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精选2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及解答方法。
3.掌握解题关键:根据比算出总份数及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
2.掌握怎样根据比算出总份数及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比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
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2.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1)妈妈有10块糖,平均分给哥哥和弟弟。每人可以得到几块糖?(每人可分到5块糖。)
提问:妈妈是怎样分的?(平均分)
(2)如果妈妈分给弟弟6块,分给哥哥4块,弟弟和哥哥糖数的比是多少?(弟弟和哥哥糖数的比是3∶2。)
提问: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并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好,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分配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讲解例2。
例2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1)这道题是一道分配问题的应用题,想一想:分谁?按照什么分?求的是什么?
(2)分析思考:看到播种大豆和玉米面积的比是3∶2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些倍数关系?小组讨论。
④玉米的面积与播种总面积的比是2∶5,玉米面积是播种面积的'
各小组选代表汇报,教师提前把学生要汇报的内容制成活动投影片,逐步出现。
(3)解答例2。
①试试看,用你学过的知识来解答例2,并在学习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方法a:3+2=5
播种大豆的面积10053=60(公顷)
播种玉米的面积10052=40(公顷)
方法b:总面积平均分成的份数为
3+2=5
③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更好一些?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好,好想好算。)
说说这种方法的思路?(播种大豆和玉米面积的比是3∶2,就是说,在100公顷的地里,大豆地占3份,玉米地占2份,一共是5份,也就
(4)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如何进行检验?请你检验一下同组同学做得对不对?(可以把求得的大豆和玉米的总面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播种的总面积。或者可以把求得的大豆和玉米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3∶2。)
2.练习:第62页中的做一做(1)。
六一班和六二班订《少年科学》的人数比是3∶4,两个班共订了49份。两个班各订了多少份?
(1)弄懂题意。
(2)提问: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进行分配?(这道题分配的是49份报纸,按照3∶4的比例分给六一班和六二班。)
(3)独立完成。组员之间互相检验。
3.学习例3。
例3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小组讨论: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来分配?(分配的是280棵树,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
(2)提问:根据一班、二班、三班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3)请你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①三个班的总人数:
47+45+48=140(人)
②一班应栽的棵数:
③二班应栽的棵数:
④三班应栽的棵数:
答:一班、二班、三班分别栽树94棵、90棵、96棵。
(4)同组同学互相检验。
4.练习:第62页中的做一做(2)。
一种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照3∶5∶2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水果糖50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和酥糖各多少千克?
(1)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2)同组同学互相检验。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板书课题: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想想看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已知总数量和部分量的比,求部分量是多少。)解答这种应用题怎样想?(把一个总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就要先求出总份数,再看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接着就可以求出各部分量。)
回到准备题,问:平均分按几比几分配的?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指出平均分应用题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一种特殊情况。
(四)巩固反馈
1.填空练习:
①把35千克苹果平均分成7份,每份()千克,2份()千克,5份是()千克。
2.专业户王大伯共养鸡和鸭2100只。鸡和鸭只数的比是4∶3。王大伯各养了多少只鸡和鸭?
3.第62页的做一做(3)。
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与练习题2有什么区别?
如果求它的最短边、最长边怎么求?
4.判断练习:(正确举,错误举)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分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米?
(五)布置作业
第63页第1,2,3,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复习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复习比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接着通过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题目为学习新知识创设情境,从而提出课题。学习新课部分中,例2、例3的教学有扶有放,例2侧重于引导、讲解;例3则是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之后独立完成,最后说说怎么想的,从而掌握解题关键。巩固反馈部分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第4题是学生很容易错的一道题,所以采用了判断的方法,指出易错的地方,引起学生注意。
本节课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2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理解百分数的含义,掌握有关百分率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中求百分率问题的能力。
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德育目标:初步渗透概率统计思想。
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学中应注重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二)学生分析
这节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理解,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结合以前学习过的分数应用题来理解百分数应用题。
确定五点
1、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难点:正确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创新点: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题意。
4、德育点:通过编题,学会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
5、空白点:出油率等百分率的总结。
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计算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主要技术留空白、师生商量、启发引导。
教学过程中的五环节设计: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一、导引目标
(一)复习
1、4是5的几分之几?
2、一根钢管长12米,用去8米。用去全长的百分之几?
(二)引入新课: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学习百分数一般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激发兴趣
1、完成练习题。
二、组织研究
(一)、学生自学例1
(二)、
1、教师说明什么是发芽率。
2、学生自学例2。
合作成功
1、自学教材。
2、小组讨论。
3、代表汇报。
三创设条件
1、学生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百分率?
2、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自主参与
1、结合生活实际谈生活中运用百分率的例子。
2、完成做一做。
四、引导创新
分小组,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编题练习。同学之间相互编题,相互解答。应用实践
编题解答。
五、反思小结
1、习二十九中的1、2、3。
2、谈谈自己本节课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知识没学明白?
