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初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重点:小数的意义和计算单位及进率
教学难点:计算单位及进率
一、我会预习(自学教材,初步感知)
自学内容:自学教材32页例1
自学要求
1、带着下面的问题预习。
2、边学边记,记下你的困惑和疑问。
二、我会探究(探究展示,归纳整理)
1、自学例1,思考探索
你测量的课桌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用米作单位,不够1米怎么办?
2、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把1米平均100份,每份是( ),用分数( )表示,用小数( )表示。
4、把1米平均1000份,每份是( ),用分数( )表示,用小数( )表示。
5、什么样的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小数的记数单位是多少?分别写作多少?
6、一位小数的记数单位是1/10或(0..1),两位小数的记数单位是( )或( ),三位小数的记数单位是( )或(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
7、我发现: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 )表示。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分别写作0.1、( )、( )
三、我会运用(训练评估,反思颖悟)
1、填空。
(1)3.50元表示元角
(2)4.9中的4在什么位,表示个,9在位上,表示个。
(3)6的计数单位是,0.9的计数单位是,0.012的计数单位是
(4)、把下列分数写成小数。
3、把下列小数写成分数
0.4= 0.29= 0.235=
3、填一填。
整数:2厘米5角500克
↓ ↓ ↓
分数:( )分米( )元( )千克
↓ ↓ ↓
小数:( )分米( )元( )千克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内容:
小数天地
课时:
1
教学准备:
生准备一些生活中小数的资料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理清脉络。能正确、熟练的读写生活中的`小数,能将这些数据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
2、 能正确的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简便运算。
3、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基本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小数,平时你注意了吗?
1、 第106页第一题。
(1) 读出或写出下面的小数。
(2)将第一题、第二题、第三题的数据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十分位,将第二题的数据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百分位。
2、 请同学们把你收集的信息与同学进行交流。
二、计算练习
1、 口算比赛:第106页第2题:得数直接写在书上。
2、笔算:先估算积或商,再计算。
第107页第4题3.45×0.24.21÷0.75(生板演)
说出计算方法。
3、脱式计算:(能简便计算的要用简便方法)
第107页第6题。
说出简算过程:
三、解决问题
1、第107页第3、5题。
说出你的解题思路。
2、 看算式编题,并解答:
第107页第8题。
四、游戏
第107页第7题。
五、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难点: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将下面的数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一个人的头发约有80000到90000根。
人造卫星每分钟约行472000千米。
师: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把一个以个为单位数写成以万位单位的数
不同点:整万的数可以直接改写成一万位单位的数
不是整万的数先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
二、新课:
1像这样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我们知道整万或整亿的数能够直接改写成以万或亿位单位的数,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怎么改写成用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2木星的直径是142800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778330000千米。
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
小组研究:
尝试把上面两个数改写成以万或以亿为单位的数
说明你是怎么想的?
3小结:
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4位,加上万字。
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8位,加上亿字。
4练习:
把248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5像这样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3。4528亿,小数点后有4位,小数位数太多,往往实际又没有用,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如这道题保留两位小数应该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
1、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保留两位小数
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35990平方千米。
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面积34000平方千米。
2、20xx年我国在校小学生116897000人,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景操作认识平角和周角,使学生建立平角、周角概念。
2.通过操作活动,知道周角、平角形成过程及与各种角的关系,把钝角范围补充完整。
3.能正确画平角和周角,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周角。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平角、周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知道平角、周角形成过程并会叙述。
教学准备:
活动角、纸扇、一张纸。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1、 ①师:老师想考考同学们的记忆力,拿出一张白纸,在黑板上演示,像老师这样对折一次,再对折一次。指着角问同学:这是什么角?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回答:1、量角器量的 2、三角板对比的
板书:直角等于90度
②师:比90度角小的角是什么角? 生回答后,板书 :锐角 小于90度
③师:比90度角大的角是什么角? 生回答后,板书 :钝角 大于90度
2. 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两位新朋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角并板书:平角、周角(彩笔)。
快来打声招呼吧!
3.读一读,平角、周角。你知道什么?生回答:角的度数! 边在哪边?今天我带同学们一起走进平角周角。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平角
你们想当魔术师吗?
举起纸,这是90度角,翻过来,指着角,这是什么角?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画上直角符号,让同学们也画上直角符号。
变!这就是平角,听!平角大声跟同学们说:我是平角,我愿意跟同学们交朋友。同学们,你们也变,认真看平角,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快说给同学们听,一定要认真听,互相补充。
学生展示,板书:一平角=2直角=180度。两条边在第一次折痕上引导学生说,角的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这样的角就叫做平角。
让学生拿出活动角,转动时,注意角的一边不动,另一边绕着角的顶点旋转成平角。让学生指出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板书:画平角。让学生也跟着画平角,齐读两遍平角的特征。
2.学习周角
我还会变呢,翻动平角纸,这又是什么角?说理由。画上符号,要求学生也画上两个直角符号,变!这就是周角,听!同学们好 我是周角,我愿意和同学们交朋友!
