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

时间:2024-05-22 15:55:24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必备]八年级物理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物理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备]八年级物理教案15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1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初步认识机械运动的现象.

  2、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3、知道参照物.

  4、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

  5、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的方法认识什么是机械运动.

  2、通过亲身体验的方法认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运动的结果会不相同.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这一观点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论,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一、机械运动

  探究:什么是机械运动呢?

  1.春天,风筝在空中迎风摆动;2,夏天,蚊虫在灯下飞舞;3.秋天,落叶纷纷飘落;

  4.冬天,雪花漫天飘洒;5.昨天,“神舟五号”飞船腾空而起;

  6.今天,你上学的路上,路旁的树木不断被甩在身后

  7.此时,钟表的秒针在不停地“走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我们每一个人时刻都在运动(如心脏在跳动,血液在流动),仔细体会与比较上面列举的物体运动的例子,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想想议议

  宇宙及自然界中关于机械运动的例子还有许多;同学们通过思考、讨论可以多找一些例子,提出来发表让大家共享:①流星划过夜空②小鸟在空中飞行③河水在不停地流动④稻穗在随风起伏⑤房屋、树木随地球一起运动。这些都是机械运动吗?

  二、参照物

  1.探究

  提出问题:如何恰当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猜想和假说:(1)要选择一个物体做标准,对照要研究的物体和选择的标准物体相对位置是否变化后再做出判断.

  (2)很简单,用眼睛看看动不动就行了。

  进行实验:(1)两名同学乘坐公交车,一名同学盯着另一辆车上的某乘客,另一名同学盯着站牌,此时另一辆车开动,两同学乘坐的汽车未开动,请两同学说出自己乘坐的.汽车的运动状态.

  (2)乘坐观光电梯时,眼睛看地板和看外面的景物对自己运动状态的描述分别是怎样的?

  2.参照物该怎样选择?

  想想议议

  每个同学都来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的如:夜间趁着月光走路时,要描述影子的运动情况,若以地面为参照物,影子在动;若以人为参照物,影子是静止的。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而言的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第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若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我们就说第一个物体是静止的对于同一物体,若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标准来研究它的运动情况,得到的结论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不事先选择参照物,就无法判定物体是否在运动.例如,司机开着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以车为参照物,司机是静止的,以路面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李明和王红晚餐后并肩散步,以路旁的树木为参照物,他们两位都是运动的,若以李明为参照物,王红是静止的;树木、房子相对于大地是静止的,若以行驶的车为参照物,它们都是运动的

  四、相对静止

  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例如,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属于相对静止.

  天气预报与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有密切联系.经验丰富的气象预报员会根据卫星云图结合其运动速度准确判断冷空气在什么时候到达什么地区造成大风降温或冷暖空气,什么时候在什么地区上空交汇形成雨雪天气等等,提醒人们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八年级物理教案2

  课型:新授课 设计人: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 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

  教学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预习: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种透镜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

  1、边缘厚中央薄的是 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的是 透镜

  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

  3、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 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 作用。

  二、探究新知:

  合作探究: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 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

  1.照相机: 想想做做

  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制作完成后,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 的像,回答:问题1.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2.投影仪:

  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了解其构造问题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和投影片上 的人物相比);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

  3.放大镜:

  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问题3: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小结: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 在胶片上,成___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镜 ,使屏幕上成 像。 3、放大镜成 像。

  三、训练与检测:

  1、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用的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3、 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 (填“大”或“小”),这 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像。

  4、 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 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 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5、 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6、 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B.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远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C.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近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7、 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B C D

  8、 下列光学仪器中,得到缩小实像的是( )

  A. 凹透镜 B . 平面镜 C. 幻灯机 D. 照相机

  9、 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上滴一滴水,透过这滴水可看到玻璃板下压着的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水滴相当于(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平行玻璃砖

  10、下列光学仪器的应用,哪个能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自我点评:

八年级物理教案3

  一、光的传播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二、光的反射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三、平面镜成像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光的折射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五、光的色散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六、看不见的光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八年级物理教案4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l)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认识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理解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三)教具:木块、木板、细绳,小车。

  (四)教学过程

  一、进行新课

  1.力学中的“功”

  (1)引言:在物理学里,经常要提到“功”的概念。力学里所说的功有它的特殊含义。什么叫功?从本章起开始学习有关功的知识。

  板书:“第十四章功

  一、功”

  (2)学生阅读本节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并参看图1及图注。

  提问并由学生回答讨论以下问题:

  ①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

  要求回答: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②分析图1,做功的实例:货物、铁塔、火箭和原木在什么力作用下,(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沿什么方向移动通过了一段距离?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要求回答:货物在竖直向上的举力作用下,竖直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叉车的举力对货物做了功。

