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大全【1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间相等关系的方法,会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2、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提高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让学生通过自学、交流、反馈、应用的学习方式,逐步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找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解方程:χ+60%χ=48χ—25%χ=27χ—35%=0。52
2、列出方程解应用题。
(1)六年1班有学生55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六年1班男、女生各多少人?
(2)六年1班有男生比女生多11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六年1班男、女生各多少人?
【设计意图】:旨在唤起学生解形如ax+bx=c、ax—bx=c方程的方法,解决第二题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式,为新课的教学环节中解决重、难点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5:出示例5: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美术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1)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2)引导学生画图:提问:如果画图,应该先画一条线表示哪个量?然后呢?你是怎么想的?如何画?
追问:怎样表示36人?
引导得出数量关系式: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美术组的总人数
【设计意图】:画线段图是问题解决中常用的一种思考策略,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利用线段图将题中蕴涵的抽象的数量关系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能有效促进问题的解决,启迪学生的思维,本环节通过追问“怎样表示36人?”让学生思考两个部分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地引导出数量关系式: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美术组的总人数。为列方程解决了难题,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3)确定解题策略:你认为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合适?你是怎么想到的?
追问:如果用x表示男生的人数,那么女生人数怎样表示?(逐步完善线段图)
(4)组织学生列方程、解方程。
(5)交流解答过程及结果。
(5)检验让学生尝试检验;
交流总结:看男生+女生是不是等于36人,并且还要看女生除以男生是不是等于80%。
【设计意图】:以上几个步骤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根据前面读题画图的体会,自主确定解题策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设未知数、解方程以及检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学生在画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不仅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对数量关系有了认识。教学时,交流“问什么想到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体会数量关系式对于列方程的重要性。
2、引导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问:刚才我们是经历怎样的过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你觉得关键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虽然短,但很重要。有效地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使学生理清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进一步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特点,加深对方程思想方法的认识。
3、出示例5的比较题:朝阳小学美术组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女生比男生少4人。美术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4、教学“练一练”
(1)学生练习
(2)交流讨论两点:一: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的?二: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等量关系?
(3)比较两题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追问:你觉得怎样的问题适合列方程解决?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是人脑把各种相关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的思维过程。本环节的设计有助于突出寻找等量关系解答这些题的关键,有助于提高学生找等量关系的能力,有助于进一步体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特点。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四2、3两题。
四、用百分数表示部分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拓展到用整数和分数
做练习四第4题。
1、引导学生理解“桃树的棵树是梨树的3倍”和“桃树的棵树是梨树的”的含义,再解答。
2、联系。
3、小结: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用整数、分数和百分数都能表示,这两个问题与例题的解题思考方法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本环节的拓展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通过与书本有联系的知识与能力的拓展,把用百分数表示部分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拓展到用整数和分数表示,以扩大解决问题的范围,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
36人
x人
男生
()人
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美术组的总人数
解:设美术组有男生x人,女生就有80%x人。
x+80%x=36
1。8x=36
x=20
80%x=20x0。8=16
答:美术组有男生20人,女生16人。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学生已有的基础是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简单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由于这套教材在六年级上册没有安排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这节课的教学就有了难度,也更显得重要。教材选择了已知总数和两个部分数之间用百分数表示的关系求这两个部分数各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作例题,这种结构的`问题基本数量比较明显,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教材先用线段图使数量关系直观化,然后引导学生填写基本的数量关系式,继而呈现了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的全过程,为学生示范了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教材还安排了检验。“练一练”第一题是与例题结构相同的题目,第二题与第一题情节紧密联系但数量关系发生变化,安排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练习四第1至4题安排解方程和解决问题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把用百分数表示部分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拓展到用整数和分数表示,以扩大解决问题的范围,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学法指导:例5是较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列方程解答。例题把相并关系作为列方程的相等关系,虽然相并是学生早就认识的数量关系,但在复杂的百分数情境里不容易看到。为此,例题利用线段图给予直观帮助,让学生在例5的线段图右边的括号里填“36”,体会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合起来是美术组的总人数。教材完整地写出等量关系,让学生感受等量关系式右边美术组的总人数已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列方程是解题的有效方法。虽然有了等量关系,但列方程还会遇到一个问题,即为什么设男生人数为x。要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已知的那个百分数,分析它的意义,体会这样的设句是合理的,不仅用x表示了单位“1”的数量,还很容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女生人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操作,知道圆柱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动手操作,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情绪与情感目标:通过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认识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漂亮的手工作品,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对,都有圆柱体纸筒组成。那我们要做这样一个漂亮的手工艺品,首先要做一个圆柱体纸筒。那老师有个问题考考大家。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研究圆柱侧面积。
师:求“做一个这样的圆柱形纸筒,如果接口不计,至少需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
师:用你手中的`圆柱,通过剪一剪,把圆柱的表面展开,看你有什么发现?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剪法和发现?
