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7-25 11:11:55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汇编[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汇编[10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课文的感情朗读、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媒体资源:动画课件《动手做做看:生字学习》,视频《动手做做看》(范读),视频《小马过河》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自读识字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

  1、同学们,你们遇到问题是怎么办的?

  (生自由发言)板书:动手做做看

  2、就课题提问。

  ⑴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谁?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板书:朗志万和伊琳娜

  他们之间的不同学生可能会说年龄大小,引导学生说出身份的不同。

  ⑵什么样的人才能叫科学家?

  有学问的科学家跟伊琳娜会发生故事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画生字新词。

  2、找出小朗志万说的话,做上记号。

  3、看视频《动手做做看》,听课文范读并正音。

  二、合作交流

  学习生字。

  1、抽读:

  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必须快速记准字音),举手抢答组词。

  2、齐读:

  去拼音读(平翘舌、前后鼻音拼读一遍,连读三遍)。

  3、识字游戏:

  A、将生字卡片发到守纪律的学生的手,师问:谁是xx。生答:我是xxxx。

  B、开火车读。

  4、生互相交换识字经验。

  换偏旁识字:慢—漫篇—骗

  偏旁归类识字:哎、哄

  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琳、娜

  联系学生生活识字:朗读课文的“朗”谜语:士兵的心(志)

  5、认读新词:

  伊琳娜志气问题提问提水浪漫朗读哄骗起哄喝水骗人

  6、写字指导。重点指导:“朗、喝、骗”字。

  喝、哄:口要写得高、小一点。

  朗:左边不是良。

  提、题:两个是的区别。

  此教学过程可结合动画课件《动手做做看:生字学习》辅助进行。

  7、学生练习写生字。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生字。

  1、认读词语

  2、板画“杯子”和“金鱼”,板书:水漫出来了

  三、品读领悟。

  1、“动手做做看”是谁给我们的建议?为什么要强调动手做做看。

  2、结合交流以上问题,朗读课文有关段落。

  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①读句子,体会“光”在句子中的意思。

  ②反复读句子,用它随时提醒自己。

  3、围绕“哄骗”引发争辩

  ①伊琳娜生气地责怪朗志万“哄骗”了我们,真的是“哄骗”吗?

  结合课文说说理由。

  “你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的小朋友呢?”

  A、用恰当的语气读这句话。

  B、结合上下文理解“哄骗”。

  C、你能否换一种语气说这句话?

  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白善意的哄骗能激发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不过也要谨防生活中恶意的哄骗,提醒学生正确区别对待。

  四、巩固延伸、学习感悟朗志万的话,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伊琳娜值得你学习吗?为什么?你想对伊琳娜说些什么?

  3、实践活动。

  看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把看后的感受告诉他人。

  4、作业布置

  搜集科学家的名言,想想对我们有什么的.生活与学习有什么指导意义

  《动手做做看》教学反思

  今天,我给学生上了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新课《动手做做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告诉小朋友装满水的杯子放进别的东西,水会漫出来,放进一条金鱼却不会。伊琳娜动手一做发现科学家的话是错的。朗志万告诉她——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要用心听,用心想,懂得动手实践的道理,并感受到动手做的乐趣,明白动手做的意义,唤起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我主要从“用心品读,读中感悟”和“动手操作,做中体会”两方面来进行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用心品读,读中感悟。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进行文本对话的主要途径,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并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与文中主人一起苦恼、一起快乐。如在读朗志万提出的问题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科学家的了解与看法,从而明白科学家是个很优秀、很了不起的人。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朗志万提出的问题,并说说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然后同桌之间读一读,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而后,通过指名读,小组读体会两个小朋友对这个问题坚信不移的态度,从而引出伊琳娜的疑问,明白动手做做的意义。在伊琳娜发现朗志万的话错了时,读出她生气的心情是很重要的。我先让学生讲讲发现自己受骗后的感受,再说说读这句话时应用什么语气。通过老师范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小组内读一读的方法,学生很快就从读中体会到了伊琳娜生气的心情,并感受到了伊琳娜敢于向科学家提出错误的勇气。最后理解朗志万说的那段话,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后再大声朗读,说说自己从他的话中读明白了什么。这样,学生不会脱离文本,能牢牢地把握住整篇课文来思考问题了。

  正是有了这些不同形式的朗读,才让学生紧紧地围绕着文本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读中升华了情感,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也让课堂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动手操作,做中体会。

