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8的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8的乘法口诀,并会运用口诀正确计算。
2、从7的乘法口诀推出8的乘法口诀,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通过8的乘法口诀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概括、记忆等能力。
4、结合编、记、用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渗透联系的观点,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8的乘法口诀的编写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螃蟹图片
学生已有知识分析: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提出实际问题后,让学生在自己填表的基础上,利用编制1-7乘法口诀的经验,直接编出8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教学课件
A、指名回答算式的得数和口诀。
53 口诀: 75口诀: 37口诀:
76口诀: 63口诀: 77口诀:
B、指名回答下列口诀的前一句口诀和后一句口诀。
三七二十一 四六二十四 五七三十五
黑板出示准备题。
小动物跳远,每次都跳八格,让同学们看看每次都跳到什么数字下面。把数字写在空格里。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谈话:今天,小企鹅预到了一个小问题,同学们能帮它解决吗?(能)
出示一个
我们来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来的?(8个小正方体合成一个大正方体)
这里有几个小的.正方体?同学们一起来数一数好吗?(同学们一起来数)有几个??(8个小正方体)
现在小企鹅不止有一个这样的大正方体,还有很多,要请同学们帮他数一数有多少个小的正方体,同学们能帮他吗?(能)
1、教学例1、(多媒体出示例1)
出示一个 请同学们告诉老师这有几个大的正方体(1个)
有几个小正方体?(8个)
那么这里有是几个8?(1个8)
1个8 是多少呢??(8)
1个8的话同学们能写成乘法算式吗?(能)
指名回答(出示电脑答案18=8,并表扬)
出示两个 请同学们告诉老师这有有几个大的正方体(2个)
(指名回答)有几个小正方体?(16个)
那么这里有是几个8?(2个8)
2个8 是多少呢??(16)
2个8的话同学们能写成乘法算式吗?(能)
指名回答(出示电脑答案28=16,并表扬)
老师已经写出了两道了,如果有3个大正方体?4个呢?5个呢?6个呢?7个呢?8个呢?同学们你们会算吗?
请各小组一起交流,并把算式写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学生情况)
(指名同学说说自己所写出的算式,老师、同学们集体订正,多媒体演示)
订正时并板书:18=8
28=16
38=24
48=32
58=40
68=48
78=56
88=64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17的乘法口诀了,猜猜看我们今天所学的是几的乘法口诀?(板书:8的乘法口诀)
2、自编8的乘法口诀。
(1)小朋友,你们有前面学习乘法口诀的经验,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够自己编出8的乘法口诀。请同学们根据黑板上的算式编出8的乘法口诀。
先独立编写口诀,再在小组里进行讨论。(全班交流,板书乘法口诀)
板书:18=8 一八得八
28=16 二八十六
38=24 三八二十四
48=32 四八三十二
58=40 五八四十
68=48 六八四十八
78=56 七八五十六
88=64 八八六十四
(并出示电脑的口诀)表扬同学
3、练习记忆口诀
A、齐读口诀
B、指名读口诀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出示课件(做一做)
请同学们帮忙算一算螃蟹有多少条腿!
集体订正:
出示1只螃蟹图片 18(指名回答并列出算式并要说出运用了哪个口诀)
出示2只螃蟹图片28=16
出示3只螃蟹图片38=24
出示4只螃蟹图片48=32
出示5只螃蟹图片58=40
出示6只螃蟹图片68=48
出示7只螃蟹图片78=56
出示8只螃蟹图片88=64
2、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口算题
83、5、7、4、6、8
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指名回答)
3、完成口算题
84 8 3 82 87
81 8 5 88 86
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指名回答)
4、完成闯关题
82+8= 85+8= 87+8=
83+8= 84+8= 86+8=
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指名回答)
5、完成练习聪明的你想到了吗?
A、( )( )=16 B、( )( )=24 C、( )( )=36
82 83 66
28 38 49
44 64 94
46
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指名回答)
※课间休息:游戏对口令。
同座位两人,一人说口诀,一人根据口诀说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四、全课总结。(播放歌曲)
提问:今天同学们学的开心吗?有什么事让你觉得高兴的?(今天你得到了什么收获?请告诉你的同学!(指名回答)
课后问题:
前面的四个组,每个都座了8个同学,但是最后一个组只座了5个同学,班上有几个同学应该怎样算呢?请同学们回去思考!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思考,主动理解并获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得数;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应用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估计有关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得数。
2、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直观操作说明想法、交流算法,发展简单的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积累计算经验;能应用计算经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探索问题的意识,通过探索算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和估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教学难点:
用与两、三位数接近的整十、整百数估计问题结果。
教具学具:
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背诵乘法口诀
2、口算:2×3=4×5=2×8=5×6=6×9=8×7=
3、填一填:5个十是()。7个百是()。10个十是()。
18个十是()。56个百是()。70个十是()
二、探索口算
1、出示问题,列出算式。
课件出示例1独立阅读、观察。指名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提问:要求一共有多少根黑玉米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想,怎样列式?
