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B、保护视力要做到三注意 一 看书和写字时 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尺远 二 看书一小时后 要休息几分钟 三 字要写大些 要清楚整齐
C、这时 我不禁想起了生活的强者 张海迪大姐姐 尽管她瘫痪 不能下地像正常人那样行走 不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去上学 但是她仍然刻苦自学 有时 身子不能动弹 她就把书放在枕头边 利用镜子的反照 继续学习 我还想到了奥斯特洛夫斯基 他虽然下肢瘫痪 双目失明 但仍然以超人的毅力忍受着巨大的痛苦 写下了一部伟大的作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它鼓舞着全世界人们顽强地与命运斗争 我想了许多许多
1、学生自由练习。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批阅。
3、出示原文,校对。
4、说说你帮同桌查出了什么错误,帮他改对了吗?(校对后发现了什么错误,现在明白了吗?)
八仙过海
正因为标点在生活奇妙作用,才使得的表达形式各异,匠心独具,让人深感中国文学句法之精妙,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标点的趣味故事:
1、相传徐文长到朋友家里去,适逢下雨,主人写了一个条子跟他开玩笑,上面写的`是“下雨天留客 天留我不留”,他可没这样读,他读出来的意思正好和住人的相反,你知道他是怎么读的吗?
2、学生取出练习纸,尝试给这个句子添加标点。
3、交流“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样就和主人的意思相反了。
4、其实这一句可以有好多种说法,除了以上两种之外还有好几种,你能加出来吗?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体会诗人对光明及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
2.品味诗歌的节奏和语言,感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训练点
1.把握涛歌的感情基调和朗读节奏,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涛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像,深入诗歌,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三)德育渗透点
感受诗中对黎明的深情呼唤珍惜,今天美好的时代,并奋发向上,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诗歌的“散文美”。
二、教法引导
1学生查阅,了解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诗。
2朗读诗歌,想——想诗中所借的意象所指代的内容,深入诗歌,边读边说。
三、重点、难点、疑点
(一)重点
体会诗歌中第一人称的写法,激情昂扬地在召唤,在唤醒,感受诗歌,边读边说。
(二)难点
人称的写法,激情昂扬地在召唤,在唤醒。感受诗人的思想与情感体会诗中“黎明”等—系列意象的象征含义。
(三)疑点
文中一些诗句的含义
(四)解决办法
结合背景知识,反复朗渎,教师适当点拨,在整体把握诗歌思想与感情脉络的基础上,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即可。
四、课时日按排
1课时
五、教学用具准备
录音机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出示背景材料,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诗人的创作背景,反复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课文
2.师生互相设疑一-质疑,在讨论中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诗歌是—种凝炼的语言艺术,诗人往往能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现丰富而深广的内涵,因此也留给了读者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学习本首诗,首先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把握诗人的思想与情感。
2.体会诗句的含义,弄清“黎明”的象征意义。
(二)整体感知
中华民族是个古老自的民族,也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中华民族处于内忧外患的危急时刻,许多人对中国的前途和未来悲观失望,看不到黎明前的一线曙光,诗人于1941年来到延安,在延安的日日月月里诗人感受到另—种火热的战斗生活,心中无比激动与兴奋,于是在《黎明的通知》中借助“黎明”这个意象向人们发出召唤,诗中运用了拟人和象征的手法。
(三)教学过程
1.由介绍背景及简介作者艾青导人课文
2.听课文录音,要求:
(1)体会诗人对光明的热情歌颂的感情。
(2)理解诗中人称代词“我”、“你”“他们”所指代的内涵。
3.指导学生自由朗渎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黎明将把通知发给谁,结合诗歌内容,具体说明发给的对象?
(2)黎明发出厂怎样的通知,结合济歌内容,具体说明通知的内容。
明确:(1)黎明把通知发给了诗人,借诗人的嘴向不幸的人、生活在苦难中的人,城市、村庄、女人、男人、老人、病者、母亲、孩子一切的不幸者以及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传递黎明即将来到的消息。
(2)黎明将告诉世界与人类:光明即将来到,日月即将来到,将唤醒“生机与活力”将带来清新的空气,将带来幸福、安宁、祥和,总之,将带来一切健康和美丽的东西。
4.进一步研读课文,体会诗句的含义,理解象征手法。
(1)诗中为什么称诗人为“正直的人”和“忠实于时间的人”。
(2)“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该句所指代的对象是谁?
