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三年级数学教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4-24 16:15:55 三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汇总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汇总15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1--93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

  教具、学具准备:

  两个月饼、刀子,课件,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圆形纸片各一张,水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出示两个月饼)看,几个月饼?(把其中一个送给两个学生)那还剩几个月饼?(板书:1、2)

  师:如果这两个同学都想吃这个月饼,怎么分比较公平?

  师:老师把月饼来等分,那半个月饼用数怎样表示呢?

  师:半个月饼可以用数1/2来表示。像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像1、2这样的数叫做整数。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1、认识1/2。

  师:刚才我们一起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了两份,一份就是它的1/2,这些图形的'1/2你能找到吗?请选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的1/2。

  学生到投影仪处展示。

  师:把三角形像这样上下折,这一部分是它的1/2吗?

  2、认识1/4。

  师:我们能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同学,那么把它平均分给四个人,每人又分到几分之一呢?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来分月饼。

  师同时提问:你分到了这个月饼的?你呢?

  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1/4,你能用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4吗?

  学生折一折,并涂上颜色。

  3、认识更多的几分之一。

  学生观察主题图,你在哪里发现了几分之一?用完整的话说一说。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

  1、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或一位数。

  26+30

  48+20

  49-20

  56+3

  28-9 24+9

  35-20

  46-7

  98-90 78+9

  2、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

  23

  28

  35

  63 20 3

  ( ) ( )

  ( ) ( )

  ( ) ( ) 72

  31

  75

  29

  ( ) ( )

  ( ) ( )

  ( ) ( )

  ( ) ( )

  二、探究新知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口算方法。

  (1)观察教材第9页的主题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消息?学生汇报。(一至五年级参加“世博会”的各班人数)(2)出示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3)提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求一共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一年级一班35人,二班34人,用加法计算,列式:35+34。(4)这个算是如何计算?互相交流算法。

  师:我们学习过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通过观察我们知道35+34中的两个加数没有一个是整十数或一位数,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加法然后进行计算呢?如果可以怎么计算?

  生: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加数拆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比如34可以看成30+4,先算35+30=65,再算65+4=69.师: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1:还可以拆分另一个加数35,把35看成30+5,先算30+34=64,再算64+5=69.生2:除此之外,同时把这两个加数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然后进行计算也很简便,34看成30+4,35看成30+5,先算30+30=60,4+5=9,再算60+9=69。

  2、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口算方法。(1)出示问题: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2)列式计算:39+44(3)学生尝试计算39+44,并说说算法。经学生自由讨论,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A、39+40=79 79+4=83 B、30+44=74 74+9=83 C、30+40=70 9+4=13

  70+13=83

  3、比较算式,发现规律。

  师:对比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同点:前者个位数相加不进位,后者个位数相加进位。

  三、巩固练习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54+21=

  15+55=

  61+39=

  35+66=

  23+28=

  32+46= 53+36=

  37+54=

  15+65=

  18+26=

  41+56=

  13+29=

  2、春节小明用压岁钱买一个玩具汽车39元,买一个天线宝宝75元,问他一共用去多少钱?组织学生分组练习,并在小组内互检。

  四、课堂小结

  1、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它们的计算方法,我们要利用这个计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你还有哪些疑问的地方?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分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教学难点:用时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3题。

  要求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

  2、完成“练习一”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练习一”第5题。

  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做这些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4、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分别测量在跑步或跳绳后,1分钟内心跳和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

  5、完成“练习一”第8题。

  学生计算经过的时间。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6、完成“练习一”第9题。

  指名说说题意。学生独立列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二、补充题目。

  1、1分=秒

  4时=分

  9分○9秒

  36分○2时5分=秒

  150秒○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三、全课总结

  你现在回算经过的时间吗?计算经过的时间应注意什么?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一”的第

  10、11题教学反思:

  本节练习课,通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的能力。学生在倾听与表达中,可以学到的时间计算方法,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快乐。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的内容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将书上大米袋示意图制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我们都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让学生描述一下1克和1千克具体有多重。

  2.5000米=()千米4千米=()米

  1000克=()千克8千克=()克

  二、新课

  1.教学吨的认识。

  教师:我们以前学过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比如,一袋糖重500克,一袋盐重1千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重量单位(引出新课)。

  出示书上第一个直观图。引导学生说一说图意,然后教师指出: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教师:谁能说一说还有什么物品用吨作计量单位?1吨到底有多重呢?