指名交流想法,口答算式。(可能有:20+20+20xx×3或3×20)
(根据学生回答,进一步指出:20+20+20写成乘法算式就是20×3或3×20。)
(板书算式:20×3=)
2、探索交流,明确算法。
提出要求:20×3等于多少呢?先用小棒摆一摆,再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操作、思考后全班交流。
(1)20×3=20+20+20=60
(2)2个十乘3得6个十,6个十是60。
(3)2×3=6, 20×3=60。
根据交流情况适当板书。
追问:由2×3=6, 推出20×3=60,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指出:把20×3看作2个十乘3,这里2个十乘3,其实也是按2乘3来推算出6个十。所以只要按2乘3等于6,推算出20乘3等于60。这样的算法既方便又容易记住。
引导学生说一说第三种算法。
学生齐说第三种算法。
提出要求:请你把算式的得数和下面的答句填写完整。
学生填写完成例1的算式与答句。
3、学生尝试,延伸算法。
出示“试一试”,学生先算一算,再和同桌交流想法。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得数各是多少?
提问:你觉得几十乘几、几百乘几可以怎样算?
4、巩固练习,小结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得数。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你觉得第一组题40×2、400×2可以先按几乘几来口算?第二、三组的几十乘几、几百乘几呢?
指名说说。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的是几十、几百乘几,都可以先按几乘几来推算得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板书课题: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一起来算一算:出示口算条,指名依次口算。
三、学习估算
1、理解题意,选择估算方法。
出示例2。学生看图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
引导:要知道“张大叔带200元,买4箱西瓜够不够”,你觉得应该先算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知道200元买4箱西瓜够不够,应该先算出4箱西瓜一共多少元,再把算出得结果与200元进行比较。
提问:要求4箱西瓜一共多少元可以怎样列式?(板书:4×48)
追问:你会计算4×48的得数吗?
大部分小朋友都不会计算4×48的得数,这该怎么办?
提示:如果不计算4×48,还有其它办法解决教材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讨论。
指出:也可以通过估算解决问题。(补充课题板书:和估算)
2、讨论交流,明确估算过程。
提出要求:你打算怎样进行估算?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全班讨论,明确:因为48接近50,把48看作50来思考。又因为4×50=200,所以4×48一定小于200,说明买4箱西瓜的钱一定少于200元。因此,200元买4箱西瓜够了。
再次提出要求:同桌互相说说上面的.估算过程和方法。
3、尝试应用,体会估算价值。
出示“试一试”,提出要求:你能通过估算回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择合适答案。
追问:要知道300元够不够买5箱哈密瓜,应该先算什么?你是怎样算的?你是怎样想到把62元看作60元来算的?
小结:要知道300元够不够买5箱哈密瓜,应该先算5箱哈密瓜一共要多少元;因为62接近60,所以把62看作60来算;由60×5=300,可以知道62×5一定大于300,因此买5箱哈密瓜的钱一定多于300元,也就是说用300元不够买5箱哈密瓜。
组织比较:用估算方法解答上面的两个问题的思考过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指出:把48看作50,算出得结果一定比原来的大,也就是说结果估大了,原来的积一定小于估算结果;而把62看作60,算出的结果一定比原来小,也就是所结果估小了,原来的积一定大于估算结果。
四、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得数,集体校对。
追问:你是怎样计算2×50的?8×800呢?
小结:计算2×50时,可以先算2×5得10,再在10的末尾添上1个0,得100;计算8×800时,可以先算8×8得64,然后再在64的末尾添上2个0,得6400。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尝试完成书上的填空,集体校对。
提问:你是怎样想到2时等于120分的?你又是怎样想到8分等于480秒的?
讨论交流。
明确:因为1时=60分,2时就是2个60分,2个60分是120分,可以用算式2×60=120来计算。因为1分=60秒,8分就是8个60秒,8个60秒是480秒,可以用算式8×60=480来计算。
3、做“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他买的是哪一种火车票?你是怎样想的?
