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2024-05-26 12:23:55 二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15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课本76、77页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

  1、用不同方式巩固8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用8的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进一步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

  2、发展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根据主题图的含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正确到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教材中相应的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练习巩固。

  1、完成76页第6题,集体订正。

  2、完成第7题。

  【设计意图】:强化8的乘法口诀,加深对口诀的了解和记忆。

  3、引导完成9~10题。

  1)了解题目的意思。

  2)填写出乘法算式的结果。

  3)观察图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根据图意说出的想法,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5)学生自行独立解答。

  6)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根据。(强调有几个几?)

  【设计意图】:巩固用乘法解决问题,进一步乘法的意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开火车,对口了令。

  7、背一背。

  【设计意图】: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熟练运用。

  8、填一填。(出示小黑板)

  8×2=□ 7×3=□ 8×6=□ 2×8=□

  6×7=□ 4×6=□ 5×7=□ 4×7=□

  5×8=□ 8×3□ 8×8=□ 8×5=□

  5×6=□ 7×8=□ 6×8=□ 6×4=□

  9、第12题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先让学生集体讨论,然后同桌或小组交流订正。

  二、拓展学习。

  1、在□里填出合适的数。

  39=□×□+□ 61=□×□+□

  39=□×□-□ 61=□×□-□

  7×8-16=8×□ 5×7+21=7×□

  2、每辆车限坐乘客8人,现在有26位乘客,3辆车能坐得下吗?

  三、拓展练习

  1、 24=□╳□=□╳□ 16=□╳□=□╳□

  2、 6+☆+☆+☆=30 ☆=()

  3、商场里有一种袜子每双3元钱,妈妈有20元,想买6双这样的袜子,她带的钱够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第9单元 总复习

  第3课时 长度单位 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101页第3题和练习二十五,第12题102页第5题和练习二十五第9--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时间的意义。

  2.巩固学生对时间的认知,知道时和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1时=60分,能准确地读出时间;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难点: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做规划;会量线段,会画线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认识时间

  (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1.观察讨论。

  (1)教师出示教材第101页第3题的实物钟面。

  师:这些实物钟面上的时间各是多少?你能读出它们吗?

  (2)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根据自己以前学过的关于时间的知识读出实物钟面上的时间。

  小组内进行讨论,看读出的时间是否一样。

  (3)组织全班汇报结果,教师总结,给出正确答案。

  2.回答问题。

  师:钟面上有多少个数?这些数把钟面分成了多少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里面又有几个相等的小格?

  生:钟面上共有12个数,这些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每个大格中有5个相等的小格。

  师: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几圈?是多少分?1时等于多少分?

  生: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1圈,是60分。1时=60分。

  二、复习米和厘米 。

  1.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

  (1)用手臂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指表示1厘米大约有多长。

  ①学生比画。

  ②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约长1米?哪些物体大约长1厘米?

  (2)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板书:1米=100厘米)

  2米=( )厘米 400厘米=( )米

  3米=( )厘米 700厘米=( )米

  (3)完成教材第102页的第5题。

  (4)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师:请同学们估计一下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2.量、画线段。

  (1)看教材第105页第10题,估计两条线段大约有多长?

  指名回答。

  (2)动手量一量,验证你估计得对不对。

  请同学们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小组同学相互检查。

  三、拓展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五第12题。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时间的知识理解题意,采用互相讨论的方式写出时间或画出缺少的分针,教师给予评论。

  2.写出下面的时间。

  3.完成练习二十五第9题。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同学们又有什么新的收获没有?

