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时间:2024-05-22 16:46:53 八年级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物理教案(精)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物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教案(精)

八年级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知识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怎样换算。

  2.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点。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对天平测量结果准确读数。

  4.初步感受物体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估测能力;会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教学重点:

  质量的单位和质量的测量工具。

  教学难点: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资源:一架托盘天平、一只烧杯、小冰块、橡皮泥一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辅以直观演示和活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找两名同学到讲台前,让他们同时跑向教室后面,其他同学观察并比较谁跑的快。再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直接对照课本图5-17、5-18说明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如何比较它们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三、新授:

  1、质量的概念

  引导讨论

  ⑴一根铁钉与一枚大头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

  ⑵大胖子同学与小瘦子同学在肢体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⑶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讨论:(1)

  相同之处:都是铁造的

  不同之外: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重量不同;用途不同;所用的铁的量不同??讨论(2)

  相同之处:都是肌肉骨胳等构成

  不同之处:体重不同;体形不同;胖子比瘦子具有的物质多??

  讨论(3)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板书:(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的单位

  ⑴由比较长度和时间的.方法去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质量的多少?

  ⑵引导学生列举熟悉的质量单位。在此基础上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⑶讲解: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板书: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说明: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⑷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一只苹果的质量250

  你身体的质量50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200

  方便面里佐料的质量5

  一只鸡蛋的质量50

  一头大象的质量2。

  ⑸练习:

  (1)熟记换算关系。

  (2)进行单位换算

  一头鲸的质量约为1.5×105Kg=______t

  一枚药片质量约为5×10-4Kg=____mg

  3、质量的测量

  ⑴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质量的测量工具。

  ⑵杆秤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直沿用至今,几乎家家都有。另外测量质量的工具还有磅秤、电子秤、天平??

  ⑶板书:实验室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⑷指导学生观察托盘天平对照插图6-1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出示幻灯片)

  ⑸指导阅读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

  ⑹演示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⑺突出要点:

  ①在称量质量前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②物体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③称量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横梁平衡。

  ④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所表示的质量

  4、探究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⑴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天平测量自带的橡皮泥的质量。巡视操作情况,及时纠正操作错误。

  ⑵指导学生借助烧杯测量冰及其化成水后的质量。

  方法:先容器质量,然后再测共同质量,共同质量减去容器质量

  等于被测对象的质量。

  说明:加热时间长同学们可能会得出水的质量比冰的质量少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⑶总结实验结果: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其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讨论:杨利伟带到太空中去的某仪器在地上和太空中质量有没有变化?

  四、课堂小结:

  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材:

八年级物理教案2

  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感触颇深。新教材作为课改实验的主要载体,对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做了较为准确的解读,较好的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的课程基本理念。教材以人为本,特别注重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于点滴之处都体现出科学探究及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精神,而且注重了学科渗透和新科技的纳入,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受到了实验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们的普遍欢迎。

  具体说来,新教材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㈠知识内容方面

  ①新教材内容覆盖了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所有科学内容标准,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在对过往的一切旧教材的扬弃中,一改过去“难、繁、偏、旧”的特点,所选内容典型、实用、有特色。而且教材难度适宜,没有过多过繁的计算,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的主要精力可以用在自主的探究学习上。

  ②新教材特别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探究方法的教学,从物理概念、规律的产生与发展、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养成等诸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知识的阐述和理论的建构是通过科学探究才得出的,例如:速度的概念、声音的产生、光的传播规律、力的三要素等,都不由教材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得到。这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③新教材较好地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特别注重联系实际,每一章节都从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开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揭示客观世界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热情和兴趣,既注重知识,又立足能力。教材中有许多这样既来源于生活又可以用探究出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的实例:P94页的“推与拉”、P98页的“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P116页的“迷你实验室”关于现代科技的介绍等。可以说新教材在贴近生活,注重物理知识的现代化、实用性及生产应用上做到了有机的统一。

  ④新教材特别重视与其它学科的协调与整合,特别是正确的哲学观点和人文科学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例如:教材第一章第二节《探索之路》和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古今中外的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介绍、P75页的“信息窗”对牛顿生平的介绍等。这一切对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价值观、人生观都至为重要。

  ⑤新教材在结构体系上大胆探索,具有强烈的互动特质,设置了如“实验探究”、“探究点拨”、“讨论与交流”、“请提问”、“实践活动”、“信息窗”等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实现了教材资源的最佳配置。

  ㈡思想文化方面

  ①新教材在体现理科教材的一般共性的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社会定位和培养

  目标,特别注重了人文精神和自然学科的融合,在教学中努力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掌握学习方法,并且学会合作学习,善待他人,正视批评。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方面新教材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新教材突出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教育,教导学生理性地认识世界、认识宇宙,并以多种形式提倡并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一切都为学生今后的自然科学的学习以至发现都奠定了基础。

  ②新教材各章节都辟出相当的篇幅对中外古今的物理学家、科技成果做了适时介绍,这既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持续发展的意识。

  ㈢编制排版方面

  ①教材非常“美”——采用了16开铜版纸印刷,彩图鲜明,文笔生动,印刷清晰,装帧精美,引人入胜。老师和同学们都说,新教材通俗易懂,读起来更象是散文。

  ②新教材在编排、表述与学习情境、活动设计上都注意到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相适应,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③新教材所有探究活动的设计都本着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发展,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假设、推理、发现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延伸至课前、课后,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例如:P28页“挂锁是怎样工作的?”,P66页“调查班级同学的视力情况”等。 当然任何新事物的诞生,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在四个多月的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新教材的部分章节编排与学生其他必要相关知识的储备脱节,学生不能正确学会使用数学等基础学科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材的教育功能。如第四章《多彩的光》,在教学过程中就发现,学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理性认识,由于数学教学的滞后,本该教育学生形成的工具思想和学科联系意识,不能收到扎实的成效。如果将本章一移至初二下学期,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相对来说,新教材的基础知识较少,基础题作业不足。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明显缺乏适应性,不能准确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核。这样是否会影响到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建议在这方面能否加强一些。

  3、新教材作业中社会调查比重过大、要求较高,有些是否超出了初二学生的年龄层次?(例如:P62页的第二题要求学生在课外独立研究凸透镜的全部成像特点等。)另外,教材极少数地方存在错误与疏漏。(例如P52作业第二题中小猫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所有四个供选答案竟无一正确。)

  4、当前各实验学校的师生普遍感到与新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相当匮乏。建议新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社能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例如:将教材中选用的图片等素材制成光盘,配套发行。

  值得肯定的是新教材作为素质教育探索过程中全体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结晶,尽管存在一些瑕疵,但终究瑕不掩瑜。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新教材本身,就是一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创新人才的成功尝试。应该说新教材的使用既是一次实验,又是一种大胆的探索,这对素质教育的深入、课改理念的推广,有着相当的积极意义。我们知道,我国的基础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课改教材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随着课改工作的逐步推广,课改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们的义务教育物理新教材也会日臻完善。

八年级物理教案3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重、难点: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 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 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

  3、平面镜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头灯…… 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节内容。

  完成课本后习题。

  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要补充必要的知识点:如距离、虚实、原理等。

八年级物理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常识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照度对视力影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我们知道照明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校、家庭学习环境照度达不到标准,危害学生眼睛健康,为了提起人们对此关注,为保护视力,国家规定了照度标准,以保证日常生活工作的最好条件.因此照度作为常识介绍还是有其必要性的

  教材通过把光源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给出照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和国家规定标准中的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过实验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三、教法建议

  1)通过实验观察与测量加强学生对照度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断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而使学生增强“标准”意识.

  3)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

  四、教学重点

  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五、教具:

  照度计、点光源、每个同学带一个手电筒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垂直照射桌面,改变与桌面的距离,观察桌面明亮程度的变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照度的概念

  给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绍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以及国家规定的照度卫生标准.

  让学生感知照度:给出国家规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标准,通过改变教室内灯的个数,来达到桌面的规定照度标准,若教室灯的亮度不够,可采用手电筒辅助照明.

  2.影响照度的因素

  提出问题:照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可能猜测出很多方面,如与光源有关等,正确的给与肯定.属于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范围的不予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限定条件:同一光源

  研究内容:

  1)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2)照度与光照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对同一个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与光照面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垂直照射与斜射比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线越倾斜,照度越小.

  进行眼睛的保健卫生教育.

  三、板书设计

八年级物理教案5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2、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重点)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难点)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活动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复习提问

  引入新课

  进行新课

  1、什么是噪声?(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保角度加以说明)

  2、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

  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声音(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超声(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和次声(频率低于20 hz的声)。声在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1、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活动,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它们的`这些“绝技”靠的是什么?原来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声纳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1、超声波加湿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2、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例如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阅读课本30页“科学世界”

  提问

  创设情境

  介绍声音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回答

  学生

  阅读课文

  讨论思考

  板书设计

  教学小结

  1、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2、声在工业上的应用

  3、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4、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

  1、“动手动脑学物”中的1.2题。

  2、学习高手49页1.2.8题。

  3、完成配套练习册中相应的内容。

八年级物理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调节天平,会测出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会正确地记录测量值.

