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惶恐、荒僻、滞笨、愧作”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他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老王这个人物身上,理解他的爱心、善心、同情心,品味作者的仁爱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2.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让你难忘的人吗?嗯,有同学说他们的爸爸妈妈,还有同学说他们的邻居。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知道你们遇到过让你难忘的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写作者对她的邻居的怀念,让我们一起走进杨绛先生的散文《老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学生通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了解作者简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作者一家对老王怎样?具体表现在哪些事上?又表现出他们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送水,车费减半;送钱先生去医院,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临终前还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作者一家尽力帮助老王,给他钱救济生活;女儿给他买鱼肝油治好了夜盲症。这些事情表现了杨绛一家人与人为善、厚道仁慈、知恩必报的美德。
(2)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开头三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按逻辑顺序编排,一是职业,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生活就苦。下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安排,回忆与“我”老王的交往。
(3)作者夫妇已经很关心老王了,为什么还在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明确:作者愧怍自己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应有所同情、有所宽容的人,却没有理解他们的高贵品性,甚至连感觉也没有,就那一点感动也是在他死之后才有的;作者的愧怍还因为人家在生命最后时刻来关顾自己的时候,却没有感觉,没有感动她的惭愧、她的内疚集中在当时自己只对人家病态的'外貌描写有感觉,而对人家崇高的内心没有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才可以理解杨绛为什么全文都没有什么描写,偏偏到了老王最后送鸡蛋来的时候,大大的描写一番,而所写的相貌又是那么的丑陋,令人毛骨悚然。政事他的丑反映出了他的病情十分严重,同时又反映出他对别人的无条件的,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健康状况。
(4)老王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老王是一个车夫,是一个穷苦的劳动者,他孤苦伶仃,却朴实善良。“我经常坐老王的三轮”中以看出老王是个车夫。他生活艰难,居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里。虽然老王的日子过得很艰苦,但他依然惦记着我们,在他在病危之际,亲自来谢谢好心人。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在社会生活中,应愧怍的仅是作者吗?这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呼声?
对不幸者、卑微者要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多给他们以善心,这样一来社会就更加发展和文明了。(平平淡淡中孕育着真情,平平凡凡中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让我们为老王喝彩!为老王那颗金子般真挚而诚恳的心喝彩!)
(五)小结作业
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五、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2
18. 广玉兰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中的12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孕育”、“渗透”、“衬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3、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清作者是从哪机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二段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准备:
1、亲自去观察广玉兰。
2、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
3、文中的图片和文字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12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孕育”、“渗透”、“衬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弄清课文的层次。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出示广玉兰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广玉兰。
板书10 广玉兰说说作者会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
二: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特别是描写、赞美广玉兰的词语。如幽香、洁净、高雅、皎洁、清丽。
3、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4、交流自学情况。(1)生字词。(2)读书,纠错。
5、默读课文,质疑解疑。
6、浏览课文,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抽读第一段,说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指导朗读这一段。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观察路边的广玉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能清作者是从哪机方面赞美广玉兰的。
3、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师有感情地描述第一小节,自然过渡到重点段落。
二:学习第二段。
1、轻声读读第二段,感受一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广玉兰的,你最喜欢作者描写广玉兰的哪一段?
(1)学习第二小节。
(2)默读第二小节,主要写什么?
(3)从哪可看出,它的花儿洁净、高雅。读读,划划。
(4)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结合图片或食物感受一下广玉兰花儿的洁净、高雅。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读读第三小节,说说这一小节说什么。
(1)默读,划一划,广玉兰花开放时有哪几种形态?
(2)你觉得哪种形态最可爱或你最喜欢哪种形态?
(3)生说,相机出示图片。
(4)指导感情朗读。
(5)再读读这一小节,说说这一小节的结构。
过渡:广玉兰的花无论是含苞欲放还是全部绽开的都显得那么高雅,同学们你们喜欢广玉兰的叶子吗?
3、读读四、五自然段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广玉兰的叶子,可结合观察实物。
4、指导感情朗读。
过渡:无论是广玉兰的花还是它的叶,都给人们带来勃勃生机,怎能不令作者大加赞美。
5、齐读最后一小节。
三:总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学完了,其实广玉兰在我们南京也广泛种植,你注意到了吗,在许多公园里、马路边都有广玉兰的身影,你留意过它们吗,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话要说吗?