  铁塔在竖直向上的拉力作用下,竖直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直升飞机的拉力对铁塔做了功。

  火箭在竖直向上的燃烧的气体压力作用下,竖直向上起飞通过了一段距离,燃烧的气体的压力对火箭做了功。

  原木在沿水平向前的拉力作用下,沿水平向前通过了一段距离,马的拉力对原木做了功。

  ③力学里的功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3)教师总结并板书:“1.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着重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指“缺一不可”。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没有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即如果物体仍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结合课本图14—2,分析两个小朋友做的功等于零的`道理。如果物体靠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结合“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

  (4)练习、分析并演示以下问题,讨论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①放在水平木板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拉力和重力这两个力哪个力对物体做了功?为什么?

  ②用手提着木块不动,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木块做了功?

  ③用沿水平的拉力拉动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当把拉力去掉后,小车还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上,拉力对小车做功了吗?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进一步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研究力对物体做功时,要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或者哪个物体(施力物体)对哪个物体(受力物体)做功。

  2.功的计算

  引:功的大小如何计算?

  (1)演示,画板图如图1并加以分析。

  放在水平面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一段距离,如图1所示,拉力对小车做了功。

  甲:拉力为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s,拉力对小车做功;

  乙:拉力为2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s,拉力做的功是甲图中拉力所做功的2倍。

  丙:拉力为2F,小车在拉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2s,拉力做的功是甲图中拉力所做功的4倍。

  小结:可见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功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2)总结,并板书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即: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W=FS。

  3.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

  1焦=1牛·米”

  (3)几点说明

  ①使用W=F·s,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②做功的多少只由W=F·s决定,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③知道1焦的物理意义,知道1焦的大小。

  (4)例题:课本图14—3,求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

  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题规范化。

  W=F·s=50牛×10米=500焦。

  追问:此题中木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做了功?对什么物体做功?重力做了功没有?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二、总结本节知识要点,复习巩固

  1.要求学生填写课本章后的“学到了什么”1,然后由学生说出填写内容。

  2.讨论本节课文后的“想想议议”。

  三、布置作业:本节后的练习1、2、3。

八年级物理教案5

  第二课时

  (二)、实像与虚像

  通过刚才做实验,我们知道凸透镜成像有的可以呈现在光屏上,有的不能呈现在光屏上。这些成像有什么区别呢?什么叫实像?什么叫虚像?

  我们把光屏上得到的像叫做实像,得不到的像叫做虚像。光屏上能承接的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而虚像不能用光屏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凸透镜什么时候成实像,什么时候成虚像?回忆实验,观察的记录表格,可以得出: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即,凸透镜成正立的虚像,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不能用光屏接到;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即,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可以用光屏承接。

  板书:二、虚像和实像

  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

  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成的像叫虚像。

  (三)、想想议议

  我们知道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请你们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1.物体在1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的实像。

  2.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成正立的虚像。

  照相机和投影仪能在光屏上成实像,放大镜成的像在光屏上得不到,但眼睛能看到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成实像。我们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是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像的,能说出它们的原理吗?

  照相机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我们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我们从上节课知道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我们今天又知道,被拍照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远远大于焦距才能在胶卷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照相机中的调焦环、光圈、快门,它们有什么用处?

  照相机中调焦环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着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光圈可以开大或缩小,光圈环上刻有光圈数。

八年级物理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常识性了解照度的概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照度对视力影响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我们知道照明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学校、家庭学习环境照度达不到标准,危害学生眼睛健康,为了提起人们对此关注,为保护视力,国家规定了照度标准,以保证日常生活工作的最好条件.因此照度作为常识介绍还是有其必要性的

  教材通过把光源设置在不同位置,观察桌面的明暗程度给出照度的概念和单位,然后介绍了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和国家规定标准中的学校用房的平均照度.最后通过实验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三、教法建议

  1)通过实验观察与测量加强学生对照度的感性认识.

  2)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教室各位置的照度,判断是否达到国家标准.从而使学生增强“标准”意识.

  3)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最好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归纳得出.

  四、教学重点

  照度与光源距离、与光照面的倾斜程度的关系

  五、教具:

  照度计、点光源、每个同学带一个手电筒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在暗室中进行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垂直照射桌面,改变与桌面的距离,观察桌面明亮程度的变化,引入照度的概念.

  二、新课教学

  1.照度的概念

  给出照度的概念后,介绍自然界中典型情况下的照度,以及国家规定的照度卫生标准.

  让学生感知照度:给出国家规定的教室桌面的照度标准,通过改变教室内灯的个数,来达到桌面的规定照度标准,若教室灯的亮度不够,可采用手电筒辅助照明.

