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数学教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时间:2023-02-28 08:31:25 五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集锦15篇)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

  设计说明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加深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本设计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通过分一分、算一算等活动,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时,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的道理。

  2.实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

  本设计充分挖掘学生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计算方法,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产生了多种算法,让学生通过尝试、感悟、体验、探索,总结出“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这一最优的计算方法。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彩色纸 剪贴画 长方形纸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1.把8+8+8+8+8改成乘法算式。(8×5)

  2.把0.5+0.5+0.5改成乘法算式。(0.5×3)

  3.列式计算。

  (1)5个12是多少?(12×5)

  (2)12个1.5是多少?(1.5×12)

  4.提出问题。

  师:3个是多少,能不能用算式×3来表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乘法。

  (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引出分数乘法问题,不仅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问题:1个

  占整张纸条的,3个

  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1)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获得最后的计算结果?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汇报。

  预设

  ①图示法计算。

  把一个长方形纸条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个

  ,是,3份就是3个,如下图:

  3个是。

  ②加法计算。

  求3个

  占整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相加的和是多少。

  列式:++==。

  ③乘法计算。

  通过尝试计算,发现结果和其他算法的结果相同,说明几个相同分数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3=++===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完整表述计算过程)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分数乘整数。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例7、P9练一练,P11练习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能正确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

  2.使学生在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中,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应用价值。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等式的两个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写出方程的数量关系,但不管是什么形式,其本质是一样的。

  2.课件出示例7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①去年的体重+=今年的体重

  ②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米

  根据学生的回答列方程解答。

  解:设小红去年的体重为x千克。

  X+2.5=36 36-X=2.5

  你是怎样检验的?在小组里交流后,集体交流。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二、完成“练一练”

  先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说怎样设未知数,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三、完成练习二的第1~5题。

  1.完成练习二的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解方程的思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二的第2题

  先说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说怎样设未知数。

  3.完成练习二的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每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过程。

  4.完成练习二的第4题

  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再说说每题中的数量关系和解题过程。

  5.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

  三生板演,其余生独立完成在自备本上后集体校对,再向同桌说说解方程的注意点:写上“解”,利用等式的性质一步一步解出x的值,最后要检验。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

  补充习题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同分母分数加、减发,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学习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

  (3)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4)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5)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

  (6)会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同分母分数加、减发,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三部分内容。

  学习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3)会口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4)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加法同样适用,会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5)掌握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6)会解答分数加、减法应用题。

  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带分数加、减法及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关键: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

  课时安排: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一106的内容及第10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理解分数加减法有含义,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数分数加、减法。教学难点:

  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测评反思

  1、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2、填一填

  (1)3/4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个1/8是5/8,7/12里有()个1/12。

  (3)3个1/5是(),4/7是4个()。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出示例1 。

  提问:观察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示:

  1、要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你是怎样计算的?

  2、计算结果应注意什么?

  小组合作学习老师巡视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上面的计算过程:

  注意:

  1、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 、P105做一做第2题第一排。

  3、提问:

  1、整数加法的含义是什么?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的含义相同吗?

  2、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

  同桌合作学习老师巡视

  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

  3 、出示例2

  提示:

  1、要求还剩多少瓶矿泉水,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计算?你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相同吗?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

  4 。小结:观察例1和例2有什么共同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归纳概括。)

  师: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当堂检测

  1、完成教材第105页的“做一做”和第107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选择2 、3个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并让学生说一说应注意什么。

  标签:实用资料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转化”思想在解决新的计算问题中的价值,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张长方形白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图书馆购买了一批新图书,其中童话书有3/8,故事书有1/8。童话书和故事书一共占这批图书的几分之几?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结果要注意什么?

  2、我们已经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在此基础继续学习新的内容。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

  (2)要求“种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实际是求什么?

  (3)怎样列式呢?

  (4)这道题的算式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分母不同,异分母分数相加)板书课题:异分母分数加法。

  (5)取出长方形白纸,表示试验田,你能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涂色表示1/2和1/4吗?说说你是怎么折的?你能根据折的情况说说1/2与1/4相加的和是多少吗?你是怎样看出1/2+1/4的得数是3/4的?把涂色部分看作3/4时,原来的1/2看作了几分之几?

  (6)想一想,计算1/2+1/4时,我们要先做什么?小组内互相说说。(通分)通分的目的是什么?(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指出:在计算1/2+1/4时,要先把1/2和1/4通分把它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再按什么方法计算?(同分母分数计算)按这样的方法,完成例题的填空。

  2、出示“种黄瓜的面积比种番茄的`面积多几分之几?”。

  (1)要求“种黄瓜的面积比种番茄的面积多几分之几?”实际是求什么?