师:对,圆柱的表面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围成。圆柱侧面展开不论是长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那它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请小组交流一下。哪个小组展示一下?
同学们真有想法!我们通过动画来看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
想一想:圆柱的侧面积应该如何计算?
讨论得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体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师:如果用s表示圆柱的侧面积,用c表示圆柱的底面周长,用h表示高。
你能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吗?(板书:S侧=C·h)
练习:你能求出下面圆柱的侧面积吗?
(1)底面周长4cm,高5cm。
(2)底面半径0.2cm,高20cm。
2.圆柱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
(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三、课堂练习。
1.牛刀小试。
①用一张长8cm、宽5cm的长方形纸围成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cm2。
②一根10米长的圆柱形排水钢管,量得横截面圆的半径是0.2米,如果在钢管的表面喷上防锈油漆,喷漆面积是()平方米。
2.应用实践。
做一个这样的圆柱形纸筒,如果接口不计,至少需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
3.轻松一刻。
下面哪个图形是圆柱的展开图?
4.再接再厉。
做一个圆柱形的无盖铁皮水桶,底面直径是4分米,高是5分米,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铁皮?
5.挑战自我。
如图,把一个圆柱形薯片盒的商标纸展开,是一个长18.84cm,宽10cm的长方形,这个薯片盒的侧面积是多少?表面积呢?
四、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
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比例尺的意义。
1.什么是比例尺(自学书上内容,学生交流汇报)
出示图例1
在绘制地图和其它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2.介绍数值比例尺
让学生看图。
“我们经常在地图上看到的比例尺有这两种: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有时也可以写成:1/100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
3.介绍线段比例尺
还有一种是线段比例尺(看北京地图),表示地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km的实际距离。”
4.介绍放大比例尺
出示图例2
“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下面就是一个弹簧零件的制作图纸。“
学生看图,“你知道比例‘2:1’表示什么意思吗?这也是一个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2:1
比较这个比例尺与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都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
不同点:一种是图上距离小于实际距离,另一种是图上距离大于实际距离。
5、总结
比例尺书写特征。
(1)观察:比例尺1:100000000
比例尺1/5000000
比例尺2:1
(2)看一看,比例尺书写形式有什么特征。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6、比例尺的化简和转化
“我们再看一下北京地图上的这个线段比例尺,这里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50千米,你会把这个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吗?”
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
“50千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把50千米改写成5000000厘米。
“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5000000
教师出示比例尺不同的地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说出它们的比例尺各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教师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10厘米:10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过程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写出数值比例尺)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
2、完成课文练习八第1~3题。让学生完成第48页的“做一做”。教师可提醒学生注意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化成同级单位。集体订正时,要注意检查学生求出的比例尺的前项是不是“1”。
四、课堂小结
(本课要点:1、比例尺的意义;2、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互化;3、注意单位名称的改写,如把千米和厘米的换算就是扩大或缩小100000倍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比例的意义组成比例。
2、经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过程和运用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目标展示。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关比的知识,你能说说什么是比吗?举例说明比各部分的名称。
2、今天,我们要在比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新知识(板书:比例)。
3、看到这个数学新名词——比例,你的脑子里产生出哪些问题?
【老师有选择地板书如:什么是比例(或比例的意义),比例的组成及名称,比和比例的区别等。】
4、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我们从学习数学开始,几乎天天都用到等号,你能说出几个含有等号的式子吗?说说等号在式子中的作用是什么?(连接左右两边相等的两部分)
2、自主探究,初步形成印象。
(1)两个比相等可以用等号连接吗?
(2)你能在练习本上写出两个可以有用等号连接的比吗?
(3)和你小组内同学交流你写出的式子,并说明理由。
(4)学生汇报。
3、形成概念。
(1)像黑板上我们所列出的这些式子叫做比例。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吗?
(3)老师小结: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4、深化概念,巩固练习。
(1)你认为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吗?(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2)你能抓住这个关键写几个比例式吗?(2分钟的时间看谁写得多,并且和别人的不一样。)
〈二〉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比例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称?你知道吗?
(预设:学生如果不清楚的话,教师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找出黑板上这几个比例的内、外项。
3、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1)把黑板上的这几个比例式写成分数形式。(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2)找出它们的内、外项。
(3)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三〉比和比例的区别。
1、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
3、小结: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式子。比例有4项,比有2项。
三、巩固练习。
1、填空。
(1)、表示()的式子叫做比例。
(2)、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要看它们的()是不是相等。
(3)、写出比值是的两个比():()和():(),写成比例是()。
(4)、选取48的4个因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2、课本32页国旗尺寸成比例吗?