说明:要付1000元,就是3张火车票的钱一定在900元以上,不超过1000元。我们来看每种火车票各接近几百元:普通列车票接近200元,3张不满200元;特快列车票接近300元,3张比900元多一些;动车组列车票接近400元,3张超过1200元。所以买的应该是每张312元的特快列车票。
五、总结收获
引导: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怎样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怎样估算?
你还有哪些体会?
六、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
七、板书设计: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估算
20×3=60(根)把48看作50
(1)2个十乘3得6个十,(2)2×3=64×50=200
6个十是60。20×3=604×48<200
答:一共有60根。答:200元够了。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62页练习十四第6、9、10、11、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估算方法,提高口算速度。
2、通过估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3、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人人参与口算,使学生佯称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6题。
比一比,那组摘得多?
2、练习十四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头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请优胜组代表说一说你怎样估算的。
3、练习十四第12题。独立完成,小组交流。
二、估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7题。
(1)出示统计表,提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交流。
2、练习十四第8题。
(1)理解题意。
(2)小组合作,收集估算所需要的数据,估算结果。
(3)全班交流。
3、练习十四第11题。
(1)指导看图,弄清题意。
(2)独立完成。
(3)组织交流。
三、课堂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一、创设情境,呈现真实
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已经学过关于长方形的哪些知识?(出示长方形,并且让学生回忆有关它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里有两个图形,请大家先测量有关数据,再计算它们的面积。(图略)
生活动后汇报如下:
长方形的长6厘米,宽4厘米,长方形的面积=6×4=24平方厘米
(1)平行四边形底6厘米,另一条底4厘米,它的面积=6×4=24平方厘米
(2)平行四边形底6厘米,高3厘米,它的面积=6×3=18平方厘米
二、否定错误猜想
1、师:计算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家有几种不同的想法,可以肯定其中必定有错误。请大家看清楚,每种猜想的意思,然后作出判断。
你觉得哪种更合理?能不能举个例子,证明哪种是错误的。
生:我觉得可以用底乘底来计算。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如果把一条底边拉直,就变成了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底。
师:这位同学想到了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征。大家觉得有道理吗?
生:老师,我不同意这样的想法,按照他的说法,如果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压扁,它的面积难道还是24平方厘米吗?
2、师:(演示平行四边形变形的过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平行四边形在变形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始终没变?
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在变形过程中,面积边了,而两条边的长度始终不变。所以用“底乘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错误的。
师:在平行四边形变形过程中,随着面积的变化,什么也同时发生了变化?(再次演示长方形渐变成平行四边形。)
生:(兴奋地)高!
师:现在,你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
生: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高有很大的关系。
3、师:用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它们的面积大小呢?
生:把平行四边形多出来的三角形剪下来,补到另一边,看出长方形大,平行四边形小。
师:变成长方形后,面积大小变了没有?
生:没有
师:那么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么办?
生:要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所以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是6乘3来计算,而不是6乘4。
生:6是长方形的长,也是平行四边形的底,3是拼成后的长方形的宽,也是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第二种猜想是正确的。
师:这位同学把“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个问题转化成了“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利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
三、归纳计算方法
师: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剪拼成长方形呢?请同学们任意拿一个平行四边形,想一想,怎样可以把它转化成一个长方形。
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进行课件演示,出现几种拼法(略)
师:这几种剪拼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都是先沿着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剪开,再拼成一个长方形。
生:在剪拼过程中,图形的形状变了,面积不变。
师: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用“底乘高”来计算?
生:因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这个平行四边形公式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平行四边形呢?为什么?