  (2)怎样列式呢?

  (3)这道算式与前一题有什么不同的呢?(异分母分数减法)补充课题:减法。

  (4)说说你打算怎么办?通分的目的是什么?你能试着独立完成吗?并在小组内互相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尝试解题,小组交流。

  (5)交流汇报方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试一试。

  (1)还有什么其他的要求吗?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汇报方法。指出:一般情况下最后结果都应用最简分数表示。

  (3)你是怎样计算1-4/9的?怎样想到把1转化成9/9的?指出:在计算1减几分之几时,可以把1转化成与减数同分母的假分数,再计算。怎样才能知道计算是否正确呢?怎样验算?小组中完成。

  4、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在小组中说说。小结: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要约成最简分数;计算后要验算。

  5、完成练一练。

  (1)独立完成计算,并验算。

  (2)展示学生作业,集体评价。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你觉得有什么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1)按要求涂色,并写出得数。

  (2)结合图形说一说为什么?通分母分数相加应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怎样?

  2、完成第2题。

  (1)独立完成计算。

  (2)展示作业,交流评价。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完成第3题。

  (1)理解题意。

  (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列式计算。

  4、完成第4题。

  (1)理解题意。

  (2)求“从体育馆道少年宫一共有多少千米?“实际是求什么?求“从学校道体育馆比从学校到少年宫近多少千米?”应该怎样列式?第3各问题应该怎样想?(1-4/5)

  (3)独立完成计算。

  5、拓展训练。

  ()/()-()/()=1/5()/()+()/()=1/4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说说你的体会。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5

  20xx年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9单元,每单元一个word文件,以下为第一单元部分内容:

  第一单元 观察物体(三)

  本单元是观察物体的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有: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以及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例1:教学是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学生需要借助空间想象力进行操作,初步经历逆向思考的过程。

  例2: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利用例1的经验进行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并能承载相应教学内容的现实素材,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寻求立体图形的观察方法,以形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引导学生能灵活掌握所学知识,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和规律,培养自觉探索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提出不同的方法,并对方法进行比较,体会观察物体的不同思路。同时要有层次地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又有利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1课时 观 察 物 体教学内容

  教材第2~4页例1、例2,相应的“做一做”及练习一。内容简析例1教学是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学生需要借助空间想象力进行操作,初步经历逆向思考的过程。接下来,例2是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利用例1的经验进行操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教学目标1.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摆法的多样化。

  2.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按要求摆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难点:借助空间想象还原立体图形。教法与学法1.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发现法和讲授法,让学生从观察、想象和操作中体会立体图形与视图之间的联系,积累三维图形与二维图形转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2.学生学习主要以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为主,学生通过观察以及总结来解决问题,教师不需要做太多的讲解,只适时作适当的引导。承前启后链回顾从上面、左面、正面观察物体。

  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

  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互化。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古诗导入法:同学们,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吗?同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这是因为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观察。如果观察老师手里的这两个立体图形,但只让你看到它的正面,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谜语导入法:同学们,老师和你们猜一个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竞猜导入法:同学们,我这里有两个立体图形,但只让你们看到它的正面,你能猜出是什么立体图形吗?看看谁能猜对。(学生答,教师随机点评)

  (出示课件:长方形、圆形图片。)

  预设:长方体和球、长方体和圆柱、长方体和圆锥;长方体和球、横放着的圆柱和竖放着的圆柱、横放着的圆柱和圆锥。

  教师:其实,老师摆的是两个圆柱。看来,同学们只看到正面并不好确定究竟摆的是什么立体图形。别急,今天的知识能帮助到你们!(板书:观察物体)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根据一个面的摆放,体会摆法的多样性。

  1.出示探究内容,明确探究要求。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探究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 的图形。可以怎样摆?

  2.学生动手拼摆,验证交流方法。

  请同学们拿出4个小正方体,根据你的理解,用手中的4个小正方体先摆一摆。摆好后仔细观察正面,验证自己的摆法是否正确,最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摆的。

  3.全班交流,形成认识。

  教师指定学生上台展示,反馈学生的摆法。总结:正面看起来形状相同的几何体,其摆法不一定相同。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在拼摆立体图形的过程中有多种拼摆方法,所得到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是不同的。

  ◎根据三个面的摆放,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1.出示课件教材例2。

  谈话:下面分别给出了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图形,你能用小正方体摆出原来的几何体吗?

