摆动方向顺着风吹的方向;
(2)船可能顺着旗子摆动的方向靠近楼房,但运动速度比风速小些;
(3)船还有可能逆着旗子摆动方向远离楼房。
我要试试:
(1)在歌词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所描述的现象中,我们以为竹排在“江中游”是以为参照物;我们说青山“两岸走”是以参照物
(2)一辆汽车在水平河岸上行驶,以汽车为参照物,它在河中的倒影是;以河岸为参照物,它在河中的倒影是。
3.太阳从东方升起;参照物
4、月亮躲进了云层,乌云遮住了月亮参照物,
5.两人并肩而行,以什么为参照物,两人是静止的以什么为参照物,两人是运。
课堂小练习:
1、下列各项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放糖的水变甜了B同步卫星绕地球运动
C铁生锈了D水结成冰
2、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名诗中描写的“青山”与“孤帆”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帆船、河岸B河岸、帆船
C青山、太阳D青山、划船人
3、“刻舟求剑”是人人皆知的典故,楚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由于他不懂的物理知识所导致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9
第三单元第1课(节)
主备人:xx授课教师:xx
课题
3.1温度
教材
简析(创新元素)
本课是热学的开始。在学生感受到靠感知的温度不可靠的基础上引入温度计,通过自制温度计领会温度计的原理、构造,接着学会使用温度计。教材注重探索学习,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定义、单位、摄氏温度、0℃与100℃的规定。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例得出温度的定义及单位,摄氏温度的意义。
(2)通过实验比较,说明温度计的用途,并进一步的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温度的学习,知道温度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重要。
(2)通过对温度计的使用的学习,能正确使用温度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温度的定义、单位、摄氏温度、0℃与100℃的规定。
2、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1)一烧杯热水、一烧杯温水、一烧杯冰水
(2)不同种类的温度计
(3)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制温度
教学流程(可以手写)
教学过程(信息化资源应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播放学校的景色(浓雾天气拍摄)视频,让学生观看
二、进行新课
1、实验体会:
让学生摸自己身边的物体(比如刚从冰箱拿出的食物、刚烤熟的地瓜、自己的额头)
1)提问:同学们所摸的物体,感受怎样?
2)通过学生回答(这些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同)进入新课。
2、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实验体会:
器材:在桌面上分别放课前准备的三杯水
方法:选两位同学做体会实验,并把他们命名为甲同学和乙同学。想让甲同学将一手指放入热水中,立刻让他把刚才放入热水中的那个手指放入温水中,问他的感受。同样,让乙同学将一手指放入冰水中,立刻让他把刚才放入冰水中的那个手指放入温水中,问他的感受。
A、学生回答
B、提问:按理说,同一杯水的温度应该是相同的,为什么刚才两位同学得到的结果不一样呢?凭我们的.感可靠吗?该怎么办呢?
3)温度计
活动一:拿出自制温度计,先放到热水中,观察现象
再放入冷水中,观察现象
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自制温度计是依据什么道理制成的?
展示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让学生观察其结构
温度计的用途: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的仪器。它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它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毛细管、液体、刻度组成,里面的红色液体一般是水银,所以象这一类温度计又叫水银温度计,液体有的是煤油,或者酒精。
4)在生活和生产中,温度常常采用摄氏温度。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5)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把这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表示1℃。
问:同学们,今天你们进入校园时,还记得你的体温吗?谁上来把自己的体温写到黑板上,并大声读出来。
黑龙江省的漠河是我国气温最低的地方,冬季最低气温为—52。13℃。同学们知道怎么读吗?
活动二:利用自制温度计能不能准确测出热水的温度?为什么?
