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精选】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 篇1
一、课标·教材·学情∕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一定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的有机辩证统一的过程,教与学的主体应是相互依存和互为基础的,高中语文教案设计解读。整个教学活动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从本质是说,师生、生生之间的这种沟通、交流、合作的活动是一种主体交互的关系,更为确切地说是一种人格平等的主体和谐共生关系。
语文新课标是课堂教学的总体导向,三维目标是课堂教学落实的子目标,落实好语文的两大功能工具性和人文性,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扩大知识视野、提升文化品位、锻炼思维品质、夯实阅读积累的根基、强化交际表达能力、提高书面写作能力、培养个人审美情趣、丰富情感态度、稳固正确的思想观点或意识;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途径主要有:多体验生活;联系所需所想,设计开展语文实践性活动,侧重理解和表达能力培养。让课堂教学的内容丰富和途径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实际上是在均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通过感悟体验语言美、书写艺术美、作品的形象美、情感美,培养学生在主客观和物质精神两面的自觉审美意识,找到实虚中的真善美,培养成具有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合格人才。通过转变思维观念养成穷根问底的意识和习惯,了解探究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仅关注问题的结果,还要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时刻让课堂的教学的功能和目的持续有效。
另外面对学生,教师应开发课程资源,让特长成为学生成长学习的延伸;面对教材,教师应有所教有所不教,内容的取舍很在程度上对课堂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面对学校,学科的必修与选修的巧妙结合,可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面对教学实际,可因校而异开设课程,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目标,相信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开发和实施教学才是最好的语文课程。因此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化选择相统一原则,构建开放、有效有序的语文新课程是课堂教学魅力的重要体现。
学情的分析是实事求是课堂教学真理的体现,虽然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但学生是课堂教学目标和发展行动的最终指向,即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的主体。作为一个在课堂上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综合的能动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避免须认真通过学生学习前后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程序、学习深度、过程熟悉情况、方法运用效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尽可能以学生发展目标为导航,让学生做到课前对所学知识的搜集积累、加工整合,形成自我知识学习的条理化和系统性;课上对学习要求进行阐述性感受和艺术鉴赏;针对教师的教和自己的学有侧重有重点进行理性思考和领悟;课后在听说读写方面进行有选择的应用和拓展,能根据所学知识、方法,对常见的事实过程或语言文化现象进行发现和创新,敢于探异求新、多角度多层次阅读,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今作品,提出富有远见的看法和主张。
总之教学目标是教师、学生、教材媒介的三位一体。坚持从学生的身心成长出发,备学生、课标、教材和学法;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挖掘各种潜能和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在教学目标的导航方面提出自我科学的导学设计。做到在认知领域使学生得到知识回忆,理解领会,情境运用,要素分析,条件交流、操作步骤、推导关系,内在证据和外在准则的比较评价。同时在情感领域使学生感觉现象、刺激注意、愿意接受,反应中默认、反应的意愿、反应中的满意感,价值的'接受、偏好、信奉,价值概念化;价值体系的组织,泛化心向或性格化。另外在动作技能领域使学生知觉与行动联系、身心定势、指导下的模仿到尝试、熟练后的习惯反应、复杂的外显反应、迁移性适应、创新性生成。一切的教学活动都要体现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标准评价功能。只有如此,教学目标才能具体化为课时目标,实现一个课时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亦即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所欲促成的学生的身心交瘁变化的预期效果。
二、教学重、难、疑点∕特点、重点、难点∕兴奋点、弱点、盲点