四:作业。
1、在课文里找出三组意思相近的词语。
凋谢(凋落)纯洁(洁净)洁白(纯洁)
2、摘抄你喜欢的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朗读背诵课文。
2、观察一种植物,仿照课文第三段,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第10课,感受了广玉兰那纯洁、高雅的花儿,那散发着勃勃生机的绿叶,这堂课我们就再来,读一读背一背。
二:朗读背诵。
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为什么喜欢。
相机指导背诵。
三:仿写。
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
从哪几方面来写花儿的形态的?
说说这一段的结构。
观察一种花,说说准备从哪几方面来写。
学生练习写。
交流。
四:作业。
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并写一篇观察日记。
19. 夹竹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美丽的花,请看大屏幕,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iā)竹桃)
没错,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夹竹桃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有没有同学对这个名字感兴趣?请大家结合图来研究研究,说说你的想法。(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人们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3、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观察她,看看她是什么样儿的,你觉得她怎样?(根、干、枝、叶、花)。
4、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学生交流大意。
3、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4、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夹竹桃“花”的自然段,在开头画上三角符号。然后读读这些自然段,看看夹竹桃的花有什么特点。
5、学生讨论:第2、4、5自然段。(花的特点暂不讨论。)
6、过渡:咱们六(1)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大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你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她是什么样儿的呢?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自读自悟,夹竹桃的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生交流讨论:(联系画面)红色——火;白色——雪;不相容——融洽。(俗话说“水火不相容”。)
4、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5、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邀请几位“诸葛亮”出主意)。
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自读自悟,这段写了什么。夹竹桃花期很长。(用最简练的文字来概括)
3、用“~~”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词句,自读自悟: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是怎样读出花期很长的。
4、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5、讨论:(1)、又开出、又长出(注意这句话中句号若是改成省略号就更准确地说明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2)、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
(3)、无不奉陪。(出示文字。)
6、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百多字,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离题”的内容呢?(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7、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8、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五、设置悬念: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她月下的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板书设计:
17、夹竹桃
花色——奇妙有趣
花期——韧性可贵
花影——?
20.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习惯养成: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自学古诗、背诵古诗文的的习惯。
课前准备:多媒体学生了解作者,自学古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正确感知诗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引入
1、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让学生能有感情地背诵)你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
2、简介作者。
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廷益,号节庵。明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抗清英雄张苍水、抗金英雄岳飞并称西湖三杰。明成祖永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字元肃,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经常以梅花自比,早年曾经借梅花自喻不接受官职,晚年还以梅花显示自己的清白本色,说:“野梅开花尚古色。”(《归来》)他的别号很多,有煮石山农、会稽山农、梅花屋主、江南古客、江南野人、山阴野人、竹冠草人、梅叟、梅翁等。又因他的书斋叫“竹斋”,时人又称他为王竹斋或竹斋先生。他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2.借助拼音,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
①指名读,指导节奏。
石灰吟 墨梅
于谦 王冕
千锤/万击//出深山, 吾家/洗砚//池头树,
烈火/焚烧//若等闲。 朵朵/花开//淡墨痕。
粉骨/碎身//全不怕, 不要/人夸//颜色好,
要留/清白//在人间。 只要/清气//满乾坤。
②正音:焚,墨,乾。
三、精读感知《石灰吟》
1、指导学生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逐字逐句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
①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吟诵。
②锤:敲打。击:撞击。
③若:好像。等闲:平常事。
3、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石头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撞击,才从大山上采下来。烈火焚烧自己,却也只把它当作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了石灰,也不畏惧,还是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4、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这里诗人以石灰自喻,表示宁为玉碎,不断瓦全的志气。
5、指导朗读。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坚贞、高洁的志向,应用赞美、高亢的语调朗读。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①理解字词。②说说诗意。③看图想像。④朗读体会。
2、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先让学生独立学习,然后遇到不懂的再互相帮助,老师可以以合作比较好的一组为模范,渗透性地进行全班指导。
3、师生讨论。
①理解字词:
吾:我。洗砚池:书画家洗毛笔砚台的水池。
池头:池边。树:这里指梅树。
夸:夸赞。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②指名说说诗意。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让人来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让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③看图想像:作者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他在梅花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操?
④朗读体会。
用自豪、高亢的语调反映出诗人的坚贞、纯洁。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五、作业超市:
1.指导学生写字
锤焚这两个字要结合偏傍进行指导。
乾坤这两个字较为难写,注意左右的配合。
2.试着选一首诗有感情地背给同桌听。
3.完成字词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总结课文,了解写法。
教学重点:能较好的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回忆式引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两首诗,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让学生谈点滴收获即可。)
2.由上引入感知诗的意境。
二、深化感知、品味诗境
1.同学们在我们的脑中有没有具有像石灰品质的这样人呢?