那么,你能为自制温度计标上刻度吗?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讨论
6)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及读数
A、看量程和分度值。
B、把温度计插入被测液体中(注意:玻璃泡一定浸没在液体中,且不要与杯壁、杯底接触)
C、读数时,温度计一定要保留在液体中,切不可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视线要与刻度线水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零以上的温度读作××摄氏度,零以下的读作零下××摄氏度。
活动三:学生分组测冷水、热水的温度,练习使用温度计,并读数
7)体温计
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文字,了解体温计的量程、分度值、使用方法
三、归纳与小结
1)温度的定义、单位及单位符号是什么
2)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它的原理是什么,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3)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如何读数
4)其他温度计
作业设计(布置)
1、完成课后1,2题
2、完成学习之友上基础练习部分
板书设计
3.1温度
1、温度
(1)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单位:(通常情况下采用摄氏温度)
摄氏度,符号是℃
(3)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把这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表示1℃
2、温度计
(1)用途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的仪器
(2)设计原理
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3)结构
它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毛细管、液体、刻度组成,里面的红色液体一般是水银,所以象这一类温度计又叫水银温度计,液体有的是煤油,或者酒精。
3、温度计的使用
课后反思(手写)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3.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4.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经历选择材料自制弹簧测力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积极探索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意识。
2.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具有保护仪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弹簧的伸长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的关系
2.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
3.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
教学难点
1.形变、弹力
2.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定量关系
教具准备臂力器,体重秤,弹簧秤,握力器,拉力器,气球
分组实验:弹簧、铁架台、刻度尺(30cm)、钩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跳水的比赛录象,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
(二)进行新课
一、弹力
演示实验:当用手拉(或压)弹簧时,弹簧受力发生形变,这时,弹簧对手也产生一个拉(或推)的力。
举例: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形变。同时,变弯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
师: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力的作用。
这种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在哪种情况下产生弹力?
生甲:撑杆跳高运动员在撑杆跳时,将杆压弯,杆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乙:我将手中的尺子压弯时,尺子对手有力的作用,这个力也是弹力。
生丙:射箭运动员射箭时,将弓拉弯,被拉弯的弓对手也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丁:我将手中的橡皮筋拉长,橡皮筋也会产生弹力。
生戊:打篮球时,球与地面挤压(或碰撞),也会产生弹力。
师:以上同学都说得很好,生活中产生弹力的例子还很多,例如我们通常所说
的压力、支持力,其实质都是弹力。
举例:把手指压在桌面上,手指发生形变,对桌面有一个力(弹力)的作用,同样,桌面发生形变,对手也有力(弹力)的作用,手对桌面的弹力就是压力,而桌面对手的弹力就是支持力。
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有疑问吗?
生:桌面发生形变我们都看不出来。
师: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关于物体微形变的演示实验:
演示玻璃瓶的形变。如图5.3一l所示,找——只横截面为椭圆的大号墨水瓶,在瓶口所加的橡皮塞中穿入一根两头开口的细玻璃管(半径1~2mm,长约30cm)。向瓶内灌满红水,使水柱在管中有适中的高度,再在管的背面衬以带刻度的白纸板。
演示时,先用教鞭(或钢笔杆)轻敲瓶壁,让它发出清脆的响声,(表示玻璃比较硬)。然后用手指沿横截面的短轴方向紧压瓶子。因瓶子受到这样的按压后容积变小,管中水柱明显上升(如图9)。当放开手后,水柱液面就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再沿瓶横截面的长轴方向压瓶,则由瓶的容积变大,水柱就明显下降(如图b)。这说明玻璃受力要发生形变的。同理,桌面受力也是要发生形变的,只是形变很微小我们肉眼看不出来而已。
师:归纳以上例子及实验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沦?
生: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种力,这种力叫弹力。
板书: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
师:要知道力的大小,我们就要用专门的仪器进行测量,测量力的仪器叫测力计,实验室用的测力计叫弹簧测力计。
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有: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挂环。
师:你观察很仔细、很全面、讲得很好,弹簧测力计主要构造是:刻度盘、弹簧、指针。
板书:2.弹簧测力计
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
师: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生: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
师:这里请大家注意,弹簧受到的拉力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大?弹簧会不会无限制地伸长?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不会,当拉力增加超过某个限度时,弹簧会被拉断。师:对。弹簧要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弹簧测
力计就是根据弹簧这个特性来量度力的大小的。
板书:工作原理: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力越大,伸长越长。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测力计?
生甲:握力计。
生乙:拉力计。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P84的内容弄清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不要测量超过它量程的力;
(2)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牛,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3)校零:测力前要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有偏差,要调节到两者对准为止;
(4)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到刻度盘上。
师:说得很好,很全面,下面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针对这只弹簧测力计,再请一位同学说说如何正确使用?