3、课本33页“做一做”第2题。(用右图中的4个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比例的变化有规律可循吗?若有能用已学的知识解释吗?如不能解释,课后请预习课本34页。下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西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式与方程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整理和复习小学阶段有关“式与方程”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式与方程”的认知结构,提高系统整理复习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主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及方法,进一步建立符号意识,体会代数思想。
3.使学生通过复习明确“等式与方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整理和复习方程的意义、列方程和解方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整理和复习小学阶段有关“式与方程”的知识。
教学难点:
在整理中构建“式与方程”的知识网络,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和学生课前复习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提示课题
启发谈话,自我质疑,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直接揭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梳理知识,沟通联系
1.展示学生的整理和复习成果,微课引导学生体会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设计意图:培养自主整理复习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根据同学们的整理和复习,对“式与方程”进行归纳整理
(设计意图:能让学生清晰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
3.围绕以下三方面查漏补缺、纵深拓展。
提出研究问题,小组讨论、合作攻关。
(1)用字母表示数
①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②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③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④用字母来表示计算方法
汇报、小结。
⑤实际运用
考考你?
学校买来9个足球,每个a元,又买来b个篮球,每个58元。
下面这些含有字母的式子,你们能说说它们表示的意义吗?
9a表示58b表示58-a表示9a+58b表示
追问:如果a=45,b=6,那么,你们能算出9a+58b等于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回忆、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既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又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体验到了同伴相互交流的学习乐趣。学生在整理中让旧知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练习中提升知识。)
(2)方程
①交流什么是方程
②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方程?
8×4=32 x-0.25=1449+3y>104+0.7x=102
9a-3.5a 6<3÷b x/4=30% 2/3x+1/2x=42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小结:x-0.25=144+0.7x=102x/4=30%2/3x+1/2x=42都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所以它们都是方程。
③解方程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复习,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方程的意义,并能熟练地解方程。)
(3)列方程解决问题
绿化队为一个居民社区栽花,栽月季花240棵,再加上16棵就是所栽丁香花棵数的2倍。
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让学生参与列方程解题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代数的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初步符号感。)
三、实际运用,增强理解
1.小平在踢毽子比赛中踢了42下,她踢毽的数量是小云的3/4。小云踢了多少下?
2.阳阳正在读一本科普书,第一周读了90页,还剩下这本书的1/3没有读。这本科普书一共多少页?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小组交流,集体讲评。
3.指导练习,提升思维
课件(出示)用小棒摆正方形,如下图所示。
正方形的个数图形小棒的根数
1
4
2
3
n
让学生理解、认识、思考的差异,允许“多样化”的结论。
小结:对于有规律性的事物,无论是用数还是字母或图形都可以反映相同的规律,只是表达形式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做层次不同,形式多样的练习,提升学生的解题思维训练。)
四、全课小结
回忆这节课我们复习了那些知识?是怎样进行梳理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归纳总结,让生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提升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独立练习,巩固提高。
练习十六中第5-8题改造。
(设计意图:让生在复习中巩固知识,在练习中提升思维。)
教学板书:
式与方程的整理与复习
数量
数量关系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运算定律
计算方法
认识方程含有求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解方程
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方程的基础知识,会解学过的方程,并能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从中体会方程的应用价值,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在课前利用微课布置前置作业,通过学生完成前置作业来整理“式与方程”的知识,虽然有部分学生不能完整地整理所学知识,但仍可对某部分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通过这种整理知识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的基础上,教师再综合学生整理的知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复习内容,这样突出学生在整理知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复习效果。
教学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不能以自己的经验代替学生实际情况,认为上过的内容只要复习一下,学生就能弄懂,如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时,对于简单的题目,学生做的很好,但稍复杂一点的题目,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分析题目,找出题目中的关系式。从中也看出这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好这部分知识。在接下来的复习中,可以着重来复习这部分知识。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运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组织学生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自信、勇敢地培养。
二、教学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四、教法、学法:
1、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教学活动中。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游戏、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从扶到放,让学生在游戏、尝试、探索、练习、实践操作过程中悟出百分数的意义。
2、在教学设计上,注意重点内容的处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百分数的主要方法。
五、《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前置性作业
1、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
2、填表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交流
讲故事《大胆的小猴》,并与大家交流,对学生进行自信、勇敢的培养。
设计意图:课前三分钟交流是孩子们展示的舞台,在这短短的三分钟时间里带给自己快乐、自由和成长。这个环节是师生的最爱。学生自信的主持,精彩的展示,内容的丰富,真可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学生展示的内容丰富,可以是数学古诗、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要闻、数学成语、数学符号的由来等等形式多样。真是万紫千红,各有千秋。
(二)小组交流、探究、合作学习
1、展示课前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
设计意图: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数学学习内容远离生活无疑是导致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的根本原因,它使本该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活动变得死气沉沉。有鉴于此,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的“ 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体现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生本教育理念。
2、小组交流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一个量与另一个量的比较。两个量比较才能产生百分数,只有一个数量是不能产生百分数的。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比较的结果,所以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的主体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让学生自探明之,自求得之,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
3、小组交流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读百分数时注意要读成百分之几,不能读成一百分之几。写百分数时,通常先写分子,再写百分号,并注意%的两个小圆圈要均匀且不能过大,以免和分子混淆。
在半分钟内写十个百分数,看看写出的百分数占总数的百分之几,并用自己喜欢的一个百分数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并展示生活中找到的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又加深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
4、小组交流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1)意义不同
分数代表一个数值,也可以代表一个分率。而百分数只能代表一个分率。
(2)读法不同
分数读作几分之几,百分数读成百分之几,不能读成一百分之几。
(3)写法不同,百分数在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就行了,而不是写成分数的形式。
(4)分母不同
分数的分母可以是任何一个大于0的自然数。而百分数的分母规定是100.
