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10-03 08:13:27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品(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教案精品(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要求:

  1.复习用部首法。训练按偏旁部首归类积累词汇。写出有关词语的近义词。改正病句中用错的词,准确使用词语。

  2.在观察景物的基础上练习说话,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按顺序一句一句说清楚。

  3.通过阅读短文大体了解内容;能找出短文重点句子,受到思想教育,并丰富语言。

  4.把最近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讲给同学听,要求把事情经过说清楚,然后写下来。

  教学思路:

  1.字词句的训练力求揭示规律,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增加训练的效果。

  2.保证时间,以练为主,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3.说话、作文训练,把重点放在要求说(写)清楚、完整、通顺上。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按部首法的顺序填表。

  1.读题目,明确填表的要求。

  2.谁来说说按部首的步骤?要既准又快,关键是什么?(准确地确定部首)部首的位置一般在字的什么部位(上、下、左、右、外、中坐、起笔)

  3.看看今天要查的四个字,你觉得哪个字较难确定部首?(估计学生提出“束”字)

  “束”是独体字,一般查起笔(一部);另外,它去掉中间的“扁口”的部分也是部首,因此,还可查“木”部。

  4.请大家选择“束”的一个部首并填表。

  查后样对,注意“束”在字典里有几个义项,这儿当“完了”讲,“结束”指事情发展或进行到最后阶段。

  5.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查另三个字。查后校对。赠:贝部; 12画;“赠”当“送”讲;“赠送”指无代价地把东西送给别人。表:衣部;2画;“表”指外部,与“里”相对,“表示”指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避:辶部;13画;“避”为“隐藏”,“躲避”指故意离开或隐蔽起来,使人看不见。

  二、写出带有下面部首的字,看谁写得又对又多。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这九个部首大家会读吗?(指名读)

  3.能说说这些部首的使用特点吗?(比如“木”部,由它作部首组成的字都同“树木”或“木头”有关。)

  4.给大家5分钟时间,在练习本上写出带有这些部首的字,看谁写得又对又多。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

  写后师生校正评议,要求把字写正确的同时还要写端正。

  三、给下面每个词写出两个意思相近的词。

  1.汉语的词汇很丰富,表达一个意思往往有几个意思相近的词。

  2.请大家给下面的词分别写出两个近义词。

  灵便——灵巧 灵活 温暖——温和 暖和

  喜悦——愉快 欢悦 仿佛——如同 好像

  3.这些近义词尽管意思接近,但还有差别。我们要仔细体会这种意义上的细微差别,写作时选用最恰当、最确切的词儿。因此,我们掌握的近义词越多,词汇也就越丰富,写作文时挑选的余地也就越大。

  四、下面句中哪些词语用得不合适,说说为什么,并改正过来。

  1.读题明确要求。

  2.默读句子,找出不合适的词语,并想一个恰当的填在括号里。

  3.讨论,并说明理由。

  (1)“热心”应改为“热情”。“热心”偏重于待人热情,对人、对事有兴趣,肯尽力。“热情”重在有深情厚谊上。

  (2)“爱护”应改为“爱惜”。“爱护”重在“护”,对象多是能够被伤害或损坏的.。“爱惜”重在“惜”,对象多是能够逐渐消耗,易于浪费的。

  (3)“坚定”应改为“坚持”。“坚定”一般用来形容信念、思想、立场等,重在不动摇。“坚持”重在保持、持续下去。

  4.请大家用“热心、爱护、坚定”各说一句话,以便进一步区别词义和用法。

  五、说话。

  (为便于指导,课前可统一组织学生游览,游览时注意指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1.谁能用一句话,把我们什么时候,去哪儿游览说清楚,还可加上天气和周围的环境情况。(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句子表述同一个意思)

  2.在那儿你都看到了些什么景物?它们是什么样子的?色彩怎样?(引导学生抓住特点)

  3.你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大家按什么顺序观察的,就按什么顺序说(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表示先后过渡的词语,如:先……接着……最后……;穿过……我们又来到……)

  4.看着这些景物,你的心情怎样?

  5.自己练习。指名口述,集体评议。

  六、指导阅读“朱德同志尊敬老师的故事”

  1.默读全文,思考短文说了一件什么事。读后讨论。(说的是朱德同志尊敬老师的事)

  2.再次默读,思考讨论短文共几句话?哪一句话最重要,体现了短文的主要意思?