讨论: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生按顺序展示后,教师板书:1周角=4直角=2平角=360
定义:有四个直角组成一个新的角,这样的角叫做周角。
让学生试着用活动角转动周角,画周角,然后,指出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齐读周角的特征,再齐读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三、进一步感受平角、周角。
1.伸出一条胳膊。旋转平角、周角。同桌互相转,展示转。学生评价。
四、补充钝角范围
师:老师有个问题,180度,360度都比90度大,但他们不叫钝角,再平角上展示活动角,活动角的一条边,在0度90度区域形成的角是锐角,在90度180度形成的区域形成的角是钝角,请学生说一说钝角比谁大?比谁小?
生回答后, 板书:而小于180度。
五、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周角、平角。
互相说,展示说,评价。
六、巩固练习.
1.游戏,用纸扇摆角,同桌说角,老师摆角,考同学说角
2.判断:⑴平角是一条直线,⑵周角是一条射线,⑶一个周角等于四个平角,
3.抢答题:⑴从小到大排序:直角、钝角、平角、锐角、周角,⑵从大到小排序:直角、钝角、平角、锐角、周角。
4.再出一个难一点的题:(要求说清理由)
1=752=? 3=? 4=?
七、总结
你们知道了平角、周角,现在让你扮演角色,平角、周角,做个自我介绍吧!
板书设计:
角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比90角小 比90角大 1平角=2直角=180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一、教学内容: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通过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小数点位置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在观察总结归纳“规律”中,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此“规律”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12.612.7612761.276从小到大排列
提问:1、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的特点?答:(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
2、这四个数有什么不同?答:(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大小不同。)
过渡: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
(二)、新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知识。(板书课题)
1、出示例1:把0.004米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打开投影仪,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板书)
0.004米=(4)毫米
0.04米=(40)毫米
0.4米=(400)毫米
.4米=(4000)毫米
把这个数分别改写成毫米数(请学生回答)
2、引导学生观察
师:(1)同学们观察这四个等式,从上往下看,(板书)把第二式、第三式、第四式分别同第一式比较,等号左面的数小数点位置发生什么变化?等号右面的数发生什么变化?
①首先把第二式与第一式比较,有什么变化?
观察后提问:0.004变成了0.04,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
千分位上的4移到哪一位上?4毫米变成了40毫米,扩大了多少倍?
答:千分位上的4移到了百分位,小数扩大了10倍。
师: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0.004变成0.04,4毫米变成了40毫米。
小数扩大了10倍,说明了什么?(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值扩大10倍)
②带着问题继续把第三式与第一式比较,第四式与第一式比较。
出示小黑板:1>小数点向()移动()位,原来的数就()()倍。(分组讨论)
2>小数点向()移动()位,原来的数就()()倍。
讨论思考后,请学生回答。
问:你们这一组是怎样看出来的?
过渡:小数点还可不可以向右移动四位、五位甚至更多位?(可以)
所以,我们要在移动位数和扩大倍数的后边点上省略号……
③从这一例子上看,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原来的数怎样的变化?你能总结规律吗?
学生回答后(表扬),出示投影片,齐读(读出重点字、词)
做一做(小黑板)观察,口头回答。
3、我们已经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变化的规律。
用上面学习的方法,现在我们从第4个式子依次往上看(板书)
出示:把三、二、一式,分别同四式比较。
①小数点向()移动,原来的数就()()倍。
②小数点向()移动,原来的数就()()倍。
③小数点向()移动,原来的数就()()倍。
小结。(齐读)
(出示):下面的数同506比较,各缩小多少倍?
5.060.50650.60.0506
(1)同学们做的很快,下面老师要考考你。
1、把0.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倍。
2、把32.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倍。
3、把4.35扩大10倍,小数点向()移动()位。
4、把1236.8缩小1000倍,小数点向()移动()位。
(2)下面的数,如果去掉小数点的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练习二十二第一题)问:去掉在这里是指什么?
原来的数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3)下面的各数,小数点移到最高位数字的左边,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练习第二十二题)问:整数部分还有没有(没有)用什么表示(0)
(4)做游戏
每人发一个数字,其中一个小朋友发一个小数点。
302.45(原数写在黑板上),分别按原数站好。
①小数点跑到0的右下角,问: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原来的数怎样变化?
②小数点跑到4的右下角,问: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原来的数怎样变化?
③小数点跑到3的右下角,问: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原来的数怎样变化?
④小数点先下去,原来的怎样变化了?