(5)分子不同
分数的.分子必须是自然数。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整数,可以大于100,可以小于100.
(6)百分数不可以约分,分数可以约分。
(7)分数单位不同,分数的单位是几分之一,而百分数的单位只能是百分之一
设计意图:百分数源于分数,而又有别于分数。实践证明,学生认识这一点非常困难,这是长期学习的种属概念负迁移所致。学生会误认为分数与百分数是包含关系,分数有的属性,百分数也一定具有。为了跨越这一认识上的误区,我采用了小组探究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区分清楚百分数和分数是不一样的。
5、生活中的应用
(1)经典文化中的百分数。
百发百中——100% 百里挑一——1%
(2)做游戏。
石头 剪刀 布
规则:两人十次,想一想,你赢了对方几次?赢的次数占总次数的百分之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找成语中的百分数和做游戏,已能找出生活中的百分数,并能将百分数应用到平时玩的游戏中。所以此环节承上启下,意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有用的,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体现“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符合生本教育的理念,在生活中找例子。
生本教育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所以课堂练习要设计有挑战性习题,可以通过游戏、猜谜、闯关练习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当学生沉迷在问题的情境之中时,他们的无意注意就会转化为有意注意并趋于主导地位,从而达到主动探究的目的。
6、总结
请告诉大家你这节课学习情绪的比率。
愉快占( )%
紧张占( )%
遗憾占( )%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谈话的方式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谈心情,让学生回顾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有利于反馈信息,检查效果。同时在学生总结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兴趣,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在学生再次主动质疑中,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的学习因问题而精彩起来,延续下去。
老师对大家在这节课的表现是百分之百的满意,知不足者方能进步,相信咱们六年级的同学们只要百分之百的相信自己,百分之百的付出努力,就百分之百的成功。最后,老师把“成功 = 99%的勤奋 + 1%的天分”这句名言送给大家,祝同学们的理想百分之百的能够实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学习目标:
1、动手操作,验证交流,经历探索和认识莫比乌斯带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莫比乌斯带”的特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3、在莫比乌斯带魔术般的变化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拓展数学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用长方形纸条制作莫比乌斯带;
2.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莫比乌斯带”的特征。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 双面胶 彩笔 5条长方形纸条
教师:5条长方形纸条 2枚回形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入课
(师拿出一张纸条和两枚回形针)
师:大家看老师手上有什么?(纸条)它可是一张神奇的纸条哦!它到底有多神奇呢?下面我们玩个魔术,(边操作边问)大家看这两枚回形针有没有连在一起?(没有)老师可利用这张纸条让它们手牵手连在一起,信吗?成功了,你们可要给我掌声哦!
师:其实一张普通的纸条也有它的神奇的地方。这节课我们一起玩个数学游戏,边玩边研究,看看这样一张纸条究竟有多神奇!(板书:神奇)
二、活动一:做一做,认识莫比乌斯带
1.制作普通纸环
师:观察老师手中的这张普普通通的长方形纸条,它有几条边?几个面?(4条边2个面)
师:那能不能把它的边变少些,变成2条边2个面?取出①号长方形纸条试试看。(生试做---汇报)
师;如何验证这个纸环真的只有2条边2个面呢?(学生动手验证:摸一摸,数一数)果然变成了2 条边2个面,同学们真是厉害!既然大家如此厉害,来点高难度的,你们敢挑战吗?(敢)
2.制作莫比乌斯带
师:能不能把这纸条再变一变,让它的边和面变得更少些,变成只有1条边1个面?取出②号纸条再试试看。(学生试做:有学生会就学生教方法,没有学生会,学生跟着师做)
师: 这是怎么做出来的?你们能做吗?(学生试做)大家看看老师怎么做?先把它做成一个普通的纸圈,然后将一段翻转180度,再把它粘好。这个纸圈真的只有一条边一个面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你打算怎么验证“只有一个面”呢?小组内讨论交流。(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摸;二是画。)。
师:刚才我说它只有一个面,那么它是不是一个面呢?我们一起来动手验证一下,你打算怎样验证?(用笔在纸圈中间画一条线,笔尖不离开纸面一直画一圈)你有什么发现?
