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3-02-27 13:08:06 五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从一块琥珀的发现,推测到一万年前的故事和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使我们进一步增加了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文章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因此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悟能力,且乐于表达和交流,但对如何运用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将事物之间的规律阐述清楚还不太清楚。因此本课我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析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情感,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程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技能目标: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边读边想象,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理解“ 渗透 ”、“挣扎”、“澎湃” 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情感价值目标: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启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为了落实本科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琥珀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教学难点定为:体会科学家的合理想象。

  教法与学法:

  教是为学服务的,选择适当的教法,可以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本节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法,朗读品悟法,想象感悟法,多媒体辅助法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读、品、悟”(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学习本文,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读中享受审美乐趣。

  为让学生自然而然走进文本,更好地与文本、作者进行心灵沟通,从而产生共鸣,我预设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个成功的导入,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所以开课伊始,上课伊始,我将采用多媒体出示两块不同的琥珀图片,再让学生观察二者有什么不同之处,然后问学生为什么第二块琥珀里会有两个小动物,还有挣扎过得痕迹,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有趣的故事吧。顺势揭示课题并板书,以此设计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的欲望。

  二、整体把握,感知全文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将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是怎么形成的`,有些什么价值。然后在全班进行讨论交流,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知琥珀的形成经过。

  三、细读品味悟,理解感悟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这一认识,我将根据上一环节学生的反馈交流,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将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那些自然段是写松脂球形成的条件和化石形成的条件,然后进行汇报。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让学生从小养成以礼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习惯。教学重难点: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

  二、教具准备:

  投影、录音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人在社会上生活,总要和别人交往。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一个人是否讲礼貌,往往能反映出这个人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专门谈礼貌的课文。

  2、板书课题:谈礼貌齐读。学生围绕课题质疑:(什么地方要讲礼貌?礼貌对我们来说有何意义?……)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朗读课文,遇到生字读读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它读流利。

  2、检查:

  (1)读新词语:礼貌矛盾咳嗽思想情操粗暴纠纷安慰文化修养

  (2)朗读下列古训或俗话: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3)挑选自己认为读得的段落,当众读一读,师生评点,随机纠正读错的字音,指导读通句子,读好人物对话。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2、范写下列生字,边写边讲述注意点:貌、嫌、咳、嗽、鬼

  (四)精读感悟,迁移运用

  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读,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道理?

  2、自读,交流。(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用了一句古训。板书: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齐读。

  3、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语句来说一说这句古训的意思。

  4、谁能用课文中的有关词语,分别说说“失色于人”、“不失色于人”、“失口于人”、“不失口于人”的'意思。 5、齐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把这个道理记在脑子里。精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课文用三个小故事来进一步说明讲礼貌的好处。请同学们先把写故事的语句用括号圈出来,再自由选择一个故事读一读,要注意把故事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读好。谁能把故事读得有声有色,就说明他已经读懂了。练读,交流读,评点板书:故事说理

  2、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第一个故事后面的一句话。出示:这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联系故事内容来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讨论、交流、评点)完成如下板书:神态、动作、语言

  3、如果我们把这三段话交换一下位置再读一读,你有什么想说的?出示第二自然段中写故事的语言及第三自然段中说理的句子。再读第二、三个故事后面的话,再结合故事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讨论、交流、适时评点)板书:贴切小结:可见,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要从不同的角度,选择合适的事例,再根据这个事例进行恰当的说理,才能使人信服。 4、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读一读,学生讨论、交流。

  (五)完成课后练习

  1、指名读题。

  2、明确要求:根据刚才我们学到的方法,怎样才能把事例说好?

  (1)先定内容,内容要与讲礼貌有关。

  (2)说的时候要紧紧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说好处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要紧密结合事例的内容来谈。)

  3、练习说话。(准备、交流、评点)

  4、齐读第五自然段。(交流)

  四、教学结束:

  布置作业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一、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讲七连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讲六班五个战士诱敌上山,痛歼敌人。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讲五个战士决定把敌人引上绝路。第四部分(第四、五自然段),讲五位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歼敌。第五部分(第六—九自然段),讲五壮士英勇壮烈地跳下深谷。全文记叙的顺序可以概括为: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从表现英雄壮举的感人的语言中,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二是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的速度。

  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上,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的献身精神;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日寇、晋察冀、指挥、尸体、悬崖、磨盘、斩钉截铁、壮烈豪迈、坚强不屈、昂首挺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3、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4、提高阅读的速度。

  三、教学建议

  1、课前阅读抗日英雄故事等有关书籍,或组织学生观看《狼牙山五壮士》电影。有条件的可让学生上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画出使自己受感动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反复地诵读语句,努力读出感情,并说出自己受感动的原因,还要加以适当的评点,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课文中有些句子含义深刻,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理解。

  例如: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这两句话表现了五壮士为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畏牺牲的精神。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判断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和对人民的深切的爱,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的精神。“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这里,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他们的内心状态(“热血沸腾”)和动作(“紧跟”)。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中华民族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朗读时,要体现出五壮士的战斗豪情。

  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快速阅读的方法。

  教师可以选择某个自然段,例如,阅读第三自然段,教师可提出下列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完这个自然段;不必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可以一行一行地读,用眼睛扫视;边读边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准备转移,有两条路可选,决定走第二条路,把敌人引上绝路)。读后让学生交流这样读书的体会,谈谈自己是怎样提高阅读速度的。

  教师在学生搜集描写英雄人物成语的基础上,让学生看课文插图,描述五壮士的动作、神态,并用上积累的成语。

  在引导学生回答“思考·练习”4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课文描写两次胜利完成任务的部分,然后加以比较,明确第二次是重点。为什么要这样写呢?因为五位壮士虽然第一次已经完成了任务,但是他们如果当时就去追赶部队,敌人有可能尾随而来,使群众和主力部队重新陷入危险境地。为了更好地保证群众的安全,他们决心把敌人引上绝路,并做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思想准备。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五位壮士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四、参考资料

