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化学教案>化学教学教案

化学教学教案

时间:2024-05-18 15:23:58 化学教案 我要投稿

[经典]化学教学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化学教学教案15篇

化学教学教案1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 药匙 试管 胶塞 红磷白磷热水

化学教学教案2

  【学海导航】

  1、了解物质的聚集状态以及聚集状态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理解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3、理解气体摩尔体积概念,以及与气体,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方法】

  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课前、课后多看书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学习过程】

  〖问题创设1〗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固体有一定的形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液体不宜被压缩。

  为什么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的某些性质存在差异?与这些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何联系?

  一、物质的聚集状态、结构和性质

  通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表1—3:

  物质的聚集状态微观结构微粒的运动方式宏观性质

  固体

  液体

  气体

  〖问题创设2〗通过前面学习,知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那么,1mol不同物质的体积是否相同?。

  〖学生活动〗思考,并通过计算填表1—4:

  物质摩尔质量/g·mol—1密度1mol物质的体积

  Al 26.98 2.70g·cm—3

  Fe 55.85 7.86 g·cm—3

  H2O 18.02 00.998 g·cm—3

  C2H5OH 46.07 0.789 g·cm—3

  H2 2.016 0.0899 g·cm—3

  N2 28.02 1.25 g·cm—3

  CO 28.01 1.25 g·cm—3

  二、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1、因素:

  ①条件(温度、压强);

  ②微粒数目多少;

  ③微粒本身大小;

  ④微粒间的距离等。

  2、在一定温度和压强时:

  (1)1moL固体或液体体积;

  由于,所以体积。

  (2)(1)1moL气体体积;

  而气体,所以。

  三、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将气体所占的体积称为气体摩尔体积,用符号" "表示。

  2、注意点:①研究对象为气体;②单位;③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

  3、气体体积(V)、气体摩尔体积(Vm)、物质的'量(n)三者关系:

  【例1】13。0g锌与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最多可收集到多少体积(标状)的氢气?

  【练习1】计算在标况下,至少需要多少体积的氢气与足量的氧气反应才能生成18g水。

  〖思考〗

  使用22。4 L·mol—l应注意哪些问题?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1)在标准状况下,1molH2SO4的体积约是22.4L。

  (2)1molCO2的体积约为22.4L。

  (3)1molCO2和lmolCO所含的分子数相同,所占的体积也相同。

  (4)标准状况下,O2的体积约为22.4L。

  (5)1molH2在20℃时体积一定大于22.4L。

  (6)1molCO2和CO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所占体积约是22.4L。

  (7)当某气体的体积为22.4L时,它一定处于标准状况下。

  高一()班姓名学号成绩

  【达标训练】可不要做错噢!

  1、相同状况下,下列气体所占体积最大的是

  A、80g SO2 B、16g O2 C、32g H2S D、3g H2

  2、标准状况下,将1g氦气、11g二氧化碳和4g氧气混合,该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

  A、8.4L B、11.2L C、14.0L D、16.8L

  3、在相同条件下,下列各组气体中,分子数一定相同的是

  A、14g N2和32g O2 B、34g NH3和4g H2

  C、2L CO2和2L H2O D、11。2L O2和0。5mol O2

  4、有下列物质:①0。5mol NH3 ②标准状况下22。4L He ③4℃时9mL H2O ④0。2mol H3PO4按所含的原子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④③② 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 D、 ①②③④

  5、等体积的两容器内,一个盛一氧化氮NO,另一个盛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若容器内温度、压强相同,则两容器内所盛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A、原子总数B、质子总数

  C、分子总数D、质量

  6、448mL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质量为1。28g,该气体的摩尔质量约为

  A、64g B、64 C、64g/mol D、32g/mol

  7、a mol氢气分子和a mol氦气分子一定具有相同的

  A、原子数B、物质的量C、质子数D、体积

  8、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有NA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11。2L

  B、 25℃,1。01×105Pa,64g S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A

  C、在常温常压下,11。2L 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物质聚集状态教案

  D、在标准状况下,11。2L H2O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9、如果a g某气体中含有分子数目为b,则c 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

  A。 B。 C。 D。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mol就是气体摩尔体积

  B、非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不可能为22。4L

  C、标准状况下22。4L任何气体都含有约6。02×1023个分子

  D、1mol H2和O2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L

  11、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的理想气体,影响其所占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A、分子直径的大小B。分子间距离的大小

  C、分子间引力的大小D。分子数目的多少

  12、氢气、氧气、氮气各10g,在标准状况下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13、A、B两种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是8:9。将两种金属单质按物质的量之比为3:2组成1。26g混合物。将此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溶液反应,放出1。344L(标准状况)氢气。若这两种金属单质在反应中生成氢气的体积相等,则A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B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

  14、标准状况下,CO2和CO的混合气体15g,体积为10。08L,则此混合气体中CO2和CO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奥赛链接】普通班可不做,重点班必做

  13、由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与氮气的密度相同。则该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的体积比为()

  A。29∶8∶13 B。22∶1∶14 C。13∶8∶13 D。26∶16∶15

  14、(1)森林是大自然的清洁器,一亩森林一昼夜可吸收62kg二氧化碳,呼出49kg氧气,即在标准状况下吸收____________L二氧化碳,合_______________个二氧化碳分子;呼出__________L的氧气,合____________个氧分子。

  (2)一定量的液态化合物XY2,在一定量的O2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为:XY2(液)+ 3O2(气)= XO2(气)+ 2YO2(气)冷却后,在标准状况下测得生成物的体积是672mL,密度是2。56g/L,则:

  ①反应前O2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__。

  ②化合物XY2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XY2分子中X、Y两元素的质量之比为3:16,则X、Y两元素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写元素符号)。

化学教学教案3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碱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来解释它们的性质上的异同及其递变规律,为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二)能力目标

  1、充分利用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掌握学习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物理与化学性质递变规律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量变到质变”、“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跟其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方法:讨论、讲解、实验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展示一瓶金属钠,设问:金属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

  展示一瓶金属钾,设问:金属钾保存在什么物质中?为什么?

  [引入]这说明钾和钠以及锂、铷、铯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方面来进行探讨。由于钫是放射性元素,暂不讨论。

  [板书]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板书]一、物理性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6表2-1,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并加以总结。

  1、相似性;银白色固体、硬度小、密度小(轻金属)、熔点低、导电、导热、有展性。

  2、递变性(从锂到铯):

  ①密度逐渐增大(K反常)(锂能否放在煤油中?)

  ②熔点、沸点逐渐降低

  [提问]推测钫的密度和熔点沸点比铯高还是底?

  [板书]二、原子结构

  请学生看P36表2-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由学生小结。

  [板书]

  1、相同点:最外电子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

  2、递变规律: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讲述]:碱金属元素有原子结构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而结构决定性质,因此我们推测它们在性质上存在相似性和递变性。

  元素化学性质主要由原子结构决定,请同学们根据原子结构的相似点和递变性推出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

  [学生小结]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1个电子,因此,可以推测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它们都与钠相似,都能与氧气等非金属以及水等起反应。但由于从锂到铯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多,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也存在递变规律。

  [板书]三、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讲述]同学们的推测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验和事实进行论证。

  [板书]1.碱金属与非金属反应

  [学生实验]用镊子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煤油后,放在石棉网上稍加热,观察发生的现象。

  [提问]观察到哪些现象?比较与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差异?

  (钾熔化成小球,剧烈燃烧,钾比钠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提问]从上述现象比较钠与钾失电子能力强弱和金属性。

  点燃

  (钾比钠更易失去电子,金属性更强。)

  点燃

  [板书]

  4Li+O22Li2O

  2Na+O2Na2O2

  [讲述]钾燃烧后生成的是比过氧化钾更复杂的氧化物,由于大纲和教材不要求,我们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学习。下面我们观察钾与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

  [板书]2.碱金属与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教材[实验2-10]。

  [讨论](1)在上述实验中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2)钾、钠分别与水反应,何者更剧烈?

