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语文七年级教案

语文七年级教案

时间:2023-01-06 16:00:16 七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2、 难点。“山”、“海”的象征意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要解决好这三个学习重难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 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设想】

  1、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两个学习目标⑴、朗读课文,品味语言⑵、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朗读训练,调动学生情感来理解作品。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熟悉课文,提出疑难,扫除朗读和理解的障碍。

  3、共读课文,理清要点 ,以理清文章结构为目标,以欣赏配乐朗诵为引子,通 过师生共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在理解中反复朗读,把握要点,品味语言。

  〖学习方法〗

  读──讲──读──赏──读

  1、“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2、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3、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媒体设计〗

  第一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母亲教我的歌》。

  第二节诗歌配乐理查德与鲍丁.斯坦博格的长笛与钢琴合奏《大海》。

  (课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导入: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 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掌握重点字词。

  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1) 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诗的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和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现实中“海”和“山”。 第二节诗写我追寻心中的海和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比喻困难、障碍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为理想而艰苦奋斗的积极行动。“山”不止一座,只有坚持不懈翻过连绵群山,才能见到那美丽的大海;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挠的艰辛跋涉。所以这首诗写了诗人对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发了诗人渴望实现理想的感情。总之诗歌意蕴很丰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还需深入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

  (解说: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2) 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

  第二节情感变化为坚定──渴望──充满信心、乐观。

  3、正所谓“文贵自得”,“读中有悟”。试模仿例子,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淋漓尽致地演义出来。

  (1)、 哦,山那边/是海吗?

  提示: “是”字重读,句子呈升调。要读出充满疑惑和向往的语气。

  (2)、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提示:“是”“信念凝成”应重读,要读出肯定的语气,突出实现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坚定。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总结: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看来这任务要下堂课来完成了。

  4、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三、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在山的那边》选自 ,作者 。

  2、解释词语:

  隐秘 痴想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了吗?为什么?

  (明确:诗中并没明确说出理想实现了没有,只是在诗尾用向大家发出号召的方式提出:经过努力,理想一定会实现的观点。因为这首诗的主旨并不在于实现理想的结果,而至于过程,是要赞美那种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

  2.提炼诗的中心思想

  ( 明确:本诗通过写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好奇心的少年,赞扬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并锲而不舍的精神,并号召大家学习这种精神,发扬这种精神。

  建议:最好指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中心思想,教师给予引导就可以了。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探究讨论:诗中的“海”与“山”蕴涵着什么意思?(分小组讨论,因为诗的中心思想已明确,学生只要用脑一想就能得出结论,所以这个题学生自己讨论就可以了,教师不必要讲解)

  ( 明确:海是少年的梦想,理想(自己总结)信念,想望(诗中的词)山是少年追求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一个个小的目标。

  2.诗句“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中“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

  ( 明确:不是写山的颜色,是拟人的手法。把山比拟成人,是修辞方法的一种。拟人--定义:是把事物模拟做人来写的修辞方式。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建议:让学生举例子,教师点拨

  四、、体验与反思(四人小组讨论后发言)

  (1)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主要是看你面对困难时怎样对待,怎样克服困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想。

  (2)小结(师)

  要想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牢牢记住本课中的”海”.

  五、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提示:1.充分利用想象,想象我翻过一座座大山,经历无数险阻之后,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大海,这时的心情会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之后写下这段话,找几个代表学生在班里交流一下,答案并不唯一,目的在于开拓思路,发挥想象。

  六、、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你又重新树立了怎样的理想?你将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课后写一篇练笔,要有感而发。

  七、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努力奋斗

  爬过了山 看到了海

  克服困难 实现理想

  八、课后反思:这篇课文我们胜利的完成了课前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大家的课堂表现也非常积极,大部分的同学都在主动学习,这是我们这堂课成功的主要原因,我希望今后我们的学习都像今天这样令人满意。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2

  【目标导航】

  1、了解昆虫学方面的知识。

  2、把握文中说明的要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运用拟人手法写科学小品的方法,体会本文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

  【课时导学】

  一、日积月累

  1、作者介绍:

  法布尔,(1823~192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出生于农民家庭。四岁时因家庭贫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从小学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七岁时回到父素养身边开始上学。求学期间,因家庭生活所迫,几度迁居,少年的法布尔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致使中学也无法读下去。他靠自学考取了师范学院,毕业后做了二十几年的中学教师。他一面做教师工作,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31岁时凭两篇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昆虫记》第一卷,到1910年,他年过86岁时,第十卷问世。

  2、词语积累:

  扰乱 狩猎 喧嚣 喑哑 静谧 劫掠 酷爱 篝火

  嗉囊 吮吸 贪婪 和睦 篡夺 惊慌失措 更胜一筹

  津津有味 毫不犹豫 开膛破肚

  二、知识点拨

  1、内容结构: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我”在观察昆虫,用蝉的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第二部分,第3节,描写“我”在户外听到的蝈蝈的叫声。第三部分,4~11节,写“我”对蝈蝈的观察,着重介绍蝈蝈的食物习性。

  2、写作亮点:

  ⑴ 通过比较显示特点。本文写蝈蝈的特点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写叫声时,拿蝉与之比较;写吃肉时,拿螽斯与之比较;写捕蝉时,拿鹰与之比较;写同类相食方面,拿螳螂与之比较。这些比较始终以蝈蝈为中心,突出了蝈蝈的习性。

  ⑵ 运用拟人,生动形象。作者描写蝈蝈时,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把蝈蝈人格化,如“蝈蝈在窃窃私语”“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从不吵架”“出于妒忌”等等。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传神,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⑶ 语言生动传神。本文运用了文艺笔调来介绍蝈蝈的习性,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避免了一般说明文的呆板,语言的运用上充满了人情味,如“吃得津津有味”“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爪擦擦脸和眼”“躺在沙上消化食物”等等,这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与表达性,有助于表达喜爱之情。

  三、疑难探究

  1、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些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户等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户”。作者这样不断地变换称呼,使行文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文章第三部分重点介绍蝈蝈的食性,其中第6、7、8、9、10节都很短,试分别概括每一节的意思。这五节合并为一节行不行?为什么?