  教师直接引出:1000千克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教师: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

  教师:你还能说出哪些东西大约重1吨?

  2.教学千克和吨的换算。

  4吨=()千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算,不用写出推理过程,启发学生想出:1吨是1000千克,5吨是5个1000千克,5个1000千克是5000千克。所以5吨是5000千克。

  3.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给有困难的学生一定提示。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推理过程。

  三、小结

  四、课堂作业

  教师还可以再给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说出合适的单位名称。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3、情感目标: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了解数学和价值,对数学产生求知欲,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出了一位航天英雄,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聂海胜)同学们看他来了(出示聂海胜出征时图片和时刻)这是聂海胜和他的同伴即将出征飞天的时刻,这是几时几分呢?(指生认时间)

  师:在7时35分,聂海胜和队友挥手告别祖国和家人,满怀豪情和信心进入飞船,(课件出示飞船即将发射升空的图片和时刻)这是什么时间呢?

  师:英雄已准备就绪,飞船要点火升空,让我们一起来回顾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飞船点火前倒计时录像,30秒准备,20秒准备,10、9……2、1,点火)

  师:在刚才的情景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秒,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到比时、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提示课题:秒的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数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时间”看似司空见惯,可对于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易理解,用学生熟悉和崇拜的家乡英雄聂海胜作为开课的引子,由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自然过渡到新课题,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为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系统的时间观念做下铺垫。]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1秒。

  师:秒虽然是计量短暂时间的单位,但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却有很大的作用。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秒呢?(马路上红绿灯、运动员赛跑计时等等)

  [设计意图:数学服务于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找一找生活中的秒,让学生感受秒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秒在生活中有它存在的作用。]

  师:秒在生活中有着很大的作用,我们用什么来计量秒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各种计录秒的钟表。

  认识秒针,发现秒针的特点。(钟面上三根针中秒针又细又长,秒针走得最快)

  师:观察钟表,说说你能发现哪些有关秒的知识?(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取秒针走1小格是1秒)课件展示秒针走1小格,这是多长时间?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1,这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6,这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1走到5,是几秒?怎样想的?

  课件展示秒针从12走到5还多2小格,是几秒?

  课件展示秒针从6走到11还多3小格,是几秒?

  课件展示从12走到12,是几秒?

  学生活动:同学两两合作,一生拨动秒针,另一生说时间,然后互换。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重要途径。感知1秒,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因此通过多媒体展示秒针的走动,认识几秒的时间,让学生互动操作认识秒。多种体验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秒”的概念]

  2、认识1分=60秒。

  师:我们已经知道秒会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1圈是几秒呢?

  小组合作:观察钟表,秒针走1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指生说。

  得出结论:秒针走1圈,是60秒,分针走1小格,是1分。1分=60秒。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的获得,必须建立在自己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学生自己观察钟表发现分和秒的关系,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概念是一项有价值的操作和思考活动]

  三、活动体验,感受时间珍贵

  1、感受1秒

  师:1秒钟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来体验一下。(课件播放秒针走1秒的时间)你有什么感想呢?

  师:1秒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师播放1秒时间,生试做。)

  生汇报自己1秒钟能完成什么?

  师:1秒钟我们眨一下眼睛、拍下手、读一句话等等,那么在生活生产中1秒钟又可以做些什么呢?

  课件:1秒钟里,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蜂鸟振翅55次,植物中生长最快的竹子长10微米

  三峡电站1秒钟可发电2700千瓦时,汽车1秒钟奔跑20米,神舟六号飞船1秒飞行7.8千米,1秒钟里,全球植树造林的面积约1414平方米……

  师:观看了生活中的1秒钟,你又有什么感想呢?