  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不是很难,但要让学生通过课文体会动手操作的乐趣,明白“动手做做看”的实际意义,就一定要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课上,我先准备了一条金鱼和一个杯子。在读完伊琳娜的疑惑后,带领学生和我一起操作朗志万的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说说看到实验结果时的心情。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了伊琳娜的心情,明白了“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的含义。在学完课文后,我再一次将一个有趣的话题抛给学生:有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在杯子上面放一张纸,再把杯子倒过来,请问会出现什么情况?A、水会全部倒出来。B、水不会倒出来。学生看完后,争议纷纷,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选择要动手做做看来证实自己的答案。从而唤起了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将内容进行了拓展,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效果还不错。但也出现了几个不和谐的地方,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与改进。如,在引导学生读出伊琳娜生气的语气时,我提醒学生可以想想平时生气时会做什么动作,用表演的形式来朗读这句话。有的学生就加上了一些粗鲁的动作或不文明的语言,这样反而过火地强调了伊琳娜的生气,也教给了学生不好的行为习惯,起到适得其反的结果。在引导学生理解朗志万最后说的那段话后,我出了“()说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这样一句话让学生仿照“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学生说:“小偷说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自己试试看。”我当时没有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与正确的引导,导致后面几个同学也出现说偏题的现象。如果我及时引导说:“朗志万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是有一定权威性的人物,他说的话一般人都会相信的。小偷的话当然不可信,他是一个坏人,没有人会相信他的话。要在括号里填有一定权威性的人物才行。”我想学生听了后,也一定能够及时明白题意,就不会这样的课堂尴尬了。

  提高语文教学素养,培养语文教学机智,是我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努力的方向。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不断进步,做得更好。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有2篇主题课文《啄木鸟》、《大熊猫》和一个“语文天地”,第五单元 动物。主题课文下面依次列识字表、写字表和供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语文天地”包括写字及拼音的要求和指导,巩固扩展主题课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的练习。以及各种旨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语文活动。

  教学目标:

  1、读课文,回答课后问题。

  2、初步了解啄木鸟和大熊猫的特点。

  3、认字28个(最低),写字16个。

  4、通过课文学习初步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力、判断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

  教学重点:

  1、初步了解啄木鸟和大熊猫的特点。

  2、认字28个(最低),写字16个。

  教学用具:

  投影仪、小黑板、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时间

  7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啄木鸟》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客人,你们看(出示挂图:啄木鸟),他愿意和我们同学做好朋友,有谁知道啄木鸟有什么本领?

  二、听录音,读课文:

  1、先让学生说出自己以前已经认识的字。

  2、放录音。

  3、谁愿意再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人一段。)

  要求:其他人认真听,想一想,啄木鸟是怎样为苹果树治病的?

  4、小组内互相学习读课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动物》。

  5、一组一段,讨论苹果树的病是怎样治好的回答。

  6、比赛:看哪个组学得最快最好。

  三、巩固生字:

  出示生字卡,请学生来说一说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找出其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偏旁部首以及一些笔画。

  棵 病 体 虫 医 治 鹰 气

  对 捉 鹊 干 啄 敲 坏 术

  学生观察后说说应注意什么?

  作业设计:

  制作生字卡片。

  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棵 病 体 虫 医

  治 鹰 气

  对 捉 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会本课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啄木鸟》。

  二、复习:

  1、朗读《啄木鸟》。

  2、开火车读生字。

  3、指五名学生分段读一读。读音请学生自己纠正。

  4、学生读后说说学了这篇课文知道了些什么?

  三、学写字:

  1、出示生字卡,请学生来说一说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找出其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偏旁部首以及一些笔画。

  2、你认为这个字怎样写好?

  3、学生自由讨论字的笔顺师纠正并在田字格里示范:

  说 病 体 虫 气 棵 起 术

  学生观察后说说应注意什么?在自己的本子上写。

  四、师生沟通:

  你对啄木鸟这样的动物感兴趣吗?课下留心对人类有益的动物积攒一些有关它们的知识会很有用的。

  板书设计:

  说 病 体 虫 气 棵 起 术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大熊猫》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可爱的客人,出示图片:大熊猫。你们想和他交朋友吗?谁来说说大熊猫为什么可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里是怎样说大熊猫的`。

  二、新授:

  1、(放音乐,老师朗诵课文)

  要求:边听边看,标出你还不认识的字。

  2、分组读课文,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3、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音。

  4、找一个你记得最牢的生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5、谁想当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

  6、游戏:我说你对。

  7、小组合作进一步学习生字。

  8、谁能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生字的。(鼓励学生用学过的字分析生字)

  9、带着感情读读课文。

  先练习,再指名读。

  开火车读课文,小组比赛。

  10、你能看着图画,描述一下大熊猫吗?

  三、配乐朗读

  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可以边读边表演。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学写生字。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

  读生字卡片。

  朗读课文。

  二、学写生字:

  1、读生字,纠正字音,

  2、出示“起、爪”,学生自己交流谈区别及书写规则。

  结合语文天地中,描一描、写一写。

  “四、国、物、爱、毛、耳、两、爪”:

  3、你能说出这些字的笔顺吗?

  4、小组同学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5、你能把这些字写的漂亮吗 ?