  3.划出不懂的词语,着重理解短文中带点的词语,通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思。

  4.通过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1)短文中的哪些句子是介绍朱德身份的?

  (2)“白发苍苍”说明什么?

  (3)朱德见到老人进来后有哪些举动?共几句话?(抓住表现朱德言谈举止的词语“立刻”站起“迎上”“敬礼”“伸出”“紧握”“亲切”“叫”“请坐”“等”“才”等引导学生加以体会。)朱德的这些举动说明什么?

  (4)从哪几句话知道了这位老人是朱德的老师的?

  5.阅读短文,体会朱德同志是怎样尊敬老师的。

  (1)这篇短文主要写的什么?学习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应该怎样做?

  (2)我们是如何学习这篇短文的?(总结学习方法)6.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七、指导学生作文。

  1.读题明确要求。

  2.引导说话:什么样的事是有意义的?(对别人有帮助,对社会有好处的事)想一想,你们最近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引导学生先个别说,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事师生共同说。)

  3.结合课文《亲人》第5自然段,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把“我”帮助老奶奶洗衣物的事情说清楚的。(教师点拨:时间,人物,先干什么,然后干什么,结果怎么样。)

  4.把学生刚才有代表性的事情,引导学生讲清楚,说具体。

  5.学生口述。师生评议。

  6.学生动笔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7.作后修改评议。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悟人物形象。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

  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描写人物。

  重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

  难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课前准备:阅读《儒林外史》,吴敬梓的资料.

  自学提纲: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认读生字生词。

  2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

  3这篇课文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刻画人物特点的?同时看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得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简介《儒林外史》。这部小说描绘了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封建社会极端

  腐朽和将要崩溃的趋势。

  二自学阅读提纲

  1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认得生字生词。

  2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

  3这篇课文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刻画人物特点的?同时看出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汇报展示

  1注意严监生 绪亲六眷 两茎

  2这个片段记述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而,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

  ,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爱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3“严监生喉咙里痰响的一进一出……”这是令人发笑的故事,这样的笔记真是犀利!一个爱财爱过

  生命的守财奴形象跃然纸上。

  四、拓展延伸

  1继续走进名著名作,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威尼斯的商人》莎士比亚 夏洛克 《怪个人》莫里

  哀 问巴世今 《欧巴妮劳郎台》 巴尔扎克 葛郎台

  2辩论:题需要吝啬,题还需要勤倍节约。

  3请结合学到的塑造人物形象,写一个性格鲜明得人物,表现人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

  病情发展变化 动作神态变化

  视财如命,惜钱成性,吝啬成病,一毛不拔。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作者用抒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钓鱼的故事,用烘托的手法,刻画了一个严格自觉遵守规则的好爸爸形象,使学生懂得,自觉是一个好公民应有的素养。作者对詹姆斯的心理变化写得特别细腻,教学中应着重感受他愉悦――矛盾――悲哀――自豪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到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学生缺乏阅读材料,对于一些规则尤其是生态保护方面的规则了解甚少。因此,课前需要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一些真实的反面资料。通过将近四年的培养,学生已经具备了自能读书、擅长批注、乐于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现的生词;

  2、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充分感知、体验和表达,感受詹姆斯在服从中透出的悲哀,反思他的行为,懂得遵守规则的必要性;

  3、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感悟的同时将学文与导行相结合,使学生懂得如何结合实际,遵守规则。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课前搜集了哪些有关规则的资料?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

  (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师补充有关名言和美国的一些生态规则。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

  [“阅读,归根结底是阅读自我。”设身处地的阅读文章,会更多地涉及读者个人的生活体验。生活体验越丰富,理解就越丰富、越深刻。搜集、交流材料丰富了学生的已知经验,为阅读文本作好了铺垫。同时强化了学生搜集资料的意识。]

  二、自读课文扫除障碍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词,逐步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学生读课文后指名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三、回顾学习方法学生自学交流。

  1、师:上单元我们又学习了两种自学方法:第一种是解答自己提出问题的方法。

  生:看问题的上文;看问题的下文;从全文整体内容理解。

  师:第二种是做批注笔记,能使我们更深入的学习课文。如何做批注笔记呢?