  狼牙山在河北省易县西南部。1941年秋天,日军纠集三四千人兵力,进犯我晋察冀根据地的狼牙山地区。当时在这一地区隐蔽着我们的许多干部和三四万群众。由于我主力部队转移到敌后去了,所以防守狼牙山的八路军只有一个连的兵力,这个连就是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七连经过一个多月的英勇奋战,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决定将干部和群众转移到龙王庙,由这个连的六班担任掩护。

  五壮士跳崖后,马宝玉、胡福才和胡德林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一棵横生的树挂住,身体负伤,没有牺牲。他俩苏醒后,不顾剧痛坚持爬上山头,经群众帮助,又回到了连队。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情感目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教育学生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2、通过鲁迅先生的事实,教育学生要时时早,事事早。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鲁迅这个名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鲁迅的课文。

  2、板书课题:13早,生齐读课题。

  3、质疑: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为什么用早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带着上述问题自读课文。

  要求:标出节次,划出生字词以及认为难读的地方。

  2、自学生字新词。

  3、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解决。

  4、快速阅读课文,回答: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指导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按照游览三味书屋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

  3、班级交流。

  四、指导朗读

  1、提出难读之处。

  2、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读。

  3、指名读。

  五、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字型以及间架结构。

  2、提出难写的字。

  3、师指导书写。

  4、生临写。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练习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根据文中介绍,了解三味书屋的陈设,并能口述。

  2、体会作者写梅花的用意,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教学目标:

  一、导入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访问三味书屋。

  二、精读指导

  1、总体感受。

  自由朗读课文,回答:课文为什么用早作课题?

  2、第一部分

  (1)指名读,质疑:从这节中你知道了什么?

  (2)齐读本节。

  3、第二部分

  (1)过渡:三味书屋到底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特别之处?

  (2)自读24节,想一想:每节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第2节

  ①自由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②一进门就闻到了一股清香,当时,作者心里是怎样想的?

  过渡:是呀,这是哪儿散发的香气,不是桂花,又不是兰花,看来只能是书香了。到底是不是?等我们观赏了三味书屋后,答案自见分晓。

  第3节

  ①指名读,其余同学划出描写方位的词语。

  ②自由读16句,根据插图找到正确的方位。集体辨位,教师指导看图,

  提问:作者是按从哪到哪的顺序写的?

  ③自由练习介绍三味书屋的摆设。

  ④自由朗读第3节后半部分,思考: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第三部分

  过渡:腊梅是怎样的一种花?让我们走进后园去看看?

  1、读课文,边听边划出描写梅花样子的词语句子。

  (1)指导朗读。

  (2)是呀,梅花太美了!除了美丽之外,梅花还能带给大家什么?齐读第5节的最后两句,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自读6、7节。

  (1)指名述说早的由来。

  (2)分组讨论: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一个小小的早字对他有什么作用?

  3、真没想到,这么一个字对他的一生都起到了作用。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

  4、让我们把所有的决心都放到最后一句话中吧!齐读最后一节。

  三、总结

  自由浏览全文,找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读一读。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

  2、摘抄你喜欢的句子。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理解梅花和鲁迅之间的关系。

  2、继续练习口述三味书屋的陈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自由朗读课文,理清层次以及作者得写作顺序。

  2、指名回答。

  二、体会文章写的作用

  1、浏览课文内容,划出文中描写梅花的句子。

  2、小组交流。

  (1)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

  (2)小组内说说:文中为什么要写梅花?

  3、班级交流。

  (1)指名读有关梅花的句子。

  (2)梅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美丽、早、香、冰清玉洁、暖)?相机指导朗读:个别读,结合图片整体读;

  (3)交流文人墨客写下的许多关于梅花的诗篇(坚强、冰清玉洁、不畏严寒);

  (4)你想对梅花说写什么吗?

  4、自由读所划句子,体会它的作用。

  (1)人们说鲁迅是一朵梅花,一朵永不凋谢的梅花,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用笔写话;

  (2)、学生小组交流

  三、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1、自由读第3节前半部分,找出描写的事物与相应的位置。

  2、指名回答。

  3、根据投影练习介绍。

  现在咱们来到了三味书屋,就缺少一名介绍员,谁愿意担当此重任?在介绍之前先练习一下,注意自己的语气。

  4、指名到台前作介绍。

  5、学生评价。

  四、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梅花的文章或诗词,摘抄在读写笔记上。

  板书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赏月”部分

  1、 出示画面一个词语描述作者笔下的月光,相机引导学生结合画面,体会月色之美。

  2、再读第2自然段,学生边读找出写得特别美的词,在下面加点。

  3、组织交流,感悟月色的.美。

  4、配乐感情朗读。

  三、精读“诵月”部分

  1、 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12自然段。

  2、 多媒体出示诗句,引导理解品读诗句。

  3、 配乐感情朗读。

  4、 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诵月的诗句。

  5、 引读“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浸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四、精读“论月”部分

  1、 小外甥眼里的月亮又是怎样的呢?自由朗读课文第14自然段

  2、 指导读小外甥说的几句话,读出童趣。

  3、 读改编的诗歌,读出诗意。

  4、 想象: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呢?