(3)“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一句的含义。
(4)诗句“请年轻的情人也起来/和那些贪睡的少女”和“请叫醒困倦的母亲/和她身边的婴孩”两句包含着什么深厚的内涵。
(5)诗句“请叫那些健康而美丽的醒来/说我马上要来叩打她们的窗门”中“健康而美丽的”指的是什么?
(6)趁这夜已快完了,请告诉他们/说她们所等待的就要来了”一句的含义。
明确
(1)诗中称“正直的人”和“忠实于时间的人”是希望诗人能够如实地、及时地传递黎明的消息。
(2)这里是指将黎明的通知送给那些处于沦陷区的广大人民。
(3)这里用“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揭示了“我”即“黎明”的象征含义。
(4))诗句中“年轻的情人”、“贪睡的少女”既是指一些具体的人,更具有一种抽象的内涵,
指“黎明”将要唤醒“爱”与“美”;“母亲”与“婴孩”同样也具有这样双层内涵,既指具体的—类人,也指人世间像母婴之间的那种亲情、温馨与爱。
(5)“健康而美丽的”并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形象,它实质是对此文的`—个小结,马克思曾经说过,中国是—只睡熟了的狮子,但是迟早她是要苏醒的。这里“健康而美丽的”指的应该
沉睡着的古老中华民族所具备的一切美德,神州大地山川风貌所具有的美……
也就是说光明的中国所应具备的一切,诗人在这里用“健康”和“美丽”作了概括。
(6)该名中“夜”指的是黑暗的旧社会,“他们”指的是“沦陷区的广大人民”,“他们所等待的是光明的中国。
(四)总结、扩展
《黎明的通知》这首诗,诗人运用象征和拟人的手法,借助“黎明”这个意象,抒发了对“光明”的赞歌。
夜幕终于要拉开了,黎明终于就要来到了,当黎明叫醒“一切的不幸者”和“—切爱生活的人”他们急切等待者,当黎明邀请歌唱者、舞蹈者来欢迎,他们热切地欢迎,诗人驰骋想
明即将到来,以及与黎明—起来到的清新与美丽,文明与进步。勃勃生机与欣欣向荣。为了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可指导学生作一个片断练习,开头以“当黎明来到,东边的天际上第一道朝霞,……”作为起始句,继续续写下去,描写黎明到来后的景象。
八、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九、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3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 槐乡的孩子
教学要求
⒈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一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优美语言。 ⒊品读重点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感悟槐乡孩子自立、自强的形象。
⒋结合课文语段,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体会画面的美,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
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品析语言的魅力。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1熟读课文。2、自学生字新词3、了解槐树、槐花。
第一课时
一分钟竞赛(一分钟记忆)
山山洼洼噼噼啪啪摇摇晃晃匆匆忙忙犹犹豫豫
甜丝丝香喷喷白茫茫绿油油美滋滋清凌凌
一、导入新课
槐林飘香
一湖月夜渚流光,万树琼花浮暗香。心醉不知归去路,欲把草畔做寝床。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槐乡,走进生活在那里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们。
二、初读课文
1.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2.当我们沉醉于这如诗如画的槐乡风情中,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听后的整体感受。
3.槐乡独特的风土人情令人陶醉,相信读了课文你们一定会被槐乡那独特的风情所吸引.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词语要想像当时的情景、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如暮霭、草垛等。
三.品读欣赏
1、按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纠正读音。
(如“酿”读niàng,不要读成liàng;“塑料”的“塑”读sù,不要读成suò。)
2、你最喜欢槐乡的那个季节?把你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并联系课文说说理由。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评价。
(1)请喜欢五月槐乡的孩子谈体会:
(槐乡的五月令人兴奋,让人陶醉,处处浸润着槐乡特有的风情。)
(2)喜欢八月槐乡的同学谈体会:
(槐乡的八月,给孩子们带来繁忙与收获,浸透着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喜欢的段落。
4、小结:槐花飘香的五月,是孩子们满意的季节,他们幸福快乐;繁忙的八月,孕育了孩子们勤劳善良、自立自强的品格。
5、说说心里话:你想做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畅所欲言。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分钟竞赛(一分钟记忆)
