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教案(优秀14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并会作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不等式组表示的区域.
重点难点
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都表示直线上的点集,那么在平面坐标系中,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意义是什么呢?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1.先分析一个具体的例子
我们知道,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方程 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 是经过点(0,1)和(1,0)的一条直线 l (如图)那么,以二元一次不等式(即含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都是1的不等式) 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 是什么图形呢?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所有点被直线 l 分三类:①在 l 上;②在 l 的右上方的平面区域;③在 l 的左下方的平面区域(如图)取集合 A 的点(1,1)、(1,2)、(2,2)等,我们发现这些点都在 l 的右上方的平面区域,而点(0,0)、(-1,-1)等等不属于 A ,它们满足不等式 ,这些点却在l的左下方的平面区域.
由此我们猜想,对直线 l 右上方的任意点 成立;对直线l左下方的任意点 成立,下面我们证明这个事实.
在直线 上任取一点 ,过点 P 作垂直于 y 轴的直线 ,在此直线上点 P 右侧的任意一点 ,都有 ∴
于是
所以
因为点 ,是 L 上的任意点,所以,对于直线 右上方的任意点 ,
都成立
同理,对于直线 左下方的任意点 ,
都成立
所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不等式 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点.
是直线 右上方的平面区域(如图)
类似地,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二元一次不等式 的解为坐标的点的'集合 是直线 左下方的平面区域.
2.二元一次不等式 和 表示平面域.
(1)结论:二元一次不等式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 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
把直线画成虚线以表示区域不包括边界直线,若画不等式 就表示的面区域时,此区域包括边界直线,则把边界直线画成实线.
(2)判断方法:由于对在直线 同一侧的所有点 ,把它的坐标 代入 ,所得的实数的符号都相同,故只需在这条直线的某一侧取一个特殊点 ,以 的正负情况便可判断 表示这一直线哪一侧的平面区域,特殊地,当 时,常把原点作为此特殊点.
【应用举例】
例1? 画出不等式 表示的平面区域
解;先画直线 (画线虚线)取原点(0,0),代入 ,
∴ ∴? 原点在不等式 表示的平面区域内,不等式 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阴影部分.
例2? 画出不等式组
表示的平面区域
分析:在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点集的交集,因而是各个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公共部分.
解:不等式 表示直线 上及右上方的平面区域, 表示直线 上及右上方的平面区域, 上及左上方的平面区域,所以原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中的阴影部分.
课堂练习
作出下列二元一次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高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巩固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能用此来求目标函数的最值。
重点难点
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是教学重点。
如何扰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给出解答是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二元一次不等式和二元一次不等式组都表示平面区域,在这里开始,教学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逐步看到它的运用。
【线性规划】
先讨论下面的`问题
设,式中变量x、y满足下列条件
①求z的值和最小值。
我们先画出不等式组①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中内部且包括边界。点(0,0)不在这个三角形区域内,当时,,点(0,0)在直线上。
作一组和平等的直线
可知,当l在的右上方时,直线l上的点满足。
即,而且l往右平移时,t随之增大,在经过不等式组①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内的点且平行于l的直线中,以经过点A(5,2)的直线l,所对应的t,以经过点的直线,所对应的t最小,所以
在上述问题中,不等式组①是一组对变量x、y的约束条件,这组约束条件都是关于x、y的一次不等式,所以又称线性约束条件。
是欲达到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y的解析式,叫做目标函数,由于又是x、y的解析式,所以又叫线性目标函数,上述问题就是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①下的值和最小值问题。
线性约束条件除了用一次不等式表示外,有时也有一次方程表示。
一般地,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在上述问题中,可行域就是阴影部分表示的三角形区域,其中可行解(5,2)和(1,1)分别使目标函数取得值和最小值,它们都叫做这个问题的解。
高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掌握这两个定理的关系并会用这两个定理解决有关几何问题。
2、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轨迹问题。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的引入证明及运用。
教学难点: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教学关键:
1、垂直平分线上所有的点和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2、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所有点都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教具:投影仪及投影胶片。
教学过程:
一、提问
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是什么?
