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时间:2023-02-23 15:41:35 六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合集15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引出倒数的意义,并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2.学习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及互为的含义。

  2.正确地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发兴趣,引出概念

  1.投影。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谁说得快?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说得这么快吗?这两个因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这节课老师就要把这中间的奥秘告诉你们,相信你们得知后比老师说得还快。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倒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2.同学认真观察每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板书:乘积是1 两个数

  3.你还能很快说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你为什么说得这么快,有什么窍门吗?

  生:两个数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就可以了。

  师:说得好,因此我们把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把板书补充完整)

  4.举例说明,什么叫互为倒数?

  师:3是倒数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你们说得对,谁能说出几组倒数?

  同桌互相说,每人说两组。(指名说)

  问:怎样判断他们说得是否正确?

  生:看这组数的乘积是否是1。如果乘积是1,这两个数是互为倒数;如果乘积不等于1,这两个数不是互为倒数。

  5.思考:1的倒数是几?为什么?0有倒数吗?为什么?

  板书: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二)求一个数的倒数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倒数的意义,也能正确地判断出两个数是不是互为倒数。那么怎样找出一个数的倒数呢?

  1.出示前面的投影,找特点。

  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把观察到的结果同前后同学交流一下。

  问: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是分子、分母交换了位置。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根据这一规律,你们试着做一做下面的题。

  学生说老师板书:

  3.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前后、左右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谁来给同学们汇报一下?(2~3名)

  板书:求一个数( )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问:老师为什么要空出一些地方?

  生:0除外。

  问:为什么要加上0除外?(板书:0除外。)

  问:你们现在知道一上课时,老师为什么说得那么快了吗?奥秘在哪儿?你们已经知道了方法。如果给你一个数,你能很快写出它的倒数吗?比一比看。

  4.课堂练习。

  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35的倒数是怎么想的?

  问:2的倒数是几? 10的倒数呢?怎样又对又快地写出一个自然数的倒数呢?

  5.写出1.5的倒数,怎样做?

  (三)课堂总结

  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倒数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判断两个数是不是互为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还有什么问题?

  下面我们一起做几道题,检验一个我们这节课的知识是否真正掌握了。

  (四)巩固练习

  1.投影。

  问:怎么填得这么快,你是根据什么填的?

  问:①谁能回答?

  ②你根据什么填的?

  ③为什么根据倒数的意义填?

  看下一组题:

  问:怎么填?根据什么?与(2)有什么不同?

  师:所以做题时要认真审题,看清符号,千万不能出审题错误。

  2.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课本24页第2题做在书上,用线连接,投影订正。)

  3.判断下面各题。对的举,错的举,并说明理由。

  投影出示:

  (1)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

  (2)2.5和0.4互为倒数。 ()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2.5和0.4乘积是1,所以是对的。

  (3)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

  问:错在哪里?

  问:错在何处?

  问:这道题错在哪了?

  生: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道题是3个数的乘积是1,所以错了。

  4.游戏。

  每个组第一个同学手里有一块小黑板,上面都有6个数字。每人写一个数的倒数,写完后传给你后面的同学。如果后面同学发现前面的题做错了,你可以改,再做下一题再向后传。最后一名同学做完后迅速把小黑板拿到前面来。哪一组又对又快做完,哪一组就是优胜。

  评比表扬优胜,找出谁给前面的同学改了错。

  (五)作业

  课本24页第3,5,6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这节课的设计思想首先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一上课就采取了师生比赛填空的方法,使学生产生疑问:老师为什么说得那么快?有什么窍门?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起来了,他们迫切地想听完这节课,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这样,一上课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在课的最后,又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设计练习,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这节课还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新授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每道算式,找出共同点,引出倒数的意义。而后又让学生自己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变化规律得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复习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2册<<代数初步知识.>>的和复习。

  复习目的:

  1.通过系统的,帮助学生形成代数初步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对代数初步知识的掌握水平。

  2.使学生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意义;使学生熟练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4.进一步教会学生抓住联系知识的方法和针对重难点进行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复习重点:

  代数初步知识的和复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师:(对一个学生)你今年多大了?你们知道老师比他大多少岁吗?你们能用一个式字表示出老师比他大的岁数?

  生:x表示老师的岁数,(x-12)就表示出老师比他大的岁数。

  2.揭示课题。

  师:像这样,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重要的代数方法。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块儿来复习代数初步知识。

  二、知识

  1.回忆。

  提问: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过哪些代数初步知识?请大家打开课本98页边看边回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忆在屏幕上逐一出示知识点: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简易方程、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比和比例。

  师:这些都是过去学过的代数初步知识,它们之间有联系吗?要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就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根据这些知识要点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并记录出的结果。我们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将知识间的联系得简洁、清晰,又有特色!学生分组,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交流的结果和过程。结合交流过程,师生共同各组的情况。

  3.归纳概括。

  提问:请大家比较一下刚才这些,你更喜欢哪一种?

  :其实这些都很出色,虽然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是根据什么来进行的?它们都抓住了的关键,也就是根据知识要点和知识间的联系进行。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咱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其它知识。

  师: 刚才大家都把代数初步知识分成了哪三个部分?(板书: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这节课,我们着重复习"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

  三、复习提高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师:"用字母表示数"包括哪些?(板书:数量关系、定律、公式)

  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定律和公式,同学们有疑问吗?用字母表示数要注意些什么呢?我们一块儿来复习。

  课件出示题目: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想一想:书写含有字母的式子应该注意什么?