教案中的"三点",分别是从教师角度的精心设计的三个点:重点、难点、疑点;从教材把握角度的特点、重点、难点;从学情洞察角度的兴奋点、弱点、盲点,教案《高中语文教案设计解读》。可以说三个角度的三个点缺一不可,明确了"三个点"是课堂教学高效的体现,也是教师抓住问题的关键,主要是教师精于备课巧于取舍高效讲解的体现。
三、走向高考
高考考试大纲的知识点考查其实是对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内容作了一个非常的规范和明确。作为教师不仅要明确知识点考查的形式和内容,还要在每节课堂内外对其渗透和落实。做到有重点引导,有难点解释,有疑点化解,准确把握学习认知面上的点。时刻从知识点方面积累、整合、迁移、运用、总结。
四、教法建议/教具准备/课时安排
教法建议主要就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参考建议,依据高考语文要求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鉴赏评价、探究的六种能力和语文听、说、读、写的四大功能,可将教学方法划分如下:
(1)呈现方法(感知):口述法(叙述、谈话、讲演、讲授、讲读)、直观法(图示、演示、示范、参观法)、操作法(实验、练习、劳动、讨论法、研究法、指导法、模仿、发现法、设计实践法)
(2)逻辑的方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分总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问法、新旧联系法、正反比较法
★激发和形成动机方法
(3)激趣法:游戏教学讨论、创设道德体验情境、创设认识新奇情境
(4)激发学习义务和责任感的方法:说明学习意义、提出要求、完成要求练习、学习的奖励、对学习缺陷的责备
★教学中检查和自我检查方法
(5)口头检查的方法
个别提问、面向全班提问、口头考查、口试程序性提问
(6)书面教学的方法
书面测验作业、书面考查、程序性的书面作业
(7)学生自我检查
回顾法、总结法、课堂笔记梳理、理解识记。
(8)师生评鉴活动方法
激励法、陶冶法、欣赏法、检查法、评价法
★教学中师生交往活动方法:个别指导法、小组讨论法、班级讨论法、同伴合作法、师生对话法、一问一答补充(点评)。
总之教法是灵活多样,符合授课内容要求,能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为最佳。
教具准备是对课堂教学环境条件提出的要求,其中教学环境主要包括教学的物理环境:教学场所、教学设施、教学信息(传递、接受的有效性);教学的心理环境:校风、班风,课堂教学气氛(教师与学生、教师环境卫生、心理因素即情境),人际关系(良好、民主的伙伴关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激励、积极进取、有效地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形成群体互动的良好生生关系。总之让教学环境发挥导向、凝聚、陶冶、激励、健康、养育功能。课堂上倾向于教师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比较熟练地制作各种教学课件;教学手段直观,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板书简要工整,布局合理,层次分明。
五、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过程/自主·自悟·自得
1、教学内容严谨、科学适度,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明确,让学生体验"过程与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2、教学模式: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和活动程序。基本教学模式是:定向(预习)→自主学习→师生讨论→师生答疑(教师指导)→自测拓展→自结(课堂小结);学生学习模式为预习(找重点疑难点)→会听课(懂取舍)→发言(多思考)→交流(多合作)→复习(在平时纠正巩固)→总结(巧归纳)→找差距(重错题)→有计划(能坚持)→做方案(定理想)。
根据课型和教学侧重点对其各环节作相应的取舍,以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时刻铭记结构决定质量,规范课堂寻找简约实效,让呈现富于情绪感染;让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并列前行;注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整体把握中注重局部强化;善于运用教学策略辅助帮助结论的提供;杜绝加课增效,课内无实效;避免华丽包装下效率重心偏移。
3、教学过程中学生有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没有满堂灌。一个好教师是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演绎,而不是过分地自得其乐。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操作能力都应在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得到体现。
4、教师课堂组织、调控能力强,对突发情况能作出及时、恰当的处理;教师能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教师教学有创意,评价反馈及时有效。
5、教师教学思路清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根据教学要求对自己的学习做出评价,并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
6、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具体的学法指导;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语文的能力。
