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物理教案>八年级的物理教案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

时间:2024-06-07 07:29:14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的物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3、常识性了解频率的概念及其单位

  4、常识性了解能引起人的听觉的声音的频率范围

  能力目标:

  1、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不但是一门实用学科,同时还是一门具有艺术性、很美的一门学科、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我们周围的两类声音:一类是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乐音;一类是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噪声、教材以实验为基础,通过生活中有关实例的分析和概括,引入了乐音的三个基本要素——响度、音调和音色、

  由于音调跟频率的关系,多数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教材安排了用硬纸片划木梳和拨动橡皮筋的实验,教材在出现频率的概念和单位这一较深知识点的同时,又举出一个有趣的人、狗、猫听觉范围对照的实例,以有利于学生对频率的理解,同时又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响度跟振幅的关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给出其关系后,教材利用插图介绍了一些减少声音分散,增大响度的方法,使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由于音色是三要素中较为复杂的概念,教材只是简单指出了声音有这个特征,而未进一步探讨、

  教法建议

  1)引入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引入没有一定的模式,要根据教材、学校实验设备、学生实际等条件,用不同的形式巧妙的引入,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跟该堂课要学习的内容紧密的联系起来、

  2)注重实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较低,而这节教材的知识点虽少,但感性东西较多,单纯靠讲是不行的,必须加进大量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活跃课堂,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如可增加让直尺振动发声,演示振动快慢与音调的关系;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演示响度跟振幅的关系等、

  3)注意引导学生区别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

  4)本节课物理名词较多,对于刚上物理不久的初二学生来说要完全理解是困难的,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课内教学也不要在这些名词上多费唇舌,否则将适得其反,要把握住本课的教学目的这些名词在实际生活中和今后高中物理课的学习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和难点

  1、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

  教法:学生参与实验

  教具:

  录音机、磁带、旋转齿轮装置、木梳、硬纸片、硬塑料片、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由演奏同学准备乐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播放录音]教师提前录好一段赏心悦目的轻音乐和一段在繁忙路口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的声音,上课时用录音机放出来,让学生感受并做出判断:

  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乐音

  使人感到烦躁的声音→噪音

  方法1:[播放录音]用录音机播放有高音部和低音部的合唱歌曲的磁带、

  请同学分析低音部和高音部的不同?男声和女声的不同?演奏乐器有哪些?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方法2:请班上会乐器演奏的同学表演、(应有两种以上的乐器),引入乐音的三要素、

  (二)新课教学

  一、音调

  方法1: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总结

  [实验1]用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分析:谁是发声体?拨动快慢对发声体有何影响?声音听起来有什么不同?

  [实验1]拨动张紧的细橡皮筋,再拨动张紧的粗橡皮筋、

  分析: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振动快慢不同,音调不同、

  结论:音调跟发声体振动快慢(频率)有关系、

  方法2:学生参与演示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先介绍发声齿轮,请同学上前观察同一轴上的几个发声齿轮的齿数、并告诉全体同学每个齿轮的齿数不同、转动齿轮,请同学注意听用硬塑料片接触不同齿数的齿轮时,声音的高低有何不同?

  分析:硬塑料片的振动发声;齿数多,振动快;齿数少,振动慢、

  结论: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简介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响度:

  1、响度的概念:

  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人耳感觉到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位置感觉声音大小不同、

  方法1:教师提问: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主要与那些因素有关?你能否自己设计实验进行说明?

