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3-20 09:59:14 小学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合10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范文集合10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12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2、知道“多——少”、“大——小”两对意思相反的词语,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和正确使用量词。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了解运用一些量词;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文和实际运用,巩固和拓展量词的积累。

  设计理念

  本课识字教学根据课文创设情景,在情景中认字和学词相结合,学词和认事物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民主、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使学生乐学而善学,使教师乐教而善。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玩中识字、巩固;使枯燥的识字变为趣味识字。通过学习知道一些意思相反的词,了解量词“群、颗、堆”的意思,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教学流程

  一、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师:大家好!想和老师一起对反义词吗?

  生:想。

  师:哦,已经有小朋友准备和老师绝一高下了,因为他们已经准备好了。来,听好了。

  师:我说大生:我说小。师:我说多。生:我说少。师:我说左。生:我说右。

  师:我说好。生:我说坏。师:我说远。生:我说近。

  师:呵,可真厉害呀,还真难不倒你们。现在请看这里,

  师:(拿出两支铅笔)瞧,这是什么?

  生:(齐说)

  师:说说那支长?哪支短?

  生:(齐说)

  师:(叫上来一位学生,站在老师旁边)我们俩谁高,谁矮?

  生:(个别说)

  师:(在叫上来一位学生,站在第一个学生旁边)他们俩谁高,谁矮?

  生:(个别说并陈述理由)

  师:通过这几次比较,你知道了什么?

  生:(个别答)

  师:是呀生活中像很多事物的长短、高矮等都是通过比较才知道的。

  今天我们也要比一比谁上课表现的好,会学习。表现好的会学习的都可以得到我的小奖章!你们有信心吗?(板书:比一比)

  生:有。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实现紧紧的抓住孩子的心,让他们积极的融入课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同时也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在其头脑中建立起比较的概念。为接下来的教学社好铺垫。也体现了语文课堂情景化教学的理念。

  二、观察图画,认识事物。

  (出示课件——农家小院)

  师:听到你们充满信心的回答,亮亮小朋友很想邀请你们去他们家看看。想去吗?让我们轻轻地推开他家的院门,走进宁静的小院,看看院子里有什么?

  生:(仔细观察并发言。)

  【恰到好处的运用多媒体课件,配合教师富有激情的'解说,先将学生带入意境之中,增强其主体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

  三、自主识字、教学并交流识字方法。

  师:同学们的观察真仔细,瞧,我把你们说的一部分的名称标在图上了。

  (课件出示相应的词语:黄牛、花猫、鸭子、小鸟、杏子、桃子、苹果、红枣)

  师:谁能借助拼音或者图来读出这些词语?

  生:个别发言。

  师:仔细观察你能给这些词分分类吗?该怎么分?

  生:个别发言。(并齐读)

  师:这些词你会读了,再加几个生字,这些你能读出来吗?

  (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师:现在请大家自己来拼读这些生字。

  生:(自由读,齐拼读)

  师:下面我可要加大难度考考你们了,拼音宝宝要回家休息去了。这样你还认识这些生字宝宝吗?(课件展示不带拼音的字)

  生:自读。

  师:谁来当小老师教小朋友认读这些生字?如果他读对了请你跟读三遍。(课件展示)

  生:指名带读——大家跟读。

  师:这些小老师当得可真棒!老师把这些生字按读音分类了一下。

  “黄、杏、苹、红”都是后鼻音,“边、群”是前鼻音,“少”是翘舌音。(课件展示)

  好,我们根据读音的特点来记一记吧,前鼻音是。

  生:齐读。

  师:你能给这些生字组词吗?

  生:个别回答。

  师:同学们小脑袋瓜里装得知识可真多呀!我知道你们都是爱学习的好孩子。现在呀,老师想让你们和你的同桌小朋友说说哪些字你早已认识了,是怎么认识的?其他的字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记住他?

  生:同桌交流。

  师:都交流完了。那我来考考大家,“红”字怎么记;“猫”怎么记;“桃”怎么记;“少”怎么记。。]

  【设计识字环节时我有意识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情景环境之中,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识字的同时,发展语言,提高认识能力。同时教学时使用多种形式认字,使学生加强记忆,并鼓励在生活中认字,即能达到识字的目的,也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一比》教学设计

  四、学习韵文,学习量词。

  师:(竖起大拇指)真能干,大家又认识了这么多生字宝宝,现在我们再来到亮亮家的院子里,(课件出示图画)和你旁边的小朋友来比这些东西谁大谁小,什么多什么少,好吗?

  生:同桌说

  师:其实亮亮早就把刚才小朋友讨论的编成了一首童谣,想听听吗?

  (课件展示课文)借着拼音试着读一读。

  生:自由读。

  师:小朋友读得很努力。我们请XXX小朋友来读给我们听一听吧。

  生:个别读。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生评议。

  师:还有谁愿意读一读。

  生:(指导名读)

  师:大家读都这么好,瞧小鸭子也来祝贺你们了。(课件出示一只鸭子)

  说说图上有几只鸭子?

  生:齐答。(一只鸭子)

  (课件出示许多鸭子)

  师:现在有多少只鸭子了?

  生:个别说。

  师:许多只鸭子在一起就可以说是“一群鸭子”。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说“一群”的?(一群羊、一群大雁、一群蚂蚁……)

  生:个别回答。适时表扬。

  (出示一个杏子)

  师:这里有几只杏子?