  (3)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2R+2H2O=2ROH+H2↑

  (1)锂到钾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生成的碱的碱性越来越强。

  (2)锂到钾金属性逐渐增强。

  [叙述]从上面的实验及大量事实证明,同学们前面根据原子结构所作的推论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今后我们在学习中要学会这种方法。由于碱金属的化学性质都非常活泼,因此,它们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态存在,碱金属的单质都由人工制得。实验室保存碱金属时,都要密封保存,如把K、Na保存在煤油中。

  作业:P40:三、四、五

化学教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组成。

  (2)知道氢气的有关性质,能说出氢气验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判断。从水的电解的实验探究中,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在合作与讨论中,学会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

  教学难点: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归纳、分析得出水的组成

  教学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引课

  由海水燃烧的故事引课。

  二、探究新知:

  (一)水的生成

  1、学生自学课本:完成表格

  学生自学后,得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色、味、态、密度、溶解性。

  教师小结:

  上面表格中主要体现的是氢气的物理性质,那么氢气还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学生回答:氢气具有可燃性。

  教师强调:纯净的氢气可以安静的燃烧,不纯的氢气燃烧时可能发生爆炸。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演示实验。

  2、演示实验:氢气的验纯方法及氢气的燃烧实验。 教师总结:氢气的验纯方法。

  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

  氢气燃烧实验: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中的实验现象。描述氢气燃烧的实验现象。 氢气燃烧的现象:

  (1)产生淡蓝色火焰 (2)放出热量 (3)有水滴产生

  思考:a. 上述实验中有无新物质生成? 发生了什么变化b. 上述实验中有什么物质生成?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点燃

  C 写出文字表达式:

  教师:我们知道氢气在空气或氧气里燃烧能生成水之后,就会思考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不会分解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试一试。

  (二)、水的分解。

  演示实验,教师接通直流电源,演示水的分解实验。同时观看水电解的录像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在实验的过程中,介绍水电解器,并强调:

  (1)是直流电源。

  (2)水中可加适量的硫酸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两个电极附近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

  提问:两电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1页资料卡片,水的组成揭秘。(让学生猜想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氢气、氧气。为下一步的验证作铺垫。)

  讨论: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检验氢气、氧气最佳。

  验证实验:切断电源,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检验电解反应

  中产生的气体。

  学生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小结:水电解巧记忆:

  给水通上直流电,两级均有气泡现,正氧负氢一比二,助燃可燃来检验。

  【 或者:正氧负氢、氢二氧一(V ) 】

  思考:

  a 上述实验中有无新的物质生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b 上述实验中有什么物质生成?属于什么反应类型?

  c 水电解的文字表达式: 水 通电 氢气 + 氧气 →播放:水分子分解的flash 。

  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过程中,微观粒子的变化,体会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变,而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讨论:通过水的分解实验以及水的分解微观示意图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呢? 教师总结:1通过水的生成以及水的分解我们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2揭秘:海水燃烧的秘密。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发表一下的看法:

  1、我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2、水通电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

  四、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有哪些困惑呢?

  让学生经过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预设可能有: 1、为什么水的'化学符号为H 2O

  让学生知道在下面即将学习的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可以得到解决。

  2、为什么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氢气、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 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分析:

  (1)氧气不易溶于水,氢气难溶于水。

  (2)氧气可能与电极反应、而氢气没有与电极反应。 致使氧气的量减少,所以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大于2:1

  五、随堂检测:

  1、阿伏加德罗曾经总结出一条定律: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下图是电解水的简易装置

  (1)电源的A为 极,B为 极,事先向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的目的是 .

  (2)C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用 检验;D试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 ,可用 检验;C、D中两种气体的分子个数比为 .

  (3)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可以得出,水是由 组成.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属于混合物 B. 检验氢气纯度时,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证明不纯

  C. 氢气是无色、无气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氢气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唯一产物——水,该反应也能证明水的组成

  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组成

  一、水的生成

  二、水的分解

  1氢气的物理性质 1 现象 2检验氢气的纯度 2检验 3 氢气的可燃性 3表达式: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化学教学教案5

  探索分子构建的奥秘

  一、 指导思想

  探索形形色色,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的内部规律,这是学生化学认知过程的一个必要趋势。知道了金属、非金属、酸、碱、盐,为什么它们有各自的特性呢?认识了卤素单质及其有关化合物,为什么它们既有相似的性质,又有一定的差异性呢?引导学生去探究物质、物质分子构建的奥秘,挺进到一个新的层面上去认识物质世界,不管是在知识、智能、情意方面,还是在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方面都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

  本章学习中必须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结构。从宏观到微观,这是人类科学研究的一个飞跃。这是一个从宏观物质的基本直观性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的转变。让学生经受从宏观到微观,从形象到抽象,从直接感知到想象感悟,直至从普通语言到化学符号的一系列认知活动的转变,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出本章知识教育的智力价值,以求得学生在感知、注意、想象、思维等方面有更全面的发展。

  本章所涉及的物质结构理论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情境;而对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有一个新的情境。作为一名教师,只要牢牢把握住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去探究的宗旨,在原子趋向稳定的可能途径,原子间的作用,形形色色的晶体的学习中,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猜测联想,让思维插上创新创造的翅膀。同时在联系物质、材料等有关调查观察中,在证明化学键理论的金属钠与氯气反应、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实验设计中,又不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物质结构的判断和有关化学用语的表达、模型的搭建和电子式的认识中,又有许多基本技能的训练。若是在教材的基础上稍作延伸,在丰富多彩的材料世界、化学键与能量的关系、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等专题上,让学生去发现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去解决问题,自然就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小课题了。

  二、 教育目标

  ⑴从了解物质硬度的不同而延伸到物质的结构差异,并了解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概念及形成的初步知识。理解氯化钠、固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硅及铜、铁的物质结构差异。知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及金属晶体及它们的典型性质,知道分子间作用力,认识电子式。

  ⑵在物质硬度差异的应用和生活中所用的材料等的观察分析中,在物质为什么具有不同硬度,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原子趋向稳定的途径等的质疑讨论中,在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性质差别等的探索讨论中,在有关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的形成的演绎讨论中,在金属具有有关特性的探究讨论中,在化学键类型、晶体类型的归纳对比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演绎、推理、对比、归纳等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类型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⑶感受人与自然、人与科学的息息相关,学生存、学生活,感受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基本观点和科学研究的成就,学负责、学创新,感受优秀科学家的品质,学道德、学关心,在微观世界的有关问题讨论研究中,学合作、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使学生在情感领域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⑷学会从观察和进行实验比较物质的硬度,从有关原子结构判断原子趋向稳定的途径和典型化学键的形成,以及观察电子式、有关结构模型等技能。

  ⑸在钠与氯气、氢气与氯气反应的实验的设计完成中,培养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进行联系的实践和思维能力。在材料联系生活的观察调查中,提高实践能力。可以就生活中的材料、化学键与能量、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等作小课题进行延伸性的研究。

  三、 重点与难点

  ⑴重点:

  物质硬度差异的应用,离子键、共价键,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和金属晶体。

  对于物质硬度差异的应用,发动学生进行深入讨论,集思广益,见多便能识广。

  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则要进行剖析讨论,经思辨才深刻。

  四类晶体则让学生自己去整理、归纳、对比它们在构成、作用、性质上的有关差异,乃至作一些示意图、作一些比喻,处处联系物质实际是不难巩固的。

  ⑵难点:

  化学键,化学键的形成,金属键,原子晶体与分子晶体的区别,金属晶体,电子式。

  化学键的概念内涵深刻,外延丰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讨论。

  化学键的形成的关键是其作用的本质,让学生由表及里进行分析,要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产生矛盾,揭示矛盾,得到统一,才能使学生内悟。所以切忌老师讲述到“完美”。

  金属键与离子键、共价键相比,难在动态的自由电子,可结合金属的特性来让学生了解。

  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中的不同作用,必须搞清楚是结构微粒之间的'作用,不要把结构微粒内外的作用混淆一体,选取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硅作对比,部分也出于这一因素。初学时不宜把晶体内部的所有作用力作详细讨论。

  在电子式的学习讨论中,注意区分好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区别,区分阴、阳离子的书写的区别,把握形成共用电子对数目的判断方法,把握成键前后电子数保持不变的原则,把重点放在正误的判断上。

  三、课时安排

  第一节 金刚石是最硬的物质吗? 1课时

  第二节 原子是怎样构建成分子大厦的? 2课时

  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晶体 2课时

  第一节 金刚石是最硬的物质吗?

  教学目标

  了解物质硬度的表示方法和物质硬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理解形形色色的物质是如何形成的?

  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键的种类

  教学重点

  物质硬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概念。

  教学难点

  化学键的概念

  一、常见物质的硬度

  奥地利物理学家摩斯把10种常见的矿物按硬度由小到大分为10级。

  ①滑石②石膏③方解石④氟石⑤磷灰石⑥正长石⑦石英⑧黄玉⑨金刚砂⑩金刚石

  问题:金刚石和石墨是同素异形体,为什么硬度差异这样大?