语文教案 篇3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重难点:

  结合语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感情变化。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我们中国有句古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说,有朋友自远方来,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写的就是朋友间的故事。

  2、揭示课题:20、她是我的朋友

  3、你知道课题中的“她”指的是谁?“我”又指的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弄清文中的主要人物。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圈出生字和词语。

  2、学生自学。

  3、汇报交流。

  (1)她:小姑娘(小伙伴) 我:阮恒 指点“恒”的读音。

  (2)课文主要讲的是小男孩阮恒为了挽救小伙伴的生命,毅然献出自己的鲜血。

  (3)检查词语:

  医院 消息 确认 输血 迫在眉睫 血型 是否 掩盖 啜泣 拳头 竭力 制止 轻柔 周围

  三、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A、想想阮恒献血的经过是哪几个自然段写的?(5~11)画出描写他献血时的神情、动作的句子,用波浪线作标记。

  B、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用你喜欢的记号标出。

  2、交流:

  A、课文中5—11自然段讲的是阮恒献血的经过。请你读出描写他献血时神态、动作的语句。

  B、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最感人?请读一读,再说说你觉得它为什么感人。

  C、分别指名读读1—4自然段、12—14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这篇课文是写事的文章,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这篇课文分段。

  4、朗读课文

  四、讲读课文第一部分 (1~4)

  1、指名读课文,思考:阮恒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输血的?请用三角形标出关键的词语。并画出有关的重点句。

  2、出示:

  A、经过查看,他们确认这个小姑娘伤得最严重,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

  B、输血迫在眉睫。医生和护士都不具有她的血型。

  C、一位女医生告诉这几个孤儿,如果他们不能补足这个小姑娘失去的血,她一定会死去,问是否有人愿意献血。

  3、交流:

  A、“迫”的部首是( ),再查( )几画,用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 ),在字典中的解释有:a 逼迫;b 急促;c 接近 “迫在眉睫”中的“迫”的意思应为( )。

  B、小姑娘急需输血的这种情况还可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呢?

  C、指导朗读。

  4、小结

  阮恒正是在这样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主动献血的。他是怎样献血的呢?阮恒具有怎样的品质?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阅读了课文,能够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

  A、出示生字词。

  B、昨天我们又学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这部分讲了什么?

  2、小姑娘生命危在旦夕,输血迫在眉捷,这时阮恒举起了颤抖的小手,阮恒是怎样献血的呢?他为什么要主动献血给那个小姑娘?这就是这一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思考:

  A、一阵沉默之后,阮恒是怎样举起小手的?请划出有关的.动词。想想通过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B、课文从哪一小节开始真正写阮恒献血的?他开时表现怎样?划出有关的语句。

  C、献血时,阮恒为什么不停地哭?请找出这样的句子,用三角划出表示“哭”的意思的词。

  2、以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

  A、出示: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B、出示:抽血过程中阮恒一动不动,一句话也不说。

  C、出示: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抓住情感的变化来体会人物紧张、痛苦的复杂内心。〕

  4、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出层次。

  5、对照插图,复述内容。

  6、小结。这一段真切地写了阮恒输血时的动作、神情以及小作者的感情变化。

  三、讲读课文第三部分:

  1、阮恒为什么哭得很伤心?他为什么要献血给那个小姑娘?自由读课文第三部分。

  2、交流。

  3、你从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吗?注意联系上下文思考问题。

  四、结标、质疑:

  五、对照插图,想象说话。要求:认真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画上各个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他们的心情怎样。〔可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重点说。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2、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3、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4、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教学重点]

  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由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

  本单元学习重点: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古体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二、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

  “赋”:铺陈叙事。

  “比”:借物托情。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三、全班齐读三首诗

  (三首诗中生僻字、难读字比较多,学生诵读比较困难。)

  四、老师范读

  1、要注意咬文嚼字;

  2、要注意诵读节奏:本文三首诗歌基本上都是四言诗歌,每句两个节拍,节奏整齐。

  五、板书正音

  第一首 《卫风氓》

  氓:méng 蚩:chí 愆:qiān 将:qiāng 垝:guǐ 垣:yuán 筮:shì 咎:jiù 于:xū 说:tuō 陨:yǔn 组:cú 汤:shāng 渐:jiān 罔:wáng靡:mǐ 夙:sù 咥:xì 隰:xī 泮:pàn

  第二首 《秦风无衣》

  泽:zé 戟:jǐ 偕:xiě

  第三首 《邶风静女》

  邶:bèi 姝:shū 隅:yū 见:xiàn 踟:chì 躕:chú 娈:luán 炜:wěi 说:yuè 怿:yì 归荑:kuìtì 洵:xún

  五、逐步正音,全班熟读。

  六、教学后记。

  第 二 课 时

  《卫风氓》

  一、全班用指读法诵读一遍。

  二、尝试背诵。

  三、对照课文注解默看一次,争取理解文意。

  四、老师补充部分注释:

  蚩蚩:课文翻译为“老实”,另有版

  本翻译为“嘻皮笑脸”。

  愆期:耽误、拖延日期。

  复关:地点。本文借指“在复关的

  那个人”。

  咎:灾祸。

  无与士耽:沉溺而不能自拔。

  其黄而陨:飘落。

  二三其德:他的品行变化无常。

  女也不爽:差错(毫厘不爽)。

  夙兴夜寐:早上。

  不思其反:没想到你会变心。

  五、老师示范翻译第一、二自然段。

  两种方法:直译———————力求逐字逐句求准确;