  五、同步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选用《新领程》相关习题。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第52—54页例1、例2、“想想做做”第1—4题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比划、举例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通过测量长度提高测量操作能力,进一步积累测量物体、线段长度的经验。

  3.使学生积极参加操作、估计、测量等活动,主动了解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感受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每人一条1分米长的纸条,1分硬币,磁卡,1厘米、米尺。

  教学构想:

  二年级上册教学了厘米和米,学生初步具有了1厘米和1米的概念,能够利用这两个单位表示常见物体的长度,会用米尺或学生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但是,日常生活中有些物体相当短,其长度达不到1厘米那么长;有些路程实在长,用米为单位计量其长度十分麻烦。这就需要比厘米更小或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学生在认识分米时,必然会联系厘米和米。所以说,没有厘米和米的概念为基础,不容易认识分米。在建立分米概念的同时,还能进一步体验厘米和米。同样,学生认识毫米要以厘米为基础,建立毫米与厘米之间的联系,既认识了毫米,也强化了厘米的概念。

  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重点在于知道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学生感知长度,单凭介绍、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充分的操作活动中体会,才能获得对分米和毫米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一、认识分米

  1、量一量

  提问:老师今天带来一个漂亮的文具盒,怎样可以知道这个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用尺量一量)

  师:文具盒长是20厘米,宽是10厘米。(边说边板书:10厘米)

  像这样10厘米的长度我们还可以用另一个单位来表示——分米,可以用字母“dm”来表示(板书课题:分米,dm)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 1分米)20厘米呢?(2分米)

  师:这个文具盒的长和宽还可以这样说:这个文具盒长大约2分米,宽大约1分米。

  2、感受1分米

  (1)提问:1分米有多长?直尺上就有答案。从哪到哪是1分米?(请学生上实物投影指出),里面有几个1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学生齐读。

  (2)你会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吗?你准备怎样画?先和同桌说说,再画在白纸上。请你帮同桌量一量,看看画的线段是不是1分米。

  (3)体验:

  ① 请你伸出大拇指和食指,用直尺比划出1分米。

  ② 一人比划1分米,另一人用尺量,看看估计得对不对。

  ③ 拿出彩纸条,估计一下1分米的长度,在1分米的地方剪断,一起量一量,看谁估计得最准确。

  (4)师: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粉笔长……)

  3、米和分米的关系

  师:(出示米尺)(1)这有一把米尺,它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分米?为什么?拿出直尺,平放在桌上,一人看一人数。(板书:1米=10分米)学生齐读。

  4、实践操作:“想想做做”第3题

  先用身体尺估一估课桌和凳子的高各是多少分米,再和你的同桌合作:量一量有多少厘米,再说说接近几分米。

  [评析:学生目测的数据与结果有差距,但通过目测再让他们去实际测量,学生又一次感知长度,培养了估计能力。]

  二、认识毫米

  1、初步感受1毫米

  我们以前量过数学书的长边和短边,现在老师想请你帮个忙,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同学们有的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有的说1厘米不到,老师还想知道得更准确,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接着板书课题:毫米)

  2、关于1毫米

  ① 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②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学生齐读。

  ③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量一量。(1分硬币的厚度、电话卡或银行卡的厚度、书上数出10张纸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体验1毫米。

  提问:你能用手指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

  同桌互相比划,用5角硬币插进去量一量对不对。

  4、提问: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量小蚂蚁的'身长)

  三、小结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学习了几个长度单位?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分米、厘米、毫米)从大到小分别是:米、分米、厘米、毫米。

  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智慧屋,里面有很多难题等着我们去挑战,有没有信心?

  四、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2、3题。

  (1)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数的?想想怎样看更方便。

  (2)第2题,量出下面图形每条边的长。

  学生独立测量。

  汇报交流。提问:平行四边形的哪两条边长度相等?

  (3)第3题。先估一估自己的课桌和凳子的高大约是几分米,然后小组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各接近几分米?

  2、想想做做第4题。

  先估计,再测量,把数据记录下来。

  3、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铁钉长2( )。

  (2)床长2( )。

  (3)大米宽2( )。

  (4)黄瓜长2( )。

  让小朋友独立选择,在交流时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自己选择的长度单位,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何选这样的长度单位。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什么单位?它们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吗?读一读。

  六、课堂作业

  基础练习:

  1、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有( )、( )、( )、( ),用字母表示分别是( )、( )、( )、( )。比毫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是( )。

  2、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分米

  ( )厘米=1分米 ( )厘米=1米 ( )分米=1米

  综合练习:

  1、在( )里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张电话卡厚1( ) 一根黄瓜长2( )

  一支粉笔长8( ) 一本数学书厚8( )