2、怎样做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二、新课
1、请同学们在课堂练习本上做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EF(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做)。
2、在EF上任取一点P,连结PA、PB量出PA=?,PB=?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值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得出结果PA=PB,再取一点P'试一试仍然有P'A=P'B,引导学生猜想EF上的所有点和点A、点B的距离都相等,再请同学把这一结论叙述成命题(用幻灯展示)。
定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这个命题,是我们通过作图、观察、猜想得到的,还得在理论上加以证明是真命题才能做为定理。
例题:
已知:如图,直线EF⊥AB,垂足为C,且AC=CB,点P在EF上
求证:PA=PB
如何证明PA=PB学生分析得出只要证RTΔPCA≌RTΔPCB
答:证明:∵PC⊥AB(已知)
∴∠PCA=∠PCB(垂直的定义)
在ΔPCA和ΔPCB中
∴ΔPCA≌ΔPCB(SAS)
即:PA=P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反过来,如果PA=PB,P1A=P1B,点P,P1在什么线上?
过P,P1做直线EF交AB于C,可证明ΔPAP1≌PBP1(SSS)
∴EF是等腰三角型ΔPAB的顶角平分线
∴EF是AB的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
∴P,P1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于是得出上述定理的逆定理(启发学生叙述)(用幻灯展示)。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根据上述定理和逆定理可以知道:直线MN可以看作和两点A、B的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作是和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三、举例(用幻灯展示)
例:已知,如图ΔABC中,边AB,BC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点P,求证:PA=PB=PC。
证明:∵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PA=PB
同理PB=PC
∴PA=PB=PC
由例题PA=PC知点P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P,这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四、小结
正确的运用这两个定理的关键是区别它们的条件与结论,加强证明前的分析,找出证明的途径。定理的作用是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或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教案设计说明》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都是几何中的重要定理,也是一条重要轨迹。在几何证明、计算、作图中都有重要应用。我讲授这节课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第一节课,主要完成定理的引出、证明和初步的运用。
在设计教案时,我结合教材内容,对如何导入新课,引出定理以及证明进行了探索。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上我先让学生做一条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EF,在EF上取一点P,让学生量出PA、PB的长度,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每个人量得的这两个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得到什么结论?学生回答:PA=PB。然后再让学生取一点试一试,这两个长度也相等,由此引导学生猜想到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通过作图、观察、量一量再得出结论。从而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参与、发现、探索的过程。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性质定理的.题设与结论,画图写出已知、求证,通过分析由学生得出证明性质定理的方法,这个过程既是探索过程也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只有学生动脑思考了,才能真正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以及证明方法。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如果有两点到线段的两端点的距离相等,这样的点应在什么样的直线上?由条件得出这样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从而引出性质定理的逆定理,由上述两个定理使学生再进一步知道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以看作是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的所有点的集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道理,也能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讲解例题时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以及逆定理来证,避免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最后总结点P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这个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为了使学生当堂掌握两个定理的灵活运用,让学生做87页的两个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高二数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把握有关证实和判定的基本方法、
(1)了解并区分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奇函数,偶函数等概念、
(2)能从数和形两个角度熟悉单调性和奇偶性、
(3)能借助图象判定一些函数的单调性,能利用定义证实某些函数的单调性;能用定义判定某些函数的奇偶性,并能利用奇偶性简化一些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
2、通过函数单调性的证实,提高学生在代数方面的推理论证能力;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从非凡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3、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理论研究,增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培养乐于求索的精神,形成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二、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1)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包括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单调区间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的判定方法,函数单调性与函数图像的关系、
(2)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包括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方法,奇函数、偶函数的图像、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熟悉、教学的难点是领悟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本质,把握单调性的证实、
(2)函数的单调性这一性质学生在初中所学函数中曾经了解过,但只是从图象上直观观察图象的上升与下降,而现在要求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刻画它、这种由形到数的翻译,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在概念的形成上重点下功夫、单调性的证实是学生在函数内容中首次接触到的代数论证内容,学生在代数论证推理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弱的,许多学生甚至还搞不清什么是代数证实,也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所以单调性的证实自然就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法建议
(1)函数单调性概念引入时,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出发,回忆图象的增减性,从这点感性熟悉出发,通过问题逐步向抽象的定义靠拢、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图象怎么就升上去了?可以从点的坐标的角度,也可以从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关系的角度来解释,引导学生发现自变量与函数值的的变化规律,再把这种规律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对一些关键的词语(某个区间,任意,都有)的理解与必要性的熟悉就可以融入其中,将概念的形成与熟悉结合起来、
(2)函数单调性证实的步骤是严格规定的,要让学生按照步骤去做,就必须让他们明确每一步的必要性,每一步的目的,非凡是在第三步变形时,让学生明确变换的目标,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断号,在例题的选择上应有不同的变换目标为选题的标准,以便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函数的奇偶性概念引入时,可设计一个课件,以的图象为例,让自变量互为相反数,观察对应的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先从具体数值开始,逐渐让在数轴上动起来,观察任意性,再让学生把看到的用数学表达式写出来、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再得到等式时,就比较轻易体会它代表的是无数多个等式,是个恒等式、关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问题,也可借助课件将函数图象进行多次改动,帮助学生发现定义域的对称性,同时还可以借助图象(如)说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只是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高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推广角的概念、引入大于角和负角;(2)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3)理解任意角以及象限角的概念;(4)掌握所有与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角)的表示方法;(5)树立运动变化观点,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6)揭示知识背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7)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转体,逆(顺)时针旋转”,角有大于角、零角和旋转方向不同所形成的角等,引入正角、负角和零角的概念;角的概念得到推广以后,将角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引入象限角、非象限角的概念及象限角的判定方法;列出几个终边相同的角,画出终边所在的位置,找出它们的关系,探索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表示;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态与价值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角的概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即有正角、负角和零角之分.角的概念推广以后,知道角之间的关系.理解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法.