  金刚石和石墨一样,都是由碳组成的,之所以硬度差异县殊,是因为它们的原子结构完全不同。通过X光,可以看到,在金刚石晶体中,碳原子排列成空间的四面体型的结构,它的每一个方都有相同的硬度。而石墨中的碳原子排列成一片片平面的六边形结构,片与片的结合力微弱,所以石墨很容易裂成薄片。由于地球上天然金刚石很稀少,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很多国家都在进行通过一定条件把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尝试,在摄氏1800度的高温和7万个大气压的条件下,人们终于将石墨变成了人造金刚石。今天,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工业的发展,金铡石已从单纯的工艺原料,变为重要的工业材料。目前,金刚石年产量(包括天然和人造)已达1亿克拉(20吨)以上。

  如何鉴别钻石的真假

  钻石由于价格昂贵及稀有,使得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假货来获利,有没有迅速准确的方法将钻石与形形色色的假钻石区分开呢?方法是有的,而且不止一种。

  在叙述这些区分的方法之前,我们将钻石及其代用品的性质列一个表,以便看出它们之间在什么地方有区别:

  在表中,将钻石的可能代用品(及冒充品)分成三类:第一类包括立方氧化锆、GGG等四种,它们的光学性质,即折光率和色散都与钻石相近,并且都是均质体没有双折射,因此,琢磨出的宝石成品外观上与钻石非常相似,为了区分,只有根据硬度、比重和导热性;第二类包括锆石、人造金红石等四种,它们的成品外观也与钻石相似(但不如第一类),但因为都有很高的双折射率,在成品上都可以看出明显的双影,与钻石容易区别。当然,它们的硬度、比重和导热线,与钻石也有很大的不同;第三类包括无色蓝宝石、水晶等五种,它们的特点是折光率低,外观与钻石不够相似。因此,在有条件时可以用折光仪测定它们的折光率。当测出折光率数字后,立即可以知道它是代用品而不是钻石。当然,它们的硬度和导热性,也与钻石有很大的差别。

  总起来看,钻石与它的所有代用品(或冒充品)之间,的区别有两点,一是硬度,二是导热性。因此,可以根据这两种差别制造出仪器,用来迅速、准确地区别钻石和所有的代用品 或假冒品。

  钻石测定仪

  导热性指物质对于热的传导能力,凡导热性强的物质,都能迅速传送热量,例如人们熟知的金屑铜、铝等。当人们用手摸铜、铝时,由于它们会将人手上的热迅速传开,因此感到这些金属是“冰凉的”。又例如木材,它的导热性很弱,因此人手摸上去是温热的。

  导热性的强弱,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数字越大的导热性越强,例如,铜的相对导热性为0.927,铝为0.485。由表可以看出钻石的导热性非常强,竟然超过了铜和铝,相对导热性高达1.6—4.8。而钻石的那些代用品呢,导热性都比钻石弱得多。由表可看出,大多数代用品的导热性都低于 0.01,即比钻石底100倍以上,像玻璃,它的导热性最差,竞比钻石低1000多倍。蓝宝石虽然导热性较高,可比钻石也要低10多倍甚至几十倍。

  这样,如果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迅速测出宝石的导热性,那区分真钻石与假钻石真是易如反掌了。这种仪器已经有了,它的英文名称叫做“Diamond Master”,中文可以译成 “钻石测定仪”。 下图是钻石测定仪的照片。它的形状像一个电表,外联一根电线,电线前端像一支钢笔,钢笔顶端是“探头”。使用时打开开关接通电源(一般用9v电池),将探头与被测的宝石接触(宝石事先须擦干净,不能有油腻污垢),这时仪器上的指针就开始转动,当转动的偏角很大,超过仪器上标定的区域时,被测宝石就是真钻石,如果指针的偏转角很小,达不到标定的区域,那被测宝石就是假钻石。

  最简单的钻石测定仪,只能显示出被测宝石是真钻石还是假钻石;构造复杂一些的钻石测定仪,还可以估计出假钻石是什么,例如是立方氧化佬,或者是YAG等。由于制造厂家的不同,这种仪器有各种改进,例如取消了电线与指针,探头装在仪器突出的一个短管上,用不同颜色的发光二级管显示测定结果,绿灯亮时表示真钻石,红灯亮时则为假钻石等。

  钻石测定仪的体积很小,和一包香烟差不多,可以方便地放入衣装中。

  标准硬度计 使用钻石测定仪区分真假钻石,当然很理想,可是这种仪器价格比较昂贵,我们可以用另一种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测试宝石的硬度。 我们知道,钻石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它的硬度是摩氏硬度10,用钻石可以划伤任何物质,可任何物质都不可能划伤钻石。根据这个原理,人们制造出了一种“标准硬度计” ,这是一个大小为65×55×23mhl的方盒,打开盒盖后,里面镶有4个标准硬度片,它们都经过精密研磨,表面光洁如镜。4片标准硬度片的摩氏硬度分别为6、7、8、9。

  标准硬度计用于测定宝石的硬度。将要测定的宝石(已琢磨好的成品或未琢磨的原石皆可)找一尖棱部位,轻轻刻划硬度6的标准片,然后用放大镜观察,如果标准片毫无伤痕,表示宝石的硬度低于6,不必再测。如果标准片表面有擦不掉的细线状伤痕,表示宝石硬度高于6,应继续刻划7的标准片,如划不动(无伤痕),表示宝石硬度在6—7之间(包 括7)。如能划伤,则继续刻划硬度8的标准片。如此下去,可将所有宝石的硬度分成五类,即:硬度低于6;硬度在6—7 之间(包括7);硬度在7—8之间(包括8);硬度在8—9之 间(包括9);硬度高于9。

  用标准硬度计测定钻石真假极为方便,只要用宝石轻轻刻划硬度为9的标准片,如能划出伤痕,就是真钻石,如划不动,就是假钻石。

  刻划硬度时,首先应将标准片表面擦拭干净。刻划时是否划伤了,手感是不同的,划不动时有“打滑”的感觉。

  标准硬度计的构造简单,价格也比较低廉。

  二、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讨论:原子是如何结合成分子的呢?

  化学键的概念:分子或晶体中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的主要的强烈相互作用称为化学键。

  化学键的分类:根据形成化学键的形成方式,可以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练习:

  1. 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方法是( )

  A. 观察外表 B. 测定密度C. 在纯氧中燃烧,检验燃烧产物 D. 测量硬度

  2. 石墨与金刚石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 )

  A. 颜色不同 B. 内部碳原子排列不同C. 物质组成不同 D. 化学性质不同

  3. 下列物质中硬度的是( )

  A. 玻璃 B. 岩石 C. 石墨 D. 金刚石

  4. 金刚石和石墨在氧气里燃烧,它们的生成物是( )

  A. 分别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B. 都是一氧化碳

  C. 都是二氧化碳 D. 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水

  5.化学键是一种作用力,它存在于

  A.分子或晶体中的原子间B构成物质的所有微粒

  C分子或晶体中相邻的原子之间D分子间

  6. 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组成为 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的1个分子中含有60个原子 B. 它是一种新型化合物

  C. 它是一种共价化合物 D. 它是一种单质

  7. 金刚石可以装在钻探机的钻头上,是由于____________。石墨可做铅笔芯是由于____________;可做润滑剂,是由于____________;可做电极,是由于____________。活性炭可作防毒面具的滤毒剂,是由于____________。

化学教学教案6

  【教学设计】

  1、酚的定义:

  羟基跟芳香烃侧链上的碳原子连接的有机化合物是芳香 。

  羟基跟苯环直接连接的有机化合物是______。

  苯分子里只有一个氢原子被羟基取代所得的生成物,是最简单的酚,叫 。

  2、苯酚的同系物:

  苯酚的同系物:通式为CnH2n-6O(n≥6);

  [练习]写出C8H10O的分子中含有苯环的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

  3、苯酚的结构:

  苯酚的分子式为 、结构式为 、结构简式为 或 或 。

  4、苯酚的物理性质:

  苯酚俗名_______,最初是从煤焦油中发现的。纯净的苯酚为___色,有______的气味___体,苯酚易被氧化,空气中放置即可被氧化而带有 色。熔点43℃。室温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向盛有水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苯酚晶体,振荡后,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当温度高于_____时,则能与水______。苯酚易溶___等有机溶剂。苯酚有毒,它的浓溶液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性,苯酚可使蛋白质变性,可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引起中毒,如不慎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________洗涤。

  5、苯酚的化学性质:

  ①苯酚的酸性:

  苯酚的电离方程式为:

  a.在苯酚溶液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 现象为 。

  b.苯酚与金属钠反应 。

  c.苯酚与NaOH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为 。

  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不论CO2过量与否,均有 现象其产物为 而不生成

  反应的方程式为 。

  d.苯酚与碳酸钠反应 。

  思考:设计实验比较苯酚、碳酸和醋酸的酸性强弱?