生:又回来了
师:说明了什么?
生:它只有一个面.
师:同意的举手,真棒!像①号纸条做的纸环,我也像这位同学设一个起点,沿着面画一圈,也是从起点回到起点,你们看,我只画过了哪个面?这说明这个纸圈不止一个面。
师:那这个纸环是不是只有一条边呢?怎么验证?谁为大家说一说?
生:用手指沿着纸圈的边走一圈,我发现了……
师:同学们真的很会观察发现,像这样,只有“一条边一个面”的神奇的纸圈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在偶然间发现的,可别小看这个圈,在当时发现这样一个圈就好比在浩瀚的星空中发现一颗不为人知的行星一样惊世骇俗,所以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莫比乌斯带”,也有人叫它“莫比乌斯圈”,还有人管他叫“怪圈”。(补充板书课题: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三、活动二:研究莫比乌斯带
师:自从莫比乌斯带诞生以后,它神奇的特性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刚才我们发现它只有一条边一个面这一神奇特性,听说还有更神奇的地方哦!想不想知道啊?
1.合作探究1
师:(出示幻灯)下面请大家拿出③和④号纸条分别做成普通纸环和莫比乌斯带,(沿二分之一虚线处剪开)根据要求小组合作,猜一猜,剪一剪,说一说,并完成下面表格。(略)
2.反馈汇报
师: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分享分享?(由学生汇报、提问、质疑)
3.归纳过渡
师:刚才我们沿着莫比乌斯带的二分之一的虚线处剪下去,原本以为会一分为二变成两个圈,没想到验证之后才发现竟然变成一个2倍长的大圈,而且这个大圈已不是莫比乌斯带。真是难以置信是吧!够神奇吧!还有更神奇的想不想玩?这么好玩这么神奇的'还是你们自己去发现吧!
4.合作探究2
师:(出示幻灯)
⑴. 用⑤号纸条,制作一个莫比乌斯带。仔细观察后,猜一猜,如果沿着莫比乌斯带的三分之一处剪下去,会变成什么样呢?把你的猜想与小组成员分享。
⑵.小心用剪刀剪一剪,验证你的猜想正确吗?
⑶.在小组内说一说,莫比乌斯带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吗?
5.反馈汇报
师:(问题3边剪边讲解)其实这还是和莫比乌斯带的特点有关。因为莫比乌斯带只有一个面,所以剪不断,沿三分之一处剪,还好刚才一样,剪出一个2倍长的大圈,而中间部分没剪到,还是莫比乌斯圈,只不过它瘦了身,变得细窄了,这样就变成一个大圈套着一个小圈。够神奇吧!
四、活动三
1.介绍莫比乌斯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个看似简单的纸圈竟然如此神奇。它不但好玩有趣,其实在生活中你还能经常看到它的身影呢!(课件演示)
2.拓展延伸
原来莫比乌斯带它就在我们身边,因为它神奇是魅力,后来很多人迷上了它,其中德国的一位数学家克莱因由他名字命名的“克莱因瓶”……
五、课堂小结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带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希望这节课能到同学们有所启发,平时要留心观察生活,凡事多问为什么,做到大胆猜想,小心验证,说不定下一个伟大的发现会在同学们身上诞生哦!
板书设计: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1条边 1个面
(大胆)猜想 剪(操作) (小心)验证
1/2 两个圈 一个两倍大的圈
1/3 三个圈或… 大圈套小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学情分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知识后的一个实际运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与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征,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研究图形的放缩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感受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欣赏图形的美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用于学生画图的水彩笔、尺子、方格纸。贺卡图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温固互查
二人小组互述:
刚才还看不清,现在为什么看清楚了?(投影出示:一张台历纸)
二、自学质疑
1、仔细阅读教材28页,独立完成以下内容。
2、如果下图中的长方形表示我们教室的大小,你能按4:1的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码?试一试,与同伴交流。
3、如果有图的三角形表示“巨人”用的三角尺,你能将这个三角形按1:4缩小,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吗?
3、通过上面的研究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三、合作解疑
1、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2、讨论交流:怎样画图才能画的与原图像?
四、巩固拓展
1、下面哪个图形是图A按2:1的比放大后的图形?哪个图形是图A按1:2的比缩小后的图形。
2、下面的每个方格表示1cm2。先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在回答问题。
3、把下面的图放大,比一比谁画得像。
4、你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也应用到图形放缩的知识呢?