总结: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闭上眼睛想一想)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鸡兔同笼的数学趣题,了解有关的数学史。能用列表法和画图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结合图解法理解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画图分析、列表举例、假设计算等方法理解数量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方便性,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景中,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受到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用画图法和列表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问题引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主题图)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书中说:“今有雉(野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问: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生试说)
师:这段话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鸡兔同笼问题,如何解决这个1500年前古人提出的数学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鸡兔同笼问题)
(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师:说明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先将题目的条件做一个简化。
(课件出示)例1:鸡兔同笼,有8个头,26条腿,鸡、兔各有几只?
师:同学们先讨论一下,看能不能给大家提供一种或几种解这道题的思路,让其它的同学能很容易就理解、弄懂这道题。(学生讨论)
学生初步交流,教师提炼:可以用画图法、列表法、假设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先认真思考,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看看你们小组该选择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再把你们的想法,你的思考过程用你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学生思考、分析、探索,接下来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活动充分后进入小组汇报、集体交流阶段。
师:谁能说一说你们小组探究的过程,你们是怎样得出结论的?鸡兔各有几只?
学生汇报探究的方法和结论:
1、 画图法:
给每只动物先画上2条腿(也就是都看成鸡),这样一共用16条腿,还剩下10条腿。一次增加2条腿,一只鸡就变成了一只兔,要把10条画完,要把5只鸡变成兔。
总结:画图的方法非常便于观察、非常容易理解。
2、列表法:(展示学生所列表格)
学生说明列表的方法及步骤:
学生汇报:我们先假设有8只鸡这样一共就有16条腿,显然不对,再减去一只鸡,加上一个兔,这样一个一个地试,把结果列成表格,最后得出3只鸡、5只兔。
师:同学们的探索精神和方法都很好,都能用自己的方法成功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不过上面的两种方法,老师还是觉得比较麻烦,又是画图,又是列表的,有没有更方便简洁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假设法:(随学生能否出现此种情况作为机动出示)
教师引导:观察上面的表格我们发现。如果8只都是鸡,则一共只有16条腿这样就比26条腿少10条腿,这是因为实际每只兔子比每只鸡多2条腿。一共多了10条腿,于是兔就有10÷2=5(只),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去想:
板书:方法一:假设8只都是鸡,那么兔有:
(26-8×2)÷(4-2)=5(只)
鸡有8-5=3(只)
同样如果8只都是兔,则一共只有32条腿这样就比26条腿多6条腿,这是因为实际每只鸡比每只兔子少2条腿。一共多了6条腿,于是鸡就有6÷2=3(只),所以我们还可以这样去想:
板书:方法二:假设8只都是兔,那么鸡有:
(4×8-26)÷(4-2)=3(只)
兔有8-3=5(只)
小结方法: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方法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现在我们重新总结一下这些方法:数目比较小时,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比较快,数目比较大时,用假设法比较好。
(三)解决实际问题、课堂延伸
1.尝试解答课前提出的古代《孙子算经》中记载的鸡兔同笼问题。书中说:“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看看我国古人是怎么解这个题的。
2、自行车和三轮车共10辆,总共有26个轮子。自行车和三轮车各有多少辆?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用画图法、列表法和假设法解决了我国古代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其实在1500年以来,我们中国历代的数学家都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这个问题,也得出了许多的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而且从中得到了很多的数学思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总结方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补充及p.38第8、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包括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根据一些常见的基本数量关系式进行分析、列式。
教学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复习:
1、学生练习:(841-41)÷25×4
讲评学生容易有的错误:=800÷100
=8
强调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1)小括号;(2)乘或除;(3)加或减。
指出:这题含有小括号,那第一步就应该算小括号里的;其他的步骤还轮不到算,只能把它们移下来。第二步算式中有除有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级的,应该按顺序来计算。
2、添上括号,使下面的等式成立:
240÷40+20×2=52 240÷40+20×2=8
90-30÷3×5=400 90-30÷3×5=100
建议学生:(1)按现在的运算顺序算一算结果;(2)自己尝试添加括号;(3)交流。在交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有一定的推理过程,最好不是盲目地试。
小结:混合运算一定要先观察算式的特点,考虑它的运算顺序,然后再开始计算。
二、解决实际问题:
1、编题组练习:
(1)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女生有15人,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指出:这是我们一年级学习的解决实际问题,它只要一步就能解决。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板书:男生+女生=总人数
(2)现在我们要改遍这题,“周六的数学兴趣小组男生有25人,一共有多少人?”
这两句不变,把“女生有15人”这句信息不直接告诉,可以怎么说?(比如:女生比男生少10人)这样题目就边成了两步计算的问题了。
比较两题:什么没变?(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没变)
在列式的时候还是要“对号入座”:男生“25”,女生“25-10”,加起来的的时候,可以把表示女生人数的“25-10”加个小括号,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
(3)现在继续改编,要把这题改成三步计算的问题,信息“男生有25人”可以怎么改?(比如: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2倍少5人)
这句信息是变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变了吗?