生:对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只要沿着底边上的高剪开,一定都可以拼成长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我们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底,用h表示高,那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表示为S=ah。
四、反思探究过程
师:今天我们遇到了一个什么新问题?我们是怎样解决的?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51页练习十一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2、正确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并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并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并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师板书
37×8265×3159×6439×43
让学生先做题,并说一说这四道题的共同点是什么
让学生独立在本上完成这四道题,请四名阩到黑板上完成,完成后,指名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巡视指导,让学生注意计算的准确性和书写的规范性。让学生意识到好的书写是正确计算的基础。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复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完全一样,只不过进位乘法是每位相乘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在进位计算的过程中注意书写要规范、认真。
二、巩固练习
1、笔算。
76×1845×3689×4638×21
可以让学生任选两题计算,计算完后同桌互相讲述计算过程,互相订正结果和书写是否规范,然后老师指名学生把练习本拿来集体订正,做得又对又好的同学将一枚小动物印章。
让学生在书中完成第51页第6题。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蜜蜂应该落在哪朵向日葵上采花蜜,请同学们赶快帮助蜜蜂找到要采蜜的花。
让学生用连线的形式帮助蜜蜂找到要采蜜的花,并鼓励学生“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请找得又对又快的同学介绍方法,开阔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2、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第51页的第7、第8题)
(1)指名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2)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这两道题。
(3)通过集体订正,及时改正不正确的解答方法或计算结果。
3、让学生看第50页的第4题。
(1)读题,并说明题意。
(2)说一说,这道题和刚才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题,但这道题要解决的是一套16元,56套一共多少钱?所以“每套12张”这个数据信息可以不用)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
26×3568×5318×2448×7924×28
2、一种邮票每套14张,售价38元,今天上午卖出20套,下午卖出15套,这一天共卖了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说一说,下面各题错在哪里,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2、菜园收了36筐白菜,连筐共重1728千克,每筐白菜重43千克,你知道这些筐有多重吗?
3、动脑筋,找规律填数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设置了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情境,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鼓励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观念。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电子计算器,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运算
2、会根据题目特点,有选择性地使用计算器;
3、让学生经历用计算器探究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从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4、能初步体会:计算器只是一种计算工具,人脑与之相比,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5。进行数学文化的教育
重点难点:
会根据题目特点,有选择性地使用计算器;
能用计算器探究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初步体会计算器只是一种计算工具,人脑与之相比,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教学准备:
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请看一段录象(计算工具的发展)
师:刚才这段录象提到了哪几种计算工具?(示算筹图算盘图)
师:1945年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了,1977年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在日问世以后计算机就成为了人们计算经常用到的工具。
(课件出示各种常见的计算机)
师: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有人使用计算器?你会用吗?
二、使用计算器
1、 计算器介绍
你知道计算器上各中按键的名称和功能吗?请同座相互说说介绍。(然后叫一人上台用展示仪演示数字键、符号键、功能键。ON、OF、AC、CE、C的功能是什么?如果要进行计算怎样按?数字——符号——等号——清除)
我们都知道了计算机的使用方法,那这节课咱们就用计算器来计算。(板书课题)
2、尝试练习,规范操作
(电脑)银盆岭小学在校学生775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约用水1千克,一天可节约用水775千克,一年(365天)共可节约用水多少千克?
(1)指名口头列式
(2)学生试算
(3)汇报结果,纠错
(电脑)一年节约 282875千克,如果缺水地区一家三口每天用水25千克,这些水够他们用多少天?
学生试算
(电脑)每年按365天计算, 115131天是多少年?
学生试算
师:通过我们做的题目的数字这么大,但是你感觉难不难?你认为使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好处?
3、灵活运用
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学生计算,教师巡视、辅导
219×35= 41600÷128= 24÷6= 125×8= 138976-138970= 1379+34089=
(2)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师:这些题都是用计算器算的吗?哪些没有用?为什么?
(3)归纳总结
师:你认为什么样的题适合用计算器计算?
三、能力提升
师:想不想算一个又大又难算的题目?下面我们就做一个挑战极限的游戏。
我们就用9作为乘数吧。你准备几个九相乘?小了,8个九吧
999999999×999999999=
试算
报得数
你认为计算结果正确吗?
在计算器上你看到了什么不一样的?E对了,他是英文单词错误的缩写,你知道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吗?错误!
师:那老师不看这个E也可以知道这个结果上错误的,你知道我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吗?
师:是的,因为工具都有他的'局限性,现在用我们的手中的计算器因为为数少了,看来这个题目没有办法做了。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不着急,这个数字大了,那如果小一些我们能不能算?那我们就从简单的做起看能不能发现一些什么?
计算:99=81
9999=9801
999×999=998001,
9999×9999=99980001
有很多同学举起了手,你想说什么?
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8000000001
做了这道题目,你有什么想法吗?
师、是呀!计算器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用自己聪明的头脑解决,为自己骄傲吧!但是在刚才的计算过程中我们计算器就没有一点作用吗?
师:是的,他 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规律的工具。其实,我们手中的计算器因为位数少不能计算,但是还是有工具可以计算出的,比如我们教室现在就有的——电脑师演示
师、现在64位计算器已经在许多行业使用。尽管这样,是不是计算器就能够解决所以的问题呢?