难点: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思考:你的手表慢了5分钟,你是怎样将它校准的?假如你的手表快了1.25
小时,你应当如何将它校准?当时间校准以后,分针转了多少度?
[取出一个钟表,实际操作]我们发现,校正过程中分针需要正向或反向旋转,有时转不到一周,有时转一周以上,这就是说角已不仅仅局限于之间,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任意角.
【探究新知】
1.初中时,我们已学习了角的概念,它是如何定义的呢?
[展示投影]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如图1.1-1,一条射线由原来的位置,绕着它的端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终止位置OB,就形成角a.旋转开始时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OB叫终边,射线的端点o叫做叫a的顶点.
2.如上述情境中所说的校准时钟问题以及在体操比赛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术语:“转体”(即转体2周),“转体”(即转体3周)等,都是遇到大于的角以及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同学们思考一下:能否再举出几个现实生活中“大于的角或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的例子,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又该如何区分和表示这些角呢?
[展示课件]如自行车车轮、螺丝扳手等按不同方向旋转时成不同的角,这些都说明了我们研究推广角概念的'必要性.为了区别起见,我们规定: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正角(positiveangle),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负角(negativeangle).如果一条射线没有做任何旋转,我们称它形成了一个零角(zeroangle).
8.学习小结
(1)你知道角是如何推广的吗?
(2)象限角是如何定义的呢?
(3)你熟练掌握具有相同终边角的表示了吗?会写终边落在x轴、y轴、直
线上的角的集合.
五、评价设计
1.作业:习题1.1A组第1,2,3题.
2.多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于的角和负角”的例子,熟练掌握他们的表示,
进一步理解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特点.
课后小结
(1)你知道角是如何推广的吗?
(2)象限角是如何定义的呢?
(3)你熟练掌握具有相同终边角的表示了吗?会写终边落在x轴、y轴、直
线上的角的集合.
课后习题
作业:
1、习题1.1A组第1,2,3题.
2.多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于的角和负角”的例子,熟练掌握他们的表示,
进一步理解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特点.
高二数学教案 篇6
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前提条件a=(x1,y1),b=(x2,y2),其中b≠0
结论当且仅当x1y2-x2y1=0时,向量a、b(b≠0)共线
[点睛](1)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还可以写成x1x2=y1y2(x2≠0,y2≠0),即两个不平行于坐标轴的共线向量的对应坐标成比例;
(2)当a≠0,b=0时,a∥b,此时x1y2-x2y1=0也成立,即对任意向量a,b都有:x1y2-x2y1=0?a∥b.
[小试身手]
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已知a=(x1,y1),b=(x2,y2),若a∥b,则必有x1y2=x2y1.()
(2)向量(2,3)与向量(-4,-6)反向.()
答案:(1)√(2)√
2.若向量a=(1,2),b=(2,3),则与a+b共线的.向量可以是()
A.(2,1)B.(-1,2)C.(6,10)D.(-6,10)
答案:C
3.已知a=(1,2),b=(x,4),若a∥b,则x等于()
A.-12B.12C.-2D.2
答案:D
4.已知向量a=(-2,3),b∥a,向量b的起点为A(1,2),终点B在x轴上,则点B的坐标为________.
答案:73,0
向量共线的判定
[典例](1)已知向量a=(1,2),b=(λ,1),若(a+2b)∥(2a-2b),则λ的值等于()
A.12B.13C.1D.2
(2)已知A(2,1),B(0,4),C(1,3),D(5,-3).判断与是否共线?如果共线,它们的方向相同还是相反?
[解析](1)法一:a+2b=(1,2)+2(λ,1)=(1+2λ,4),2a-2b=2(1,2)-2(λ,1)=(2-2λ,2),由(a+2b)∥(2a-2b)可得2(1+2λ)-4(2-2λ)=0,解得λ=12.