  2.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会正确地观察和读数.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天平的构造、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和最小称量,观察砝码(每个砝码的质量以及盒内砝码组成)

  对比观察量筒和量杯的区别,观察量筒和量杯上标有的单位,它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小格表示的体积是多少?

  2.培养实验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操作,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

  通过天平的使用,使学生提高对平衡美、对称美的欣赏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主要目的是练习使用天平称质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使用天平的技能,同时,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对于称固体的质量.教材中之所以选择三个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让学生称量,是为了与下一节内容衔接,为学习密度知识作准备.

  教法建议

  本节是实验课,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应以实验法为主.

  教学设计示例

  一、本节重点、难点分析

  1.天平的使用

  上节课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天平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但是由于天平是比较精密的仪器,而且又较难掌握,因此本节课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进行规范操作上.

  在天平调节前,首先应让学生明确,未经调节的天平是不平衡的,称出的质量也不准确,因此必须事先将天平调平衡,在天平调节环节中,边讲解、边示范、边对学生进行指导,在调节天平中应要求学生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观察游码和标尺,认识最小称量值,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

  (3)观察天平初始状态,确定调节螺母的移动方向;

  (4)进行调节,判断是否平衡,再调节,直至平衡.

  天平一旦调节平衡就不能再移动位置,否则应重新调节,这个问题一定要向学生讲清楚.

  2.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使用前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量筒,观察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弄清量筒(杯)的单位,并找到它标在仪器上的位置.

  (2)弄清量筒(杯)的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

  (3)测量时应把量筒(杯)放在水平台面上.

  (4)观察时,液面如果是凹形的应以凹形液面底部为准,若是凸形的,要以凸形液面顶部为准,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具学具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墨水瓶、木块、铁块、铝块、幻灯片、投影仪、视频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认真观察天平复习,认真观察量筒和量杯,首先是整体观察,观察它们的构造,然后对比观察,观察它们构造的不同点,最后细致观察,观察它们上面标有的单位,观察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

  2.实验:测量固体的质量.

  3.实验:测量一定体积的液体的质量.

  4.讨论测量液体质量的方法.

  5.讨论测一张邮票质量的方法.

  五、 教学过程设计示例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什么叫物体的质量?它的单位是什么?

  2.实验室里测量质量的仪器是什么?

  3.天平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最后落实到实验课主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方案二:教师将一些邮票、丝线、大头针、食用油实物展示给学生(也可展示图片),提问“如何称出一张邮票的质量?一卷丝线的质量?一个大头针的质量?一勺食用油的质量是多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练习天平的调节

  (教师可将幻灯片投影到屏幕上,或使用视频,演示天平的调节.)

  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向学生指明:放天平时,要合理安排实验中各种仪器在桌面上的合理布局,仪器的摆放位置应便于操作,实验过程中不能再移动天平,否则需要重新调节.

  指导学生观察游码、标尺,认识最小刻度值,并把游码拨到零刻线的位置.

  把游码拨到零刻度线,观察一下指针偏向哪边,确定螺母的调节方向,再调节.

  学生练习调节天平,教师巡视指导.

  调节天平的操作结束后,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在调节天平过程中,若指针偏向标尺右侧,就需要将平衡螺母向左端旋动,若指针偏向标尺左侧,则需将平衡螺母向右侧旋动.

  明确:所谓天平的平衡,就是调节横梁螺母观察天平指针的摆动是否相对分度盘中间位置静止或等幅摆动.

  2.实验:练习使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

  提问: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被测物体应放在哪个盘里?砝码应放在哪个盘里?用什么方法拿取砝码?

  明确: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是一个通过调节天平先让天平平衡,而当在左盘里放入被测物体时又破坏了这个平衡,再通过加减右盘中的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再次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数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放入被测物体后,使天平再次达到平衡的过程中只允许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决不允许再旋动平衡螺母.

  引导学生设计测固体质量的记录表格

  长方木块(g)

  长方铝块(g)

  长方铁块(g)

  学生测量开始,教师巡视指导.

  提醒学生实验时,要爱护仪器,小心谨慎地操作,认真进行测量,细心真实地记录测量结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实验:用天平称液体的质量

  用天平称液体的质量时往往需要称一定体积的液体的质量.这时就需要我们测出液体的体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是量筒或者量杯,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量筒和量杯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1)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教师利用实物介绍什么是量筒,什么是量杯,然后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构造,并指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请同学说一下量筒和量杯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它们上边都有刻度,每隔一定数量的小刻度就有一个大刻度,上边标着数值,最上边标有字母ml.老师讲解“ml表示毫升,1毫升是1立方厘米”.

  由学生归纳总结量筒和量杯的不同点.

  这时教师用投影仪打出量筒和量杯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应做成复合片,可以复合不同的液面,复合人观察时的视线),以强化学生对量筒(杯)的认识.并请学生说出投影幕布上所显示的量筒、量杯的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值.

  请同学们往量筒中倒一些水,观察液面形状,使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应注意:

  ①液面的形状是凹形的.

  ②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要以凹形水面底部为准,视线要与凹形水面底部相平.

  ③要把量筒(杯)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如果量筒中装入水银,则液面是凸起的,观察时应以凸形液面顶部为准.

  教师打开投影仪,用复合片显示几个不同位置的液面,让学生练习读数(包括凸形)

  (2)测量液体的质量

  在教师指导下启发学生认识用减液法测一定体积的液体质量的方法.具体步骤是

  ①在烧杯内倒入一定量的液体(体积数应大于要求测的液体体积),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设它为

  ②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使量筒中液体的体积达到要求的体积值,比如100ml.

  ③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烧杯内剩下的液体的质量,设它为

  ④100ml液体的质量就等于减

  (3 )引导学生设计用天平测液体质量的记录表格

  空烧杯的质量(g)

  烧杯和水的质量(g)

  水的质量(g)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把桌子上的所有实验器材整理好,并摆放整齐.

  (三)总结、扩展

  请同学们回答“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指出我们无法直接用天平称出一张邮票的质量,但我们可以称出若干张相同邮票的总质量,用质量数除以张数就是一张邮票的质量.

  介绍“累积法”.

  学习长度测量时,测一张纸的厚度使用的方法和测一张邮票的质量的方法是相同的.虽然一个是测物体质量,一个是测长度,但思路一样,都是用累积的方法.

  提问“今天的实验中称的木块、铁块、铝块,体积大小是相同的,但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水、酒精的体积都是100ml,但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从测量值可以看出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回去考虑.”为下一节课“密度”的教学打下伏笔.

  探究活动

  质量测量精确度

  【课题】调查质量测量的精确度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各种质量的测量工具的不同场合下使用其精确度,例如托盘天平测量中药的质量、物理天平测量金的质量等.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自制测量工具——天平

  【课题】自制测量工具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可选择各种方便易找的材料制作天平,与实际天平对照,努力改进,提高精确度.

  【备注】

  1、写出制作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八年级物理教案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先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我们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还非常有用:

  [板书]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八年级物理教案8

  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执教

  教学

  目标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重点

  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难点

  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教具

  演示

  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准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测量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 (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使用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2.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 。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 μ m 。 (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

  3.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让学生观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关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应给学生以简单的.解释。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可用没磨损的其他刻度做为测量的起点,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之差,才是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悉,自认为都会使用,实际上在使用中经常出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地纠正,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 。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 。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可参照课本图1-7) 。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

  认识所举例子长度

  观察刻度尺

  练习读数

  教学过程设计

  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让学生把三角尺翻过来,重复上面的测量,这时身体偏左、偏右的两次读数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测量时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的始、末两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木尺)应怎样放置?利用课本图1-6 总结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立"着放正,不能歪斜。 (应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改用"立"着的说法。可通过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

  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确放置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个边,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近那一条刻度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纸条的宽。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这就是刻度尺使用时的估读规则。

  4.正确记录测结果

  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5.误差

  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

  误差跟错误不同。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而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简单而有效。

  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小结:(从板书中小结)

  归纳

  三.思考与作业

  四板书

  第一章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一.认识测量

  二.长度单位

  1国际单位:(主单位):米(m)

  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 m);纳米(nm)

  3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三.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刻度尺(实验室常用)

  2刻度尺正确使用

  ①使用前认清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②使用时,尺要沿所测直线,并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四.误差

  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人为因素和测量工具本身。

  3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常用)和用较精密仪器。

  五简要说明

八年级物理教案9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用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五、练习

八年级物理教案10

  知识目标

  (1)知道功率的概念。(2)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3)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率的物理意义;能用公式p=w/t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慢的物理量。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复备

  11.2-1复习:

  课件展示:

  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

  2、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

  11.2-2引入:

  我们怎样比较做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功的快慢,做功不但有一个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做功快慢的问题。如体重相同的甲、乙两同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甲慢慢从一楼走到五楼,乙快速从一楼跑到五楼,尽管两人做的功一样多,但甲需较长时间,做功慢;乙需时间较短,做功快。比较做功快慢就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样,可以采用:

  a.做同样的功,比较做功时间的长短;b.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比较做功的快慢。

  11.2-3新课教学:

  阅读课本65-66页,钩出重点知识,在不懂之处打上问号。

  物理学上常采用b情况,一般都取“单位时间”。就是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功率。他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很显然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课件展示:

  一、功率

  物理意义:它是用来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 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功率。

  功率公式: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

  w-功-焦耳(j),t-时间-秒(s),p-功率-瓦特(w);

  单位:国际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 1w=1j/s 常用单位:千瓦,符号kw.