本环节更多是强调自主性学习,从基础性积累整合到感受性阅读进而领悟性研究发现。
这一切都是课堂有效展开和优势互补的前奏,学生也最容易从这一环节中发现自身学习的重难疑点,也为课堂不适应性的全面内容与学生自身的取舍保驾护航,真正实现教的高效向学的实效转变。
(二)深化·拓展·延伸
深化是合作讨论的进一步归纳与明确,并从归纳和确定性过程中进行方法点拨,让学生找到深化的理由和规律,为其拓展延伸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拓展是开拓课堂教学内容有限性的途径,通过外在知识内容的引入分析解构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找到思考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扩大知识面,真正意义上实现大语文观。
延伸是语文学科的知识宽广度的要求,只有联系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的语文运用实践,才能让语文具备生存空间和活力。仅仅追求知识而不注重实际用途使语文
语文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一只小猴子下山来了,一路上,它看见山下有又大又多的玉米、又大又红的桃子、又大又圆的西瓜、可爱的小兔子,感到非常高兴。可是当它回家的时候,却是两手空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跟着这只小猴子来看看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一块”“非常”“往前”“西瓜”“蹦蹦跳跳”等生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理解词语的意思。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猴、瓜”这些生字时,可以结合图片理解;学习“掰、扛、扔、摘、捧、抱、蹦、追”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块、常、往”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
形近字示例:
块(石块)--快(快乐)--诀(口诀)
常(经常)--赏(欣赏)--裳(衣裳)
往(来往)--驻(驻足)--炷(一炷香)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地”“土”作部首时,末横变提。
“非”横间距均匀,两边最下横稍长。
“常”上宽下窄,“巾”的竖在竖中线上。
“往”“主”的'三横长短不一。
“瓜”第一画是短撇,要写得平一些。
“进”写“辶”的捺时,要写成平捺,托住被包部分。
“空”““稍扁一些,”工“的上横短、下横长。
易错提示:
“往”左部是“彳”,不要写成“亻”。
“瓜”不要漏写点,不要写成“爪”。
“空”上部是““,不要写成”宀“。
(3)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示例:
土:地(土地)--场(场面)--坏(坏人)
扌:扛(扛起)--扔(扔掉)--摘(采摘)--捧(吹捧)--抱(拥抱)
彳:往(向往)--行(行走)--街(街道)
量词归类示例:
块:一块玉米地一块糖一块石头
棵:一棵桃树一棵青松一棵白菜
片:一片瓜地一片树叶一片月光
只:一只兔子一只袜子一只小船
(4)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猴子下山,先后去了哪些地方?
明确:玉米地里、桃树下、西瓜地里。
2、小猴子这一路上看见了哪些东西?
明确: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又大又多的玉米、又大又红的桃子、又大又圆的西瓜、蹦蹦跳跳的小兔子,这可都是好东西!可是,小猴子不仅没有满载而归,反而一无所获。同学们,你们知道原因是什么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寻找答案。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重、难点
学习“拟人”的方法,并加以运用。读背十二个有关“冬”的成语,积累词汇。
教学教法
教具准备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随记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爸爸给陆小英的习作提出的要求是什么?
自己读读这两个句子,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那句话更生动有趣?
2、教学第二部分:
3、教学第三部分:
⑴教师引导生回想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把这些事物写下。要求:写“活”,写得和我们一样富有情感。
⑵学生读自己的文字,看是否有趣。
⑶师生评议,师小结。
二、教学第二题: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⑴读这段话,指出出处——《烟台的海》。
⑵引导读帖。重点观察整体布局,行款的优美,每个字的间架结构。
⑵师小结。
四、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⑴启发谈话:如果有客人到你的家乡参观访问,请你做个小导游,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
⑵指名读题,明确要求。(用介绍的口吻,语言要亲切,表达要清楚)
2、指导。
⑴思考:家乡有哪些特点?自己准备选择哪方面介绍?写好导游词有什么要求?
⑵学生讨论后写出导游词。
⑶分组分方面练习介绍。
⑷各组推荐出“优秀小导游”上台介绍。请几个同学演游客。
3、评议小结。
⑴自读引语,重点引导读“小溪哗啦啦地流着”和“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这两句。
⑵让学生比较:哪一句更生动?