  ②苯酚的取代反应:

  与芳香烃中的苯环类似,苯酚也可与卤素、硝酸、硫酸等在苯环上发生取代反应。

  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向苯酚溶液中滴加浓溴水,其现象是有 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这个反应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

  思考:如何除去苯中的苯酚?

  ③苯酚的显色反应:

  苯酚遇FeCl3溶液显色,溶液颜色变为______,这个反应可用于鉴别和检验苯酚。

  思考:鉴别苯酚的方法?

  ④ 苯酚的氧化反应:

  ⑤苯酚的加成反应:

  ⑥与甲醛反应

  6、苯酚的用途:

  苯酚有毒,苯酚的溶液,可作防腐剂和消毒剂,如药皂含有苯酚。

  苯酚还可作化工原料,制酚醛树脂、医药、染料等。

  【归纳小结】苯酚知识的网络关系图

  感悟高考

  1、胡椒酚是植物挥发油中的一种成分。关于胡椒酚的下列说法:①该化合物属于芳香烃;②分子中至少有7个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③它的部分同分异构体能发生银镜反应;④1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与2molBr2发生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 )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2、四川盛产五倍子。以五倍子为原料可制得化合物A。A的结构简式如右图所示:请解答下列各题:

  (1)A的分子式是 。

  (2)有机化合物B在硫酸催化条件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可得到A。

  请写出B的结构简式: 。

  (3)请写出A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香兰素是重要的香料之一,它可由

  丁香酚经多步反应合成。有关上述两种化合物的

  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下,1mol丁香酚只能与1molBr2反应

  B.丁香酚不能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C.1mol香兰素最多能与3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D.香兰素分子中至少有12个原子共平面 ( )

  4、下列与溴水不能反应的物质是:①苯;②苯酚;③氢硫酸;④NaOH溶液;⑤AgNO3溶液;⑥裂化汽油;⑦甲烷;⑧镁粉。 ( )

  A.① B.①⑦ C.①⑦⑧ D.①②⑤⑦

  【教学反思】

  第五十八讲 苯酚作业纸

  班级: 姓名: 学号: 等第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苯中少量的苯酚可先加适量的浓溴水,使苯酚生成三溴苯酚,再过滤而除去

  B.将苯酚晶体放入少量水中,加热时全部溶解,冷却到50℃形成悬浊液

  C.苯酚的酸性很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但可以和NaHCO3反应放出CO2

  D.苯酚也可以与硝酸发生硝化反应

  2、下列关于苯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苯酚是一种弱酸,滴加指示剂变色

  B.苯酚在水溶液中能按下式电离:

  C.苯酚钠在水溶液中几乎不能存在,会水解生成苯酚,所以苯酚钠溶液显碱性

  D.苯酚有腐蚀性,溅在皮肤上可用酒精冲洗

  3、下列物质中与苯酚互为同系物的是

  A.CH3OH B.(CH3)3COH C.

  4、丁香油酚的结构简式是

  —CH2—CH=CH2

  HO—

  O—CH3

  该物质不应有的化学性质是 ( )

  ①可以燃烧;②可以跟溴加成;③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还原;④可以跟NaHCO3溶液反应;⑤可以跟NaOH溶液反应;⑥可以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A.①③      B.③⑥      C.④⑤      D.④⑥

  5、为了把制得的苯酚从溴苯中分离出来,正确的操作是

  A. 把混合物加热到65℃以上,用分液漏斗分液

  B. 加烧碱溶液振荡后分液,再向上层液体中加盐酸后分液

  C. 加烧碱溶液振荡后分液,再向上层液体中加食盐后分液

  D. 向混合物中加乙醇,充分振荡后分液

  6、用一种试剂就能区分开苯酚、乙醇、NaOH溶液、AgNO3溶液、KSCN溶液这六种无色液体。它是 A.溴水 B.FeCl3溶液 C.金属钠 D.CuO

  7、在下列化合物中,既不能跟盐酸反应,又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又不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的是

  A、苯酚 B、苯 C、甲苯 D、C2H5OH

  8、下列物质久置于空气中发生颜色改变的是:①绿矾;②氢氧化亚铁;③碘化钾溶液;④苯酚;⑤过氧化钠。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⑤ D.①②③④⑤

  9、(20xx年江苏)花青苷是引起花果呈颜色的一种花色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它的主要结构在不同pH条件下有以下存在形式:

  下列有关花青苷说法不正确的是

  A.花青苷可作为一种酸碱指示剂 B.I和Ⅱ中均含有二个苯环

  C.I和Ⅱ中除了葡萄糖基外,所有碳原子可能共平面

  D.I和Ⅱ均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1 2 3 4 5 6 7 8 9

  10、某芳香烃衍生物的分子式为C7H8O,若该有机物遇氯化铁溶液显紫色,其结构简式可能是

  11、白藜芦醇广泛存在于食物(例如桑椹、花生、尤其是葡萄)中,它可能具有抗癌性。能够跟1摩尔该化合物起反应的Br2或H2的用量分别是 、 。

  12、含苯酚的工业废水的方案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⑴设备①进行的是 操作(填写操作名称),实验室这一步操作所用的仪器是 ;

  ⑵由设备②进入设备③的物质A是 ,由设备③进入设备④的物质B是 ;

  ⑶在设备③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⑷在设备④中,物质B的水溶液和CaO反应,产物是 、 和水,可通过 操作(填写操作名称)分离产物;

  ⑸上图中,能循环使用的物质是C6H6、CaO、 、 。

  ★13.将某烃的含氧衍生物92mg装入元素分析装置,通入足量的O2,完全燃烧,将生成的气态物质依次通过氯化钙管(A)和碱石灰管(B),测得A管增加54mg,B管增加286mg,又知该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为184,结构中含有—CH2—,只含有两种官能团,遇FeCl3显示明显的颜色变化,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和可能的结构简式。

化学教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溶解现象,从微观的角度了解溶液形成的两种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现象。

  ⑵、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溶剂。

  ⑶、了解乳浊液的形成,知道几种常见的乳化现象,并能简单地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实验介绍和思考,学会对实验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和“乳化”的区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叙述】同学们喝过糖水吗?尝过盐水吗?他们有什么味道?为什么他们和清水的味道不一样呢?因为糖水和盐水中溶解了糖和盐。今天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溶液的形成

  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糖水的形成

  【回忆思考】

  生活中大家都喝过糖水,糖水是怎么形成的?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过程吗?

  【总结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教师可以简单的介绍这些实验。)

  活动二: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讨论交流】

  生活、生产中你见过哪些有关溶液的用途?(化学实验中在溶液中反应可以加快反应;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医疗过程中的注射现象;鱼池中的鱼较多时用喷泉的形式增加含氧量等。)

  2、乳浊液的形成

  活动三:认识生活中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

  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回忆生活中使用洗涤剂的过程,讨论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总结交流】

  共同总结乳浊液的概念,了解生活中的乳化现象。(用洗涤剂清洗油污)

  活动四: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

  根据教材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讨论“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有什么区别?

  【师生总结】

  “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扩散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当中所形成的混合物,而“乳浊液”则是一种液体被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并不聚成较大的油珠而存在于水中所形成的一种混合物。“溶解”与“乳化”是一种过程,具体区别如上。

  3、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活动五:探究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实验设计】

  学生根据教材第30页“活动与探究”内容,设计实验。

  【阅读教材】

  学生阅读教材中第31页的内容,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扩散”和“水合”过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思考练习】

  完成教材第33页中的“习题”内容:第1、2、3、5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

  学完本节课,我们知识了哪些内容?

  【拓展资料】

  教材第31页的“资料”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教材第33页“习题”第4题。

  2、教材第32页的“家庭小实验”。

化学教学教案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学生分析: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学生在《生物学》中已学过,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课题侧重让学生了解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所以教师的教学主旨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辅以必要的讲解,从而完成本课的学习。

  设计理念:本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各项活动和任务的展开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中心,通过开展四人活动、小组活动、以问题、图片、故事等方式创设不同的情景,将学生引入所要谈论的话题,课前让学生调查家庭和学校,收集有关资料。让学生学会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共同学习,资源共享的精神。

  课堂流程

  一、情景暗示,导入新课

  引入多媒体画面,引出民以食为天,看到这几幅画:

  教师:你能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哪几种?