  换算: 1kw=103w 1mw=106w

  课件展示:介绍瓦特单位的由来。

  (出示问题)举例说明功率的物理意义。

  1.功率70w表示什么意思?

  2.功率70w和450w功率哪个大?哪个做功快?为什么?

  (图片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和机械的功率。

  随堂练习

  1、功率表示做功的_____,功率越大表示做功越____。功率的大小由____和___共同决定。2、试判断(p=w/t)a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 )b功率小,表示做功少。 ( )c做功时间越短,则功率越大( )d做功快,则功率大 ( )

八年级物理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

  (3)知道二力平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2)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认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2、对牛顿第一定律文字叙述的理解

  3、怎样解释惯性现象

  4、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提出问题

  (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4页第1页自然段,看图11.5-1。

  ①讨论交流:课文列举了一类什么现象?

  自行车、列车等运动的物体,停止施加动力,还会继续运动,但最终要停下来。

  ②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或对身边所发生现象的观察。类似的例子请再举几个?

  (2)让学生做类似实验:将笔盒放在课本上,在桌面上用力拉动课本。笔盒随课本运动,停止用力看看笔盒是否还会运动?

  (3)“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请你提一个相关的问题。如: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吗?等。

  (4)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消,物体就会停止运动。

  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

  让学生以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谈自己的看法。

  对同一种现象,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都有其理由。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仅靠思辨不能回答,让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究论证吧。

  2、实验探究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怎样进行实验呢?

  (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5页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2)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①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

  (要控制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控制方法:用同一辆小车,让小车自斜面顶端(相等的高度)从静止开始滑下。)

  ②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

  (要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改变方法: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

  ③要观察和记录哪些数据

  (要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水平面上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3)学生分组实验

  (4)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三种情况下小车运动变化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从表格记录中找出变化规律。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少。

  (5)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如果物体不受力,速度不会减慢,它将永远运动下去。

  3、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笛卡儿对伽利略推理结论的补充:物体如果不受力,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

  (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阻力。

  (2)对牛顿第一定律中“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二、惯性

  1、演示:让学生照课文第36页图11.5-4所示,把4 个棋子摞起来。先猜猜:如果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最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落在何处?

  提问:上面的棋子为什么不和被打飞的棋子一起飞出去呢?

  2、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6页有关内容: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告诉学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3、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现象

  (1) 引导学生尝试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演示实验现象:上面的棋子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2) 让同学们谈一下乘坐公交车,公交车启动、刹车时身体的感受。

  (3) 学生看课文图11.5-5,讨论交流:为什么锤头松了木工师傅把锤柄在凳子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紧地套在锤柄上?(锤子向凳子撞击时,锤头和锤柄一起向下运动,锤柄撞到凳子受到力作用,运动状态改变而停止运动,锤头继续向下运动使锤柄套紧。)

  (4) 学生看课文图11.5-5,讨论交流:为什么骑车的速度太快,容易发生事例?(减速、拐弯或刹车时,骑车的人由于惯性身体会保持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从而容易产生事故。)

  (5)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7页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认识人们如何利用安全带防止和减小汽车发生事故时由于惯性对驾驶员和乘客造成的伤害。

  三、二力平衡

  1、二力平衡

  (1) 提出问题:惯性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有些物体还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

  (2) 探究: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书包受重力和手对它向上的拉力,为什么书包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静止 ?

  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牵引力和阻力。为什么水平方向汽车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讨论: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显然向上的拉力将使书包下落的效果抵消了。使书包不至于下落;同样道理,汽车牵引力将阻力产生的效果,也可以说阻力将牵引力产生的效果抵消了。使汽车的.速度不发生变化。

  (3)结论:一些物体虽然受力,但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当于不受力。

  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它们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相互抵消,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这时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处于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条件

  (1)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种情况。

  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

  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问题: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2)探究:①让学生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二力平衡。(可能与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位置…..有关)

  ②学生根据桌上所准备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还有若干质量相等或不等的砝码),自己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应该有什么关系。

  ③实验方法:在两边盘子中放质量相等的砝码,使木块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力。木块处于平衡(静止)状态。改变木块的受力情况:

  a、改变其中一边盘子的砝码的质量,使木块受到的力大小不等。

  b、将其中一边盘子的砝码移到另一边使木块受到的力方向相同。

  c、转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

  d、垂直于木块受力方向移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或不相同。

  ④各实验小组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修改。

  ⑤学生进行实验。

  ⑥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判断它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例:吊在空中重5N,静止不动时,电线对它的拉力是多大?

  课后小结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两个问题:

  ⑴它明确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运动并不是需要力来维持,只有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即产生加速度时,才需要力的作用.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得出力的定性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使受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

  ⑵它提出了惯性的概念.物体之所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是在不受力的条件下,由物体本身的特性来决定的.物体所固有的、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物体不受力时所作的匀速直线运动也叫惯性运动。

  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力学定律,它贯穿了整个力学的学习,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定律。

  本节先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物体所受的阻力越少,运动得越远,伟讲述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到的结论。牛顿最后总结出了惯性定律。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直接由实验得出的,而是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教学容量比较多,而且也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需要结合大量的生活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牛一”。惯性是由“牛一”引出的,生活中的惯性例子非常多,同学们的认识比较深刻,但应用惯性来解释实际情况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区分惯性的应用与防治还需要加强。时间比较紧,如果分为两个课时来上,可能效果比较好。

八年级物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

  教学重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惯性的概念,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

  教学过程

  [知识探究]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问题设计]

  1、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马拉车,车就前进,停止用力,车就停下来。是否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呢?马不拉车时,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答案不是。车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阻力的作用。

  2、如果没有摩擦阻力,也不受其他任何力的作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会怎样?请阅读课本中的“理想实验的魅力”,思考伽利略是如何由理想实验得出结论的。

  答案如果没有摩擦阻力,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理想实验再现:如图甲所示,让小球沿一个斜面由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乙所示,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丙所示,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将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要点提炼]

  1、关于运动和力的两种对立的观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这种错误的观点统治了人们的思维近两千年。

  (2)伽利略的观点(伽利略第一次提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意义

  (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将可靠的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即采用“可靠事实+抽象思维+科学推论”的方法_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初步揭示了运动和力的正确关系。

  (2)第一次确立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定性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①说明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②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3、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即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有以下三种情况:

  (1)速度的方向不变,只有大小改变。(物体做直线运动)

  (2)速度的大小不变,只有方向改变。(物体做曲线运动)

  (3)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发生改变。(物体做曲线运动)

  三、惯性与质量

  [问题设计]

  坐在公共汽车里的人,当汽车突然启动时,有什么感觉?当运动的汽车突然停止时,又有什么感觉?解释上述现象。

  答案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人身体后倾。当汽车突然停止时,人身体前倾。这是因为人具有惯性,原来人和车一起保持静止状态,当车突然启动时,人的身体下部随车运动了,但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会向后倾;原来人和车一起运动,当车突然停止时,人的身体下部随车停止了,但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向前倾。

  [要点提炼]

  1、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我们把这个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惯性与力无关

  (1)惯性不是力,而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性质,因此物体“受到了惯性作用”、“产生了惯性”、“受到惯性力”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惯性的表现

  (1)不受力时,惯性表现为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有“惰性”的意思。

  (2)受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延伸思考]

  人能推动冰面上的重箱子,用同样的力却推不动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是不是冰面上的重箱子惯性小于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呢?为什么?