  2.学生动手拼摆,验证交流方法。小结:根据同一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不能准确确定拼摆图形的位置关系、形状和立体图形的个数;只有把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综合考虑,才能形成完整的表象。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质疑一:从同一方向去看两个立体图形,如果看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是一样的,能否判定这两个立体图形的形状形同呢?

  师生交流,小结:不同的立体图形,有时候可以在同一方向得到相同的平面图形,所以根据从一个方向得到的平面图形,是无法断定立体图形的形状的,而要真正知道这个图形究竟是什么样的。就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

  质疑二:从多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形成的是唯一的表象吗?

  小组讨论,反馈交流,结论:有时从多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也不一定形成唯一的表象,如从左面看 ,从正面看 ,从上面看 ,拼摆的立体图形可能是 或 等。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由学生自己来说说这节课的体会,共同总结。

  1.根据同一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不能准确确定拼摆图形的位置关系、形状和立体图形的个数。

  2.只有把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综合考虑,才能形成完整的表象。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本节是一节观察物体的课,内容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总结、交流观察物体的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的图形构造生活实景。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1.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先出示实物,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正面、左面和上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观 察 物 体

  第一单元复习教案复习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知识梳理1.根据一个面的摆放,体会摆法的多样性。

  从正面看形状相同的几何体,其摆法不一定相同。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在拼摆立体图形的过程中有多种拼摆方法,所得到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是不同的。

  2.根据三个面的摆放,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还原原来的物体时,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拼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最后验证确认。

  复习目标

  1.能根据给出的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给定数量的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让学生体会可能有不同的摆法。

  2.能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复习重难点重点: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正方体。复习方法1.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通过复习,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

  2.复习课不仅要突出知识的综合性,更要通过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复习中应充分体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复习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观察物体(三)这一单元里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先想一想,然后与同伴交流。 指名汇报所学内容。(可以让2~3名学生汇报)

  大家真了不起,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第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1.让学生先自主整理,然后交流汇报。

  2.师生共同梳理。

  (1)复习:根据一个面的摆放,体会摆法的多样性。

  (2)复习:根据三个面的摆放,体会摆法的确定性。

  3.建构网络。

  谈话:请同学们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列举、表格、网络图等)把我们复习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在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每小组推荐一位整理得最好的同学介绍自己整理的方法。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知识结构网络。

  教师总结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在本单元中,同学们认为哪里比较难理解,容易出错呢?你想提醒大家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老师再强调摆法的多样性和确定性,只有把不同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综合考虑,才能形成完整的表象。四、自主检测,完善提高芳芳和兰兰用5个小正方体搭成一个立体图形,从右面看到的形状是 ,从左面看到的形状是 ,你能判断她们谁搭的对吗?

  芳芳 兰兰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对于本单元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页练习十五的第5-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并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十五第5题

  3/8+1/85/9-2/95/6-5/61/3+1/21-5/87/10+5/10

  集体口算后校对,并请做错学生说说错误原因。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7+3/8+5/83/7+5/6+4/75/8-(3/8+1/12)2/3-1/4-1/45/6+2/5+1/6+3/55/9+(4/5+4/9)

  1、指出:整数加法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使用,整数减法运算性质在分数中也同样适用。

  2、学生独立完成,六人板演。

  3、交流计算方法、运用的知识与计算结果。(1)加法结合律;(2)加法交换律;(3)(4)减法运算性质;(5)(6)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三、解方程1/2+X=1X-3/7=1/2X+2/3=7/6

  1、指出:方程中的X不仅可以是整数或小数,也可以是分数。

  2、学生独立完成,三人板演。

  3、交流计算方法、运用的知识与计算结果,并请错误的学生说说错误原因。

  四、解决实际问题

  1、练习十五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算式意义与结果,强调单位“1”。

  2、改变习题:将“小华调查了全班同学在母亲节送给***礼物”改成“小华调查了全班30位同学在母亲节送给***礼物”。

  (1)该怎样解决问题?

  (2)为什么方法不变?