  第6节分析蝈蝈与蝉搏斗是为了获得食物──蝉。第7节写“我”的观察有新的发现:蝈蝈喜欢甜食。第8节写蝈蝈的其它食物。第9节概括写蝈蝈喜欢吃昆虫的特点。第10节介绍蝈蝈“同类相食”的特点。这五节不能合并为一节,因这第6节是对蝈蝈与蝉搏斗原因的分析,7、8、9、节是介绍蝉的其它食性。第10节是对蝈蝈“同类相食”特点的介绍。这五节每节的意思都是独立的,共同说明蝈蝈的食性及特点。

  【知识整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⑴ 静谧( ) ⑵ 喑哑( )

  ⑶ 螽斯( ) ⑷ 莴苣( )

  ⑸ 大鹗( ) ⑹ 嗉囊( )

  2、下列动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的两句是( )

  A、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声音,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

  B、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C、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

  D、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

  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扰乱 守猎 喑哑 弱肉强食 窸窣作响

  B、喧嚣 静谧 窜夺 夜色苍茫 惊慌失措

  C、劫掠 酷爱 哀鸣 津津有味 断枝残腿

  D、篝火 凉爽 薄膜 毫不犹豫 更胜一筹

  二、素质升华

  阅读课文第三节,完成下面问题:

  1、蝈蝈歌声的特点是(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中的“艺术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乐会”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段”是指_______。

  3、这节文字可分三层,第一层至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至___________________。

  4、给这节文字拟一个标题,下列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

  A、各种昆虫的活动 B、蝈蝈大合唱

  C、听音乐会的感受 D、大合唱的情景

  三、中考链接

  (20xx济南市)阅读下面3段文字,完成题后问题:

  在澳大利亚接受研究的24种蝴蝶中,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护区内,受保护的60%的生物物种有灭绝的危险。在占巴西总面积1/5的巴古中西部热带草原地区,163种树木中将有70%以上的树种灭绝,其中很多植物是该地区特有的稀有品种。科学家们预计,在该地区1700~2100个植物物种中,39%~48%的物种将在未来50年内消失。

  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概率要大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但即便是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1/4的鸟类和11%~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生活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的特有鸟类红嘴雀,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迁,在未来将很难存活下去。特别是当气候变暖时,其他天敌鸟类的迁入将更加危及到这种稀有鸟类的生存。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区的动植物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一旦气候的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要迁移到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在该地区接受研究的1870种动植物物种,1/3将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在许多庭院花卉的家乡──南非,研究的300种植物中的1/3将要灭绝,包括该国著名是山龙眼类花卉。

  《绿色蝈蝈》的探究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重要思想。对于阅读,无论教学评价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更是明确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绿色蝈蝈》作为一篇昆虫观察记抑或科学随笔,无论是编辑意图还是文本作者及其文本自身,都十分鲜明地体现出一种探究的导向和精神。

  因此,对于本篇的阅读教学,尽管课时分量可能要略轻,因为它是略读篇目,但探究教学的方式当要强化和突出。如何演绎成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呢?窃以为,可具体分为三步:

  第一步:探究内容,整体感知。这一步即是探究文本写了什么?它是任何阅读教学方式都离不了的基础,没有学习主体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其它方面的所谓探究缺乏立足之点,难免变成空中楼阁。因此,基础要牢,学习主体的阅读时间要给足。

  本文表达生动,富有童趣,足可让学生引起共鸣。只要提供了相应的阅读时间,学生主体功能多半能被激发,逐段引导,大体可把握基本框架。文本先从声音起,续写通过回忆,描写绿色蝈蝈的形貌,再根据作者自己的所见和喂养经历,陈说它的勇敢善斗与食物需要及范围,最后介绍共居在一起的特点。略加点拨,即可板书出探究的结果──即整体框架:

  夜闻:其声(柔和)

  日见:其形(漂亮)

  其斗(勇敢) 生活习性

  常喂:其食(酷爱甜食、昆虫青草、同类相食)

  常见:其居(和睦宽容)

  第二步:探究成文之因,了解写作依据。美国《国家科学标准》如是说“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本课作者所用的方法及种种活动是怎么写成的,它的丰富翔实、精确细致、生动形象的材料是怎么来的,根源在哪?无法外找,本文中可找到。问题是教师要重视这一点的引导。

  这一点的教学如果成功,有助于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个性自主意识、积极发展兴趣的培养。为什么呢?首先,就作者及其巨著《昆虫记》而言,他是花了近20年的时间(1870~1889)写成的,此时正是法布尔人生中年到老年的漫长二十年里,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童真而又仔细地观察了大量昆虫的活动,用富足的第一手资料,真实而生动的向我们揭示了昆虫王国的别样景观。

  其次,就本文而言,也是本步探究最重要的,对于绿色蝈蝈全面丰富的介绍,源于作者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独有的科学探索的兴趣、放弃娱乐甘受寂寞的精神。比如文中开头所知,国庆之夜,去田间静听蝈蝈的活动,捕捉它的生活习性;关于食性,不厌其烦,去观察和探究,“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为笼里喂养者的食物,他不断观察,且不断变换食物花样。

  同时,他时刻保持一种特有的科学研究的敏感,于清晨散步中,树下掉落之物,他跑过去,看到了以小搏大的勇敢壮举。这篇科学随笔,在提供给学习主体丰富知识的同时,更让我们于字里行间随时感触到一个科学家夜以继日、孜孜不倦的探究活动。“问渠那得清如许”,其源头活水原来如此。