五、总结反馈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自己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同伴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后我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更加努力的。我可以得到( )颗星。☆☆☆☆☆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圆柱的体积和容积的知识基础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测量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3.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点: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水面上升的体积就是不规测物体的体积。
教学关键: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
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1.将全班分成8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组织本组的实验。
2.每组准备一个长方体或圆柱体透明容器,水、尺子、记号、笔、天平、土豆、铁块、铜块、铝块等。
3.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讲一讲。
导入:是啊,石子放入瓶中,水面就升高了,聪明的乌鸦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喝到了水。瓶中放入石子,水面就升高了,说明什么呢?(石子占据了一定的空间)看来,每个物体都有它的体积,今天这节课我们
继续来研究测量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铺垫:
1、出示一堆物体,其中有规则物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也有不规则物体[乒乓球(凹陷的)、苹果、木块、泡沫塑料;橡皮泥、鸡蛋、石块、铁块、玻璃球;足球(瘪气的)、螺丝帽等],设问:
(1)这些物体哪些会计算体积?怎样计算?
(2)哪些不会计算体积?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能够直接计算出来吗?怎样计算呢?
师板书课题: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三、自主探索
1.活动一:测量计算土豆的体积。
(1)谈话:我们已经学会了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喝圆锥的体积,但生活中还有大量形状不规则的物
体,它们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呢?
(2)提出问题:像这个土豆,你准备怎样测量它的体积呢?(学生自由发言说方案)
(3)总结引领:是呀,我们可以先在圆柱形状的容器里放适量的水,测量出水面的高度;然后讲土豆完
全没入水中,测量出水面上升后的高度,最后通过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就可以得到土豆的体。
(4)小组活动: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些材料(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容器若干),现在就用你们想到的
这种办法来测量土豆的体积,并填写表格。
活动提示:
1、观测数据时要注意科学准确。
2、要注意保持教室和桌面的卫生。
3、容器中的水要适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反馈交流
①说一说土豆的体积是怎样算的,并讨论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
②提问:实际操作时,应注意什么?(一定要把土豆完全没人水中)
2.活动二:测量计算铁快的体积。
(1)谈话:我们通过计算上升的水的体积知道了土豆的体积,现在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分别测量两块铁快的体积,并用天平称一称它们的质量,再填写下表。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最好先称出质量,再测量体积)
(3)反馈交流。
比一比:观察上表,你有什么发现?
比较发现:桶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4)算一算:运用以上知识,称出第三快铁快的质量并计算出它的体积。
①小组合作,称出铁快的质量。
②独立算出它的体积。
③交流反馈:铁快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约是7.8∕Cm3,怎样理解
这个比值?说一说你列式的理由。
三、拓展延伸
1.谈话:金属在人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你们知道吗?不同的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出示表)
2.组织活动
(1)借助这些比值,我们能不能计算出这些物体的体积呢?
(2)在老师给你准备的材料中选择一个物体,称出它的质量,计算它的体积。
请小组成员汇报交流以下情况
(1)所测量的物体。
(2)具体测量方案。
(3)具体测量结果。
(4)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还有无法解决或者带有疑问的问题?
3.交流反馈。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1、这次数学实践活动我们都测量了哪些物体的体积?
2、你都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3、如果你想继续探索,还有那些问题需要帮助解决?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 体会数学转化思想,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恒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能力,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图形世界十分丰富,回忆一下,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体会数学转化思想。
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图柱转化,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一)猜想。
1、下面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底面积都相等,高也相等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2).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 的'体积相等吗?用什么办法验证呢?
2、大家看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哪种图形来计算的?(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由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实现知识的迁移。]
3、引发思考:我们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操作验证。
1、请学生拿出圆柱体的演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联想圆形面积的转化方式,合作探究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
在操作时,学生分组边操作边讨论以下问题:
①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2、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3、电脑演示操作
(1)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仔细观察: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宽和高又相当于圆柱的什么?
动画演示: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2)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3)你的猜想正确吗?学生齐读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练习巩固,灵活应用
闯关1.
1、填表。(课件)
2、一根圆柱形钢材,横截面的面积是50平方厘米,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让学生试做,集体反馈。
闯关2.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d)和高(h)呢?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C)和高(h)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什么?(生:底面积)
闯关3.