  答案不是。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重箱子的惯性大于轻箱子的惯性。判断物体惯性的大小应在相同情况下比较,比如用同样的力推都处于冰面上或都处于粗糙地面上质量不同的物体,比较哪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更容易改变。

  [典例精析]

  一、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认识

  例1理想实验有时能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理想实验,他的设想步骤如下:

  图1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的高度;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

  请将上述理想实验的设想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______(只要填写序号即可)。在上述的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的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下列有关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a.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b.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

  c.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

  d.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

  解析本题是在可靠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将实验理想化,并符合物理规律,得到正确的结论。而②是可靠事实,因此放在第一步,③、①是在斜面上无摩擦的设想,最后推导出水平面上的理想实验④。因此正确顺序是②③①④。

  答案②③①④b

  二、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2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

  a.物体的运动是依靠惯性来维持的

  b.力停止作用后,物体的运动就不能维持

  c.物体做变速运动时,一定有外力作用

  d.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原因

  解析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由于惯性的存在,物体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a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错,c对。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力不能改变物体的惯性大小,d错。

  答案ac

  针对训练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如果下落过程中某时刻重力突然消失,物体的运动情况将是()

  a.悬浮在空中不动

  b.速度逐渐减小

  c.保持一定速度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

  d.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物体自由下落时,仅受重力作用,重力消失以后,物体将不受力,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描述,物体将以重力消失瞬间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选项c正确。

  三、惯性的理解

  例3关于物体的惯性,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速度大的物体不能很快地停下来,是因为物体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b.静止的火车启动时,速度变化慢,是因为静止的物体惯性大

  c.乒乓球可以快速抽杀,是因为乒乓球惯性小

  d.在宇宙飞船中的物体不存在惯性

  解析惯性大小只与物体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无关,故a错误;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火车速度变化慢,表明它的惯性大,是因为它的质量大,与是否静止无关,故b错误;乒乓球能被快速抽杀,表明它的运动状态容易发生改变,是因为它的惯性小,故c正确;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故d错误。

  答案c

  [课堂要点小结]

  [自我检测]

  1、(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认识)关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接触面摩擦相当小,物体在水平面上就能匀速运动下去

  b.这个实验实际上是永远无法做到的

  c.利用气垫导轨,就能使实验成功

  d.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

  答案bd

  解析只要接触面摩擦存在,物体就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物体在水平面上就不能匀速运动下去,故a错误。没有摩擦是不可能的,这个实验实际上是永远无法做到的,故b正确。若使用气垫导轨进行理想实验,可以提高实验精度,但是仍然存在摩擦力,故c错误;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故d正确。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b.物体做变速运动时一定受外力作用

  c.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没有外力维持木块运动的结果

  d.飞跑的运动员,由于遇到障碍而被绊倒,这是因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答案abd

  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即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不变,a正确;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做变速运动说明运动状态在改变,b正确。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摩擦阻力的作用而改变了运动状态。飞跑的运动员,遇到障碍而被绊倒,是因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变了原来的运动状态,c错误,d正确。

  3、(力与运动的关系)某人用力推一下原来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小车,小车便开始运动,以后改用较小的力就可以维持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可见()

  a.力是维持物体速度不变的原因

  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原因

  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答案d

  解析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小车原来静止,在力的作用下小车开始运动,是力使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用较小的力就能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是推力与摩擦力的合力为零的缘故。

  4、(对惯性的理解)如图2所示,冰壶在冰面上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很小,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变,我们可以说冰壶有较强的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这里所指的“本领”是冰壶的惯性,则惯性的大小取决于()

  图2

  a.冰壶的速度

  b.冰壶的质量

  c.冰壶受到的推力

  d.冰壶受到的阻力

  答案b

  解析一个物体惯性的大小,与其运动状态、受力情况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衡量物体惯性大小的因素是质量,故b正确。

八年级物理教案13

  [教学目标]⑴知道弹力是怎样产生的;⑵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和弹力三要素;⑶知道胡克定律及实际运用所适用的条件,物理教案-弹 力。

  [课 时]1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钢尺、弹簧、重物(钩码)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其方向如何?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板书)

  (一)形变

  (1)形变

  (2)弹性形变

  演示图示1中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重物受哪些力?(重力、支持力。这二力平衡。)

  ②支持力是谁加给重物的?(钢尺)

  ③钢尺为什麽能对重物产生支持力?(钢尺发生了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

  (二)弹力

  (1)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④由此可见,支持力是一种什麽样的力?

  ⑤重物放在钢尺上,钢尺就弯曲,为什麽?(重物在重力作用下与钢尺直接接触,从而发生微小形变,对钢尺产生了向下的弹力即压力,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弹 力》。)

  可见,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并进一步分析得出:

  (2)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什麽样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麽?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①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②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属什麽样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麽?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③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 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x。式中k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三、小结

  四、学生练习:阅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1)(3)(5)与学生一起讨论。作业本上写(2)(4)。

八年级物理教案14

  第二课时

  (二)、实像与虚像

  通过刚才做实验,我们知道凸透镜成像有的可以呈现在光屏上,有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这些成像有什么区别呢?什么叫实像?什么叫虚像?

  我们把光屏上得到的像叫做实像,得不到的像叫做虚像。光屏上能承接的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而虚像不能用光屏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凸透镜什么时候成实像,什么时候成虚像?回忆实验,观察的记录表格,可以得出: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即,凸透镜成正立的虚像,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不能用光屏接到;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即,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

  板书:二、虚像和实像

  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

  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成的`像叫虚像。

  (三)、想想议议

  我们知道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请你们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1.物体在1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的实像。

  2.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成正立的虚像。

  照相机和投影仪能在光屏上成实像,放大镜成的像在光屏上得不到,但眼睛能看到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成实像。我们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是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像的,能说出它们的原理吗?

  照相机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我们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我们从上节课知道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我们今天又知道,被拍照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远远大于焦距才能在胶卷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照相机中的调焦环、光圈、快门,它们有什么用处?

  照相机中调焦环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着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光圈可以开大或缩小,光圈环上刻有光圈数。

八年级物理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问题: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1)小明在两种情况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2)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所举事例可能有:

  人上高楼(如16层楼)时,乘电梯比走路要快得多;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增强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

  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功率概念的引入

  回忆以前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启发同学们思考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用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来类比,讲述功率的定义:

  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公式:功率=功/时间

  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则可以把上式写成P=W/t(板书)

  思考:类比速度的单位,功率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J/s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用字母w表示,是为了纪念英国的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W=1J/s

  在工程技术中,功率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瓦(kW)、兆瓦(MW),它们与瓦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

  换算关系:1kW=103W 1MW=106W

  练习:结合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单位,完成下列表格

  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定义

  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计算公式

  单位

  m/s km/h

  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功率,记住人平时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60~80W。

  例题: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物体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C.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D.物体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速度单位是距离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是m/s。功率的单位应该是功的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应该是J/s。

  学生积极思考,完成表格。

  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的功,物体做的功多,但做功用的时间较长,功率不一定大,A错。物体做功时间短,但做的功太小,功率也不一定大,B错。物体做功越快,其含义是做相等的功用的时间短,或相等时间内做的功多,所以功率越大,C正确。物体做功时间长,而做的功如果太少,功率反而越小。

  运用类比,从科学方法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对类比法和比值定义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研究类似问题提供方法上的帮助。

  让学生区别做功快慢与做功多少,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功率的.测量

  上课铃响了,你和你的同伴都从一楼爬到了四楼,你们俩的功率谁的大?如何测量你们爬楼的功率?

  思考:(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才能测出人的功率?(在学校里,人爬楼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阶台阶的高度×台阶数进行测量)。

  (2)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3)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4)设计出记录表格

  实验次数

  重力G/N

  台阶数n

  一级台阶高度h/m

  时间t/s

  功率P/W

  与同学合作,测量在不同情况下人的功率。

  想一想:还有哪些简便的方法可以测出人的功率?(如跳绳、俯卧撑等)。

  指导学生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由 和 可得

  指出 对解决车、船的速度、功率、牵引力的问题较为方便。

  计算时注意“F”的单位是N,“v”的单位是m/s,此时“P”的单位才是W。

  公式 说明,当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运动速度成反比。当需要较大的牵引力时,要减小其行进的速度。汽车爬坡时,司机采取的换挡减速的办法,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

  例题:一辆小轿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隧道,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6000N,求:(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

  (2)5秒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

  练习:一辆功率为45kW的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30km,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需要测量人的重力或质量G、一级台阶的高度h、跳过的台阶数n、所用的时间t。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磅秤、秒表、刻度尺。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

  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于表格中。

  学生听讲并练习。

  通过估测人体登楼的功率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会用公式 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八年级物理教案(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八年级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物理教案11-13

八年级物理教案11-30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11-23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2-22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12-21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2-17

(热门)八年级物理教案09-19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04-26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04-15

八年级物理教案:惯性08-25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八年级物理教案(精)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物理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物理教案(精)

八年级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知识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怎样换算。

  2.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点。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对天平测量结果准确读数。

  4.初步感受物体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估测能力;会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教学重点:

  质量的单位和质量的测量工具。

  教学难点: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资源:一架托盘天平、一只烧杯、小冰块、橡皮泥一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辅以直观演示和活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找两名同学到讲台前,让他们同时跑向教室后面,其他同学观察并比较谁跑的快。再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直接对照课本图5-17、5-18说明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如何比较它们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三、新授:

  1、质量的概念

  引导讨论

  ⑴一根铁钉与一枚大头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

  ⑵大胖子同学与小瘦子同学在肢体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⑶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讨论:(1)

  相同之处:都是铁造的

  不同之外: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重量不同;用途不同;所用的铁的量不同??讨论(2)

  相同之处:都是肌肉骨胳等构成

  不同之处:体重不同;体形不同;胖子比瘦子具有的物质多??