让学生充分谈出,以此引导学生认识这样的人是:
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2.让学生在有感情的读中再次感知石灰的这种高贵品质。
3.那么你们感觉王冕手中的梅花又有什么好的品质呢?
学生说优美纯洁也行,说美丽贞洁也可以。
三、指导背诵课文
1.看图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2.自由练读,练背诵。
四、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A: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B:寄寓了作者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都是咏物诗,托物明志,借物为喻,寄托作者高洁、坚贞的情怀)
五、作业指导:
指导完成练习册有关题目。
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石灰所走的道路是不平坦的,由“千锤万击”出深山,经历了“烈火焚烧”,已至“粉骨碎身”出毫无怨言,也无悲观之态,历经千般苦、万般难,终得“正果”——留下洁白干净的石灰。作者笔下的“石灰”有着不怕苦、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此时诗中已不单单是石灰的形象写照,更是作者的人生追求——不畏权势,不同流合污,让其高洁的情操永留世间。
“墨梅须具梅花骨,人与梅花一样清。”现实中的王冕与其笔下梅花一样,傲立于严寒。作者借墨梅来表达自己淡泊名利,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状物而言情,托物而言志。作者们正是借石灰、墨梅寄托高洁、坚贞的情操。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从不同途径,初步了起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名称及作者,培养课外阅读习贯。
教学重点:"万花筒""我发现""我知道""读读背背"栏目的内容。
教学难点:在"大舞台"上展示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
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段时间,同学们的读书兴趣十分浓厚。上读书,去图书馆读书,去书店买书来读,去朋友家借书来读,老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读书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有人说"一个人的品质就是在阅读中形成的。"可见读书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很大。"幼学如漆",我们只要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将会终生受益,乐在其中!在"四大名著"中,我们最熟悉的是哪部?
今天,我们就走进《西游记》,展示它带给我们的快乐。
(板书课题:走进《西游记》)
二、分组准备
1.调查阅读情况。
(1)你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走进《西游记》的?
.(2)你准备用怎样的方式展示你读《西游记》的成果?
2.根据不同的`展示方式分组。
大致共分4组读书笔记"组";讲故事"组",人物点评"组",绘画"组。
三、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材料,布置好展板。
四、在全班交流,评选优胜组
1."读书笔记"组:推选2-3优秀读后感,在全班朗读,教师作鼓励性点评。
2."讲故事"组:推选2-3名选手,上台讲故事,用热烈的掌声予以鼓励。
3."人物点评"组:推选1-2名小点评员,就《西游记》中的最喜欢的人物,进行点评,说清为什么喜欢他。
4."绘画"组:展示"情节连环画"或"人物画"从是否抓住人物特点来评点。
5.评选优胜组,掌声鼓励。
五、
通过本次的"大舞台"展示读书成果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鼓励学生自由地、从多角度来谈)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二、自学设计
1、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2、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3、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5、[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 “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 “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 “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6、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7、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8、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把握叙述层次及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弄清"空城计"是怎么一回事
教学难点:感情诸葛亮这一光辉历史人物形象及作者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课文,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感情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交流讨论
1.上节课,我们通过自读自悟,明白了空城计是怎么一回事了。这节课,我们具体分析空城计实施的过程识诸葛亮过人的胆识和智慧。
2.课件出示自读要求,围绕上节课出示的"阅读要求"中的4个问题来讨论交流,弄清诸葛亮实施"空城计"的过程。
(1)诸葛亮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用计的?引导学生抓住"十五万""五千"等数据,对比分析:兵力悬殊;司马置在刚"占领街亭",打了胜仗,士气正旺,而葛亮"有一半还是运粮草的兵,不能打仗""这些兵卒昕说司马宣悉的大军来了,都吓得心惊胆战,不知怎么办才好对比分析:士气不足。
思量结果:只能智取,不可强攻。
(2)"空城计"究竟是怎么回事?
①学生找到相关段落,认真默读。
②同桌间表演诸葛亮"吩咐"部下的情节和吩咐后自己的举动,体会诸葛亮临危不乱、处变不惊、遇事冷静的=象特征。
(相机指点朗读语气,应沉着,语速中,语气坚定)
(3)结果如何?