  自然,如果没有教学的明确导向,学生自身感悟的力度就要弱得多,难以将探究的触角伸延到材料获取的方法和过程、情感与态度中。

  第三步:探究文质优劣,取精弃糟。本文之优,先可告知学生一个外围事实,其巨著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诙谐幽默,一出版即风靡世界,既不但特博小学生喜爱,成年读者也啧啧以赞。再撇开将“绿色蝈蝈”描绘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事实,只说造成如此效果的突出的表现手法,一是诗意浪漫化的,其行为方式,或独自夜听,或笼中喂养;其声比之为“合唱队”“艺术家”“歌手”等等。

  一是拟人化的描写,夜听的是一场演奏会,晨见的是一场生死搏杀,日常的更是屠场猎苑。一是对比运用,比如“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这种探究,就文本自身,可组织和引导学生深入体察。

  本文之劣,即是细致深入的观察、丰富翔实的材料与生动具体的描写背后,也有失实甚至谬误。这种探究,需要教师有相应扩展范围的材料提供,就课文第10段“同类相食”类比例,“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提供拓展阅读材料,一是法布尔《螳螂》一文里的一段文字,作者以自我的笼养观察为据,印证本文所说的观点。

  如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或起码不是全部事实,科学界已有不少异议,特提供一则辩诬材料,题为《螳螂杀夫冤枉》,让学生在材料对比中澄清旧错,获取新知,领悟再伟大的科学家也难免有舛错的事理。

  这种阅读的探究性教学,带有较浓厚的教师引导色彩,始终立足于文本阅读本身,由内容而形式,从课内到课外,从近及远,由此及彼,启发思维,激活头脑,令学生既感佩作者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又不囿于文体成见,从而获得多义感受,实现“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教学目标。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3

  一、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二、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三、课前准备

  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

  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四、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五、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大屏幕出示春的六幅画面,打乱次序。)

  屏幕上这一幅幅的画面,让我们在美丽的春光中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a.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b.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勾勒轮廓

  春草图草报春

  春花图花争春

  盼春绘春春风图风唱春颂春

  春雨图雨润春

  迎春图人迎春

  2、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析好词好句)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明确]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字用得好,“钻”表现了生命力顽强,写出了春草而出的挤劲。“偷偷地”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这样写赋予小草以感情和意识,富有情趣,惹人喜爱。“偷偷地”要轻读,将“钻”换成“长”或“蹿”就平淡了,既没有了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语言也不生动形象了。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在“小草”的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放在句末,单独从句子中拿出来,主要是为了强调,突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使句子生动活泼,富有生气。读时第一个字重读,后两字要轻。将“嫩嫩的,绿绿的”放回原来应在的位置,作比较朗读,体味其不同的效果。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是一种温暖、亲切、慈爱、幸春天是

  福,含有深情的感觉。

  课文最后三段的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的新、美、力。春天是新的,她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是美的,她活泼生动;春天是健壮的,她充满了力量。

  “盼望着,盼望着”??期待春天的心情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脚步近了??赋予春以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

  春风是无形的,是难以描绘的。作者娴熟地从触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把无形、无味、五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感。

  学生还可以找出多处去理解、品味、鉴赏、朗读。

  3、[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可以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3、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4、[作业]

  《我看秋天》,仿照《春》写一篇文章,字数不限。

  整理所收集的关于春的诗文。

  5、信息反馈: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4

  教学目标

  1.感知故事情节,感受到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2.品味文章通俗易懂,而且生动活泼的诙谐语言的魅力。

  3.从对于动物行为的冷静观察和炽热描述中,感受人们对动物的关爱和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从对于动物行为的冷静观察和炽热描述中,感受人们对动物的关爱和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思考。

  2.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及评注的读书方法。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分析不足。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学生很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就是对小说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还需老师引导完成。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下面介绍一位人物,大家猜猜他是谁。他是当今最杰出的博物学家之一。研究对象是鸟类和鱼类,曾有人称他为现代的法布尔,因为他不仅像法布尔那样,用别具一格、魅力十足的`语言提供了大量新事实和新发现,而且还在动物思维与行为的基础原则和理论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是动物行为学的开山祖师,1973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得主。他向一般大众描述动物行为的生花妙笔,通俗有趣,流传最久,最为脍炙人口,被誉为所罗门王散落人间的“指环”。

  康拉德劳伦兹。

  对,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康拉德劳伦兹先生的《动物笑谈》,看他是如何与鸟成为好朋友的。

  二、交流资料

  同学们都查找了有关本课作家、作品等的资料,请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检查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训练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是自主获取知识的表现)

  作者简介:劳伦兹是奥地利著名动物行为学家,也是现代动物行为学的创始者。由于其对动物行为学研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曾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除了在学术上的成就之外,劳伦兹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在动物行为方面的通俗写作。著有《所罗门王的指环》《灰雁的四季》《狗的家世》《攻击的秘密》等多部作品。在他的深刻观察以及生花妙笔之下,读者可以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和趣味。

  《所罗门王的指环》是著名科普作家、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获得者劳伦兹的经典科普著作。本书将科学知识与文学趣味巧妙结合,将读者大众引入有趣的动物行为学世界,作者通过介绍斗鱼、水鼩、寒鸦等动物的生动故事,使人们认识到大自然的美好,认识到动物行为学的意义所在。

  为什么书名叫《所罗门王的指环》呢?劳伦兹说:“根据史料记载,所罗门王能够和鸟兽虫鱼交谈,而他却需要借助一枚指环。这事我也会,虽然我只能和几种我特别熟悉的动物交谈,但我可不需要魔戒的帮助,这点他就不如我啦!活泼的生命完全无须借助魔法,便能对我们诉说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实面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

  三、速读课文,说“笑谈”

  快速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我”与动物之间哪几件“笑谈”?