  (1)学校去年植树a棵,今年植树的棵数比去年的2倍还多6棵,今年植树()棵。

  (2)同学们做操排成a行,每行a人,一共有()人。

  (3)一本书有120页,小丹每天看x页,看了y天,还剩()页。

  (4)一种足球每个原价a元,打折后现价b元,原来买100个足球的钱,现在可以买()个。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

  提问:谁能一下,书写含有字母的式子应该注意什么?

  :通过刚才的复习咱们知道,象这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可以简明的表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2.复习简易方程。

  师:简易方程包括哪些内容?(板书: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

  在你们的记忆中,什么是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师:下面我们就用这些概念来解决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题目:

  ①判断下面各式是不是方程?

  ②x+42=78÷3()2x-16()5x-2x=150()x<0.1()

  学生用手势判断。提问:为什么第2和第4个式子不是方程?

  ②解下面的方程。想一想: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x+42=78÷35x-2x=150

  展示学生的解答过程。

  提问:解方程的依据是什么?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师:可见咱们解方程时不仅要考虑每步的依据,而且要注意书写格式,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刚才我们复习"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是针对这两部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的,这是一种重要的复习方法,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复习其它知识。

  四、应用创新

  课件出示题目:

  一位朋友从济南乘火车到美丽的城市青岛,准备在那儿停留5天,最后乘火车按原路返回济南。请同学们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这位朋友青岛一行的全部开支。

  板书:每天用餐a元,住宿b元。

  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应引导思考:哪些开支是固定不变的?哪些开支是可变的?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下,这位朋友这次出差带多少钱比较合适。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看哪组设计得最合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不同的设计。)

  提问:同学们设计出了这么多种,你们认为哪种设计最合适呢?

  :通过这个问题可以看出,用字母表示一些不确定的量,能够帮助我们很好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全课

  师:这节课,我们对代数初步知识进行了和复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谁能谈一谈学习的体会?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一、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可以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了解税收的用途,充分体会所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教师则是这一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充分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通过分析、讨论,从中感悟到纳税的重要作用,认识常见税种,掌握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

  3、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数学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节教学中,在完成各种应纳税额的习题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纳税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家乡改造前后的对比图。

  (1)看图,说一说我们的家乡有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从家乡的交通、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感受家乡的变化。

  (2)讨论:用于改造家乡的资金是从哪儿来的?

  引导学生了解财政部门拨的款大部分是靠税收得来的。

  2、导入新课。

  什么是税收?国家征收的'税有什么用处呢?纳税金额是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纳税的知识。(板书课题:税率)

  设计意图:通过对家乡变化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税收的重大用途,并对学习纳税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初步认识、理解有关纳税的知识。

  1、仔细阅读教材10页的内容,从中了解有关纳税的知识。

  2、学生自学后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序地展示相关内容)

  (1)什么是纳税?

  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2)什么人需要纳税?

  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3)税收有什么意义?

  税收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

  在学生理解税收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了解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用税收为人民造福的例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税收的重要性。

  (4)税收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税收主要分为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几类。

  (5)什么叫应纳税额?

  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6)什么叫税率?

  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如销售额、营业额……)的比率叫做税率。

  3、初步了解我国的税收政策。

  我国的税收政策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根据国家规定,集体或个人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数学新课改的精神之一是学习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从而改善学生枯燥学习知识的弊端,为此设计了一些思考题,如山坡上有一烟囱,现在给你的工具仅有测倾器与皮尺,你怎样确定烟囱的高度?

  《测量旗杆的高度》作为一节活动课来呈现意在更好地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通过测量旗杆的高度的活动,初步学会数学建模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最深之处在于

  1、立足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求学热情,在兴趣情境中体验、探索新知识,是一节成功课的关键。当学生的学习投入到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就会形成主动寻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就会去自主地寻觅、探究和发现,学会怎么样学习,学生在这种学习情境中主动地学习所学到的知识,比讲授给他们的要丰富得多,而且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情境后,利用小组合作探索测量方法,教室里一下子“开了锅”,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了很多方法,其间不免有不同见解的争论:有的认为,利用阳光下的影子方法好,它使用工具少,操作又方便。有的认为,利用标杆方法好,这种方法在不出太阳的情况下也能操作。有的认为利用镜子的反射方法好,它可以把科学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有的说,把气球升空的方法最简单……同学们兴致越来越高,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2、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解决后,教师应让学生从解决的问题出发,通过对题目的拓展,引导学生用新的思维去再次解决新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还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当学生在活动完“利用阳光下的影子”测量旗杆的高度时,教师适时提问:“在没有影子(阴天)的情况下,还能测旗杆高吗?为什么?”“还有其他测旗杆高的方法吗?”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一种探索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且把自己不同的看法说出来,大家一起交流,再通过小组实验操作,很快就得出结论。显然,教学中教师善于设置问题,通过质疑让学生体验达到以疑激趣、以趣激思的效果。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课堂上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及问题提出后,不急于回答,而是把学生组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问题完全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解决,教师只是适时地点拨、引导和补充完善。这样,学生在合作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不仅训练了学生测量、搜集、运用信息和数据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同时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意识、集体意识、组织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纵观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拓宽教学思路,更努力的让数学生活化。

  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总之,我自认为启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潜能。学生是完全有希望被引导到新课改精神轨道上来的,主要的问题在于我们努力得不够。当然,在这一次浅浅的尝试之后,我也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合作学习是一种长期培养出来的学习习惯,不是一节课或是一朝一夕能能够完成的,只有在长期的培养中,才能让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不成为学习的花架子。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P25-26。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和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

  2.知道并能记住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在自主探究圆柱的体积公式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数学规律的来龙去脉,知道长方体与圆柱体底面和高各部分间的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归纳推理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5.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渗透辩证法和极限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课件、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2.回忆一下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结合课件演示)这是一个圆,我们把它平均分割,再拼合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我们还可以往下继续分割,无限分割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可以用πR表示,长方形的宽就当于圆的半径,用R表示。所以用周长的一半×半径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所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是S=πR。

  3.课件出示一个圆柱体

  我们把圆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同学们猜想一下圆柱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二、探索体验

  1.学生猜想可以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

  2.课件演示: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

  ①是怎样拼成的?