  一张课桌高7( ) 一幢大楼高20( )

  教室门高2( ) 一支铅笔长约2( )

  拓展提升:

  一根小棒长1分米,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 )。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加,丰富对数的感觉。

  2、初步理解所加的尾数是不能再分,为学有余数除法做准备。

  3、通过动手操作和总结归纳学会将一个数表示成多种形式的乘加。

  4、探究将一个数分拆为乘与加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5、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通过分双色片学会将一个数表示成乘加算式的过程。

  教学难点:探究将一个数分拆为乘与加的思考方法。

  教学准备:双色片、牙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小巧有19只草莓,请你帮她分一分。要求:每堆有2个,可以分几堆?还多几个?请用双色片来代替草莓分一分。

  (1)请用一个算式表示?(19=9×2+1)

  (2)9、2、1各表示什么?

  (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19里面有9个2,还多1个)

  2、还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吗?请同桌两人合作分一分,并写出乘加算式,能有几种方法就写几种方法。

  (1)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汇报:你们是怎么分的?算式怎么列?

  板书:19=9×2 + 1

  19=6×3 + 1

  19=4×4 + 3

  19=3×5 + 4

  19=3×6 + 1

  19=2×7 + 5

  19=2×8 + 3

  19=2×9 + 1

  19=1×10 + 9

  在汇报的时候解决多出来的数比每份数大的情况。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小组讨论)

  交流:

  生1:都是先乘后加;

  生2:每份的个数增加1,份数越来越小。

  生3:最后加的数要比每份的`个数小。

  生4:在写乘加算式时,我们可以按照每份的个数从2开始,这样就不容易漏掉。

  老师也发现多的数都比每份的个数要小,为什么?

  3、小结:刚才我们把19这个数分拆为乘与加,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分拆为乘与加。在写分拆的算式时,我们可以按照每份的个数从2开始,这样就不容易漏掉,最后加的数要比每份的个数小。

  二、探讨思考方法

  1.出示:18=()×5+()

  如果再用圆片来摆,是不是太麻烦了。那怎么办呢?(想口诀)

  为什么填3不填4?

  18=()×4+()

  想哪句口诀,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

  2、口答

  18=()×8+()

  18=()×()+()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上P52页21的分拆。如果有困难,请旁边的数射线帮忙。

  2、实践与应用

  你们去锦江乐园玩过吗?小胖他们上星期去了,他们四个人想玩激流勇进,现在他们有23元活动费,而每张票要5元,最多能买几张票呢?小胖这样想:23=(3)×5+8所以23元最多能买3张票。

  师:小胖分得对不对,你是怎么想的?

  四、全课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提高拓展

  师:你们收获真不小,现在火柴盒里面有38根火柴,小丁丁用他们搭出了许多漂亮的图案,现在我们也要用这些火柴来拼搭一些图案。

  1、用四根火柴搭一个正方体,桌上38根火柴能搭出几个这样独立的正方形?

  师:你是怎么想的?

  2、还是38根火柴,要搭小房子,能搭几个?

  3、还是38根火柴,能搭多少个单独的三角形?

  作业布置:练习册P38—39

  检测练习:

  填空:

  1、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个

  2、圈一圈,填一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照样子填空:

  26=(8)×3+(2)()×5+(2)=52

  33=()×5+()()×9+()=44

  板书设计:分拆为乘与加

  19=9×2 + 1

  19=6×3 + 1

  19=4×4 + 3

  19=3×5 + 4

  19=3×6 + 1

  19=2×7 + 5

  19=2×8 + 3

  19=2×9 + 1

  19=1×10 + 9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课本第80-8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记住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发现9与整十数之间的'联系,巧妙地记忆9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想得奖吗?老师这里有很多智慧星,只要你们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就一定能得到它。

  二、教学新知

  1、出示例题。

  2、引导思考。

  看看,每一行有几格?一行中有几颗智慧星,空几格?每行智慧星的个数比10少几?

  一行是几个9,比10少几?两行是几个9,比20少几……九行呢?