热情好客 勤劳淳朴 风土人情 令人兴奋 让人陶醉 潇洒豪放 吃苦耐劳 自力更生
孕育 勤劳 善良 自强 自立 馥郁 如雪的颜色 多姿的形
态 飘溢的香味 笔笔融情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⒈指名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⒉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槐乡的美景,感受了槐乡孩子的幸福快乐。这节课,我们一齐来体会作者优美质朴的语言。
二、品读佳词妙句,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
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这样写得好处。以下是要求学生重点领悟的:
⑴叠词的广泛运用,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如:槐豆豆、香喷喷、山山洼洼、摇摇晃晃、一缕缕炊烟、香香的花粉。找出文中的叠词,读一读。 ⑵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的描写更生动形象。“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的挂满枝头,近看如新疆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辮儿。”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槐花的润泽精美以及槐花的'俏皮和充满灵气。那美丽的样子,真使人见人爱。“老槐树心疼的伸出手臂为他们遮住露水,并轻轻的哼着谁也听不懂的歌。”槐乡人培育了槐树,槐树庇护着槐乡的儿女,如父母疼爱着自己的儿女。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找出文中的其他比喻句、拟人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⑶侧面烘托的描写。如“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香的花粉,酿出了甜甜的蜜。噼噼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子挎走了白生生的槐米。”作者从侧面写出了槐花的香,这是槐花的馨香引来了蜜蜂,引来了孩子。“鸡儿热的耷拉着翅膀,像塌了架的草垛;狗儿热的吐出舌头,躲在树荫下直喘粗气;蝉儿热的不知如何是好,到处扯着嗓子乱叫。”这几句对动物的描写,道尽了八月的炎热,更衬托出槐乡孩子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品格。
三、学习生字。
1、自读生字,想一想,在字形方面,你要提醒大家什么?你有没有最好的方法记住它?
2、用生字组词扩展对字义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摘抄好词佳句
2、 捅马蜂窝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二个生字。能借助工具书或结合语境与生活经验理解“乐园、冒险、复仇、痊愈、罪孽、舒心”等词语的意思。体会“爬满青苔”的“爬”,“闯进屋来”的“闯”,“拖进了屋”的“拖”等词的形象性。
2、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联系课文有关语句说一说“我”情感的变化,引发思考人与动物如何相处。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捅马蜂窝》,说说你曾做过类似的事吗?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本课生词,指名认读
闯进 反驳 胆怯 耗尽 慌忙 胶水
教师提示:“怯”字读“qiè”,不要读成“què” ;“嬉”字读“xī”,不要读成“xǐ”;“慌”字不要多一点。
观察每组字有什么不同,再组词。
邦( ) 去( ) 荒( ) 交( )
绑( ) 怯( ) 慌( ) 胶( )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有声有色地讲述课文内容,讲后互相评价。
2、训练学生在讲述中准确使用本课积累的好词语,正确使用表示范围的词语。
3、在讲述中加入自己丰富的想像,使内容更生动。
4、教育学生加强环保意识,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
有声有色地讲述课文内容,讲后互相评价。
教学难点:
在讲述过程中准确地使用本课积累的好词语,正确使用表示范围的词语,并加上自己丰富的想像。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词语字条。
教学过程:
1、回忆、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一课?(指名说并板书课题)
谁来说说上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答:a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b懂得了一些词语的意思,如:安居乐业、置若罔闻……
c知道了课文可以分三部分
d知道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具体说说)
2、今天,大家还想学到什么?
3、归纳学生所答,出示教学目标。
4、同学们想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课文?(讲故事)
为什么要用讲故事的方法?(课文故事性较强,对话不多)
讲故事应注意什么?