巩固提高
1、巩固练习。
2、质疑、小结。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3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
利息是安排在小学数学北师大教材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第四课时。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常用百分率、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百分数应用的一种,利率这个百分数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也更为专业化,它表示利息和本金的关系,因此要让学生的潜意识中有所转变:利率不难理解,它和我们之前学习过的百分数是一样的。我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以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利率的意义为主,从而掌握求利息的方法,以及了解利息税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有关储蓄、纳税的一些知识,同时受到勤俭节约的思想教育。
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本课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和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及预习,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储蓄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调查预习活动中的收集、提取、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会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1、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
课前搜集的有关储蓄、利息的信息,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根据新课标精神:“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只有与学生生活相联系才能显得真实和精彩。本着这样的理念,所以在课堂设计中利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做主”,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地发现掌握本金、利息和利率含义,体会在银行存款时利息的计算方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我遵照
“一、二、一”的教学模式,即把教学分为:自学新知(10分钟)、检查释疑(20分钟)、课堂检测(10分钟)三个环节。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①刚学过的百分数知识.学生总体上掌握得
较好,较牢,计算利息、保险费和税款是百分数应用的一种。所以学生较容易接受。②学生对储蓄、保险、纳税知识了解非常少,应做好课前准备。
2、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可以,同学之间的相互质疑,解疑的能力有一定的水平。但学生在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薄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以个人开展各种活动有些困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探索、讨论、实践。
三、说教法
为了使学生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得到巩固和加深,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在教法上注重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科学性。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抓住各知识的细节性、过渡性、完整性进行教学,同时、采用自主探究、观察、对比、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汇报演示等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肯学、会学、善学,让学生在动手做一做、说一说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把握并突破重、难点,获取新知。整堂课通过提问式、点拨式、谈话法、分析法以及练习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取。
四、说学法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六年级教材的特点,在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抓住立体的已知条件量和未知量,通过对话的形成入手,抓住教、学具的应用,展开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注意,通过层层分析、比较数量关系,从而弄清“利息”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时间、利率”的含义,来分散教学难点。同时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在整堂课中通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练习法及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过程。教学中还要注重沟通师生的情感因素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课的开始我很亲切的向学生提出求助:老师有5000元钱暂时不用,放在家里又觉得不太安全,哪位同学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的处理这笔钱?学生建议存入银行。这种以谈话方式导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不仅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而且从课的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起到了开动思维的作用,使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设计理念:使学生明白储蓄的第一个好处“安全”)同时我接着追问“把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呢?(设计理念:储蓄的第二个好处“获得利息”)板书课题:利息。
合作交流,自学新知。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安排了四个层次。
一、阅读老师提供的有关储蓄的资料,理解概念,并完成自学习题。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储蓄的有关知识,同学们可以站起来自由发言,其他同学可做补充”(设计意图:学生通过阅读充分感知储蓄的益处之后,主动进行介绍,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前预习提纲
【一】填空
1、今天我们学习了利息的有关知识。知道存入银行的钱叫做(),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
2、()与()的百分比叫做利率。
3、利息的计算公式是()。
(设计意图: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即:通过阅读资料及预习,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储蓄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分析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调查预习活动中的收集、提取、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二】小调查
1、你知道有哪些主要的存款方式吗?
2、你觉得到银行存款有什么好处?
检查释疑
教师出示教学提示卡检查学生课前调查情况
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说出本金、利率以及存单上其他的相关信息。
(设计意图:这样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出示一张真实的存款单,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觉,从而让学生更加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其次对于新知的处理,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新知的学习。这样为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探究的空间,交流的空间,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即学会倾听又学会表达。)
3、交流讨论,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银行储蓄利率表,让学生通过比较,让学生得出,存期不同,利率不同,利息的多少与利率有关。
存款年限不同,所对应的利息也不同,这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采用这种观察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不同,要比教师反复叮嘱似的灌输印象深刻得多。
(2)让学生按要求计算到期后可得多少利息及到期后取回的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通过交流汇报得出利息的计算方法。
设计理念:这是一个自主练习的环节,也是一个深化理解的过程,学生通过计算,解释算是的意义,等活动进一步深刻理解了利率、利息、本金的含义及之间的关系,自主探索出了利息的计算方法。
课堂检测
出示两个难度渐进的有关计算利息的题,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1、玲玲把3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3年,年利率4.14%,到期时,玲玲到期时可得到多少利息?玲玲共可取回多少钱?
2、存入银行(两年后用)算一算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利息?
(设计理念:学生做学生讲的方式。课堂检测的结果由学生来打分,一来能够加深他们对利息计算公式的记忆,二来能让他们体验当老师的快乐,最后能让他们帮助有错的同学改错)
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说一说你都有哪些收获?在利息的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生:我们学习了有关储蓄的知识,知道了本金、利息和利率,以及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学会了求利息的方法:本金×利率×时间=利息。还知道了储蓄的意义。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应用(四)——利息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4
教学内容:
教科书15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四8─10题。
教学目的:
(1)、会画线段图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掌握分数两步连乘应用题解答方法,并能正确解答。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先说说各式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
2、指出下面含有分数的句子中,把谁看作单位1。
(1)乙数是甲数的。(甲数)
(2)乙数的相当于甲数。(乙数)
(3)大鸡只数的等于小鸡的只数。(大鸡)
(4)大鸡的只数相当于小鸡的。(小鸡)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1)审题:
全体默读,再指名读,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生边讨论边画出线段图。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为什么?再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
(根据:小华的钱数是小亮的,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6份,再画出与这样的5份同样长的线段表示小华储蓄的钱数)
然后画一条线段表示谁储蓄的钱数?画多长?根据什么?
(又根据:小新的钱数是小华的,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画出与这样的2份同样长的线段表示小新储蓄的钱数)。
小亮
18元
?元
?元
小华
小新
(2)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从已知条件分析:根据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求出谁的钱数?再根据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又可以把谁看作单位1,求出谁的钱数?
也可以多问题分析:要求小新储蓄多少元,就要知道谁的钱数?这个数量题目中告诉我们了吗?所以要先求出谁的钱数?再求出谁的钱数?
(3)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出算式。
怎么求小华的钱数?
根据小华的钱数是小亮的,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求小华储蓄多少钱就是求18元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板书:18╳=15(元)
怎么求小华的钱数?
根据小新的'钱数是小华的,把小华的钱数看作单位1,求小新储蓄多少钱就是求15元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板书:15╳=10(元)
把上面的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
板书:18╳╳=10(元)
(4)检验写答:
答:小新储蓄了10元。
2、做一做。
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教师巡视指导。
3、归纳:今天学习的是连续两次求一个数据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弄清第一步把谁看作单位1,第二步把谁看作单位1。
(三)、课堂练习:
独立完成练习四的第8、9、10题。
板书设计:
例2: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小新储蓄的钱是小华的。小新储蓄了多少元?