  2、体验1分钟。

  师:1秒钟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巨大的作用,让我们不能小瞧这短暂的时间。那么1分钟有多长呢?我们来体验一下。(师播放1分钟时间的滴答声,生静静观察体会)

  说说自己的感受。

  游戏活动:尝试1分钟记忆词语。比一比谁记得多。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感受短暂时间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1秒钟、1分钟虽然短暂,但是十分珍贵,是点滴的分、秒构成了时间的长流,只要我们用心,同样可以在自己的学习时间里创造奇迹。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四、联系实际,巩固拓展

  1、小小裁判员

  前不久学校举行了运动会,这是三年级四位男同学50米跑的成绩

  三年级组男生50米跑成绩统计表

  老师想请你们来当小小裁判员,评判一下谁是冠军,并说说你的理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练习十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间单位,我会用。

  小华每天睡9个(),每天看动画片30()小亮吃饭用了20(),系红领巾大约需要20()小明跑50米用了12(),跳绳10下大约用7()一节课的时间是40(),做眼保健操大约是5()

  3、练习十四第6题,填写适合的时间单位:

  4、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时间家庭中的一位小成员——秒,感受到了时间的重要,在这四十分钟里,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梳理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升华思维,提高思考能力,为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作业:

  ①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听。

  ②找一找在生活中,1秒可以做些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快来看,多么漂亮的图画呀!(出示教材第78页情境图)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各有多少个?你想提些什么数学问题?

  二、互动新授

  1、数一数。

  谈话:比一比,看看谁先数出手拍和夹子、蘑菇和兔子、篱笆和木桩的数量?(学生回答相应的数量,教书板书)

  小兔()只木桩()根夹子()个

  蘑菇()只篱笆()块手帕()块

  2、说一说。

  手帕和夹子、蘑菇和兔子、篱笆和木桩各是怎样排列的?

  (1)小兔和蘑菇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木桩和篱笆也是。

  (2)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每两根木桩中间有一块篱笆。

  (3)每组的两种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

  3、比一比。

  比较每排两种动物的数量,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手帕和夹子,蘑菇和小兔、篱笆和木桩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1)小兔的只数比蘑菇多1。

  (2)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

  4、合作交流,体会规律。

  谈话:三组图有无共同的特点?你发现每两组物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最后余下的是什么?把一根木桩和一块篱笆、一个夹子和一块手帕也分别看成一组呢?先圈一圈,再说一说。

  只要学生有所发现,表达意思完整、清晰、正确都给予肯定。

  三、巩固练习

  1、口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20只小兔排成一排,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

  (2)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

  2、(1)把一根绳子剪4次,最少能剪成几段?

  (2)如果把这根绳子剪成8段,最多需要剪几次?怎样剪次数最少呢?

  3、用小圆片和小正方形探索规律。

  如果把■与●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有十个,●最少有几个?最多呢?

  学生分析讨论。

  汇报:

  ■●■●……■● ■的个数等于●的个数●有10个

  ■●■●……●■ ■的个数比●的个数多一个●有9个

  ●■●■……■● ●的个数比■的个数多一个●有11个

  在小组里摆摆,再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小结:一一间隔两种物体排成一行,两端相同,两端物体个数-中间物体个数=1,两端不同,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这部分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及类似现象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应的规律。学生在经历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等简单规律的摆放后,使学生的视野不断扩大,思维不断深化。让学生多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多让学生通过举例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这样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规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经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能判断一个四位数接近哪个整千数,培养估计意识,增强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流程流程

  一、引入课题

  PPT出示: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又要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问题了。请看屏幕。这是小明家新买的一些家用电器。你能从图片上了解哪些信息?(暂停)

  2、师:今天就用这些信息一起来研究“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板书课题: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流程

  二、自主编题,选数比较

  1、师:这四种电器有的比较贵,有的比较便宜,请你从中选两种商品,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并且用“()○()”形式表示两种电器价格的大小关系。[在图片下方导入:()○()]

  (暂停)

  2、师:你选的是哪两种商品?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比它们的价格的'?

  (暂停)

  流程三、呈现材料,分类整理

  1、师:老师把同学们刚才比的这些式子整理了一下,收集在大屏幕上。如果给这些式子分一分类,你认为可以怎样分?(暂停)

  2、师:刚才同学们自己给这些式子分了类,方法一定很多。为了便于研究,老师将这些式子分成了“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类。

  流程四、探究规律,总结方法

  1、师:我们先来观察左边一列的三道式子,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三道式子中的三位数总比四位数小。为什么三位数总比四位数小呢?你能举例说说吗?

  2、师:三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呢?四位数和两位数比较大小呢?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有什么规律?