  讨论(3)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板书:(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的单位

  ⑴由比较长度和时间的.方法去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质量的多少?

  ⑵引导学生列举熟悉的质量单位。在此基础上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⑶讲解: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板书: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说明: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⑷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一只苹果的质量250

  你身体的质量50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200

  方便面里佐料的质量5

  一只鸡蛋的质量50

  一头大象的质量2。

  ⑸练习:

  (1)熟记换算关系。

  (2)进行单位换算

  一头鲸的质量约为1.5×105Kg=______t

  一枚药片质量约为5×10-4Kg=____mg

  3、质量的测量

  ⑴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质量的测量工具。

  ⑵杆秤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直沿用至今,几乎家家都有。另外测量质量的工具还有磅秤、电子秤、天平??

  ⑶板书:实验室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⑷指导学生观察托盘天平对照插图6-1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出示幻灯片)

  ⑸指导阅读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

  ⑹演示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⑺突出要点:

  ①在称量质量前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②物体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③称量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横梁平衡。

  ④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所表示的质量

  4、探究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⑴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天平测量自带的橡皮泥的质量。巡视操作情况,及时纠正操作错误。

  ⑵指导学生借助烧杯测量冰及其化成水后的质量。

  方法:先容器质量,然后再测共同质量,共同质量减去容器质量

  等于被测对象的质量。

  说明:加热时间长同学们可能会得出水的质量比冰的质量少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⑶总结实验结果: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其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讨论:杨利伟带到太空中去的某仪器在地上和太空中质量有没有变化?

  四、课堂小结:

  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材:

八年级物理教案2

  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感触颇深。新教材作为课改实验的主要载体,对教育部颁布的《物理课程标准》做了较为准确的解读,较好的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以及“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的课程基本理念。教材以人为本,特别注重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于点滴之处都体现出科学探究及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精神,而且注重了学科渗透和新科技的纳入,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受到了实验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们的普遍欢迎。

  具体说来,新教材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㈠知识内容方面

  ①新教材内容覆盖了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所有科学内容标准,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与技能,在对过往的一切旧教材的扬弃中,一改过去“难、繁、偏、旧”的特点,所选内容典型、实用、有特色。而且教材难度适宜,没有过多过繁的计算,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的主要精力可以用在自主的探究学习上。

  ②新教材特别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科学探究方法的教学,从物理概念、规律的产生与发展、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养成等诸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知识的阐述和理论的建构是通过科学探究才得出的,例如:速度的概念、声音的产生、光的传播规律、力的三要素等,都不由教材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得到。这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③新教材较好地贯彻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改理念,特别注重联系实际,每一章节都从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开始,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揭示客观世界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的热情和兴趣,既注重知识,又立足能力。教材中有许多这样既来源于生活又可以用探究出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的实例:P94页的“推与拉”、P98页的“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P116页的“迷你实验室”关于现代科技的介绍等。可以说新教材在贴近生活,注重物理知识的现代化、实用性及生产应用上做到了有机的统一。

  ④新教材特别重视与其它学科的协调与整合,特别是正确的哲学观点和人文科学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例如:教材第一章第二节《探索之路》和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对古今中外的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介绍、P75页的“信息窗”对牛顿生平的介绍等。这一切对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价值观、人生观都至为重要。

  ⑤新教材在结构体系上大胆探索,具有强烈的互动特质,设置了如“实验探究”、“探究点拨”、“讨论与交流”、“请提问”、“实践活动”、“信息窗”等内容,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意识,实现了教材资源的最佳配置。

  ㈡思想文化方面

  ①新教材在体现理科教材的一般共性的同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社会定位和培养

  目标,特别注重了人文精神和自然学科的融合,在教学中努力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掌握学习方法,并且学会合作学习,善待他人,正视批评。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方面新教材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新教材突出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教育,教导学生理性地认识世界、认识宇宙,并以多种形式提倡并培养科学的批判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一切都为学生今后的自然科学的学习以至发现都奠定了基础。

  ②新教材各章节都辟出相当的篇幅对中外古今的物理学家、科技成果做了适时介绍,这既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持续发展的意识。

  ㈢编制排版方面

  ①教材非常“美”——采用了16开铜版纸印刷,彩图鲜明,文笔生动,印刷清晰,装帧精美,引人入胜。老师和同学们都说,新教材通俗易懂,读起来更象是散文。

  ②新教材在编排、表述与学习情境、活动设计上都注意到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相适应,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③新教材所有探究活动的设计都本着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发展,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假设、推理、发现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延伸至课前、课后,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例如:P28页“挂锁是怎样工作的?”,P66页“调查班级同学的视力情况”等。 当然任何新事物的诞生,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在四个多月的新教材的使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新教材的部分章节编排与学生其他必要相关知识的储备脱节,学生不能正确学会使用数学等基础学科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材的教育功能。如第四章《多彩的光》,在教学过程中就发现,学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理性认识,由于数学教学的滞后,本该教育学生形成的工具思想和学科联系意识,不能收到扎实的成效。如果将本章一移至初二下学期,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相对来说,新教材的基础知识较少,基础题作业不足。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明显缺乏适应性,不能准确掌握所学知识的内核。这样是否会影响到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建议在这方面能否加强一些。

  3、新教材作业中社会调查比重过大、要求较高,有些是否超出了初二学生的年龄层次?(例如:P62页的第二题要求学生在课外独立研究凸透镜的全部成像特点等。)另外,教材极少数地方存在错误与疏漏。(例如P52作业第二题中小猫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所有四个供选答案竟无一正确。)

  4、当前各实验学校的师生普遍感到与新教材配套的课程资源相当匮乏。建议新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社能否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例如:将教材中选用的图片等素材制成光盘,配套发行。

  值得肯定的是新教材作为素质教育探索过程中全体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结晶,尽管存在一些瑕疵,但终究瑕不掩瑜。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新教材本身,就是一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创新人才的成功尝试。应该说新教材的使用既是一次实验,又是一种大胆的探索,这对素质教育的深入、课改理念的推广,有着相当的积极意义。我们知道,我国的基础课程改革才刚刚起步,课改教材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随着课改工作的逐步推广,课改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们的义务教育物理新教材也会日臻完善。

八年级物理教案3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图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重、难点:1、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像原理。

  教学器材: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光是沿 传播的。 2、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 作图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①试验:平面镜可以成像,为什么?

  ②学生探讨:平面镜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③讨论:把镜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进行新课:

  1、学生试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

  步骤:①试验装置如何?步骤如何?

  ②要策什么数据?要注意什么问题?

  ③能得出什么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现象:水面成像……(可详细讲解)

  3、平面镜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

  (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讨论:水银面起什么作用?窗户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镜: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发散,可以开阔视野,常用作观后镜。成什么像?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会聚,常用作太阳灶、汽车头灯…… 成什么像?

  学生讨论:球面镜的应用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本节内容。

  完成课本后习题。

  写出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00字以上)

  教学后记:

  要补充必要的知识点:如距离、虚实、原理等。

八年级物理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常识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照度对视力影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我们知道照明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校、家庭学习环境照度达不到标准,危害学生眼睛健康,为了提起人们对此关注,为保护视力,国家规定了照度标准,以保证日常生活工作的最好条件.因此照度作为常识介绍还是有其必要性的

  教材通过把光源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给出照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和国家规定标准中的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过实验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三、教法建议

  1)通过实验观察与测量加强学生对照度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断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而使学生增强“标准”意识.

  3)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

  四、教学重点

  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五、教具:

  照度计、点光源、每个同学带一个手电筒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垂直照射桌面,改变与桌面的距离,观察桌面明亮程度的变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照度的概念

  给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绍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以及国家规定的照度卫生标准.

  让学生感知照度:给出国家规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标准,通过改变教室内灯的个数,来达到桌面的规定照度标准,若教室灯的亮度不够,可采用手电筒辅助照明.

  2.影响照度的因素

  提出问题:照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可能猜测出很多方面,如与光源有关等,正确的给与肯定.属于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范围的不予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限定条件:同一光源

  研究内容:

  1)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2)照度与光照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对同一个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与光照面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垂直照射与斜射比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线越倾斜,照度越小.

  进行眼睛的保健卫生教育.

  三、板书设计

八年级物理教案5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2、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重点)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难点)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活动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复习提问

  引入新课

  进行新课

  1、什么是噪声?(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保角度加以说明)

  2、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

  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声音(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超声(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和次声(频率低于20 hz的声)。声在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3、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1、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活动,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它们的`这些“绝技”靠的是什么?原来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

  2、声纳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1、超声波加湿器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2、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例如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阅读课本30页“科学世界”

  提问

  创设情境

  介绍声音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回答

  学生

  阅读课文

  讨论思考

  板书设计

  教学小结

  1、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2、声在工业上的应用

  3、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4、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

  1、“动手动脑学物”中的1.2题。

  2、学习高手49页1.2.8题。

  3、完成配套练习册中相应的内容。

八年级物理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调节天平,会测出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会正确地记录测量值.