小亮
18元
?元
?元
小华
小新
18╳=15(元)
15╳=10(元)
18╳╳=10(元)
答:小新储蓄了10元。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5
教学内容:课本第63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28页。
教学目标:进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巩固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基本方法,并能应用按比例分配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在连比中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与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比(三部分比)的.意义与分数应用题的关系
教学关键:理解连比(三部分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你可以想到什么?
(1)某班男、女生人数比是5∶4;
(2)柳树、杨树棵数比是1∶6;
(3)科技书和故事书比是5∶4。
2、练习:
(1)学校有故事书80本,故事书和科技书的本数之比是2∶3,科技书有多少本?
(2)改编1题中的故事书80本为科技书有80本。
分析:每题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想想你能列出几种不同的解法?
二、新授
1、出示例2:一种混凝土,由水泥、沙子和石子按2∶3∶5拌制而成。要配制这种混凝土6000千克,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千克?
(1)想:2∶3∶5叫做水泥、沙子和石子这三种量的连比。意思是这种混凝土里水泥占2份,沙子占3份,石子占5份。
(2)学生尝试解答。
(3)反馈、讲评。
2、试一试:一种青铜,内含铜88份,锡10份,锌2份。要炼制这种青铜400吨,需要铜、锡、锌各多少吨?
3、补充: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厘米,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三、练一练。P64。
四、课堂小结。
这堂课与上堂课有什么不同吗?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本》第28页。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6
学材分析
教学重点:
掌握求圆面积的三种不同情况。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有关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学情分析
简单的面积计算基本会,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强。
学习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面积。
2.了解求圆环面积的方法,能计算简单的有关圆的'组合图形的面积。
导学策略
导练法、迁移法、例证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圆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1.提问: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如果已知圆的直径、周长,能求出这个圆的面积吗?那么怎样求半径?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r=、r=。
2.面积呢?[板书:S=πr2=π()2=π()2]
3.揭示课题。
二.展开
1.教学补充例1,投影出示
先请学生分析题意,并问:已知什么?要有用哪个面积公式?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式解答。最后。
2.尝试
试一试。指名板演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三.巩固
四.
五.作业
学生回答问题。
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
解题思路学生基本能掌握但还须练习。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7
教学目的:
1.理解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思考方法,能解释各种百分率大意义,并会正确灵活列式计算.
2.经历解答百分数应用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构建解决问题模式的能力.
3.经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感受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实际生活中百分率的意义.
教学准备:
①摸奖宣传单③计算器
②周日课表
教学过程:
一.新授教学
1.引入:以五一摸奖引入.
ɑ.五一节有多少人去摸奖?几元一张?.
b.摸中大奖了吗?
c.那么多人去摸,那么多大奖,怎么一个人也没中奖呢?
d.导出中奖的可能性问题.生可能回答的情况:①中奖率太低.
师:我很惊讶地听到他用了一个新名词,是什么?(师板书)
师:谁能说说中奖率是什么意思?(视生情况.若知道的人较多,可让生直接说.师板书.若知道的人较少,可让生小组合作讨论通2分钟.
③若生回答不出中奖率,师可引导:摸奖的人多,奖票数量多,说明中奖的可能性怎么样?中奖的可能性在数学上用中奖率来表示.(师板书,再同①教学)
2.集体讨论交流.
(1)哪一组能说说中奖率是什么意思?同意吗?
(2)生一起说,师板书.
(3)那么中奖率怎么计算呢?(师板书:中奖率=中奖票数∕奖票总数100℅)
(4)可见要计算中奖率要知道哪些条件?
3.小组计算.
(1)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中奖率到底是多少,好吗?(师投影出示摸奖宣传单或复印件.)
(2)观察单子,条件都具备了吗?总票数在哪里?(师板书:25000000张)
(3)自己选一至二项计算各奖项中奖率.
(4)老师出示小黑板表格:
(5)集体汇报交流,师填空.
4.比较小结.
看了这些中奖率有何感想?(这么低是否不参加了?为公益事业作贡献.科学地参与摸奖活动)
5.导出生活中的百分率.
a.类似中奖率这样的百分率生活中还有吗?.
b.生举,师板书
c.生选择一个解释给大家听.
(师可随机问:谁会计算?)
d.选择出勤率让生计算今天本班的出勤率.
e.如果一人没来该怎么列式呢?
6.小结,并出示课题:百分数的应用
二.应用练习.
1.口答(以硬币图投影)
五分一角五角一元
a.()是()的()℅
b.改成()是()的50℅
2.口答(上台当小老师,讲分析思考过程)投影
例1.练习题(4)
3.作业纸小测试(五题每题20分)
p102356
把10克盐放入100克水中,求盐水的含盐率.
(1)选择一优生投影同桌批改.
(2)统计反馈情况,随机计算正确率.
(3)计算个人得分率.(有两种算法)
4.发展练习
1.投影出示周日课表
2.选取喜欢的'学科课时计算占周总课时的百分率
3.汇报交流并谈谈你的想法
5.趣味题(机动題)
a.头长占身高的百分之几?(14.28)
b.成人头长占身高的百分之几?(12.5)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8
学习内容:课本第8页的例4和“练一练”,练习三的第1~4题。
课堂目标:
1.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折扣的含义,了解打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联系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以及与打折有关的其他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有关百分数问题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百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2.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折扣的含义并能正确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以及与打折有关的其他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4
1.认识折扣。
谈话:我们在购物时,常常在商店里遇到把商品打折出售的情况。
出示教材例4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把商品减价出售,通常称做“打折”。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打“八三折”就是按原价的83%出售。
2.探索解法。
提出例4中的问题:《趣味数学》原价多少元?