生:①桌面上这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0~5N,不要测量超过5N重的物体。②这只弹簧测力计每一大格表示1N,每一小格表示0.2N,即分度值是0.2N。③这只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已校零。④测力时,要使测力计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并让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师:你也说得很好,下面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①如果所测的`力超过5N,会出现什么情况?
②指针如何校零?
生甲:如果所测的力超过5N,弹簧被拉长后不会恢复原状,甚至被拉断。
师:正确。
生乙:如果弹簧测力计不测力时,指针不在零刻线处,只要上下移动指针即可。
师:使用前还要上下拉动弹簧,看看弹簧是否靠在刻度盘上或指针是否被刻度盘卡住,如果力的大小是不变的,要等指针稳定后读数才准确,如果力的大小是变化的要抓住瞬间读数。下面分组实验,请用弹簧测力计做测力的小实验:
①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感受一下1N、5N、10N的力有多大。
②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力拉头发,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
③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的拉力大些,想想为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检查,督促每个学生动手、参与。
师:请各组把你们所测的头发被拉断时的拉力大小,两个弹簧测力计对拉时拉力大小互相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甲:交流后得出:不同组头发被拉断时拉力不同。
师:正确,因为不因人的头发硬度不同。
生乙:交流后得出:两个弹簧秤对拉,稳定时拉力大小相同。
师:正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乙: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大小是相等的。
师:你对力的概念掌握很好,希望以后继续努力,下面请大家将课前准备好的器材摆在桌面上,按照课本P84图5—17,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比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发现问题可及时提出来。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生:老师,手边没有1N、2N、3N……的重物,怎么标刻度线?
师:可以用硬币,这时的刻度不是1N、2N:3N……而是一个硬币重,两个硬币重……当然,也可以用标准的弹簧测力计来与橡皮筋测力测互拉(平行于刻度板一条直线互拉),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来作刻度为了增大橡皮筋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可以把几根橡皮筋并在一起使用。
生:为什么橡皮筋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师:因为橡皮筋越拉长,直径越小,伸长与弹力不成正比。
请做好的同学拿到讲台上,请代表上台评比。
学生代表上台评比,比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
教师将获奖的橡皮筋测力计保存在实验室,并向每人颁发奖品,以示鼓励,请全班同学掌声祝贺。
课堂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学会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弹力。
师:你归纳得很好,很全面,全班同学以掌声鼓励。
师:下面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
第三节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一、弹力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
1、构造
2、使用方法
布置作业
l、课本P87,作业1、2、3。
2、同步学习与探究本节的开放性作业部分。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四、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
ü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ü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ü学生活动
(1)观察书本P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
课堂小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布置作业: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测量速度的一些方法,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4.会用实验方法科学地判定一个直线运动的物体是处于匀速运动状态还是变速运动状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速度的概念。
(2)速度的测量一些方法。
(3)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2.难点
(1)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3.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阅读法、实验法
4.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小车、刻度尺、停表、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活中人们是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与慢?
生甲:比一比,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
生乙:比一比,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
教师启发学生思维:
跑一段相同的距离,看谁先到达终点。也就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越短,跑得越快;所以时间越长,跑得越慢。
用相同的时间,看谁跑得远。也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长短。通过路程越长,跑得越快;通过路程越短,跑得越慢。
可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人们用在“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米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相同时间内”最简单的情况是取单位时间,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
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师:速度用来表示什么?
生:速度用来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
教师板书。
2.速度的概念。
师:在通常情况下,速度等于什么?
生: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教师板书。
3.速度的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则主着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v=教师板书。
4、速度的单位
师: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读作“米每秒”,可用符号“m/s”或“m·s-1”表示。
教师板书。
师: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单位是“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用符号“km/h”或“km·h-1”表示。
教师板书。
师:速度单位“m/s”与“km/h”之间换算关系如何?
师边讲解边板书:
1km/h==m/s
1m/s==3.6km/h
72km/h=72=72m/s=20m/s
10m/s=10=103.6m/s=36m/s
三、课堂巩固练习(用投影仪投影在屏幕上)
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写出具体换算过程。
(1)54km/h===m/s
(2)15m/s===km/s
(3)7m/s===m/s
(4)0.5m/s===km/h
2、速度公式的简单应用。
师:请同学们阅读例一:课本P25的例如……,与你小学数学学过速度计算有什么不同?