法二:假设a,b不共线,则由(a+2b)∥(2a-2b)可得a+2b=μ(2a-2b),从而1=2μ,2=-2μ,方程组显然无解,即a+2b与2a-2b不共线,这与(a+2b)∥(2a-2b)矛盾,从而假设不成立,故应有a,b共线,所以1λ=21,即λ=12.
[答案]A
(2)[解]=(0,4)-(2,1)=(-2,3),=(5,-3)-(1,3)=(4,-6),
∵(-2)×(-6)-3×4=0,∴,共线.
又=-2,∴,方向相反.
综上,与共线且方向相反.
向量共线的判定方法
(1)利用向量共线定理,由a=λb(b≠0)推出a∥b.
(2)利用向量共线的坐标表达式x1y2-x2y1=0直接求解.
[活学活用]
已知a=(1,2),b=(-3,2),当k为何值时,ka+b与a-3b平行,平行时它们的方向相同还是相反?
解:ka+b=k(1,2)+(-3,2)=(k-3,2k+2),
a-3b=(1,2)-3(-3,2)=(10,-4),
若ka+b与a-3b平行,则-4(k-3)-10(2k+2)=0,
解得k=-13,此时ka+b=-13a+b=-13(a-3b),故ka+b与a-3b反向.
∴k=-13时,ka+b与a-3b平行且方向相反.
三点共线问题
[典例](1)已知=(3,4),=(7,12),=(9,16),求证:A,B,C三点共线;
(2)设向量=(k,12),=(4,5),=(10,k),当k为何值时,A,B,C三点
共线?
[解](1)证明:∵=-=(4,8),
=-=(6,12),
∴=32,即与共线.
又∵与有公共点A,∴A,B,C三点共线.
(2)若A,B,C三点共线,则,共线,
∵=-=(4-k,-7),
=-=(10-k,k-12),
∴(4-k)(k-12)+7(10-k)=0.
解得k=-2或k=11.
有关三点共线问题的解题策略
(1)要判断A,B,C三点是否共线,一般是看与,或与,或与是否共线,若共线,则A,B,C三点共线;
(2)使用A,B,C三点共线这一条件建立方程求参数时,利用=λ,或=λ,或=λ都是可以的,但原则上要少用含未知数的表达式.
高二数学教案 篇7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线性规划是利用数学为工具来研究一定的人、财、物、时、空等资源在一定的条件下,如何精打细算巧安排,用最少的资源,取得的经济效益,这一部分内容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应用性,同时渗透了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数学建模法。
二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结合出解答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对许多学生来说,解数学应用题的最常见的困难是不会持实际问题转化或数学问题,即不会建模,对学生而言,解决应用问题的障碍主要有三类:①不能正确理解题意思,弄清各元素之间的关系;②不能弄清问题的主次关系,因而抓不住问题的本质,无法建立数学模型;③孤立考虑单个问题情境,不能多联想。
三 设计思想:
注意学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成就感,一切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以问题是驱动,激发学生学习乐趣。
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以及约束条件、目标函数、可行域、可行解、解等基本概念;了解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联想以及作图的能力等。渗透集合,化归,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问“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求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即线性规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并结合出解答。
六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某工厂用A、B两种配件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每生产一会一件甲产品使用4个A配件耗时1个小时,每生产一件乙产品使用4个B配件耗时2小时,该厂每天最多可以配件厂获得16个A配件和12个B配件,按每天工作8小时计算,该厂所有可能的月生产安排是什么?由学生列出不等关系,并画出平面区域,由此引入新课。
(二)问题深入,推进新课
①引领学生自主探索引入问题中的实际问题,怎样安排才有意义?
②若生产一件甲产品获利2万元,生产一件乙产品获利3万元,采用哪种生产安排利润?
设计意图:
由实际问题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探究过程中,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容易抓不住问题的主干,需要适时的引导。
(三)揭示本质 深化认识
提出问题:
① 上述探索的问题中,Z的几何意义是什么?结合图形说明
②结合以上探究,理解什么是目标函数?线性目标函数?什么是线性规划?弄清什么是可行域解?可行域?解?
③你能根据以上探究总结出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步骤吗?