  强调:这两题都只要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从单位“1”里去掉送鲜花的1/3,再去掉送贺卡的1/4,剩下的.就是送图画的人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所求问题与全班实际的总人数没有关系。

  五、延伸

  完成书上思考题。

  1、计算后找出规律。

  2、应用规律直接写得数。

  3、应用规律自编加法算式。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7

  教材理解

  按照全套教科书的安排,本课时学生开始学习第三种图形变换——旋转。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移与轴对称两种图形变换,对图形变换具备一定的认识。在学生对平移、轴对称、旋转概念及其性质都有一定的了解后,课本又综合运用这些图形变换的性质进行图案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此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教师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学情简介

  学生已经学习了平移与轴对称,对于图形的变换已经有所认识。从平移与轴对称的学习来看,学习一种图形变换大致包括以下内容:⑴通过具体实例认识这种图形变换;⑵探索这种图形变换的性质;⑶作出一个图形经过这种变换后的图形;⑷利用这种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⑸用坐标表示这种图形变换。本章“旋转”的教学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2.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在方格纸上旋转90°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讨、点拨式教学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要想把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怎么说?

  2.钟表上分针从12转到6,转了多少度?这时时针转了多少度?

  二、新课讲授

  1.探索旋转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2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的图形。

  教师:刚才观察三角形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你怎样判断三角形是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组织学生观察,并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三角形旋转后,三角形有什么变化?

  教师再次演示风车旋转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然后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汇报。(教师注意引导)

  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风车旋转后,不仅是每个三角形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而且,每条线段,每个顶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了90°。

  (3)揭示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师:从画面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旋转后,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什么是没有变化的呢?

  ①三角形的'形状没有变;

  ②点O的位置没有变;

  ③对应线段的长度没有变;

  ④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如果我们将三角形在旋转后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那么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

  2.学习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1)教师出示教材第84页例3。

  教师:怎样画出三角形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呢?

  组织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是怎样旋转的?应该怎样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先画出点A′,OA′垂直于OA,点A′与O的距离是6格;

  ②再用同样的方法画出点B′;

  ③然后把点OA′,OB′,A′B′连接起来。

  (2)组织学生在课本上画一画,然后相互交流检查。

  3.完成第83页“做一做”。

  4.完成课本第84页下面的“做一做”。

  先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再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介绍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作业

  1.完成第85~86页练习二十一第4~6题

  (1)第3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换的知识进行判断,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第4题练习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设计,再进行交流,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体会旋转所创造的美。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教学反思

  日常生活中的图形丰富多彩,图形的变换千姿百态,如何在一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透过各种纷繁的现象理解数学的本质,课堂如何发挥它的最佳效益,怎样让学生理清知识发生的脉络成为课堂知识的主动接收者,这是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努力想突破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遵循以下教学原理:

  1、活动原理。即整堂课都是由师生的共同活动组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学习尝试,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休,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发生、发展的平台。

  2、序进原理。即教学过程既符合知识的发生进程,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根据这个原理,我设计了从“具体”→“抽象”→“具体”→“抽象”的思维发展过程。先从生活中的实例中来,再到头脑中的模糊感知,再实践操作,再抽象出数学模型,再用作具体练习。

  3、反馈原理。通过探索和练习的设置,及时让学生理解知识并起到矫正的作用。

  在这堂课上,鼓励探索我觉得是最重要的。教给学生学习的兴趣远远大于教给他知识。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8

  一、复习导入

  1、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填空。

  被除数÷除数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提问:80÷20的商是多少?

  被除数、除数都扩大5倍,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10倍呢?

  回忆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商不变。)

  (商不变的性质是学习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所以这里的复习很有必要。)

  二、新课

  1、动手做数学。

  (1)把4张相同的纸条分别平均分成2、4、6、8份,表示出1/2、2/4、3/6、4/8。

  (涂上阴影)

  (2)提问:比较它们的长度、有什么发现?能根据分数的意义加以说明吗?

  (3)结论:几个分数虽然分母、分子都不相同,但大小是相等的。

  2、设疑:为什么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几个分数可以相等,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呢?

  (1)观察并研究分子、分母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

  1/2 =2/4 = 3/6 = 4/8学生观察的顺序可以自选。

  (2)学生发现并归纳得出的规律(揭示: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3)理解意义。

  提问:刚才我们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商不变的规律来说明呢?

  先回忆商不变规律,然后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突出关键点:零除外。(因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0,则分数成为0/0,而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又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不能同时除以0,因此要“0除外”。)

  将分数的基本性质补充完整。

  3、应用性质、解决问题。

  (1)指出: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等的分数。

  (2)把3/4和15/24化成分母是8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要求:独立思考解答、交流方法

  (3)师生一起总结方法:

  看分母(分子)乘或除以几、分子(分母)也同时乘或除以几。

  (4)独立完成练一练。

  重点是:学生要能自觉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观察分母或分子是怎样变化的,相应地分子或分母就怎样变化。

  变化的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5)口答练习十八第2题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4、全课总结:你能将这节课的内容及重点归纳概括一下吗?