  学生: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

  通过优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课题探究

  探究始于问题,这个问题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捕捉到的新情境与原有知识水平间的联系,但又与答案有一定的距离的信息后形成的,也就是说,当情境中隐含的与学生现有观念、知识结构产生冲突的,令人困惑的信息时,学生便能提出许多“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

  蛋白质教学

  恩格斯曾说:“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方式”,它是人体不可缺少营养物质,那么什么是蛋白质?它有何生理功能,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本P88—P90,学生通过阅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懂得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教师:对于儿童、青少年、伤病员,医生建议他们多喝牛奶和鱼汤补身体,为什么?

  学生:牛奶、鱼汤含丰富的蛋白蛋,是修补受损组织和生长的主要原料。

  多媒体展示:

  吸烟的害处

  故事:美国曾经举行了一次吸烟比赛,在1小时内吸烟最多者获胜,结果造成一名队员当场死亡。请同学分析这名队员死亡的原因?

  学生:烟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物质,一氧化碳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致人死亡。

  老师:晓刚同学想探究香烟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物质,请你帮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上台交流。

  学生:将香烟点燃后,生成的气体收集起来,先通过澄清的石灰水,再通过新鲜的鸡血。

  糖类、油脂教学

  其实在六大营养素中能给人提供能量的还有糖类、油脂。下面利用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

  优质大米和霉变大米

  学生结合图片和资料P92分组讨论回答:

  在生活中能否用霉变的`大米喂养家禽、家畜?

  学生:家禽食用发霉变质的食物后,毒素会积累在家禽体内,人吃了这样的家禽,也会因有毒物质进入人体而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

  维生素教学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则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陶冶情操,获取知识

  几百年前的欧洲,长期在海上航行的水手经常遭到坏血病的折磨,患者常常牙龈出血,最后痛苦死去,人们一直查不出病因,奇怪的是只要船只靠岸,这种疾病很快就不治而愈。水手们为什么会得坏血病呢?一位随船医生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水手在航海中很难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这位医生试着让水手天天吃一些新鲜的柑橘。奇迹出现了──坏血病很快就痊愈了。柑橘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本领呢?

  学生:柑橘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坏血病就是缺乏维生素C所致。

  三、知识建构

  教师引导学生将探究的结果引入生活中,以学科规范的形式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严密化,并将获得的知识应用于新的现实情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知识的巩固和扩展。

  多媒体展示: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小组活动:要求学生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提示:设计午餐食谱要含有五类食物且比例合适。)学生分组探究,并选派一名同学上台交流,师生评价。

  学生:一根黄瓜、一条红烧鱼、一碗紫菜蛋汤、一碗米饭

  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构建的“认知结构”还达不到“系统化”的高度。因此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回顾,重新审视了本节课的内容,借助投影列出了教师事先设计的知识要点,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教学效果:课堂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个性化等,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气氛浓厚,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相得益彰。具体表现为:

  1、导入引人入胜:“民以食为天”引出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直奔课题。

  2、课堂设计知识与应用并重

  以“水手们为什么会得坏血病”呢?为例,通过探得出缺乏维生素C所致,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有化学,化学之中有生活。

  3、课堂气氛紧张而活跃,课堂交流和谐有序

  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探究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高涨。

  4、注重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提高。

  5、课堂容量大,效率高。

  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几个方面:

  1、对课程的分析深度不够,应加强对本学科知识系统的联系和理解。

  2、教师语言和表情需缺乏亲和力。

  3、思维与能力培养的力度还要加强。

  4、课堂反馈要更及时准确,在学生的反馈中要充分展露他们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缺陷,捕捉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并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

化学教学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2、能解决溶液稀释过程中的有关计算

  3、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称取物质质量、能准确的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

  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步骤、稀释问题的计算方法

  难点:稀释过程中溶液变化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

  教师:(投影显示)市售过氧乙酸[C2H4O2],其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说明如下:

  名称 质量分数

  过氧乙酸 40%

  水 55%

  双氧水 5%

  此信息表明的含义有哪些?

  学生:过氧乙酸的质量分数为40%,表示每10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溶液含40份质量的过氧乙酸、55份质量的水和5份质量的双氧水。

  教师:你们回答得很不错!同学们,我们家住农村,你们在家有没有看到过父母在种地时选种的过程?

  学生:(不少同学)见过。

  教师:你们能简单地说说这个过程吗?

  学生:好象是先要配什么药水,然后把种子放到药水中,就把好种子先出来了。

  教师:那么,你知不知道,他们配的是什么药水啊?

  学生:不知道!

  教师:其实,他们配的药水只不过是盐水,但却规定了一定的溶质质量分数,通常是16%的。那么你想不想在配药水时帮帮父母呢?

  学生:当然想了!

  教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两种方法来配制16%的食盐水。我们先一起来看桌子上的仪器和药品(师生一起: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20%的食盐溶液)。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配制选种液。在此之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3,把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归纳一下。

  学生:(看书,并通过讨论,进行归纳)

  师生共同总结: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

  1、计算; 2、称量; 3、配制; 4、装瓶,贴签。

  教师:下面我们开始用第一种方案配制该选种液:请你用水和食盐为原料,配制50克16%的溶液。

  师生一起:计算要配制50克16%的选取种液,需要水和食盐各多少克?(学生思考、计算;师生交流,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教师:(板书)

  解:已知溶液的质量是50克,溶液的质量分数是16%,

  所需溶质的质量为50g×16%=8g

  所需溶液剂的质量为:50g-16%=42g

  答:要配制5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42克,食盐8克。

  教师:我们已经共同完成了配制的第一步:计算。下面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用天平称取食盐的质量,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学生尝试操作,教师做巡回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以上操作)

  教师:好了,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实验小组已经完成了溶液的配制,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最后一操作:装瓶,贴签。注意:你认为在标签上要注明什么?

  学生:应注明溶液的名称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学生进行操作)

  教师:好!第一种方法用食盐和水来配制溶液同学们完成得相当出色。但有时候,我们用到的药品不是纯净的溶质,而可能是某溶质质量分数的浓溶液,那在配制时又该怎么操作呢?

  学生:往浓溶液里加水啊!

  教师:不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用20%的食盐水如何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其步骤与第一种方法差不多,仍然是: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学生:先计算:要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和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各多少克?

  教师:请你继续谈谈你的具体计算方法。

  学生:因为是加水稀释,所以整个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不妨设所需20%的食盐水的质量为x,那么其中含有的溶质质量就为20%x,而100克16%的.食盐水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100g×16%=16g。

  教师:接下来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试着做一做。(投影显示解题格式与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教师: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计算出20%溶液是溶液的质量,可是液体的量在生活更多的是用体积表示,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用密度公式换算一下就行了。

  教师:一般情况下,16%的盐水的密度大约为1.03g/L。

  学生:(进行计算)

  教师:我们的计算结果是:需要水的质量为( )g,液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为( ) mL。完成以上计算后,接下来应该怎样操作呢?

  学生:用量筒量取水的体积,倒入一只干净的烧杯中,然后用量筒量取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的体积,加入烧杯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后装瓶,再贴上标签。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教师:同学们的计算和实验操作都做得很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我们获得了哪些新知道和技能,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学生:(学生分组交流看法和观点,达成共识)

  教师:(布置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1、实验步骤

  (1)计算 m溶质=? m溶剂=?

  (2)称溶质质量加入烧杯、 量溶剂体积加入烧杯

  (3)搅拌混合均匀

  2、溶液的稀释

  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稀释后溶液的质量=稀释前溶液的质量+加入水的质量

化学教学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比,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书写有关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初步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生活常识对物质性质进行简单归纳总结。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现象推断相应的性质。

  3.学习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

  实验用品:集气瓶、燃烧匙、坩埚钳、酒精灯、火柴、铁丝、木炭、硫黄。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问题1】举例:金属丝可做电线是因为金属能导电,金刚石硬度大可以做玻璃刀。物质的用途由什么决定?

  【展示】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讨论。

  得出结论:性质决定用途。列举生活中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2】回忆上节课内容,氧气有什么用途吗?