  (除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鼓、鼓锤和镲之外,其它仪器一律不限,现场没有的可用语言描述)

  控制时间在5分钟左右,让学生充分发言、

  归纳总结出结论: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大小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方法2:由演示实验和学生可操作实验得出结论、

  [演示]在纸盆上放乒乓球(或碎纸屑),调节音量观察球(或碎纸屑)的跳动幅度、

  [实验感受]:手摸喉部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时的不同、

  总结结论、

  2、响度和音调的区别

  同学们在论述实验结果与分析结果时,都使用了"声音的高低"一词,而没有使用"声音的大小",可见,同学们是知道声音的高低和大小是有区别的

  参考书37页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

  三、音色:

  小活动:请出几位同学分别说一句话,其它同学闭上眼睛猜出发言的先后顺序、

  由学生讲述猜测的理由,教师给出音色的概念、

  (三)总结、扩展

  由于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不高,所以,对于一般的学生,教师只要使学生从实验角度理解并记忆大纲所要求内容即可;而对于程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不局限于书本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程度自由拓展、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某种乐器改变音调的方法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扩展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2)了解某种乐器的制作过程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通过了解乐器的制作过程,加深对乐音三要素的理解,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尝试制作乐器;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尝试制作乐器要有完整的过程记录(不一定成功)、

  3、和其他成员交流、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 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 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 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4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惯性

  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教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教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四、学生练习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教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须提前投掷.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教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继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

  五、学生阅读“汽车刹车之后”

  教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如果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该注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12

  教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该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5

  教学 重点:

  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教学 难点:

  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

  教具:

  装有水的大水槽、激光演示器或激光笔、浇花用喷雾器、方木板、白纸、大头针、直尺、图钉

  教学 过程 设计:

  一、新课引入

  方法1:从本章的引言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说明光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说明人看清物体是由于有光进入眼睛引起视觉.然后简介人类很早就不仅使用自然光源,而且还研究和使用人造光源了.接着按书上图5-1简介人造光源的发展,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引入新课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行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观点的 教育 .

  方法2:由学生活动实践引入新课

  课前布置物理实际活动内容“调查光源发展史”,并要求学生上课时带来自己准备的光源,上课开始请几位同学简介光源发展(其余同学的资料课下交流展示),展示各自准备的光源,提出问题 “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我们如何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 教学

  1.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方法1:由演示实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由于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可视性较差,学生对光在水和玻璃中沿直线传播的感性认识也较少,最好能演示给学生看看.

  [演示1]用光具盘让光垂直于玻璃面射入玻璃中(并掠过光具盘),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

  [演示2]用水槽,让光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在水中滴入少许牛乳或红墨水),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线.

  [演示3]用激光笔照射白墙,看到墙上有一红斑,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不可见,用喷雾器在笔和墙之间喷水物,可观察到激光的传播路径.

  总结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演示4] 用水槽,让光斜射入水水中,观察光在空气中与水中的传播路线.

  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均匀介质中.

  介绍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因此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表明光的传播方向.

  方法2: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基础较好)

  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器材,如:各种光源、喷雾器、化石粉、檀香(可制造烟雾)、水槽、玻璃等,由学生设计实验,目的是观察到光传播的'路径.

  由学生实验及老师根据课上 教学 实际情况的补充实验得出结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介绍光线的概念.

  2.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方法1: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采取 教师 设计情景或演示实验由学生来解释现象的原因.如手影的游戏,激光器的准直等,最后老师简介日食月食.

  方法2: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并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来分析.

  根据情况可选择补充如下两个实验并组织学生讨论:

  1)小孔成像.可在课前提前布置,要求学生利用废包装桶或盒,制作一个观察器(底部开有小孔,顶部蒙一片半透明薄纸的屏), 教学 进行到此时,进行观察.通过小孔成像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逐步接触并理解几何光学中成像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

  2)准直的实验.准备三个大头针,一块方木板,一张白纸,图钉、直尺.用图钉把纸固定在方木板上,在木板上相距一段距离插上两枚大头针A,并使其与木板垂直,在某一位置观察大头针A,并演视线插上两根大头针B、C,使B刚好挡住A,C刚好挡住B,拔去大头针,用直尺把三只大头针在纸上扎的小孔连起来,可以看到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3.? 光速

  以 教师 讲述介绍为主,可以先提出光传播是否需要时间这个问题,然后简介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思考过这一问题,并想用实验测出光速.经过许多代科学家不懈的努力,随着人们物理知识的丰富,解决了许多测量上的困难,才测出了光速.再向学生介绍真空中的光速及在介质中的光速.