师:工具都有他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发展。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工具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的智慧才是天敌下最伟大的力量。(出示培根的名言)
希望同学们做个充满智慧的人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七册7475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的计算梯形的面积。
2、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梯形面积时的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公式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指名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课件出示公式)并讲讲怎样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
2、练习(出示)
口答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前不久,我们学校开展植树护绿活动,四年级同学要在劳动实践基地的一块空地里种桃树,你们看看这块地的形状近似于那种平面图形呢?(课件显示图)
师:谁能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指名回答)
师:如果每棵桔树占地4平方米,那么这块地里能种多少棵桔树呢?(让学生思考一下)你认为应该先求什么?(指名说说,引入新课。)
(三)小组学习,解决问题。
师:梯形面积怎么计算呢?它是不是也有公式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想办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看一下合作要求:(课件出示)
合作要求:
(1)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图形的面积公式?
(2)试一试: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任选一种)
(3)比一比:转化成的图形的各部分跟梯形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认识了整十数和非整十的两位数基础上把100以内的数按顺序整理。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认数中的一些基础知识,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发展数感。
教材的安排突出了整理和找规律。先让学生把百数表填写完整,然后让学生在百数表里横着选几排、竖着选几排依次读一读,并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初步熟悉了百数表的排列后进行试一试的练习,用三种不同形状的图形分别在百数表里框出四个或五个数,看看框入的数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运用自己的发现,根据框里给出的一个数,说出框里其他的 数。这一开放性练习,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在100以内的范围里灵活应用几和第几的知识;第2、3两题练习数的顺序以及相邻两数间的关系;第4题从不同角度深化对100以内数的认识;第5、6两题先通过圈数、读数活动认识单、双数,然后结合生活经验,在现实情境中运用单、双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判断;第7题让学生学看月历卡,既巩固了对两位数的认识,又为以后学习年、月、日的知识作些准备。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100以内的数按顺序进行整理,并寻找规律。教学难点是自主探求规律和运用规律。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对百数表的整理,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含义和排列规律,巩固数的'读写。
2.运用操作活动,结合现实背景,了解单数、双数并进行简单应用。
3.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探索规律,培养自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整理百数表?
1.激趣导入:数学王国开运动会啦!数娃娃们排成了整齐的方队(出示百数表),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数娃娃是怎么排队的?
要求同桌学生相互说一说。
追问:咦,方队里还有不少位置是空着的,你知道是哪些数娃娃还没来吗??
2.小组活动:边数数边填写,在书上完成百数表。
[评:由数娃娃排方队这种形象的说法引入课题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共同完成百数表的整理,符合这部分学习内容的特点。]
二、小组合作,探索规律?
1.各小组展示百数表。
2.谈话:这张百数表里可藏着好多有趣的奥秘呢!先请小朋友横着选几排数读一读,在 小组内说说数娃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如:41、42、43、50,左边九个数的十位上的数是相同的,个位上的数依次是1、2、3、9,最右边是整十数等)
再让学生指着不同横排说一说。
进一步启发:竖着看又有什么规律?斜着看呢?转弯看呢?请小朋友积极开动脑筋,把你发现的规律告诉小组里的小朋友!?
[评:这一环节通过百数表里藏着奥秘的情境吸引学生深入地观察讨论,给予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时间,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这样,不断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提高观察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谈话:小朋友真了不起,在这张百数表里发现了这么多奥秘!老师还做了几个魔力框,大家仔细观察,在魔力框里你还会有新的发现的!
投影出示:用三种不同形状的图形分别在百数表里框出几个数。要求读一读,并找一找这几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在小组里交流。
4.提问引导:(出示带一个数的框)你能按照前面的表,猜出框里另外的几个数吗??
[评:这一环节学生在魔力框的吸引下,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性活动,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挂图后,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现在要看35号,说明35号还没有看,已经看了34人。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弄清题目的要求后,独立完成,再交流各自的思考和体会。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填一填,再讨论。
4.想想做做第4题。
先出示分类标准:
(1) 个位是5的数;?
(2) 个位是0的数;?