  3、分组讨论。

  4、汇报讨论结果。

  5、填表。(第80页)

  (1)学生尝试填表。

  (2)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师出示结果,全班集体订正。

  6、让学生观察表中内容,总结规律。

  7、刚才小朋友观察讨论得很认真,下面给积极动脑筋的小朋友奖励智慧星。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很出色就从盒子里拿一课智慧星。

  8、填口诀。

  9、集体订正。

  10、提问:怎样才能很快记住9的乘法口诀呢?

  三、尝试练习

  完成试一试。你都用哪句口诀?

  四、巩固练习

  1、游戏:对口令

  2、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课后可以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说给好朋友听,回家后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本领说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9的乘法口诀和用9的乘法口决求商

  一九得九二九得一十八三九二十七

  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

  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教学反思: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发现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合适的规律来帮助记忆口诀,凸显“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这真正体现了学生的新知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选择、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依据新课程转变教师的角色这一理念,没有采取讲授的方法“送”口诀,“背”意义,而是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而自然而然促成了学生由遇到问题到寻找方法,发现规律的思维过渡。充分地体验,主动思考,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变得更加积极。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第三册第65~6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认识直角,能用纸折出直角,并能用已知的直角去验证直角。

  3、让学生逐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角的概念,能够正确判断角与直角。

  教学准备:一幅三角尺,不规则手工纸一张,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动手操作,引出课题

  1、老师这里有个礼物袋,请同学来摸一摸,能摸出有角的图形吗?板书:角

  请大家摸摸学具袋里的学具,摸出有角的图形?

  2、你摸的时候怎么知道这是角?(头上尖尖的,两边直直的)

  3、你能用2根小棒摆出一个角吗?(学生操作)

  【白板:拖拽小棒搭出角,小棒可无限克隆】

  4、 “角”藏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地方。找一找,图片中有角吗?

  交通标志牌剪刀钟面

  【白板:使用画粗红直线,描画出角】

  5、出示:扇面打开扇面形成不同的角。(白板演示flsh)

  二、动手实践,探究“角”的特征

  1、我们看过了那么多的角,你能画一个角吗?(学生在练习纸上画角)

  【使用快拍仪抓图,结合展示学生所画各种角】

  2、我们找到那么多角,仔细观察,角有什么共同点?

  ⑴教师边说边画角:

  我这一点叫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这部分就是角,用弧线表示。

  ⑵请给自己画的角,标上各部分的名称。

  3、辨析与阶段小结

  ⑴辨析——选一选

  刚才小朋友认识了角,也知道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下面请大家判断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书P66第5题图)

  ①下列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白板:使用判断对错,用突出错误原因】

  ②交流

  4、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概念

  一个角必须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的边,无论它的位置、方向、大小,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就是角。

  ⑴摸一摸:三角尺中的角

  请小朋友们拿出一把三角尺,摸一摸三角尺上的角。

  ⑵找一找:角的顶点和边

  你能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边吗?

  【白板:使用无限克隆,将“顶点”“边”放在合适的位置】

  三、观察比较,认识“直角”

  1、认识直角

  ⑴这把三角尺上的这个角,我们就把它叫做直角。(板书:直角)直角是一个特殊的`角,请给它贴上一个五角星。

  ⑵另一把三角尺上有直角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白板:出示45°三角尺,移动、旋转与直角重合】

  这2个角的2条直边重合,顶点对齐,大小一样,都是直角。

  ⑶认识直角符号

  教师边说边画角:和角一样,直角也有(预设:一个顶点)和从这一顶点引出的(预设:两条边)。

  ⑷师:直角的表示方法也很特殊,不再是弧线,而是画一个小直角。请小朋友伸出手,和老师一起书空一遍。(师生:横折)

  2、指一指:

  ⑴旋转三角尺,画出不同方向的直角,让学生找“直角”。

  【白板:旋转三角尺,移动、使用画粗红直线,描画出直角】

  ⑵找到自己三角尺上的另一个直角并贴上标签。

  3、动手试一试:

  ⑴刚才大家画的角里有没有直角?有什么方法验证?

  【使用快拍仪抓图展示学生所画的直角,用三角尺验证】

  ⑵下列角是直角吗?有什么方法来验证?