5、归纳学生回答,出示讲故事要求(大屏幕)
a有声有色地讲故事,内容完整。
b用上一些文中的好词语及表示范围的词语。
c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使故事更加生动。
6、小组合作,选取喜欢的一部分,按要求讲故事,教师巡视指导。
大约准备15分钟左右,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评价。评价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按刚才提出的讲故事的要求评价,并具体说出他们所用上的好词句好在哪,以及想像的'是否合理,有什么好处。如果词句使用不当或想像不合理,可以进行补充和修改。
教师随机出示本课应积累的词语和一些表示范围的词语。
如:安居乐业置若罔闻萎靡不振鸟语花香
铺天盖地手舞足蹈无影无踪跃跃欲试
大臣们任何人妖魔鬼怪
7、森林王国为什么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通过读这个故事使你懂得了什么?
8、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围绕课前目标说具体些)
希望同学们都来**护环境的小卫士,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美丽!
板书设计:
安居乐业
失踪的森林王国 砍树破坏环境
无影无踪
爱护环境 植树造林
语文教案 篇5
学习过程:
诗歌导入:
(出示投影片)同学们,这是一张什么图片?(学生回答:纸船)同学们,你可知道这只小小的纸船曾经载着一位游子对母亲的深切的思念?1923年秋,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故土和母亲的浩瀚的太平洋上的孤舟里,冰心含着热泪,专心致志地叠着一只又一只纸船,然后抛到海里,她总希望有一只能够漂到日夜思念的母亲的身边。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创作的一首诗歌——《纸船
寄母亲》,让我们随作者一同漂洋过海,一同来感受作者的赤子情怀。
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体味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简介作者:
1、(出示冰心年轻时代的照片和字幕)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学生朗读,教师简要评说:“中国文坛世纪老人未能跨越世纪门槛”的确是我们民族的一种遗憾,但是冰心老人博大纯洁的灵魂和不朽的艺术作品却时刻激励感召着我们不断前行)
教师导入:同学们,更详实地了解作者生平以及创作情况,将为我们更好的品评文学作品搭设一方平台,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下面,让我们共同来交流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成果。让我们来更进一步走进冰心的世界。
(学生自由交流查阅到的有关冰心生平创作的有关资料)
附:学生课堂交流资料摘录
学生一:冰心创作风格被文坛称为“爱的哲学”,它的三个支柱——母亲、童心和自然,这可以在课后的《繁星》、《春水》的导读中得到印证;
学生二:冰心的父亲是一位开明的具有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冰心自小是身着男装长大的。七八年的海边生活给冰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冰心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提到大海;
学生三:冰心是五四时期涌现出来的第一批现代作家,也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使文学研究会的重要成员。“冰心”的笔名始于作者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学生四:根据诗歌的创作年代我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冰心年轻时代正值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她也和诸多爱国志士一样,选择了先外出求学,后回国拯救国民的救国道路。这首诗歌便是作者这段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
学生五:我阅读了《繁星》、《春水》这本书,我注意到了作者在1923年8月27日还创作了另一首诗歌,名字叫做《乡愁》。我们可以结合两首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朗读课文: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1、学生们用心体会本首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划出诗歌中学生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
指导学生朗读(如何停顿、如何选择重音)
整体感知: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游子对母亲深情的呼唤,寄给母亲最深沉的歌)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比赛。
学生根据银幕提示,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诗。
(出示字幕
纸船
寄母亲
冰心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不灰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
(本节是作者的想象,全诗的高潮)
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
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八,二十七,一九二三太平洋舟中)
学法指导:
教师导入:诗歌是一门浓缩的语言艺术。它凝练、优雅,令人浮想联翩。将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词扩展开去,都将写出一首首动人的诗歌,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分析重点字词来感悟诗歌独特的魅力。
(出示第一小节,指导学生应该如何品味诗歌
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教师总结:“从来”、“妄弃”“留着”这些词语说明冰心对母亲的爱由来已久;
“一只一只”、“抛”说明作者的心情迫切,深切地思念着自己的母亲。
合作探究:
1、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含着泪”:邮轮颠簸在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能够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远离母亲,以前钝化了的对母亲的情感突然间变得鲜明起来;女性纤柔敏锐的心灵难堪重负,灵魂难以得到解脱等等;《惆怅》一诗可以印证生病的冰心悲苦的心灵体验)
2、作者为什么要借纸船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冰心以孩子般的天真和纯洁,在儿童的游戏的世界中找到了寄托母爱的情感中介物)
学生质疑
学生提出自己尚未解决的关于本首诗歌的疑难问题,由学生老师帮助共同进行解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第三小节最后一句中的“她”为什么不用“我”?)