(四)应用示例
高二数学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理解简单的框图的功能。
②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的自主性学习,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三、教法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循环结构,能识别和画出简单的循环结构框图,
难点:循环结构中循环条件和循环体的确定。
三、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遵循引导发现,循序渐进的思路,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运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故求新
引例:写出求 的值的一个算法,并用框图表示你的算法。
此例由学生动手完成,投影展示学生的做法,师生共同点评。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求创。
设计引例的目的是复习顺序结构,提出递推求和的方法,导入新课。此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使学生保持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讲授新课
1、循序渐进,理解知识
【1】选择“累加器”作为载体,借助“累加器”使学生经历把“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过程,同时经历初始化变量,确定循环体,设置循环终止条件3个构造循环结构的关键步骤。
(1)将“递推求和”转化为“循环求和”的缘由及转化的方法和途径
引例“求 的值”这个问题的自然求和过程可以表示为:
用递推公式表示为:
直接利用这个递推公式构造算法在步骤 中使用了 共100个变量,计算机执行这样的算法时需要占用较大的内存。为了节省变量,充分体现计算机能以极快的速度进行重复计算的优势,需要从上述递推求和的步骤 中提取出共同的结构,即第n步的结果=第(n-1)步的结果+n。若引进一个变量 来表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则第n步可以表示为赋值过程 。
(2)“ ”的含义
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计算机中累加器的工作原理,借助形象直观对知识点进行强调说明① 的作用是将赋值号右边表达式 的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量 。
②赋值号“=”右边的变量“ ”表示前一步累加所得的和,赋值号“=”左边的“ ”表示该步累加所得的和,含义不同。
③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意义不同。 在数学中是不成立的。
借助“累加器”既突破了难点,同时也使学生理解了 中 的变化和 的含义。
(3)初始化变量,设置循环终止条件
由 的初始值为0, 的值由1增加到100,可以初始化循环变量和设置循环终止条件。
【2】循环结构的概念
根据指定条件决定是否重复执行一条或多条指令的控制结构称为循环结构。
教师学生一起共同完成引例的框图表示,并由此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循环结构的概念。这样讲解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同时使学生体会了问题的抽象过程和算法的构建过程。还体现了我们研究问题常用的“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
2、类比探究,掌握知识
例1:改造引例的程序框图表示①求 的值
②求 的值
③求 的值
④求 的值
此例可由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师生共同点评完成。
通过对引例框图的反复改造逐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循环结构,体会用循环结构表达算法,关键要做好三点:①确定循环变量和初始值②确定循环体③确定循环终止条件。
高二数学教案 篇9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包括推论)及其证明.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文字命题的证明.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什么叫做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点和底角?
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事先备好的等腰三角形纸片对折,使两腰叠在一起,发现它的两底角重合,从而得到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命题,当然此命题的真实性还需推理论证.
新课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文字命题证明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并且都要结合图形使之具体化.
2.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且垂直于底边.
从性质定理的证明过程可以知道(如图1)BD=DC,∠ADB=∠ADC,所以AD平分BC,且AD⊥BC,即得推论.
从推论1可以知道,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有着重要的应用,一般说,利用“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性质证明两角相等;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条主要线段重合”的性质,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利用“等边三角形各角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的性质,来证明一个角是60°,或作图中通过作等边三角形,作出一个60°的角.
例1已知:如图2,房屋的顶角∠BAC=100°,过屋顶A的立柱AD⊥BC、屋椽AB=AC.求顶架上∠B、∠C、∠BAD、∠CAD的度数.
这是一道几何计算题,要使学生熟悉解计算题的步骤,引导学生写出解题过程.
小结
1.叙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本堂所讲定理及推论)及其应用.
2.等腰三角形顶角与底角之间的常用关系式:在△ABC中,AB=AC,则
(1)∠A=180°-2∠B=180°-2∠C;
3.已知等腰三角形一个角的度数,求其它两个角的度数:(1)若已知角是钝角或直角,则此角一定为顶角,于是由2中(2)可求出两底角;(2)若已知角是锐角,则此角可能是顶角,也可能是底角.若为前者,可按2中(2)求出两底角.若为后者,则可按2中(1)求出顶角.
练习:略
作业:略
四、教学注意问题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在今后解(证)几何题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务必引起学生重视.且应反复练习.
2.几何计算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高二数学教案 篇10
第1课时算法的概念
[核心必知]
1.预习教材,问题导入
根据以下提纲,预习教材P2~P5,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a1x+b1y=c1,①a2x+b2y=c2,②其中a1b2-a2b1≠0,如何写出它的求解步骤?
提示:分五步完成:
第一步,①×b2-②×b1,得(a1b2-a2b1)x=b2c1-b1c2,③
第二步,解③,得x=b2c1-b1c2a1b2-a2b1.