  生:画出自己喜欢的重点词句,记下不懂的问题,做简单的归纳概括,在课文旁边或者页下写一两句自己的想法。

  2、老师提出自学要求:

  (1)再读课文,在文中空白处做批注笔记。

  (2)小组内交流体会。对于仍有困惑的问题小组代表记录到黑板上。

  3、学生自学课文,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实践自学方法。

  4、小组内交流读书体会,组代表将困惑记录到黑板上。

  [自学、做批注和小组内交流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朗读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交流体会,形成对话。

  1、各小组代表交流组内体会,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2、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创设对话情景,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1)师:请同学们读37页金钥匙的内容。怎样能使自己深入课文,对课文产生深刻的体会?(学生自读)

  生:把课文中的`人物想象成自己;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

  师:请同学们把文中的詹姆斯换成“我”,然后深入读课文2~12自然段。

  (学生练读课文2~12自然段。)

  (2)指名学生读课文。

  (3)师:请同学们进行细致评价,如果觉得读得好,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如果有不足之处说说应该怎样读,为什么?(学生进行细致评价)

  (4)再指名读课文,让学生在评价中设身处地体会,读出作者的情感。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第一人称的阅读方法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想象中,身临其境,产生深切的体会。评价促读使学生的理解与读书浑然一体,锻炼了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3、展开辩论深化思想

  (1)鱼到底该不该放呢?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实话实说。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该放或不该放。)

  (2)根据学生观点,将全班学生(或按座次)分为正反两方。

  正方:必须放鱼反方:不必放鱼

  (3)展开辩论。辩论过程中,老师作好方向引导,如,激发学生从自己的已知经验――河水的干涸,生物的灭迹等方面来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全班参与辩论,发挥了集体智慧,给更多学生表现的机会,体现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的新理念。“话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在辩论中学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使自己的认识上升到另一个层次。]

  (4)总结辩论,升华思想。

  师:“只有按照正当的法规生活的人,才不同于动物。”遵守规则应成为每个人内心的一种意识,不受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你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根据感受写出自己喜爱的规则名言。

  (学生书写名言并交流。根据交流情况,张贴学生写的名言。)

  [“语文课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凝聚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

  五、积累拓展

  1、小组内合作巩固生字生词。

  2、做摘录笔记。

  总评: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中注重学习策略的学习和实践,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交流学习中也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学交流空间,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材特点进行有重点的引导,使得学习过程有层次,有深度。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是拓展阅读中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一成一败”的两个小故事。课文别具匠心的标题和巧妙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要求自己“更认真”“更严谨”的化学家形象,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地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学情分析:

  一看题目,学生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带着问题阅读,学生会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另外,文章的词句也较为浅显,只要老师能够大胆放手,学生一定会在交流中生发出更富个性化的想法,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在略读和精读的过程中,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内在精神。

  2、明确为什么以“标签”为题。

  3、品读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4、学习李比希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李比希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形形色色的标签图片)

  同学们,图片上的这些东西我们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称呼它们,叫什么?(学生回答:标签)

  2、师相机提问:看了图片,谁能简单的说说什么是标签?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床头上的标签》,看着这个题目,你们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请学生把问题写在小纸条上。)

  抽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课件出示字词)。

  抽生朗读、跟读、齐读。(相机介绍文中三位人物)

  2、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主人翁重点写了几件事情?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填空(课件展示)。

  (三)分析交流,解决疑问。

  1、带领学生整理提出的疑问,简单的问题直接在交流中解决。

  2、结合学生的质疑提出新的学习目标。

  预设

  (1)是什么使李比希与新元素失之交臂?

  (2)为什么要将标签贴在床头?

  (3)标签起到了什么作用?

  (4)为什么以“标签”为课题?

  将学生分为4人小组,分别研究这4个问题。

  3、抽生交流。

  在交流问题(1)时,老师出示句子

  他()呼吸,()地阅读,读完()。

  请学生填空,然后抓住填上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想象李比希此刻会想些什么?

  在交流问题(2)时,师问:把李比希贴标签的句子勾画出来。(课件出示),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交流问题(3)时,师问:李比希的“更认真”“更严谨”表现在哪里?学生在课文中画出有关词句。如:问、没有放过、反复思考、动手实验、查等。让学生体会抓住一个方面将事情写具体的方法。

  (四)总结

  从李比希的一成一败两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李比希身上具有怎样的科学精神?

  (五)小练习。

  如果选取下面这件事来介绍李比希,应当怎样调整内容?