⑶思考:为什么第二句更生动?
⑴学生反复、认真读三组句子。
⑵学生得出“第二句更生动”的答案。
⑶让学生写一写:读完每组第二句,你感受到什么?为什么会生动有趣?⑷交流读句子的感受,师生共同得出:因为把这些事物写得和我们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所以更生动、有趣
1、诵读词语:
⑴自由认读。
⑵同座讨论词语的意思。
⑶想象:读着这些词语,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副画面?这副画面中发生着什么故事?
⑷表达:你能用其中四、五个词语描述这个画面吗?或者简单讲讲在这里,发生着什么故事?如果你能用上所有词语更好!
2、积累:
⑴练习背诵。
⑵集体练读、练背。
2、练习:
⑴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拟人
赋予人的情感动作等
后记
学生对有关“冬”的成语掌握较好,能结合具体的句子感受拟人这种修辞方法,能使句子更生动形象,但往往与比喻句区分不开,自己写拟人句的练习做的不是很好,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理解体会。
语文教案 篇4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课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表达了对时光稍纵即逝的无奈和惋惜,但又绝不消沉的思想感情。www.xj5u.com小学资源网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文章极有些地方写得比较抽象,由于学生年龄小,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领悟重点句段的含义。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4.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但又绝不消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感悟文章重点句的含义。
结束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匆匆
1.同学们,听,这声音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时光匆匆)
播放时钟的滴答声。
2.配背景画面范读课文。
教学设计意图:【(一)时光是无形无影的。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开课伊始我就注意营造氛围,,以轻快的钟表的滴答声,引领学生初步感知匆匆。这样的导入简洁轻巧,突出了教学的有效性。(二)配乐范读,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情境中,从整体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形象的画面带动学生的思维,为后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二、初读文本,感受匆匆
1.喜欢读吗?其实文章还可以这样来读——以诗的形式展示第一自然段(配乐朗读)2.诗中有一句话,在文中不止出现一次——引读最后一段: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3.读着读着,我感到诗中有一种淡淡的——(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初读时的感受,一种无奈、惋惜与淡淡的惆怅)4.默读课文这种无奈、惋惜与淡淡的惆怅就弥散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边读边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或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读后,与同学议一议。教学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把语段变换成诗歌的形式再现出来,既增加了学生的新鲜感,又凸显本文语言优美,轻巧、婉转的特色,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如沐春风,享受语境中飘洒的甘霖。】三、细读课文,感悟匆匆
(一)品读二、三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语句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读了这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2)展示课件,感受作者的八千多日子相对于时间长河的渺小。
教学设计意图:【“……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句话含义深刻,学生缺乏具体的生活体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作者虽运用了化无形为有形的比喻的表达手法,但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特别是对“时间的流”的概念,学生更是模糊。为了使学生对“时间的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我通过视频播放时空变迁的大致历程,使学生在短短的几十秒的时间里,感受到宇宙时空的无限,人生的短暂,以及“八千多日子”的稍纵即逝。帮助学生感悟唯其渺小更值得珍惜的道理,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3)引读:师:“针尖上一滴水滴在浩瀚无垠的大海里”
生:“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我的日子滴在这亿万年的'时间的流里”
生:“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想到这,“我不禁——”
生:“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4)此时你有何感受?用朗读告诉大家
2.引读第三自然段,时光究竟是怎样匆匆溜走的呢?