  5、作业:完成练习十四

  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同桌互相说分数并指定分母或分子让另一个同学化。

  三、难点点拨

  在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时,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误:

  ①忽略了“同时”。举例说明= =是错误的,只是分子乘2,分母不变,正确答案应是= = 。

  ②忽略了“乘上或者除以”。举例说明,= =是错误的,因为分子和分母同时加上或者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变了。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中只限于“乘上或者除以”。

  在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要注意三点:必须强调“同时”;必须强调“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必须强调“0除外”。

  ③忽略了“相同的数”。举例说明,= =是错误的,因为分子和分母应同时除以相同的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到体积与重量的关系。

  2、知道单位体积的重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3、会计算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的重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重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这是两块同样的木料,你估计哪块更重一些呢?

  师:其实这里的大小也就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关重量与体积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长方体木料。

  (1)问:如何能知道1立方厘米这样木块的重量吗?

  (2)交流。

  (3)出示测量数据。

  2、1立方分米、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多少克?是多少千克?

  生:独立解答,交流。

  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

  3、小结:

  ①同样的物体体积越大重量越大。

  ②1 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物体的重量统称为单位体积的重量。

  4、练习

  ①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700千克,仓库里堆放了39立方米这种木料,这些木料重多少千克?

  ②1立方米这种木料重700千克,一辆卡车一共装了3.5t这种木料,这些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这两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要能够熟练解答关键要知道单位体积的重 量,体积与物体重量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5、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只要比较两个木块的体积就能比较他们谁更重。给出数据:长方体长4分米、 宽3分米、高5分米,正方体棱长4分米。

  生独立解答。

  (三)巩固练习。

  1、一块钢板长3.2 米,宽1.4 米,厚0.02 米,每立方分米钢重7.8 千克,这块钢板的重量是多少千克?

  2、一块正方体花岗岩,棱长是2分米,如果这块花岗岩重20千克,那么每立方分米石料重多少千克?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吗?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中体会单位 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

  2.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这一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于分数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举例说出分数的各部分名称,联系实际说出分数表示的意义。

  谈话:对于分数还想了解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

  (一)初步感知。

  出示情境图1船模试航。

  教师谈话:同学们,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

  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5只航模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画有5只船模的题卡分一分,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适时引领:把5只船模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5份,1份占这个整体的`1/5

  在学习1/5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两个同学分得的航模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3个同学呢?

  (二)深入探究

  出示情境图2航模放飞

  谈话:同学们,航模要放飞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你观察这幅图,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与分数有关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适时梳理。

  如: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分别解决一小队每组放飞的飞机架数占本小队飞机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小队呢?

  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分组学习,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中。

  全班交流时,学生先利用4个飞机模型动手摆一摆,可能会出现1/2、2/4两个答案。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辩析、补充,得出结论。教师适时引领: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说是占这个整体的1/2呢?

  通过摆模型得到第一问题的结论:把4架飞机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占这个整体的1/2

  课件演示将4架飞机平均分的过程,并板书结论。

  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答案;再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验证,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全班交流时,适时点拨:每份是2架飞机,为什么占总数的1/3呢?。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观察比较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所得到的 分数,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学生质疑:两个小队每组放飞的都是2架飞机,为什么表示出来的分数却不一样呢?

  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得到结论。

  通过对两个小队飞机放飞情况的比较,得到: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的份数不一样,表示出来的分数也不一样。所以同样是2架飞机,表示出的分数一个是1/2,一个是1/3。

  (四)拓展应用

  谈话:想一想,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动手分分看,你能得到哪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1张长方形纸片、8根小棒、长1米的绳子),也可以自己找材料,得到不同的分数。

  交流:你利用什么材料,得到一个什么分数,你是怎样得到的?

  总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五)总结概括

  谈话: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举例:学生举例还可以把哪些量看作单位1?并区分单位1与自然数1的不同。

  结合操作过程,讨论、交流、总结分数的意义。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六)看书质疑。

  学生阅读6769页,质疑问难。教师巡视,解答学生困惑、疑难问题。

  三、巧设练习,深化理解

  1、自主练习1、2

  2、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课件出示)

  3、游戏:取糖果。学生按要求取糖果:盒子里有11块糖,取出总数的2/11;取出剩下的1/9;再取出剩下的1/4;如果取出2块,是取出了剩下的几分之几?