  3、师:位数不同的两个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位数少的数小。

  4、师:下面我们来观察右边一列的三道式子,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

  5、师:两个四位数比较大小,先比较它们的最高位千位,千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千位相同比百位,百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流程五、抽签游戏:

  1、师:下面我们来玩个抽签游戏。将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队,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抽的签是0——9这十个数字签,分别装在两个口袋里。我们来看一下游戏规则:1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2每支签上有一个数字,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PPT导入游戏规则内容)

  2、(暂停)看明白了吗?下面就开始游戏吧!

  3、师:通过刚才的游戏,你认为最关键的一抽是哪一抽?为什么?(暂停)

  4、师:现在,我们换一种玩法。请看清游戏规则二。

  PPT导入:

  1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队,两队各派一个代表抽签;2每支签上有一个数字,第一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千位上,第二次抽到的数字放在百位上,第三次抽到的数字放在十位上,第四次抽到的数字放在个位上;3哪一队抽到的数字组成的四位数大,哪一队就赢;4能确定胜负时,本轮比赛结束。

  (暂停)

  5、师小结:通过刚才两轮比赛,你有什么收获?(暂停)第一轮比赛的游戏规则是从低位比起的,一般需要抽四次才能决出胜负,而第二轮的比赛是从高位比起的,一般只要抽一次就能决定胜负,只有抽到了相同的数字才需要继续抽,所以比较多位数的大小从高位比起更简便。

  流程六、教学“想想做做”第4题

  1、师:现在我们来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请同学们在○里填上“<”或“>”。在比的时候,把比较两数大小的关键数字用圆圈圈一下。2、课件出示答案。

  师:你都做对了吗?和电脑核对一下。

  流程七、教学想想做做第5、7题

  课件导入第5题,师:我们一起来看想想做做第五题。

  1、师: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在座位上说一说。(暂停)一起来核对一下。你们都说对了吗?我们来看划红线的这两个数,它们都接近5000,你看出这两个数的有什么不同了吗?对了,4900比5000少一些,而5003又比5000多一点儿,所以这两个数都接近5000。

  2、课件导入第7题的统计表。

  师:学了今天的知识,我们还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这张表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暂停)

  3、师:哪天售出的书最多?哪天售出的书最少?你会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吗?

  4、师:这三天售出的书大约各有几千册?(暂停)你回答对了吗?

  流程八、教学想想做做8:

  师: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中国五岳的奇山美景。你知道哪五座山被称为五岳?(课件出示五岳,师依次介绍)哪座山最高?哪座山最低?谁能把它们的高度从高到低排一排?

  流程九: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懂得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先看位数,位数多的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那么就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一位一位往后比。这些方法你都学会了吗?和你的好朋友再找一些数比一比,说一说。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8

  教学内容:

  课本第39页例2及试一试。

  教学目标:

  1、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用对图形周长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3、通过观察、测量和等活动,在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4、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教学准备:

  课件、尺、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量一量,想一想,填一填。

  2.摸一摸。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快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课本封面的四条边的总长就是它的周长。(板书:周长)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书签的图片。

  同学们能画出每张书签的边线吗?

  同学们,沿着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

  2.打开教材39页,求出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

  求周长就要先测量出各边的长度。

  3.教材第39页“试一试”。出示树叶。

  一只小蚂蚁想围着这片树叶爬一圈,你知道它应该怎样爬吗?请你在叶子上画出来。

  你知道自己画的这条线的长是多少吗?你是怎样测量的?要注意什么?

  (1)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

  (2)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3)汇报交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与练习

  1.描一描。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的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独立描出上图形的边线。

  展示交流学生描的'情况,再让学生指出每个图形的周长。

  2.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是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和算法。

  3.你能用不同方法求出下面各图形的周长吗?