  2.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会正确地观察和读数.

  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天平的构造、观察天平的最大称量和最小称量,观察砝码(每个砝码的质量以及盒内砝码组成)

  对比观察量筒和量杯的区别,观察量筒和量杯上标有的单位,它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小格表示的体积是多少?

  2.培养实验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操作,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

  通过天平的使用,使学生提高对平衡美、对称美的欣赏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主要目的是练习使用天平称质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使用天平的技能,同时,进一步使学生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对于称固体的质量.教材中之所以选择三个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让学生称量,是为了与下一节内容衔接,为学习密度知识作准备.

  教法建议

  本节是实验课,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应以实验法为主.

  教学设计示例

  一、本节重点、难点分析

  1.天平的使用

  上节课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天平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但是由于天平是比较精密的仪器,而且又较难掌握,因此本节课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进行规范操作上.

  在天平调节前,首先应让学生明确,未经调节的天平是不平衡的,称出的质量也不准确,因此必须事先将天平调平衡,在天平调节环节中,边讲解、边示范、边对学生进行指导,在调节天平中应要求学生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2)观察游码和标尺,认识最小称量值,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

  (3)观察天平初始状态,确定调节螺母的移动方向;

  (4)进行调节,判断是否平衡,再调节,直至平衡.

  天平一旦调节平衡就不能再移动位置,否则应重新调节,这个问题一定要向学生讲清楚.

  2.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使用前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量筒,观察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弄清量筒(杯)的单位,并找到它标在仪器上的位置.

  (2)弄清量筒(杯)的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

  (3)测量时应把量筒(杯)放在水平台面上.

  (4)观察时,液面如果是凹形的应以凹形液面底部为准,若是凸形的,要以凸形液面顶部为准,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具学具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盒、烧杯、水、墨水瓶、木块、铁块、铝块、幻灯片、投影仪、视频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认真观察天平复习,认真观察量筒和量杯,首先是整体观察,观察它们的构造,然后对比观察,观察它们构造的不同点,最后细致观察,观察它们上面标有的单位,观察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

  2.实验:测量固体的质量.

  3.实验:测量一定体积的液体的质量.

  4.讨论测量液体质量的方法.

  5.讨论测一张邮票质量的方法.

  五、 教学过程设计示例

  (一)引入新课

  方案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什么叫物体的质量?它的单位是什么?

  2.实验室里测量质量的仪器是什么?

  3.天平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最后落实到实验课主题“今天我们就学习使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方案二:教师将一些邮票、丝线、大头针、食用油实物展示给学生(也可展示图片),提问“如何称出一张邮票的质量?一卷丝线的质量?一个大头针的质量?一勺食用油的质量是多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练习天平的调节

  (教师可将幻灯片投影到屏幕上,或使用视频,演示天平的调节.)

  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向学生指明:放天平时,要合理安排实验中各种仪器在桌面上的合理布局,仪器的摆放位置应便于操作,实验过程中不能再移动天平,否则需要重新调节.

  指导学生观察游码、标尺,认识最小刻度值,并把游码拨到零刻线的位置.

  把游码拨到零刻度线,观察一下指针偏向哪边,确定螺母的调节方向,再调节.

  学生练习调节天平,教师巡视指导.

  调节天平的操作结束后,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在调节天平过程中,若指针偏向标尺右侧,就需要将平衡螺母向左端旋动,若指针偏向标尺左侧,则需将平衡螺母向右侧旋动.

  明确:所谓天平的平衡,就是调节横梁螺母观察天平指针的摆动是否相对分度盘中间位置静止或等幅摆动.

  2.实验:练习使用天平测量固体的质量

  提问: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被测物体应放在哪个盘里?砝码应放在哪个盘里?用什么方法拿取砝码?

  明确: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是一个通过调节天平先让天平平衡,而当在左盘里放入被测物体时又破坏了这个平衡,再通过加减右盘中的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再次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此时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数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注意:放入被测物体后,使天平再次达到平衡的过程中只允许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决不允许再旋动平衡螺母.

  引导学生设计测固体质量的记录表格

  长方木块(g)

  长方铝块(g)

  长方铁块(g)

  学生测量开始,教师巡视指导.

  提醒学生实验时,要爱护仪器,小心谨慎地操作,认真进行测量,细心真实地记录测量结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实验:用天平称液体的质量

  用天平称液体的质量时往往需要称一定体积的液体的质量.这时就需要我们测出液体的体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是量筒或者量杯,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量筒和量杯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1)量筒和量杯的使用

  教师利用实物介绍什么是量筒,什么是量杯,然后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构造,并指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请同学说一下量筒和量杯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它们上边都有刻度,每隔一定数量的小刻度就有一个大刻度,上边标着数值,最上边标有字母ml.老师讲解“ml表示毫升,1毫升是1立方厘米”.

  由学生归纳总结量筒和量杯的不同点.

  这时教师用投影仪打出量筒和量杯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应做成复合片,可以复合不同的液面,复合人观察时的视线),以强化学生对量筒(杯)的认识.并请学生说出投影幕布上所显示的量筒、量杯的最大刻度和最小刻度值.

  请同学们往量筒中倒一些水,观察液面形状,使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应注意:

  ①液面的形状是凹形的.

  ②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要以凹形水面底部为准,视线要与凹形水面底部相平.

  ③要把量筒(杯)放在水平桌面上观察.如果量筒中装入水银,则液面是凸起的,观察时应以凸形液面顶部为准.

  教师打开投影仪,用复合片显示几个不同位置的液面,让学生练习读数(包括凸形)

  (2)测量液体的质量

  在教师指导下启发学生认识用减液法测一定体积的液体质量的方法.具体步骤是

  ①在烧杯内倒入一定量的液体(体积数应大于要求测的液体体积),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设它为

  ②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使量筒中液体的体积达到要求的体积值,比如100ml.

  ③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烧杯内剩下的液体的质量,设它为

  ④100ml液体的质量就等于减

  (3 )引导学生设计用天平测液体质量的记录表格

  空烧杯的质量(g)

  烧杯和水的质量(g)

  水的质量(g)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把桌子上的所有实验器材整理好,并摆放整齐.

  (三)总结、扩展

  请同学们回答“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指出我们无法直接用天平称出一张邮票的质量,但我们可以称出若干张相同邮票的总质量,用质量数除以张数就是一张邮票的质量.

  介绍“累积法”.

  学习长度测量时,测一张纸的厚度使用的方法和测一张邮票的质量的方法是相同的.虽然一个是测物体质量,一个是测长度,但思路一样,都是用累积的方法.

  提问“今天的实验中称的木块、铁块、铝块,体积大小是相同的,但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水、酒精的体积都是100ml,但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从测量值可以看出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回去考虑.”为下一节课“密度”的教学打下伏笔.

  探究活动

  质量测量精确度

  【课题】调查质量测量的精确度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各种质量的测量工具的不同场合下使用其精确度,例如托盘天平测量中药的质量、物理天平测量金的质量等.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自制测量工具——天平

  【课题】自制测量工具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可选择各种方便易找的材料制作天平,与实际天平对照,努力改进,提高精确度.

  【备注】

  1、写出制作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八年级物理教案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先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我们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还非常有用:

  [板书]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八年级物理教案8

  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执教

  教学

  目标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重点

  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难点

  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教具

  演示

  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准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测量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 (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使用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2.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 。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 μ m 。 (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

  3.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让学生观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关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应给学生以简单的.解释。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可用没磨损的其他刻度做为测量的起点,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之差,才是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悉,自认为都会使用,实际上在使用中经常出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地纠正,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 。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 。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可参照课本图1-7) 。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

  认识所举例子长度

  观察刻度尺

  练习读数

  教学过程设计

  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让学生把三角尺翻过来,重复上面的测量,这时身体偏左、偏右的两次读数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测量时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的始、末两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木尺)应怎样放置?利用课本图1-6 总结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立"着放正,不能歪斜。 (应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改用"立"着的说法。可通过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

  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确放置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个边,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近那一条刻度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纸条的宽。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这就是刻度尺使用时的估读规则。

  4.正确记录测结果

  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5.误差

  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

  误差跟错误不同。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而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简单而有效。

  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小结:(从板书中小结)

  归纳

  三.思考与作业

  四板书

  第一章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一.认识测量

  二.长度单位

  1国际单位:(主单位):米(m)

  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 m);纳米(nm)

  3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三.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刻度尺(实验室常用)

  2刻度尺正确使用

  ①使用前认清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②使用时,尺要沿所测直线,并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四.误差

  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人为因素和测量工具本身。

  3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常用)和用较精密仪器。

  五简要说明

八年级物理教案9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用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五、练习

八年级物理教案10

  知识目标

  (1)知道功率的概念。(2)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3)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率的物理意义;能用公式p=w/t解答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慢的物理量。

  教学具准备

  课件

  教法

  讲授法

  教学过程

  复备

  11.2-1复习:

  课件展示:

  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

  2、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

  11.2-2引入:

  我们怎样比较做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功的快慢,做功不但有一个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做功快慢的问题。如体重相同的甲、乙两同学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甲慢慢从一楼走到五楼,乙快速从一楼跑到五楼,尽管两人做的功一样多,但甲需较长时间,做功慢;乙需时间较短,做功快。比较做功快慢就像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样,可以采用:

  a.做同样的功,比较做功时间的长短;b.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做功的多少。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比较做功的快慢。

  11.2-3新课教学:

  阅读课本65-66页,钩出重点知识,在不懂之处打上问号。

  物理学上常采用b情况,一般都取“单位时间”。就是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功率。他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很显然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课件展示:

  一、功率

  物理意义:它是用来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定 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功率。

  功率公式: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2节功率

  w-功-焦耳(j),t-时间-秒(s),p-功率-瓦特(w);

  单位:国际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w。 1w=1j/s 常用单位:千瓦,符号kw.