  四、合作欣赏,品“笑谈”

  作者是怎样把小水鸭和“可可”写得如此可爱的呢?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你最喜欢哪一段,找出来,把你的感受、你喜欢的理由写在书的扉页;再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地品味。(老师准备了合适的音乐,给朗读的学生配乐;先小组朗读,然后全班展示。)

  五、质疑探究,议“笑谈”

  再读课文,思考:

  1.作者“逗笑”“怪诞不经”“疯子”般奇怪行为表现出作者的什么精神?

  2.质疑:对文章的某个句子的理解、文章内容等,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小组合作、探究质疑,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3.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就“关爱动物”这个主题,谈谈你自己的感悟。

  (学生分组讨论,师作总结。)

  小结:是啊,因为关爱,鸟与人变得亲密、友好。因为关爱,让鸟与人彼此心灵沟通,真情相融。关爱是一把火,能融化心中的冰;关爱是一缕缕阳光,普照万物,使自然更美,人类更美——只有释放关爱,人与动物才会更和谐。

  结束语:

  瞧,这又是另一幅美丽的画面。有这样一个法国小姑娘,她出生在非洲,在丛林里长大,把大象视为哥哥,和小豹子一起甜蜜入睡,与鸵鸟共舞……这不是童话,这是全球畅销书《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为我们讲述的法国小姑娘蒂皮和非洲野生动物交朋友的真实故事。就让我们带着《动物笑谈》给予我们的启示去读读这本书。我们栖息的地球是如此美好,我们祈愿让真诚的关爱充满生活的每个角落,让关爱之情流淌于万物之间!

  【板书设计】

  动物笑谈“我”学鸭子叫和行走“我”车站学鹦鹉声呼唤“可可”“可可”咬下父亲的衣服扣子“可可”将母亲的毛线缠在树上关爱动物和谐发展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5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

  2、 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小说围绕看社戏,记叙详 略得当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来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 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学生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的写法。

  2、体会小说景物描写对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难点:正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思想。

  课前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

  惮( ) \ 踱( ) \ 撮( ) \ 归省( ) \行( )辈

  撺掇( )( )\ 凫( )水 \ 潺潺( ) \ 宛( )转

  絮叨( )( )\ 怠( )慢 \ 蕴藻( )( )\ 家眷( )\ 纠 葛( )

  喝( )采 \ 旺相( )\ 桕( )树 \ 楫( )子 \ 棹(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鲁郭茅,巴老曹”,在现代文学大家排名中,鲁迅位列第一,当之无愧,也无争议。前段时间,莫言刚刚成为中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第一人,鲁迅也是被提名过的。你读过鲁迅那些文章?

  二、检查预习

  检查学生对生字词读音、释义的预习情况,可通过听写、提问等方式进行。

  三、走近作者及解题

  (学生看注释①,了解作者作品大体情况,教师作相应补充。)

  1、作者简介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

  2、关于社戏

  社戏,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社戏,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在绍兴,社日演戏是由来已久的了,南宋时,陆游的“社日”诗中就已经有“太平处处是戏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题咏。至清代,社戏成为戏剧的主要演出形式。

  3、补充

  本文体裁是小说,所以作品中的`“我”,虽有作者童年生活的影子,但绝不是作者。

  四、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小说的中心情节是“看社戏”,除了“看社戏”之外,前前后后还写了哪些活动?

  2、综合来看,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是什么?

  3、划分段落,并指出详略。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写法,能够复述课文。

  2、完成本课教学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字词

  2、提问词语解释及作者介绍

  二、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师生共同努力,得出结论)

  1、为什么作者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社戏》中写到了童年的伙伴,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文中提到的乡亲对“我”又是怎样?

  3.作者写夏夜行船是怎样烘托迫切心情的?

  4、“我”急切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5、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6、文章写到从赵庄归来,“看戏”的经过就写完,为什么还要写六一公公送豆?

  7、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感觉”吗?

  三、小结

  至此,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以去看社戏为线索,写出了—系列的人与事,情和景,充分地突出了“平桥村在我是乐土”的主旨,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实有着美好的情趣,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你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6

  一、教学目标

  主要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生词,朗读课文能做到文通字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用表格对比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我”的感情变化。

  能正确分析文章中的动词,形容词使用的效果,提高鉴赏文章的能力。同时目标:能分角色表演,体味不同的人物心理能体味出文中传达出的深深的母爱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

  1.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意义,声旁表示读音,根据字形,学会分析字的读音和含义,如文中的.“憔悴”“瘫痪”。

  2.线索是贯穿全文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的,明含或暗含在文章的对象。找出文章中的线索可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应学会如何找线索,分析线索。如本文的线索“看花”。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解题,披情入文。

  (二)快速读文,初步感知。

  (三)揣摩字词,走近人物。

  (四)借助表格,理清文路。

  (五)研读文本,感受形象。

  (六)升华情感,感悟人生。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内化情感。

  (二)随文练笔,加深感悟。

  (三)背诵语段,丰富积累。

  (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四、课后思考

  1.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文中“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2.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3.说说你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的理解。

  4.文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5.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中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7

  创意说明:语文课须重视朗读,诗歌更应在朗读中领悟。这个教案以读带讲,以讲带析。学生朗读,教师指点,气氛越来越醇浓,使读者神思飞越,沉浸在神话般的意境之中。朗读,还可以在读中驰骋想象,创造出美妙的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明确目标:诗歌,是诗也是歌。诗歌的朗读,如同吟唱歌曲,尤须细心揣摩。今天,我们要在训练读的基础上,学习这首诗。