生:阅读、比较回答:小学数学计算过程不要带单位,而物理学计算要带单位
师:强调物理量单位的重要性:没有单位的数字,就没有物理意义。例如“5m”代表路程是5m,而“5”代表什么物理量?
师:速度公式是v=,如果已知v、t,求s那么s=?
生:s=vt(速度公式变形)
师:如果已知s、v,求t。那么t=?
生:t=(速度公式变形)
教师板书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例1(课本P25例题)。
生:你觉得这道例题值得注意的是哪几点?
生:(1)路程单位km要换成m。(或将速度单位换算成km/h)
(2)不能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的,应先写出原公式,再写出变形式。
(3)计算过程要带单位。
(4)小数点后面保留两位小数。
(5)物理计算题解题格式:已知、求、解、答。
师补充。
例二:一辆公共汽车以45千米/时的速度匀速直线前进,经过第一站牌时是8时32分,经过第二站牌时是8时36分,问两站相距多少米?
让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教师说明解答物理计算题解题规范:要求拿出已知,求、解、答。单位可在已知中统一。
教师按课本格式规范板演:
已知:v=45km/h=12.5m/st=4min=240s
求:s=?
解:据v=s=vt=12.5m/s240s=3000m
答:两车站相距3000m。
课堂巩固练习:
猎豹是动物界的短跑冠军,速度可达28m/s,它5min能跑多远?
3.速度的测量。
师: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小车、刻度尺、停表,请你们动手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在测速度前,请你们先讨论如何正确地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
生:小车从A处运动到B处时,小车通过的路程S=SAB-l车。为了便于准确地测出小车运动时间、在月处最后放一个金属挡板,小车于挡板碰撞发出声音,马上按表,这样比较准确。
师:下面各小组开始测小车运动速度。
学生探究活动:测小车运动速度。
师:还有其他测速度的方法吗?
生:用速度仪直接测汽车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P26图2—23、图2—24汽车速度仪和利用超声波测速仪直接测量速度讲解图2—22利用光电计时器测速度。
师:请大家看课本P28:人和一些物体运动的大致速度。
(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27。图2—25所示,一辆小汽车在乎直的公路上平稳地行驶,在这条路上任意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其运动时间,请你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这辆小车在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生:V1=V2=V3=20m/s
师: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这辆小车作直线运动时,快慢始终不变。
生乙:在这各段路程中,小汽车的速度是不变的。
生丙:小汽车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师: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在任何一段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这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自然界中严格地作匀速线运动的物体是不常见的。
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生:我们把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27。图2—26所示,一只天鹅在空中沿直线飞翔,若在天鹅飞行途中取3段路程,并记录下这3段路程的运动时间,请你
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天鹅在这3段路程上的运动速度。
生:v1=10m/sv2=13.33m/sv3=20m/s
师: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天鹅在空中作直线运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生乙:天鹅在空中作变速直线运动。
师: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时,在各段路程中,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变速运动是比较复杂的机械运动。
我们把物体的什么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生: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四、归纳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得出:本节课我们学到了
1.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公式:v=,变形式s=vt,t=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换算单位:1km/h=m/s
1m/s=3.6km/h
5.速度的测量:(1)据v=,测出s、t,求出v。
(2)用速度仪直接测。
6.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7.变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五、课后练习
1.课本P28,作业1。2。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快与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
2.速度的概念: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v=(定义式)
s=vt,t=(变形式)
4、速度的单位:基本单位:米/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时(km/h)
换算关系1m/s=km/h1km/h=3.6m/s
5、速度的测量
(1)据v=,测出s、t,求出v。
(2)速度仪。
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七、课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认识光的反射规律和光路可逆现象。最后介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本节课利用生活中的反射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实验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之前,学生已探究过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且老师让学生事先收集光的反射方面的信息并交流,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了对有关光的现象的浓厚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会用光的反射规律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的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光的反射规律和镜面反射、漫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2.难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五、教学用具:
1.演示用:激光手电,平面镜、水雾、光的反射仪、多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仪等
2.学生用:光的反射仪等
六、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清晰、直观的光的反射现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探究归纳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在课堂上进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来给大家玩个魔术。正当学生欣赏米老鼠时,忽然放上平面镜,一下子动画不见了?为什么白布可以呈现出米老鼠而平面镜不可以呢?