(1)快速默读课文,捕捉时光轻轻悄悄地挪移的身影。
(2)出示: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通过重点词语的感悟,体会时光脚步的匆匆,作者心灵的颤动。教学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读写结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触摸文本,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而对话的中心是每个学生。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真切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还能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3.齐读第四自然段,面对匆匆溜走的光阴,作者只有无奈与惋惜吗?(1)读后谈感受(2)出示他24岁前的经历。
1912年入高等小学,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
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
(谈感受,指名读本段。)
(3)再出示他24岁后的资料。
1923年发表的《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
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
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
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谈感悟,再读本段,体会惋惜和不愿虚度光阴之情)教学设计意图:【作者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抒发自己的情怀,语言含蓄,含义深刻。而且学生在语文课本中初次接触到朱自清的文章,对其人其事都不太了解,这就对学生感悟文本造成了障碍。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及时有效地分别补充作者24岁前后的成就资料,可以很快地引领学生走近作者,并深刻感受到作者伤感而不气馁,彷徨而不消沉的情怀,从而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四、回顾整体,拓展延伸
1.在这匆匆而过的40十分钟里,你曾留下怎样的“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盘点,也进一步领悟不能虚度光阴的含义)2.40分钟无声息,2600秒已逝去,让我们再读——
出示:
匆匆,是燕去燕还
匆匆,是花谢花开匆匆,如薄雾蒸融
匆匆,如轻烟消散,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不,不——留住他们轻轻悄悄挪移的脚步,就不会白白走这一遭!
(分角色再读红体字并写感受)3.向学生推荐有关朱自清名篇的网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学设计意图:【在这里,教师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拓展学生阅读面。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小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但决不能局限于课本,要以课本为中心,向课外辐射,以一篇带多篇甚至多本,让名家名作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扎根,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加厚加宽。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作业:
1.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2.选读朱自清散文
语文教案 篇5
《场景歌》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场景美,生活美,感知量词的用法,激发学生了解、观察大自然,并尝试用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一.教学效果: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观察画面来领悟文中所体现的美丽景色。但文中的四处景物都是南方的景色,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使得学生的想象具有局限性,说得不够到位,在这一点上我还缺乏指导。如能“以讲促说”可能比看画面效果要好些。课间游戏我设计了一项师生互动环节,不仅达到了休息的目的,而且也是对数量词的巩固,在巩固生字这一环节上我选择了学生最喜欢的“宠物小精灵”卡通图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最后,我出示一些图片,让孩子们做小诗人,自行创作诗歌。课上我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词语,边读边想象画面,配以文中插图,这样这些场景就在学生头脑中会逐渐清晰起来。有些词语比较难理解比如:“军舰”“帆船”“铜号”“队旗”等。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我利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这样学生从直观的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感悟再来体会词语意思就水到渠成了。
二.成功之处:这一节识字课以读为主,让学生学会用量词来形容事物。在本次教学中我初步达成了原定的'学习目标,但在进行反思后发现还有三点可以进行改进:一是适当简化教学过程。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我花的时间有点过长,导致后面教学有些匆忙。在今后的教学时应注意把复习导入的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这样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才合理。二是生字教学不能漏。在设计教学时,由于第一课时已将生字全部教学完成,所以在本课时教学中没有安排学生书写生字,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每课都应该安排10分钟左右的练字时间,这一点我必须牢记并认真执行。三是精心设计衔接语,帮助学生进入情境。本课识字中有四个场景,如何合理地帮助学生合理进入情境是我在教学设计时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用“和老师去海边走一走”这样的语言来进入情境,但效果不是很好。我想如果用假日旅游的方式来导入课文并配以合适的图片,不知结果会如何,希望下一节识字课我能做得更好。
三.不足之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认为我对学生的组织还不够,不能收放自如。在关注学生方面还需大大加强,真正走近学生,融入其中,才能建立师生平等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改进措施:1.上课之初让学生用本课所学的数量词进行说话联系,学生发言欠积极,在这方面要想一些更好的策略来激发学生们说话的积极性。2.写字教学过程需整合得更加简洁,课堂要留给学生一定的写的时间。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语文诗经教案10-22
语文翠鸟教案09-03
语文复习教案01-16
语文《丰碑》教案02-06
语文园教案02-04
语文《师说》教案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