  三、诵读:

  一读,要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难字略)

  二读,要读准节奏,注意轻重、快慢。

  三读,读出意象,即画面。

  a.农家丰收图;b.霜晨归渔图;c.少女思恋图。

  四读,注意诗歌所创设的氛围,读出感情。

  a.松弛,闲静;b.宁静、悠远;c.清静、柔美。

  全诗应读出清柔、舒缓的感觉。

  五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见解,这种朗读是一种个性化朗读。

  以“_____________用(写)得美,美在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加以品析。以下可供参考:

  1.“栖息在农家”“游戏在渔船上”“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中“栖息”“游戏”“梦寐”三个词用得美:

  栖息:用拟人的手法,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游戏:虚实相生,在作者眼里,秋天就是如此清逸、闲适。

  梦寐:少女朦胧的感情深藏在心中,仍在梦中回忆。

  2.“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饱食:拟人手法,写丰收之景,下文“肥硕”亦写丰收之景。

  3.“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既写丰收,又写景,一箭双雕。

  4.“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矛盾之美,体现清远的境界。

  六背读。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8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并为实现自己的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 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的综合。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9

  【教学设想】

  本诗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一首当代诗歌,因此要从朗读上着手,引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要让学生对诗句的品味有自己的体会,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学思路为:朗读训练——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品味语言——自由发问——比读一诗。

  【实施过程】

  一、朗读训练。

  老师范读,并教给朗读的方法:重音、停顿、节奏、情感。第一小节要读出童心的好奇,第二小节要读出感悟的激情。学生学读。老师播放钢琴曲《海边的星空》,学生和着乐曲朗读全诗。

  二、理解内容。齐读后探究:

  1、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本诗所描写的内容,该怎么说呢?(我渴望海、追寻海的过程)

  2、本诗分为两节,这两节诗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从两节诗所写的时间、事情、心理、方式四个方面来比较这两首诗。

  明确:从时间看: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从事情看:第一节写我渴望海,第二节写我追寻海;从心理看: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的感悟和信念;从方式看:第一节是我与妈妈的对话,第二节是我写读者的对话。

  三、体会情感。指名读后探究:

  1、本诗的山和海除了字面含义外,你认为还应该有什么比喻义呢?

  明确:大海比喻理想,山比喻追求理想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而群山则是比喻重重困难,而爬山则是比喻艰苦奋斗向理想攀登。

  2、那么,你认为作者写这首诗是想告诉读者什么呢?

  明确: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向往和执著追求,即使遭遇挫折,曾经失望,也决不放弃,百折不回。(要达到一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四、品味语言。

  1、同学们,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些词或者哪个句子写得很好,你还能说出它好的理由吗?

  2、师根据学生表达的情况。如果学生没有涉及到,则把下面四个句子拿出让学生品。

  ①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写出了自己儿时的好奇,神往山外的世界,从小就有追求新天地的理想。

  ②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铁青着脸”写出了自己翻过山后依然看到山时的失望的情绪。这是我心情沮丧的主观感受。

  ③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诱惑”写出了自己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看到大海,所以每座山都有诱惑力。

  ④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枯干”写出了自己理想的极度渴望。

  五、自由发问。

  1、老师现在根据诗句向同学们提问,请你们抢答:

  ①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小时候想到山那边是海,没有告诉别人。)

  ②“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部落空。)

  ③“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④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析: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⑤“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全新的理想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实现的那一刻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兴奋与惊喜。)

  2、师问:同学们,对于哪些诗句的意思你还有疑问,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吗?

  六、比读一诗。

  1、学法总结。

  咱们今天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学习一首诗歌的方法。学习一首诗要做到五点:一、优美的朗读;二、明确写诗的内容(即这首诗写的内容是什么);三、理解诗歌的情感(即诗人想告诉我们什么);四、品味诗歌的语言(看它有哪些优美的语言);五、针对诗歌提出疑问(提问并试图去解决它)。那么下面,咱们就用这种学诗的五步法来扩展学习课外的一首诗歌。咱们分小组进行,由小组长组织,然后咱们各小组来比一比,看哪一个组学得最扎实,理解得最深刻,表达得最丰富。

  2、老师用课件打出诗歌。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10

  [教学目的]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要深人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要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查找了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的历史及文化精神的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教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了解的《黄河颂》的相关知识,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者,予以鼓励。

  (教师对学生朗诵的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无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3课《黄河颂》》。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

  三、感知课文,合作探究

  1、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2、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

  3、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4、“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四、小组合作,诵读课文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组合,予以鼓励。

  (本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五、深人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

  教师质疑:以本课为例说明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一首诗词?

  (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议明确。)

  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2、对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把握。

  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4、调节自己的感情。

  学生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让首轮诵读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六、再诵课文

  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

  七、拓展延伸

  教师提供《长江之歌》歌词,学生阅读,并思考文后的题目。

  多媒体显示:《长江之歌》。

  1、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内在联系。

  2、仿照“黄河颂”中比喻、拟人的写法,以“啊!老师”(或母亲,朋友……)为题,写一两个片断。

  3、课余欣赏《黄河颂》与《长江之歌》,在激昂高亢的旋律中领略黄河、长江的风采,感受歌中洋溢的爱国热情。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11

  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在火热的八月看到火热的你们,我由衷感到高兴和激动。今天是新学期第一节课,我有个习惯,第一节课我喜欢随意聊聊。我想,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我这个新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那我就先自报家门了。 一:自我介绍(略)

  二:澄清语文的概念

  提问:同学们,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语文知识了,那门大家谁能说说,语文是什么,语文到底要学习什么?