第三步,②×a1-①×a2,得(a1b2-a2b1)y=a1c2-a2c1,④
第四步,解④,得y=a1c2-a2c1a1b2-a2b1.
第五步,得到方程组的解为x=b2c1-b1c2a1b2-a2b1,y=a1c2-a2c1a1b2-a2b1.
(2)在数学中算法通常指什么?
提示:在数学中,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和有限的步骤.
2.归纳总结,核心必记
(1)算法的概念
12世纪
的算法指的是用阿拉伯数字进行算术运算的过程
续表
数学中
的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和有限的步骤
现代算法通常可以编成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执行并解决问题
(2)设计算法的目的
计算机解决任何问题都要依赖于算法.只有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解为若干个明确的步骤,即算法,并用计算机能够接受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计算机才能够解决问题.
[问题思考]
(1)求解某一个问题的算法是否是的?
提示:不是.
(2)任何问题都可以设计算法解决吗?
提示:不一定.
[课前反思]
通过以上预习,必须掌握的几个知识点:
(1)算法的概念:;
(2)设计算法的目的:.
[思考1]应从哪些方面来理解算法的概念?
名师指津:对算法概念的三点说明:
(1)算法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的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的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骤之内完成.
(2)算法与一般意义上具体问题的解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之间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也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算法的获得要借助一般意义上具体问题的求解方法,而任何一个具体问题都可以利用这类问题的一般算法来解决.
(3)算法一方面具有具体化、程序化、机械化的特点,同时又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精确性,所以算法在解决问题中更具有条理性、逻辑性的特点.
[思考2]算法有哪些特征?
名师指津:(1)确定性:算法的每一个步骤都是确切的,能有效执行且得到确定结果,不能模棱两可.
(2)有限性:算法应由有限步组成,至少对某些输入,算法应在有限多步内结束,并给出计算结果.
(3)逻辑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步都只能有一个确定的继任者,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入到后一步,并且每一步都确定无误后,才能解决问题.
(4)不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算法不一定只有的一个,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5)普遍性: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
V讲一讲
1.以下关于算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描述算法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可用自然语言也可用其他语言
B.算法可以看成按照要求设计好的有限的确切的计算序列,并且这样的`步骤或序列只能解决当前问题
C.算法过程要一步一步执行,每一步执行的操作必须确切,不能含混不清,而且经过有限步或无限步后能得出结果
D.算法要求按部就班地做,每一步可以有不同的结果
[尝试解答]算法可以看成按照要求设计好的有限的确切的计算序列,并且这样的步骤或计算序列能够解决一类问题,故B不正确.
算法过程要一步一步执行,每一步执行操作,必须确切,只能有结果,而且经过有限步后,必须有结果输出后终止,故C、D都不正确.
描述算法可以有不同的语言形式,如自然语言、框图语言等,故A正确.
答案:A
判断算法的关注点
(1)明确算法的含义及算法的特征;
(2)判断一个问题是否是算法,关键看是否有解决一类问题的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内完成.
V练一练
1.(20xx?西南师大附中检测)下列描述不能看作算法的是()
A.洗衣机的使用说明书
B.解方程x2+2x-1=0
C.做米饭需要刷锅、淘米、添水、加热这些步骤
D.利用公式S=πr2计算半径为3的圆的面积,就是计算π×32
解析:选BA、C、D都描述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看作算法,而B只描述了一个事例,没有说明怎样解决问题,不是算法.
假设家中生火泡茶有以下几个步骤:
a.生火b.将水倒入锅中c.找茶叶d.洗茶壶、茶碗e.用开水冲茶
[思考1]你能设计出在家中泡茶的步骤吗?
名师指津:a→a→c→d→e
[思考2]设计算法有什么要求?
名师指津:(1)写出的算法必须能解决一类问题;
(2)要使算法尽量简单、步骤尽量少;
(3)要保证算法步骤有效,且计算机能够执行.
V讲一讲
2.写出解方程x2-2x-3=0的一个算法.
[尝试解答]法一:算法如下.
第一步,将方程左边因式分解,得(x-3)(x+1)=0;①
第二步,由①得x-3=0,②或x+1=0;③
第三步,解②得x=3,解③得x=-1.
法二:算法如下.
第一步,移项,得x2-2x=3;①
第二步,①式两边同时加1并配方,得(x-1)2=4;②
第三步,②式两边开方,得x-1=±2;③
第四步,解③得x=3或x=-1.
法三:算法如下.
第一步,计算方程的判别式并判断其符号Δ=(-2)2+4×3=16>0;
第二步,将a=1,b=-2,c=-3,代入求根公式x1,x2=-b±b2-4ac2a,得x1=3,x2=-1.