  ②观察是不是标准的长方体?

  ③演示32等份、64等份拼成的长方体,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引出课题并板书。

  3.借鉴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试着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课件出示要求:

  ①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体比较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学生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自己试着推导。

  4.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汇报师结合讲解板书。

  圆柱体积=底面积×高

  ‖ ‖ ‖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公式怎样表示呢? v、s、h各表示什么?

  5.知道哪些条件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

  6.计算下面圆柱的体积。

  ①底面积24平方厘米,高12厘米

  ②底面半径2厘米,高5厘米

  ③直径10厘米,高4厘米

  ④周长18.84厘米,高12厘米

  三、课堂检测

  1.判断

  ①圆柱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

  ②圆柱的底面积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

  ③一个长方体与一个圆柱体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也相等。( )

  ④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可以相等。( )

  ⑤两个圆柱体的底面积相等,体积也一定相等。( )

  ⑥一个圆柱形的水桶能装水15升,我们就说水桶的体积是15立方分米。( )

  2.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的这个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奶?

  (杯子的数据从里面量得到直径8cm,高10cm;牛奶498ml)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后自己做在练习本上。

  3.一个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形,轮宽2米,半径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4.生活中的数学

  一个用塑料薄膜盖的蔬菜大棚,长15米,横截面是一个半径2米的半圆。

  ①覆盖在这个大棚上的塑料薄膜约有多少平方米?

  ②大棚内的空间大约有多大?

  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两生板演。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延伸

  如果要测量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测量哪些数据比较方便?试一试吧?

  六、板书设计

  圆柱体积= 底面积×高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参与系统、全面整理知识的过程,梳理本单元的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2)通过本单元知识的复习,比较熟练掌握比例知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讨论和交流,结合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掌握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整理本单元知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能灵活运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回家先整理本单元知识,作好交流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教师:我们已学完了本单元知识,今天来进行“整理与复习”。

  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梳理单元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1.方法回顾

  (1)以前我们是怎样整理单元知识的?

  (2)你们昨天回家是这样整理的.吗?

  (3)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

  (1)抽2位汇报整理结果。

  (2)根据学生的整理,大家提出建议并进行修改。

  (3)展示教师整理的结果,说出整理思路(展示)。

  比例比例意义、基本性质、解比例

  正比例意义[X=(一定)]

  应用

  反比例意义[X=(一定)]

  应用

  3.教师小结整理知识的情况

  三、复习本单元知识

  1.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这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如果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并指出这个比例的内项和外项(生齐练)。

  教师:通过前面两个题的复习,你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在这里使学生明白比表示两个数,有两项;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教师:什么叫做解比例?

  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指名板演,学生练习后讲评。

  2.正、反比例关系的判断

  (1)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①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②行驶一段路程,车轮的直径与车轮转过的转数。

  ③=5X,和X。

  ④X=24,和X。

  (2)说出下列各组中的三种量在什么条件下能组成什么比例关系。

  ①速度,时间,路程。

  ②汽车每次运货吨数,运货的次数和运货的总吨数。

  ③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

  (3)说一说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梳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思考步骤。

  ①先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和一个定量。

  ②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关系。

  ③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比例关系。

  (4)用比例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练习十四第6题)。

  ①学校举行方阵团体操表演,排成5列需要90人,排成24列,需要多少人?

  ②学校举行方阵团体操表演,如果每列16人,要排27列,如果每列18人,要排多少列?

  教师:说一说,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解题的步骤有哪些?注意什么问题?

  1.设所求问题为X。

  2.判断题中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关系及成什么比例关系。

  3.列出比例式。

  4.解比例,验算,写答语。

  教师: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所以解题时要认真审题,做出正确判断。

  四、拓展应用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集体评议。

  教师:航程和相对应的飞行时间的比值表示什么?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教师:用图像把它们的变化规律表示出来。

  教师:观察图像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认识到:图像是一条直线。从这个图像可以直观看到航程和相对应的飞行时间的变化情况,航程增加,所需飞行时间也随着增加,航程减少,所需飞行时间也随着减少。

  教师:观察图像,估计飞行20xx千米需要多少时间?

  教师:根据图像估一下,7时大约飞行多少千米?