  【展示】氧气的用途。回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回顾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引入新课】体现了氧气的什么性质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氧气的性质。

  【问题3】物质的性质包含哪两部分?回答: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讲述】研究物质性质时通常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两部分。倾听,感受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将已有的旧知识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中。

  【讨论】根据物理性质的特点及生活常识分析氧气的物理性质。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阅读】阅读教材,并提炼出氧气的物理性质。阅读教材,完成阅读作业。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问题4】请你总结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总结记录:

  (1)无色、无味气体。

  (2)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

  (3)不易溶于水。

  (4)氧气可转变为淡蓝色液体和淡蓝色雪花状固体。培养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

  【讲述】气体的物理性质一般按照:

  (1)颜色、状态、气味;

  (2)密度;

  (3)溶解性;

  (4)三态变化;

  这几点进行描述。倾听,记忆。帮助学生形成学习气体物理性质的归类方法。

  【学生实验】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复燃。操作,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问题5】木条复燃的原因是什么?木条和什么物质作用导致复燃?讨论、记录: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木条复燃是木条与氧气反应的结果。培养学生通过现象思考本质的习惯。

  【演示实验】1.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2.木炭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3.铁丝在空气中红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现象,区分不同。记录: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产生的'现象。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展示】正确的文字表达式。书写:文字表达式。

  【问题6】同一种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讨论,分析原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讲述】1.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浓度有关。

  2.在不同的反应中,集气瓶中水的作用各不相同。倾听,思考,记录:

  1.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2.硫燃烧实验:水吸收有毒气体SO2。

  铁丝燃烧实验:水防止高温溅落物炸裂瓶底。帮助学生通过现象分析原因。

  【问题7】观察上述三个文字表达式,填写表格。讨论完成表格。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

  【讲述】化合反应的概念(基本反应类型)。寻找规律: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氧化反应。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讲解】1.物质与氧气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2.氧化反应可分为缓慢氧化和剧烈氧化。倾听,记录,通过课本实例进一步认识氧化反应。

  【问题7】1.氧化反应都是化合反应吗?2.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关系。思考。

  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无必然联系。认识到两种反应的类型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反应进行分类得出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小结

  一、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氧化性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

  (2)氧化反应

化学教学教案11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内容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通过化肥有效成分计算的练习,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3.通过探究虚假坑农化肥广告活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难点:对相对分子质量的理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关键:化学式、化学式的意义

  本课时教学的基本思路:分子的质量总和等于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质量总和 → 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定义) → 通过例题总结计算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一般思路、方法、格式等 → 练习。

  教学宜采取总结、概括,以练为主的方式,通过例题,总结计算方法、规律,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得以巩固。

  这是本节的第二课时,需要复习前一课时有关内容,特别是化学式的意义。

  新课可采取问题导入法,学生思考并讨论: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的质量与原子质量有什么关系?原子的质量通常用什么来表示。分子也很小,如何表示分子的质量?由学生在相对原子质量的基础上,提出用相对分子质量衡量分子的质量,并说明计算方法,教师加以规范,形成相对分子质量概念,总结出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方法,进行练习。

  有了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基础,后两种类型计算不难学习。教师引导,通过例题总结方法、规律,进行训练。

  教材p111的探究活动,是一个具有探究性的训练,是一个局部的探究活动,属于资料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

  建议补充给商品标签,进行有关计算的练习。

化学教学教案12

  一、学习的目标分析

  (一) 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 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 《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的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的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

  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三)学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的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的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的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化学教学教案13

  参加教学比赛能让一个教师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反思公开课教学,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都将是我今后教学中的宝贵财富。我有“三思”。一是“思得”,思考我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教学效果好,自我感觉较满意的环节。二是“思失”,思考我在教后感到缺憾,以期今后完善的环节。三是“思改”,希望通过有效的反思带来教学思维和方法的改进。通过本次比赛我有诸多>收获,也深深感到很多不足,现总结如下

  (一)收获:

  一、通过准备赛教,促进我对教材有更深、更新的理解和体会,比如:《乙烯》一节在以前的教学中都是讲三课时,而新课标要求一课时解决,这在以前是不理解的,但本次比赛严格要求适应新课程改革,在准备阶段对教材进行了重新的认识与整合,重新理顺了教材的知识层次及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比如:教材重点讲乙烯的目的是想举一例以及其他,我们只需在讲乙烯同时引导学生应用同系物、同系列理论类比迁移,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才能让学生探究式学习。这样教师讲解时就只需把乙烯“三性”讲清楚,时间也就可以压缩了。而烯烃的命名、同分异构等内容也完全由烷烃的'命名和同分异构等内容来引领。再比如:本节课概念多,而概念是学科思想的框架,那么讲解时就要分清主次,理顺逻辑关系,尽量分散讲解,以便学生理解,真正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概念。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重点剖析加成反应的概念,用课件恰到好处地演示乙烯与溴单质加成的微观过程,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及时练习巩固,让学生获得有效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成功体验,之后就给出了聚合反应的概念,因为这一概念比较好理解,在学生体会后再根据定义看乙烯聚合的课件,利用直观思维理解聚合反应。顺势分析乙烯这样的小分子结构上的特点,再与加成反应嫁接起来,这样加聚反应这一难点得以突破。而且本次比赛过程中还有意外的收获:“生产”出了自己的教学产品,运用有趣的语言给学生总结出加聚反应的书写规律,不但好用而且与学生分享了教与学的快乐。

  二、关注学生联系生活

  在教材处理的过程中其实已经关注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尽量体会学生理解新知识的障碍,所以在学生做练习时不失时机的给于点拨,如:加成反应时断键在先,

  结合在后,加聚反应书写时空出左右空间等。而且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写、动眼看、动情读、动口改、动耳听、动脑思,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整堂课很好的落实了师生对话(讲、问),生本对话(读书),及文本与生活对话(用途)。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三、抓住载体德育渗透

  本次比赛,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教材的德育点,以教材为德育载体,进行了环保教育、可持续发展及一分为二、普遍性寓于特殊性、量变引起质变等哲学思想的渗透。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启迪。

  四、不足

  1、本次课学生不熟悉,尽管一再调动,师生关系仍不是那么自然和亲近,课堂上问学生有没有问题时,学生不能敞开心扉,大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师生间没能彰显“心有灵犀”的默契。

  2、时间关系,学生练习做的少,没出现讨论问题的最高潮,结尾也比较仓促。

化学教学教案14

  一. 教学内容:有机物专题

  二. 教学目标:

  有机反应类型及特征

  重点:有机物间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

  说明:

  1、取代反应是指有机物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其产物一般为两种物质,能发生取代反应的物质有:烷烃、苯及其同系物、卤代烃、醇、羧酸和酯等,有时在题目中也会出现一些反应,符合取代反应的特征,也应归纳为取代反应。

  2、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中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结合生成新的物质的反应,能发生加成反应的官能团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碳氧双键等,可以加成的物质有:H2、X2、HX、H2O和HCN等,极性分子和不对称烯烃发生加成反应时,应遵循马氏规则,即带负电荷部分总是加在含氢较少的碳原子上。在信息题中,往往还考虑醛与醛之间的加成反应生成羟醛类物质。

  3、消去反应:有机物分子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或几个小分子物质(如:HX、H2O等)生成不饱和双键或叁键,如卤代烃和醇。

  4、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有机物反应中,有机物加氧去氢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有机物加氢去氧的反应是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如:有机物的燃烧;烯、炔等含双键、叁键等不饱和键的物质被酸性KMnO4等强氧化剂氧化;烯烃、醇、醛的催化氧化、烷烃的催化氧化生成酸等.都属于有机物的氧化反应.而含有不饱和键的有机物与氢气的加成反应都可以看成是还原反应.

  5、聚合反应:聚合反应也可以分为两类,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小分子物质间的相互作用,生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按照其反应特征及产物类型可分为: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加聚反应: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化合物通过加成反应互相结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其产物中只有高聚物,无其他小分子物质,但生成的高聚物由于n值不同,所以一般为混合物,加聚反应的单体一般为烯烃、炔烃(二烯烃)、醛等含有不饱和双键或叁键的物质.缩聚反应是单体间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同时还生成小分子物质,这种反应的特点是生成的链节的组成与单体的组成略有不同,常见的缩聚反应有:生成聚酯的酯缩聚、生成蛋白质的肽缩聚、酚醛缩聚等.

  6、显色反应:某些有机物跟某些试剂作用而产生特征颜色,如:苯酚遇三氯化铁溶液显紫色;淀粉与碘显蓝色;某些蛋白质遇浓硝酸显黄色等.

  7、裂化:多碳原子的烷烃在高温或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可以把相对分子质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成相对分子质量小,沸点低的烃,从而提高汽油的产量和质量.