  做“想想做做”第4题。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上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且将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4.课后作业。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9

  教材分析

  “元、角、分与小数”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教材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学习小数及其简单加减运算的初步知识。选择“元、角、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学习小数,首先是由于学生对于小数认识的最直接经验来自价格;其次,结合购物情境学习小数,可以突出“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对小数的理解,并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另外,教材这样安排也为以后学习小数提供了一个直观、具体的模型。所以在实际教学时,注意本单元小数的学习不要脱离这一背景。

  本单元安排了“买文具”“货比三家”“买书”和“寄书”等具体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及其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紧密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知识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为背景,并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的。

  2、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货比三家”,放手让学生想办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的问题,并进行交流,与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教师切忌包办代替,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知识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对学生的各种策略的评价,要有助于他们提高对策略的选择与合理优化的自我意识。

  3、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

  这不仅是因为计算是手段,解决问题是目的,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更能使学生体会学习计算的必要性;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的有效途径。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进行的,在讨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揭示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的根据。学生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经验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买书”一课,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寄书”一课则可以让学生独立探索,因为学生学过整数加减法,已经具有了处理进位退位问题的经验,又初步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所以“寄书”这一课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大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0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

  万以内进位加法第36——37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听算:

  20+33=35+12=24+37=51+43=

  16+25=36+60=43+20=30+25=

  2.笔算

  56+28=47+39=66+25=

  全班齐练,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师:笔算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板书: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二、学习新课

  1.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2.教学例1

  (1)出示课件,图中画了哪些动物?

  师:狐狸、麋鹿属于哺乳动物,丹顶鹤属于鸟类,蜥蜴属于爬行动物。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板书:中国特有动物中鸟类和爬行动物一共有几种?

  (3)列竖式计算。

  想一想:竖式应该怎么写?

  学生自由书写竖式,再讨论哪一种合理。这道题的竖式怎么写?(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哪一位加起呢?(从个位加起。)

  那么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怎样写呢?

  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讲评: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的第一行独立完成计算,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要注意什么。

  (2)补充:地球仪85元,书包48元,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吃苹果。

  13732436

  +561+475+360

  ------------------------

  板书设计:

  万以内进位加法

  271+122=

  271

  +122

  --------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教学内容:第37页例2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竖式计算。

  59+7785+6859+89

  2.笔算。

  758+207=302+439=286+423=

  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学习新课

  教学例2。

  昨天我们了解了中国特有的鸟类和爬行类的种类,今天我们来了解中国已知动物的种类。(出示统计表)

  你能算出爬行类和哺乳类一共有多少种吗?

  1.学生列式计算。

  2.学生汇报。

  笔算:271+31=

  271从哪位算起?

  +31十位上得几?

  ————为什么要向百位进1?

  3.小结:列竖式计算时。计算时从个位加起,个位1+1=2,个位上写2,十位7+3=10,满10向前一位进1,在百位右下方靠近横线处写一个小“1”,十位上写0,百位上2加上进上来的1等于3,百位写3.

  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新知

  1.做一做的第二行学生笔算,集体订正。

  2.练习八的第一题。

  3.补充:看谁算得快。

  259+670789+250533+364187+453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

  271从哪位算起?

  +31十位上得几?

  ————为什么要向百位进1?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和简单的验算

  教学内容:第38页例3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的方法。在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3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具准备: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竖式计算。

  208+344475+68297+612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3。课件出示:某湿地有野生植物445种,野生动物298种。该湿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共有多少种?

  师:针对已知种类提出数学问题,并列竖式计算。

  (1)学生提出问题。

  (2)指导列式。

  (3)列竖式计算。

  根据学生回答:

  方法一:445

  +298

  ————

  个位5+8=13,向十位进1,个位写3.十位4+9=13,加进来的1,得14,向百位进1,十位写4.百位4+2=6,加进上来的1,得7,百位上写7。

  方法二:口算

  观察加数中298接近300,可以看作300-2来口算。

  445+298=445+300-2

  =745-2

  =743

  师:那算得对不对呢?你会验算吗?(验算可以帮助我们检验加法的计算结果,通常检验加法的方法是: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师:那445+298该怎样验算?

  板书:

  298

  +445

  ————

  2.做一做。38页

  学生独立完成。

  讲评。

  3.小结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和验算方法。

  三、巩固新知

  1.学生笔算练习八的第4题后,集体订正。

  2.补充:看谁算得快。

  259+673789+254536+364187+493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万以内连续进位加法

  445+298=743

  445

  +21918

  ------------

  743

  验算:298

+445

  ------------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1

  14.3.1提公因式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

  2.能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重点难点】

  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难点: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准确找出公因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计算,看谁算得又准又快.

  (1)20×(-3)2+60×(-3);

  (2)1012-992;

  (3)572+2×57×43+432.