  2.影响照度的因素

  提出问题:照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猜想:学生可能猜测出很多方面,如与光源有关等,正确的.给与肯定.属于本节课实验探究活动范围的不予判断.

  设计实验:

  实验探究:

  限定条件:同一光源

  研究内容:

  1)照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

  2)照度与光照面倾斜程度的关系

  学生交流分析得出结论:

  对同一个光源来说,光源离光照面越远,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小;光源离光照面越近,光照面上的照度越大.

  光源与光照面距离一定的条件下,垂直照射与斜射比较,垂直照射的照度大;光线越倾斜,照度越小.

  进行眼睛的保健卫生教育.

  三、板书设计

八年级物理教案7

  课程标准: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认识杠杆和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3、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2、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3、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应用。

  ●过程能力目标: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学生形成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体验科学源自生活,提高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

  学生对杠杆这种简单机械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特别是对使用杠杆能省力有比较丰富的体验(但认识上有误区)。因此,将本节从认识杠杆这一熟悉的简单机械着手,来改观学生的感性体验,到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索学习,来深刻认识杠杆知识内涵,再到杠杆应用的理解,将知识内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熟悉到陌生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比较。

八年级物理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又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又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工具:

  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师: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

  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

  触摸喉头让学生用手摸着喉头部分,分别体会不说话和说话时手的感觉,认识人发声时,声带在振动。

  用碎纸屑和收音机演示(纸盆外露,上放碎纸屑)

  请同学观察播放音乐前后,碎纸屑在纸盆上的情况。

  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

  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方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

  左边音叉被敲响,右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生将小球弹起。启发学生说出右边音叉的发生是靠空气传播的。

  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

  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

  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

  “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

  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

  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什么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

  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

  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通过调查,了解其中的几个方面。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八年级物理教案9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F F

  水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 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 (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 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 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近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八年级物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用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五、练习

八年级物理教案11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然后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然后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然后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5页图7.1-5,能得到什么启示?

  (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业

  书本第5页第2、3

  第一节弹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然后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

  ●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然后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然后实质就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

  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

  (五)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

  (2)认清分度值;

  (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

  (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

  五.布置作业:思考和体验:课本P8——2、3、4

  六.教学后记:

  第三节重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然后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

  (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

  (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

  (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八年级物理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法与学法: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

  超声振动除结石。

  超声波洁牙。

  课堂小结:

  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课后作业: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相关内容

八年级物理教案13

  第一章测量的初步知识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执教

  教学

  目标

  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

  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

  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重点

  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难点

  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教具

  演示

  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1和图1-2,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可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高低等,靠我们的感觉去直接判断,并不总是可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错误。

  在观察和实验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准确的判断,得到准确的数据,就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高低。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测量

  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测量长度。 (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许多种,其中刻度尺是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使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使用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知识。

  2.长度的单位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诉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 。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 μ m 。 (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利观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 )

  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左右。

  3.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刻度尺的刻度:让学生观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关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应给学生以简单的解释。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可用没磨损的其他刻度做为测量的起点,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之差,才是被测物体的长度。

  ②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悉,自认为都会使用,实际上在使用中经常出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使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地纠正,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

  让学生用透明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学生在测量时,故意让学生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 。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 。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可参照课本图1-7) 。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

  认识所举例子长度

  观察刻度尺

  练习读数

  教学过程设计

  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

  让学生把三角尺翻过来,重复上面的测量,这时身体偏左、偏右的两次读数基本一致。由此得到,测量时刻度尺的正确放置方法是:让刻度尺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的始、末两端。如果刻度尺不透明(如钢尺、木尺)应怎样放置?利用课本图1-6 总结出刻度尺使用中的放置规则:刻度尺应"立"着放正,不能歪斜。 (应使刻度尺面垂直被测物体表面,学生还不理解这些立体几何术语,改用"立"着的说法。可通过示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

  要求学生按上述放置和视线规则,正确放置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纸条的一个边,看纸条的另一条边靠近那一条刻度线,读取这一刻度的数值,就是纸条的宽。如果要求测量更精确些,则应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这就是刻度尺使用时的估读规则。

  4.正确记录测结果

  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

  5.误差

  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

  误差跟错误不同。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而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如仪器本身不准确,环境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等,这都是造成误差的原因。误差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减小误差的措施比较多,其中求平均值的方法,简单而有效。

  测量中有时估计偏大,有时会偏小,这样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更接近于真实值。

  小结:(从板书中小结)

  归纳

  三.思考与作业

  四板书

  第一章第一节长度的测量误差

  一.认识测量

  二.长度单位

  1国际单位:(主单位):米(m)

  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 m);纳米(nm)

  3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三.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刻度尺(实验室常用)

  2刻度尺正确使用

  ①使用前认清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②使用时,尺要沿所测直线,并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四.误差