要求学生“对号入座”列式:男生“15×2-5”,女生“15”,再把两部分合起来。
比较小结:解决实际问题从一步发展到三步,其实很多题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不变的,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这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再做到“对号入座”。
2、书上的第8题,学生读题,说说这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式:
边长×边长=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
介绍:铺砖时,这间房子的面积是不变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铺的方砖面积比较小的时候,需要的块数就会比较多;反之,方砖的面积比较大,需要的块数就比较少。“小面积×块数=大面积”,这里的小面积指的是方砖的面积,大面积指的是房间的面积。这个关系式还可以反过来说“大面积÷小面积=块数”、“大面积÷块数=小面积”。
学生列式解答该题。
3、书上第9题,学生读题,说说该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书上的两个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老师要注意学生提的问题是否都合适。)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p.39、40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辉正确地计算。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第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过程。第二层次,告诉学生要先悬出美术组的人数,列综合算式时,就要用到中括号,引导学生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并按顺序完成计算。第三层次,引导概括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数学结论。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学习数学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检查回家做的计算作业:
(感觉学生的计算不是很好,昨天我布置的回家作业是让学生自己出题,出了三道三位数乘两位数,三道四位数除两位数。)要求同桌互相交换,用计算器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出的题难易是否合适等。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让学生看图后说说图的意思,老师整理成:
合唱组:84人
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
美术组:是航模组的2倍
看信息,分别让学生说说“航模组”、“美术组”的人数应怎么列式。
板书问题: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问:解决这个问题用到哪个基本关系式?
板书:合÷美=几倍
2、“对号入座”,对照关系式分别写上“84”、“(8+6)×2”。问:在它们中间添上“÷”行吗?为什么?
(结合黑板上的算式,让学生说说它的运算顺序,发现最后算的算式没有意义,不是我们想要的。)
那我们想要的运算顺序是怎么样的呢?要实现这个想法,得请中括号来帮忙。
老师添上中括号,说清楚它的写法。
指导读:84÷[(8+6)×2]
3、说一说:昨天我们讲到混合运算的三个等级,一是括号、二是乘除、三是加减,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中含有了中括号,运算顺序又该是怎样的呢?
先指名结合每一步算式的意义说,再指出:同样是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其他不变。
4、学生练习,完成书上的例题
二、巩固练习:
1、在自备本上完成:540÷3+6×2,540÷(3+6×2),540÷[(3+6)×2]
指名板演,结合讲评发现问题,强调正确的运算顺序。
2、第3题。
看图后,请学生说清楚该题的`信息,并说说列式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三、学生自己阅读,了解“你知道吗?”
四、学生作业:完成p.40剩下的练习。
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p.43~45
教学重点:1、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2、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知道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会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三角板、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1、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可拼搭的小棒。(共5根,从中选4根)拼成一个长方形。
交流:你从5根中选4根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为什么?
说说长方形边有什么特点?角呢?
板书:边:对边相等
角:4个都是直角
2、老师操作:把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问:现在这个图形还是长方形吗?为什么?
(4个角不是直角了,就不是长方形了。)
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
通过刚才的变化过程,你能说说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吗?
板书:对边相等,对角相等(2个锐角、2个钝角)
3、继续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更多的平行四边形。
问:与三角形的稳定性相比,平行四边形怎么样?
利用它容易变形的特点,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举例:校门口的拉门。你还能说一些吗?
4、做平行四边形:
(1)用橡皮筋围平行四边形。
(2)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
老师注意巡视,并请学生交流思考的方法,强调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5、老师在黑板上,结合特点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二、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1、板书:高
问:你联想到什么?(高要和底对应、垂直、直角标记)
在下面的边上写:底
以这条边为底,你知道它的高怎么找?(指名拿三角板比画)
可能:直角边和底重合,另一直角边和顶点重合。
问:有没有别的方法?
通过移动三角板,画出若干条高,问:这样的高有多少条?(无数条)
学生画出点子图上平行四边形的高。
2、试一试,你能量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各是多少厘米吗?
指出:可以任意地找一边为底,底和高是相对的。
三、练习:
1、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如果不是的,说说理由。
2、你会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用四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呢?
学生拼,老师注意请生展示。
3、右边是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移动其饿一块将它改拼成长方形吗?
4、取一张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纸,你能剪一刀,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吗?
有几种剪法?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5、画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包括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教材的编排与认识平行四边形相似,也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安排认识梯形的活动。
认识梯形
教学内容:p.46~49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包括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教材的编排与认识平行四边形相似,也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安排认识梯形的活动。
教学重点:认识梯形的基本特点,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及梯形个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
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三角板、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平行四边形:
1、用手笔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说说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分别有什么特点?
板书:对边:平行且相等
对角:相等
2、取一长方形纸:昨天作业中有一题是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现在我请大家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你会吗?说说怎么变?
撕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把它拼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二、认识梯形:
1、把刚才拼的那个三角形旋转后拼上去,问:这个图形你认识吗?