  【白板:使用三角尺工具,旋转移动、测量直角】

  4、折一折:

  这里有一张不规则的纸,你能只折2次就折出一个直角吗?。我们折的是直角吗?让我们一起用三角尺来检验一下!

  5、找一找

  用你三角尺上的直角或折出的直角在自己周围找一找,哪些是直角?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预设:角与直角)。

  板书设计: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会编3的乘法口诀。

  2、熟练掌握3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3的乘除法。

  3、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3的表内乘除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4×3 = 15÷5= 3×6+2 =

  3×4 = 24÷8= 5+10×3 =

  6×5 = ( )÷7=3 4÷2+8 =

  3×10= 45÷( )=5 10+80÷8=

  2、填空:

  (1)3的5倍是几?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5是3的几倍? 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知探究:

  1、感知--形成(在数射线上感知)

  (1)观察:每次跳几格? 揭示课题

  (2)写:画弧线、写几个几、写数

  (3)读:几个几、数、几个几是几

  (4)想:写乘法算式

  (5)观察:算式的特点: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大1,积大3。

  (6)编:3的乘法口诀(哪些已经学过了?编写时要注意什么?)

  (7)读:3的乘法口诀(1分钟即时记忆)

  2、运用--提高(在计算中提高)

  (1)抢答: 3×5= 3×0= 8×3= 9×3= 3×6=

  (2)视算:看口诀写算式

  三七二十一 三九( )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笔算:P49/4 (第1、2列)

  3、看图说话

  每束花里有3朵郁金香,买( )束花,里面一共有几朵郁金香?

  三、练习提高

  思考--拓展(在应用中建构)

  1、二(1)班有24人参加环保活动,每组3人,可分几组?

  (1)怎样想?

  (2)怎样列式计算?

  2、窝外有3只小鸡,窝里的小鸡只数是窝外的`3倍,窝里有几只小鸡?

  (1)有哪两个量?

  (2)哪句是关键句?

  (3)读一读、怎样想?

  (4)列式

  3、49/4 3、4列

  4、看图列式:

  ①

  ②

  (1)怎样看?

  (2)怎样想?

  (3)怎样算?

  拓展:

  老师和17位小朋友去乘碰碰杯,每3人坐一个杯,要坐几个杯?

  四、总结归纳: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本领?

  检测练习:

  基础练习。

  编口诀。

  3×3=( ) 3×6=( ) 3 ×9=( ) 7×3=( )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把口诀填完整。

  一三( ) ( )得六 ( )十二 三八( )

  口算。

  0×3= 3÷3= 3×3+0=

  2×3= 15÷3= 5×3-3=

  12=( )×3 24÷3= 3×2+4=

  21=( )×3 9÷3= 3×7+5=

  巩固练习。

  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① 因为3×▲=15,所以35÷▲=7……………………………( )

  ② 1+2×3=9 …………………………………………………( )

  ③ 9-9÷3=0 …………………………………………………( )

  选择题(把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① 三个星期一共有( )天。

  A.21 B.24 C.27

  ② ★★ ★★ ★★ 左图用下面哪个算式来表示?( )

  A.2+3 B.3×2 C.3+1

  应用。

  ①草地上有一群小朋友在野餐,每3人一组,7组一共有几人?

  ②小胖买了18块巧克力,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几块?

  ③暑假里,小丁丁每天做3道数学题,小丁丁2个星期做了多少道数学题?

  拓展练习。

  6×3÷3= 3×2+3×3= 0×3÷1= 12÷3×2=

  15÷3×4= 10×3-5×3= 4×3+6×3= 9×3-3×3=

  作业布置:练一练31页

  板书设计

  3的乘除法

  1个3 1×3=3 一三得三 3×1=3

  2个3 2×3=6 二三得六 3×2=6

  3个3 3×3=9 三三得九 3×3=9

  ……

  9个3 9×3=27 三九二十七 3×9=27

  10个3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P25~P26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以及数学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书的顺序,会数会读万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拨一拨、数一数