  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人为因素和测量工具本身。

  3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常用)和用较精密仪器。

  五简要说明

八年级物理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及三者间的关系;

  (2)能区别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知道机械效率的定义;

  (4)机械效率的表达式.理解机械效率总小于1;

  (5)会用公式计算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6)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标

  (l)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包括组装滑轮组,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刻度尺等能力,提高机械的效率。

  3、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加深理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素养。

  二、实验器材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一大一小)轮组成的滑轮组,长1米的细绳2根。

  三、教学方式

  引导探究式教学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

  教学目标

  活动1

  复习提问

  一、回顾-----各种简单机械

  1、 省力费距离的机械;

  2、 费力省距离的机械;

  3、等臂杠杆。

  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常用的机械;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机械的'结构;3、为导出“机械效率”作准备。

  活动2

  猜想

  二、猜想----比较直接对钩码做功和使用机械对钩码做功的大小?

  1、教师演示两种做功形式并提出问题;

  2、学生猜想,比较二者做功大小。

  1、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活动3

  制订计划进行实验

  三、探究-----W总和W有的大小

  1、学生动手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2、教师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学会收集证据和计算;

  3、学生陈述自己的猜想和证据是否一致,物理教案《提高机械的效率》。

  1、会动手实验;

  2、会收集数据并进行计算;

  3、

  活动4

  分析论证

  四、分析-----W总〉W有的原因

  1、 机械本身有重力;

  2、 摩擦阻力;

  结论:1、有用功(W有用):利用机械工作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用=G·h

  2、额外功(W额外):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额外功;W额外=W总-W有用

  3、总功(W总):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叫总功;W总=F·s W总=W有用+W额外

  4、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公式:

  5、机械效率没有单位,永远小于1。

  1、能对自己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论证。

  2、理解各概念的含义。

  活动5

  应用

  五、观察----一些机械的机械效率

  加深理解

  活动6

  猜想

  六、猜想----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小组讨论;

  2、学生各抒己见;

  3、老师进行提示和小结。

  1、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活动7

  设计与评估

  七、探究----设计改变机械效率的方案?

  1、每组设计一个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方案;

  2、老师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分类;

  3、学生陈述能提高或降低机械效率的理由;

  4、教师总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1、会设计一种或几种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案;

  2、能理解机械效率中改变机械效率的原理。

  活动8

  交流与提高

  八、交流----

八年级物理教案15

  [教学目标]⑴知道弹力是怎样产生的;⑵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和弹力三要素;⑶知道胡克定律及实际运用所适用的条件,物理教案-弹 力。

  [课 时]1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

  [教学用具]钢尺、弹簧、重物(钩码)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重力是怎样产生的?其方向如何?

  2、复习初中内容:形变;弹性形变。

  二、新课教学

  由复习过渡到新课,并演示说明(板书)

  (一)形变

  (1)形变

  (2)弹性形变

  演示图示1中的实验,请同学们注意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重物受哪些力?(重力、支持力。这二力平衡。)

  ②支持力是谁加给重物的?(钢尺)

  ③钢尺为什麽能对重物产生支持力?(钢尺发生了弹性形变)

  由此引出:

  (二)弹力

  (1)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就上述实验继续提问:④由此可见,支持力是一种什麽样的力?

  ⑤重物放在钢尺上,钢尺就弯曲,为什麽?(重物在重力作用下与钢尺直接接触,从而发生微小形变,对钢尺产生了向下的弹力即压力,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弹 力》。)

  可见,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并进一步分析得出:

  (2)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

  提问:课本放在桌子上。书给桌子的压力和桌子对书的支持力属什麽样性质的力?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麽?方向如何?

  与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①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压物体)。

  ②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与支持面而指向受力物体(被支持物体)。

  提问:电灯对电线产生的拉力和电线对电灯产生的拉力属什麽样性质的力?

  其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各是什麽?方向如何?

  分析讨论,总结。

  ③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三)胡克定律

  弹力的大小与形变有关,同一物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与 形变的关系为:

  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的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即:f=kx。式中k叫弹簧的倔强系数,单位:N/m。它由弹簧本身所决定。不同弹簧的倔强系数一般不相同。这个规律是英国科学家胡克发现的,叫胡克定律。 胡克定律的适用条件:只适用于伸长或压缩形变。

  三、小结

  四、学生练习:阅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1)(3)(5)与学生一起讨论。作业本上写(2)(4)。

【八年级物理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物理教案11-30

八年级的物理教案11-23

八年级物理教案11-13

八年级物理教案《弹力》08-23

八年级物理教案:惯性08-25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2-17

(热门)八年级物理教案09-19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教案04-15

初中八年级物理教案12-21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