  学生在运算与交流中积累解题经验,复习乘法公式.

  在上述运算中,大家或将数字分解成两个数的乘积,或者逆用乘法公式使运算变得简单易行,类似地,在式的变形中,有时也需要将一个多项式写成几个整式的乘积形成,这就是我们从今天开始要探究的内容——因式分解.(板书课题)从寻求简便算法入手,学生容易接受,由此提出因式分解的概念,一方面突出了多项式因式分解本质特征是一种式的恒等变形,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它可以与因数分解进行类比,从而对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方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也渗透着数学中的类比思想.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问题1:把下列多项式写成整式的乘积的形式:

  (1)x2+x=________;

  (2)x2-1=________;

  (3)am+bm+cm=________.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尝试写出答案.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整理并板书:

  像这种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追问:你认为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有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变形关系,整式乘法是一种运算,而因式分解是对多项式的一种变形,不是运算.

  问题2:再观察上面问题1中的第(1)题和第(3)题,你能发现什么特点?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

  学生可能回答有:

  发现(1)中各项都有一个公共的因式x,(3)中各项都有一个公共因式m.

  教师讲解:因为ma+mb+mc=m(a+b+c),于是就把ma+mb+mc分解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其中一个因式是各项的公因式m,另一个因式a+b+c是ma+mb+mc除以m所得的商,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显然,由定义可知,提公因式法的关键是如何正确地寻找公因式.

  思考:指出下列各多项式中各项的公因式:

  (1)ax+ay+a;(2)3mx-6mx2;(3)4a2+10ah;

  (4)x2y+xy2;(5)12xyz-9x2y2.

  让学生观察上面的公因式的特点,找出确定公因式的方法:(1)公因式的系数应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2)字母取各项的相同字母;(3)各字母的指数取次数最低的

  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和操作过程中,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认识其本质属性——将和的形式化为积的形式,同时发现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变形关系,为后续探究做铺垫.

  理解清楚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公因式的概念是教学继续进行的关键,而所谓因式分解就是把多项式化为积的形式,分清它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对因式分解的概念的建立很有必要,而在学生中间开展辨析、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将下列多项式分解因式:

  (1)8a3b2+12ab3c;

  (2)2a(b+c)-3(b+c);

  (3)3x2-6xy+x;

  (4)-4a3+16a2-18a;

  (5)6(x-2)+x(2-x).

  让学生利用提公因式法的定义尝试独立完成,然后与同伴交流解题心得,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发现问题,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和启发,最后师生共同评析、总结.本题是确定公因式和如何提公因式分解因式方法的具体化,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发展水平,此处学生自己处理会问题较多,所以教师要细致的讲解,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讨论清楚各种类型多项式提取公因式时处理的方法,是本节课的核心和关键.

  四、课堂小结,提炼观点

  1.举例说明什么是因式分解.

  2.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如何确定公因式?要注意什么问题?

  3.下一节我们将继续学习因式分解,你认为应怎样进行学习?结合具体实例说明因式分解的定义,避免空洞回答概念.反思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达到课堂的高效.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教材第119页第1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52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1日=24时,能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使学生辨别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不同,及互换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探索、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发现与普通记时法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互换。

  教学难点:

  互换的规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出两种记时法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老师今天特意带来一段电视节目的音乐,和大家一起分享。(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曲)

  2.有谁能告诉大家,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播出的? 19时和晚上7时是同一个时刻吗?我们来看看片头画面所显示的时刻。(课件展示片头画面的19:00)

  3.看来,晚上7时就是19时,这是两种不同的记时方法。

  二、展开:经历过程,建立数模

  1.师:老师这里有两张节目预报表,从这两张节目预报表上,你发现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有什么疑问吗?

  2.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同一时刻播出的电视节目用了两种不同的记时方法来表示。左边的记时法称为24时记时法,右边的`记时方法称为普通记时法。

  3.师:“ 普通记时法为什么要在前面加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词语?”“24时记时法是怎么回事?”“这两种记时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研究。(出示课题:24时记时法)

  4.理解24时记时法的原理

  师: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时间老人的脚步,看看时间是怎么匆匆走完一昼夜的。(演示动画)

  并出示条形图展示。

  5.沟通两种记时方法

  刚才老师给大家讲述了24时记时法的原理,下面我们继续来看画面。(出示图片)这三幅图片分别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你能用24时记时法说说她们在什么时间、干什么吗?