(司马蘸中计)
引导学生想想:司马蘸撤退的原因是什么。(诸葛亮的轻松自得,自己的`谨慎和自负)
(4)诸葛亮怎么想到用此计的?引导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感悟诸葛亮的超人胆识和智慧,来源于对他人正确的了解和分析。
三、演一演,展示故事情节
1.指名分角色读"诸葛亮施计""司马蘸中计""诸葛亮揭秘(释计)"部分。
2.再指名学生表演相关情节,可以加进自己的创意动作或语言,但必须符合人物身份。鼓励学生大胆表演。四、引导评析人拗,初步感悟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1.在"空城计"这个故事所讲到的人物中,你对他们有怎样·的?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归纳并板书
空城计
诸葛亮(施计)处变不惊料事如神
(出其不意)
司马懿:(中计)过于谨慎多疑自负
语文教案 篇6
一、课文的类型: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抓住人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
(2)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3)初步学会欣赏叙事散文。
2、方法与过程:合作探究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深切的父爱,净化自身,净化灵魂。
4、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心存爱意,理解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关心他人。
三、教学重点:
1、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的描写作用。
2、感受深切的父爱,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文中父爱的体会及主旨的体现
五、课前的准备:
1、制作课件;
2、准备电脑、投影仪
六、教学课时的安排: 共3课时(其中机动1课时)
七、教学步骤:
第1课时
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入题:课件投影1
同学们!我想你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唱一歌唱母爱的歌,你们说是哪一首歌呀?(《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是最伟大的,可你们知道吗,父爱也是最了不起的。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父爱如山”,到底这句话是对还是不对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朱自清的散文——《背影》
(二)起近作者学点文学知识:(课件投影2)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 名篇有《绿》、《春》、《荷塘月色》。作品收在
《朱自清全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写于1925年。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学习时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目标呢?
(三)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3: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父子深情。
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理解背影的线索作用。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朴实简洁的语言。
二、检查预习:(投影4)
2、指学生导读准字音:(投影5)
3、指导学生理解词语:
根据词义写出词语
(1)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
(2)纷纷落下的样子。(簌簌)
(3)乱七八糟的样子。(狼籍)
(4)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
(5)衰颓败落。(颓唐)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朗读课文:——播放朗读
(二)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投影7—9:
1、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父子浦口送别)
2、全文共写到父亲几次背影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
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
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
全文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3、为什么要多次描父亲的背影呢?(为了突出父疼子)哪一次写背影最具体呢?(第二次)
让学生齐读课文第六段
4、本段运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父亲?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呢?
归纳:投影10—13
四、小结:
在你的生命过程中,父母的关爱一直陪伴在身旁,请你随时留意,一定会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片段。
五、作业的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一1”
2、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觉得写得精彩的文段,并说说理由。
六、板书设计:
四 第一次(在第1段):怀念父亲 惦记背影 父疼子
次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 背
描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别背影 影 子爱父
写 第四次(在第7段):别后思念 再现背影
七、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主要内容: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开始学了朱自清的《背影》,感知了文中的内容,了解文中对背影的描写,本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习。
二、旧课复习:
请根据课文填空:(投影9)
我看见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 下来了。
归纳段意:买桔子送别
三、问题探讨:(投影)
1、朗读第六自然段。思考:本段从哪些方而来描写父亲?先勾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再想一思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投影11—23):
(1) 外貌:
○1父亲的穿戴:黑、深青 。 作用:表明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2父亲的体态:肥胖。 作用:表明行动不便,艰难。
(2)动作:
○1走路的.姿势:蹒跚 作用:年纪较大、腿脚不便
○2爬月台时的动作:攀、缩、倾 作用:行动不便、步履艰难
 
; (2) 语言:
老师点评:这四句话都很简短,意思也很平常。这样简短平常的话是否缺乏感情?不是,朴素的言语中往往含有深挚的爱意;平淡的话语里往往隐藏着不平静的心情。
内 容 包含的感情
儿子
上车
前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之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儿了
上车
后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进去吧,里边没人。” 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
老师赠言:真理是朴素的。
小结:同学们写作时,要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写出深挚的情感;选材时,也要善于选择那些平常而又饱含深情的素材。
过渡语:
有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对儿女的恩情!下面我们再一同来感悟一下作者所写的“父亲送我上车”时的情形。
2、质疑:(投影24)
(1)父亲在怎样的情况下送我上车的?
(2)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聪明”?
(3)父亲穿的是用什么做的衣服?我穿的又是用什么做的大衣?从这穿的衣服说明了什么?
(4)作者这样写父亲送我上车有什么意义?(为写背影作铺垫)
3、阅读最后一段后,探讨:(投影25、26)
(1)课文结尾写父亲的背影,是在“晶莹的泪光中”,这是为什么?