  生:齐说。(一只杏子)

  (出示一堆杏子)

  师:想想这样应该怎么说呢?

  生:个别回答。

  师:还可以说“一堆”什么?(一堆土、一堆萝卜、一堆土豆……)

  生:个别回答。

  (课件出示“堆”字)

  师:真聪明,小脑袋装了这么多的知识。老师还要告诉大家这个“堆”的偏旁是“提土旁”(课件展示)

  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提土旁”

  师:我们还可以说“一颗”什么?课件出示:一颗()(一颗西瓜籽、一颗小石子……)

  生:

  师:你说一棵树?老师想要告诉你:对不起,错了。请小朋友讨论一下为什么“一棵树”不是这个“颗”?

  生:

  (随机出示课件“一棵树”)

  师:你们听清楚XXX小朋友说的话了吗?树是木头所以一棵树的棵应该是木字旁的棵。

  【新课标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既要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又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一课学生要理解的量词和生活有密切联系,有些量词的使用是约定俗成的,道理不可说或不必说;有的量词的使用则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颗”多用于表示小而圆的事物。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不能过早、生硬地灌进他们的耳朵,只有努力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说说练练中对量词的使用有初步的感悟。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正确地使用量词。】

  师:老师知道小朋友啊爱玩游戏了。接下来,我们要玩的游戏是“我指你说”。游戏是这样的:老师拿出一样东西,你说出这一样什么?看看谁说得最棒。

  师:这是什么?

  生:这是一把伞。

  师:话要说完整,应该说“这是一把伞”。这是什么?

  生:(指名说)这是一辆火车。

  师:行啊,难不倒你们。这是什么?

  生:(指名说)这是一块西瓜。

  【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使教师极具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充满乐趣。】

  五、仿编韵文,知识延伸。

  师:让我们在一起读读课文吧。

  (课件出示:菠萝和梨,葡萄和桃子)一个(),一个(),——————————”,“一边(),——————————”

  (课件出示:马和兔子)“一(),一(),——————————”。

  【设计这些有目的、有层次的训练在体现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的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潜能。】

  六、教学生字“牛”。

  师:(课件出示在田字格中的“牛”)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牛”字,看看它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

  【让学生自己观察汉字,发现其特征,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

  生:(指名)横有点斜,撇在左上格,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师:(教师写一笔,生写一笔)撇在左上格,不要太大;写横要顿笔,右边要高一点,第二横长,竖在竖中线上,起笔要高,收笔要轻,带尖。

  【按照笔画顺序一笔一笔的指导,符合写字特点。再说示范是最好的老师,说千遍不如动手做一遍。】

  生:描红并书写。(师在学生中进行指导。)

  师:同桌比一比谁写的好。并展示些的好的同学的字。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3.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友”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课前准备

  ①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②收集读书的名言,整理自己读书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一遍,读正确。四人组轮读课文相互指正评价。2、认读生字口头组词。

  3、写生字,写正确。小组评价,比比谁写的规范漂亮。

  二、分组学习。

  三、检查学习结果:指名读课文,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并且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带哪一样呢?(指生说)是呀,钱?不行,这东西一用就用完;照相机?不好,这么多的景点,哪装得下……这道题还真让我们很难做出选择。环绕世界旅行需要多长时间呢?

  ②出示课文课件,学生朗读出示资料:

  麦哲伦完成人类历史上第环球航行用了整整3年。

  日本一位71岁老翁独自完成环球航行历时234天。

  20xx年,中国人首次完成帆船环球航行历时185天。

  ③学生配乐朗度地二自然段,并齐读最后一句话:我相信我会选择书。

  你对作者的选择有异议吗?

  ④出示作者小资料揭示课题:

  本文是在1974年的世界儿童图书节上,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她作了热情洋溢的献辞。齐读课题,认读“侣”。猜猜作者在本文中写了什么?

  二、读书交流,体会作者情感

  1作者为什么会选择书陪伴自己旅行呢?

  自由读课文,用”“划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

  ①学生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汇报交流“为什么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指名读有关的句子。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真想不到你懂这个!”这里把书比作了朋友,每次见到朋友,感觉都是不一样。特别是“真想不到你懂这个!”好像是又对朋友发现有了一个的发现,这个发现非常的意外,叫人惊讶。

  b.你对朋友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指名说)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a.“你每天都回家……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这句把看书比作是回家一样,即使是非常的熟悉了,但偶然还会有新的发现。

  b.指导感情朗读。

  课件出示三个反问句

  a.读了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反问句)

  b.给他换一个说法。(指名说)

  c.从三个反问句中你体会到什么了?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写话:在你的眼中,一本你喜欢的`书又是什么呢?

  一本好书能让人“常读常新”,就像 ,就像 。

  小结:读书也是这样,不管你看过多少遍,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你有这样的感受吗?交流。

  随着回答课件出示句子:

  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②自由读这几句话,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读了这几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体会到的?