  师:把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改成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要注意什么?

  小结: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上午的时间和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是一样的,下午的时间则应要加上12,因为下午的时间是在一天的后一个12小时里的。另外,使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时不需要在前面加上“上午、下午、晚上”等词语,因为它对应的时刻是的。

  三、总结:坡度练习,巩固新知

  1.快速抢答

  请判断下面的时间是普通记时法,还是24时记时法?说说理由。

  凌晨4时 5:00 早上8时 19:00 晚上10时 22:00

  2.超级换换换

  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间。

  凌晨4时 早上8时 晚上10时

  用普通记时法表示下面的时间。

  5:00 19:00 22:00

  3.生活中的24时记时法

  提问:你见过生活中哪儿使用24时记时法?

  ——银行的营业时间图。

  提问:银行储蓄业务上午几时几分开始,下午几时几分停业?

  ——车票图。

  提问:他下午几时到火车站较合适?

  ——禁行标志图。

  提问:上午几时几分到下午几时几分这段路禁止小汽车通行?

  4.我当小主持

  这里是用普通记时法安排节目的,你能用24时记时法预报下面的节目吗?

  节目时间 节目名称

  早上7时30分 动画乐翻天

  早上10时30分 智慧树

  中午12时 动漫世界

  晚上8时 银河剧场

  5.添时针游戏

  这里是一个特别的时钟——只有指着12的分针。同桌两人,一人用24时记时法报整时,一人贴出时针位置。

  6.难忘时刻

  在历时刻也记录着一些让我们自豪的瞬间,让我们一起回放这样的几个时刻吧。

  出示图片:

  7.你知道吗?(课件播放)

  8.全课小结:

  这节课学习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

  同学们今天的24小时过去了,同时也意味着下一个24小时的到来(明天),明天过去了,又会有一个24小时(后天)会到来,时间就是这样不断地在前行。但人的一生是短暂的,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时间,每人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悔恨。

  让我们共勉吧!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归总)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能正确迅速地找到中间问题(先求什么).

  2.使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解答,初步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规律.

  3.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以旧引新.

  1.请你根据学过的乘除法数量关系,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提问.

  ①单价×数量=总价

  ②路程÷时间=速度

  ③工作总量÷工效=工时

  学生可能举例:

  ①一个足球50元,3个足球多少元?

  ②我家到姥姥家相距大约120千米,坐汽车行了2小时,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③王师傅用小推车为食堂运菜,每小时运80千克,240千克的菜要几小时运完?

  2.改编: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________?求什么?(求这条路长多少米?)为什么?如果去掉这个问题,改成“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应该如何解答呢?

  此时,学生可能会答也可能答不出.如果有答对的,请他说说是怎样算的;如果没有,教师提问:要想知道“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就要先求出什么?(工作总量)根据哪一数量关系求工作总量?

  教师导入:生活中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尝试探索,学习新知.

  1.(1)出示例5:工人们修一条路,每天修12米,10天修完.如果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学生们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谈话:通过读题,你想到了那些问题,提出来供同学们思考.

  学生可能提出:

  题目中已知几个条件,它们各是什么?要求什么问题?线段图应该怎么画?

  这道题可以先求什么?(中间问题)为什么?

  求出总数量后,再求什么?为什么?

  经同学们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解决.

  全班重点讨论下面的问题:

  a.线段图怎样画?题中什么数量变了,什么没变?

  使学生明确:为了清楚地反映数量关系,画两条线段,两条线段要同样长,表示同一条路(说明工作总量是固定不变的).

  b.要求几天修完,必须先求什么?为什么?

  [看图分析:可以从条件出发,已知每天修12米(工效),又知道修了10天(工时),就可以求出这条路全长多少米?(工作总量)还可以从最后的问题出发,要求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必须知道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题目里没有给工作总量,所以要先求出工作总量.]

  共同解题,说出解题方法.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12×10=120(米)

  几天修完?

  120÷15=8(天)

  综合算式:12×10÷15

  ⑤请学生说一说怎样检验?

  (2)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改成“每天修20米、每天修30米、每天修40米”,问题不变,仍求几天修完?应该怎样列式?