  流行的几种说法:

  1.语言和文学

  2.听说读写

  3.叶圣陶:口语和书面语

  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另外在如今应试教育体制下,同学们还要掌握好应试的.技能。

  三:如何学好语文

  古人讲人的修为时,主张“仁义礼智信”,我这个话题,可以用“缘趣意信方”来概括。

  缘.中国有句俗话“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通常,人们喜欢用蜡烛来比喻教师,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古诗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教师职业的赞美,而我更喜欢把教师职业比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一批渡客。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这就是老师今天讲的第一方面:惜缘。〔接下来和学生聊了自己一些故事〕 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同学们应该主动去体验和发掘语文的乐趣。这里我随便谈谈。

  意。指学习语文的意义。 作为基础语言工具,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首先是交际需要语文,更重要的是语文可以提升人格魅力。

  信。指学好语文的信念。(略)

  方。指学好语文的方法。 首先,我要求同学们有民主的观念。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是地位是平等的,对于学习上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要敢于发言,说出你的理解。 其次,大家要有钻研精神。

  四、 具体要求:

  (一)、我们的目的争取做“五一居士”

  (1)一手好字

  (2)一张能言会道的嘴

  (3)一肚子名篇佳作

  (4)一笔好文章

  (5)一颗永远纯真善良的心

  (二)、我们的行囊: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通过朗读领会文意。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了解呼告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家乡,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翻看《中国历史填充图册》,分析通辽市在一九三一年的归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与作者的距离)

  师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我们通辽市归吉林省管辖,一九三一年日本关东军攻炸沈阳,不到半年侵占东北三省,我们通辽市也包括在内。当我们的先辈们背井离乡,离开故土家园十年的时候。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离开自己的故土的?又是如何强烈的渴望回到家园?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我们的先辈当时的心境,随作家端木蕻良一起面对家园,抒发对《土地的誓言》(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出示投影片)

  [要求]:

  1、感受文中作者所蕴涵的情感

  2、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3、画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4、学生交流各自的听读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5、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章的情感。(要求: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刚才自己所体悟的情感)

  四、自主研读、合作探究

  1、四人一小组,结合课文内容及所了解的东北信息,交流东北印象(包括历史与物产)

  2、教师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与热情:(出示投影片)

  [问题一]: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的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问题二]:作者是运用了那些手段(技巧),把自己对故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生精读课文,进行语言品味,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师生共同解决自学疑问,明确:

  [问题一]: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我无时无刻不听见他召唤我回去。

  (小组四个人讨论汇报,轮流有感情的'朗读句子,类似句子用换字比较法进行赏析理解,体会词语的表现作用)

  小结讨论内容:理解散文首先掌握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更换词语就不能准确表达情感

  [问题二]:(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2)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小结讨论内容:理解散文还要明确作者表达感情的技巧,了解他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

  五、反思总结

  1、反思学习本课过程中自己的情感体验。

  2、总结自己写作体会。

  六、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在我们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最美好的家园。

  七、布置作业(任选一题)

  1、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2、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他的情感。字数不限。(写过的可进行修改)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忆东北大地:

  对故乡的热爱、

  怀念、眷恋之情

  丰富的物产

  优美的景色

  倾诉

  回到母亲(故乡)的身边,为她而战斗而牺牲

  誓言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的认识到:

  一、语文与其他学科紧密相关

  《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的学习,没有历史、音乐、地理学科的辅助学生很难接受,单纯在语文学科范围内学特别枯燥无味。通过教师设计课前巩固翻阅历史知识,才能让学生了解东北三省,头脑中有印象及沦陷的历史经过,课中很好的体会被沦陷人民的心情和感受;引课时让学生接触地理知识,了解我们通辽市历史上归吉林省管辖,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平时看到学生不愿读书、写作业,却有兴趣唱歌、抄歌词,故与音乐老师借资料给学生,投其所好,课上让其唱、读,给其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顺理成章的引导他们去写作,使其有内容可写,有格式可依。音乐的旋律使学生精神愉快,不知不觉中促使他们愿学、乐学、爱学、学好。

  二、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导演

  教师在课前周密的设计环节固然很重要,但是实施是关键,它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本课教师设计的环节,都将学生自然推倒演员的位置上,教师的不适时机的引导,教师的配乐朗读,将学生导入遥远的战争年代,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有引导学生入境,将课文的内容清楚的理解;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发挥创新写作,教师时刻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尽情表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尤为重要

  本篇课文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如按旧的教学模式教师灌输,学生无味的听讲,这节课只能讲结构层次,语言特点,学生接收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整篇课文仅用二十五分钟左右时间,这样,留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创新写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活思维,提高写作水平。所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13

  《真正的英雄》课文

  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沉痛地哀悼我们失去的七位勇敢的公民,共同分担内心的悲痛,或许在相互间的安慰中,我们能够得到承受痛苦的力量并坚定追求理想的信念。

  对家庭、朋友及我们的太空宇航员所爱着的人们来讲,国家的损失首先是他们个人的巨大损失。对那些失去亲人的父亲、母亲、丈夫和妻子们,对那些兄弟、姐妹,尤其是孩子们,在你们悲痛哀悼的日子里,所有的美国人都和你们紧紧地站在一起。

  我们今天所说的远远不够表达我们内心的真实情感,言语在我们的不幸面前显得如此软弱无力:它们根本无法寄托我们对你们深深爱着的、同时也是我们所敬佩的英勇献身的人们的哀思。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我们的七位宇航员七位“挑战者”,记住他们活着的时候给熟悉他们的人们带来的生机、爱和欢乐,给祖国带来的骄傲。

  他们来自这个伟大国家的四面八方从南加利福尼亚州到华盛顿州,从俄亥俄到纽约州的莫霍克,从夏威夷到北卡罗来纳和纽约州的布法洛。他们彼此很不相同,但他们每个人的追求和肩负的使命却又是那样的一致。