  学生回答,教师可以通过小黑板同步显示。

  五、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进行了正、反比例这一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六、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十四第2、4、7、8、10、11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鸡兔同笼问题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的一本数学书《孙子算经》中,原题是:“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该书给出了一种典型的解法,即:兔数=腿数÷2—头数(94÷2—35=12),鸡数=头数—兔数(35—12=23);也就是教材中介绍的抬脚法。鸡兔同笼问题,二、三年级的学生奥数学过,五、六年级的学生教材中安排在数学广角中学,到了初中还要学。我也曾不禁想过: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有这么大的魅力,让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们都争相去学,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数学思想呢?可今天自己就要上这一课了,于是就带着问题研究本课教材,收集有关本课的材料,认真设计并实践了本课。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参考了几位专家的教法,结合自己班孩子的实际情况设计的教案在实践中得到良好的教学实效,现反思如下:

  一、关注每位孩子的成长是成功的前提

  鸡兔同笼问题既然作为奥数的内容,那它的思维含量必然很高,然而鸡兔同笼问题又作为六年级数学广角的内容,势必让每个孩子对这类问题都应有各自能够理解的方式去掌握,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最优化的方式。课堂上从列表的枚举法入手,接着利用尝试法再到假设的算术法,不仅从思维上层层递进,更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起点和成长体验,是本课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二、关注课堂的互动、生成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

  课堂是师生双边的交换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活动。课上,教师与孩子们交流不耐烦,很是专制的强调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会限制学生的能动性和思维的发展,从课堂上来看,我与学生的交流是非常融洽的`。从课前谈话,故事到入、铺垫,到鸡兔同笼原型的展开,再到生活实例的引申,我们的交流都是在无负担的、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在无形中,孩子们放开了思绪,生成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让人回味的结论和问题。再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知道:正面的强化作用,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思维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评价方面我采取学生回答精彩时,及时有效的正面评价;学生回答不上来或回答不够具体时,友好的提醒先想一想或听听同学们的意见,再交流……点滴的心语交流,让孩子们没有负担的学习,同时发展性的评价,更促使孩子们高度关注学习的内容,做到了良性的情绪循环,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展开。正是如此,自然形成了融洽的课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数学思想的传承是达成目标的保障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中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有绘图的数形结合思想、有算术计算的假设思想,有方程代数的数学建模思想等。本人思考如果一节课把所有的思想内涵都包容进去,平均分配学习时间和关注度,必定导致课堂内容学习的拥堵和孩子们学习的不知所措。因此,我选取了适合孩子们认知的方式的,首先用一个诙谐幽默的鸡兔玩游戏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弄清鸡兔各有什么特点?4只鸡和3只兔一共有多少条腿?鸡学兔走路,地上有几条腿?多的几条腿是谁的?兔学鸡走路,地上有几条腿?少的几条腿是谁的?根据学生已获得的知识,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自己的发现,进行深层次地思考,重点渗透以列表的一一对应思想和算术解决的假设模型等数学思想,并通过猜想、验证,使学生应用所发现的数学知识进行判断,很快掌握了用假设法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并在学习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

  本课虽然没有华丽的修饰,但已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愿望,完全吃透所学内容,思维得到锻炼。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教学预设

  一、问题情境

  1.教师拿出自己的钥匙,并引出密码锁。分别说一说在什么地方或物品见过密码锁,见过几个数字的密码锁。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

  生:钥匙。

  师:对,这些都是用来开锁的钥匙。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锁是不用钥匙的,你们知道是什么锁吗?

  生:密码锁

  师:谁知道什么地方或物品上经常用密码锁?

  学生可能说出:保险柜、保险箱、旅行箱,等等。

  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不少,那谁来说一说你在什么东西上见过几个数字的密码锁

  学生可能会说:

  ●我在旅行箱上见过三位数的密码锁。

  ●我在保险柜上见过六位数的密码锁。

  ●有的保险柜上的密码锁是8个数字。

  2.提出兔博士的问题,师生交流。师:那谁知道旅行箱上为什么用密码锁,而不是钥匙锁呢?

  学生可能会说:

  ●不怕丢钥匙。

  ●能够保密,别人不知道密码开不了,也不能仿制。

  ……

  师: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用一定个数的数字组成密码,可以有许多变化,也就是可以组成许多密码,即使你知道了密码锁是几个数字,也很难判断是哪个密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数字密码锁的秘密。

  板书:数字密码锁

  二、探索密码锁

  1.提出探索由两个数字组成多少个密码的问题,让学生分别写出0打头和1打头组成的密码。

  师:现在,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最简单的情况。假如数字锁的密码是由两个数字组成的,同学们想一想,用0、1、2、3、4、5、6、7、8、9这十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密码?自己在本上写一写。用0打头时可以组成几个密码?

  学生写密码,然后交流,得出:

  用0打头,得到的10个密码是00、01、02、03、04、05、06、07、08、09

  板书:0打头——10个

  师:再用1打头,写一写可以组成几个密码?

  学生写完后交流,得出:

  用1打头,得到的10个密码是10、11、12、13、14、15、16、17、18、19

  板书:1打头——10个

  师:想一想,用2打头,可以组成几个密码?

  生:10个。

  2.分别提出:用3、4、5、6、7、8、9打头各能组成多少个?一共能组成多少个?在学生讨论的同时,得出:10×10=100(个)师:分别用3、4、5、6、7、8、9打头呢?

  生:分别可以组成10个

  师:一共10个数字,每一个数字打头都能组成10个密码,那一共可以组成多少个密码呢?

  生:一共可以组成100个。

  教师板书:10×10=100(个)

  3.教师谈话并告诉学生用三个数字组成1000个密码,鼓励学生合作进行推算。师:刚才,我们通过写出几组密码,推算得出:用0到9的10个数字组成两个数字的密码,可以组成100个,那你们想知道,用这10个数字组成三个数字的密码,能组成多少个吗?