  意译———————力求理清段意求流畅。

  六、学生分组讨论,分段试译。

  各组派代表演示讨论结果;老师纠正并小结每一段大意。

  七、全班各自诵读。

  八、抽查一、二段背诵情况。全班一齐背诵全文。

  《秦风无衣》

  一、全班用指读法朗读一遍。

  二、请学生对照课文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变化单调。老师分别请三位学生翻译,注意变化字词的意义。

  三、老师范读,翻译。

  1、范读时注意四言古诗的诵读节奏,节拍处注意停顿。

  2、翻译时要分析和强调变化的效果。

  四、全班背诵。

  《邶风静女》

  一、全班用指读法朗读一遍。

  力求咬准字音,做到基本流畅。老师在学生读后逐字纠正读音。

  二、请学生对照课文注解理清文意,进行翻译。

  诗歌短小,文字简单,变化单调。老师分别请三位学生翻译,注意变化字词的意义变化。

  三、老师范读,翻译,分析。

  1、范读时注意四言古诗的诵读节奏,节拍处注意停顿。

  2、翻译时要分析和强调变化的效果。

  3、文意简析: 第一章:期望约会

  第二章:爱人赠物 爱情的美好

  第三章:再写赠物

  静女形象:美丽、娴静、活泼、可爱。

  四、全班熟读并背诵。

  五、作业布置:

  1、基础训练:《知识与能力训练》;

  2、能力提高:课后思考题一、二、三;

  3、小作文:改写《静女》为300字左右的小故事;

  4、背诵三首诗。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电子计算机的用途,培养了解新科技、学习新科技的主动意识,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认识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1.了解计算机的用途,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了解新科技,学习新科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陈述、感叹、疑问三种句式的不同语气。3.学会书写10个生字,认识5个多音字。

  教学准备:计算机实物。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再读课文,出示、解读学习任务、要求。

  1.小芳为什么找不到舅舅家了?

  2.她是怎么找到舅舅家的?

  3.你知道计算机还有那些用途?

  4.合作交流,计算机或其他现代化的工具及设施。5.师提问并。6.作业: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完成课后第二题。

  体会陈述、感叹、疑问三种句式的不同语气。

  1.“叔叔,计算机怎么知道我舅舅家呢?”2.小芳高兴的叫起来:“他就是我舅舅!”3.“我们找不到舅舅家了。”

  三、独立完成课后“自选词语”。

  四、写字教学:教师范些生字。学生书空后练写。

  五、作业: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及默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3、学习将句子写具体。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小鹿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且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幻灯片

  一、复习

  1、词语:退却、浑身、汗淋淋、坚持、成功、方便、流逝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围绕“减法”提问激趣

  1.速读全文,思考:小鹿的减法是指的什么?用线划出有关语句。

  抽读,齐读

  2.出示句子一

  “从今天开始,我要坚持做减法了,减去一天,就向成功靠近一步!”

  理解句子:小鹿说的“成功”是指什么成功呢?造桥和减法有什么关系?学了这节课,我们就会明白。

  三、品悟“减法”,悟文激情

  (一)为什么要做减法

  1.生默读第一自然段(出示默读要求)思考:小鹿为什么要造桥?獐子为什么想铺路?

  2.理解“退却“一词

  (1)他们去做这些工作了吧?从哪个词看出来的?(退却)

  (2)他们为什么都退却了呢?(得花一年的时间)

  (3)原来他们遇到困难就不敢做了,就说他们——退却了。小朋友们想一想,你在生活有有没有像小鹿和獐子这样“退却”的时候呢?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最后一句话。

  (4)练习用“退却”一词填空

  小明第一次学骑自行车,就摔了10个跟头,但他没有()终于学会了。

  (二)做减法的结果怎样

  1.后来小鹿下定决心做减法,它做的结果怎样呢?引读最后两段。

  2.指名说说结果如何?

  (三)怎样坚持做减法的

  过渡:是呀,小鹿为什么成功了,而獐子却一事无成呢?他们都是怎样做的.?

  1.默读第二至七自然段,把描写小鹿造桥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出示句子二:

  他从太阳升起一直忙到月亮出来,累得浑身汗淋淋的。

  (1)抽读,齐读句子,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小鹿造桥轻松吗?