  说一说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认一认拨一拨

  看书24页了解算盘的历史结构进一步理解数位顺序

  三、练一练

  1、完成书25页第2题

  ⑴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一个同学读

  ⑵各自填写书上的空白

  ⑶学生完成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文精神

  ⑷学生上台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试一试

  ⑴看一看书上的内容,说一说对2128的理解

  ⑵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⑶交流千位上的2和十位上2个表示什么意思

  ⑷仿照举例说一说

  3、完成书25页1题

  4、做数学游戏:谁的第一

  ①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得到什么信息

  ②怎样算出机灵狗得了多少分

  ③同样的方法计算淘气的了多少分

  ④说说谁的第一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随堂作业

  1、从九百八十,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千零五十

  2、从一千零二,一个一个地往回数,数到九百九十六

  板书设计:

  2128=20xx+100+20+8

  计数器表示

  方块表示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科书第32-35页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四次“拨一拨”,第一、二次,数数、读数、写数相结合,突出练习接近整百、整千数的数数,涵盖了中间有一个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三次拨一拨主要练习中间有两个0以及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四次练习是脱离计数器,通过“我读你写”游戏的形式,练习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借助计数器,初步学会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了解万以内的数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1)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一)学习二百九十八

  1、拨一拨动

  说一说二百九十八该怎样拨。

  生;二百表示有两个百在百位上拨二,九十表示九个十在十位上拨九,八表示八个一在个位上拨八。

  2、学习二百九十八的写法

  这计数器上的数该怎样写呢?

  生;百位上是二就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就在十位下写作9,个位上是八就在个位下写8。

  (二)学习从298一个一个的数,数到302。

  1、学数298的下一个数

  (1)298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生;是299,

  师;为什么。因为298的下一数就是在298的个位加1,是299。

  (2)学习299的写法,

  百位上是二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在十位下写9,个位上是九在个位下写九

  (3)学习299的读法。

  百位是二读作二百,十位是九读作九十,个位上是九读作九

  2、学数299的下一个数

  (1)拨一拨

  师299下一个数是多

  生;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师;为什么因为在299的个位上加1你发现个位满十了,得向十位进一,好向十位进一。那个位上的十个珠子退掉。

  十位进一后,你发现什么。

  生;十位上也满十了,

  师;怎么办

  师;向百位进一,先把十位上的十个珠子去掉向百位进一。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2)写一写

  那300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3在百位下写3,

  师;位和十位怎么写呢,

  生;个位和十位一个数也没有,都写0。

  (3)读一读。

  师;谁来把它读一读。

  生;三百

  师;百位上是三读成三百。那末尾的0读不读。师。数末尾的0不读

  3、学习数301

  (1)说一说

  300下一数是多少。

  生;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师;;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300的下一个数就是在计数器个位上加一所以是301。

  (2)写一写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三就百位下写3,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在十位写0,个位上1就在个为下1

  (3)读一读。301

  师;谁能读出这个数。

  生;三百零一,百位上是三,读作三百。中间十位上是零就读零,个位上是一读一

  所以这个数读作三百零一。

  4、学习302的读法和写法

  小结;刚才我门学习一个一个的数数,当数到个为满十时向十位进一,十位满使、十向百位进一。

  (二)学习拨三千八百一百一百的数数到四千一百。

  1、想一想,三千八百,该怎样拨,

  (1)三千就在千位上上拨下三个珠字,八百就在百位上拨下八个珠字,个位和十位上没有数一个也不拨。

  (2)写一写;怎样写这个数。

  生;从高位写起,千位上是三就在千位下写3,百位上是八就在百位上8,

  师;那十位和个位呢,十位和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

  (3)读一度,

  师;这个数谁会读。

  个位上是3,读作三千,百位上8读作出八百,

  师;那末尾的`两个零怎么办,

  生;末尾的零不读。

  2、一百一百的数到四千一百。

  学习38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一百一百的数就是在3800的百位上加1,是3900。