  教师板书:10×10×10=1000(个)

  师:可以组成1000个,你们知道是怎么推算出这个结果吗?同学合作,试着推算一下。

  学生先自己推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交流学生推算的方法,说明结果的准确性。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想法的机会。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是怎样推算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说法:

  ●组成密码的数字都可以是0、1、2、3、4、5、6、7、8、9的十个数字。如果第一位数字是0,第二位数字是0,第三位数字是0、1、2、3、4、5、6、7、8、9,即:000、001、002、003、…009共10个密码。

  如果第一位数字是0,第二位数字是1,第三位数字是0、1、2、3、4、5、6、7、8、9,即:010、011、012、013、…019共10个密码;……,所以第一位数字是0的密码共有10×10=100(个)

  同样第一位数字是1,也有100个,第一位数字是2,也有100个,…第一位数字是9,也有100个,所以由三个数字组成的密码共有10×10×10=1000(个)

  ●用0、1、2、3、4、5、6、7、、8、9可以组成100个两个数字的密码,在每个密码后面再加一个数字,都能组成10个密码,所以一共可以组成100×10=1000(个)

  ●用0、1、2、3、4、5、6、7、8、9十个数字中任一个数打头,后面都能组成(10×10)个两个数字的密码,所以一共可以组成10×10×10=1000(个)

  只要学生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首先给以鼓励,然后教师参与交流。

  5.简单说明1000个密码与密码箱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计算偷偷打开一个三个数字的密码箱需要多少时间。算完后交流。师:同学们用不同方法推算出了由三个数字组成的密码有1000个。大家知道,一个密码箱只有一个密码,也就是说,一个三个数字的密码锁只是这1000个密码中的一个。所以知道密码的人,很容易就打开了,不知道密码的人,要想偷打开箱子,可就难了,你们知道难在哪吗?

  生:他得一个一个地试。

  师:对,要一个一个地去试,这样就有可能要试1000次才能打开。请同学们算一算,如果每试一个密码要10秒钟,试1000次需要多长时间。

  学生算完后,交流计算结果。

  1000×10÷60÷60≈2.7(时)

  6.告诉学生六个数字组成的密码有1000000个,让学生计算打开这样一个密码锁需要多少天。师:不知道密码,要想打开一个由三个数字组成的密码锁,就要花近3个小时的时间。重要的文件箱,都是由六个数字组成的密码锁,这样的密码有1000000个(板书:1000000个),不知道密码的人,想打开箱子所花的时间会更多。请同学们算一算,如果试一次的时间仍然是10秒,那么打开一个六位密码锁要用多少天呢?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1000000×10÷60≈16666(分),

  16666÷60≈277(时),

  277÷24≈11(天)

  师:可见,数字密码锁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因为打开一个不知道密码的锁会用很长时间,因此就增加了密码锁的'安全性。所以人们常把贵重物品或重要文件,放在安全可靠的密码箱中,防止泄密或丢失。

  三、汽车牌照问题

  1.让学生自己读书并解答。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推算的。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数字密码问题,实际上是运用了我们数学上数的组成的知识请同学们打开书79页,看汽车牌照问题。试着计算可增加多少个车牌号?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计算的?

  生:由四个数字组成的数码有10×10×10×10=10000(个),在这些数码前面增加一个字母,就可以增加1万个。

  四、电话号码问题

  提出电话号码问题,鼓励学生合作解决。交流时,给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私人汽车发展得很快,全球的电话拥有量更以空前的速度增长着。请同学们解决一下书中79页电话号码增位问题。这个问题较难,试一试!可以同桌商量。

  同桌讨论,试做。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汇报情况,教师参与。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结果:

  ●由五个数字组成的数码有10×10×10×10×10=100000(个),把10万个数码每个后面增加一个数字,可增加10个数码。所以,一共可以增加100万个,即:10000×10=1000000(个)

  ●电话号码没有0打头的,所以要去掉0打头的,所以,五位数的电话号码有10×10×10×10×9=90000(个),变成六位后是10×10×10×10×10×9=900000(个),增加了810000个。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

  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从0起往左依次是?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除了可以表示整数外,还可以表示分数和小数。请学生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如果从起点分别到1.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7)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也就是负数都比0小,而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7、练习: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6题。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第二课教学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负数”这个单元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花过多精力学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钻研教材,其实会发现还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内容可以向学生补充介绍。

  例3——两个不同层面的拓展:

  1、在数轴上表示数要求的拓展。

  数轴除了可以表示整数,还可以表示小数和分数。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负整数,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学生表示出—1.5。建议此处教师补充要求学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为这样便于对比发现两个数离原点的距离相等,只不过分别在0的左右两端,渗透+1.5和—1.5绝对值相等。

  同时,还应补充在数轴上表示分数,如—1/3、—3/2等,提升学生数形结合能力,为例4的教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渗透负数加减法

  教材中所呈现的数轴可以充分加以应用,如可补充提问:在“—2”位置的.同学如果接着向西走1米,将会到达数轴什么位置?如果是向东走1米呢?如果他从“—2”的位置要走到“—4”,应该如何运动?如果他想从“—2”的位置到达“+3”,又该如何运动?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解决—2—1;2+1;—4—(—2);3—(—2)等于几,这样的设计对于学生初中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是极为有利的。

  例4——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薄书读厚——负数大小比较的三种类型(正数和负数、0和负数、负数和负数)

  例4教材只提出一个大的问题“比较它们的大小”,这些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分为几类?每类比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则没有明确标明。所以教学中,当学生明确数轴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基础上,我还挖掘了三种不同类型,一一请学生介绍比较方法,将薄书读厚。

  将厚书读薄——无论哪种类型,比较方法万变不离其宗。

  无论哪种比较方法,最终都可回归到“数轴上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即使有学生在比较—8和—6大小时是用“8>6,所以—8。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明确“折扣”的具体含义,能熟练地进行“折扣”数和百分数的互化,进一步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能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折扣》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意义以及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折扣”是在商品经济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个概念,由于几折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因此,折扣也是百分数的实际应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折扣的含义,知道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难点是“折扣”的有关计算。