  我们记得迪克?司各比,我们从升空的“挑战者”号听到的最后一句话就来自这位机长之口。在参加太空计划之前,他曾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后来成为一名高空飞行器的试验飞行员。对机长司各比来说,危险从来就是一位熟悉的伙伴。

  我们记得迈克?史密斯,作为战斗机飞行员获得过的奖章戴满了胸前,其中包括海军特级飞行十字勋章和来自一个国家的敢斗银星十字勋章。

  我们还记得被朋友们称为J。R。的朱蒂丝?莱恩尼科,她总是对人们微笑着,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对人民有所贡献。在工作之余,她喜欢在钢琴上弹奏几曲,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我们也不会忘记孩提时总爱光着脚板在咖啡地和夏威夷的麦卡达美亚墓地跑来跑去的埃里森?奥尼佐卡,他早就梦想有一天去月球旅行。他告诉人们,多亏成为一名飞行员,他才能够建树他的生涯中那些令人难忘的业绩。

  还有那个曾告诉人们是南加州的棉田锤炼了他坚毅性格的罗纳德;麦克耐尔。他梦想着到外层空间站去生活,在失重的太空中做试验:吹奏萨克管。啊,让(罗纳德的爱称),我们将永远怀念你的萨克管,我们将要建成你所梦想的空间站。

  我们记得格里高利?杰维斯,在那次致命的飞行中,他随身带着他的母校布法洛纽约州立大学的一面旗子。他说,这是一份小小的纪念品,纪念那些曾为他指点过未来的人们。

  我们还记得凝聚了整个国家想像力的科里斯塔?麦考利芙,她用她的勇气和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激励我们。她是一位教师,不仅是她的学生们的教师,而且是全国人民的教师,她以这次太空飞行作为激励我们向未来冲击的教例,孜孜不倦地讲述给我们。

  我们将永远记住他们,这些杰出的专家、科学家、冒险家,这些艺术家、教师和家庭中的男女成员们。我们将珍爱他们每个人的故事,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这是真正的美国英雄的故事。

  《真正的英雄》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快速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朗读课文,领会悼词的'感情脉络,体味文章丰富强烈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速读,领会悼词的感情脉络。

  2、朗读,体味文章丰富强烈的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美国宇航员在探索太空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永不言退,对未知领域进行百折不挠地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充分诵读,体会演讲词表达的思想及感情变化的脉络,体会文章丰富强烈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认识“真正的英雄”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读,介绍背景

  人类的历史是在探索中前进的,在某些领域,每一次的探索就是一次冒险,都可能面临生与死的抉择,都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在人类探索太空的进程中,就曾发生了这样一场巨大的灾难。

  二、速读,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勾画相关语句。

  ①文中追忆了哪几位英雄?他们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分别是什么?

  ②在里根总统的悼词中,还讲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2、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板书:追忆)

  (2)明确:迪克:以危险为伴;迈克:胸前戴满奖章;朱蒂丝:微笑着,迫不及待地想对人民有所贡献;埃里森:梦想去月球旅行,建树令人难忘的业绩;罗纳德:性格坚毅,梦想到外层空间站去生活;格里高利:随身带着母校的旗帜,纪念为他指点过未来的人们;科里斯塔:勇敢,有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

  (3)还写到了对英雄的哀悼之情(板书:悲痛)。

  (4)号召人民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未竟的事业(板书:力量、探索前进)。

  (学生在七年级上学期已经训练了速读能力,安排速读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速读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

  三、品读,体会感情

  (一)走进文本,朗读悟情

  1、寻读。本文以真情感动人心。七位航天英雄的牺牲带给人们的悲痛是巨大的。说说你从文中哪些语段感受到了这种悲痛之情。找出来,深情地读一读。(注意朗读时的语速、语气、语调等)

  2、演读。请同学们把自己找到的句子推荐给全班同学,看看哪些同学的朗读更令人感动?请学生扮演总统,朗读。

  学生朗读,师生合作点评。

  3、范读。教师读第十四自然段。

  教师指导读法:用心地、投入地朗读;找重点字词,最能表现情感的词。要读出悲痛之情。

  4、赛读。请同学们找出具有这种号召力量的语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先找出号召力和鼓舞力量的句子。在小组内展开竞读。

  请以小组为单位,把刚才你们所找出的句子,读一读,(注意:朗读时的语气、语速、语调等)让学生齐读19自然段。里根总统认为,纪念英雄的方式是什么?(是号召我们缅怀这些英雄,继承他们的遗志,发扬他们的精神,继续进行太空探索。)

  5、通过以上的学习,你能小结一下悼词的写法吗?如:涉及哪些内容?表达怎样的情感?

  悼词的内容:(对死者)哀悼——追忆——(对生者)学习精神,继承事业,继续前进

  悼词的感情:表达悲痛、赞颂之情,并给人以力量

  (二)、深入文本,话说英雄

  1、过渡:为了探索,就会冒险。在20xx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上七名宇航员的生命又消失在没有痕迹的飞翔中。他们和“挑战者号”上的七位宇航员一样,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失败了。

  提问:大家又知道我国有哪些航天英雄呢?他们因他们的飞天壮举而成为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英雄”,那么你认为谁才是真正的英雄?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谈对“真正的英雄”的理解,教师结合文中语句点拨。

  文中语句: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小结:这是里根总统对“挑战者号”上七名航天英雄的高度赞誉。也是对“真正的英雄”的阐释。)

  (三)研读文本,质疑探究

  请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生合作探究。

  (本环节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朗读,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体会作者的情感;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不脱离文本,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文本;质疑探究,着眼于对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四、联读,体验反思

  “挑战者号”上的七位宇航员的生命永远地消失在了遥远的天际。抬头凝望遥远的星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要求尽情倾吐自己的真情实感,可表达哀悼之情,也可表达学习英雄的决心,探索未知世界的信心。