  独立完成,进行交流。

  教学反思:

  创设生动有趣的现实学习情境。通过一些现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合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有关和、差、倍的数量关系。

  2、初步学会设计一个未知数,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并能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4x+5=54 3×2.1+2x=13.4 0.3x÷2=9 4(x+8)=20

  2、学校科技小组的男生是女生人数的4倍,设女生有x人,男生有( )人,男女生共( )人。

  3、学校图书组有女生x人,男生为女生的2.5倍,男生有( )人,男女同学共( )人。

  4、果园里有桃树45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二、新授课

  教学教科书第70页的例3。

  1、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分析本题的数量关系。

  请学生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

  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地球表面积

  教师:这道题目中有两个未知数,而这两个未知数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我们在解题时,只要设其中的一个未知数为x,而另一个未知数就可以用这个未知数来表示,为了解方程方便,通常情况下,设一倍数为x。

  3、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设陆地面积为x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就为2.4x亿平方千米

  x + 2.4x = 5.1

  (1 + 2.4)x = 5.1

  3.4x = 5.1

  3.4x÷3.4 = 5.1÷3.4

  x=1.5

  提问:1.5表示什么?(1.5表示陆地面积是1.5亿平方千米)

  那海洋面积该怎样求呢?

  一种:5.1-1.5=3.6(亿平方千米)

  另一种:2.4 x=2.4×1.5=3.6(亿平方千米)

  答:陆地面积是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是3.6亿平方千米。

  引导学生进行检验。

  三、巩固练习

  1、甲乙两堆货物共重60吨,乙的重量甲的3倍,甲乙两堆货物各种多少吨?

  2、苹果重量是梨子重量的4倍,梨子比苹果少600千克,梨子和苹果各重多少千克?

  3、练习13 (4、6、7题用方程解)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评讲

  小结:今天你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四、作业:练习十三(5 —10题)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2

  课标要求:探索给定情境中隐含的规律。

  课标解读:

  行为动词是“探索”, 指的是独立或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核心词是“规律”,本节课指的是有序思考的方法。

  由此看来课标对这部分知识的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排列方法,即有序排列,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去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教材是通过三个人排列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四个人小合唱固定一个人的位置又有多少中不同的排法,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通过列举等直观方法帮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让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及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其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探索、发现现实生活中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观察能力及初步推理能力。

  2、通过观察、研读、交流、验证等活动,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的过程,体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和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进行数学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简单事物的排列规律。

  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现实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本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2)“探究——研讨”法: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教学环节:

  第三个环节是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我提出了

  “如果于老师带领我们班A、B、C三个同学到文登学公园游玩,最后我们四个人要排成一行合影留念,而且要把老师安排在左起第二个位置上,其他的3个同学任意排。想一想,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三个人排队和四个人排队且确定一个人的位置的排法总数是相等的,让学生意识到排法总数是不受确定的那个人的位置影响的。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有序思维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统一认识。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80、81页。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的一道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它集题型的趣味性、解法的多样性、应用的广泛性于一体,是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好题材。

  教材中要求掌握3种解题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列表法、取中列表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假设举例列表等方法,寻找解决的结果。教学中,要求教师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了一些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还有一些学生在兴趣小组、奥数等的学习中已经学过“鸡兔同笼”问题。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学生的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有一定的小组合作经验。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列表、假设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通过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掌握解题的策略与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能力。合作、交流等学习品质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列表、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

  教学难点:

  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儿歌)鸡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数数脚有一百只,几只鸡来几只兔?

  师:这就是我国民间的三大趣题之一,最早记载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原题是这样的,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谁知道,这是一个什么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课件出示鸡兔同笼情境图)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板书:鸡兔同笼)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道题的意思?(鸡兔同笼,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共有94条腿,问鸡、兔各有几只?)

  师:这道古代趣题你能解决吗?我们还是化繁为简,从简单入手吧!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题: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个有几只?

  1、明确问题,独立思考通过读题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这道题里还有隐藏的数学信息吗?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鸡、兔可能各有多少只?(找一两个同学猜测)

  到底是几只鸡几只兔呢?