取下该三角形,问:这个图形你认识吗?
板书课题:梯形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认识梯形
与刚才复习的平行四边形相比,梯形的边和角有哪些特点?
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口述:这组对边只要平行,不要求相等,另一组对边则不平行;四个角对角都不相等。
指出: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因为都是四边形,所以它们的内角和都是360度。
2、学生在点子图上画一个梯形。老师巡视指导。
三、认识梯形的高:
1、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梯形,学生自己读p.47上的一段话。
交流板书这四条边的名称:上底、下底、腰、腰
旋转手中的梯形,再让学生分别指一指这4条边的名称,并说明理由。
2、请学生上黑板用三角板比画高的位置。
结合画高指出:从上底到下底的垂直线段是梯形的高。
这样的高可以画多少条?(无数条)
3、交流几种较特殊的梯形:
从学生中收集几种较特殊的梯形展示:
(1)直角梯形:这个梯形中有2个直角,这样的梯形叫直角梯形。找一找,它的高在那里?(就是其中的一条腰)
(2)等腰梯形:举刚才做的等腰梯形,其中这个梯形的腰有什么特点?(相等)
指出:这样的梯形叫等腰梯形
4、学生继续在点子图上画梯形,要求画出三种梯形: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并分别标出它们的高。
四、完成练习:
试一试:量出下面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完成想想做做:
1、先说出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再分别指出这些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
是梯形的标出其中平行的一对边,不是梯形的也说明一下理由。
2、在下面的梯形里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图形。你能有不同的画法吗?
方法一:从交点处画高,分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
方法二:不从交点处画高,分成了两个直角梯形
3、下面是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后的展开图。理解:以展开图上的10个交点为顶点,画出不同的梯形,并和同桌分别说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交流后总结:只添一条线得到的是直角梯形;添两条线的是一般梯形或是等腰梯形。大家画出的梯形各不相同,但高长度是相等的。
4、折纸作业布置:
(1)用两个完全一样大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说说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呢?
(2)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开并拼成一个长方形。
(3)用一个梯形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
(4)用一个三角形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
5、用七巧板拼一拼,拼成大小不同的梯形,边拼边分别指出它的上底、下底和高。
找规律
教学内容:p.50、51
教学重点:探索用乘法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简单的搭配的过程,学习有顺序有条理、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思考,探索出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符号感。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从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找规律,想想以前学过的找规律都说了些什么呢?
(间隔问题,举例:锯木头、上楼梯、种数等
周期问题,举例:算星期几、第几个的颜色等)
这节课我们学习找规律中的“搭配问题”
二、认识并解决“搭配问题”
1、穿衣服的搭配问题:
有的女孩子特别爱漂亮,每天总想穿出新花样,总觉得自己的衣服不够多。
找一个学生问一问:你这个季节的上衣有几件?裤子呢?
大家一起帮她算一算,每天的一件上衣一条裤子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交流:(1)画图(图略),用连线的方法来表达。
(2)根据图帮助理解:比如5件上衣,6条裤子
每件上衣有6种搭配的可能性,5件上衣就是5个6。
或先考虑裤子,每条裤子有5种搭配方法,6条裤子就有6个5种
小结:不管是从上衣开始考虑还是从裤子开始考虑,其结果都是一样的:5×6=30(种)
“5件上衣和6条裤子”裤子竟然会有30种不同的搭配,看来衣服是不少了,只要我们合理搭配就行。
2、语文、数学老师的搭配问题:
每年新学期开始,校长都会考虑语文数学老师的搭配问题,每个年级安排6个语文老师,3个数学老师,那具体的一个班级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呢?
你是怎么想的?和同桌说一说。
交流:每个语文老师都会有3种不同的搭配,那6个语文老师就有6×3=18(种)
(或从数学老师开始考虑)
3、男、女同桌的搭配:
如果不考虑身高、视力等因素,就单纯的考虑这张桌子上安排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你说有多少种不同的人选呢?
(本班25个男生,25个女生)
估计学生会选择算的方法:25×25=625(简单介绍这道题的简便算法)
问:这题有没有学生也会选择用画图的方法呢?为什么?
(数据多了,还是用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4、生活中的搭配问题还有很多,大家来交流,并把它编成数学问题再解决。
(略)
5、刚才大家列举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有关系的两个物品的搭配,其实像这样的走路问题也用到了今天学的知识。
画图:(图略)(1)分两段,每段都有2条路;让学生或者可以从图上数一数,或者可以列式算一算
(2)再添上一段,其中也有2条路;让学生继续解决。还可以在某一段再添上一条路或几条路,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方法的优越性。
三、学生阅读书:
学生阅读书上的第50、51页,把例题中的问题和同桌议一议。
讨论:画图方法和计算方法各有什么利弊?