  三、总结扩展

  光是客观存在的,它在均匀介质中具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因此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光线”是抽象出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但光线不是光.运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实,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如栽树时要使其成一直行,并使我们可以解释很多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等,有助于我们破除迷信.

  四、 板书 设计

  探究活动利用信息学习的探究活动模板【课题】光源的发展史【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活动流程】

  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提出光源发展的新方向.实践探究活动【课题】小孔成像的再认识【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参考方案】

  (1)在硬纸板上用锥子扎一个1—2mm的圆孔.晚上点燃一支蜡烛放在小孔前,在硬纸板的另一侧的白屏上就能看到烛焰的像.改变屏与小孔的距离,像的大小和亮度有什么变化?

  (2)平行于硬板移动蜡烛,屏上像的移动方向与蜡烛的移动方向是否相同?

  (3)在不同的硬纸板上分别钻出不同形状的孔,

  一是三角形、

  一是方形,孔的形状对所成像有无影响?

  (4)同一硬纸板上同时有两个或三个小孔(一是圆孔、一是三角形、一是方形),则光瓶上会出现一个像还是几个像?形成的像各是什么样?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和方法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 掌握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

  2、 知道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什么?

  ○4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现象?

  进行新课:

  1、光的色散现象:彩虹现象

  实验:三棱镜分解太阳光

  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

  2、光谱中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不偏折程度最大

  3、物体的颜色:

  (1)、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 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2)、颜色之迷: 不透明物体: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

  透明物体:由透过的色光决定。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3.常识性了解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使用物理仪器测量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本节是初中生接触热学的第一节课,只涉及了热学的最基本知识点.

  教材首先介绍“温度”的概念,用实例阐明人类和温度的密切关系,确切知道温度很重要.然后通过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靠感觉的不可靠性,是不科学的.要树立使用工具得出正确结论的严谨科学态度.接着具体讲解了实验用温度计的原理、构造,着重介绍了体温计的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用水银的原理和它的特殊结构及特殊用法.介绍了计量温度的两个不同方法:摄氏温度的规定,具体摄氏温度的读法和专用符号的使用;热力学温度的规定,单位名称、专用符号以及这两种温度计量方法的关系.

  在课本的引言部分学生已经明白物理是一门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现象的自然科学.本节是研究热学的第一节内容,应该首先向学生交代本章讲的为热学的入门,是热学的基本知识.具体到本节可以从最常见的、比较了解的水的各种形态,不同冷热的水入手.让学生感觉一下水的冷热,提出感觉的`不可靠性,进而说明使用仪器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过渡到温度计和温度的计量方法上。

  强调摄氏温度、热力学温度的规定、正确读法、专用符号的使用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温度计

  课题

  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3.常识性了解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

  温度计的构造、原理以及摄氏温度的规定

  教学难点

  摄氏温度和热力学温度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教具

  玻璃杯、热水、冷水、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冰块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引言部分

  物理是研究力、热、声、光、电等现象的自然科学,

  二、引入新课

  指出温度跟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温度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感觉的不可靠,

  三、实验用温度计

  温度计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观察温度计的构造、测量范围及分度值.

  四、摄氏温度

  讲解摄氏温度的规定,每个分度值代表1摄氏度.摄氏温度的正确表示方法及正确读法

  五、热力学温度

  介绍宇宙温度的下限――绝对零度,以绝对零度为起点的温度计量方法叫热力学温度.

  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关系

  六、体温计

  着重讲解体温计的原理、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特殊结构及用法

  七、小结

  温度计原理和温度的计量方法

  八、作业

  P46—1、2、3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去体验先后把手放在冷水热水以及温水中的不同感觉

  教师出示实验用温度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出示体温计,引导学生观察.示范用法并引导提问

  自己得出结论:冷热只是相对概念,靠感觉根本区分不了温水的冷热程度

  学生总结得出温度计构造、测量范围,并提问:C的意思和分度值代表什么?