启发:图中的小朋友花几元买了一本《趣味数学》?这里的“12元”是《趣味数学》的现价,还是原价?在这道题中,一本书的现价与原价有是什么关系?
追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数量作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进一步启发: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原价×80%=实际售价
提出要求:你会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ⅹ元。
ⅹ×80%=12
ⅹ=12÷0.8
ⅹ=15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
3.引导检验,沟通联系。
启发: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你会不会对这个结果进行检验?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再交流交验方法。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原价15元乘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二、指导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学生解答后交流:你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答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相等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三第1题。
学生读题后,先要求说说每种商品所打折扣的含义,再让学生各自解答。
学生解答后追问:根据原价和相应的折扣求实际售价时,可以怎样想?
2.做练习三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3.做练习三第3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口答。
4.做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四、全课
提问:回忆一下,打折是什么意思?一件商品的现价、原价与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出要求:课后抽时间到附近的商场或超市去看一看,收集有关商品打折的信息,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五、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补充习题第4页
板书设计:
折扣问题
原价×折扣=实际售价
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x元。
x×80%=12
x=12÷0.8
x=15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9
教学目标
1.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练习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2.复习用正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
3.复习用反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数量关系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比例,确定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1.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
2.一条路,已修的和未修的。
3.梯形的上、下底长度一定,梯形的面积和它的高度。
4.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铺地面积。
5.挖一条水渠,参加的人数和所需要的时间。
6.从甲地到乙地所需的时间和所行走的速度。
7.单位面积一定,播种面积和总产量。
8.时间一定,速度和距离。
9.订阅《北京儿童》的份数和所需钱数。
(二)复习应用题
1.某工厂八月份计划造一批机床,开工8天就造了56台,照这样速度到月底可生产多少台?
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
8天56台
31天?台
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每天生产的台数一定,成正比例。)
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正字,决定用正比例方法做。
解设到月底可生产x台。
x=217
答:照这样速度月底可生产217台。
2.一批纸张,钉成20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600本。如果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能钉多少本?
第一步,先找对应关系:
20页600本
24页?本
第二步,判断成什么比例?(纸张总页数一定,成反比例。)
请你在对应关系的旁边写上反字,决定用反比例方法做。
解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可钉x本。
24x=20600
x=500
答:如果钉成24页一本的练习本可钉500本。
学生独立地用老师教的分析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本上做两道题。
(1)火车3小时行135千米,用同样的速度5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2)有一批砖,25人去搬,6小时搬完,如果30人去搬,需要多少小时搬完?
(三)练习解答两步的比例应用题
1.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多少天可以读完?
黑板上的对应关系变成:
解设x天读完。
(6+4)x=630
10x=630
x=18
答:18天可以读完。
2.在第1题的基础上,改变问题。
李涛读一本书,每天读6页,30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多读4页,提前几天读完?
对应关系:
解设如果每天多读4页,x天读完。
(6+4)x=630
10x=630
x=18
30-18=12(天)
答:提前12天读完。
(指导学生分析、比较。)
以上两道题,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条件和问题发生了变化,使原来的题复杂了一步,但用反比例解的方法没有变。)
练习(学生独立分析,做题。)
1.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3小时行驶105km。用同样的速度又行驶了1.2h到达乙城,甲城到乙城有多少千米?
解设甲城到乙城有x千米。
3x=105(3+1.2)
x=147
答:甲城到乙城有147km。
2.光明乡有144公顷水稻,5天收割了90公顷,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几天可以收割完?
解设剩下的x天可以收割完。
90x=554
x=3
答:剩下的3天可以收割完。
(再用间接设的方法做两道题。)
1.纺织厂的织布车间过去每人看16台织布机,每班需要42人,现在改进操作方法,每人看24台。每班可以节约几人?
1642=24x
42-x
2.某机器厂原计划每天生产机器48台,15天可以完成任务,现在要12天完成任务,每天应增产多少台?
12x=4815
x-48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分析、思考方法。拿到应用题不要急于先做,要先读题,找出对应关系,判断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就可以正确解答了。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是有其独特的思考方法的,所以在教案的设计上重点放在指导、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思考方法上。
第一层次,先做判断练习,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因为这是正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基础。
第二层次,进行最基本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着重训练学生怎样找对应关系,如何正确判断,然后再动笔做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第三层次,进行间接设的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训练,目的是在原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思维更高一步。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10
设计说明
1.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对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本设计通过让学生找玩具汽车数量与小人书数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和列举比例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得到激发,思维得到拓展。
2.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本设计以扶代讲,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理解和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而且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合作能力及归纳能力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介绍“物物交换”的背景知识。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最早出现物质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物物交换”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如用一只羊换一把斧头。我们今天所学的数学知识就从“物物交换”开始。
2.呈现问题。
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设计意图:通过“物物交换”,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呈现“玩具汽车换小人书”这一情境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探究新知奠定基础。
⊙尝试解决,体会联系
1.想一想。
师:同学们算一算,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把你的想法记录在本上。
2.说一说。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体会在“物物交换”的过程中,玩具汽车的数量与小人书的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预设
方法一14÷4=3.5,3.5×10=35(本)。
方法二10÷2=5,14÷2=7,5×7=35(本)。
方法三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14÷4=3……2,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0×3+5=35(本)。
方法四4个玩具汽车=10本小人书,8个玩具汽车=20本小人书,12个玩具汽车=30本小人书,2个玩具汽车=5本小人书,12+2=14(个),30+5=35(本)。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提出新的要求。
师:假设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你能尝试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2.学生尝试列式。
预设
方法一4∶10=14∶x。
方法二10∶4=x∶14。
方法三14∶4=x∶10。
方法四4∶14=10∶x。
3.交流汇报写出比例的主要依据。
4.学生独立解比例。
5.汇报结果。
预设
生1:根据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可以把这个比例转化成4x=10×14。
生2:我是这样计算的:
4∶10=14∶x
解:4x=140
x=35
6.出示课堂活动卡,组织学生先和同伴交流,再独立解决。
(师巡视,适时指导)
7.验算:把求出的结果代入比例验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
(学生自主验算)
8.教师小结。
解比例的关键是根据“内项的积等于外项的积”写成等式,再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设计意图:将解比例的学习融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独立解决,然后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这样学生对新知识就会更加理解。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11
教学内容:
P29、P30“百分数的应用(四)”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一些与储蓄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结合储蓄等活动,学习合理理财,逐步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到银行去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师:课前同学们到银行调查了有关储蓄的知识,哪个小组愿意和大家交流你们的调查情况。
组1:我知道人们把钱放到银行是有好处的。可以得到一些利息。
组2:现在银行可以办各种储蓄卡,如果到外地出差,不用带现金,只带卡就可以了,既方便又安全
组3:我们调查了存款的年利率。
存期(整存整取)
年利率%
一年2.25
二年2.70
三年3.24
五年3.60
组4:我们知道国债和教育储蓄不收利息税,其他的要交20%的利息税。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了解了这么多。老师知道同学们在过年的时候,得到了一些压岁钱,你觉得怎样处理这些压岁钱呢?