四、完成书上的想想做做
1、(第1题)学生读题后自己完成
2、(第2题)提醒学生注意一共有三个问题,要一个一个地表达清楚,包括算式和“答”
3、布置课后思考:生活中的搭配问题还有很多,除了课上讲的这些,每位学生最好再能找一两样准备下节课交流。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与反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春雨绵绵,非常适合植树造林。
师:植树造林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以绿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调节气候。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出示课本信息图
(课件:植树情景及信息):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
师问:怎样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质疑问题,引出新知。)
1.课件出示: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师:“你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生回答师板书:(4+2)×25 4×25+2×25
2.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生读等式
板书:(4+2)×25=4×25+2×25
生读算式(4+2)×25=4×25+2×25
师: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探究、验证。
出示:((出示一组算式)猜一猜:它们的结果会怎样?
(8+7)×10 8×10+7×10
再来猜一组:
(10+20)×15 10×15+20×15
师:中间可以用“=”来连接吗?(通过计算验证)
师:这两道算式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的呢?
4.小组讨论:
通过观察这几道等式从左边到右边,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小组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5.合作探究
是不是任何三个数组成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规律呢?
(1)下面我们共同合作,验证一下
谁能举出三个数。如:……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怎么表示?
谁能根据左边的算式,写出右边的算式?
请你分别算一算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
(2)下面请同座位合作来试一试:
左边的同学任意找出三个数写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右边的同学再写出对应的算式,再分别算出结果,看是不是相等。
(3)指名两组汇报,并板书:……
(4)你能写出具有这样规律的等式吗?
6、如果用字母a、b、c来表示任意的3个数,能不能把我们的发现用字母公式表示出来?
板书:(a+b)×c= a×c+ b×c
7.归纳小结:这个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我们的.数学前辈们早已研究得出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也就是---(电脑出示下面的文字)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三、巩固新知,尝试练习
1、下面每组算式的得数是否相等?如果相等,选择其中一个算出得数。
例如:(200+4)X25 和200X25+4X25
(200+1)X35 和200X35+35
分别计算左右两道算式,发现右边的算的比较快。(设计意图:制造冲突,引出认知矛盾)
为什么左边的算式算的慢?(引导学生观察左右两道算式,发现左边算式等于右边算式,右边算式计算简便。)
小结:利用乘法分配律能口算,并且能凑整十、整百数,算起来比较简便。
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这一环节进行充分运用,渗透简便运算的意识)
2、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设计意图:一共出示了四组等式,让学生在辨别乘法分配律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各题。(运用规律,内化新知;回应课首,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既显示了内容的完整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四、课堂总结与评价:
今天在你有什么收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达乘法分配律?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意识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4+2)×25 = 4×25+2×25
(a+b)×c= a×c+ b×c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沏茶”“烙饼”等简单的事例,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形成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
2、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统筹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难点: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增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最应该要珍惜的是时间,要珍惜时间,就要学会合理的安排时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运用优化的思想去学习怎样合理的安排时间。(板书课题:优化)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情境一:沏茶问题
1、问题导入:你平时沏茶的时候都需要做哪些事?
你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估一估,做这些事情你需要多长时间?
2、课件出示情境图,从画面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怎样安排可以节省时间?
3、先让学生同桌交流,再引导,合理安排时间,要考虑好各项事情的先后顺序。想一想什么事情可以同时做?
4、同桌合作,设计方案。
5、互相交流,展示方案。
课件出示流程图:
方案A:一件一件的做:
方案B:几件事同时做:
6、对这些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理,又省时间?
小结:看来,合理安排时间,不仅要考虑先后顺序,而且还要考虑能同时做的事情要安排同时进行,这样就能节省时间。像这种使用最短时间沏好茶的方案,我们把它称为“最优方案”,这种思想就是“优化”思想。
情境二:烙饼问题
1、出示情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关键的数学信息:每次只能烙2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要3分钟。
2、组织活动:接下来进行一次烙饼比赛,看看谁是最聪明的烙饼师?
引导学生用硬币或纸片摆一摆,再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过程,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上台展示烙饼的过程,说一说用了多少时间。
课件出示烙饼示意图:
3、小结:这样的安排,用时最少,也就是最优化的方法。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探索烙4张饼,5张饼……所用时间的规律。
知道了烙3张饼最优化的方法,那么烙4张饼、5张饼的最优化方案又是怎样的呢?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讨论操作寻找最优化方法,并记录过程。
全班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四、联系生活,当堂训练
这样安排时间合理吗?为什么?