  观察细节,并提问

  探究活动

  【课题】

  人类的“热”现象的探索和利用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参考题材】

  1.热力学发展的历史.

  2.我国古代对热的认识.

  3.温度计的类型和发展.

  4。生活中的热现象.

  【评价】

  1.所查阅的资料.

  2.资料的丰富性和来源的丰富性.

  3.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见解.如绝对零度的理解.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8

  声的利用七

  教学过程:

  本节为本章最后一节,重点从前面的声音的各种特性及其特点,引入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声与信息

  声呐(SONAR)是英文soundnavigationandranging?(声音导航与测距)的缩写。对声呐的系统研究与一艘著名的轮船--泰坦尼克号有关。1912年泰坦尼克号首次出航即触礁沉没,这件事震惊世界,随即有人提出用声学方法遥测航道上的冰山。紧接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于探测敌方潜水艇的需要,对声呐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通过这些历史事实引入下文,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在讲蝙蝠的声呐系统之前,可以先回顾一下第一节声速的概念,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题使学生了解根据回声到来的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

  课本图1.5-4是B超图像。在做B超检查时,通常是将一束超声波垂直发射进入人体。超声波在传播时,碰到组织分界面(不同内脏器官分界处、内脏与骨骼分界处以及异物与组织交界处)时就会产生反射。反射波会在同一位置被记录,根据反射波滞后于发射波的时间差,可以知道分界面在体内的深度。如果不断改变发射探头的位置,就可以得到与体表相垂直的纵切面的图像。?

  声与能量演示

  演示声波递能量时,用可乐瓶自制的教具演示,效果很明显。自制教具的做法是:去掉可乐瓶的瓶底,给开口处蒙上橡皮膜并扎紧。对着火焰敲橡皮膜,由于膜的振动,压缩空气。靠空气的挤压,可将烛焰吹灭。

  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主要依靠空化效应。超声波在清洗液中疏密相间地向前传播,对液体产生拉伸和挤压作用,使液体内产生数以万计的微小气泡。这些气泡迅速产生,又迅速闭合,形成的瞬间高压,超过大气压的1000倍。连续不断的高压就像一连串小爆炸不断地冲击物件表面,使物件的表面及缝隙中的污垢迅速剥落,从而达到物件表面净化的目的.。超声波清洗方式超过一般的常规清洗方法,特别是对表面比较复杂的工件(如钟表等精密机械的零件表面凹凸不平),或对清洁度有较高要求的产品(如电子元器件等),使用超声波清洗都能达到很理想的效果。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讲述了声与信息之间的联系。以及声音于能量的关系。使人们能够更加好的利用声为人们服务。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9

  课型:新授课 设计人: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 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

  教学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预习: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种透镜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

  1、边缘厚中央薄的是 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的是 透镜

  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 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 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 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

  1.照相机: 想想做做

  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制作完成后,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 的像,回答:问题1.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2.投影仪:

  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了解其构造问题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和投影片上 的人物相比);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

  3.放大镜:

  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问题3: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小结: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 在胶片上,成___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镜 ,使屏幕上成 像。 3、放大镜成 像。

  三、训练与检测:

  1、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用的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 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 (填“大”或“小”),这 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 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 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 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5、 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6、 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B.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远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C.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近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7、 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B C D

  8、 下列光学仪器中,得到缩小实像的是( )

  A. 凹透镜 B . 平面镜 C. 幻灯机 D. 照相机

  9、 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上滴一滴水,透过这滴水可看到玻璃板下压着的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水滴相当于(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平行玻璃砖

  10、下列光学仪器的应用,哪个能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用公式和其公式变形计算某段路程内的速度、路程和时间。

  能力目标

  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会分析实际的物理问题的物理过程,并用对应的知识解决。

  情感目标

  1、培养解题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疑难问题的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建议