  (2)请小朋友们借助插图想像一下,太阳升起或月亮出来的时候,小鹿忙于造桥的情景。它不仅累得浑身汗淋淋的,还累得怎么样?(学生想像,发言)

  (3)仿照这种形式,把下面句子说具体。

  出示:————累得————————

  ————笑得————————

  3.学习獐子与小鹿的对话。

  (1)当小鹿辛辛苦苦地造桥时,獐子可能在干吗呢?(学生想像说话)

  (2)正因为这样,他对小鹿的做法,很不理解。它究竟对小鹿说了些什么呢?小鹿又是怎样回答的呢?同桌俩对照插图分角色表演读3~7自然段。

  (3)创设情景理解“坚定”一词

  造桥要花那么多时间,还那么辛苦,不仅獐子劝小鹿别造了,森林里的其它动物也来劝小鹿,小鹿会怎样回答呢?(学生小组想象小动物劝小鹿的情景,说一说。)

  师:第1天,小鹿终于下定决心开始造桥了,他从(学生读句子二),獐子见了,劝他说(学生以獐子口吻劝说),小鹿摇摇头说(学生读句子一)。

  第10天,烈日炎炎,小鹿还在造桥,他从(学生读句子二),松鼠见了,劝他说(学生以松鼠的口吻劝说),小鹿摆摆手说(学生读句子一)。

  第100天,雷电交加,大雨倾盆,小鹿仍然在造桥,小熊见了,劝他说(学生以小熊的口吻劝说),小鹿很有信心地说(学生读句子一)。

  第200天,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小鹿还在造桥,小动物见了,都劝他说(学生以动物的口吻劝说),小鹿很坚定地回答(学生读句子一)。

  师:看,小鹿无论遇到谁的劝阻,都不动摇,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放弃造桥,这就叫——坚定,大家带着坚定的语气再读读句子一

  4、理解“造桥”和“减法”的联系

  (学生自己说说:为什么小鹿会把造桥看成是在做减法)

  师补充小节:小鹿干一天的活,也就是减少一天,他就离造桥成功近了一天,他干10天活,就离造桥成功近了10天……当他一天一天的干完活,他也就一步一步的接近了造桥成功。

  4、小结:小鹿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功造好了一座坚实的桥。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鹿?你想对小鹿对獐子说些什么呢?希望孩子们能做生活中的小鹿,遇到困难,要学会做“减法”。

  四、拓展延伸,想像说话

  (出示小鹿、獐子图片)獐子遇到困难,就退却了,都一年了,它的路还没有铺,谁会喜欢他呢?现在,我们来改改这个童话故事,让獐子也像小鹿一样成为一个恒心、有毅力的孩子。(学生同桌想象说话,改编故事)

  抽生说说自己改变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18、小鹿的减法

  小鹿造桥坚持——成功

  獐子修路退却——发愁

语文教案 篇7

  单元要点分析

  文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生活非常丰富多彩,家庭生活是其中的一部分。青少年的许多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对家庭生活最熟悉,感受最深。阅读这个单元反映家庭生活的文章,同学们会感到亲切有趣,容易理解。

  一般说来,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的角度,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么组织运用的,这样才能达到把握全文的目的。学习这个单元的文章,也是如此。不过可以把认读文字、语句作为重点。要求注意辨字形、正字音、释词义。能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理解比较复杂的长句的意思。养成字斟句酌、细心研读的好习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勾画和积累关键性语句。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预习提示、书下注释中的词语的读音和意义,教师和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补充。

  2、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感情的写法。

  3、学习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写法。

  二、能力训练点:

  1、 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2、 提高朗读能力。

  3、 指导学生学习做读书摘要。

  三、德育渗透点:

  《金黄的大斗笠》是一篇写景散文,充满着诗情画意,教学时,主要通过朗读,从图画中看故事,体会姐弟俩天真活泼的可爱形象及它们之间的情意。《散步》是一篇散文,感情基调是欢愉、深沉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祖孙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金黄的大斗笠)

  明确目标

  1、 扫除文字障碍,加强朗读训练。

  2、 学习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写法。

  3、 体会姐弟之间的深厚情谊。

  一、预习:默读课文完成下面各题

  1、弄懂下列词语的读音和意义:

  依偎 妩媚 粗犷 小心翼翼 潇洒

  揽 涟漪 分歧 悠闲

  2、解释下列词语:

  ① 柔和:本课指温和而不强烈。

  ② 看管:本课指照管。

  ③ 翘:一头儿向上仰起。教师备注

  ④ 偶尔:本课指间或、有时候。

  ⑤ 雨帘:雨点密密麻麻,景象像帘子遮住一样。

  ⑥ 生气:本课指生命力,活力。

  ⑦ 分歧:(思想、意识)不一致、有差别。

  ⑧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排。

  二、解题

  这篇写景散文,描绘了一幅充满欢乐、纯真的风雨童趣图。文题中“金黄”一词不仅说明大斗笠是这幅风雨童趣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且也暗示了姐弟俩金子般纯真的童心。金黄的大斗笠就像临时搭成的避雨的小房子,遮住了姐姐、弟弟和一只可爱的小山羊。文题中的一个“大”字充满了无限的童趣。另外,文题也是这幅风雨图中所点染的故事的线索。根据这一线索作者描述了姐姐冒雨给在山坡放羊的弟弟送斗笠和姐弟俩在斗笠下避雨的.欢乐情景,表现了少年生活的快乐和姐弟间纯真的情谊。

  三、正课

  (一)1、学生朗读。在朗读中继续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

  (二)课文分析:

  1、 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如此分段的根据。

  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出了“雨前—雨中—雨后”三幅美丽的图画。

  第一部份:雨前(开头——“小山羊在田埂上悠闲地啃着青草”)