  (通过写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作品的情感,也实现了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

  五、课堂小结

  在这短短的四十分钟时间里,我们从“挑战者号”到“哥伦比亚号”,我们结识了人类航天,这些人类真正的英雄,我们追忆了他们的业绩,铭记着他们的故事。我们哀悼他们,赞颂他们,并从他们的身上吸取力量,发扬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向一切未知的领域探索前进吧!让我们最后一次向这些英雄们道别吧!(集体朗读第二十段。)

  (再次朗读,加深情感体验。)

  六、作业设计

  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读后感。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4、理解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二、重点:

  品味诗歌语言。

  三、难点:

  对诗歌主题的探讨。

  四、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每天晚自修回家的路上,那淡淡的月色,隐约闪着几颗星星的夜空,是否吸引了你的目光?我请大家一起来看图片,领略星空的美景。Powerpoint(下面简称PP):星空图片。

  这是画家和摄影师向我们展现的星空色彩图,那在诗人眼里星空又是怎样的?请大家打开课文《天上的街市》,走近郭沫若,走进他的星空世界。

  (二)简介作者:

  问:大家以前有无接触过郭沫若和他的文章?

  出示投影:郭沫若先生简介。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

  (三)整体感知

  1、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大声地读一读,完成两件事:

  ①圈出不熟悉的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解决。

  ②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得流利。

  2、个别学生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后纠正字音、节奏。

  3、老师配乐范读,学生思考:从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星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小结:跟着郭沫若,我们领略了别样的星空风光图,那美丽的天上的街市,珍奇的物品、骑着牛儿的牛郎织女、似流星的灯笼,是否吸引了你的.目光,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读出自己。

  找出你最喜爱或感触最深的画面,大声读一读,并说说理由。

  预设:

  1、第一幅画:

  朗读方式:对读。

  关键词:明、无数、点、亮、现。

  知识点:联想的特点。

  2、第二幅画:

  朗读方式:齐读。

  关键词:缥缈、美丽、没有、珍奇。

  知识点:想象的特点。

  3、第三幅画:

  朗读方式:想象读。(语气:亲切;情感:对幸福的向往之情。)

  关键词:浅浅、不甚、来往。

  知识点:想象的特点。

  4、第四幅画:

  朗读方式:再创造读。

  原句: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再创造: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在走——在走——(渐轻,体现悠闲游走之感)

  关键词:闲游、朵。

  知识点:想象的特点。

  (五)主题探讨。

  1、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选用并改编了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

  提供写诗的时代背景: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正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各派军阀的高压统治,处处黑暗,民不聊生,老百姓处在极其悲惨的境况之下。

  2、作者当时的心态:他极度憎恶黑暗现实,但浪漫气息浓郁的诗人对社会现实并不绝望,也不因此而哀怨、伤怀,而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不满现实,热烈的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3、郭沫若先生的性格特点,即奔放、热情、浪漫气息浓郁等。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15

  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4课时。

  学习方法:1、诵读法 2、评点质疑法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

  预习导学:

  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

  2、细读《论语》十则,熟读成诵

  课堂导学:

  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张仁义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3、朗读课文:

  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同学们正音正字。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

  4、总结三个通假字:

  A B C

  5、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前五则内容。

  1、第一则: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 )第三句讲的是( )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 )

  2、第二则:

  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省:______为:______

  谋: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传:______习:______

  翻译本则( )

  3、第三则:

  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为:______

  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 )

  翻译本则( )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第四则:罔:______ 殆:______

  翻译本则( )

  同学们,这一章的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理解20xx多年前的圣人之语经久不衰之魅力(小组探究发言,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思考)

  5、第五则:诲:______知之:______为:______是:______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 )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6、前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

  7、请同学们当堂背诵前五则(10分钟)

  第三课时

  学习重点:重点字词释义。

  学习难点:理解后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后五则内容。

  1、第六则:贤: 齐: 内: 自省:

  翻译:( )

  2、第七则:三: 行: 焉: 其:

  善者: 从: 改之:

  翻译:( )

  找出这两则当中的成语( )、( )

  思考:这一则我们应如何理解?

  3、第八则:

  士: 弘: 毅: 仁以为己任: 已:

  翻译( )

  思考:这一则当中体现出了孔子的一种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吗?

  4、第九则:岁寒: 然: 后凋:

  翻译:(

  5、第十则:以: 行: 其: 欲: 加: 于:

  翻译:( )

  这一则的成语是( )

  【理解第十则】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6、后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

  哪几则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

  7、当堂背诵这后五则。看看哪位同学背的最快。

  第四课时

  【学习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1、课文当中出现的读音,进行复习。(5分钟)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不亦说( )乎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诲( )汝( )知之乎 不知为( )不知 是知( )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2、文言字词句小结(这是我们学习文言的关键一步)

  (1)而:(1)表示顺接;(2)表示转接。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任重而道远(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死而后已( )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2)为:读wèi时,多作介词;读wéi时,多作动词。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仁以为己任( )

  (3)焉:见贤思齐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4)之:①指示代词,“这”;②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③结构助词,“的”;④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5)固定句式:

  ①不亦……乎?→不是……吗?②……也。→……是……。

  3、当堂背诵这十则并当堂默写。《论语》作为千百年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应当为我们所熟识,这十则又是经典中的经典,背默是最基本的前提,只有会背默才能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组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要通过自己思考发现《论语》的经典之处,发现《论语》的美)

  (1)、你喜欢哪一则?为什么?(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语文七年级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教案11-07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29

七年级教案语文01-07

七年级语文教案01-19

七年级的语文教案01-17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1-18

七年级语文狼教案01-16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01-17

七年级语文《口技》教案01-19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