  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教材分析

  教材用两个例题,由速度公式,变形为计算路程和时间的公式和。第一个例题中,有分析的过程,解题的过程标准,有已知、求、解和答的四个过程。例题2中用参考图帮助学生分析物理过程,这样从图中很容易找到解题的思路,再用一些公式变形来解出所要求的物理量。

  教法建议

  第一个例题应当注重解题的过程,强调做题的规范,应当在此基础上,教师提供一个例题,巩固刚学到的公式变形知识和解题过程规范。第二个例题注重分析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思路,一般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应当画出参考图,帮助分析物理过程,并在思考图上画出已知的物理量和待求的物理量,解题过程就变得简单明了。

  本节教学是习题教学,要防止要求过高,过难,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即使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也不宜补充比教材更复杂的内容。

  路程和时间的计算教法建议

  本节主要是习题教学,注意形成解题的规范。解题要先审题,可以用图解来帮助分析,在参考图上注明各个物理量,有已知的和待求的以及一些中间量,先考虑清楚解题的过程,再按照一定的步骤来解题,在解题过程中要有公式、数值和单位、答的过程,要求过程完整。

  教师选题可以用教材上的例题,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情况进行增删。学生解题中常见的问题有:没有写出解题所依据的公式;对于物理量的代入没有做出区别,标出脚标不明确;单位没有统一;解题过程中没有单位;不能用图示分析问题等。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11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知道自界的物质以三种状态存在,以及他们的不同特征。

  2、学会使用酒精灯。

  3、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学会温度计的测量。

  重点难点: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

  教学过程:

  一、揭示教学目标,导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自学情况。

  1、自然界的物质的三种状态为:

  2、物质处于固态时,有一定的 和 ;处于液态时,有一定的没有一定的 ;处于气态时,没有固定的

  和 。

  3、酒精灯使用:

  (1)酒精灯的 温度最高,应该用 加热;

  (2)绝对 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应该用 去点燃;

  (3)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 盖灭,不能 ;

  (4)万一洒出的酒精 在桌面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刻用 扑盖。

  4、物质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变的,那么物质处于那种状态与 有关。

  5、 常用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测温液体

  的 的性质 制成的`。

  6、温度计上的标度常采用 温标,该温标是由 国物理学家 首先规定,标度的单位是 ,符号是 。

  7、0度的规定: 。

  8、100度的规定: 。

  三、探究新知:

  1、云、雨、雾、露、霜、雪都是水的化身,其中只含固态成分的有 ,只含液态成分的有 ,含固态、液态等多种成分的是 。

  2、一块冰的温度有—15℃升高到—5℃,其温度升高了 ,另一块冰原来的温度为—2℃,降低了10℃后,冰的温度变为 。

  3、物体的冷热程度用 表示,测量物体冷热程度的仪器是 ,它是根据 的性质制成的。

  4、常用液体温度计的种类有: 、 、 。

  5、—20℃的正确读法是( )

  A、零下20度 B、零下摄氏20度 C、负20摄氏度 D、零下20摄氏度

  6、0℃的冰河0℃的水,两者温度相比较( )

  A、0℃的水的温度低一些 B、相同

  C、0℃的冰的温度低一些 D、两者状态不同,无法比较

  7、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但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的示数分别是( )

  A、上升的示数一样,示数相等

  B、内径细的升高的多,示数也大

  C、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等

  D、内径粗的升高的高,示数也大

  8、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 。 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 热胀冷缩 来测量温度的;

  (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 移动;(填左或右)

  (3)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的刻度应标 0C;

  (4)该温度计测量温度时会不会受到大气压的影响?答 。(填会或不会)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12