  李比希经常从黎明工作到黄昏,又从黄昏工作到黎明。他的仆人常常这样抱怨说:“您整天都在实验室里工作,使得我简直没有机会等您不在时打扫它。”

  (六)配乐朗诵课文。

  (七)课外拓展。

  推荐阅读叶永烈的《逝世前的科学记录》、《叶永烈讲述科学家故事100个》、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

  板书设计:

  床头上的标签

  叶永烈

  失败:与新元素失之交臂

  李比希 认真、严谨、持之以恒

  成功:提高柏林蓝的质量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教学重点难点:

  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出示照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有同学去过或者在电视杂志上看过有关庐山的介绍了吗?那就简单讲讲庐山最有名的景点或者景致。

  结合谈话看照片(例如庐山瀑布、五老峰)

  2、其实,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在文字创造的美妙意境中去游一游。板书:庐山的云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A、读准生字音,将课文读正确。B、用“------?”划出文中的新词,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及时正音。增添(zeng tian)姿态(zi tai) 遮挡(zhe dang)B、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结合理解词语。第一节:这小节有好几个成语,你通过自学,懂得了哪个成语的意思?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第二节:绒帽(rong)缠绕(chan rao)系 ji系鞋带xi关系这小节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请同学来帮帮忙。弥漫:(雾气)布满、充满。缠绕:环绕。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第三小节:这小节也有好几个成语,你理解了吗?让同学也来享受你学习的成果。瞬息万变:形容变化极快。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四蹄生风:形容马跑得非常迅速。第四小节:云遮雾照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云遮雾罩”、“流连忘返”。

  三、同桌互读,把课文读流利。

  默读,理清文章脉络。几遍读下来,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课文用四个小节来介绍庐山的云雾,每小结分别写了什么?

  1、总学了庐山云雾的多和美。

  2、庐山云雾千姿百态。

  3、庐山云雾瞬息万变。

  4、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四、 作业:

  1、抄写词语三遍。

  2、摘抄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语等学习方法体味庐山云雾的奇丽,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那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你特别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尤其)(神秘美)

  3、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象————?

  4、那么奇丽的云雾想想细细去欣赏?

  三、精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山头的云雾 (象白色绒帽)半山的云雾 (象一条条玉带)山谷的云雾 (象茫茫的大海)遮挡山峰的云雾(象巨大的天幕)

  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 奇丽 神奇 美不胜收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小句好在哪里。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运用刚才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小节。

  2、指名说这一小节的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你怎么读吃来的?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对,是作者看到云的想象,你能象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写写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4、这么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自己的惊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小节。)

  五、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想说什么?

  六、作业:

  1、练习册。

  2、朗读背诵课文。

  3、仿照文中二、三小节的结构写法,写一处景物。

语文教案 篇6

  课题引起了我们的猜想:这是谁与谁的争吵?为什么事争吵?怎样争吵的?争吵的结果如何?这一件事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学习目标:

  1. 学会14个生字,会认13个生字。

  2、正确读写“石匠、墨水、故意、诚心诚意、承认、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等词语。(重点)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

  学法指导:

  利用熟字带生字,或者在语言环境里识记等方法理解生字新词。

  知识链接:

  亚米契斯 (1846—1908)艾德蒙多·德·亚米契斯,意大利作家,他周游世界各国,撰写了许多游记,以明快、新颖的笔触,记叙各国的风土人情,同时贯串了向意大利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宗旨。本课选自他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这本书1886年一经出版,即在意大利轰动一时,仅出版的头两个月就再版40多次。在它出版后的100多年里,已有100多种文字的译本。

  一、自主学习:

  1、我要把课文多读几遍,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同桌之间互读课文,共同正音。

  3、检查识字情况,指名读词语。

  石匠、墨水、故意、诚心诚意、承认、

  缘故、愤怒、独自、戒尺、既然

  4、给下列加粗的字注上拼音。

  ( )( ) ( ) ( ) ( )

  石匠 墨水 故意 诚心诚意 承认

  ( ) ( ) ( ) ( ) ( )

  缘故 愤怒 独自 戒尺 既然

  5、通过自学,我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词。我会写:

  二、合作探究

  1、自主识字。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学生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鼓励有创意的识字方法。

  2、认真观察今天要写的生字,说说我们在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我理解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它们是:

  3、讨论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课堂小结

  1.学了课文,你喜欢文中的那个人物?为什么?