生:当然是存到银行了。
二、探究思考。
师:是啊,存到银行不但能支援国家建设,到期还能得到利息。根据存款的种类和时间的长短,利率是不一样的。咱们就以笑笑的.300元为例,如果你有300元钱,打算怎样存款,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想存三年整存整取,时间长一些利息就会多。
生:我存一年的整存整取,如果时间太长,需要用钱时取出来,就按活期存款计算利息了,那样利息就少了。
师:你知道得真多,活期存款的利率低一些。
师:同学们想得很周到,我们存钱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怎样存,刚才同学们说的存款方式,到期后利息究竟是多少呢?我们一起来计算。
(教师给出计算利息公式:利息=本金x年利率x年限,并给出年利率表,学生计算300元存一年和三年整存整取的利息。)
板书
300x2.25%x1
=6.75(元)
300x3.24%x3
=29.16(元)
师:从1999年11月1日起,个人在银行存款所得利息应按20%纳税,这就是利息税。国家将这部分税收用于社会福利事业。
师:下面大家再算一算300元存一年和三年整存整取各应交多少利息税?
学生汇报
6.75x20%=29.16x20%=
师:那有没有不用交利息税的呢?
生:
师:对,只有国债和教育储蓄是不需要交利息税的。
三、练习巩固。
1、小明的爸爸打算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两年后用)。他如何存取才能得到最多的利息?
2、小华把得到的2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一年。她准备到期后将钱全部取出捐给“希望工程”。如果按年利率2.25%计算,到期后小华可以捐给“希望工程”多少元钱?
3、把2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是3.60%,利息税率为20%。到期后,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交了多少利息税?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到银行调查利率并了解有关储蓄的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调查活动中,接触到更多的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认识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提出“怎样处理这些钱”“存入银行有什么好处”等问题,使学生从中了解储蓄的意义。
学生己有了储蓄的知识基础,对于存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在讨论交流中,学生感受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储蓄方式。再引出计算利息的方法。
由于讨论的问题和数据都来自于学生,这样就使计算利息更具有实际意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拓展学生的思维。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能力,以及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确定单位1
1.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倍.
2.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
3.白兔只数的是黑兔.
4.红花朵数的相当于黄花.
(二)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其中棉田占.小营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顷?
1.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2.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二、讲授新课
(一)将复习题改成例1
例1.小营村有棉田45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全村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公顷?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抓住哪句话来分析?
3.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4.比较复习题与例1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5.教师提问:
(1)棉田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谁是单位1?
(2)如果要求全村耕地面积的是多少,应该怎样列式?(全村耕地面积).
(3)全村耕地面积的就是谁的面积?(就是棉田的面积)
解:设全村耕地面积是公顷.
答:全村耕地面积是75公顷.
6.教师提问:应怎样进行检验?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解答吗?
(1)把代入原方程,左边,右边是45,左边=右边,所以是原方程的解.)
(公顷)
(根据棉田面积和是已知的,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根据分数除法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应该用除法计算.)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能正确地分析、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
2.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简单的和稍复杂的之间的联系,以及不同类型的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进一步提高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答算式或方程.
(1)20米是50米的百分之几?
(2)50米的是多少?
(3)多少米的是20米?
学生口答后提问:第(1)题的40%是怎样求的,表示什么意义?第(2)、(3)题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的,这两个式子都表示什么意义?
2.引入课题。
我们根据分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数量关系,学习过。这节课就复习。(板书课题)我们学过的,分为简单的和稍复杂的两种情况。通过复习,要能进一步理解井掌握它们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更加明确它们的结构特征和解题规律,提高分析、解答的能力。
二、复习解题思路
1.选择下面三个条件里的一个条件作问题,编出三道不同的应用题。
(1)松树30棵(2)杨树50棵
(3)松树棵数是杨树的
学生回答时,分别出示三道应用题
(1)松树30棵,杨树50棵,松树棵数是杨树的几分之几?
(2)杨树50棵,松树棵数是杨树的,松树多少棵?
(3)松树30棵,正好是杨树棵数的,杨树多少棵?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或方程,老师板书。提问:第(1)题为什么用杨树棵树做除数?第(2)、(3)题为什么都用杨数棵数乘言?你认为解答的关键是什么?(板书:关键:确定单位1的数量)追问:上面题里与对应的数量是什么?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要怎样算?第(2)、(3)题都是技怎样的数量关系列式子的?
