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传统文化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1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文本研习,进一步了解科学,激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能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收集、分析、筛选和提取相关信息。
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征,了解说明文的一些新的特点。
能读懂复杂的说明文。
教学方法: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介绍作者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本文是按什么样的步骤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
文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设计理念?
文中五个部分的关系怎样?
师生共同讨论。明确:
按设计师对几个问题的思考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这个问题分别是如何理解“场地”、“文化解说”、“自然”、“设计”。文章的结构也是按照这个最顺序来安排的。
“足下的文化”:指日常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哪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歧江公园使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默默湮没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听到劳动的人们在歌唱。
“野草之美”:指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野草是美的,因为它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设计师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设计师追求时间之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它的设计形式与思路和中国传统的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计很不相同,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别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获得良好的视觉效果。
五部分之间互相照应,互为补充,在层层阐发中清晰地表现出超越传统的思想和行动。
布置作业:
思考“文本研习”第3题;
完成《评估》上的作业。
解读《荷塘月色》之美
解读《荷塘月色》之美
朱自清的散文被称为“美文”,他的散文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现以《荷塘月色》为例,浅析朱自清散文中所表现出的美。
一、意境之美
我国古代诗歌创作讲究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词。”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描写了“荷塘中的月色,月光下的荷塘”,为我们创造了一种“静谧、恬静、朦胧”的意境。
1、意境的产生是情与境、意与象的交融。
意境不是对于客观景物的直接摹写,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一切景语皆情语,但说情不可太露,古人认为以景结情最好。朱自清在文中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后漫步于荷塘,作者笔下的景色都是朦朦胧胧的,青雾笼罩着荷塘,树色是“阴阴的”,远山是“隐隐约约的”,但这些恰好写出了作者心中的“颇不宁静”。
2、意境的产生,是虚与实的结合。
文章中写了茂密的荷叶、多姿多态的荷花、蓊蓊郁郁的树木和隐隐约约的远山,这些都是实景。由于作者着重描写的是“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所以作者更重视光、香、影、声等虚景的描写,如写月光,用“流水”作喻,富于动感;写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嗅觉和听觉连通,化“无声”为“有声”,使荷花具有了生命力,与作者感情相通,用“天籁之声”交谈,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写树上的蝉声与水中的蛙声,以动衬静,写出了环境的静谧,出写出了诗人在这样的境界中寻到的片刻的宁静;写影,写了灌木的“黑影”,杨柳的.“倩影”,还写了树色是“阴阴的”,远山是“隐隐约约的”,用景外之景来烘托一种朦胧的美。
文中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作者笔下的荷塘具有的一种超脱现实的美,扩大了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
二、中和之美
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学生难以理解的是作者复杂的感情。联系到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解读文中处处弥漫的“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混杂的感情。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在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哪里走》)为了排遣这内心的郁闷,他只有到大自然中去寻求慰藉,在他的作品中就自然了流露出内心的“不平静”和“淡淡的忧愁”。
朱自清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幽独情结。在思想上体现为儒家的“中庸”思想,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这种思想表现在作品中即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
这种美学观点要求在美和艺术中处处都应当把各种对立的因素、成分和谐地统一起来,不要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否定另一方。孔子提出“乐而不淫,哀则不伤”的原则(《八佾》),在他看来,真正美的、有益于人的艺术作品,其情感的表现应是有适度的,如果超过了应有的适当的限度,使欢乐的情感的表现成了放肆的享乐,悲哀的情感的表现成了无限的伤感,这样的艺术作品是有害的。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就体现了这种原则,在《绿》一文中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勃勃生机,虽乐而不张扬;《荷塘月色》则体现了“哀而不伤”的原则,文中处处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但表现出的感情却是沉重的。
第一部分(第1段)写静谧的环境和在这种环境中独处的心境,创造了孤寂的氛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小径漫步,简单地叙述了荷塘周围的情景,也进一步烘托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从压抑中暂得宽余,欣赏月色的淡淡喜悦。
第三部分(4、5、6段)描写荷塘月色,创造了宁静而幽美的意境,充满了诗情画意,但文笔一转,“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仍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
综观全篇,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和环境的“静美”相反相成,轻淡朦胧的景色和淡淡的喜悦和哀愁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中和之美”。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以高妙之笔给我们展示了“静淡、恬静、朦胧”的意境,充分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体现为“意境之美”和“中和之美”,需要我们在学习中细细体味。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2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大的结构
2、把握作者的设计理念
3、依托文字去发挥想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关于作者:
俞孔坚: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设计师。