  (三)有机合成路线的推导:

  一般有三种:一是“直推法”;二是“反推法”;三是“直推法”和“逆推法”相结合的。比较常用的是“逆推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各种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官能团的引入与消去。醛基还原(也可称为与氢气加成)可得到醇羟基,醇羟基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可生成烯烃,烯烃发生加聚反应生成聚丙烯。则形成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反应类型有:加成(还原)、消去、加聚等反应类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有机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与判断,同分异构体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因此,在解题时要围绕结构不同加以分析。(1)问中1 mol甲与足量金属Na反应生成1mol H2,说明有两个羟基(醇羟基或羧酸羟基),又因为甲还能与NaHCO3溶液反应,故,原结构中含有一个醇羟基和一个羧酸羟基,则结构简式为:CH2(OH)CH2COOH;若甲能发生银镜反应,则说明甲中含有醛基,则其结构简式为:CH2(OH)CH(OH)CHO。

  (2)乙分子中所有同类原子的化学环境相同,且不与金属Na反应,说明乙分子中碳原子和氢原子都是等效的,且没有羟基的存在。具有对称性。故结构为:

  (3)丙分子中碳与氧分别有两种化学环境,氢的化学环境相同,说明氢原子呈对称结构,而碳和氧原子则有两种排列方式,三个氧原子有两种排列方式,则必有一种是C=O双键,另一种为碳氧单键。由此可得结构为:< style='width:75pt; >

  这种材料可采用如下图所示的合成路线

  (1)①该同分异构体的苯环上相邻的三个碳原子上都连有取代基。

  ②该同分异构体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银镜反应和水解反应,遇到FeCl3溶液显紫色。

  答案:

  【模拟】

  1、有机物 的正确命名为 ( )

  A、2-乙基-3,3-二甲基-4-乙基戊烷 B、3,3-二甲基-4-乙基戊烷

  C、3,3,4-三甲基己烷 D、2,3,3-三甲基己烷

  2、下列各选项中两种粒子所含电子数不相等的是 ( )

  A、羟甲基(-CH2OH)和甲氧基(CH3O-)B、亚硝酸(HNO2)和亚硝酸根(NO 5、应用纳米新材料能给人民币进行杀菌、消毒。我国纳米专家王雪平发明的“WXP复合纳米材料”的主要化学成份是氨基二氯代戊二醛的含硅衍,它能保持长期杀菌作用。有鉴于此,35位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一份议案,要求加快将此新技术应用到人民币制造中去。若戊二醛是直链的,请你根据所学的推断沸点不同的氨基二氯代戊二醛的同分异构体可能有 ( )

  A、4种 B、5 种 C、6种 D、8种

  6、有机物A和B,只由C、H、O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相同物质的量的A和B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的物质的量相等,下列对A、B的判断错误的是 ( )

  A、A与B互为同分异构体 B、A与B的分子组成相差n个“CH2”

  C、A与B的分子组成相差n个“CO2” D、A与B的分子组成相差n个“H2O”

  7、在由5种基团-CH3、-OH、-CHO、-C6H5、-COOH两两组成的物质中,能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有 ( )

  A、4种 B、5种 C、6种 D、7种

  8、按反应特征与产物的结构关系,有机反应大致可分为:取代反应、消去反应、加成反应三种,下列反应中属于加成反应的是 ( )

  A、C6H5CH2Cl NaCN ?D→ C6H5CH2CN NaCl

  B、C6H5Li CO2 ?D→ C6H5COOLi

  C、CH3CH2CHO+HCN ?D&rarr 高中地理; CH3CH2CH(CN)OH

  D、CH3COOH C2H5OH ?D→ CH3COOC2H5+H2O

  9、环丙烷的结构简式可表示为△,而环己烷因碳原子在空间排列方式不同,有两种空间异构体(如图)a为船式,b为椅式的结构,当环己烷的不同碳原子上连有两个重氢(D)原子时,包括重氢在六个碳环上位置不同与空间异构在内的异构体共有( )

  或NaOH的最大量分别是( )

  A、6mol;1mol B、5mol;1mol

  C、6mol;2mol D、5mol;2mol

  11、据最近的美国《农业研究》杂志报道,美国的科学家发现半胱氨酸能增强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力,对控制艾滋病毒的蔓延有奇效。已知半胱氨酸的'结构简式为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半胱氨酸,属于a-氨基酸

  B、半胱氨酸是一种两性物质

  C、两分子半胱氨酸,脱水形成的二肽结构简式为:

  D、HS?D ?D ?D 可与NaOH溶液反应放出一种碱性气体

  12、己烯雌酚是一种激素类药物,结构如下。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它易溶于有机溶剂

  B、可与NaOH和NaHCO3发生反应

  C、1mol该有机物可以与5mol Br2发生反应

  D、该有机物分子中,一定有14个碳原子共平面

  13、我国科学者合成了许多结构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素、维生素B12等。叶绿素的结构如下图。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叶绿素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B、在一定条件下,叶绿素能发生加成、水解、酯化等反应

  C、叶绿素不属于芳香族化合物

  D、叶绿素分子中含有两种类型的双键

  14、将 和请你评价若用上述方法制取乙醛存在哪些不足(写出两点)。

  II、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下图装置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并制取乙醛,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粗黑线表示乳胶管。请填写下列空白:

  (1)甲装置常常浸在70~80℃的水浴中,目的是 。

  (2)实验时,先加热玻璃管乙中的镀银铜丝,约1分钟后鼓入空气,此时铜丝即呈红热状态。若把酒精灯撤走,控制一定的鼓气速度,铜丝能长时间保持红热直到实验结束。

  ①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控制鼓气速度的方法是 ,若鼓气速度过快则会 ,若鼓气速度过慢则会 。

  (3)若试管丁中用水吸收产物,则要在导管乙、丙之间接上戊装置,其连接方法是(填戊装置中导管代号):乙接 、_______接丙;若产物不用水吸收而是直接冷却,应将试管丁浸在 _____ 中。

  16、在有机物分子中,若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该碳原子称为不对称碳原子(或手性碳原子),以*C表示。具有手性碳原子的有机物具有光学活性。

  (1)下列分子中,没有光学活性的是 ,含有两个手性碳原子的是 。

  A、乳酸 ?DCHOH?D ?DCHOH?DCHOH?D ?DCHO

  D、核糖 ,它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其中属于多羟基醛,且分子中只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异构体有数种,请写出它们的结构简式,并标出手性碳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已知:①R?D ?D

  ②苯环上原有的取代基对新导入的取代基进入苯环的位置有显著影响。

  以下是用苯作原料制备一系列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图:

  (1)A转化为B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苯→①→②”省略了反应条件,请写出①、②物质的结构简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在苯环上的二氯代物有 种同分异构体。

  (4)有机物 的所有原子 (填“是”或“不是”)在同一平面上。

  18、在烃的分子结构中,若每减少2个氢原子,则相当于碳碳间增加一对共用电子对。

  试回答:

  (1)分子式为CnH2n 2的烃分子中碳碳间共有电子对数为 _。

  (2)分子式为CnH2n-6的烃分子中碳碳间共用电子对数为 ___ __。

  (3)Cx可看做是烃减氢后的产物,若某物质分子中碳碳间的共用电子对数为160,则符合该条件的碳单质的分子式为 ;符合该条件的单烯烃的分子式为 。

  (4)目前,化学家们已经找到十余种富勒烯家族的Cx,它们分子结构中都有由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构成的封闭的凸多面体,C60就是其中的一种富勒烯,其结构如图所示。第(3)小题中的Cx也是其中一种富勒烯,则第(3)小题Cx结构中五边形和六边形的个数分别是____________和 。(提示:欧拉定理:顶点数 面数-棱数=2)

  19、软性隐形眼镜可由聚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制成超薄镜片,其合成路线可以是:

  已知⑴ 2CH3CHO 2H2O

  ②控制甲中单位时间内的气泡数 带走过多热量,难以保证反应所需温度 反应放热太少,不能达到反应所需温度

  (3) b a 冰水

  16、

  (1)B;C

  (2)A、B、E

  17、

  (3)6 (4)不是

  18、(1)碳成键电子数有4个,所有碳成键电子总数减去与氢成键的电子数,剩余的电子数为碳碳成键的电子数:

  (2)同理可计算: ,C80;