  五、延伸拓展。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精神编写的。通过了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审查,并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改进。

  领到充满馨香的新书,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它,一睹它的面貌。本册课本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0)阅读习作和练习组成。全册安排了7个单元。每单元安排阅读课文3~5篇,共26篇美文。课文分精读、自读两种。安排自读课文意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阅读。每单元安排习作1篇,共七篇。每单元安排练习一个,共七个。为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1个。其中我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综合性学习这两个版块最感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标准》提出的教学目的之一,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册课本承接前9册习惯篇的内容,在课本开头安排了有关自主修改作文和通过多种渠道学语文的图片,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养成培养。当然在日常教学中更要不断强化。我注意到在本册习作课文中,专门安排了修改作文的练习,那么就应该将其作为一次习惯培养的实践来进行教学。

  本册综合性学习学和做以节约用水为话题,安排了小小调查谈节水,学成语介绍节水小窍门编写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和大家来抢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综合性比较强,需要放手让学生自行策划和组织活动。作为教师应该怎样指导,也得细细斟酌,做到有的放矢。

  值得一提的是本册继续安排了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的`内容。教材在将《上下五千年》里的郑和远航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两个故事安排为课文,让学生初步接触后,设立我读书,我快乐栏目,简介全书内容,扩大阅读形式,利于激发动机,增加兴趣,从而把《标准》关于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落到实处。根据《神奇的克隆》一文的主要特点,将课题做了修改,改为克隆之谜。

  本教材的编排,注意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全册课文分为7组,每组教材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

  1. 课例。包括课文和作业题。

  每组有3~5篇课文,这几篇课文围绕一个单元主题组织。精选的课文语言规范,篇幅短小,便于对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复述等训练。插图新颖精美,富有童趣,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形象思维能力。每篇课文后的作业题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一是朗读、背诵、复述等常规训练,旨在继续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培养语感,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基本功。三是常用词语的训练,目的是通过读、抄、用,比较意思相近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巩固复习所学生字新词,增加词语积累。四是阅读训练,包括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分析自然段、逻辑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意在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五是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的小练笔,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仿写练习。

  2. 习作。

  课本将习作作为专门的课文安排,共安排了7课,有观察类作文、纪实类作文、写人的、想象的、游记,还有一次专门性的作文修改。每课习作,均对习作要求、观察要领、写作要点等作了分析与指点,从而让学生获得具体明确的习作知识。有的习作,课文还安排了多种形式的范例,以便学生借鉴、迁移。

  3. 综合练习。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一、教材解读: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国标本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在园子里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祖父的爱,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2、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3、体会祖父的爱,感悟园子在作者心中的精神意义。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萧红语言清新自然、率真率性之美。

  三、教学过程:

  一、读好课题,认读词串。

  1、读题,介绍作者。(萧红,三十年代文坛上非常有才华的女作家。)

  2、认读词串。出示:

  蜂子蝴蝶蜻蜓蚂蚱

  韭菜谷穗倭瓜黄瓜(谎花)

  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水

  ——读,正音。了解倭瓜就是南瓜(北方人的说法),黄瓜开谎花就是开假花不结瓜。

  ——三组词串有规律,你们发现了吗?

  (1)第一组:动物(昆虫)第二组:植物(谷穗是粮食)第三组:农活

  (2)第一、二组:园子里有什么。第三组: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1、过渡:那么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园子?哪几自然段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什么?2、学生自由读课文,尝试给文章分分段。

  3、师生交流。

  小结:读读词串,你们就发现了课文的两条主线——园子、我和祖父;抓住直接写园子的两段,你们就理清了课文的段落。这就是一种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分享自己喜欢的句段。

  1、多年以后,作者萧红仍用小女孩子的眼光看待童年时快乐玩耍的园子,她的笔调是那么的清新自然,处处流露出她的率真率性的性格。读着她的文字,我们似乎也走进了她幼时的园子,走近了她那段快乐自由的童年生活。下面就请大家来分享她的那份率真,那么快乐,那么自由。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句段,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师生相机评价。

  四、指导书写,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第2和第13自然段,感受园中景的特点,能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自由和快乐的情感,领会作者特殊的表达方式的特殊效果。

  2.能主动质疑,能结合作者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童年的生活愉快又美好,今天,我们继续走近课文,一起读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

  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走进我和祖父的园子。

  2.课文一共14个自然段,读一读,课文有两节是直接写园子的景色?找找看在哪儿?在书上做个标记。(2和13节)

  二、园中景

  1.自由读这两小节,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做个标记?

  2.质疑。注意把问题要点留在黑板上,随着课文理解的推进,可逐渐擦去问号。

  3.提炼问题,小结重点: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园子?

  (一)好看

  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自由读,如果说这个园子带给你的.感受,你会选用哪个词?(板书:好看)

  4.交流:好看在哪儿?

  (1)好看在各种各样的昆虫在这里生活,生机勃勃:这园子里有蜂子、蝴蝶、蜻蜓、蚂蚱……园子里的昆虫远不止这些,从哪看出来的?(样样都有)这就是简洁。

  (2)好看在色彩。白、黄、大红、金、绿……色彩真丰富,这真是一个美不胜收的园子。五彩缤纷。

  (3)好看在园子里景物惹人喜爱。出示:蜂子则嗡嗡飞地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喜欢这句话吗?喜欢哪儿?(生机勃勃、形态可爱)

  5.自由读一读这一段落,把好看表现出来。

  老师走动的时候,听到同学们读得很美。既然作者想写园子的景好看,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这些蝴蝶极小,不大好看”呢?干脆把它删了吧,这些写是不是自相矛盾?(白蝴蝶、黄蝴蝶这些颜色我们司空见惯,没什么值得炫耀的,可大红蝴蝶我们却不常见,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衬托“我家园子里”蝴蝶的好看,园子的好看,这种一种写法只是为了突出大红蝴蝶的好看)

  6.羡慕这样的园子吗?想自己的家里也有这样的园子吗?让我们把它就当自己家的园子,美美地读吧。

  (二)自由

  1.13小节就更有意思了。请你再大声读一读13小节。读完后要求学生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这个园子带给你什么感受?请你还用文中的一个词。(板书:自由)

  2.这种自由的感受是通过怎样的句子表现出来的。这段话非常热别。请你默读这一段课文,这个特别的句子,不是比喻句,拟人句,比喻句、拟人句我们读得多了,也不是排比句。特别在哪里呢?你刚读的时候,甚至觉得它啰嗦。找找看,找到的话,把它画下来。

  3.交流,出示“一切都活了……也没有人管”。

  你发现这段话的结构了吗?学生自由读,试着掌握特点背下来。

  我读愿意,你读背,试试看,行吗?背读:师生接背。

  特别的写法往往蕴含了特别的情感。萧红反反复反复地写,我们也来反反复复地读,反反复复地背。给你一点时间,自由读自由记,看谁背的最快!擦背。老师隐藏一句,学生背一句。

  快背(读):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你还能记起园中的这些景物吗?加快点节奏,行吗?