设计意图:
通过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并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同时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
小游戏:借用镜子,把激光笔发出的光射向屏幕上的目标字(不能直接射向目标字)。
光的反射:光射到物体的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2.从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了解次声的应用和危害性。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信息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科学。
教学重点1.知道超声、次声的概念。
2.知道超声的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惧信息的能力及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具准备音像资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声现象的一些性质并探究了它的规律,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物理知道是从实际中来的,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一句话,学习物理知识就是要应用它来人类服务,提高人们生活的水平,改善生活的质量。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超声和次声。
(二)进行新课
研究发现,声波的频率范围是很宽的,由10-4Hz到1012Hz,但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20Hz到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和高于此频率范围的声音人都听不到。通常把高于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
一、超声
1概念:频率高于00HZ的声音
2特点:⑴频率高,能量大(强穿透力,强破碎能力)
⑵沿直线传播,可反射
3应用
学生阅读图3-32,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发声频率、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例如:狗能听到频率达50000Hz的超声,蝙蝠能听到频率为十几万赫的超声。
(1)利用超声雷达(又叫声呐)探测物体位置等。
(2)超声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超声诊断仪(如B超);超声金属探伤仪。
(3)超声对物体有很强的.“破碎”能力。举例。
(4)用超声处理过的种子可以缩短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
其他:超声空气加湿器、犬笛
二、次声
1概念: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2特点:⑴频率低,传播远
⑵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破坏力
3应用:
人声也听不到次声。自然界中,火山爆发、地震、风暴等都能产生次声;核爆炸、导弹发射等也能产生次声。
⑴预报灾害:发生前会辐射次声源
⑵医疗:人和生物对次声波反应,某些器官也会发生微弱次声源,可了解人体生物器官活动
⑶军事:核武器
4危害:
使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遭到破坏
人的平衡器官的功能破坏,会产生恶心,晕眩,旋转等症状,严重的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由于次声的破坏性强,危害大,但人耳无法直接听见,所以在生产等活动中要尽量防止次声的产生,尽量远离次声源。
课堂
1、超声和超声的应用。
2、次声和次声的危害。
板书设计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
1、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00Hz。
2、超声与次声
3、超声的应用
4、次声危害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题1、2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
(重)1、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难)2、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复习提问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一、回顾复习
1. 简述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 什么是骨传导?
二、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
请同学们回忆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比较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前者的演唱音调低,后者的演唱音调高.)
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
三、进行新课
1.[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P19 演示1.3-1)
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阅读教材内容,并讨论上述问题.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
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 Hz到20000 Hz.其中20 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 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5.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
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6.超声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
超声波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超声波加湿器、治疗咽喉炎及气管炎的药液雾化器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液体破碎成许多小雾滴.
(2)超声波清洗污垢.
(3)声纳利用超声波基本上沿直线传播探测水中的暗礁、敌人的潜艇,测量海水的深度.
(4)超声波探伤仪利用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探测金属、陶瓷、混凝土制品内部是否有气泡和裂纹.
(5)医院利用B超(B型超声波)分析体内的病变.
(6)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等在发生前都会发出次声波,科学家们用次声波来预测台风、研究大气结构等,在军事上可以利用次声来侦察大气中的'核爆炸、跟踪导弹等等.
有趣的是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例如蝙蝠,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纳”系统,使它能在混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
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制造的.这门新学科叫仿生学.另外,有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如猫、狗、海豚),而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如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
[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
[师]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
[想想议议]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当然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
应该使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一些.
2.[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P21)
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4).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分组实验,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
1).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
2).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
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演示]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
“1”的响度大.“5”的响度小.
“1”的音调低.“5”的音调高.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
在同一首歌曲中,音调低的“1”可以唱得比音调高的“5”更响.
[练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参考解答:蚊子的叫声音调高;黄牛的叫声响度大.
3.音色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12-24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10
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06-13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经典)06-21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2-22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15
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08-05
(必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06-09
八年级上册物理运动的快慢教案10-25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15篇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