  12×10÷20=6(天)12×10÷30=4(天)

  12×10÷40=3(天)

  (3)教师提问:如果将第三个条件和问题改成“如果要求6天修完,每天应修多少米?”应该怎样解答呢?

  订正:这条路长多少米?12×10=120(米).

  每天应修多少米?120÷6=20(米).

  综合算式:12×10÷6

  全班共同订正,说说你的解题思路,每一步算式的含义.

  (4)教师提问:再将第三个条件改成“要求5天修完、2天修完”,问题不变,仍求每天应修多少米?怎样列式?

  12×10÷5=24(米)12×10÷2=60(米)

  2.对比质疑,归纳概括.

  教师提问:比较例5、改编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明确:从应用题的结构上看,前两个条件是相同的,给了单一量和数量,第三个条件和问题不同,正好互相交换了一下.从解题思路上看,根据前两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总数(工作总量),总数量是固定不变的(题目中一般在第一句话表示出来).不同的是:总数量÷份数=每份数,总数量÷每份数=份数.

  教师说明:具有以上特点的应用题叫做归总应用题.(出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独立完成下题.

  ①小华读一本书,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

  ②小华和小刚读同样一本书,小华每天读12页,6天读完,小刚想8天读完,平均每天要读几页?

  订正时说说解题的思路各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方师傅给食堂运菜.如果用小推车每次运75千克,8次能运完.如果改用平板车运,4次就能运完.平板车每次运多少千克?

  2.招待所新来一批客人.每间住2人,需要15间房.如果每间房住3人,需要几间房?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课本第28-29页的例5和例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是0”。

  2.能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熟练计算“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商中间有0的两种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来看一幅画,楼老师给大家来讲一个故事。

  孙悟空找来4个西瓜,说每人分一个。猪八戒非常积极说:“我来分。”贪吃的猪八戒看到西瓜嘴都馋了,他想反正有4个我吃掉一个吧,就这样他一个又1一个把4个西瓜全吃完了,这下他怎么分给孙悟空、沙和尚和唐僧啊?

  二.新课

  1、西瓜一个都没有了,其他3人可以分到多少?谁会算?

  0÷3=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想: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3得几,就得想几和3相乘得0。

  再让学生想一想:0÷2=?,0÷4=? 0÷5=?……

  由此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2、出示例题6

  309÷3=

  (1)要求学生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列竖式进行计算。

  (2)当学生计算到十位时,教师重点指导:由于被除数是0,0除以3得0,所以十位要商0。0和除数3相乘得0,0减0得0。

  (3)计算完毕后,向学生说明中间用3除0的那一步,可以省略。并要求学生用虚线圈起来。

  (4)问:竖式中用3除0的这一步可以省略,那么,商十位上的“0”可不可以省略呢?为什么?(不可以省略,因为0起的是占位的作用)

  (5)现在,我们把这题用简便写法完整的做一遍。(找一同学板演)

  (6)巩固算理:

  ①404÷4=11。讨论:这题的结果正确吗?商中的两个“1”应在什么数位上?为什么?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应该怎样改正?

  ②做一做:

  402÷2 609÷3

  汇报、交流

  3、420÷3=

  先由学生独立试做。

  汇报、交流

  明确:在除的过程中哪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占位。

  4、试一试

  750÷5 980÷7

  对比例两题,今天学习的除法有什么共同点?(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商中间有零的除法”。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教科书P8例5及"做一做";练习二中的第3-6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2.难点:长度单位间简单的计算。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填空

  1千米=()米

  1000米=()千米

  4米=()分米

  1分米=()厘米

  6厘米=()毫米

  500毫米=()分米

  二、导学阶段;

  1、教学例5:

  出示例5:

  3千米=()米

  出示问题:

  1千米是多少米?

  3千米是几个1000米?

  谁知道例5的空格里应填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出示:5000米=()千米

  问:多少米是1千米?5000米是几个1000米?空格里填几?

  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师:题里给出的两个条件单位名称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中的第3-6`题。

  1、第3题独立完成。

  2、第4题

  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推理过程。

  3、第5题

  说说图意再独立做。

  5、第6题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板书设计:

  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3千米=3000米

  5000米=5千米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01-09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12-05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06-16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