  (读了第一句话,我体会到就是读同一本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我从“总能”和“不管”体会到的。)

  你能把体会到通过朗读读出来吗?(指导学生朗读)

  (读了第二句我体会到作者非常喜欢读书,就是同一本书,他也是百读不厌。我从“一遍又一遍”体会到的。)

  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指导学生朗读)

  (读了第三句我体会到作者很喜欢书,因为他把书当作了朋友一样,当作了人似的,读书就好像是在和朋友说话一样。而且书也是想读就随时能读的。我是从“就是”和“随时想去就去”体会到的。)

  (作者喜欢一遍又一遍地读那一本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而且书可以随身携带,你想读的时候就能拿出来。如果是一本人物传记,就好像是你在交一个朋友;如果是一本介绍名胜古迹的书,那就好像是到那个地方旅游了一趟似的。)

  能把体会到的读出来吗?(指导学生朗读)

  ④把三句话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加深体会。

  ⑤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会带上一本书陪伴自己的旅程,是因为(点击课件引说三个句子)

  ⑥引导学生提问。读了这三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比一比,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

  生可能会问:为什么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为什么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怎样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为什么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2、过渡语:作者不仅爱书,而且会读书,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读书方法?

  齐读第七自然段。作者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读书方法,划出表示先后顺序

  的词语。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吗?全班交流。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师生交流,师随学生回答总结板书(揣摩、续编、品味、梳理、想象、判断)

  过渡语:这一趟下来,都可以把书读上一百遍,最终能背诵下来。

  ③汇报交流“为什么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这句话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书比作了朋友和故地。)

  作者为什么这样比?

  3、诵读名言,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部分读书名言,师生互读。

  4、作者号召我们该怎么做呢?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三、感情诵读,体味情感

  在领悟表达方法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进去。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作业设计:

  1、根据课文中的读书方法以及同学们交流的读书体会,整理读书卡。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2、推荐阅读《书比人长寿》。学习。

  3、整理自己的读书方法,收集名人读书小故事。

  板书设计:

  走遍天下书为侣

  朋友 故地

  惊喜 收获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在文中的意思。

  2.借助教师范读、原文与译文对照,能读通课文,理解意思,背诵课文,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感情。

  3.创设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能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故事。

  4.立足“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原因体悟,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5.认识“鄙、曰、恃”3个字,正确书写“乎、鄙、僧”等6个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故事导入,揭题释义

  1.教师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两个和尚,一个和尚穷,一个和尚挺有钱。有一天……(“蜀鄙二僧”故事部分)

  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板书课题:为学)齐读课题,注意“为”读第二声。知道“为”是什么意思呢?“学”又指什么呢?(做学问,求学)。

  2.简介作者,了解背景。此文的原题目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作者彭端淑写给子侄们看的。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的相关资料。

  屏幕出示:彭端淑是清代四川的文学家,他的文章笔力刚劲,气势浑厚,激昂奋进,常给人以鼓舞和教益。彭端淑一生著述较多,其中《白鹤堂文集》最为有名。本文是《白鹤堂文集》中极具影响力的一篇,意在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有所建树。

  【通过教师讲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然后自然地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初读古文,读准字音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想知道原文中是怎样写这个故事的吗?请你自由地读读课文,借助后面的注释和字典,争取把课文读通顺。然后看看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是在写这个故事,请你在自然段前面做个标记。

  2.同桌互读,呈现难点。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读,一个听,纠正字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此字,留待解决。教师巡视,相机把难读字词写在黑板上。交流正音。

  预设:钵、语、蜀之鄙、子何恃而往、亦易矣。

  3.指名朗读,掌握学情。

  请学生再次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是刚才交流过的几个字。然后指名请学生试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纠正同学错误的读音。

  【通过同桌互读,指名试读,呈现难读字词,集中解决,为接下来把课文读通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1.细听范读,边听边画,展示矛盾。

  听着同学的朗读,老师也想来读读。请同学们认真听,边听边把与你读得不一样的地方画下来。(学生交流不同之处,教师随机在投影仪下画出)

  2.借助注释,探究停顿,读通课文。

  同学们,有些句子读得不一样,就是停顿或者读音有所不同,老师建议大家结合译文,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再想想到底该怎么读。

  预设:

  天下事/有难易乎?(读出问句的语气。)

  蜀之鄙/有二僧(结合注释知道“蜀”是四川简称,“鄙”是边境的`意思。)

  贫者/语于/富者曰(“语”读第四声,告诉的意思,“曰”是说的意思。整个句子的大概意思:穷和尚告诉富和尚说。)

  吾/欲之/南海,何如?(“吾”,我的意思,课文中指穷和尚。“欲”,打算;“之”,到、去的意思)我们还学过类似意思的句子吗?(送孟浩然之广陵)“蜀之鄙有二僧”中的“之”是否也是这个意思?(的)

  子/何恃而往?(“子”,你;“恃”,凭着、依靠的意思。整句话大概意思:你凭着什么去呢?)

  吾/一瓶一钵/足矣。(“钵”,古代盛饭、菜等的陶制器具。整句大概意思:我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整句大概意思: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了。)

  3.再读课文,理解意思,讲述大意。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读得更加通顺。

  刚开始老师讲的故事就是原文的第2自然段,你能看着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先自己试试,然后指名交流。

  【通过借助注释、结合译文能正确断句,读出古文特有的味道。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大意,初步体会文章的故事梗概。】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试着读通了课文,并借助注释和译文学习了“蜀鄙二僧”的故事,至于为什么贫和尚能够到达南海,而富和尚却不可以到,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2.作业:

  (1)认读本课要求识写的生字;

  (2)完成课后习题2;

  (3)把课文多读几遍,要求读通顺,能准确断句。

  第2课时

  一、复习课文,师生互译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

  2.老师一句一句说译文,指名学生说对应原文。

  3.师生一起说故事。

  【运用教师范读,师生互译等不同的方式,读好文言文的停顿和节奏,同时引导学生积累文本,为接下来的探究打好基础。】

  二、品读对话,明确其义

  1.定格对话,品味原因。

  导语:让我们把目光停留在两个和尚身上,想想他们之间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1)分角色读贫者和富者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2)集体交流:

  条件不同;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决心不同:富者过分依赖物质条件,“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贫者“吾一瓶一钵足矣。”(穷和尚很有信心,非常有勇气。)

  讨论:穷和尚这一路会有哪些困难?(路途遥远。地图展示四川和南海普陀山的距离;合理想象穷和尚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实际问题?风餐露宿,舟车劳顿等)

  态度也不一样:抓住两个“子何恃而往?”