  教师备注

  蓝天——溜来一团乌云

  雨前: 庄稼——卷来道道浪头 春山放羊图

  男孩——挥着树枝,看管着小羊

  第二部分:雨中(从“风来啦!”到“看看下面遮着什么”)

  提问:作者在第二部分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风雨图,这幅风雨图贮满了生活的欢乐、纯真的童心,这幅栩栩如生的风雨图是由几幅图画构成的呢?(三幅图画)

  庄稼叶子——翻过背 小山羊——毛弄乱

  第一幅图 小男孩——汗珠被吹干 乌云——挤下了雨 风小雨稀

  风小雨稀 雨——又粗又亮的线线,能数得清

  风——抱住、用力、摇得叶子哗哗响

  第二幅图 雨——向小男孩跑来 风疾雨急

  风疾雨急 小男孩——很急,光着脚丫跑得噼哩啪啦

  雨中: 姐姐——带着斗笠 雨——洗洗斗笠

  风——想掀开斗笠

  风雨交加: 第三幅图 斗笠下——姐弟避雨

  风雨交加 露出一条翘起的小辫

  温馨春意 露出一条滚圆的胳膊 形美 姐姐聪慧

  姐弟亲情 洗刷四只并排的光脚

  遮着小山羊的咩咩声 声美 弟弟天真

  遮着姐第的嬉嬉笑声

  第三部分:从“金黄的大斗笠下还遮着笑”到结束。

  斗笠——向蘑菇——那么美

  雨后: 阳光——照着它 天晴美景图

  雨水——润着它 教师备注

  达 标 测 试

  一、选词填空:

  1、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 (跑、走、溜、逃)来一团乌云。

  2、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 刮、卷、吹、冲)来的一道道浪头。

  3、小山羊在田埂上悠闲的 (啃、吃、嚼)着青草。

  4、那边,露出一条 (摸、拉、抱、揽)着小山羊的滚圆的胳膊。

  二、填空:

  1、 第一个风雨镜头的特点是

  2、 第二个风雨镜头的特点是

  3、 第三个风雨镜头的特点是

  4、 斗笠像个

  小 结

  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充满诗情画意,可当散文诗看,但作者没有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在写景中甸染了故事。将人物放置在特定的环境中加以描写,写出了聪慧的姐姐识风雨、爱弟弟,调皮的弟弟特天真、爱姐姐,表现了少年活泼欢快的生活情趣。

  补 充 练 习一、 课内补充练习:见练习册。

  二、 课外补充练习:见练习册。

  课后教学总结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一、理解说明事物特点的几种方法。

  二、认识说明文中运用准确语言的重要性。

  三、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设想

  一、安排二教时。

  二、紧紧抓住说明文的基本特征的主要内容:说明事物特点,阐明事理,介绍知识,理解说明的方法;防止因旁征博引而出现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现象。

  三、理解准确用词的特色。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层次,理解总和分的关系。

  二、初步了解说明文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提问:课前预习,文字上有什么疑难需要解答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如学生无问题,不必多花时间。)

  导言。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这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就具体地为我们介绍这两座著名的大桥以及有关的知识。

  二、教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第一、二、三、四段。提问:预习时,要求制作赵州桥、卢沟桥概况表,读课文以后,填写前两项(位置,历史和修建年月勺,填得怎样了?抽查,评价,出示小黑板,根据小黑板所填的前两项内容,共同订正。指名读课文第五段,利用小黑板示范,引导填写赵州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的内容。分散读第六段,示范,5;导填写关于卢沟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勺的内容。提示:第五、第六段里,除了介绍两座石拱桥的结构似外,有哪些关于外形方面的介绍的句子?学生看课文回答,明确:第五段有拱上加桥,美观,有全桥饮涧;第六段有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提示:这两段以外,还有哪些?还有第一段的比喻,第七段的整段介绍。结论:由此可见,中国石拱桥本身的特点就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而卢沟桥还有它自己与众不同的情况,范读第八段,引导理解:卢沟桥的纪念意义和历史事实。提问:中国石拱桥为什么能有光辉的成就呢?它的发展又是怎样呢?分散读第九、第十段,然后引导学会抓课文主要内容。第九段介绍成就的原因:首先,智慧,其次,传统,再其次,石料。第十段介绍发展的情况:这段中间四句,用事实证明,全班朗读解放后,150米四个句子。

  小结(指导边看课文边在书上的某些段本写明要点,并在一些句子下边标单横线,不要离开课本抄黑板):

  1.全文的层次:

  (1)介绍石拱桥外形特点(用比喻)。

  (2)总述石拱桥特点(不但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3)引用古籍证明我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并点出将要介绍的事物的具体对象。

  (4)分述之一,从历史、结构、外形的设计者全面介绍赵州桥。

  (5)分述之二,全面介绍卢沟桥:具体数字一结构(河堤冲毁,桥却从没出过事)一形式(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一赞语(世界上独一无二勺一景点(卢沟晓月)一特有的纪念意义(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