2.归纳基本思路。
从上面的题可以看出,解答的关键是确定单位1的数量,并且找出与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对应的.量,然后联系分数、百分数的意义,或者一个数乘分数(或百分数)可以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列出数量关系式,再列出式子解答。如果要求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就用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除以单位1的数量;当几分之几是已知条件时,就要根据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等于与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来列算式或方程解答。
3.组织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各把哪个数量看做单位1。让学生填写数量关系式,然后口答。结合提问学生第(2)题的数量关系式里为什么是节约的数量,强调数量对应关系。提问:从上面可以看出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怎样的?找数量关系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基本关系:对应数量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百分之几)
单位1的量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对应数量】
指出:我们解答,一般根据含有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这句话确定单位1的量和题里的数量关系,这样就可以根据数量关系式来列式解答。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学生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提问:求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用除法算,都用单位1的量做除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不同?指出:解答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要先确定好单位1的量.再根据问题里数量间的对应关系找准需要的数量,然后列式解答。
(3)做练一练第3题第(1)、(2)题。
学生默读题目。提问:这两题哪个数量是单位1的数量?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这两题都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列式的?为什么第(1)题用算术方法直接列乘法算式解答,第(2)题用方程解答?指出,这两题都是已知谁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这个条件,解答时也是看这个条件先确定好单位1的数量,再根据单位1的数量乘几分之几,等于几分之几的对应数量列式解答。当单位1的量已知时,就可以按数量关系式直接列算式解答;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就要按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解答。
(板书:单位1已知算术方法解答单位1未知列出方程解答)
(4)做练一练第3题第{3}题。
学生改编应用题,老师依次出示。提问:你能从改变后的条件看出求小麦面积的数量关系各是怎样的吗?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提问:为什么这两题的式子都是两步计算的?解题方法为什么不一样?指出:解答,要注意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板书:注意:数量的对应关系)当题里的数量与题里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不对应时,就是稍复杂的。解答时,要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确定数量关系式,并按照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确定解题方法,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列算式或方程解答。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7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相同?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然后提问怎样列式的,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不是相同?数量关系式相同,为什么列出的算式不同?指出: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时,要找准相应的数量。
2.做练习十六第8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指名口答算式和方程,老师板书。提问:这两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所用的解题方法不一样?
3.做练习十六第9题。
提问: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提问:为什么问题相同,而解题方法不一样?这两题各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式列式子的?
指出:解答,一般先确定单位1的量,(板书:定1)再根据单位1已知还是未知确定解题方法,明确用算术方法还是用方程解答,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式子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复习,对于解答,你进一步明确了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十六第7题的计算;练习十六第10、11题。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1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的第45题,练习九的第46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捏用比例解答应用题的方法,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比例解答应用题
教师: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有些应用题就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现在我们就来复习一下。
1,用小黑板出示第35页第4题:
我国发射的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在空中绕地球运行6周需行10.6小时,运行14周要用多少小时?
教师解释:运行一周就是绕地球一圈,人造卫星的速度是一定的。
提问:
这道题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它们成什么关系?为什么?(有两个相关联的量,因图为=速度,而速度是一定的,所以转的周数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
指名说说这道题用比例的知识怎样解答。当学生说出后,教师板书出解答过程:
解:设运行14周要用X小时。
6:10.6=14:X
6x=10.614
X=
x24、7
答:运行14周要用24.7小时。
2.用小黑板出示第35页第5题:
一个农业专业组乎整土地,原来打算每天平整0.4公顷,15天可以完成任务。结果12天完成了任务,平均每天平整多少公顷?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出这道题的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当学生说出每天平整的公顷数与时间成反比例后,让学生完成这道题。教师板书出解答过程。
3.总结。
教师:像上面这样的题在解答时,先要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然后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再进行解答。
二、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九的第46题。
1。第4题,先说明一下,农药是药液和水合起来的重量,再提示:第(1)小题。要求配制这种农药750.5千克,需要药液与水多少千克,要先算出农药和药液的比、农药和水的比。
2.第5题,让学生说一说根据什么来判断方砖的面积与方砖的块数成什么比例。
3.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解答思路。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15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一堆煤的情景图,图中标明煤的重量为1吨,一个炊事员说:这堆煤计划烧40天。
你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后来在实际烧的过程中,情况发生了变化,你们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有关计划与实际比较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在情景图上加上另一个炊事员的对话框: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
你们知道发生了什么新情况吗?
根据上面的'情景,你能编出应用题吗?
根据学生的编的应用题,选出与例2有似的问题
(1)读题,审题,分析数量关系
要求改进炉灶后,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要知道哪两个条件?我们应该先求什么?
(2)你用什么方法来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3)让学生尝试解答。
2、如果把题目里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成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10天,每天实际烧煤多少千克?该怎样解答?