  想当初富和尚也向往南海,计划着买船出行,但至今未能如愿。穷和尚凭着这一瓶一钵竟然敢去。这两个句子该怎么读?学生谈理解后有感情朗读。第一个是普通的疑问句,第二个是反问句,也可读出感叹的语气来。

  结果也不一样。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小练笔:贫者会告诉富者什么呢?富者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完成后,指名读一读写的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

  3.试着背诵这段话。

  【在品读贫和尚和富和尚之间的对话中,初步读懂两个和尚之间的明显不同之处,通过想象说话,尝试练笔等方式体会贫和尚的坚强意志,并通过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意思表达出来。】

  三、品文涉理,悟出文道

  1.学习第1自然段。

  作者由这个故事还想到了我们做学问,他在一开头就提出:那就是(师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生接)则难者亦易矣;(师说)不为,(生接着读)则易者亦难矣。(下句话同上。)

  (1)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自然段每句话的意思。

  (2)小结:看来做学问难易转换的关键就在于是否“为”,作者都是先用一个设问句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作答。这样,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关系。

  (3)体会文言文句子的精美。这段话中一共有4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呢?(近似于对偶,读起来琅琅上口)

  (4)练习背诵。

  2.“贫僧自南海还”“富者有惭色”的故事结尾说明了什么?它与作者的看法有什么关系?(说明“事在人为”,这个故事是一个例证,作者用它来生动形象地证明自己看法的正确。)

  3.学习第3自然段。

  (1)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去:距,距离;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副词。反而,却。)

  (3)小结: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贫者能到的原因是在于能够立志,富者不能到的原因是不能立志。把这种反问的语气读出来。

  (4)从这一自然段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人贵有志,事在人为。)

  (5)练习背诵。

  【读懂作者通过对比方式亮出自己观点的行文特色,体会文言文精练的语言特色,明白“人贵有志,事在人为”的深刻内涵。】

  四、落实识字,积累内化

  1.认读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

  2.学生独立书写要求会写的字,教师提示:

  (1)注意“曰”与“日”的区别。

  (2)“鄙”字左边的写法,下面是“回”字。

  3.试着把全文连起来背诵;背给同桌听。

  4.拓展作业:

  (1)把蜀鄙之僧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收集有关勤奋学习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丰富课外知识。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故事中的道理和感情。

  3、学会承担责任,学会宽容。

  教学重难点: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验人物感情变化。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趣。

  1、出示课题,质疑问难。

  理解“骄傲”的意思。

  2、书写“骄傲”。

  生在田字格中写一遍骄傲,师巡视。

  3、你们字写得真好,老师也为你们骄傲。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如:课题中“我”是谁?“你”又是谁?“我”为什么会为“你”骄傲?

  二、识记生字。

  1、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如:轻声读、默读、小组读、同桌一起读),遇到有生字的地方把生字连成词多读几遍。

  2、(出示生词带拼音)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读一读这些词?你愿意读哪个就读哪个。

  “璃”在“玻璃”一词中读轻声。

  平舌音:碎、攒

  3、(出示生字不带拼音)如果大屏幕上只剩下生字,你还认识吗?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一会儿再介绍给大家。

  4、生汇报识字方法,重点是难记的字。(师鼓励生用多种方法识字)

  同偏旁:玻、璃

  熟字加偏旁:滑、攒、箱

  5、识字游戏:

  (1)说偏旁猜字。

  (2)开火车扩词。

  三、初读课文

  1、想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吗?小组推荐组员读。

  2、学生自主评价朗读情况,正音。

  3、你读懂了些什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4、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你砸破了别人的窗户,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5、下堂课咱们一起来看看课文中的小男孩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四、书写指导

  1、请学生观察要写的字,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2、细看生字,说说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重点指导:

  “玻璃”的“璃”右下部分是“撇折”“点”,不是“人”。

  “碎”的右边要注意“十”字要写在两个人字的.下面,竖不能伸到两个“人”的中间。

  “继”的笔顺是先写“纟”,再写“米”,“米”的最后一笔捺变点;最后写“竖折”起笔要低于绞丝旁。

  “续”的第六笔不要写成秃宝盖。

  “骄傲”一词重点区别“平撇”和“竖撇”,“骄”的第六笔撇不宜长;“傲”字的三个部件长短相等,中间的横画要短,右边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指导。

  4、点评反馈。

  五、积累语言

  1、读读抄抄课后词语。

  2、交流评议,提高学生对文字鉴赏水平。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体会侧面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感受老教授美好的心灵。

  3、认识适时的鼓励对人的成长的重要。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背影》到《甜甜的泥土》,在作者淡淡的叙述中我们感受到了亲人之间的真情,其实,在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也有令人动情的温情的故事上演。

  今天,我们来学习落雪的《惟一的听众》,感受字里行间所表现的人情美。

  板书: 惟一的听众

  落雪

  通过这篇美文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三个目标:

  1、体会侧面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感受老教授美好的心灵。

  3、认识适时的鼓励对人的成长的重要。

  (出示投影,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存在问题:由于备课的时间较为仓促,在定位知识和能力的目标时,确定“人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为知识目标,但在对教材的把握中,经过评课,意识到若改为“人物的侧面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或许会更好地把握文章内涵。

  二、讲述。

  希望通过45分钟的学习,同学们能有所收获。

  首先,请同学自由读课文,划出你不理解的字词和同学交流,并说一说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1、划出文中你不理解的语句和同学交流。

  2、说一说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出示投影,指一名学生读题)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生交流。

  (3)、学生讲述故事。(1名学生复述)

  存在问题:学生在自由阅读的过程中,能很好地交流,但由于学生的认知或教者的点拔等方面的问题,使得学生提出的问题仅仅只有一个,即“当我感觉到这一点时,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这种力量是指什么?学生答:指我的一种自信。

  其实,有很多句子值得去理解,但或许是时间或点拔的方式,学生对此有点迷惑。在交流故事的'过程中,一名学生讲述时,显得有点冗长,教者点评后,若能及时挑一名学生再次复述,便能将学生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达到在简洁有力的故事内容的概括中明白文意。

  三、发现。

  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大致的掌握,请问“惟一的听众”中的“惟一”是何意,听众又是谁?

  (学生作答:“惟一”是独一无二的意思,听众是指老妇人。)

  板书: 老妇人

  刻画人物形象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在这篇文章里,着力刻画的是老妇人这个形象,在刻画人物时有多种方法,如语言描写,还有……

  (学生回答,有细节、动作、神态、心理、细节,外貌、肖像等描写方法。)

  说得不错,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一点友情提示。

  刻画人物形象通常会抓人物的语言、心理、神态、动作、外貌等描写。有时也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但都是为了表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题。

  (出示投影,学生齐读友情提示。)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走入“发现”环节,思考:

  1、文章运用哪些描写来刻画老妇人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学生阅读、交流,找出关于老妇人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句子,并读出来。)

  板书: 外貌

  语言

  动作

  神态

  2、找出描写 “我”心理感受发生变化的句子,读一读。

  (指一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划。)

  问:我的这些心理变化是因为什么?

  (学生:因为老妇人的关心和爱护,鼓励和支持。)

  板书: 美丽、善良的心

  因为老妇人的这种鼓励,我走向成功之路,试想一下。

  试想一下,我第一次遇到老妇人时,老妇人就点明身份,并对我说“你拉得真不错”或“你拉得不好”时,故事的结局会怎样?

  (教者出示投影,小插曲)

  (学生畅所欲言,计用时13分钟,12名学生作答。)

  而文中的结局又是怎样呢?

  (一学生作答,学生指出在最后一节,学生齐读最后一节,体会感悟。)

  存在问题: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但由于教者的水平问题,导致应该教给学生的一些能力和方法,在教者匆匆的赶时间进度的限制下,让教学重点和难点,也是亮点和闪光点走向灰暗。如果在“发现”环节的第一个问题结束后,告诉学生这些就是刻画人物时所通常采用的一些方法,另教者在学生回答“肖像”和“外貌”描写时,未能作出正确点评,加以区分。

  故反映了教者在教学过程中的机智尚欠缺,教学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再如第二个问题,便是典型的“侧面烘托”,教者只要引导学生读第二节中“嘿,毕竟有人夸我了”等句便可一下子带入“侧面烘托”中去,从而水到渠成地完成知识和能力目标即“体会侧面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文章真正的玩味所在还在于老妇人的不同寻常,文中的“我“是从妹妹那儿得知老妇人是一位最有声望的教授的,但在文中却有多次暗示,如三次“平静”等语句。由此便可明白文章之所以这样安排情节的原因了。

  在“小插曲”的安排上,还可让学生侧重于分析“我在老妇人点明身份和未点明身份”这两种情形下获得成功有所区别,这样的比较也许会比设计的“小插曲”更有回味的余地。

  四、启示。

  当我们走出“发现”环节,我们对课文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请同学说说你的感受。

  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出示投影。)

  (学生说自已的感受,计7名学生)

  五、心灵语丝。

  面对每一个人,我们都可以让鼓励像花儿一样盛开 ,这可以是一个眼神,可以是一个抚摸,也可以是一个微笑、一句话语。请你:

  以“鼓励”为话题,说一句话。

  例:无言的鼓励是成长的奠基石。

  (出示投影)

  (学生用1分钟思考,作答,计3名学生)

  存在问题:四、五环节是这节课的一个总结,它考察了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把握和思维的发散。应该说学生能从课文的学习中得到一些启示,或许,这便是教者在这节课中的一些安慰吧!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感受美的熏陶。同时积累课文中的优美的语句。

  2、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七月是什么季节?(夏季)那么夏季留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热)热到什么程度?当这么热的夏天来临时,同学们有想过要避暑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骑马上天山去避暑好不好?

  2、齐读课题

  二、新授

  课文主要内容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思考;

  A、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

  B、课文依次写了哪些景点?

  2、汇报

  A、游览的先后顺序,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再往里走”。

  B、课文依次写了天山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野花、千里牧场。

  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自主学习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段、词句,标出来,读一读,和同桌交流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们。

  汇报 雪峰(高、大、白) 蓝天衬着高耸的雪峰,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在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句,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云影比作银灰色的暗花,把雪峰比作白缎子。)这里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雪山极白,连云影映在上面都显得发灰。)

  3、雪山还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中感受到的?(高耸)

  4、这样美的雪峰,你们喜欢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你对它的喜爱之情吧!