  2、小组合作交流。

  师:小组讨论,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

  师:把你们的方法写在纸上。可以使用桌子上老师提供的表格。

  师: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1:我们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实物投影展示小组的成果)先假设有1只鸡,19只兔子,脚就有78条。脚太多,然后又假设有2只鸡,18只兔子,脚还是太多了。这样试下去就得到了有13只鸡,7只兔子。

  师:腿多了,减少谁的只数,增加谁的只数?

  师:你们是怎么想到这种方法的?

  生:在旅游费用的租车、租船中,我们就是用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这题的类型跟那差不多,我们想,也可以用这种尝试列表的方法找出答案。

  师:这种列表法有什么特点?

  生:鸡一只一只地增加,兔子一只一只地减少。

  师:谁能给这种列表法取个名字?

  生:逐一列表法。

  师:还有哪些小组采用不同的列表法?

  小组2:我们也采用列表法得出的答案,我们发现鸡增加1只,兔子减少1只,腿就减少2条,所以我们没有一个一个的试,那样太麻烦,而是从1只鸡,19只兔直接跳到6只鸡,14只兔。最后也得到了13只鸡,7只兔。

  师:腿的总条数多了或少了你们组是怎么调整的,也就是你们的调整策略是什么?

  生:腿多了,我们减少兔子的只数,腿少了我们增加兔子的只数。

  师:我们也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好吗?

  生:跳跃列表法。

  小组3:我们小组也是列表法。我们是先假设鸡有10只,兔子也有10只。这样比较简便。

  师:你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生:取中列表法

  师(展示台展示三张表格)同学们三张表格都能很好地求出鸡、兔的只数,哪种方法最捷径。

  生1:取中列表法直取中间数减少了“试”的过程能更简便、快捷地找到答案。

  生2:我认为应该三种列表法结合使用,先用取中列表法减少一半的猜测数字,再用跳跃列表法加快猜测的速度,在接近答案时用逐一列表法。

  生3::那是数字大时使用,数字小时,还是使用逐一列表法好,它答案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小组4:(展示台展示)我们组认为还是采用列方程法最简便、快捷,先假设鸡的只数为ⅹ,兔子的只数就为20—x。

  列式是:2x+4(20—x)=54解得x=13兔子的只数是7。师:你们小组的同学很聪明,但这种方法我们暂不讨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和老师一起向他们请教,好吗?

  师:还有哪些组没有汇报?

  小组5:我们组也是用列式法算出鸡、兔的只数(展示):假设全部是鸡

  (54—20×2)÷(4—2)求出兔7只,鸡13只。

  师:这种方法,我们也留在课后私下交流。

  师:我们的祖先很聪明,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其实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很了不起!

  四、方法应用,巩固新知

  过渡语:、“鸡兔同笼”问题传到日本,日本人称它为“龟鹤问题”,你认为“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相似之处?

  1、师:除了“龟鹤问题”与“鸡兔同笼”问题类似以外,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

  问题。(出示)学校举行乒乓球比赛,有单打和双打。12张乒乓球台上共有34人同时在打球。问: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的台子各有几张?

  问:这题是否属于“鸡兔同笼”问题

  2、师:我们班同学很聪明,会解“鸡兔同笼”类型的问题,那聪明的你,是否会出一道“鸡兔同笼”类型的题,考考其他组的同学呢?

  3、(出示)一百个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人?

  师:有兴趣的同学,课后思考这一趣题。

  四、小结交流

  今天这节课,我们跨越了1500多年的历史,即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数学名题,又解决了我们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经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3、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各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策略: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整理“数与运算”。回顾所学的内容,对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对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全班交流。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

  二、练习

  1、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在小组里交流计算的方法。

  2、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独统计图表,理解八五折和八折的意思,然后题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答案:1500×85%=1275元,

  1600×80%=1280元

  南极牌冰箱比较便宜。

  3、第3题,先帮助学生理解提议,由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全班交流。

  三、总结。

  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包括所学知识和新的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分数乘法:意义 计算方法

  分数除法:意义 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沟通分数乘除法间内在联系。

  能力目标: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分数乘除法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策略:

  小组整理学习内容,交流所学习的.知识及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写有式题的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整理学习内容

  1、小组合作,整理“数与运算”。回顾所学的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包括意义、运算顺序。对所学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对有特色的整理方式可以在全班交流。

  2、对整理的内容在班内交流。表彰表现优秀的学生。

  二、练习

  1、第4题,先让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弄清题意,借助图形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同时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的环保知识。

  2、第5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汇报结果,并鼓励学生说出计算过程,使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证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3、第7题。本题是利用方程解决有关分数的问题,如果学生用算术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也应给予肯定,但应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思路,用算术法不做要求。