[作者的话]
在我看来,无所谓建筑风格,只要你能适应这块土地,能亲近这块土地,就是好的建筑,好的人居模式。----俞孔坚
一片林荫,一条河流,一块绿地,无不潜藏着无穷的诗意,保住这份诗意,它一定会让人获得身心再生之感。----俞孔坚
二、解题:
足下文化,就是关注平常人的事,关注他们的感情、他们的需要;野草之美,就是善待脚下的自然,乡土的自然。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就是要实践新的社会和土地的伦理,这种新伦理体现在尊重平常与平民,回到人性与公民性,回到土地与地方性,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诚如俞孔坚先生所说:“一个成熟的民族,懂得审美的民族,最能知道珍惜平常的美,尊重普通人,尊重普通的乡土物种,这便是尊重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真实内涵。做到了这一点,离和谐社会要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就不远了。”
歧江公园是广东中山市的一座公园,与其他城市公园的不同之处是,它是由一座破旧的造船厂改造而成的。景观设计师俞孔坚作为这座公园的主要设计者,有着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
歧江公园就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一次大胆尝试,并且取得了成功,获得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奖。
三、关于课文: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富有个性的公园景观设计,表现的是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设计师追求时间的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它的设计形式与中国传统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计很不相同,它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别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获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四、解读课文: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说明,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理解场地理解文化与传统理解自然理解设计几点遗憾
第一部分:理解场地。
这是设计前对自然条件的考察,粤中造船厂作为是一个已经废弃的工厂有许多可以利用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因此,作者分别以“挑战”和“解决之道”为题,讲解了在设计时一些考虑。
(投影有关图片,帮助理解课文)
第二部分:理解文化与传统。
在这个部分作者要强调的是如何理解文化的问题,不要提起文化就把眼光投向千百年前的历史,而应该注意自己的身边,注意自己脚下的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作者从设计思路的三大诱惑中摆脱出来,既对传统的设计予以借鉴,同时又展示了歧江公园这个富有个性的景观设计。
第三部分:理解自然。
与第二部分说明设计的文化内涵不同,这一部分说明的是设计中对自然的尊重,自然之美的展现。
(投影有关图片,帮助理解课文)
第四部分:理解设计。
如果说前面三个部分是设计之前的考察和构想,那么这一部分就是具体方案的实施,这里讲述了设计的三条途径,对重点设计的部分还作了较为明晰的说明。
(投影有关图片,帮助理解课文)
新型的景观设计遐想: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将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相融合,将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景观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人民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享受优雅醇和的自然美感。
第五部分:几点遗憾。
这是设计完成之后的重新审视,有些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已经觉察到了,但因种种原因而未能改变现有设计,表现了设计师的严谨的态度。
五、总结课文: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作为说明文的学习要点:
1、新颖独到的设计理念和超越传统的设计行为。
2、层次清晰、主次分明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
3、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和严谨准确的科学阐述。
4、丰富的人文、艺术内涵以及生动的文化气息。
本文的副标题是“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它表明这是一个设计者对自己的作品的回顾和阐释,这里面有对设计的前后思路的清理,也有对具体景观设计的考虑,结构层次清晰,主次分明。前四个部分都使用了“理解”一词,表现了设计师超前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态度。五个部分之间互相照应,互为补充,在层层阐发中清晰地表达出超越传统的思想和行动。本文语言表达自然流畅,集科学性、人文性、艺术性于一体,严谨简明、形象生动而又富有文化气息。
六、课堂巩固:
1、《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按什么样的步骤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
答:《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按设计师对几个问题的思考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这个问题分别是如何理解“场地”、“文化与传统”、“自然”、“设计”。文章的结构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来安排的。
2、文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足下的文化”按作者的解释就是:“本设计所要体现的是脚下的文化——日常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歧江公园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默默湮没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听到劳动的人们在歌唱。……
“野草之美”就是:“本设计所要表现的美是野草之美,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野草是美的,因为它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新的环境伦理则在更理性的层面上告诉人们,乡土野草是值得尊重和爱惜的,它们之于人类和非人类的价值绝不亚于红皮书上的一类或二类保护植物。在每天都有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的今天,在人类日益远离自然、日益园艺化的今天,乡土物种的意义甚至比来之于异域或园艺场的奇花异木重要得多。”
3、读了《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你最欣赏设计师对公园哪一部分的设计?说说你的理由。
答:歧江公园体现了设计师富于个性与创新的设计理念,在当代中国景观设计中影响很大,设计师注意保留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注意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所以,他没有把原先造船厂完全推倒,而是通过设计对它进行艺术性的保留,使之成为人们文化记忆的坐标,在公园植被绿化上,设计师注意使用当地的乡土植物,用意也是很深的,这些都使歧江公园具有个性化的美。
七、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2、完成《学习评价手册》相关训练题。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生传统文化的作文11-12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计划06-25
有关传统文化小学作文怎么写07-06
小学生传统文化作文06-26
小学生传统文化的作文15篇11-12
小学生传统文化的作文(15篇)11-12
小学生传统文化的作文(精选15篇)11-12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小学生作文07-06
小学美术教案教案01-07
有关小学的传统文化作文合集9篇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