(3) 十位是5的数
要求各小组自由选择一个标准,把符合该标准的数称作我们的朋友。然后分小组活动,找出自己的好朋友,并把它们按顺序排一排,读一读。
5.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表格。教师示范在表格中依次圈3个双数,提出:你能照样子接着圈一圈吗?再把圈出的数读一读。启发思考:你觉得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特点?没有圈出来的数呢?指出:圈出来的是双数,没有圈出来的是单数。
进一步要求学生随意说一个数,让大家听听是单数还是双数。
6.想想做做第6题。
先指导学生弄清图意,特别是左右位置关系的相对意义,再让学生说一说各自的判断和理由。
7.想想做做第7题。
先让学生回忆一下,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月历卡?再出示一张放大的月历卡,指导怎样看。然后进行讨论:四月份有多少天?3日、13日和23日各是星期几?这个月哪几日是星期日?在月历卡里还看懂了什么?想到些什么?
[评:这一环节中想想做做的完成以游戏的形式进行,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的知识,锻炼思维,并进一步体会有关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总结?
提问:这节课小朋友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发现了哪些奥秘?
[总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课文开始用多媒体动画呈现数学王国召开运动会的场景,然后用动画出示数娃娃排队的情形,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探索。
2.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规律。在分析百数表时,教师给予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自由观察、思考、议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相互启发中感受发现的喜悦 3. 注重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教师只在这一过程中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必要的帮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思维水平、分析能力不断提高。贯穿全课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节课始终充满着旺盛的活力。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81页例1及“做一做”第1题、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学生知道1时=60分。
3.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
读出接近整时的时间和1时=60分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钟,学生准备小闹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
(让课铃响)
师:上课……
师:哪位同学说说,刚才早读下课是几时吗?(8:00)你知道我们学校第一节的上课时间是?(边问边出示课件,课件显示一个钟面,定格在8:15)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引出8时多)
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时间。(板书课题《认识几时几分》)
二、直观演示,探索新知
(一)认识钟面
1.师: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
2.学生反馈,教师用课件演示并板书。(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
(二)认识时间。
1、认识“时”
(1)引导学生观察时针
师:时针是用来表示“时”的,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1时。
2.认识分。
(l)引导学生观察分针。(屏幕显示放大的钟面,演示分针走1小格)
师:分针是用来表示“分”的,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2)感受1分钟有多长,1分钟能做什么。并教育学生要有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3)边在课件中演示,边提问:
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3.认识时间。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
师:时针指着几?是几时?分针指着几?是几分?(时针指着3多一点,是3时,分针指着1,是5分。)
师:那钟面上表示的时间是几时几分?(3时5分)
(2)教学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在些让学生注意在写3时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如:“3:05”)
(3)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第二、三个钟面。
4.认识时、分的关系。
(1)学生分组操作。
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小闹钟,拨一拨,看一看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大格,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
(让生思考4个问题1、分针和时针有没有一起走?2、分针走了多长?3、时针走了多长?4、谁花的时间多?)
(2)学生反馈交流结果。
学生反馈,教师出示课件:分针走一圈,同时时针走一大格。
(3)引出“1时=60分”。找板书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1.教师拨钟,学生说时间。
2.两个同学为一小组,一个同学拨钟,另一个同学说时间。
3.教师说时间,学生拨钟。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做一做”第1题。
学生练习时,先说一说:时针指着几,是几时?分针指着几,是几分?再把时间写在每个钟面的下面。
2.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一大格的刻度分别对应多少分,再说一说第一幅图中的学生在做什么,读出时间是几时几分,再用两种方法记录下来。
学生完成后,两人为一小组,
相互说说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是什么样的,边说边用小闹钟把时间拨出来。
3.练习十五第2题。
先让学生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再连线。
五、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
(下课铃响,屏幕上的钟面显示出8:55)
师:你能说出我们第二节课下课的时间是几时几分吗?
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优点有:
1、导入自然,很好地结合了学生的生活情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旧知,为新课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2、在提问8:15分时引出8时多,为后面学生学习接近整时的时间提供了有利的重要条件
3、在认识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5分5分的认读时间时运用了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难点。
4、在教学9:05记法时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又注重学生与生活实际的沟通,使学生乐意接受。
5、在拓展应用中既对新知进行了巩固,又对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德育熏陶。
6、4个问题问得好,使学生能较好的推导出“1时=60分”
本堂课的缺点:
1、4个问题最好提到前一张课件。
2、教师还是讲了多了些,认识时间时,教学学生怎么看时间,还讲得不够,还要让学生多讲讲。
3、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会看几时几分,不要让学生拨出时间,最好下一节课再拨。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1-04
小学数学教案08-29
小学的数学教案03-24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07-05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07-05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
小学数学教案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