  四、课堂检测

  15、《争吵》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课文内容,知道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重点)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并学着处理同学间发生的问题。(难点)

  一、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想想课文里的两个朋友在发生争吵后,他们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画出父亲说的话,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收集自己和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有趣的小事。

  二、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从争吵过程中,看出我和克莱谛是怎样的人?

  2.默读课文第五至第八自然段,在文中画出争吵之后我的心情的词句。

  (1)读了这几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2)我在争吵之后为什么后悔?又为什么不安呢?

  (3)从争吵之后,我的心理活动中,你对克莱谛有了怎样的了解?

  (4)我要认真的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3.小组内分角色读第九至第十三自然段。

  (1)重点理解“挨”的意思,体会“我”觉得时间过的太慢的心情。

  (2)找出克莱谛表情神态的词语。

  ( )( )这两个词说明了( )。

  4.齐读第十四自然段。

  (1)文中,父亲对我的教育共出现了几次,用笔画出来。

  (2)读了这几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三、课堂小结

  我学了这篇课文,懂得了( )。

  三、拓展延伸

  .同学之间难免磕磕碰碰,对吧?那请讲一件你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件事情,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

语文教案 篇7

  知识目标:

  反复朗读,理解寓言的含义。

  能力目标:

  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情感目标:

  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

  理解寓言含义,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含义。

  教学方式:

  朗读、讨论。

  教学用具: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反复朗读《白兔和月亮》,理解寓言的含义,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白兔和月亮

  周国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二、朗读《白兔和月亮》,整体感知: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把握结构, 掌握课文内容。

  三、学生自由地散读,讨论理解寓意。

  思考1: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第二问,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思考2: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围绕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人紧张不安,那还不如没有,不鼓吹一无所有。

  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讽刺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

  思考3:自我反思 :①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正确面对得失,把握人生态度。

  思考4:由你读到的这个故事思考:什么是寓言?

  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一个短小而生动形象的小故事中,就叫寓言。

  基本特征:象征手法,比喻、拟人、夸张。

  四、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特点和寓意。

  五、感知语言: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让学生试着仿写,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为合情合理的句子。

  1、 _______________皎洁的月色。

  2、 _______________无忧无虑的嬉戏。

  3、 _______________心旷神怡地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举世无双。

  5、 _______________一扫而光。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抓重点词句而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在第一单元的“自然景观”的教学中,学会了边读边展开想象的方法,能够把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具备了对资料进行搜集的能力,但对搜集到的资料整理能力还有待培养

  4、在写游记类的文章,能够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但是在具体观察某一具体景物的方法上层次性还不够,对于这一方法的指导还应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技能目标

  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中景物的特点。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导入,进入学习

  1、同学们,暑假的时候,老师去了一趟北京,来到了一处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的地方。(出示照片)这是哪里?(颐和园)今天我们就去看一看。注意看老师板书课题。颐字的左边里面是个口,左右要写匀称,其他两字也要写得方正。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不要拖音再读一次。

  2、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你对颐和园有哪些了解?(指生说)同学们,自己读书能知道这些真不简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通过刚才的回答,老师知道同学们对颐和园都有一定的了解。

  1、听课文朗读,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给课文标上自然段。

  2、为了更好地读好这篇文章,让我们先来解决一下生字词这些拦路虎。

  出示课文的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词语。

  3、指导写字“廊”,注意笔顺,竖提,横撇弯钩,“广”撇画伸展,里面笔画要紧凑,竖为悬针竖。(指导完,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过渡:拦路虎解决了,读起课文就更轻松了。

  4、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读课文的同时,找出作者主要游览了颐和园哪几个景点?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景点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5、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板书)指名读句子,(出示)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我们发现作者走到哪里就看到了哪里,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清楚地交代了游览的顺序,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做“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一般一个景点为一段,我们写游记的时候可以用上这种方法。

  6、出示颐和园景区地图,借助地图,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过渡:作者是怎样给我们描写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呢?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足迹再游览一番,从中慢慢体会吧。

  三、学习“长廊”特点

  首先,我们来到长廊,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

  1、默读第二自然段描写长廊的部分,用笔画出能体现长廊特点的词语和句子。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

  2、交流:出示幻灯

  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长廊的特点吗?(指名读,齐读)

  绿漆的柱子 ,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长”:①你抓住了数字,读出了长廊的长。师板书:七百

  “七百多米”大概有多长?(熟悉距离举例,如操场),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长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因此1992年,被认定为“吉尼斯世界记录”。这么长有什么感觉?(一眼望不到头)

  ②(齐读),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它到底有多长,好吗?