  (1)写一写,这个数谁会写,先写位。

  千位上是三,在千位下3,百位上是九,在百位下写9。十位和个位一个数也没有,写什么,对写0,

  (2)读一读。谁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读作三千九百。

  那3900的下个数是多少,

  生;4000。

  师;为什么

  生;3900的下一个数,就数在3900的百位上加1一个珠子。

  师;好,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百位上满十了。应该百位上的十去掉向千位进一,

  (3)学习写4000,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先从高位写起是千位,千位上是四个就在千位下4,

  师;那百位十位个位上都写什么,

  生;它们的位上一个也没有,在百位十位个位下都0。

  (4)学习读4000

  生;高位读起,千位4,读作四千,那数末尾0读不读,对,数末尾的0不读。

  3、40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4100写作4100,读作四千一百。

  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拨生活中的大数,读生活中的大数。写生活中的大数,

  四、游戏环节

  真了不起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拨数你们写数看谁写的又对又快写好后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答案对了的同学请鼓掌,师拨5006。生写5006,对了同学为自己鼓掌。806,同上。4800同上。

  五、巩固练习。

  写书32页的第4题。

  总结;学生活中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后,你知道度数和写数要注意什么

  1、读时,

  2、要从高位读起,

  千位有几就读几千,百为有几就读几百,每个数位上有几就读几,并加上基准面计数单位。数中间有一个铃或连续有几个都读一个0。

  3、数末0都不读。

  4、写数。

  (1)每个数位上有就写几,

  (2)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0。

  板书设计;

  ①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②中间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③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④每一位是几就写几。

  ⑤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第2课时 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课本第61-6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

  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二、知识新授。

  1、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

  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2、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

  (4)打开书第62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4、教学例4。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

  (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

  (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5、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估计。

  (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5、6、7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 识 厘 米

  测量较短的物体:厘米 cm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对1厘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习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页例1、例2及练习十五1、2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概念。

  2、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学习分物体的一些方法,为教学除法作准备。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我能行)

  1、口算(题略)

  2、填空(题略)

  二、新课教学

  (一)自主预习,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数学书上66页的例题1,并动手分一分,有6个,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想一想:要分什么?分几份?有几种分法?)

  2、什么叫做平均分?

  (二)合作探究一

  1、分五角星,初步感受平均分(例1)

  教师:同学们,能把6个五角星分成两堆吗?

  学生独立分五角星,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在汇报各种分法,并把学生的不同分法都呈现在屏幕上。

  教师:哪一种分法最特殊?为什么?

  学生:分成3和3,因为每堆一样多。

  教师:像这种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生齐读。

  2、当堂达标

  ⑴判断以下各题是不是平均分?

  ⑵判断:是平均分的打√,不是平均分的'打x 。

  (三)合作探究二

  1、分铅笔,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例2)

  教师出示12支铅笔。

  教师:现在老师手里有12支铅笔。如果把这些铅笔平均分成3份,猜一猜,每个盒子放多少支铅笔?

  随后学生动手分一分,把12个小棒平均分成三堆,小组内交流各种分法。师请生汇报演示。

  2、老师课件展示并总结平均分的方法。

  每次1个1个地分

  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次2个2个的分

  每次4个4个地分

  3、想一想:每次都这样分,太麻烦了!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想:3个几是12,也就是

  3 ×(4)=12

  把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4支铅笔。(生齐读)

  [点评:让学生结合一共12支铅笔和3个盒子先猜一猜每个盒子里放多少支铅笔,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交流各种分法时突出一次分完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平均分和乘法联系起来,为学习除法的认识作准备。]

  4、当堂达标

  请同学们完成数学书68页练习十五的1、2题。

  三、总结

  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设计图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

  2、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动手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案

  1、出示图案:

  风车兔子万花筒青蛙

  2、引导观察

  3、小组讨论:

  每人分别选一个图案指出这个图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4、汇报交流

  5、小结评议

  6、介绍图案的作用

  二、练一练

  1、想一想,涂一涂

  看清题意,动手画一画。

  2、摆一摆

  (1)用3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摆两个三角形最少用几根小棒?摆3个呢?