  对象分析:

  《折扣》这个内容是现实生活商品买卖中经常遇见的“数学现象”,无论是聋人还是健听者对它并不陌生。虽然这样,但据了解、调查,我们的聋生对它只知其形而不解其意,虽然学生在此之前学过百分数应用题,但对聋生来说,其实际应用和现实意义却比不上折扣问题的应用。为此,本节课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百分数的应用)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的百分数应用的另一种既普遍又实在的生活形态——折扣。

  教学策略: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一句至理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把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之上,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折扣》其实是百分数的实际应用,我就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提供丰富而带有折扣的生活图片创设情境,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不同的场合去认识折扣,将实际生活融入教材,把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的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设计,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是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学媒体:

  主要是利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折扣现象,创设情景,从而让学生从不同的场合去认识折扣,将实际生活融入到教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与用的相对统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PPT出示生活中打折的图片。

  教师:我们经常在商场看到把商品按“几折”出售。如上图中的“5.8折”、“五折”、“3.8”折,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打折销售,也就是我们今节课要学习的“折扣”。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教学,明确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及时发现社会需要与所学知识的直接联系,能较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我要学”的强烈要求。】

  二、分层探究,掌握新知。

  (一)折扣的具体含义。

  1、思考

  (1)商品为什么要打折出售?(工厂和商场,为了促销或处理积压商品等多种原因,有时将商品价格降低进行销售,这就是平常说的“打折”销售。)

  (2)“几折”表示什么意思?

  几折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3)商品打“八折”出售是什么意思?

  (八折=80℅,表示现价按原价的80℅出售。)

  (4)原价、折扣与现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原价×折扣数=现价)

  2、把折扣数和百分数进行互化。

  三八折=xx%五折=xx%70%=xx折68%=xx折

  承上启下:折扣数和百分数可以互化,那么你认为折扣应用题也就是什么应用题呢?会解答吗?

  二、“折扣”应用题的教学。

  1、准备题

  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3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现价多少元?

  (1)学生读题。

  (2)师问:打九折出售是什么意思?(学生口答。)

  (3)把哪个量看做单位“1”?怎么计算?(原价×折扣数=现价)

  (4)学生列式计算,然后师生板书订正。

  330×90℅

  =330×0.9

  =297(元)

  答:现价297元。

  2、教学“例7”。

  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3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多少元?(学生读题)

  (1)例7与准备题有何异同?(已知条件相同,所求问题不同。)

  (2)“要求便宜多少元?”怎样解答?(原价-现价=比原价便宜的钱数)

  (3)原价和现价题目中都给出了吗?没有给出的话怎样求?

  (4)学生根据数量关系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30-330×90℅

  =330-297

  =33(元)

  答:比原价便宜33元。

  思考: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打九折出售是297元,原价多少元?

  (比较这题和准备题的异同,并让学生说说它的数量关系。)

  小结:分析折扣应用题和分析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一样,要先确定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然后确定算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提供一个向上攀登的“支架”,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在这里,前一教学步骤都是后一教学步骤的基础,让学生理解了“折扣”的意义才能掌握计算商品折后价钱的方法;掌握了计算商品折后价钱的方法才学习计算商品折后与折前差价的方法就容易掌握了。】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听说过“杠杆原理”吗?知道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吗?可能大家都没有想到,杠杆原理的背后隐藏着数学原理,那就是反比例关系。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体验它的奥秘吧。

  ⊙实践与操作

  1.明确提出活动要求。

  “有趣的平衡”活动由三部分组成。

  (1)制作实验用具。

  (2)探索规律,体验“杠杆原理”。

  (3)应用规律,体会反比例关系。

  2.小组合作,自主活动。(教师巡视,适当点拨)

  3.展示制作实验用具情况。

  4.汇报探索到的规律。

  观察实验二、实验三的操作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

  生1: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只有把它们移动到与中点距离相同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生2:若满足“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右边所放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则竹竿一定平衡。

  生3:在“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的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右边的刻度数增大,所放棋子数反而减少;右边的刻度数减小,所放棋子数反而增多。

  生4:在“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的积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右边所放棋子数和所在的刻度数成反比例关系。

  5.活动小结。

  “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右边所放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在物理学上,这个规律叫做“杠杆原理”,拴绳的那个点就是杠杆的支点。

  ⊙典型例题解析

  你能利用杠杆原理算出左边物体的质量吗?

  分析 根据杠杆原理“左边物体的质量×左边物体与支点的距离=右边物体的质量×右边物体与支点的距离”进行解答。

  解答 500×5÷2=1250(g)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探究内容。

  星期日,爸爸带小明和妹妹到公园去玩跷跷板,小明体重44 kg,妹妹体重35 kg。如果要让跷跷板两边平衡,至少可以想出几种办法?

  2.小组讨论、分析、解答。

  3.交流、汇报。

  (答案不唯一)

  ⊙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原理。

  板书设计

  有趣的平衡

  有趣的平衡:左边所放棋子数×左边的刻度数=右边所放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支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知道如何寄信最经济 设计邮票的价值

  教具学具:

  各类邮票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揭示课题

  1. 观察邮票。

  实物投影出示课文中的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 说一说。

  (1) 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 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

  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 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二、新知学习,组织活动

  1. 出示邮政相关的费用。

  业务种类 计费

  单位 资费标准/元

  本埠资费 外埠资费

  信函 首重100g内,每重20g

  (不足20 g按20 g计算) 0.80 1.20

  续重101~20xx g每重100 g

  (不足100 g按100 g计算) 1.20 2.00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

  (1) 不到20 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 不到20 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 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 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 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1.20元,40 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不足20 g按20 g计算,所以45 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3. 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 不超过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资费?