设计算法的步骤
(1)认真分析问题,找出解决此题的一般数学方法;
(2)借助有关变量或参数对算法加以表述;
(3)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划分为若干步骤;
(4)用简练的语言将步骤表示出来.V
练一练
2.设计一个算法,判断7是否为质数.
解:第一步,用2除7,得到余数1,所以2不能整除7.
第二步,用3除7,得到余数1,所以3不能整除7.
第三步,用4除7,得到余数3,所以4不能整除7.
第四步,用5除7,得到余数2,所以5不能整除7.
第五步,用6除7,得到余数1,所以6不能整除7.
因此,7是质数.
V讲一讲
3.一次青青草原草原长包包大人带着灰太狼、懒羊羊和一捆青草过河.河边只有一条船,由于船太小,只能装下两样东西.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灰太狼要吃懒羊羊,懒羊羊要吃青草,请问包包大人如何才能带着他们平安过河?试设计一种算法.
[思路点拨]先根据条件建立过程模型,再设计算法.
[尝试解答]包包大人采取的过河的算法可以是:
第一步,包包大人带懒羊羊过河;
第二步,包包大人自己返回;
第三步,包包大人带青草过河;
第四步,包包大人带懒羊羊返回;
第五步,包包大人带灰太狼过河;
第六步,包包大人自己返回;
第七步,包包大人带懒羊羊过河.
实际问题算法的设计技巧
(1)弄清题目中所给要求.
(2)建立过程模型.
(3)根据过程模型建立算法步骤,必要时由变量进行判断.
V练一练
3.一位商人有9枚银元,其中有1枚略轻的是假银元,你能用天平(无砝码)将假银元找出来吗?
解:法一:算法如下.
第一步,任取2枚银元分别放在天平的两边,若天平左、右不平衡,则轻的一枚就是假银元,若天平平衡,则进行第二步.
第二步,取下右边的银元放在一边,然后把剩下的7枚银元依次放在右边进行称量,直到天平不平衡,偏轻的那一枚就是假银元.
法二:算法如下.
第一步,把9枚银元平均分成3组,每组3枚.
第二步,先将其中两组放在天平的两边,若天平不平衡,则假银元就在轻的那一组;否则假银元在未称量的那一组.
第三步,取出含假银元的那一组,从中任取2枚银元放在天平左、右两边称量,若天平不平衡,则假银元在轻的那一边;若天平平衡,则未称量的那一枚是假银元.
高二数学教案 篇11
学习目标:
1、了解本章的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思想方法
2、能叙述随机变量的定义
3、能说出随机变量与函数的关系,
4、能够把一个随机试验结果用随机变量表示
重点:能够把一个随机试验结果用随机变量表示
难点:随机事件概念的透彻理解及对随机变量引入目的的认识:
环节一:随机变量的定义
1.通过生活中的一些随机现象,能够概括出随机变量的定义
2能叙述随机变量的定义
3能说出随机变量与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一、阅读课本33页问题提出和分析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了解一个随机现象的规律具体指的是什么?
2、分析理解中的两个随机现象的随机试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建立了什么样的对应关系?
总结:
3、随机变量
(1)定义:
这种对应称为一个随机变量。即随机变量是从随机试验每一个可能的结果所组成的
到的映射。
(2)表示:随机变量常用大写字母.等表示.
(3)随机变量与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函数随机变量
自变量
因变量
因变量的范围
相同点都是映射都是映射
环节二随机变量的应用
1、能正确写出随机现象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2、能用随机变量的描述随机事件
例1:已知在10件产品中有2件不合格品。现从这10件产品中任取3件,其中含有的次品数为随机变量的学案.这是一个随机现象。(1)写成该随机现象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2)试用随机变量来描述上述结果。
变式:已知在10件产品中有2件不合格品。从这10件产品中任取3件,这是一个随机现象。若Y表示取出的3件产品中的合格品数,试用随机变量描述上述结果
例2连续投掷一枚均匀的硬币两次,用X表示这两次正面朝上的次数,则X是一个随机变
量,分别说明下列集合所代表的`随机事件:
(1){X=0}(2){X=1}
(3){X<2}(4){x>0}
变式:连续投掷一枚均匀的硬币三次,用X表示这三次正面朝上的次数,则X是一个随机变量,X的可能取值是?并说明这些值所表示的随机试验的结果.