  ③小节:通过你们的朗读,长廊仿佛真的来到了我们的眼前 ,看来列数字的方法很有用。

  长廊除了长的特点,还有什么样的特点?(美)

  体会廊内的“艺术美” (师随机总结)

  ① “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

  “五彩的画”——颜色多,漂亮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作者通过比较(师板书:...没有...相同..)

  说明画的不仅多,而且内容丰富,其实,不止横槛上有,枋梁上,亭子内部都是,这样大大小小,加起来达到了14000多幅呢。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看到什么美景就让画师画下来,都花在这上了。你说长廊美不美呢?

  ②你现在又会怎么读呢?指名学生读,齐读。。

  过渡: 廊内的绘画艺术美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我们了。 还有哪儿也很美呢?

  体会廊外的“风景美”:

  ① 生自读句子体会鲜花不败, 微风送爽的怡人风景。

  ②你喜欢花香吗?让我们吸一口气,读一读这句描写廊外的风景的语句吧。

  3、想不想去看看长廊呢?播放画面

  师:这些都是我国的古典名著啊,民族英雄,神话传说,花草鱼虫......

  还想再看吗?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老师怎么能放得完呢?

  ⑤说话: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指名说)

  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屏示:

  “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师:这里有神话故事,有民间传说,还有历史故事,“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这就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这幅画里有风景,有人物,行走在这样的长廊里,就像...

  这样的长廊里,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

  ⑥带着这样的情感,我们再来读长廊。(配上琵琶乐)

  过渡:看得出,你们都被这廊外的的美景吸引住了,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使我国的园林艺术,因此,长廊成为了颐和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作者是怎样看长廊的呢?

  5、 屏示:师引读

  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小节: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生读

  先整体看,再看廊内,最后看廊外

  游颐和园要有顺序,介绍具体的景物原来也是非常讲究顺序的。作者就是这样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字,作比较写出了长廊的美。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颐和园这篇课文的内容,认识了“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在跟随作者的脚步游赏长廊的同时,还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来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收获真是不小!下一节课,我们再到万寿山和昆明湖去看一看,去领略颐和园中更多的美景。

  2、作业:仿照《颐和园》介绍景观的写作手法,你能用上一定的表达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你曾经去过的一处景观吗?

  板书设计

  长廊 七百

  颐和园 万寿山 …没有…相同…

  (美丽) 昆明湖 …像…

语文教案 篇9

  创意说明:了解诗歌,赏析诗歌,创作诗歌,本教案按照这个思路设计。青春年少,是如诗如画的年龄,在课堂上教一点写法,用诗人的眼光观察生活,必定会使学生神采飞扬。生活,本就是一首诗啊!

  教学步骤:

  一、朗读,力求读得有韵味。

  二、向同学介绍这首诗。

  1.本诗描写的是谁的生活?农家、渔人、牧羊女?

  2.本诗描绘了哪几幅生活的画面?农家在山中伐木,在竹间背瓜果。渔人摇舟捕鱼。牧羊女思恋牛背上的笛声。

  3.本诗抒发的感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

  4.景物的特点:露珠、幽谷、冷雾、白霜、草野、溪水等,描绘出一种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

  5.人物:农家、渔人、牧羊女,都远离城市的喧嚣,营造出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

  以上每个环节,都必须有充分的朗读。

  三、结合本诗,交流诗的特点。

  1.诗,语言优美,用词生动。2.诗,用环境描写表达作者感情。3.节奏感强,琅琅上口。(不限于以上几点)

  四、在作者笔下,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不是热闹与喧哗,而是一种宁静与闲适。你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作品交流、评议。