  又因单烯烃的通式为 ,

  单烯烃的分子式为C160H320

  (4)设五边形和六边形的个数分别为

  解之得

  19、

  ⑴CH2=CHCH3 (CH3)2C(OH)COOH

  ⑵氧化 消去

  ⑶CH2ClCH2Cl+2H2O HOCH2CH2OH CH2=C(CH3)COOH CH2=C(CH3)COOCH2CH2OH H2O

化学教学教案15

  本课题分为两部分,一是化肥简介,简要介绍化肥的种类和作用,这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有利的一面,以常用的氮、磷、钾肥为例,进一步具体介绍氮、磷、钾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展现化学价值。另一方面讲使用化肥所带来的问题——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从环境角度简单提及了农药的使用,让学生了解到科学发展已经解决的问题,同时了解科学发展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第二部分以活动与探究和资料的形式分别探索和介绍了氮、磷、钾肥的区分及不同氮肥的鉴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进行加工。

  (2)学会自学,提高自己组织语言的能力。

  (3)善于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

  (4)学习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维护人体健康而好好学习化学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

  教学难点

  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方法

  自学,学生讲解,实验,分析,归纳,应用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药匙、烧杯、玻璃棒、天平、铁片、酒精灯、三角架、试管;

  药品:氯化铵、碳酸氢铵,磷矿粉、过磷酸钙、硫酸钾、氯化钾、硫酸铵、熟石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农产品需求量增大,增施化肥逐渐成为农作物增产的最有力措施。农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大,因此氮肥、磷肥、钾肥是最主要的肥料。

  [板书]1.氮肥、磷肥、钾肥是重要的肥料。

  [学生讲课](根据学生自己的预习情况及收集资料的情况,归纳常见氮肥及作用、常见磷肥及作用、常见钾肥及作用,教师适当补充)

  1.氮肥:常见的氮肥有尿素[CO(NH2)2〕、氨水(NH3H2O)、铵盐(如:NH4HCO3、NH2Cl)、硝酸盐(如:NH4NO3、NaNO3)等含氮化合物。

  氮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叶绿素的组成元素。氮肥对植物的生命活动以及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合理施用氮肥是极为重要的。

  作物缺氮会绿色褪淡,生长缓慢,瘦小,直立,成熟提早,产量品质下降,果小皮硬。

  大豆,蚕豆等一些植物无需或只需少量施用氮肥。它们可以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而被植物吸收。将氮气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方法叫做氮的固定。

  2.磷肥:常见的磷肥有磷矿粉〔Ca3(PO4)2〕、钙镁磷肥(钙和镁的磷酸盐)、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的`混合物)等含磷物质。

  磷是植物体内蛋白质,核酸和酶等多种重要化合物的组成元素。磷可以促进作物生长,还可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作物缺磷时会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植株矮小、苍老、瘦弱,茎细直立、分枝少,叶片小、缺光泽,根系发育差,易老化,成熟迟缓。

  3.钾肥:常见的钾肥有硫酸钾、氯化钾等含钾化合物。

  钾具有保证各种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等功能。

  作物缺钾表现为最初老叶叶尖及叶缘发黄,以后黄化部逐步向内伸展同时叶缘变褐、焦枯,叶片出现褐斑,严重时叶肉坏死、脱落。

  [过渡]以上各化肥营养元素比较单一,为使作物均匀地吸收各营养成分,人工合成了一些含多种营养元素的复合肥料。例如:硝酸钾、磷酸铵。

  [提问]请说出以上复合肥料所含的营养元素。

  [学生回答]

  [转折]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去看待问题。

  [设问]谈谈你对化肥弊端的了解。

  [学生发言]如: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可能会形成:1.土壤污染 2.水污染 3.大气污染。

  [教师]同理:农药的使用也有利有弊,它可以除草杀虫,保护农业,但也存在潜在的危害。

  [投影]

  [教师]人们利用科学技术,生产了化肥、农药,发展了农业,同时还应注意利用科学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尽量减少污染。

  [板书]2.化肥和农药对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有重要作用,但也会带来环境问题。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提高它们的利用率,并注意减少污染。

  [引导]不同土壤结构需不同营养元素的化肥,那我们如何区分各种化肥,以防施肥不合理。 [活动与探究]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

  1.比较氮肥(氯化铵、碳酸氢铵)、磷肥(磷矿粉、过磷酸钙)和钾肥(硫酸钾、氯化钾)的外观、气味和在水中的溶解性,归纳它们的性质。

  氮肥 磷肥 钾肥

  碳酸氢铵 氯化铵 磷矿粉 过磷酸钙 硫酸钾 氯化钾

  外观

  气味

  溶解性

  2.取研细的氮肥(硫酸铵、氯化铵)、钾肥(硫酸钾、氯化钾)各0.5 g,分别放在铁片上灼烧(如右图所示),观察现象。

  再取上述化肥各少量,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

  能否嗅到气味?

  氮肥 钾肥

  硫酸铵 氯化铵 硫酸钾 氯化钾

  灼烧

  加熟石灰研磨

  3.根据上述实验,归纳初步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步骤和方法:

  [学生活动]

  [交流]1.比较外观、气味、溶解性:

  白色晶体

  刺激性气味

  溶 白色晶体

  无味

  溶 灰白色粉末

  无味

  难溶 灰白色粉末

  无味

  难溶 白色晶体

  无味

  2.

  熔化冒烟 有刺激味 熔化冒烟

  有刺激味 跳动 无味 跳动 无味

  [板书]3.区分常见化肥的方法:

  氮肥 钾肥 磷肥

  看外观 白色晶体 灰白色粉状

  加水 全部溶于水 大多不溶于水或部分溶于水

  灼烧 可燃烧,熔化起泡或冒烟 不燃烧,跳动或有爆裂声

  加熟石灰 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放出

  [教师]氮肥有多种,不同氮肥性质也有差异,我们可以利用下述方法区分不同氮肥。

  [投影]氮肥的简易鉴别

  氮肥中的氨水是液态,碳酸氢铵有强烈的氨味,据此可直接将它们与其他氮肥相区别。

  其他常见肥可按下列步骤鉴别: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种重要化肥的作用,了解了在利用它们优点的同时要考虑到其对环境的危害,最后又总结出了利用物理、化学性质区分各种化肥的方法。

  [作业]习题3

  查阅有关化肥、农药的作用的资料,整理使用化肥、农药的利弊,下节课我们以“化肥、农药的利弊”为题展开辩论。

  板书设计

  课题2 化学肥料

  1.氮肥、磷肥、钾肥是重要的肥料。

  2.化肥和农药对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有重要作用,但也会带来环境问题。要合理施用化肥

  和农药,提高它们的利用率,并注意减少污染。

  3.区分常见化肥的方法:

  氮肥 钾肥 磷肥

  看外观 白色晶体 灰白色粉状

  加水 全部溶于水 大多不溶于水或部分溶于水

  灼烧 可燃烧,熔化起泡或冒烟 不燃烧,跳动或有爆裂声

  加熟石灰 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无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放出

  考题回顾

  1.(20xx年上海)钾肥可以增强农作物的抗倒伏能力,目前农村常用的钾肥是 …( )

  A. 尿素 B.碳铵 C. 硫铵 D.草木灰

  2.(20xx年甘肃)某农场的小麦茎、叶生长不茂盛,需施加氮肥。下列物质属于氮肥的是

  ……………………………………………………………………………………………( )

  A.K2SO4 B.CO(NH2)2 C.KCI D.Ca(H2PO4)2

  3.(20xx年陕西)请你参与长青乡初级中学初三同学识别化肥的探究活动。他们从家中拿来了五种化肥,分别是硫酸钾、氯化钾、碳酸氢铵、氯化铵和硝酸铵。

  第一步:称取五种化肥各10 g,分别研细。

  第二步:取上述化肥各少量,分别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能嗅到气味的是三种铵盐。将下列硝酸铵和熟石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填写完整:

  2NH4NO3+______= +2NH3↑+2H2O;

  第三步:另取三种铵盐各少量,分盛于三支试管中,均滴入少量盐酸,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铵和硝酸铵,有气泡放出的是碳酸氢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H4HCO3+HCl====NH4Cl+______+______;

  第四步:另取氯化铵和硝酸铵两种铵盐进行识别,写出识别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第五步:取两种钾盐,分别在试管中配成溶液,各滴入几滴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钾盐是 ,无明显现象的钾盐是 。

  答案:1.D 2.B 3.Ca(OH)2 Ca(NO3)2 CO2↑ H2O

  NH4Cl+AgNO3====AgCl↓+NH4NO3 K2SO4 KCl

【化学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化学教学教案11-13

化学教学教案05-16

化学教学教案【精】05-17

化学教学教案[合集]05-18

[实用]化学教学教案05-18

化学教学教案15篇11-18

化学教学教案(15篇)12-12

(经典)化学教学教案15篇05-17

化学教学教案汇编15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