1、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 ),它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 ),高就是( )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 )乘( ),用字母表示是( )。
2、圆柱底面半径为r厘米,高为h厘米,体积v=( )立方厘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3、我是小法官
1.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相等,他们体积也相等。( )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 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
3.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 体积越大。( )
4.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
5.如果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体积也扩大2倍.( )
4、填空
1.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 )。
2. 一根横截面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圆柱形钢材,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拓展:把一根圆柱形木材横截成2段,表面积增加16平方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这根木材长2.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生汇报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21页练习三第1-4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
2、通过同学们自主探究,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同学们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采取小组合作、质疑问难、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同学们观察、猜测、分析、比较、综合的学习思考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流程 :
一、创设情境
让问题来源于生活 为了创设生活化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我先让学生看电脑显示,(在海边堆沙堆的画面),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沙堆都是近似圆锥形的,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他们想知道的知识,有的的同学想知道圆锥的特点,还有的多学生都想知道沙堆的体积有多大,从而确定本节课的研究课题“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这样一来教学问题自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习现场从生活实际巧妙地引进课堂。这一环节的处理,使问题来源于孩子们,来源于生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自主探究
让学生体验创造的快乐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联系生活,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体是圆锥体的?通过让学生看生活中的.圆锥体的图片,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学生对圆锥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然后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制作圆锥体,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纸做的扇子、铅笔、转笔刀、直角三角形等材料,让学生在制作的的过程中,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认识了圆锥,从而概括出圆锥的特征。同时用课件演示圆锥的各部分名称,并通过指一指实物圆锥的高,从而明确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才是高。同时置疑,从实物中我们无法看出圆锥的高,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它的高呢?我将先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测量方法,并根据汇报出示课件,然后再实际测量自己制作好的圆锥的高。在这一过程中,我充当了一名引导者,提示着研究方向,我与学生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作品。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三、提供时空,让学生品位研究的乐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联想猜测 让学生猜测、设想求圆锥体积的方法,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讨论,可能会有以下设想:
1、以长方形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得到圆柱体,以三角形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而得到圆锥体,由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而联想到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一半。
2、学生也可能认为两个同样大小的圆锥把一个倒过来拼不成一个圆柱,圆锥体积不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等等各种设想。这里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联想和交流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第二步:探索质疑 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得到圆锥与圆柱体积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圆锥体积=底面积 ×高 ×倍数。 接着教师用电脑出示一个和圆锥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并提问:“你们所说的圆柱是这样的圆柱吗?”结合学生的回答再显示出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这样的设计,解决了部分有困难的学生心中的疑问。
第三步:分组验证 学生动手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可能会有多种方案:
1、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受到启发,用几个同样大小的橡皮泥做的圆锥体,捏成一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2、有的学生利用自然课中学过的知识:物体排出水的体积就是物体的体积,发现实体圆锥三次排出的水正好装满空圆柱。
3、还有的学生利用传统的装沙或装水的方法进行实验等等。 这样的设计,由教师操作演示变学生动手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四步:形成共识 通过学生演示、交流、讨论、教师演示(课件),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圆锥体积=底面积 ×高 × 这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设想、探索、实验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四、回归生活,让探究变得富有魅力
1、以练习的形式出示例1。 例1:一个圆锥体冰淇淋的底面直径是6厘米,高是15厘米。据统计,每毫升冰淇淋约可以产生5.02焦耳的热量。这个圆锥体冰淇淋大约可以产生多少焦耳热量?(得数保留整数)
2、口答
3、变式练习:求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2)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这道题是培养学生联系旧知灵活计算的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4、操作练习。
让学生把实验用的沙子堆成圆锥形沙堆,合作测量计算出它的体积,或是利用学生从生活中找的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这道题就地取材,通过这道练习,给了学生一个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动手动脑,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知识对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的现象的解读。书本知识是生活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它给学生学习提供了一种视角,搭起一座平台。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我以一种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创造性地把生活和知识关联起来,原本枯燥的探究也变得充满灵性。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
知识整理
1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形成支识网络。
2我们学习哪些知识?用合适的方法把知识间联系表示出来。汇报同学互相补充。
复习概念
什么叫比?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什么叫解比例?怎样解比例,根据什么?
什么叫呈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的关系?
什么叫比例尺?关系式是什么?
基础练习
1填空
六年级二班少先队员的人数是六年级一班的8/9一班与二班人数比是( )。
小圆的半径是2厘米,大圆的半径是3厘米。大圆和小圆的周长比是( )。
甲乙两数的比是5:3。乙数是60,甲数是( )。
2、解比例
5/x=10/3 40/24=5/x
3 、完成26页2、3题
综合练习
1、 A×1/6=B×1/5 A:B=( ):( )
2、9;3=36:12如果第三项减去12,那么第一项应减去多少?
3用5、2、15、6四个数组成两个比例( ):( )、( ):( )
实践与应用
1、如果A=C/B那当( )一定时,( )和( )成正比例。当( )一定时,( )和( )成反比例。
2、一块直角三角形钢板用1/200的比例尺画在纸上,这两条直角边的'和是5.4它们的比是5:4,这块钢板的实际面积是多少?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比例的意义
比例 比例的性质
解比例
正反比例 正方比例的意义
正反比例的判断方法
比例应用题 正比例应用题
反比例应用体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区分比和比例。
2、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P702– 7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能够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思考,探索规律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我们已学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谁能来说一说:
1、路程、速度、时间;
2、单价、数量、总量;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
二、先观察、后概括:
1、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如下表:
时间(小时) | 1 | 2 | 3 | 4 | 5 | 6 | …… |
路程(千米) | 60 | 120 | 180 | 240 | 300 | 360 | …… |
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⑴、表中有哪两个量是相关联的?