A、小东边吃饭边看电视。
B、边打电话边骑车。
C、一边走路一边看书。
D、在马路上踢球。
五、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总结全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课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内容:教科书40页例5.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学生熟练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并能根据要求排列几个数的大小。
2.通过对小数大小的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小数位数不同时比较大小容易与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混淆。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832○799 6124○6214 1003○999
说说怎样比较整数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那么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也是从高位比起,一位一位地比较。今天就来研究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板书课题:小数大小的比较)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5:姓 名 成绩/m
小 明 3.05
小 红 2.84
小 莉 2.88
小 军 2.93
问: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明确:先比较整数部分
3>2,所以3.05是最大的。
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2.84、2.88、2.93整数部分都相同,则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9>8,所以2.93>2.8()
十分位相同,再比较百分位,8>4,所以2.88>2.84
最后比较结果:3.05>2.93>2.88>2.84
2、根据刚才的比较,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概括: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当整数部分相同时,看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要看百分位上的数,百分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3、练习:P41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
四、课堂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6、7题。
板书设计
小数的大小比较
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相同就看百分位,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出示玩具,让学生猜价格,猜对的给予奖励。
2.5 3.5 1.5 0.5
让学生观察这些数与前面所学的数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出示课题。
二、 探究新知。
1、 猜教师身高,如果用米做单位怎样表示,由此引出小数的产生。
2、 认识小数
(1) 一位小数
把一张纸平均分成10份,让学生用一个数来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学生自由回答,这时有的学生已经能用小数来表示。
学生观察思考,这组数字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教师借机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小数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并得出小数的计数单位。
同桌互相举出一位小数的例子,并说说各表示几分之几。
课件出示:考考你
判断下面的小数哪些是一位小数?
0.02 12.6 1.0 0.3
(2)认识两位小数
把一张纸平均分成100份,让学生用一个数来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引导学生观察并小结:什么是两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学生举出两位小数的例子,并说出表示几分之几。
(3)认识三位小数
师:如果把一张纸平均分成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怎样表示?这些小数都是几位小数,计数单位是什么?
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在认识并知道了一位、两位小数的含义后,能自己进行简单总结。
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师:如果继续分成10000份,100000份……你能表示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吗?
生自由回答。
3、 概括小数的意义
让学生自己进行概括。
课件出示小数的意义:
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三、学生练习
(1) 1角用小数表示是( )元。
2分用小数表示是( )元。
学生在有了前面知识的铺垫,直接让学生独立完成例题。
(2)请你帮忙
小明到商店去买学习用品,他带了6角5分钱,到底应该选哪一种呢?
练习本 钢笔 铅笔
0.85元 6.5元 0.65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小数的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小数的知识?
教后反思:
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猜物品价格,致使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整节课学生的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较活跃。本节课中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去理解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步步深入,最后概括出小数的意义。
1、 从整个课堂来看,学生在前面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的还可以,但是遇到实际应用的问题,学生容易出错,如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小数的产生,是不是效果会更好一些。
2、 努力提高自己调控课堂的能力,对于学生课堂中生成的资源,应及时捕捉,有效的进行利用。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理解商不变的运算性质。
2.能运用商不变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考
2.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观察、推理、概括的能力。
3.经历比较标准的方法,猜想、验证的过程,培养合理的思维。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 索的过程。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能理解商不变的运算性质。
2.能运用商不变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1.能理解商不变的运算性质。
2.能运用商不变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 请你写几个商是2的算式。
根据乘法口诀写商是2的算式:
2÷1=2 4÷2=2
6÷3=2 8÷4=2
10÷5=2
根据学生回答,有序板书。
学生口答
同桌讨论有什么发现。
用口诀写
2. 用推算的方法写商是2的算式
2÷1=2
20÷10=2
200÷100=2
20xx÷1000=2
全班交流。
观察板书
用推算的.方法写
从上往下看,观察算式什么数变化了?什么数没有变化?
从下往上看呢?观察算式什么数变化了?什么数没有变化?
独立思考:什么数变化了,什么数没有变化?
二、探究新知
小组讨论,填写表格
1、小组讨论,并做好记录表格
观察的算式被除数的变化除数的变化商的变化2÷1=2
4÷2=2×2×2不变4÷2=2
20÷10=2×5×5不变20÷10=2
2÷1=2
四人小组 讨论,完成表格
全班交流。
三、运用商不变性质填空
1. 引导学生通 过自己的举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2.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被除数、除数以及商之间的关系。
1.练一练
100÷20=5
(100×5)÷(20×□)=5
(100○□)÷(20÷□)= 5
(100×□)÷(20○7)=5
(100○□)÷(20○□)=5
2. 讨论:0可以填吗?
3. 这个规律怎样填才完整?