  课堂教学是一种讲究效益的活动,它要求教师要高质量地传递各种信息,目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效甚至无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在课堂上听得头脑发胀、昏昏欲睡,这样的传统教学表面上看,占满了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教师也感到尽心尽力了,但从学生学习的效能来看,这样的教学恰恰是低效教学。作为有效教学,就必须把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以关注教学效益与质量的方法,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统一起来,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以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眼见不如手动,只有在实践中学习,同学们的才智和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学会探究性学习,能够使大家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被观察物理现象的表象上,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从而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也就是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其中的物理规律;教学过程强调发展学生的认知过程,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课堂上让学生体会探究实验的过程,体验探究实验中的快乐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通过探究实验,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何合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来实现物理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尤其必要,接下来我就谈谈在利用主题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的几点想法:

  一、自主学习式的课前预习避免了实验的盲目性

  为了更好的学习,预习是相当有必要的,物理一般是联系生活,需要一定的生活常识。学生在上课前,要看一下书上的知识点和那些实验。以前布置学生预习,大部分学生都只是翻书式,为了预习而预习,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主体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所制定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在这样的预习过程当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些问题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就能加以解决,而那些自己独力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积极地进行研究分析,查找各种资料,并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利用同学之间的合作来解决。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精神,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我们何乐而不为呢?只要带着疑问上课,多问为什么就行了,对书本上的知识联系实际多想象,对书本知识也要抱有疑问态度,并在学习中解决疑问,这样思维不但不会被束缚,反而会发展更快。

  二、通过自主探索培养参与积极性

  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主动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索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发明和创造过程的重要性,这样可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浓厚的兴趣与爱好。知识的获得过程贯穿于自己动手实验的`探索过程,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物理知识、规律,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对知识的掌握相对更深刻,动手能力也得到提高。

  通过自主探索,学生思维活动经历了概念、判断、推理等阶段,由形象思维上升到逻辑思维,较好地达到培养思维品质的目标。同时

  有利于交流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新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疑问,大胆创新,在交流和合作中学习。

  三、小组合作讨论探究进一步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当学生实验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感到分身乏术。通常的办法是利用部分好学生以点带面,充分发扬团队的合作精神。学会主动参与讨论,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由于人的个性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细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从倾听中博采众长,萌发灵感;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引导学生认真进行讨论和学习。

  四、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关键是教师,根本在课堂。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上以很好的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不同的意见,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形成有效的多向交流,学生认真倾听,让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教学不再单调,这样的课堂,学生才是主体,思维的灵感在不知不觉中闪现。

  总之,如何在当前新形势下合理的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我们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以上只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点感受。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教学设计示例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

  最小分度:

  水平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发展

  【课题】测力计的发展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总结测力计的发展概况。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体验力的大小

  【课题】体验力不同大小的感觉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测力计等工具体验不同力的大小的感觉;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14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用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五、练习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15

  [教学目标]⑴知道弹力是怎样产生的;⑵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和弹力三要素;⑶知道胡克定律及实际运用所适用的条件,物理教案-弹 力。

  [课 时]1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钢尺、弹簧、重物(钩码)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其方向如何?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板书)

  (一)形变

  (1)形变

  (2)弹性形变

  演示图示1中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重物受哪些力?(重力、支持力。这二力平衡。)

  ②支持力是谁加给重物的?(钢尺)

  ③钢尺为什麽能对重物产生支持力?(钢尺发生了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

  (二)弹力

  (1)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④由此可见,支持力是一种什麽样的力?

  ⑤重物放在钢尺上,钢尺就弯曲,为什麽?(重物在重力作用下与钢尺直接接触,从而发生微小形变,对钢尺产生了向下的弹力即压力,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弹 力》。)

  可见,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并进一步分析得出:

  (2)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什麽样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麽?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①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②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属什麽样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麽?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③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 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x。式中k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三、小结

  四、学生练习:阅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1)(3)(5)与学生一起讨论。作业本上写(2)(4)。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11-23

八年级物理教案11-13

八年级物理教案11-30

八年级物理教案《弹力》08-23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12-21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2-22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2-17

八年级物理教案:惯性08-25

(推荐)八年级物理教案05-20

八年级物理教案(精品)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