拓展延伸:
《纸船
寄母亲》这首诗歌是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你对父母的爱。
(学生练笔,同学交流评价,老师点拨)
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了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着作者的孤独无依,象征着作者思念母亲,眷恋祖国的一颗赤子之心。希望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获得一把欣赏研读诗歌的金钥匙,同时,也在诗人的博大情怀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早日成为一名建设祖国的栋梁。
语文教案 篇6
【内容简析】
“语文百花园七”的五个栏目共安排了六项内容。“语海畅游”安排的是了解广字旁和病字旁的字源,理解它们的不同含义,并认读带有广字旁和病字旁的几个汉字,体会汉字的构字特点;填写量词,懂得数量词的使用。“积少成多”要求读、背古诗《墨梅》,进行语言积累和文化积淀。“阅读平台”要求阅读的短文是《路边的橡树》,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自主阅读,发展思维能力,增强环保意识。“能说会道”栏目紧密结合单元专题内容,设计了“让花草树木好好过冬”的话题,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口语交际能力。“笔下生辉”安排了“听声音写作文”的训练,要求学生听声音展开想象,抓住特点写一段话。
【设计理念】
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为主线,让学生在读、思、议、写的过程中感悟语文,学习语文,拓展知识面,发展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
【教学目标】
1.了解广字旁和病字旁的不同来源和含义,正确使用数量词,增加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淀。
2.读背古诗《墨梅》,积累语言。
3.阅读短文,继续掌握抓住具体语句体会人物心情的阅读方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通过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他人交际的能力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5.通过习作训练,提高学生观察、想象、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及作文修改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学生自主的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教具准备】
广字旁和病字旁演变过程的挂图;植物过冬的有关资料;几种生活中常听见的声音(如脚步声、打篮球的声音、鞭炮的声音、下雨的声音)的录音。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再一次走进“语文百花园”,去采撷一朵朵知识的花朵、智慧的花朵。看看谁最聪明,收获最大。
二、分项训练
(一)“语海畅游”
1.了解广字旁和病字旁的由来和含义。
(1)出示广字旁演变的挂图,学生观察、想象、猜意思。
(2)出示病字旁演变的挂图,学生观察、想象、猜意思。
(3)学生自读课本中的文字说明,了解广字旁和病字旁的来源和含义。
(4)学生读“村庄、疾病”等词语,口头说说对词中这些带广字旁和病字旁的字的字义的理解,体会它们与偏旁的关系。
(5)再说一些广字旁和病字旁的字,加深理解。
2.量词的填写。
(1)学生独立读一读,填一填。
(2)同桌交流,全班互动,在多种答案中选择最准确的量词填空:
a.有多种填法的,如:一(幅、张)图画 一(棵、株)松树 一(片、方)净土 一(颗、碟)豌豆
b.容易犯错(与方言表达有关)的有:一(只)汽车 一(个)豌豆 一(支)斧子 一(个)气味 一(只)眼镜
(3)告诉学生所填的词都是表示事物单位的词,这些词经常与数词一起用。
(二)“积少成多”——读背古诗《墨梅》
(1)学生自读古诗,借助拼音或查字典,把古诗读正确、通顺。
(2)教师简介作者王冕(元代诗人、画家),解释题目“墨梅”的意思。
(3)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意,在小组里说说。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结合释疑,帮助学生感悟诗人通过歌颂墨梅,表现自己不向世俗献媚的清高品格和坚贞气节。
(5)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三)“阅读平台”
教案《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百花园七》教案》,
——阅读短文《路边的橡树》
(1)自由轻声读短文,想想短文围绕橡树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短文,交流读后的感受。(抓住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的言行,体会人们行为的高尚。)
(3)再读短文,让学生联系短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4)齐读短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能说会道”——让花草树木好好过冬
(课前活动:观察身边的花草树木,想一想怎样才能使它们更好地过冬。如果自己不知道,就去请教长辈,或者从书报、网上查找有关资料。)
一、创设情境,提出话题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到花草树木在严寒的冬天会受到风、霜、雨、雪的摧残,需要人们的保护。
2.揭示话题——让花草树木好好过冬。
二、结合搜集的'信息,训练交际
1.联系生活,结合搜集到的知识,讨论交流:花草树木是怎样过冬的?怎样才能使它们更好地过冬?