  (6)总说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7)综述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成就和桥梁事业的新发展。全文层次分明,合理地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写法。

  2.段落的条理:介绍赵州桥,先总写历史(建造年代古,使用时间长),结构,外形,设计和施工特点,然后分四点作具体说明,又用评价的句子作结(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这样,在段落内采用总分总的写法,就使介绍的内容很有条理地编排出来。由此可见,不论在全文的整体中,还是在段落的局部中,总一分一总能够使文章的内容编排得很有条理,总一分一总之间的关系,是有内在联系的密不可分的结构关系。提示;第九段的写法,是不是总与分的结构关系呢?回答,明确:这一段是用疑问句开头,提出问题,然后按主次由人到物作说明,没有总结的句子。这在表述上也是另一种有总有分的方法。

  提问:《中国石拱桥》是说明文,它传播厂有关石拱桥的哪些知识?试从课文中的一些句子来理解。提示课文句子:

  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

  3.桥(卢沟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4.大拱的两肩上,一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5这些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议论,回答,明确:

  1.传播石拱桥的结构知识。

  2.传播石拱桥的历史知识。

  3.传播卢沟桥的结构知识。

  4.传播赵州桥的结构知识。5再现卢沟桥形式的优美。

  小结: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传播有用的知识的'文章。上边五个句子,就是从结构、外形、历史各方面来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现在先初步了解;以后还要进一步探讨。

  三、布置作业

  思考,上边举出的五个句子用的是什么表述方法,再在全文中找出与它们相同的表述方法。

  复习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常用的说明方法。

  二、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与记叙文的区别。

  三、写说明文要准确运用语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提问:上一节课举例的五个句子用的是什么表述方法?回答,明确:1.运用比喻;2.引用古籍;3.用数字;4.解说;5摹写。(板书)提问:文中还有与这些句子表述方法相同的句子吗?思考、议论,准备回答。

  二、教读课文

  引导:学生思考、议论后,指导根据课文回答。(板书)

  1.用数字:第四段,说明赵州桥历史悠久。第五段,说明赵州桥的外形、规模。第六段,说明卢沟桥的外形、规模。第十段,说明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和石拱桥的发展。

  2引用古籍;第七段,马可·波罗的游记,赞美卢沟桥,唐代张骂的《朝野企载》写卢沟桥的外形。(这主要是引用,而引用的句子恰好是比喻句。)唐代张嘉贞的《安济桥铭》写桥的设计。

  3.比喻:第一段,写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4.解说;第二段,说明石拱桥的历史、形式、构造和作用。第五段,先比喻赵州桥洞像一张弓,然后作解说,两种方法结合,说明设计的效果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小结:(一)用数字、引用有关资料、解说、比喻,都是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引用和比喻原来属于修辞的范畴,而在说明文中引用起着言之有据的作用,比喻又能形象地说明介绍的对象,也就约定俗成地作为说明方法来看待了。解说,是对事物作必要的阐述,也就是阐明事理(如的第二段)。(二)说明方法,还有:判断,例如,中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等句子。判断要注意的是必须给人以明确的概念。绘制图表,能使说明的对象有系统、有条理、一目了然(上一节课已实践过)。比较,例如,第六段中写永定河水发,来势很猛,常冲毁河堤,但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这就使人印象鲜明。举例,例如,在我国的石拱桥中,举出了赵州桥、卢沟桥,最有代表性。(三)除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外,还有下定义的方法,待以后有机会再举例子说明。(四)至于摹写,只是为了对事物特征作直接介绍,使人容易认识,它并不像记叙那样是为了给人以感性的形象,也用得少,并不把它作为。说明方法来看待。(补充板书)总之,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作用,阐明事理,使人们对事物有个明晰、完整的了解和认识,达到传播知识的目的,这就是说明文的特征。

  《中国石拱桥》就是符合说明文特征的典范。理解说明文的特征,并用《中国石拱桥》印证,就可以明确,说明文同以记叙、描写手法为主的记叙文有着明显的区别。

  提示:说明文要准确说明对象,必须重视语言的运用,要做到恰到好处。例如,第三段中说到旅人桥,用大致、可能,是根据在写作文时仅仅能占有的资料,还不可能有更确凿的证据。如果去掉大约、可能,就变成绝对的结论语气了。又如,第二段中说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是从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是由外表到内在,由感性到理性来写的,这就准确地写出人对事物认识的规律,词语次序,不可移动。试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语言运用准确的例子来。学生看课文,议论,准备回答;教师巡回,了解,指导。提问。回答,明确(举例):第三段,几乎限制到处都有,既表明石拱桥多;接近于到处都有却又不是到处都有。第五段,在当时可算,从时间上相对地说,不犯绝对的毛病。第九段,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省、巧、高三个字,不仅用得准,而且用得精,位置决不能变动。

  小结:说明文中准确运用词语,保证了文章内容的严密性,达到预期的说明效果。

  三、当堂巩固

  指名朗读。要求;熟悉全文,加深印象。朗读时,要充分利用课文上的注音,不要脱离课本而板书注音。陡()、墩)等课本上无注音,可作补充。

  四、布置作业

  (一)体会下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比较早。

  2这座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3.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二)介绍赵州桥四个特点,第二点同第三点能不能互换?