  (2)用10根小棒能摆出几个正方形?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第3课时 复习空间与图形

  教学内容:

  课本第96-97页期末复习的第10-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平面图形、量长度、观察物体等基础知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2、让学生学会测量和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首先想一想在“图形与几何”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空间与图形的复习

  1、量长度的复习

  在日常生活中长度单位有什么用处?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

  请分别比划一下:1米、1厘米大概有多长。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

  2、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校对。

  3.完成期末复习第13题。

  (1)出示图。

  提问:这幅图中有几种颜色?这几种颜色是按什么来分类的?

  (2)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它是几边形的?

  (3)观察:这些图形是怎样排列的?

  (4)按一定的顺序、颜色可以将这几种图形组合成一个漂亮的图案,小朋友们下课也可以试一试。

  4、完成期末复习第14题。

  (1)出示图,请学生估计每条边的长各有几厘米。

  (2)再请学生用直尺量一量。

  5.完成期末复习第15题.

  (1)出示一只茶壶,请处在4个方位(前、后、左、右)的`同学们说说自己看到的茶壶的样子。

  提问:为什么同是一只茶壶,但看到的却不一样呢?

  (2)独立完成期末复习第15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又有了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

  板书设计:

  图形与几何

  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反思:

  加深学生对测量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倾听和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自主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课本第37—38页练习七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6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上一堂6的乘法口诀的练习课。

  二、计算练习。

  1、口诀练习。

  (1)背6的乘法口诀。(集体齐背,指名背,对口令。)

  (2)提问:“五六三十”是什么意思?用来算哪两个乘法算式?“三六十八”呢?

  2、出示已学过的乘法算式卡片,指明学生口算。反复练习后,让学生集体口算一遍。

  3、练习七第2题。

  (1)出示第2题图,看清图意先是4分别乘2、3、4、6,再依次指题目,读算式说得数,每说一道算式得数,集体齐答口诀。

  (2)再让学生分别用2、3、4、6分别乘5、6,读算式说得数,齐答口诀。

  4、练习七第3题。

  (1)老师说明题意,要求学生把得数相同的算式用线连起来,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时提问:6×4和4×6为什么相等?(都用口诀四六二十四)

  4×3和6×2为什么相等?(口诀不同,得数相同)

  在已学过的口诀里找一找,还有哪两句口诀的得数是相同的?

  5、练习七第4题。

  (1)要求学生比每组两题中得数的大小,并在得数大的算式后面画“√”。

  (2)刚才我们通过计算比较出了大小,谁能不计算得数,就能比较出它们谁大?(如第一组中6×3是3个6相加,6×2是2个6相加,3个6大于2个6,所以6×3比6×2大)

  还有其它方法吗?(比乘数,如5×6和6×6,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的乘数6,另一个乘数6大于5,所以6×6大于5×6)。

  6、练习七第5题。

  要求学生在2~3分钟内完成,集体订正时了解学生计算的正确情况,统计哪几题错得较多并分析原因,帮助学生矫正,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给予表扬。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注重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中,一次次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获得一些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特殊的长方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积木图”】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物体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几种图形。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直观感知。

  分别出示:墨水盒、字典,学生说出它的形状。(贴图并板书:长方体)

  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一个长方体指给旁边的同学看。

  (2)建立表象。

  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数一数一共有几个面。比一比、看一看每个面的大小、形状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最后在全班进行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或者有两个面是正方体形的,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

  (3)形成概念。

  学生互相说一说长方体有什么特点。

  2、认识正方体。

  (1)直观感知。

  分别出示:魔方、药盒等,学生说出它的形状。(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一个正方体指给旁边的同学看。

  (2)建立表象。

  学生观察手中的`正方体,看一看它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后在全班进行汇报(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相同)。

  (3)形成概念。

  学生互相说一说正方体的特征。

  3、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组织他们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巩固拓展。

  1、完成书上做一做【图片“做一做1”】

  2、到生活中去找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图片“生活中的图形”】

  师:你能在这张图里找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图形吗?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3、摆图形。

  (1)用8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

  (2)用8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一个大正方体。

  4、用橡皮泥捏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捏好以后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详细过程参考探究活动“捏图形”】。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立体图形,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呢?(带学生说一说)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30

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02-1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2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02-15

【荐】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2-21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11-2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品)05-2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05-2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选]05-25

关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