  【资料整合平台】

  1.《秋天》的相关背景 《秋天》是何其芳的早期诗作,系作者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所作。他的早期诗歌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属于现代派诗作。现代派诗歌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反对直接抒情和直接陈述,其内心世界决不和盘托出,而是运用暗示和隐喻展现心境,以客观象征主观,或只是描绘一个面貌,而不道出确切的含义。《秋天》这首诗收入何其芳的第一部诗集《预言》。这部诗集大多数作品写得朦胧晦涩,如《预言》一诗通篇都是象征。但《秋天》则写得较为明快,不像同期创作的其他作品难以理解,但第三节中少女的朦胧恋情写得十分微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易领悟的。严格说来,《秋天》并不太适宜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阅读,教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2. 秋(节选) 杜运燮

  经历过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叶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塔吊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使用建议:这首诗取景的范围较何其芳的《秋天》宽广,抓住了众多景物的特征,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进行描写。注意在朗读中体会,不须深究。

语文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戏剧的一些基本知识。

  2、体会剧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习通过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

  2、难点:朗读台词体会人物内心感受。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曹禺,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他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他的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和抒情性,这些都是剧作成熟的标志。他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曹禺以前,多数剧本主要以阅读欣赏为主。曹禺的《日出》等剧作,具有极好的舞台效果。《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它暴露了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的善良、忠厚和倔强的性格。

  二、词语解释。

  嗫嚅:口动,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世故:处事经验。

  凄楚;凄惨痛苦。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的声音。

  狞笑;凶恶地笑。

  萧条:经济衰微。

  三、听录音后,学生分角色朗读

  四、了解戏剧艺术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他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种类:a、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等;b、按剧情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c、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d、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还可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等。

  剧本的特点:(它是演出的依据和基础。)

  第一,剧本必须适应舞台演出,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发展变化;过程构成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第三,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舞台说明:

  写在每一幕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五、《日出》简介

  剧作选取了一个豪华大饭店和一个三等*院作为强烈对比的场景,前者围绕一个交际花陈白露以及糜集在她周围的银行经理、富婆、面首、洋教授,展开了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后者,则环绕着*女翠喜以及一个被卖到宝和下处的女孩“小东西”的命运,揭示了人间地狱般的黑暗。曹禺通过这种对比鞭挞了那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

  《日出》中李石清、黄省三虽出场不多,但都刻划得入木三分。

  六、请几十同学口述课文故事梗概,互相补充和纠正,从而正确了解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日出》第二幕的节选。写大丰银行的小职员黄省三哀求银行襄理李石清能让他再回来工作,被李石清冷潮热讽一番并被经理潘月事打昏在地。

  七、探究

  1、课文戏剧的矛盾冲突是什么?是怎样发展的?

  2、从这几次冲突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明确。

  1、这出戏围绕黄省三想复职的问题展开矛盾冲突。课文的开头写黄省三非常卑怯地向李石清求情,理由有:一个月只花银行十三块钱,孩子饿得直叫,银行还在盖大楼,银行还添了新人,让我回来,再累一点也心甘情愿。这些遭到了李石清的反驳:没饭吃,这不是粥厂,银行可以辞人,你讲良心,怪不得你现在这么可怜,谁叫你一大堆一大堆地养孩子。见求情无望,黄省三只好泪汪汪地告辞,看似矛盾冲突已经不存在了、可是刚走两步,黄省三忽然跑回来,因为他无路可走,无处可去,为了饥俄的三个孩子,他只有再次乞求李石清,别无他法。因此受到了李石清的无情羞辱,给他指出了去偷去拉洋车,最后竟唆使他去跳楼自杀。听了李玉清的一番冷酷无情的话黄省三“忽然爆发地悲声”“帮帮我,我不能死,为看我的孩子们,活得再苦我也死不得”、到这里黄省三与李石清发生了一场大冲突。一个残忍冷酷,毫无人性,一个卑怯,懦弱;一个冷言冷语将人往绝路上逼,一个苦苦哀求,呼天呛地。矛盾此时无从化解。接着潘月亭上场,黄有三的下跪求情惹恼了他,厉声地让黄滚开。这时黄省三内心积压已久的怨恨突然暴发出来,他“疯狂似的'又哭又笑地抽咽起来”“两手捶胸”“尖锐的声音,不顾一切地”“愤恨地”指责“你们真是没有良心,你们是贼,是强盗,是鬼啊!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这下完全激怒了潘月婷、矛盾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当潘月婷狠狠给了李石清当胸一拳时,矛盾冲突才得以解决。

  2、从以上矛盾冲实可以看出黄省三有如下性格特点:

  他非常的卑怯,懦弱。从他的神态动作可以看出、他与李石清的对话显然非常“胆小”;他只会“苦笑”、“他凄凉地”“又卷弄他的围巾”“嗫嚅地”,不断地“乞求”。被愚弄了,竟还会燃起了一线希望”“脸红、不安”“嘴唇自动”“惧怕地”。但为了他的孩子,为了那每月的十三块钱发出愤怒的吼叫。“我现在不怕你们啦!我不怕你们啦!(抓住潘经理的衣服)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可以看出他也有反抗、刚强的一面,但只是被逼无奈所为。

  八、以上我们对课文白了较深一层的理解,下面我们另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九、小结

  这场戏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却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结构严谨完整。简洁紧凑得就像一出独幕剧一样。人物个性鲜明。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随着情节的推移,人物的思想也在变化,这是这场或描绘人物性格的特点,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十、作业

  1、完成课后统习一。

  2、课外阅读《日出》。

  3、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排演这出戏,下节课在班上表演。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

  1、理解这篇戏剧的语言特色。

  (1)剧中人物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意图和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读一读剧中李石清的几段台同,说说他的个性特点。重点朗读黄省三控诉潘李二人的台词,体会并读出黄省三的内心感受。

  (2)试补出破折号所省略的话,并说说剧本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明确:

  (1)再读课文黄省三的台词,可以看出黄省三的性格的发展,他原本胆小、懦弱、万般无奈、畏畏缩缩、苦苦哀求。可是他走投无路,哀号、下跪、拉住李石清的手,疯狂地发

  出悲声“我不能死”,他求了李石清再求潘月亭,哀求不得时终于开口痛骂;潘月亭的当胸一拳打昏在地。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黄省三,从逆来顺受到无力的抗争,绝望的抗争、从未看透李潘之流,存有希望之心,希望他们发善心,到认清“你们是贼。是强盗,是鬼啊!你们的心简直比禽兽还不如——”,自发的反抗意识开始萌发,但他看不到出路而完全绝望,这是他以后走上自尽之路的原因。

  剧中李石清的刻划入木三分,他以他个人的所谓经验,无情嘲笑黄省三,“这时候你还讲良心!”他“魔鬼般地狞笑着”告诉黄省三:“你一层一层地爬上去,到了顶高的一层,就可以迈过栏杆,站在边上。再向空向外多走一步!那时候你也许有点心跳,但是只要过一秒,就一秒,你就再也不可怜了,你再也不愁吃,不愁穿了。—-”这段话说起来是那样的轻松自在,那么的冷静理智,真是个毫无人性的冷血的动物。

  但是李石清的性格也有他复杂的一面,他训斥黄省三“你这个傻子!这时候你还讲良心!怪不得你现在这么可怜了”;“有钱人的钱可以从人家手里大把地抢,你没有胆子,你怎么不能偷?”“你满肚子的天地良心,仁义道德,你只想凭着老实安份、养活你的妻儿老小,可是连自己一个老婆都养不住,你简直是个大废物,你还能养一大堆孩子!我告诉你,这个世界不是替你这样的人预备的。”这些话也掺杂了“愤世嫉俗”的情绪在里面,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在剧本第四幕中,升为银行襄理的李石清也被老板无情地解雇了,成了又一个“黄省三”,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2)文中有三处破折号用得特别好:

  ①那你可以到街上要——

  李石清故意不把话说完,想试探一下黄省三,看他有什么反应,他看到了黄省三脸红不安的样子,似乎有些幸灾乐祸。

  ②您说,要我去——

  对黄省三这样一个胆小怕事的读书人来说,他不敢说出,也羞于说出这个“偷”字来,他没有这个胆量。

  ③我太冤了,我非要杀了——

  黄省三被逼急了,发出绝望的吼叫“我非要杀了你”。但是面对潘月亭的怒喝“什么!”被吓住了不敢说出“你”。对黄省三的怯弱李石清早已看透了:“他说他要杀他自己——他这样的人是不会动手害人的”。

  3、学生上台表演,互相评析,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小结

  通过这个剧本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戏剧的一些基本常识,剧本描绘了“不足”者的备受欺凌,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正是通过对下层人物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

  四、作业:

  课后练习五、六。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写作教案03-11

语文识字教案02-22

语文的教案【推荐】02-22

关于语文的教案03-10

语文《春》教案03-08

语文上册教案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