  ①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

  ②引导列表描述。

  1~20、21~40、41~60、61~80、81~100

  本埠

  外埠

  (2) 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 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0.82+1.2=2.8元

  1.22+0.8=3.2元

  (3) 你认为可以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

  ①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

  ②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4.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1) 先看看从101~400g的信函,有哪些可能的资费。

  101~200、201~300、301~400

  本埠

  外埠

  (2) 你想设计什么面值的邮票?

  ① 自行设计。

  ② 与同学交流。

  (3) 你见到你设计的这种面值的邮票吗?

  三、巩固提高

  小结 邮票是有益的爱好,可以扩展我们的视野,培养高尚的情操。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直接计算圆柱的体积,利用公式求:圆柱形物体的容积。教材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作铺垫,采用迁移法,引导学生将圆柱体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再通过观察、比较找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例4是圆柱的体计算公式的直接运用,是圆柱体积计算的基本,但这题又给学生设置了单位不统一的障碍,让学生在直接应用公式计算的同时注意计量单位的统一。例5是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扩展练习,意在让学生加深理解容积的概念,使之明确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内部的体积。例5除了在意义上扩展外,公式的运用中也有加深,水桶的底面积没有直接给出,因此要先求出水桶的底面积,再求出水桶的体积。

  教学目的:

  1、运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借助因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理解这个过程。

  2.会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形物体的体积和容积。

  3.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借助实物演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教 具圆柱体、长方体彩图各一张,圆柱的`体积公式演示教具。

  学 具:小刀,用土豆做成的一个圆柱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说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把这两个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又是怎样的?这个公式计算体积的物体有什么特征?

  2.指出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说一说圆柱有多少条高?有几个底面?每个1自由的面积如何计算?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二、设疑揭题

  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评析:复习抓住教学重点,瞄准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旧知识,、旧方法进行铺垫,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衔接自然。新课引入教师引出了学习新知识的思路,导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三、新课教学

  1.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l)自学第43页第二自然段,然后按照书中要求,两人一组将于中的圆柱切开拼一拼,再说一说你拼成三个近似什么形状的立方体?

  (2)请学生演示教具,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切割拼合过程。

  (3)根据学生讲解,出示圆柱和长方体的彩图。

  (4)学生观察两个立体图,找出两图之间有哪些部分是相等的?

  (5)依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板书:V=sh

  (6)要用这个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评析: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教师的导、放、扶层次分明,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领悟了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默读题目,看题目告诉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想一想你将如何计算?谁愿意试一试?

  (3)请一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作业本上做。

  (4)板演的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方法,说一说在做这道题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5)教师归纳学生所用的解题方法。强调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统一。

  3.教学例5

  (1)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 t和高h,怎样求圆柱的体积?请学生自学并填写第44页第一自然段的空白部分。

  (2)出示例5,指名读题。请同学们思考解题方法。

  (3)请学生讲解题思路讨论、归纳统一的解题方法。

  (4)让学生按讨论的方法做例5。

  (5)教师评讲、总结方法。

  (6)学生讨论。比较例4、例5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评析: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由观察、分析、比较,再进行计算,达到运用新知、巩固新知的目的。]

  四、新知应用

  1.做第44页下面做一做的题目。两人板演,其余在自己作业本主做,做完后及时反馈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并加以评讲。

  2.刚才同学们在做例4时,还有下面几种解法,请大家仔细思考,这些解法是对还是错?试说明理由。

  (1)V=sh=5O2.1=105

  答:它的体积是105立方厘米

  (2)2.l米=210厘米

  V=sh=50210=10500

  答:它的体积是10500立方厘米。

  (3)50立方厘米=0.5立方米

  V=sh=0.52.1=1.05(立方米)

  答:它的体积是l.05立方米。

  (4)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V=0。00521=0.01051

  答:它的体积是0.01051(立方米)。

  五、全课总结

  问:这节课里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六、学生作业

  练习十一的第l 、2题。

  [总结实: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三个主要特点:一、利用迁移规律引入新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说理,调动多种感观参与学习;三、正确处理两主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学生学习的参与过程及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总之,本节课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学得灵活,体现了重在思,贵在导,导思结合的原则,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素质教育思想]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圆锥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思维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目标:

  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四、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共六套,沙、米,实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圆锥形小麦堆。

  师:看,小麦堆得像小山一样,小麦丰收了。张小虎和爷爷笑得合不拢嘴。这时,爷爷用竹子量了量麦堆的高和底面的直径,出了个难题要考考小虎:你能算出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吗?

  这下可难住了小虎,因为他只学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怎么计算还没有学,怎么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感兴趣的情境,巧妙至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互动新授

  1、提出问题。

  教师: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呢?

  根据学生的各种猜想,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与那种图形的体积有关?

  进一步观察、比较、猜测。教师举起圆柱、圆锥教具,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让学生想想它们的体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学生可能会猜测:圆柱的体积可能是圆锥的2倍,3倍,4倍或其他。

  2、实验探究。

  (1)教师布置实验任务。

  出示教材例2.

  ① 从准备好的圆柱、圆锥体容器中找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容器来。

  ② 用倒水的方法量一量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布置实验要求:各组根据需要选用实验用具,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轮流操作,做好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每组发一张实验记录单)

  一号圆锥 二号圆锥 三号圆锥

  次数

  与圆柱是否等底、等高

  (2)开展实验探究。

  ① 找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

  ② 实验研究。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一边实验,一边收集整理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3)分析数据,作出判断。

  ① 各组说说各种实验结果。

  ② 观察分析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圆柱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水,也有两次或四次等不同的结果)

  ③ 进一步观察分析,什么情况下圆柱刚好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水?