练习:写出下列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并说明随机变量所取的值表示的随机变量的结果。
(1)从学校回家要经过5个红绿灯路口,可能遇到红灯的次数;
(2)一个袋中装有5只同样大小的球,编号为1,2,3,4,5,现从中随机取出3只球,被取出的球的号码数;
小结(对标)
高二数学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流程图的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
(2)能用文字语言表示算法,并能将算法用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流程图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程序化思想,在归纳概括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算法的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难点:用含有选择结构的流程图表示算法。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体会到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学习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教学用具:尺规作图工具,多媒体。
四、教学思路
(一)、问题引入 揭示课题
例1 尺规作图,确定线段的一个5等分点。
要求:同桌一人作图,一人写算法,并请学生说出答案。
提问:用文字语言写出算法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体验到:显得冗长,不方便、不简洁。
教师说明:为了使算法的表述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我们今天学习用一些通用图型符号构成一张图即流程图表示算法。
本节要学习的是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右图即是同流程图表示的算法。
(二)、观察类比 理解课题
1、 投影介绍流程图的符号、名称及功能说明。
符号 符号名称 功能说明终端框 算法开始与结束处理框 算法的各种处理操作判断框 算法的各种转移
输入输出框 输入输出操作指向线 指向另一操作
2、讲授顺序结构及选择结构的概念及流程图
(1)顺序结构
依照步骤依次执行的一个算法
流程图:
(2)选择结构
对条件进行判断来决定后面的步骤的结构
流程图:
3.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与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的比较
(1)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公式 当r=10时写出计算圆的面积的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解:
算法(自然语言)
①把10赋与r
②用公式 求s
③输出s
流程图
(2) 已知函数 对于每输入一个X值都得到相应的函数值,写出算法并画流程图。
算法:(语言表示)
① 输入X值
②判断X的范围,若 ,用函数Y=x+1求函数值;否则用Y=2-x求函数值
③输出Y的值
流程图
小结:含有数学中需要分类讨论的或与分段函数有关的问题,均要用到选择结构。
学生观察、类比、说出流程图与自然语言对比有何特点?(直观、清楚、便于检查和交流)
(三)模仿操作 经历课题
1.用流程图表示确定线段A.B的一个16等分点
2.分析讲解例2;
分析:
思考:有多少个选择结构?相应的流程图应如何表示?
流程图:
(四)归纳小结 巩固课题
1.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的模式是怎样的?
2.怎样用流程图表示算法。
(五)练习P99 2
(六)作业P99 1
高二数学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语言描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2.能够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让学生观察真实的空间物体和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如何概括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举例和相互交流,介绍本节课所学内容,出示课题。
2.阐述目标,检查预习
3.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引导学生观察棱柱的实物和图片,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
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
(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3)每相邻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定义。
(3)提出问题:请列举身边的棱柱并进行分类。
(4)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定义、分类和表示。
(5)让学生观察圆柱,并演示圆柱的实物模型,概括出圆柱的定义以及相关的定义和表示。
(6)引导学生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定义、表示以及分类,借助演示模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7)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4.提问回答,解决问题,扩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否为棱柱?(通过反例说明)
(2)棱柱的任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4)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必须在绕直角三角形的某一条边的条件下,几何体才有可能是圆锥吗?
高二数学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正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周期性、(小)值、单调性、奇偶性;
(2)能熟练运用正弦函数的性质解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正弦函数在R上的图像,让学生探索出正弦函数的性质;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索归纳能力;让学生体验自身探索成功的喜悦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认识到转化“矛盾”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经;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弦函数的性质。
难点:正弦函数的性质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在数学一中已经学过函数,并掌握了讨论一个函数性质的几个角度,你还记得有哪些吗?在上一次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弦函数的y=sinx在R上图像,下面请同学们根据图像一起讨论一下它具有哪些性质?
【探究新知】
让学生一边看投影,一边仔细观察正弦曲线的图像,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正弦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
(2)正弦函数的值域是什么?
(3)它的最值情况如何?
(4)它的正负值区间如何分?
(5)?(x)=0的.解集是多少?
师生一起归纳得出:
1、定义域:y=sinx的定义域为R
2、值域:引导回忆单位圆中的正弦函数线,结论:|sinx|≤1(有界性)
再看正弦函数线(图象)验证上述结论,所以y=sinx的值域为[-1,1]
课后小结
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作业:习题1—4第3、4、5、6、7题。
【高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高二数学教案01-26
高二数学教案12-04
高二数学教案04-27
高二数学教案优秀10-12
高二数学教案精品01-24
关于高二数学教案12-16
高二数学教案范文01-06
关于高二数学教案12-01
高二优秀数学教案11-14
【实用】高二数学教案优秀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