(1)把自己知道的在小组里与同学说说,小组推选代表,综合大家的发言,准备全班交流。
(2)全班交流:同小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就感兴趣的内容发表看法或提出疑问,教师适时把同学之间的互动引向深入,注意学生发言的规范,体现交际的互动性。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为了让花草树木更好地过冬,你打算为它们做些什么。(引导学生从是否符合生活实际,具有可操作性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的思想感情。)
三、学以致用,融入生活
1.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让花草树木过冬的知识向身边的人宣传,唤起人们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2.为保护身边的花草树木,使它们能够好好过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笔下生辉”——听声音写作文
(课前准备:注意倾听身边的声音,真切感受不同声音的不同特点,及同一种声音的前后变化。)
一、多角度启发回忆
1.播放几种声音的录音(如雷雨声、门铃声、公鸡啼鸣声、汽车喇叭声等),师生聊一聊:听到了什么(模拟声音)?是什么声音(猜)?为什么说是这种声音(联系生活)?
2.回忆生活,学一学、说一说各种声音,包括自然界的声音、动物的声音、人为的声音、机器的声音等等。
二、多层次指导表达
1.师生、生生互动说具体:自己最熟悉的声音是什么?这种声音为什么会是自己最熟悉的声音?从声音中你知道或想到什么?
2.动手写: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互动评一评:把自己写的作文在小组里读一读,组员之间互相品一品,评一评,看看哪些地方是大家欣赏的,哪些地方还要进一步说明白、说具体。
4.集体交流,赏一赏:在小组互评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一篇习作进行集体交流,教师引导欣赏好的写法、好的词句语段,提出修改意见。
三、学生读、改自己的习作
语文教案 篇7
一、说教材
《父亲的菜园》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记叙了父亲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开垦一块土地,使它成为“我家”菜园的事,表现了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体现出作者对父亲、对土地深厚的感情。课文通过对父亲言行的具体描写,表现父亲的优秀品质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记事写人这一类文章的感悟,进一步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
二、教学目标:
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文本的价值取向,按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从中体会父亲在开垦菜园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劳动,感受父亲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坚毅、自信、勤劳的品格。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描写父亲开垦菜园言行的词句中体会父亲勤劳、坚毅的品质,感受父亲对劳动、对土地的爱。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中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本课选择的基本教法是“着眼课题、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导读解疑、语思统一”的导学式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采用“读、疑、思、划”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质疑课题,着眼课题理解课文内容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语感。
五、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在一片荒凉的山坡上,竟然有一片碧绿的翡翠,这就是父亲的菜园,荒山上怎么会有如此葱郁的菜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用亲切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有水到渠成之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由课题这个文眼作为这节课的教学切入点。
(二)读通课文 ,整体感知
①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疑难字词课件屏幕呈示)
②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③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哪些内容?
(三)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生默读课文思考: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他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决定开垦菜园的?
2.勾画出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想想从这些词句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六、感悟交流,归纳总结
1。望着山坡上那“一片绿绿的翡翠”,你此时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2.父亲开辟菜园的精神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此环节引导学生抓住问题来阅读思考和感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把学生相对分散的思维集中起来,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情感。
七、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选择文中你最受感动的语段摘抄下来。
2.学习文中刻画人物的写法,写一段赞美爸爸的话。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识字》教案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