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小学语文教案:《螳螂捕蝉》

小学语文教案:《螳螂捕蝉》

时间:2024-04-13 07:31:32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教案:《螳螂捕蝉》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螳螂捕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教案:《螳螂捕蝉》

小学语文教案:《螳螂捕蝉》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资源开发: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

  媒体使用: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

  设计理念: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完成习字册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讲述故事。

  2、练习说话。

  3、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23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赵国在后)

  螳螂―――蝉(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身后隐伏祸患

小学语文教案:《螳螂捕蝉》2

  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可以在文章的写作方法、人物的特点、词语的运用等各个方面,发挥自己的感悟能力,领悟文章的妙处,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师板书:发现 学到 不理解写作方法、人物的特点、词语的运用、其它)

  (学生自由读书,自学,师桌间巡视。)

  师:(提醒学生)请同学们先自己发现,再和小组同学交流。另外可以拿支笔做一做旁注。

  师:(看到有的同学皱眉头)你能感悟多少就说多少,能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看谁思维最敏捷,与众不同。

  (学生个人发现、记录,小组讨论交流。)

  师:(示意学生坐好)同学们小组交流的气氛热烈,我听到不少同学的发言,觉得同学们都动脑筋了,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来集体交流一下吧!

  (生积极举手,踊跃发言。)

  生:读了这篇课文,我发现这篇课文以对话的方式展开的。

  师:(点头赞许地)嗯!说得好!这就是本文最鲜明的写作特点,被你发现了,不错!

  生:我发现这篇课文没有多少优美词句,但文章条理清楚。

  生:我发现这篇课文开头是总起式,结尾是自然式。

  师:(质疑)开头是总起式吗?

  生:(翻看作文知识本后,举手)我说!我知道了,刘老师,开头不是总起式,是交代式。

  (其他学生点头说:“对,是交代式。”)

  生:我读了课文,发现这个小孩很有眼光,有远见,吴王目光短浅。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大臣们有远见,这个少年是听大臣们说的,不能说这个小孩有远见。

  生:我来概括一下吧!大臣们虽然有远见,但是理由没有说服力,这小孩利用吴王好奇心让吴王自己发现缺点,他用的办法很好!

  师:(点头)这说明少年特别善于说服吴王。道理越辩越明,我发现同学们思维的机器开动起来了!

  生:我发现吴王是个武断、固执的人。

  生:(不同意)我觉得吴王最终听从了少年的话,能够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说明了他并不是顽固的人。

  生:(拿起语文书)我通过课文第二节发现这个少年很聪明,特别想让吴王注意他,是个有心计的`孩子。

  生:我发现这篇文章中少年借物喻理,说服了吴王。

  师:怎么说服的呢?

  生:我认为黄雀是诸侯国,蝉是楚国,螳螂是吴国。

  生:我来画个图,好吗?

  (学生在黑板上画图。)

  师:(翘起大拇指)画得真好!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发现。

  生:我发现这个少年很有耐心,是个关心国家安危的人。

  生:吴王是一国之君,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可是通过他对少年的言行,发现他有仁慈的一面。

  师:同学们发现了很多,非常好!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不懂为什么吴王攻打楚国,其他诸侯国会乘虚而入?

  生:为什么少年在王宫的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而不当面告诉吴王这个故事?

  生:文中吴王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少年为什么还敢于对吴王说这番话?

  生:文中“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这句话能不能删去?

  师:刚才大家认真读书,积极动脑,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学习,一定收获很大。对于大家已经发现的知识老师就没必要讲了,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疑问,好吗?

【小学语文教案:《螳螂捕蝉》】相关文章:

《螳螂捕蝉》语文教案05-21

语文螳螂捕蝉教学反思01-09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03-13

六年级语文教案《螳螂捕蝉》4篇03-14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