  (各组互相观察各组的圆柱圆锥,发现只要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都是圆锥体积的3倍,也就是说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④ 是不是所有符合等底等高条件的圆柱、圆锥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教师用标准教具装水实验一次)

  (4)总结结论

  结论1: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结论2: 圆柱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3、启发引导 推导公式

  师:对于同学们得出的结论,你能否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呢?

  生:因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sh;所以我们可以用1/3 sh表示圆锥的体积。

  师:其他同学呢?你们认为这个同学的方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我们就用1/3 sh表示圆锥的体积。

  计算公式:V= 1/3 sh

  师: (1)这里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1/3?

  (2)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生回答,师做总结

  4、简单应用 尝试解答

  例1:(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小麦堆的体积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运用拓展

  1、试一试

  一个圆锥形零件,它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3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2、练一练

  计算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3、实践性练习

  师:请你们将做实验时装在圆柱容器里的水换成沙(或米)试一试,看结论是否一样。然后把它倒出,堆成一个圆锥形沙(米)堆,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它的体积。

  4、开放性练习

  一段圆柱形钢材,底面直径10厘米,高是15厘米,把它加工成一个圆锥零件。根据以上条件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得出哪些数学结论?(可小组讨论)

  (四)整理归纳,回顾体验

  1、上了这些课,你有什么收获?(互说中系统整理)

  2、用什么方法获取的?你认为哪组表现最棒?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想法?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方法进行猜测、验证、交流,从而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六、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理解“打折”的含义,会解答有关“打折”的实际问题。

  2、明确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相同,并能正确地解答这一类应用题。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并能正确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理解“折扣”意义的基础上,懂得求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是相等的,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应用“折扣”这个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个周末,我回家看父母,想给他们带礼物。(你们猜老师带了什么礼物回去?)我给他们一人买了一箱牛奶吧!(幻灯出示牛奶)回家前,我逛了县城的两家超市(广源百货和派拉朦百货),结果发现两家超市的标价不同。“广源超市标价:58元”;“派拉朦超市标价:56元”。(你们觉得老师应该去哪家超市买比较好?为什么?)说来也巧,那天广源超市因为店庆搞活动,“牛奶一律八折”;而我有派拉朦超市的会员卡,在里面购物能享受“九折优惠”。(同学们,你们觉得老师到底该“去哪家购买更实惠?”)

  师: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先来了解一下“八折”、“九折”表示什么意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有关“打折”的知识。(板书课题:折扣)

  [设计意图:采用轻松的谈话方式展开全课的教学,在平淡中显真实。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超市购物为例,创造教学氛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二、引入新课,感情新知。

  师:同学们,“打折”是什么意思?题中的“八折”、“九折”又是什么意思?

  (听课件中人物对话,了解折扣的所表示的意义。)

  师:小女孩和售货员阿姨的对话,你们听明白了吗?请你们也来说说看。

  课件播放商场打折的有关图片,请学生说一说“七折、五折、八点八折……”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帮老师算一算:老师去哪家超市买牛奶更实惠?

  广源超市:58×80%=46.4(元)

  派拉朦超市:56×90%=50.4(元)

  师问:通过刚才的计算,谁能总结“现价”、“原价”、“折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现价=原价×折数)

  小结: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实质就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关键是要理解打折的含义,把折数化成百分数,再按解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解答。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了折扣的含义的基础上,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再次引入课堂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身临其境地去自主观察、自主分析、自主思考,在理解折扣意义的基础上体会根据原价和折数求现价的问题,实质就是求有关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三、应用拓展,深化认识。

  1.情境展示:六一儿童节,儿童用品店对部分商品进行特价酬宾

  书包:原价105元,打7折电动汽车:原价156元,打六折

  笔袋:原价35元,打九折玩具机器人:原价220元,打四五折

  篮球:打六五折,现价52元故事书:原价120元/套,现价96元/套

  书包、笔袋、电动汽车的现价是多少?

  2.玩具机器人比原价便宜多少钱?

  3.你知道故事书打几折吗?

  4.篮球的原价是多少?

  学生逐一独立试算——汇报——说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继续创设情境,利用题与题之间的差异,让学生联系“求一个数在百分之几是多少”的知识,学会自主寻求解决“求比原价便宜多少”、“求折数”和“求原价”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

  综合应用,拓展新知。

  师:商家们为了招揽顾客,经常利用“打折”来促销商品,其实商家们还有很多不同促销手段。请看下面这道数学题

  学校要订购100本科普读物。每本原价:3元。现有三家书店,优惠方式各不相同。

  A书店:全部九折

  B书店:40本为一套,优惠价100元/套,不足一套的按原价

  C书店:买四送一

  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才能花最少的钱购买到这100本科普读物呢?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讨论,讨论后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具有开放性的习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设计购书方案,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还能省钱,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开支,培养学生自觉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出色。其实在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用数学知识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希望大家都能做个有心人!

  板书设计:

  折扣(打折)

  六折=60%5.5折=55%七折=70%六五折=65%

  现价=原价×折数广源超市:58×80%=46.4(元)

  派拉朦超市:56×90%=50.4(元)

  原价=现价÷折数

  折数=现价÷原价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教案03-16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02-17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教案01-06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23

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01-10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13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5篇01-12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5篇)01-12

六年级数学下册表格教案01-19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