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它们的商不变。
2.字母表示:
a÷b=(a÷c) ÷×(b÷c)(c≠0)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零除外)它们的商不变。
四、判断正误
1.板书课题:商不变的性质。
2.试一试
6÷2=□÷4=36÷□=60÷□
□ ÷170=119÷17=11900÷□=238÷□
1.540÷60=(540÷10)÷(60÷10 )
2.80÷20=(80+10)÷(20+10 )
3.72÷9=(72×100)÷(9×10 )
4.75÷25=(75÷5)÷(25×5 )
6.因为a÷b= 5,所以a÷c=(a×c) ÷(b×c)=5
独立思考 交流想法
板书设计
商不变性质
2÷1=2
4÷2=2
6÷3=2
8÷4=2
10÷5=2 a÷b=(a÷c) ÷(b÷c)(c≠0)
× ×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它们的商不变。
反思与重建
对于“商不变性质”的归纳与总结,要建立在学生充分的观察感知上,所以在观察算式时,教师要指导孩子进行有序的观察“从上往下,任选两个算式对比,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自由选择并发现知识规律,这样学生就学得主动、有效了。
作业布置
基础练习(A套、B套)
A套:练习册P2
B套:每日精练P8
每日一题
20÷4=(20×2)÷(4○□)=□÷2= 60÷□ = □÷□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设计说明
“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思想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体现数学特色的前提下,通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数学的“有用”。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从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先让学生用3根小棒围成一个三角形,然后用力拉,再让学生用4根小棒围成一个四边形,捏住对角用力拉,通过比较让学生得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新知。
2.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探究。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应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每人画一个三角形,再让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从而明确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并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这样既能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充分地感知、体验,又能使学生经历探究数学知识的全过程。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体验成功的最好方式。在学生体会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让学生说说怎么修理松动的椅子等,这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角形、四边形教具 投影仪
学生准备 练习纸 长度相等的.小棒若干个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创设生活情境。
(出示课件)同学们请看,你知道图中呈现的是什么吗?(埃及的金字塔和南京长江大桥)从图中的建筑物中你能找到三角形吗?(学生到屏幕前指出找到的三角形)
2.导入新课。
同学们的眼力可真好,图中有很多三角形。(同时点击课件,抽象出三角形)可见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那它究竟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出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特性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思考,为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特性和了解三角形的作用做好准备。
⊙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60页例1。
(1)先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然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三角形上尝试标出边、角、顶点。(教师板书,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2.概括三角形的定义。
(1)大家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
预设
生1:有3条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或有3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2:有3条边、3个角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3: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4:由3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5: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让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讨论:怎样说更准确?
组织学生在讨论中理解“3条线段”“围成”。(此处重点解释“围成”就是首尾相连或者说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4)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自己的名字。为了表达方便,我们习惯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3个顶点,这样的三角形就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同时课件出示三角形ABC)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的例6,相应的“数学趣味题”和练习二中的习题P5-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2、能充分理解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并能举例分辨。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懂得把知识系统化。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能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使学生有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2.难点:理解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限时5分钟脱式计算(课件上)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认识0这个数吧,别看它表示一个东西也没有,它的作用可大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0有关的知识。
1、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一下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1)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回忆、整理和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教学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完成,大家在组内畅所欲言,并派一人记录,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有针对性分加、减、乘、除法板书出实例,再引导学生分类概括出结语。学生总结出的话可能没有书上那样精练,但只要意思相似,教师都应鼓励,并让学生看看书上的小朋友是怎样说的。如果学生以结语的形式表达有关0的运算,可让他再举例说明。
(2)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是个难点,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举例来说明,比如让学生举出除数是0的.除法的例子,5÷0=□ 0÷0=□,问: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引导学生分两种情况分析:①5÷0=□表示一个非零的数除以0,从除法的意义上说是什么意思,商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积是5,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要想0和几相乘得5呢?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所以5÷0不可能得到商。②0÷0,从除法意义上说是什么意思,商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积是0,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要想0和几相乘得0,然后问:能找到这样的数吗?能,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时指出0÷0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所以不研究,最后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3)全班一起完成例6后面一个数学游戏,明确题意后分小组活动,把和为340的算式记下来,便于交流和评价。
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二的第5、6、7、8、9、11题的课堂练习。
(1)、 第6、7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及时全班批改,把集中的错误那出来集体订正解决。
(2)、第5、8、9、11题,在课堂上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集体订正完成。
(3)、 第12、13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第12题,有两问且不互相联系,避免一问结果是解决二问的条件的干扰,教育学生审题的重要性。第13题,是“倍”的含义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着重弄清有关“倍”的不同应用,加深对“倍”的含义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质疑问难。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惑的地方?提问质疑。
五、课后反思:
学生在一年级时就认识了0,并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本节课要让学生将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了解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一些有关0的运算,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举例,再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要板书的内容,如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必须举出例子来进行验证。教材中特别强调0不能作除数,那么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呢?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如有学生发现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0的积都等于0,0÷0的结果有无数个。学生能自己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 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 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导: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小公司,有4名员工,她想给公司的员工每人买一套工作服,她去商店看中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想选一套衣服做工作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搭配?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习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二、自主学习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
2、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 4 = 4件上衣 + 4条裤子
(225+75)4 = 2254 + 754
(225+125) 4 = 2254 + 1254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四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2-25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3-02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1-15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20
四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02-20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精选)05-29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5-28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05-27
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