  换算: 1kw=103w 1mw=106w

  课件展示:介绍瓦特单位的由来。

  (出示问题)举例说明功率的物理意义。

  1.功率70w表示什么意思?

  2.功率70w和450w功率哪个大?哪个做功快?为什么?

  (图片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和机械的功率。

  随堂练习

  1、功率表示做功的_____,功率越大表示做功越____。功率的大小由____和___共同决定。2、试判断(p=w/t)a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 )b功率小,表示做功少。 ( )c做功时间越短,则功率越大( )d做功快,则功率大 ( )

八年级物理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

  (3)知道二力平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2)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认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2、对牛顿第一定律文字叙述的理解

  3、怎样解释惯性现象

  4、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提出问题

  (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4页第1页自然段,看图11.5-1。

  ①讨论交流:课文列举了一类什么现象?

  自行车、列车等运动的物体,停止施加动力,还会继续运动,但最终要停下来。

  ②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或对身边所发生现象的观察。类似的例子请再举几个?

  (2)让学生做类似实验:将笔盒放在课本上,在桌面上用力拉动课本。笔盒随课本运动,停止用力看看笔盒是否还会运动?

  (3)“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请你提一个相关的问题。如: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吗?等。

  (4)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消,物体就会停止运动。

  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力。

  让学生以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谈自己的看法。

  对同一种现象,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都有其理由。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仅靠思辨不能回答,让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究论证吧。

  2、实验探究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怎样进行实验呢?

  (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5页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2)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

  ①此实验过程中,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控制?

  (要控制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控制方法:用同一辆小车,让小车自斜面顶端(相等的高度)从静止开始滑下。)

  ②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

  (要改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改变方法: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

  ③要观察和记录哪些数据

  (要观察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水平面上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3)学生分组实验

  (4)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三种情况下小车运动变化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从表格记录中找出变化规律。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少。

  (5)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如果物体不受力,速度不会减慢,它将永远运动下去。

  3、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2)笛卡儿对伽利略推理结论的补充:物体如果不受力,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

  (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1)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阻力。

  (2)对牛顿第一定律中“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

  二、惯性

  1、演示:让学生照课文第36页图11.5-4所示,把4 个棋子摞起来。先猜猜:如果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最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落在何处?

  提问:上面的棋子为什么不和被打飞的棋子一起飞出去呢?

  2、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6页有关内容:从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告诉学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3、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现象

  (1) 引导学生尝试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演示实验现象:上面的棋子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2) 让同学们谈一下乘坐公交车,公交车启动、刹车时身体的感受。

  (3) 学生看课文图11.5-5,讨论交流:为什么锤头松了木工师傅把锤柄在凳子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紧地套在锤柄上?(锤子向凳子撞击时,锤头和锤柄一起向下运动,锤柄撞到凳子受到力作用,运动状态改变而停止运动,锤头继续向下运动使锤柄套紧。)

  (4) 学生看课文图11.5-5,讨论交流:为什么骑车的速度太快,容易发生事例?(减速、拐弯或刹车时,骑车的人由于惯性身体会保持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从而容易产生事故。)

  (5)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7页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认识人们如何利用安全带防止和减小汽车发生事故时由于惯性对驾驶员和乘客造成的伤害。

  三、二力平衡

  1、二力平衡

  (1) 提出问题:惯性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有些物体还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

  (2) 探究: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书包受重力和手对它向上的拉力,为什么书包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静止 ?

  在平直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牵引力和阻力。为什么水平方向汽车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讨论: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显然向上的拉力将使书包下落的效果抵消了。使书包不至于下落;同样道理,汽车牵引力将阻力产生的效果,也可以说阻力将牵引力产生的效果抵消了。使汽车的.速度不发生变化。

  (3)结论:一些物体虽然受力,但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当于不受力。

  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它们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相互抵消,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这时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处于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条件

  (1)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种情况。

  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

  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问题: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2)探究:①让学生猜想在什么条件下二力平衡。(可能与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位置…..有关)

  ②学生根据桌上所准备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还有若干质量相等或不等的砝码),自己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应该有什么关系。

  ③实验方法:在两边盘子中放质量相等的砝码,使木块受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力。木块处于平衡(静止)状态。改变木块的受力情况:

  a、改变其中一边盘子的砝码的质量,使木块受到的力大小不等。

  b、将其中一边盘子的砝码移到另一边使木块受到的力方向相同。

  c、转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

  d、垂直于木块受力方向移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且方向相同或不相同。

  ④各实验小组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修改。

  ⑤学生进行实验。

  ⑥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判断它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例:吊在空中重5N,静止不动时,电线对它的拉力是多大?

  课后小结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两个问题:

  ⑴它明确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运动并不是需要力来维持,只有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即产生加速度时,才需要力的作用.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得出力的定性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使受力物体改变运动状态.

  ⑵它提出了惯性的概念.物体之所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是在不受力的条件下,由物体本身的特性来决定的.物体所固有的、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物体不受力时所作的匀速直线运动也叫惯性运动。

  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力学定律,它贯穿了整个力学的学习,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定律。

  本节先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物体所受的阻力越少,运动得越远,伟讲述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到的结论。牛顿最后总结出了惯性定律。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直接由实验得出的,而是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教学容量比较多,而且也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需要结合大量的生活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牛一”。惯性是由“牛一”引出的,生活中的惯性例子非常多,同学们的认识比较深刻,但应用惯性来解释实际情况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区分惯性的应用与防治还需要加强。时间比较紧,如果分为两个课时来上,可能效果比较好。

八年级物理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

  教学重难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惯性的概念,解释有关的惯性现象。

  教学过程

  [知识探究]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问题设计]

  1、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马拉车,车就前进,停止用力,车就停下来。是否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呢?马不拉车时,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答案不是。车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阻力的作用。

  2、如果没有摩擦阻力,也不受其他任何力的作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会怎样?请阅读课本中的“理想实验的魅力”,思考伽利略是如何由理想实验得出结论的。

  答案如果没有摩擦阻力,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将保持这个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理想实验再现:如图甲所示,让小球沿一个斜面由静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的高度。

  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乙所示,小球在这个斜面上达到原来的高度就要通过更长的路程。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角度,如图丙所示,使它最终成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将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要点提炼]

  1、关于运动和力的两种对立的观点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这种错误的观点统治了人们的思维近两千年。

  (2)伽利略的观点(伽利略第一次提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

  2、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的意义

  (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将可靠的事实和理论思维结合起来,即采用“可靠事实+抽象思维+科学推论”的方法_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初步揭示了运动和力的正确关系。

  (2)第一次确立了物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定性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①说明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②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3、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即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有以下三种情况:

  (1)速度的方向不变,只有大小改变。(物体做直线运动)

  (2)速度的大小不变,只有方向改变。(物体做曲线运动)

  (3)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同时发生改变。(物体做曲线运动)

  三、惯性与质量

  [问题设计]

  坐在公共汽车里的人,当汽车突然启动时,有什么感觉?当运动的汽车突然停止时,又有什么感觉?解释上述现象。

  答案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人身体后倾。当汽车突然停止时,人身体前倾。这是因为人具有惯性,原来人和车一起保持静止状态,当车突然启动时,人的身体下部随车运动了,但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所以会向后倾;原来人和车一起运动,当车突然停止时,人的身体下部随车停止了,但上部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向前倾。

  [要点提炼]

  1、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我们把这个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惯性与力无关

  (1)惯性不是力,而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性质,因此物体“受到了惯性作用”、“产生了惯性”、“受到惯性力”等说法都是错误的。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惯性的表现

  (1)不受力时,惯性表现为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有“惰性”的意思。

  (2)受力时,惯性表现为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延伸思考]

  人能推动冰面上的重箱子,用同样的力却推不动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是不是冰面上的重箱子惯性小于粗糙地面上不太重的箱子呢?为什么?