⑵、路程是怎样随着行车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⑶、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从上表可以看出: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是相等的(或一定的),这个比也就是速度。
写成关系式是:=速度(一定)
2、新改例2:一种铅笔,支数与总价如下表:
支数) | 1 | 2 | 3 | 4 | 5 | 6 | …… |
总价(元) | 0.3 | 0.6 | 0.9 | 1.2 | 1.5 | 1.8 | …… |
由上表可以发现什么特征?
(哪几个量是相关联的?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写成关系式是:=单价(一定)
比较例1、例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概括:
⑴、两种相关联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几倍,这两种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⑵、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那么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如果用字母X、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比值(一定),则数量关系可以概括下面的式子:
= K(一定)
(结合例1、例2说一说)
3、练一练P75
三、巩固练习:
1、 P76看后判断,并连起来说一说。
2、 P76 – 2先观察,再分析。
3、 P76 – 3
四、小结:
要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依据什么来判断?
1、两个相联的量?
2、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它们的比值一定。
五、作业:
P76 3 4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运用知识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1、什么是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圆面积公式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计算下题。求出它的周长与面积。
(1)学生动手计算。
(2)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
概念不同,计算公式不同,单位不同。
3、判断。两个图形相比较,哪个图形的周长长,哪个图形的面积就大。
(错。周长的长短和面积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4米,周长是多少米?
=(米)
2、一个圆形花坛,周长是米,直径是多少米?
=4(米)
3、一个圆形花坛的半径是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平方米)
4、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r=()=2(米)=(平方米)
5、一个环形铁片,外直径是6米,内直径是4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先测量所需要的数据,再计算半圆的周长和面积。(解答结果保留整厘米数)
7、一个圆形餐桌面直径是2m,它的周长多少米?它的'面积是多少米?如果一个人需要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
三、综合练习。
1、判断对错,(1)圆的半径都相等。()
(2)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周长约是半径的倍。()
(3)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
2、只列式不计算。
(1)一个圆形铁板的半径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一个圆形的铁板的直径是6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一个圆形铁板的周长是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解题思路。
(1)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5米,小明围着它跑了5圈,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
(2)在草地的木桩上栓着一只羊,绳长3米,这只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七1-3,思考第4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2、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难点:
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并出示例题。
学生自由读题,了解题意。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2,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谈话:为了使已知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更清楚,可以先画线段图。
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画线段图的过程,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完善线段图。
2、问: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在图上指出来。
各自列式解答,指名板演,期于学生同时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探讨其他算法
设问: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
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适当评讲。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列式解答。
集体评讲。
2、完成“练一练”第2、3题。
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解答。(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
集体评讲。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画一画”的活动,初步 认识正比例图象。
2、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在图中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
3、利用正比例关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认识到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的图象特点。
教学过程
活动一:复习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根据正比例的特征来判断两个变量是否成正比例。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正比例要满足哪两个条件?
生:要满足两个条件:
1、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增加而 增加、减少而减少;
2、两 种量相对应的比值不变。
师:看来对于成正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已经掌握,下面我们再思考一下,下面的量成正比例吗?
1.每行人数一定,总人数和行数。
2.长方形的长一定,宽和面积。
3.长方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
4.分子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5.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成正比例。(教师板书课题:画一画)
活动二:动手画图,理解含义。
1、师:光明小学组织学生去看电影,小明在统计票价是发现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请同学们先填上表格,再判断一下看电影的人数与所付票费是否成正比例。
2、填表,说一说表中两个量的关系。
人数012345678……票价/元02468
(1)学生填表。
(2)学生汇报。
(3)谁能说一说这两个量的关系。
这两个量在不断变化,并且人数增大,票价也不断增大,但他们的比值不变。所以这两个变量成正比例关系。
2、 师:老师根据上表,可以描出下图中的点,说说(2,4)是如何得到的?(8,16)呢?
3、现在请大家把这些点连起来,看看你会有什么样的发现?
7、点A是直线上一点,小明说点(100,200)也在这条直线上,你认为他说的对吗?
活动三:练一练。
1、乘船的人数与所付船费为:(数据见书上)
(1)把上表填写完整。
( 2)所付船费与乘船人数成正 比例吗?
(3)现根据上表描点,再顺次连接各点,你发现了什么?
(4)点(8,40)在这条直线上吗?这一点表示什么含义?
2、在弹性范围内,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所挂物体的质量情况如下表。判断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所挂物体的质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3、回答 下列问题:
(1)圆的 周长与直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根据右图,先估计圆的周长,再实际计算。
(3)直径为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
(4)直径为15厘米的圆的周长估计值为( ),实际计算值为( )。
活动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再次巩固练习了正比例的相关知识。大家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7-21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5-06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9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11-08
新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8
【热门】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5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推荐】02-13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3
【推荐】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11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华】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