  4.小结:园子里的植物,想怎么着就怎么着,那么动物呢?出示蝴蝶的句子。指名读,哪个词突出了自由?(随意)

  5.在作者的笔下,园子里的所有植物都是快乐的,自由的,倭瓜、黄瓜、玉米,它们的心情“我”是怎么知道的?难道去问了吗?倭瓜,你快乐吗?蝴蝶,你自由吗?

  三、园中事

  1.要弄懂这个话题,咱们还得回到这个园子里,看看园子里的“我”和在园子里做的“事”。现在请同学们去读读课文其他的段落,用上“在这个园子里,我愿意……就……”说说我是怎么自由的?同桌可以对说,等会我们看看哪一组同桌对得最多。(指名说)同学们捕捉了许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画面,你觉得最最有趣的什么呢?

  2. (重点学习5—10)我在园中瞎闹、乱勾,玩得那么自由快乐,和园子里的一个人有关?是谁呢?请你读一读我和祖父的对话,自由读读,祖父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 小结:不管是瞎闹,还是淘气,即使是越帮越忙,或者是闯出点小祸,在萧红的记忆中,祖父的眼睛总是笑盈盈的。我能够在园子里这样自由,这是因为……

  是啊,正因为祖父的勤劳、他的宽容、他的爱,给萧红这么多的自由。所以,我眼中看出来的一切也是——自由的。

  5.当我们走进园子,看到了我发生的各种各样有趣的事情,现在你明白刚才的问题了吗?倭瓜、黄瓜、玉米,它们的心情“我”是怎么知道的?

  我们再来看看园中的景。出示:太阳在园子里是显得特别大。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请你读读这两句话,你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太阳为什么只有在园中显得特别大呢?回应上文园中的景,园中的我。

  特别大的太阳,特别多的温暖。

  特别自由的心灵,特别高远的天空。

  小结:原来,境有心生。我的心是快乐的,自由的,我眼中的倭瓜啊,玉米啊,蚂蚱啊,都是快乐的,自由的。

  四、园中人

  1.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别的问题吗?(机智处理)

  2.打开课本,读第一句话。师引疑:.出示: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板书:人

  偌大一个呼兰河,为什么偏偏只写我的祖父呢?

  (其实,萧红的童年并不像我们看到的这么欢乐,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父亲是个很冷酷的人,娶了后母。萧红的童年过得十分不幸。但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宽容、慈爱,给她无限自由的祖父。在萧红眼里,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园子,而是萧红童年生活的乐园,这个园子,使萧红感受了温暖和爱,板书:温暖和爱(这个园子只属于“我”和最亲爱的祖父)

  回读课题:不是祖父的园子,也不是我的园子,而是——我和祖父的园子。

  3.事隔二十多年,萧红心中还是念念不忘那个园子?因为在她心中,这还是一个精神家园。

  4.这个园子,萧红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小结:正是怀着对“爱”与“温暖”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无论在她的生命中有多少逃亡与饥饿,无论她面对多少困苦与不幸,萧红永远怀念着这个园子,让我们一同怀着这种美好的情感,再次吟唱起这支抒写心灵自由的歌。(出示第十三自然段。)

  板书设计:

  我和祖父的园子

  爱自由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异国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的美,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时刻为他人着想,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高尚情超。

  重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

  幻灯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1.幻灯。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

  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职1935年,我们中国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故──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

  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联系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交流。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风情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

  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理解: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6.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教材分析: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课文解读: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恰在春天刚刚来临时学生学习,是编者独具匠心的安排。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春天是植树的季节,中国又是一个森林覆盖率很低、沙漠化日益严重的国家,而本课的内容正是描写学生积极参加植树,从而改变生态环境的情景。从这个角度看课题“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会有新的发现:它暗喻着少先队员绿化祖国、酿造春光的愿望、决心,预示着少先队员改变生态环境的坚定行为,背后是少先队员对祖国的热爱。“春光染绿我们双脚”就成了全文叙述的出发点,围绕表现的核心。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以“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领起,为全诗定下欢快、活泼的基调。因为“荒山野岭”,所以写少先队员会有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美好愿望,会有向“荒山野岭进军”的决心。

  第二部分。作者在第二节写出少先队员为了实现春光染绿双脚的美好愿望,付出的努力,所进行的植树造林行为。这一节虽只有四句,但把本来劳累异常的植树劳动,写的欢快、愉悦。“奏响了植树歌谣”,植树过程中充满欢声笑语、充满歌声,少先队员以苦为乐的形象跃然纸上。“滋润着棵棵树苗”中“滋润”一词,读完之后我们仿佛看到少先队员对小树苗的轻轻絮语,对小树苗快快长大的殷切希望。

  第三节到第七节是少先队员付出植树造林的努力后,荒山野岭的变化,隐喻了春光染绿双脚愿望的实现。作为诗歌的主体,这一部分对于植树后荒山变化的描写很有层次:

  第一个层次,荒山野岭由于植树造林变成青山碧岭直接带来的变化。荒山如今枝繁叶茂,涌起阵阵林涛,意在告诉我们,森林覆盖率在大幅度提高。所以诗中说:我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披上绿袍。由于植树造林带来环境的`变化,动物们有了美丽的家园,小鸟才可以重新搭窝筑巢,松树才可以快活得叽叽直叫,小兔才可以再也不怕天上的老雕,小猴才可以开心得又蹦又跳。

  第二个层次,荒山变碧岭,改善了水土,间接带来生态环境的变化,就如河水由浑浊咆哮变成荡漾的碧波,秋天有果园的丰收。前一种变化是因植树造林直接带来的,后一种变化是植树造林间接带来,这是长远的。它在告诉我们,植树造林要坚持不懈,长久坚持。

  第三部分。少先队员看到了植树造林把荒山变成碧岭,发出由衷的感叹:走遍青山碧岭,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一次的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与第一节的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情味已有不同。它暗含着少先队员看到自己劳动成果的喜悦、激动、自豪!诗歌在反复中,把作者心中对自然、对祖国热爱的情感推向高潮,使诗歌的结构完整统一于“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慨叹中。

  这首诗最为显著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手法。一为前后环境变化的对比,二为少先队员前后情感的对比。其次为用词准确、生动。比如动物有了森林家园后,作者对四种动物的描摹极具个性,生动活泼。“小猴开心的又蹦又跳”中的“又蹦又跳”,把小猴开心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松树快活得叽叽直叫也是如此。再如“我们把丰收的果园拥抱”中的“拥抱”一词,活画出人们由于植树造林得到丰收后的欣喜,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教学理念:

  把读贯穿课堂始终:朗读——读中感悟;诵读——读中生情;诗歌朗诵——以诵立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提供的词语写一段反映荒山植树后美好景象的话。

  3.情感目标:

  (1)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

  (2)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激起忧患意识,环保意识。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人

  冰雪融化,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谁都向往春天,向往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向往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今天就来读一首春风扑面的现代诗——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谁来读题。从他的声音里你听出什么?还可以怎么读?你为什么这么来读。(陶醉或发问)

  二、尽情朗读诗文,读出心情,读出感受

  1、情绪渲染: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教材。今天我们就来尽情朗读这首诗。让我们看看谁朗读得更投入,更专注,更有感情。

  2、这一课中有许多生字,通过预习认识它们了吗?

  (1)出示本课生字(包括二类字)认读。

  (2)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3、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想一想怎样读能读得出彩出色。

  4、师:读了以后知道这首诗歌写的是什么吗?

  5、师:下面想请同学们尽情地表演或表现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好吗?学生朗读水平不一,是一种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所以学生的朗读过程可以这样进行:1、指名学生逐节朗读。2、群体评议高低,个体介绍朗读理解。3、再作新的朗读体验。教师的欣赏、评点、引导有机结合在其间。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说说自己学会了哪些字?哪些字感觉较难写难记?

  2、重点指导下列生字。袍、裸:衣字旁,别写成示字旁。鼠:笔画较多,注意笔顺、间架。(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我就说,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我们分小组再来次朗诵比赛,怎么样?

  二、咀嚼诗歌韵味,探究表现特点。

  1、师:同学们朗读得都很尽兴,很投入,朗读中你体会到诗歌韵味了吗?(板书暗示:语言——情韵)

  2、师:请同学们先自己默读,体会,将自己的感受、发现有书上注下来。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议一议,十分钟后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作出评价或引导。

  [咀嚼要点]

  之一:植树的场景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的植树经历。如言:提着水桶,扛着树苗,走向旷野——满怀激情。挖坑,放苗,回土,浇水——一脸欢笑。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情感作者表达出来了吗?品赏体会:“踏”春风?意韵:春风是轻柔的,脚步是轻盈的。

  之二:植树的意义

  1、课文中写了几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荒山披绿装

  动物有家园

  环境变美丽

  2、有哪些语言特别有味?品赏:山岩“结束了烈日的煎熬”、“寂寞多年的荒山”、“荡漾的碧波轻抚河畔的小草”……

  之三、结尾段的色彩

  1、教师引读第1.8节。

  2、比较两节有什么异同?两段能交换吗?(学生比较并说说理由)

  3、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呼应开头,点明主题,深化中心)

  4、哪个词呼应了开头,写出了荒山的变化,表现出植树的意义之大?(划出有关词语)(板书:荒山野岭——青山碧岭)

  5、此刻“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情?你读着呢?

  三、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既恰当又不重复的词语。

  ( )的家园 ( )的树叶 ( )的秋天 ( )的果园

  ( )的家园 ( )的树叶 ( )的秋天 ( )的果园

  2、完成课后第四题写话练习: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淡水资源严重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话题,了解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树立节约用水的环保观念,并乐意宣传。

  2、激发学生节约用水的道德情感,明确节约用水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3、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节约用水的生活小事。

  教学准备:

  1、八只苹果,八把小刀。

  2、制作标语用的彩纸。

  3、调查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

  4、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谜语,请大家开动脑筋,猜一猜谜底是什么?(课件:1、太阳一晒我就变,火上一烧我也变,向上升起像青烟,遇冷结成小冰点)

  (二)联系实际,感受淡水对生活的重要性

  师:同学们猜对了,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水”,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生活中那些地方需要水?

  师:除了生活用水,还有其它的地方用到水吗?比如在工业、农业的生产中(发电、造纸、种田、盖楼房、生产钢、铁、洗衣粉、奶粉)

  师:听你们这么一说呀,我觉得这水的用处可真大呀!看来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水,因为有了水,才有了这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课件:美丽景色)

  师:刚才的景色美吗?可是如果我们不节约用水,随意的浪费和污染水资源,有一天地球上没有水了,我们生活的环境又会变的怎样呢?你们想一想,然后告诉老师。(课件:缺水的景象)

  师:同学们,通过你们刚才的汇报让我知道了水真的`是很重要,生活中真是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水可是,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不明白了,我们生活中所用的水是淡水还是海水呀?(淡水)

  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海水洗脸、刷牙、洗衣服呢?