(1)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后列式解答。
(2)讲评时让学生说出分析过程。
(3)引导学生看一看例2与改编后的题目的联系和区别
3、做一做
(1)让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
(2)指名板演,其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16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探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
3、渗透数学的对应思想及函数思想,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解答比例分配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我们在教学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每份都相等)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配的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
2、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100ml和400ml,__________?(补充问题并解答)
二、新授。
1、教学例2。
(1)出示例2: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进行分配。)
(3)问:“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占1份,水的体积占1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5分之4,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5分之1。)
(4)你能求出两种各多少ml吗?怎样求?(引导学生进行解题)
①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
浓缩液的体积:500×=100(ml)
水的体积:500×=400(ml)
答:稀释液100ml,水400ml。
(5)如何检验解答是否正确呢?(说明:检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体积;二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6)学生试做:练习:做一做第1题。(订正时说说解题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补充练习
(1)出示: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中要把280棵树按照什么进行分配?(着重使学生明确要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即按47:45:48来分配。)
(3)根据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怎样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使学生明确:要先算三个班总共有多少人(即总份数),然后才能算出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4)怎样分别算出各班应种的棵数?引导学生解答:
①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②一班应栽的棵数:280×=94(人)
③二班应栽的棵数:280×=90(人)
④三班应栽的棵数:280×=96(人)
答:一班栽树94棵,二班栽树90棵,三班栽树96棵。
(5)学生进行检验。
(6)学生试做“做一做”中的第2题。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二的第1、3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十二第2、4、5、6、7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而言较容易掌握,因而学生在学习中并没有出现什么困难。教学中,我两种方法并重,并让学生理解两种方法的殊途同归之处。对于类型稍有不同的题目,如“做一做”第2题,以人数为比例进行分配的,我在教学时添加了一道例题,教学后再让学生独力完成第2题,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得较为轻松,也对这种类型题掌握得较扎实。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17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本节将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其中需要学生了解空间图形、对一些空间图形进行展开、折叠等活动。学生在学习七年级上第一章时对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从事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因而学生已经具备解决本课问题所需的知识基础和活动经验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3节。具体内容是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当然,在这些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需要经历几何图形的抽象过程,需要借助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一些探究活动具体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有助于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图形,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四、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归纳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强,思维活跃,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用矩形纸片做成的圆柱、剪刀、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做一做;第四环节:小试牛刀;第五环节:举一反三;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1.3勾股定理的应用:课后练习
一、问题引入: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________等于________。如果用a,b和c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________。
2、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________,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3勾股定理的应用:同步检测
1.为迎接新年的到来,同学们做了许多拉花布置教室,准备召开新年晚会,小刘搬来一架高2.5米的木梯,准备把拉花挂到2.4米高的墙上,则梯脚与墙角距离应为()
A.0.7米B.0.8米C.0.9米D.1.0米
2.小华和小刚兄弟两个同时从家去同一所学校上学,速度都是每分钟走50米.小华从家到学校走直线用了10分钟,而小刚从家出发先去找小明再到学校(均走直线),小刚到小明家用了6分钟,小明家到学校用了8分钟,小刚上学走了个()
A.锐角弯B.钝角弯C.直角弯D.不能确定
3.如图,是一个圆柱形饮料罐,底面半径是5,高是12,上底面中心有一个小圆孔,则一条到达底部的直吸管在罐内部分a的长度(罐壁的厚度和小圆孔的大小忽略不计)范围是()
A.5≤a≤12B.5≤a≤13C.12≤a≤13D.12≤a≤15
4.一个木工师傅测量了一个等腰三角形木板的腰、底边和高的长,但他把这三个数据与其它的数据弄混了,请你帮助他找出来,是第()组.
A.13,12,12B.12,12,8C.13,10,12D.5,8,4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18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纳米材料的高科技应用。
2、常识性了解“绿色”能源。
3、常识性了解记忆合金在各种领域的应用。
4、通过介绍一些新材料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纳米材料的高科技应用。
教学难点
了解记忆合金的“记忆”能力。
学生课前准备
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纳米材料的资料,并分类总结。
教学过程
一、纳米材料
21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一个世纪,其主要方向之一就是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新材料的研究是人类对物质性质的认识和应用向更深层次的进军。
我们在本章开始的时候就学习了物质的尺度,知道了纳米这个单位。这个单位实在是太小了,过去我们在生活中没有关注它,但现在却成了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原因是人们发现,将某些物质的尺度加工到1~100nm,它们的物理性质或者化学性质与较大尺度时比,发生了异常的变化,这就称为纳米材料。一些新颖的纳米材料被应用到某些产品上,产生了神气的效果。
(投影)纳米材料的应用:
(1)洗衣机桶的表面上用了纳米尺度的氧化硅微粒和金属离子的组合,就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功能。
(2)普通领带的表面经过纳米方法处理后,会有很强的自洁性能,不沾水,也不沾油。
(3)用纳米陶瓷粉制成的陶瓷,具有一定的可韧性,用于制造发动机的缸体,汽车会跑的更快。
教师总结:纳米材料在高科技上还有很多应用,下面就由同学们来介绍吧,请同学们将昨天老师布置的要求你们上网查找有关纳米材料的资料拿出来。
学生发言并讨论。
教师总结,并对同学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
二、“绿色”能源
人类一直在寻找各种高效和“绿色”的能源,新材料在这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电源为例,长期以来使用的干电池具有轻便的优点,但只能使用一次,丢弃后会污染环境;铅蓄电池能反复使用,但是又太笨重了。锂是密度最小的金属,只有0.534g/cm3,大约是铅的1/20、镍的1/16。用锂作电极制造出的锂离子电池,它具有体积小、质量轻、能够多次充电,对环境污染小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移动通信、小型摄像机等设备上。并且完全不会造成污染。
我们在第一章的学习中认识了晶体,最初的光电池就是用硅的单晶体制造的,面积只能做到几十平方厘米。近年来开发的多晶硅和非晶硅材料,能够制造出大面积的太阳能电池,发电的效率提高、成本下降,1m3的面积可以提供100多瓦的电力。人造卫星离不开它,家庭生活中也可以使用它。
三、记忆合金
(播放录象):科普博览会上的神奇金属花。
同学们刚才看到的这种金属花很奇特吧,它是根据什么道理制成的呢?