  答案不是。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重箱子的惯性大于轻箱子的惯性。判断物体惯性的大小应在相同情况下比较,比如用同样的力推都处于冰面上或都处于粗糙地面上质量不同的物体,比较哪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更容易改变。

  [典例精析]

  一、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认识

  例1理想实验有时能更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如图1所示的理想实验,他的设想步骤如下:

  图1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个斜面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的高度;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为水平面,小球将沿水平面做持续的匀速运动。

  请将上述理想实验的设想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______(只要填写序号即可)。在上述的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的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下列有关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a.①是事实,②③④是推论

  b.②是事实,①③④是推论

  c.③是事实,①②④是推论

  d.④是事实,①②③是推论

  解析本题是在可靠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理,将实验理想化,并符合物理规律,得到正确的结论。而②是可靠事实,因此放在第一步,③、①是在斜面上无摩擦的设想,最后推导出水平面上的理想实验④。因此正确顺序是②③①④。

  答案②③①④b

  二、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例2由牛顿第一定律可知()

  a.物体的运动是依靠惯性来维持的

  b.力停止作用后,物体的运动就不能维持

  c.物体做变速运动时,一定有外力作用

  d.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原因

  解析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由于惯性的存在,物体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a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错,c对。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力不能改变物体的惯性大小,d错。

  答案ac

  针对训练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如果下落过程中某时刻重力突然消失,物体的运动情况将是()

  a.悬浮在空中不动

  b.速度逐渐减小

  c.保持一定速度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

  d.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物体自由下落时,仅受重力作用,重力消失以后,物体将不受力,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描述,物体将以重力消失瞬间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选项c正确。

  三、惯性的理解

  例3关于物体的惯性,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速度大的物体不能很快地停下来,是因为物体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b.静止的火车启动时,速度变化慢,是因为静止的物体惯性大

  c.乒乓球可以快速抽杀,是因为乒乓球惯性小

  d.在宇宙飞船中的物体不存在惯性

  解析惯性大小只与物体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无关,故a错误;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火车速度变化慢,表明它的惯性大,是因为它的质量大,与是否静止无关,故b错误;乒乓球能被快速抽杀,表明它的运动状态容易发生改变,是因为它的惯性小,故c正确;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故d错误。

  答案c

  [课堂要点小结]

  [自我检测]

  1、(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认识)关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接触面摩擦相当小,物体在水平面上就能匀速运动下去

  b.这个实验实际上是永远无法做到的

  c.利用气垫导轨,就能使实验成功

  d.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

  答案bd

  解析只要接触面摩擦存在,物体就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物体在水平面上就不能匀速运动下去,故a错误。没有摩擦是不可能的,这个实验实际上是永远无法做到的,故b正确。若使用气垫导轨进行理想实验,可以提高实验精度,但是仍然存在摩擦力,故c错误;虽然是想象中的实验,但是它建立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故d正确。

  2、(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关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

  b.物体做变速运动时一定受外力作用

  c.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没有外力维持木块运动的结果

  d.飞跑的运动员,由于遇到障碍而被绊倒,这是因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答案abd

  解析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状态,即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不变,a正确;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做变速运动说明运动状态在改变,b正确。在水平地面上滑动的木块最终停下来,是由于摩擦阻力的作用而改变了运动状态。飞跑的运动员,遇到障碍而被绊倒,是因为他受到外力作用迫使他改变了原来的运动状态,c错误,d正确。

  3、(力与运动的关系)某人用力推一下原来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小车,小车便开始运动,以后改用较小的力就可以维持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可见()

  a.力是维持物体速度不变的原因

  b.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c.力是改变物体惯性的原因

  d.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答案d

  解析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小车原来静止,在力的作用下小车开始运动,是力使其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用较小的力就能使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是推力与摩擦力的合力为零的缘故。

  4、(对惯性的理解)如图2所示,冰壶在冰面上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很小,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不变,我们可以说冰壶有较强的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这里所指的“本领”是冰壶的惯性,则惯性的大小取决于()

  图2

  a.冰壶的速度

  b.冰壶的质量

  c.冰壶受到的推力

  d.冰壶受到的阻力

  答案b

  解析一个物体惯性的大小,与其运动状态、受力情况是没有任何关系的,衡量物体惯性大小的因素是质量,故b正确。

八年级物理教案13

  [教学目标]⑴知道弹力是怎样产生的;⑵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和弹力三要素;⑶知道胡克定律及实际运用所适用的条件,物理教案-弹 力。

  [课 时]1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钢尺、弹簧、重物(钩码)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其方向如何?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板书)

  (一)形变

  (1)形变

  (2)弹性形变

  演示图示1中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重物受哪些力?(重力、支持力。这二力平衡。)

  ②支持力是谁加给重物的?(钢尺)

  ③钢尺为什麽能对重物产生支持力?(钢尺发生了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

  (二)弹力

  (1)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④由此可见,支持力是一种什麽样的力?

  ⑤重物放在钢尺上,钢尺就弯曲,为什麽?(重物在重力作用下与钢尺直接接触,从而发生微小形变,对钢尺产生了向下的弹力即压力,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弹 力》。)

  可见,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并进一步分析得出:

  (2)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什麽样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麽?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①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②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属什麽样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麽?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③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 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x。式中k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三、小结

  四、学生练习:阅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1)(3)(5)与学生一起讨论。作业本上写(2)(4)。

八年级物理教案14

  第二课时

  (二)、实像与虚像

  通过刚才做实验,我们知道凸透镜成像有的可以呈现在光屏上,有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这些成像有什么区别呢?什么叫实像?什么叫虚像?

  我们把光屏上得到的像叫做实像,得不到的像叫做虚像。光屏上能承接的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而虚像不能用光屏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凸透镜什么时候成实像,什么时候成虚像?回忆实验,观察的记录表格,可以得出: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即,凸透镜成正立的虚像,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不能用光屏接到;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即,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

  板书:二、虚像和实像

  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

  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成的`像叫虚像。

  (三)、想想议议

  我们知道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请你们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1.物体在1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的实像。

  2.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成正立的虚像。

  照相机和投影仪能在光屏上成实像,放大镜成的像在光屏上得不到,但眼睛能看到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成实像。我们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是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像的,能说出它们的原理吗?

  照相机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我们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我们从上节课知道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我们今天又知道,被拍照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远远大于焦距才能在胶卷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照相机中的调焦环、光圈、快门,它们有什么用处?

  照相机中调焦环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着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光圈可以开大或缩小,光圈环上刻有光圈数。

八年级物理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问题: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1)小明在两种情况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2)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所举事例可能有:

  人上高楼(如16层楼)时,乘电梯比走路要快得多;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增强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

  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功率概念的引入

  回忆以前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启发同学们思考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用速度可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来类比,讲述功率的定义:

  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公式:功率=功/时间

  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则可以把上式写成P=W/t(板书)

  思考:类比速度的单位,功率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J/s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用字母w表示,是为了纪念英国的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W=1J/s

  在工程技术中,功率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瓦(kW)、兆瓦(MW),它们与瓦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

  换算关系:1kW=103W 1MW=106W

  练习:结合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单位,完成下列表格

  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定义

  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路程

  计算公式

  单位

  m/s km/h

  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功率,记住人平时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60~80W。

  例题: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物体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C.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D.物体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速度单位是距离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是m/s。功率的单位应该是功的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应该是J/s。

  学生积极思考,完成表格。

  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的功,物体做的功多,但做功用的时间较长,功率不一定大,A错。物体做功时间短,但做的功太小,功率也不一定大,B错。物体做功越快,其含义是做相等的功用的时间短,或相等时间内做的功多,所以功率越大,C正确。物体做功时间长,而做的功如果太少,功率反而越小。

  运用类比,从科学方法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对类比法和比值定义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研究类似问题提供方法上的帮助。

  让学生区别做功快慢与做功多少,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功率的.测量

  上课铃响了,你和你的同伴都从一楼爬到了四楼,你们俩的功率谁的大?如何测量你们爬楼的功率?

  思考:(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才能测出人的功率?(在学校里,人爬楼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阶台阶的高度×台阶数进行测量)。

  (2)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3)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4)设计出记录表格

  实验次数

  重力G/N

  台阶数n

  一级台阶高度h/m

  时间t/s

  功率P/W

  与同学合作,测量在不同情况下人的功率。

  想一想:还有哪些简便的方法可以测出人的功率?(如跳绳、俯卧撑等)。

  指导学生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由 和 可得

  指出 对解决车、船的速度、功率、牵引力的问题较为方便。

  计算时注意“F”的单位是N,“v”的单位是m/s,此时“P”的单位才是W。

  公式 说明,当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运动速度成反比。当需要较大的牵引力时,要减小其行进的速度。汽车爬坡时,司机采取的换挡减速的办法,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

  例题:一辆小轿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隧道,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6000N,求:(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

  (2)5秒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

  练习:一辆功率为45kW的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30km,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需要测量人的重力或质量G、一级台阶的高度h、跳过的台阶数n、所用的时间t。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磅秤、秒表、刻度尺。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

  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于表格中。

  学生听讲并练习。

  通过估测人体登楼的功率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会用公式 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