  师:海水又咸又涩是不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

  师:同学们,在我们这个蓝色星球上,(课件:海水与淡水的比例图)尽管70%的面积覆盖着水,但是大部分都是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淡水仅占水资源总量的3.5%,剩下的96.5%全部都是海水,那么,地球上所有的淡水资源都可以直接利用吗?(不能)因为大部分淡水资源都以固体形式存在于北极和南极,其余的在我们身边的又有一大部分被污染了,那么人类实际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到底还有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

  (三)小游戏—体验淡水资源严重匮乏

  1、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苹果)今天我们不把它看成苹果,看成是地球淡水资源的总量。那么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到底有多少呢?下面我们开始做游戏。(每个小组派组长上台领一个苹果,老师交待注意安全等问题)

  2、把苹果切至十六分之一,再取一块薄薄的苹果皮

  师:同学们,实际上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占全球淡水总量的0.3%也就是相当于这个大苹果上一张小小的薄薄的苹果皮,而我们中国淡水资源占有率还不到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再切下苹果皮的一半)看吧!这么一小片就相当于13亿中国人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由此可见,中国比任何一个国家都面临严重的缺水问题。

  师:同学们,看到这里你的心情怎样呢?想说点什么吗?

  师:淡水资源如此匮乏,可是还有一些人不注意节约用水,同学们,你想不想说一说你自己或是你身边的人有那些浪费用水的现象!

  同学们说了那么多浪费用水的现象,真是让我触目惊心,本来我们的淡水资源就非常有限,许多人还不注意节约用水。我们真应该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杜绝那些浪费水的现象,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有效的利用现有的淡水资源呢?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节水小卫士一起走进节水总动员(出示课件—节水总动员)

  1、你有什么节约用水的好办法吗?

  (小组讨论,制定节水金点子)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节约用水的好办法,节水小卫是他有什么好办法吗?

  2、节水金点子。

  3、设计节水广告标语。

  我们每个同学都想了那么多的好办法来节约用水,可是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人不知道水的宝贵,所以我们就来设计一条节水广告标语来提醒大家。

  (直接用彩笔写出一句话,花边课后再画,展示节水广告标语)

  你们的标语做的这么好,节水小卫士有一首儿歌想送给你们!

  4、学习一首儿歌(课件:别让龙头留眼泪,

  一滴水,一个点,

  一只蚂蚁喝一年;

  十滴水,一条线,

  两只蚂蚁能划船。

  小朋友,不浪费,

  别让龙头泪涟涟。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今后打算怎样做呢?

  结束语:同学们,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我们不但自己要节约用水还要向你身边的人宣传节水的好办法,让所有的人都能珍惜水源,爱护环境,最后老师送给你们一句话:“珍惜水资源,让我们的学校、家园更美好!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

  《毛主席在花山》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毛主席1948年xx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几件事,表现了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

  文章依次记叙了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主席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文章记叙的顺序;二是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从具体事件的记叙中,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毛主席的革命情怀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3、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出文章中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可要求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出几件事情。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实内容出发,认真仔细地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叙述的顺序。

  从文字表面看,文章主要记叙了毛主席在花山村的.三件事,叙述顺序很清楚。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这三件事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安排。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主席对群众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主席对群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毛主席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主席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同时这样的叙述顺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发展过程,这样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叙述顺序,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来安排。

  3、本文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作者具体写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三件事,体现了毛主席的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用具体事件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表达方法。在阅读中应该让学生加以体会。

  4、课外可让学生练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题目自拟,要求写自己所熟悉的人,以《毛主席在花山》为例,要通过具体事件的记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防止空洞说教或作鉴定式的评论。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这副对联所描绘的情境;

  3.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激发学生对“对联”这一汉语言独特艺术形成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作者(郑板桥)的相关资料;

  2.搜集对联和关于对联特点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对联,就是写对子,它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汉语言的独特表达形式。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对联的故事。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自读释疑: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朗读。

  1.带着你对对联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2.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结束语:我们不仅欣赏到了这么优美的对联,还认识了郑板桥这位有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让我们最后读一读这意味深长的对联。

  五、作业:搜集生活中的对联,大家交流一下。

  相关资料

  1.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和横批组成。右侧的称为上联,左侧的称为下联,上方的称为横批,也称横额。

  2.对联的上联和下联没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少的只有二言、三言,多的几十、几百言的长联,由几个分句组成,不管怎样,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相等。横批的意思要与上下联相配合,起画龙点睛作用,通常为四个字,也有五、六个字的。有些对联对于横批,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3.对联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形式对称。右左两个条幅,字数必须相等,合成一副联,称为上联、下联。

  (2)意思相关。对一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必须在上下联中把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出来。

  (3)讲究对仗。对仗也称对偶。构成对联基础的是对偶辞格。

  (4)平仄相对。对联的平仄与旧体诗、律诗的颔联、颈联的要求基本一致。4.郑板桥对联趣话

  4.郑板桥上任

  郑板桥到山东潍县上任那天,潍县城内张灯结彩,鞭炮齐鸣,迎接新任县官的到来。可是郑板桥来到衙门前没有进门,却吩咐手下人在墙上凿洞。一会儿工夫,墙上凿了十个铜盆大的洞,从外面一直能看到里面。

  这时,有个人低声问道:“大人,好好的墙壁,为什么凿这么多窟窿?”郑板桥笑道:“我听说从前一些官吏,敲诈勒索百姓,弄得百姓叫苦连天,我要把留在衙门里的那种腐败官气放掉,所以要凿些窟窿,透一透气!”