原来它的花瓣是用一种特殊的`金属片——记忆合金制成的,它原本是开放的,后来被弯成合拢的,当用灯泡把它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时,就自动恢复原状,表现了它具有“记忆”能力。
记忆合金的主要成分是镍和钛,它独有的物理特性是:当温度达到某一数值时,材料内部的晶体结构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外型的变化。
现在已经有多种形状的记忆合金医用支架,用于外科手术。还可以将记忆合金制成的弹簧安装在热水器的出水阀门内,当水温超过某一温度(例如80℃)时,弹簧自动伸长,将阀门关闭而停止出水,避免发生烫伤人的事故。
四、课堂小结
1、我们学习了纳米材料的高科技应用。
2、了解“绿色”能源和记忆合金。
五、布置作业
上网查找有关“绿色”能源和记忆合金的应用,并完成一篇小论文。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19
一、授课内容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滤镜在PS处理图像过程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技术,利用滤镜可以制作出多种美轮美奂图像效果。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感受滤镜对于增强图像艺术感染力的效果。
2、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掌握两种以上的滤镜使用方法。
3、通过动手实践操作,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滤镜制作图像效果。
二、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
本节课就课本上的知识来说相对比较简单,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滤镜在图像处理方面的强大作用是关键。学生的自主实践是关键,辅以老师的点拨、引导。
2.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3.学情分析: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学生特点分析:现在的学生对一些流行元素感兴趣,在导入时我紧紧抓住这一点,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障碍:本节课操作简单,但是如何能让学生将操作简单化、操作方法多样化一直是课堂上比较难实现的。所以,要不断的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讲解操作的一般化程序,从而不断的强化学生的意识。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4.教学程序及设想:
(1)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运用图层样式命令制作艺术字可以丰富图像的内容,怎样能够制作一些唯美的图像特效进一步丰富图像内容呢,转入本节课滤镜的学习。并且进一步用PPT播放了一些经过滤镜处理前后对比图像,让学生感受这种技术的强大功能和效果,并且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
(2)实践操作:带着憧憬,学生根据课本的操作提示自己动手实践,教师讲解、演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共性、可提升的问题,以使学生能够优化自己的操作。
(3)巩固提升:主要想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的思考、实践、探索制作一些图像特效,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5)总结反思:将实践中的一些经验技巧、误区加以归纳总结。
滤镜是Photoshop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利用它不仅可以改善图像的质量,还可以创造出神奇的效果。而对于我们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滤镜,实践内容相对简单,但是怎样能激发学生对于学习滤镜的兴趣,促进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兴趣是关键。
在导入环节,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流行明星入手,演示经过滤镜处理前后对比图像,让学生感受滤镜在制作图像特效时的强大功能,但是怎样能让这种新鲜感延续下去,在这一方面思考的较少。接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完成课本上的实践操作,内容相对简单,大部分学生完成较好,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走了一些弯路,对于这些我认为应该给学生讲出来,可能学生一开始的操作都不是很明确,想的少,可能下一次也走了那样的弯路。所以,我认为操作之后的讲解也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有时间想明白其中的道理。掌握了滤镜的使用,鼓励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创作一些图像特效,我认为在这一部分没能给学生一些有效的引导,学生做得没有兴趣,没有成就感,因此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也没有达到提升能力的目的。最后和学生共同复习总结本课知识点,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创作。
总体来说大多数学生完成了基础操作,但是没能实现能力的提升,这说明教师课堂指引以及铺垫还有待改善。特别对于Photoshop这样的技能课,如一味的模仿教师的操作,就显得只为技术而学,为完成任务而完成,部分学生学完以后不知道其有何用途。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他们的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这方面自己在今后教学中还应多下功夫。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 20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了解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与圆周长有关的问题,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能灵活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能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例5: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251.2米。花坛的直径是多少米?
你从中读出什么数学信息?
(二)
讲授新课
师生交流数学信息,探究问题:花坛的直径是多少米?
生探究后交流展示方法:
小结:根据C=πd,可以列方程解答。
(三)
重难点精讲
生自主探究交流后计算方法:
解:设花坛的.直径是x米。
3.14x=251.2
x=251.2÷3.14
x=80
答:花坛的直径是80米。
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求花坛的直径?
生交流想法。
生探究后交流:
251.2÷3.14=80(米)
答:花坛的直径是80米。
(四)
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探究,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师生交流后小结:
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则C=πd
或C=2πr
知道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和半径,可以用算术法解答,也可以用方程来解答。
解答与圆的周长有关的实际问题时,先想想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再根据已知条件来解答。
(五)
随堂检测
1、先估计,再求出圆的直径。
C=12.56米
C=15.7厘米
C=62.8厘米
2、计算
2.6+1.4=
0.52-0.28=
0.17+0.83=
3×2.4=
5×0.15=
0.78÷6=
3、填表
4、滚铁环是一种有趣的儿童游戏。如果用一根90厘米的铁片弯成一个圆形铁环,这个铁环的半径大约是多少厘米?(得数保留整数)
5、用一根绳子绕这棵树干,量得10圈的绳子是12.56米。这棵树树干横截面的直径大约是多少厘米?
6、圆形拱门的高度要在2.4——2.7米之间才符合标准。一个圆形拱门门框的周长大约是7.85米。它的高度符合标准吗?
7、一个圆形花圃的直径是25米。沿着它的边线大约每隔0.5米种一棵杜鹃花,一共要种多少棵杜鹃花?
六、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的应用
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则C=πd
或C=2πr
知道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和半径,可以用算术法解答,也可以用方程来解答。
解答与圆的周长有关的实际问题时,先想想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再根据已知条件来解答。
七、作业布置
1、右面是一个国际标准田径跑道的示意图。跑道的一周是多少米?
2、预习第96、97页有关内容。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数学《比的应用》教案02-12
《比和比的应用》数学教案02-25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05-08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08-30
《比的应用》六年级数学教案08-31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应用》教案02-11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6篇)03-13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应用》教案6篇03-12
《比和比的应用》数学教案6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