  5、指名读,齐读。 溪流(急、清、活) 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练。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击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而每到水势缓慢处,却有鱼儿在跳跃。这个时候,饮马溪边,坐在马鞍上,便可以俯视那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五彩斑斓的水石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 流,给寂静的天山添上了无限生机。

  6、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7、溪流有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飞泻”写出了雪水的气势磅礴,第一个比喻句写出了雪水动人的姿色,多像细长的.闪闪发光的银链。)

  8、对于这么美丽,有活力的溪流,你们喜欢吗?那么我们在读的时候要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赞美的语气),谁来读一读?

  原始森林(密、绿、幽静) 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骑马穿行林中,马蹄溅起的水声,增添了密林的幽静。在这林海深处,只能偶然听到远处的几声鸟鸣。

  9、密密、重重叠叠、斑斑点点,叠词,读起来很有韵味,也突出了原始森林茂密的特点。

  10、“蜿蜒无尽”说明原始森林连绵不断,辽阔。

  11、这里又说密林幽静,为什么又写到鸟鸣?这样不是矛盾吗?(不矛盾,以动写静)

  12、“照”与“漏”这里不用“照”,而用“漏”,在这样的密林中,阳光只能漏下,作者精确的用词,把天山的特有风光逼真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13、齐读。

  野花(多、艳、高) 在轻轻荡漾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样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你在马上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最心爱的鲜花。

  虽然这时天山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里的无边繁花呢?

  1、三个比喻句、一个排比句说明了野花的多和艳。

  2、“浮、矫健、精神”写出了花之多,人就像置身花的海洋之中。“只要一伸手”说明野花很高。

  3、反问句。把野花比作春天的花园,对天山野花的高度赞美。

  4、指导读。

  千里牧场(奇丽、辽阔、风平浪静) 一片奇丽的千里牧场展现在你的眼前。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千里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牧场上长着一色青翠的酥油草,清清的溪水齐着两岸的草丛缓缓流淌。草原是这样无边的平展,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

  1、奇丽、辽阔、风平浪静

  2、原始森林和野花都只能做花边,说明牧场辽阔。

  3、读。

  对天山的赞美

  1、当你们见到如此美的天山时,你想用什么词来赞美它?而作者又是怎么赞美它的? 这就是天山之夏,这就是人间天堂。

  2、指导读,用赞美的语气读。

  三、结束

  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写了天山雪峰、溪流、森林、鲜花、牧场,如人间天堂一般,那么你们还想不想再欣赏一遍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关于天山的歌曲《天堂》。

  板书设计:

  天山之夏

  溪流:急、清、活 进入天山

  雪峰:高、大、白 游览的先后顺序 再往里走

  原始森林:密、绿、幽静

  野花:多、高、艳 再往里走

  千里牧场:奇丽、辽阔、风平浪静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一、着眼全,区分详略主次

  在初读课文、尝试分段并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问:课文共分几部分?哪部分写得最详细?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吗?通过对课文的初步了解,学生就会发现:全文共分三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写得最详细。因为文章题目是“卢沟桥的狮子”,以写物为主,所以介绍狮子特点的部分理应是全文重点。学生明白这层关系后,教师再追问:那么你们说,我们学习,应重点学哪一部分?(答:重点段。)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花最少的功夫,完成一、三两部分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读课文,说一说:

  读了第1部分,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第3部分,我又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一文章中,作者会把主要部分写得很详细,而次要部分就简略些,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现在,让我们到第二部分去看看卢沟桥的狮子到底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么把它写好的?

  这样处理,使得教师在第一个整体教学(即初读课文、初步感知)阶段就收获匪浅:既让学生理清了全文脉络,了解了文章大意,又向他们渗透了读书与的基本技法。寥寥数语,就将读文与训练落到了实处。

  二、切入段落,摸清构句方法

  当学习的车头被直拉到重点段之后,可以这样让学生理清本段的层次关系。

  1.自由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边画,找出能概括卢沟桥狮子特点的语句,并做上记号。(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很难数清楚。)

  2.这两个语句分别位于本段的什么位置?

  3.那么中间部分又写什么呢?(具体写狮子大小不一和神态各异。)

  4.由此可见,这一段作者写狮子,先( )写,后( )写,再( )写。

  5.能给中间的这部分分层吗?看看在这里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并出示习题:在具体叙述时,又先写( )再写( )。

  :用总———分———总的方法,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楚,结构严谨。板书:条理清。

  三、品读词句 学习观察表达

  第二段要重点讲解的是要让学生仿写的部分,除了要字求其义、句求其旨外,更要明白作者是怎样观察狮子,并把他看到的狮子写下来的。具体操作如下:议一议。

  (1)课文是怎样具体描述“大小不一”的?(大的几十厘米,小的几厘米,甚至……也看不清———列举数据,作对比。)

  (2)读读具体写“神态各异”的句子,看看作者用“有的”共写了几类、几种样子的狮子?