  凿好窟窿之后,他立即叫人在衙门口贴一张醒目的告示:‘本官日夜受理状子。”接着郑板桥又亲自写了一副对联:

  黑漆衙门八字开,

  有钱没理莫进来。

  于是,喊冤的、告状的百姓络绎不绝,他一直忙到大天亮。由于郑板桥判案公正,百姓称他青天大老爷。

  5.郑板桥自画像

  郑板桥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堪称三绝。一天郑板桥的一位好友笑着对他说:“您才思敏捷,出口成对,为自己写一副联语吧。”郑板桥并不以为是玩笑,立即认真地写起来: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雪梅无两百枝。

  这副联语,确是郑板桥的自我写照。他对艺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总愿意虚心求教于别人;而对封建官场的`歪风邪气却决不随波逐流。因此,他虽做官,却处处关心民众,不逢迎拍马,终于被罢了官。这副联语出自他自己的手笔,维妙维肖地活画出郑板桥虚心好学、刚直不阿的高风亮节来。

  6.入木三分

  有一次,郑板桥把自己写的一些诗作送给朋友看,并附了一首诗,诗中写道:“我诗无部曲,弥漫列卒伍;顽石乱木根,凭君施巨斧。”他要求他的朋友用巨斧来砍削他诗中的顽石乱木。

  郑板桥特别珍视别人的批评意见,他曾写过一副对联:

  隔靴搔痒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

  他认为那种隔靴搔痒式的庸俗捧场没有益处,而实事求是,中肯直率的批评却很可贵。鲁迅对这副对联极为赞赏,曾特地手书此联赠日本汉学家增田涉。

  7.湖光月色图

  一个秋日,郑板桥租了一叶扁舟,到兴化北乡去。船行到中堡湖时,已经是晚霞纷飞,夕阳西下的时候了,船家在船后摇橹,小船悠悠地荡行着,板桥端坐船头,观赏着湖光山色。举目湖心,艘艘渔船上升起了袅袅轻烟;侧耳湖滩,只只菱舟上传来了阵阵渔歌。天渐渐地黑了。板桥正待回舱时,忽觉眼前一亮,但见半轮上弦月从湖面跃了出来,皎洁的月光映着那微波细浪,像满湖的碎银在闪光,好一幅“湖光月色图”呵!板桥脱口吟出一句:“半湾活水千江月。”上联吟罢,板桥正在沉思下联时,天色陡然变了。不知从何处刮来了一阵狂风,平静的湖面顿时翻腾起来,小船被打翻,人被抛在水中。正在危急之时,附近几只回家的小船赶忙拢来。渔民们从水中救起了板桥和船家,并热情地请他们到庄上换衣服、用晚饭。席间,渔民们告诉板桥:这里湖中出鱼虾菱藕,岸上产稻麦果蔬,湖中产一种大蚌,里面还经常采到绿豆大的珍珠呢!

  听着听着,板桥沉浸在渔家的欢乐之中。是呵,这里一滴水、一粒砂,哪样不是宝呢?真是“一粒沉砂万斛珠”呵!

  临别时,渔民朋友请他写几个字,板桥欣然提笔,一挥而就:

  半湾活水千江月,

  一粒沉砂万斛珠。

  板桥走后,当地渔民请石匠把板桥手迹镌刻在一块石碑上,以资纪念。

  8.板桥自寿联

  郑板桥,早年家贫,一生只做过两任知县,为官清正,体察民情,因帮助农民打赢官司和办理赈济,得罪了权贵,而被罢官。他做官前后,都住在扬州卖画。过六十寿诞时,他自己给自己写了一副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俗;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这副对联,写得轻松愉快,洒落自在,是极为有趣的,传神地表达出郑板桥的风度和胸怀,以及老年的兴趣和性格。

  9.老先生巧对郑板桥

  清朝时,有一位教书先生在一个有钱的人家当教师。春天双方商定一年酬金八吊。可是,到了年终,主人不仅一文钱不给,还把老先生辞退了。老先生便到县衙门告状,县令郑板桥听了老先生的申诉之后说:“恐怕你才疏学浅,误人子弟,不然,人家怎么会不给你酬金呢?我今天要当场考考你,看看你的学问如何?”老先生急忙申辩,并表示愿意当场应试。郑板桥随手指着大堂上挂着的灯笼说:“就以灯笼为题,我出一上联,你对下联。”于是郑板桥出了一个上联: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

  老先生听了,沉思片刻,便脱口而出: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听了,很欣赏老先生的才华,当即下令把被告传来,结了此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早就听说林场的灰椋鸟多。我想,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一天下午,我和同伴来到了林场。下了车,轻轻走进林内。棕红色的水杉落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绒地毯,走在上面软绵绵的。我们选好观察位置,便在那儿等候灰椋鸟归来。

  周围静得出奇。路两边近百亩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南段高大的人工刺槐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伴忽然喊道:“灰椋鸟!”我翘首遥望西南方向,果然有许多黑点向这边移动——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地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要不怎么会这样热闹?我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一、学习目标

  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通过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灰椋鸟水杉郁郁葱葱翘首仰望椭圆互相应和栖息地毯翩翩起舞扑棱棱深涧情不自禁

  呼朋引伴

  (二)我能行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给文中的多音字“和”、“翘”标注拼音,读顺文中的长句,难读的段落多读几遍。

  2.文中描写鸟的句子很多,你最喜欢那些,好好读一读,再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三)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5自然段。

  2.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小组合作探究】

  1.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写鸟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的读一读,再说说为什么喜欢。

  2.细读课文,用笔找出能体会出百鸟归林的“壮观”的词句。

  3.想像说话:“先回来的鸟,后到的鸟”,如果你就是一只归林的灰椋鸟,你会向归来的同伴倾诉些什么见闻和收获?在你欢呼、赞叹之时,你是否想过该感谢谁?