父亲信上说到了“大去之期”,说明他的身体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亲对自己的许多好处,想到父亲的背影,作者不禁泪如泉涌。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能与他相见!”
课文最后又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什么作用?
■ 这个“背影”寄托着作者对父亲的深沉的思念,
■ 写思念,是为了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题。
4、文中到底写到几次流泪?这几次的所流之泪有何不同?
投影27:
(四次流泪:悲哀之泪;感动之泪;感伤之泪;伤心之泪)
四、小结:
从这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
世间的爱千万种,
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
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
但带不走父母的爱。
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
溶入我们的血液。
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
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
朱自清的这篇散文处处都流露出浓浓的父子之新,难怪朱自清父亲读《背影》有言: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
请同学们课后,再去认认真真地反复阅读,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情感。
五、作业的布置:
1、完成课后习题
2、写你父亲(或母亲)送你上学的一个“背影”或一个场面。
3、课外阅读几篇写父爱,母爱的好文章,写一篇读书笔记、
六、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7
一、 教学目的:
1、能通顺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随文认识“猪、应、该、粗、神、鹅、翅、膀、漂、加、立、刻、结”14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立、次、加、角、些、画”7个字,学习两个新偏旁;
3、学生在阅读中应学会尊重事实,遇事多动脑子想想,有自己的主见,不能盲目的随从别人的意见。
二、教学重点:
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三、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课文中角色的语气,在朗读中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小猪最终把小花猫画成了一只大怪物。
四、教学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准备:课件、画、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一、教师激趣:一向懒惰的小猪爱上了画画,今天,它画了幅画,许多小动物们都来看,我们也去课文里瞧瞧它画了啥?
二、出示课题:小猪画画(齐读课题)
学生认识课题中的“猪”字,并读准翘舌音。
三、听故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课文
四、学生自读课文
师:小朋友想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朋友听吗?
学生自己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读懂。把课文中的生字画出来多读几遍。
五、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由结果探究原因
师:谁能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指导学生把话说简要地完整(小猪听了小松鼠、小山羊、小白鹅的'话,把一只可爱的小松鼠画成了一只大怪物。)板书:可爱
教师出示“结果”(一张大怪物的画)随机认识词语“结果”、“一张”板书:大怪物
师问:小猪为什么会画这么一只怪物呢?
生:(因为小猪听了小松鼠、小山羊、小的鹅的建议)
2、学习2、3自然段
小松鼠给小猪提了什么建议?
生读小松鼠的话。
教师出示课件:小松鼠
师:你觉得小松鼠的尾巴长得怎么样?
生:小松鼠的尾巴确实又大又好看。
小松鼠这时是在炫耀自己的长处,你们想想哪些词语要读得重一些?
学生思索后再读
“你看,我的尾巴又大又好看,应该把猪的尾巴画大一些?
学生集体练习读
出示词语卡认识:应该 大些
师:小猪认真想过小松鼠的话吗?
生:没有。
师: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
学生
通过课文语句理解“马上”一词:“马上”说明小猪心里想了吗?
生:小猪想都不想,拿起笔就画。
学生用“马上”一词练习说话
看图认识词语:又大又粗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教师提出学习要求:讨论一下课文怎样读,小山羊的话对吗?为什么?
出示课件,检查学习效果:
推荐朗读小能手读小山羊的话。
师:你为什么把多神气读得重呀?
生:小山羊的角的确很神气,它在夸耀自己的长处,挺骄傲的。所以语气在自己的长处上要重一些。
随机认识词语“神气”“一对角”
师:小山羊的话对不对?为什么?
生回答
师:小猪想过小山羊的话吗?你从哪个词知道?
学生找了出“连忙”一词。
师:这个词和前面所学的哪个词意思相近?
学生练习用“连忙”说句话。
4、学生自学5、6自然段
指名学生读小白鹅的话。
出示课件,教师引导理解小白鹅的心理:小白鹅最欣赏的就是它的翅膀,可眼见小猪的画上没有自己最美的部分,又急又得意。
学生再读,师生评议
你看,我的翅膀多漂亮,给猫加上一对翅膀该多美呀!
认识词语:一对翅膀 漂亮 加上
师:小猪还是没作过多的细想,就怎样做?
学生了解近义词:连忙、马上、立刻
5、学生通过连忙、马上、立刻帮助小猪分析画成大怪物的原因。
6、请学生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猪听。
7、给动画片配音分角色朗读。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8-05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的教案01-09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4-02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4-05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04-06
语文《观潮》教案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