  (3)作者为什么既要写到大狮子,又要写到小狮子?(这样才能让我们知道卢沟桥的'狮子有大有小,大的威武,小的淘气。)

  (4)“好像朝着远方长吼,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这些是比喻句吗?(不是。这是作者根据石狮的样子想象出来的。)

  (5):正因为作者给不动的石狮注入了动作与情感,使它活起来了,所以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儿写得最有趣。由此可知,看图也好,写物也好,我们都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静的写成动的,把无生命的写成有生命的,把黑白的写成彩色的,这样文章才生动形象。

  演一演。卢沟桥的狮子这么活泼、威武,教师可请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分别学一学这样的形态。也可以指名上台表演。一演胜千言,在表演中学文,在表演中读文,在表演中记文,印象更深,效果更好。

  写一写。演完五种姿态后,教师提醒学生:卢沟桥的狮子只有这些形态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省略号。)卢沟桥的狮子确实是姿态万千,各不相同,那么还会有哪些形态呢?你能想象出来吗?这样一提醒,学生兴趣盎然,立刻会展开热烈的讨论,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最后,要求学生从自己及同学的表演中选择最喜欢的一两种“狮子”,把它的大小及动作、神态描写下来。这一安排,把课堂的所读、所演全部融入到所写之中,完成了“读为基础,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任务。整堂课凭借了“课文”这一教学的例子,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与讲与练相结合,做到举一反三。学生除了读懂课文,更练习了“阅读和的熟练方法”(叶圣陶)。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感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发挥想象力,设计一栋你心目中的电脑住宅。

  课前准备

  收集关于电脑住宅所具有的其他功能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我们通过电脑学习、工作,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这节课,我们要去参观一栋由电脑控制、指挥的住宅,它与我们普通的住宅有什么不同呢?

  (二)初读感知

  1.请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再读课文,思考:电脑住宅与普通住宅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电脑住宅有哪些奇妙的功能?边读边想,用笔在相应的'段落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2.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

  (1)根据室外的气象资料进行调节,为主人提供舒适的家居环境。

  (2)大门具有保安功能,防止不明人物进入住宅。

  (3)通过电脑,可以调运屋内自己需要的物品。

  (4)厨房有一套教人做菜的电脑装置。

  (5)主人休息时,电脑给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

  (6)浴室里,可通过电脑“预约”洗澡的时间。

  4.高科技化的电脑住宅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在同学们所了解的其它的电脑住宅,还具有其它不同的功能吗?(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5.是啊,正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才有了这一栋栋神奇的电脑住宅,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人人都能住进这具有奇妙功能的电脑住宅。

  (四)课外拓展

  如果由你来设计一栋电脑住宅,你打算怎样设计?想一想,写下来,在全班交流时一起来评一评,谁设计的是我们心目中的最佳住宅。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短文,根据题目问题找出答案。

  2.引导学生留心以前学过的生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读懂短文,根据题目问题找出答案。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1.谈话导入: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值得我们探索的学问,哪怕是—个汉字。所以经常有人会这样感叹:处处留心皆语文。以前你通过学习处处留心这道题目,有什么收获或感想吗?

  2.审题。

  (1)指名读题,其余学生仔细听要求。

  (2)交流:听了题目,请说说本题的具体要求。

  3.自由朗读短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不跳读漏读,边读边思考短文讲了什么事情。

  (1)检查自由读书情况。

  (2)同桌交流,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4.默读短文,思考后面的问题。

  (1)自己默读短文,在文中找出有关答案。

  (2)同桌交流答案,相互。

  (3)全班交流。教师简单介绍形声字(汉字)的结构特点。

  (4)汇报学习感想,激发探究兴趣。

  5.思考并交流第二道问题。过渡:原来汉字也有如此深奥的学问哪!

  (1)回忆,提出曾经有疑惑的生字,教师将其写在黑板上。

  (2)根据已有经验,展开四人小组讨论,老师巡视点拨。

  (3)集体交流。

  6.课后延伸。每一个生字都有一个故事,祖先造字都是根据生活经验、生产实践进行的。激发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处处留心,探索生字的奥秘。

  板书设计:

  处处留心

  旱 睁 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熟八个词语。

  2.照样子,写好带有“口”的字。

  教学重点:

  背熟八个词语。

  教学难点:

  照样子,写好带有“口”的字。

  教学过程:

  二、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学的词语和一个神话传说有关。

  2.学生自学词语。

  (1)要求读正确,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快速地查词典。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读,相机正音。

  3.理解词语意思。

  (1)指名介绍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故事。

  (2)借助课文插图相机出示并理解“混沌不清’,、“昏天

  黑地”、“大刀阔斧”、“开天辟地”两组词语,引导学生在神话典故中理解词语含义。

  混沌不清:古代传说中指天地未分之前浑然一体的'状态。

  昏天黑地:形容天色昏黑不明。

  大刀阔斧:比喻像使大刀、用阔斧那样,做事果断、有魄力。

  4.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小组合作练习背诵。

  5.反馈:指名背--小组赛背--集体齐背。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读题审题,明确要求。

  2.指导。

  (1)出示“吊、啄、若”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三个字的结构特点和关键组件的书写要求。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作:三个字虽然结构不同,但都含有“口”;三个字由于“口”的位置不同,所以大小也不同。

  (3)教师范写。

  ①提醒学生处理好各组件间的关系,摆好“口”的位置。

  ②提醒每个字的关键笔画:“吊”是上窄下宽,最后一笔竖写在竖中线上,强调竖中线问题;“啄”是左窄右宽,弯钩在竖中线上起笔,回到竖中线时出钩;“若”是上窄下宽,提醒写好拦腰横。