  板书设计:

  解:设这个地区前年降雨量是ⅹ毫升。

  ⅹ—2/9ⅹ=427

  7/9ⅹ=427

  ⅹ=549

  答:这个地区前年降雨量是549毫升。

  960ⅹ14.8﹪=142.08(万平方千米)

  教学反思: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主动通过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互为”;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四、教学方法:

  1、教法:发现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讨论法相结合。

  2、学法:指导学生会观察、会思考、会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互为”

  师:今天老师很高兴和大家一起上课,刚才呢我们进行了彼此的问候,那你们称呼我什么呢?生:老师。 师:那我称大家什么? 生:学生。

  师:那我们是什么关系啊? 生:师生关系。

  师:老师更想成为大家的朋友,你们愿意和老师交朋友吗? 生:愿意

  师:那我们现在就是朋友关系。 师:说到朋友,老师这里有一句话,“我是朋友” 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意见?(ppt出示) 生:??

  师:板书“互为”。

  师:这种现象我们数学中也有,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数学王国。

  (二)、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给数字找朋友

  师:课件出示几个分数,让学生找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并列出乘法算式。 师生共同小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师:那什么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条件是什么?(强调“两个数”——“互为”;“乘积为1”——“倒数”。) 师:板书倒数的概念。(出示课题:倒数)

  (三)、观察比较——探究方法

  师:观察找出来的几组分数,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变化?小组间相互讨论。

  生: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调换了。

  师:那我们怎么求一个分数的倒数?小组间相互讨论。

  师生共同小结: 求倒数的方法:一个分数的倒数就是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交换位置。

  思考题:是不是所有的整数都有倒数?5的倒数是多少? 1的倒数是多少?0的倒数是多少?(小组讨论)

  生:5的倒数是 师: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把5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或5× =1 师:1的倒数呢?

  预设: 生:1的倒数是1。

  师: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 生:(1)整数的倒数是用1做分子,用这个整数做分母。所以1的倒数为1。 (2)因为1×1=1,所以1的倒数为1。

  师:0的倒数是几呢?

  预设: 生:0 没有倒数,因为(1) 0 作分母无意义。 (2) 0 ×( 任何数 ) ≠1 51 5 1

  (四)、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课件出示)

  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倒数,那么你们能根据刚才所学找到下面各数的倒数吗?(能)那就请同学们进入闯关环节,先独立完成,遇到困难可以同伴互助,看看哪些同学和小组能连闯三关,开始!

  (五)、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

  (六)、课堂小结——谈谈感受。

  最后,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七)、板书设计

  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调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1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以及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名数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名数之间的互化的实质理解。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习,导入新知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课件1]

  5÷6 14÷25 12÷12 18÷35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课件2]

  12÷35=( )/( ) ( )÷( )=4/7

  ( )÷( )=a/b 8÷( )=( )/9

  ( )÷17=7/( ) 1÷( )=( )/d

  3,把5个饼分给9孩子吃,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 [课件3]

  4,小新家养鸡30只,养鸭10只。养的鸡是鸭的几倍

  5,填空。[课件4]

  30分米=( )米 180分=( )小时

  二,变式类推,深化理解

  1,教学P91 。例4: (1)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2)17分是几分之几时

  思考:A,这两题与复习题有什么区别 有什么相同

  B,第(1)题要把分米数改写成米数应该怎么办 怎样计算

  板书: 3÷10=3/10(米)

  C,第(2)小题是要将什么改写成什么 怎样求得

  板书: 17÷60=17/60(时)

  ※ P91 。做一做

  2,教学P92 。例5: 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的鹅是鸭的几分之几

  (1)提问:A,用谁作标准 该怎样计算

  B,与复习题对比,有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

  (2)归纳。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都用除法计算,除数都作标准数,得到的商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都不能写单位名称。

  ※ P92 。做一做

  习前提问:说说用什么作标准数

  三,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1,P93 。4

  要求说说题目的思路和单位之间的进率。

  2,P93 。6

  提问:这两个问题中的标准量相同吗 请说说标准量分别是什么

  3,P93 。7

  四,全课小结,抽象概括

  1,本节课所学的两个内容分别是什么

  2,你还有问题要问吗

  五,家作。

  P93 。5,8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1-19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09-05

数学下册教案03-16

五年级下册数学的教案03-13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7-22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2-09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4

五年级数学下册旋转教案01-06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04

五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