  【深入探究】

  学生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集体交流,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精讲点拨,升华认识】

  1.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那我们小学生应该为此做些什么呢?请你为保护动物设计一条公益用语。

  2.诗词觅趣:唐诗觅“鸟””

  请在横线处填上正确的鸟名,使之组成一句完整的唐诗。

  (1)细雨鱼儿出,微风______斜。

  (2)草枯______眼疾,雪尽马蹄轻。

  (3)落霞与孤_____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身无彩______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5)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殷勤为探看。

  四、课堂检测

  (一)语音世界(读拼音,写词语)

  ǒu rán shèng zhuāng huì hé guī mó

  ( ) ( ) ( ) ( )

  gǎn rǎn qīng sù qiáo shǒu yáo wàng

  ( ) ( ) ( ) hū péng yǐn bàn qī xī dì tǎn

  ( ) ( ) ( )

  (二)巧手连线(把能搭配的词用直线连起来)

  挑着箩筐坚强的基础

  挂着红榜坚决的立场

  贴着黑板坚定的`态度

  栽着杏树坚实的性格

  (三)能力广角(判断下面的句子,是比喻的句子打“√”,不是的打“×”)

  1.一个像干部模样的中年人向我走过来,把我扶起来。( )

  2.岩石有许多棱角,瀑布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开了。( )

  3.这时,好像在谁的指挥下,鸟儿们放开歌喉欢快地唱了起来。( )

  4.工人们愤怒极了,像山洪一样往里冲。( )

  (四)难不倒我(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3.说出的话难道可以不算数?

  (五)课文传真(阅读下面这段话,完成后面的练习)

  灰椋鸟开始归林了。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没过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它们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先回来的鸟在林子里不停地鸣叫,好像在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好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回来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急急地寻找自己的栖息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林中热闹极了,到处可以听到灰椋鸟的叫声。

  1.仔细想一想,作者站在观察灰椋鸟的。

  2.这段话是按顺序记叙的。用“︱”把这段话分成两层。

  3.在这段话中,最后三句话之间是关系。

  4.用“﹏﹏”划出作者由眼前的事物展开想象的句子。

  五、课后作业

  1.摘抄课文中10个词语抄写两遍。

  2.你最喜欢课文中哪些写鸟的句子?把它们积累下来吧。

  《灰椋鸟》的教学反思

  《灰椋鸟》一文主要描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壮观景象以及归林后喧闹热烈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灰椋鸟的赞美,对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所创造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赞赏。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阅读文本的一定能力,但对场面“壮观”的感知不够丰富和立体,很难凭空想象群鸟归林的气势非凡。而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形象。于是我抓准语言训练点,体会作者使用动词的准确,巧妙,通过朗读带领学生想象语言文字背后的画面,从而感受灰椋鸟。反思我的这课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扣《课标》,锁定目标

  正如沈大安老师所说,拿到文本,首先要把文本读厚,然后再读薄。备课伊始,我反复阅读文本,感到阅读越多。于是,我静下心来进行梳理,找到思路,40分钟的课堂如何高效,如何不走过场,扎扎实实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终于,我大刀阔斧,精心取舍,确定了第一课时的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初步理解词语意思;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通过不同形式地朗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品读3、4自然段,感受鸟儿归林的壮观,体会破折号和分号的用法。

  2、夯实字词,初步感知

  高年级的字词如何在第一课时高效夯实,这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我通读文本,紧紧结合生字和本课易错的多音字,重点指导,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语言环境结中体会,在比较中提升分析能力,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3、梳文脉,理思路

  我紧紧抓住“这其貌不扬的灰椋鸟在林场究竟上演了怎样的表演让作者为之惊叹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灰椋鸟重点写了什么场面”?问题一抛开,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很快找到了“归林”,此时,我顺势引出“闹林”,并板书之前的“等候”,之后的'“感受”。这样,围绕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很快掌握了文章的层次。

  4、抓动词,感“壮观”

  在重点段落的学习中,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了解灰椋鸟归林的先后顺序,从“黑点移动”到“一小群投入”到“一大群一大群排空而至”,最后“互相应和”,感受场面的壮观。我尤其抓住课后的习题,确定了更加细致的语言训练点:通过动词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并实践中学会运用,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归纳本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学生的朗读层次还不够明显,需要引导,教学的过程前半段紧些,可以多放点时间用在朗读上。对于课堂的随即生成,如何引导、点评的精妙,还需不断学习,积累经验。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3、介绍桂花:

  二、出示自学指导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2、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3)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讨论交流,检查学习效果

  (1)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四、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五、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

  教学要求:

  1、学习“看”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学生积累同义词和近义词。

  2、诵读和熟记12个词汇。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学会大胆、合理地进行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教学第一部分。

  (1)创设情境。

  (2)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比较用“看”和“紧盯”哪个更好。

  (3)让学生通过比较说出什么情况下用“看”,什么情况下用“紧盯”,并得出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用“紧盯”的结论。

  (4)学生读出题中所列的“看”的同义词、近义词。

  2、教学第二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和“看”意义相近的词,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2)让学生思考并说出各个词的'适用场合。

  (3)要求学生说出几个使用所列词语的完整句子,体会这些词在句中的作用和好处。

  3、教学第三部分。

  (1)让学生读题中的五个词,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辨别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让学生仔细阅读五个句子,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词语。

  (3)教师评议,看词语填得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

  4、教学第四部分。

  (1)学生读八个成语。

  (2)教师指出这些词中都含有“看”的字眼,让学生在词中找找看,拿不准的可以查查字典。

  (3)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答案。

  二、教学第二题

  1、诵读词语。

  (1) 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谁准字音。

  (3) 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4) 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5)通过读讲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查成成语词典。

  2、积累反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8-20

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01-06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01-04

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02-07

五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四》教案02-15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03

五年级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11-18

五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教案01-18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案01-23

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