  (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三)积累·联想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学,互查。

  板书设计(一)

  赵州桥·卢沟桥概况表

  │桥名位置历史和修建年月结构特点

  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一)全桥只一个大拱,长374米,桥洞像一张弓(二)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近拱圄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

  卢沟桥位于永定河上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至今已有近800年历史。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板书设计(二)

  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

  1.数字说明(应当正确无误)

  2.引用说明(古今资料,科技书刊)

  3.比喻说明

  4.解说说明(阐述事理)

  5.判断说明

  6.图表说明

  7.比较说明

  8.举例说明(有代表性)

  9.定义说明

语文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地鉴赏诗歌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重点难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学习流程自 主 学 习 案

  【自学指导】一、复习导入:背诵学习过的杜甫《登高》一诗,说说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意象:

  意境:

  情感: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了解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三、朗读背诵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四、初步感知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南坼( )乾坤( )凭轩( ) 戎马( ) 涕泗流( )

  2、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吴楚东南坼 (2)、戎马关山北

  (3)、凭轩涕泗流 (4)、乾坤日夜浮

  3、《登岳阳楼》选自 ,作者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人们誉为“ ”,他被人们称为“ ”

  4、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意象: —— 感受:( )

  意象: —— 感受:( )

  意象: —— 感受:( )

  合作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

  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了怎样的景和怎样的情?“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4.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鉴赏品析

  1.讨论探究《登岳阳楼》的主旨意境:

  2.讨论探究《登岳阳楼》的艺术技巧:

  达 标 检 测 案

  1、按原文填写

  ⑴诗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的诗句是 , 。

  ⑵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的诗句是 , 。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B、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3.说说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 )

  ⑵戎马关山北(戎马: )⑶凭轩涕泗流(凭轩: )

  4.杜甫、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湖,你更欣赏哪一个?说说理由。

  5.杜甫、范仲淹都是借景抒情,但所抒的情有所不同,请简单加以分析。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简介:

  《草原》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经历和感受写的一篇访问记,《草原》教学设计。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学生通过学习景美、人美两部分,体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文内涵。透过文字使学生感受到环境与生命相互依存的关系,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感受到祖国是各民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会认3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迂腐、鞭子、疾驰、墨线、无际、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草原美丽景色的段落,并且能背下来。

  4、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在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同学们你去过草原吗?(指名回答)你知道草原是什么样子的?(指名回答)

  2、那么草原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写的`《草原》一课,一起感受一下草原的美景。

  二、了解作者加深印象。

  1、这篇课文是老舍爷爷写的,关于老舍你知道多少呢?教师相机简介作者老舍。

  2、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什么文章?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老舍的文章。(《老北京的春节》、《鸟的天堂》等)

  3、老舍爷爷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章,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学习他的文章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初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认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

  2、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样子?结合自己得到理解来谈一谈。(指名回答)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1961年夏天老舍先生访问陈巴尔虎旗的经过)

  4、本篇课文作者写了草原哪几个方面的情况?

  (本文主要写了两方面的情况,一是风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热情,教案《《草原》教学设计》。)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并板书。

  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课文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热爱,歌颂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四、品读赏析课文感悟课文中的美景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汇报交流。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合作探究。

  师:以小组为单位,学习你喜欢的部分。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第一部分:抓重点词句理解草原的美丽景色。)

  2、锁定重点,品读感悟。

  根据汇报内容随机出示相关句子,进行学习。

  (1)景美部分:

  在汇报第一部分时,可通过"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青翠欲滴,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等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品悟草原的美景。渗透环保教育。

  课件演示,再现草原之美:通过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实的草原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你们想看一看吗?(播放草原的有关录像资料)

  谈一谈,看完录像的感受。

  指名再来读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的内容。

  过渡: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优美的语句,我们真的应该多读读。选择本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

  学生配乐朗读课文的情况,教师适时鼓励。

  (2)人美部分

  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那么你能够带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让学生读自己认为最能表现出蒙古人热情好客的句子,体会人情美,渗透民族大团结的思想。

  教师小结。

  3、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投影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4、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五、总结课文。

  1、依据板书,讲清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板书:写景--抒情,写事--抒情)

  2、归纳课文整体内容,并指出本课第一大段,写了草原的风光美,第二大段写了草原的人情美,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作者实际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浓笔重彩、有声有色的草原风情画。(板书:草原风情画,并用箭头连接有关内容)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完整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不论对全篇课文的认识还是对每一个大段、段中的每层,都是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形成一定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学习,最后再从整体上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这在各个教学步骤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板书设计

  草原

  景美人美

  明朗可爱热情好客

  一碧千里蒙汉情深

  民族团结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语文《饮酒》教案01-12

语文教案01-17

语文复习教案01-16

语文备课教案01-16

语文上册教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