  3.练习。

  播放轻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摆正姿势,认真练习描红、仿影和临写,老师巡视指导。

  4.反馈:选出有代表性的作业引导学生观察评议,既要表扬好的,又要指出败笔之处以示提醒。

  板书设计:

  练习4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谈谈看了漫画以后的感受以及所明白的道理。

  教学重点:

  谈谈看了漫画以后的感受以及所明白的道理。

  教学难点:

  语言流畅,想象合理,内容描述完整。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以漫画为话题,谈话揭题。

  2.审题。指名读,共同讨论题目要求。

  3.投影出示漫画,仔细观察每幅漫画,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每幅漫画的主要内容。

  4.编故事,讲故事。

  (1)进一步仔细观察漫画,引导学生从动作、神态等方面展开合理想象。

  (2)同桌互相交流所编的故事。

  (3)小组交流并推选代表全班交流。教师及时引导、,提高交际效率。

  5.漫画交流会。

  教师出示“漫画交流会”,请学生上台将以前准备好的漫画在小组内展示,谈谈自己看漫画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练习4

  漫画交流会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写毛笔字,掌握单人旁和双人旁的书写要领,写好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

  教学重点:

  掌握单人旁和双人旁的书写要领,写好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

  教学难点:

  掌握字的间架结构。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复习检查:回顾基本笔画“撇”和“竖”的书写要领。老师相机演示。

  2.读题,审题,明确要求。

  3.指导书写单人旁和双人旁。

  (1)教师范写,学生用心观察,尤其是双人旁的两个撇画。(可提笔跟着老师书空)

  撇:逆锋起笔,折锋向右,转锋向右下稍顿蓄势,用力直向左下撇出,形短而势曲。

  竖:直接落笔,笔锋向下力行,顿笔向左上收笔,微呈露珠状。

  (2)学生执笔练写,练习运笔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4.指导书写书上的两个字。

  (1)指导观察分析字体结构特点。(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老师范写,讲清书写要点:左右之间不要拥挤,也不要彼此分得太开,左部写得窄些,右部写得宽些。

  (3)学生练习,播放古筝曲。仿写时要提醒学生先看清楚范字,再动笔写。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书写姿势,并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5.反馈。

  出示有代表性的作业,师生评议,表扬好的,指出存在问题,进行矫正训练。

  板书设计:

  练习4

  化 行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一、说教材

  《卢沟桥的狮子》是一篇看图学文课。这种类型的课文,显著的特点就是图文互补。它能让学生借助图画和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美的陶冶。《卢沟桥的狮子》这一课对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进行了多方位的描写,使之情态各异,栩栩如生,把一个个静止的石狮子注入了生命,展现了狮子的虎虎生威,这些狮子构成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卢沟桥的狮子》就是这样一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

  本节课的训练重点:理解体会课文中对石狮子形状的描写和通过朗读悟情。本节课训练的难点是: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写法自己写一段话。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从知识、能力、德育三方面考虑,以体现学科中的素质教育。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了解七七事变;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石狮子形状的描写;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写作方法,仿写一段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常聪明和富有创造力,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我采用的是激趣导入,直奔中心,读议结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会读这类课文,模仿第二自然段的结构及用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式进行说话和习作。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或让学生尝试精读课文,或相互交流,从而体现语文课堂的十六字诀: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

  我的教学结构是录像导入尝试精读边议边读边悟仿写这样几个环节。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因此,我采用了录像导入。录像有声有色,具有直观性,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兴趣,为学习新知识架设了桥梁。观看录像片后,我问学生:你有什么感受?在学生充分说出感受后,出示课题。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个阶段尝试精读。提问:对卢沟桥的狮子,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想知道狮子的大小,有的会说想知道狮子的形状、多少、情态如何,甚至狮子从哪里来的,是什么时候的等等问题。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想知道的这些问题,我巧妙地把学生引入新课文中,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把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课文当中去找一找,看有没有答案,找到的就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出来,没有找到的也不要紧。然后慢慢启发他们,开拓他们的思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中,只有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教学才能收到最大的效益。在学生自学后,学生找到了自己想知道的答案后,教学就进入第三个环节即边读边议边悟。

  首先让学生相互讨论自己知道了什么。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找到的答案在什么地方,并读给大家听听。在老师的指导下,采取各种形式阅读第二段描写小狮子的内容。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读,并在读中悟。以读为本,以读代讲。

  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下得到共识:大的要读重音,小的读轻一点,长吼声音要拖长一点,听桥下的`流水声读得轻柔,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抱应读得温柔一些,写狮子嬉戏的句子读得欢快一些。这样,就能读出狮子的大小不一,千姿百态,从读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干和伟大的创造力。

  本课背诵第二自然段是教学目标之一。在阅读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可以根据板书的条理背诵,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接着,再自学末段。仍然采用自读自悟的方法。在学习最后一段时,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的有关资料。借此督促学生多读课外书,多在课外猎涉知识,学生不知道的东西,教师再作适当补充。

  学贵有所思,学贵有所悟。面对卢沟桥的狮子,你想说说什么?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实际上也是对全篇文章进行总结。

  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仿写。观看课件上一幅有形、有声、有色的校园美景图,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主要体现学贵在用。

  三、说板书设计

  体现狮子的特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思想。

【小学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案01-10

小学语文经典教案01-08

语文小学教案01-03

《小学语文》教案01-26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01-11

小学语文《语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02-04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三》教案02-03

小学语文《翠鸟》教案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