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

时间:2024-06-08 15:32:46 晓凤 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 1

  一、碳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2、碳循环

  ⑴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物质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⑵

  ⑷循环过程

  3、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4、温室效应

  ⑴形成原因

  ⑵影响

  ⑶措施

  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区别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无机物形式循环,在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传递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往复循环、反复利用

  范围

  各种生态系统都可进行

  生物圈(全球性)

  2、联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2课时

  复习提问:

  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如何?

  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什么?

  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引入探究内容“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由于学生缺乏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在指导学生进行该课题的探究时,教师可以先介绍有关知识背景,比如可以用卡逊《寂静的'春天》中如下一段话:

  土壤中最小的有机体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有机体,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丝状真菌。它们有着庞大的天文学似的统计数学,一茶匙的表层土可以含有亿万个细菌。纵然这些细菌形体细微,但在一英亩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细菌总重量可以达到一千磅之多。长得像长线似的放线菌数目比细菌稍微少一些,然而因为它们形体较大,所以它们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的总质量仍和细菌差不多。被称之为藻类的微小绿色细胞体组成了土壤内极微小的植物生命。

  细菌、真菌和藻类是使动、植物腐烂的主要原因,它们将动植物的残体还原为组成它们的无机物。假若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氮这些化学元素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的循环运动是无法进行的。例如,若没有固氮细菌,虽然植物被含氮的空气“海洋”所包围,但它们仍将难以得到氮素。其他有机体产生了二氧化碳,并形成碳酸从而促进了岩石的分解。土壤中还有其他的微生物在促成着多种多样的氧化和还原反应,通过这些反应使铁、锰和硫这样一些矿物质发生转移,并变成植物可吸收的状态。

  另外,以惊人数量存在的还有微小的螨类和被称为跃尾虫的没有翅膀的原始昆虫……

  2、提出问题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列举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实例,提出想探究的问题。教师予以启发、指导。例如,落叶在土壤中能被分解掉,这究竟主要是土壤的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还是土壤中微生物的作用呢?

  3、作出假设

  假设既可以是基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作出的解释,也可以是想像或猜测。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通过讨论修正自己的假设。

  4、制订计划

  首先,要确定实验变量是什么?需要控制的变量有哪些?如何控制这些变量?等等。

  其次,要确定探究的地点或场所:在野外?还是在实验室中?

  第三,设计实验方案。教材中提供了两则案例,供学生参考。

  5、实施计划

  建议本探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6、结果分析

  可以将实验过程和现象列表整理,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补充讲解生物富集相关知识

  (三)总结

  探究的全过程。

  (四)作业布置

  完成实验报告。

  (五)板书设计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提出问题

  ↓

  作出假设

  ↓

  制订计划

  ↓

  实施计划

  ↓

  结果分析

  ↓

  表达交流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 2

  一、知识结构

  碳循环

  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解决方法]

  ⑴物质循环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让学生联系自身感受物质循环的存在。

  ⑵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物质循环过程。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解决方法]

  通过讨论,列表比较来学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

  图、探究材料。

  七、学生活动

  1、讨论、分析、比较相关问题。

  2、完成探究活动。

  八、教学程序

  ⑴明确目标

  ⑵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1课时

  [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100的讨论题。同时教师向学生讲清:煤炭、石油等是人类从事现代工业活动的物质资源,而非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资源;煤炭、石油等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消耗它们所需的时间却要短得多。

  事实上,物质循环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呈现教材p101碳循环模式图,学生阅读材料p100—101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什么?

  3、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生态系统?

  4、物质循环的范围是什么?

  5、物质在何种之间进行循环?

  6、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7、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何种形式传递?

  8、连通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生态类群是什么?

  9、产生co2的途径有哪些?

  10、什么叫温室效应?

  11、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有哪些?

  12、温室效应会导致什么后果?

  13、如何减轻温室效应?

  14、物质循环有何特点?

  教师总结。

  能量流动和物质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二者有何关系呢?

  1、区别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无机物形式循环,在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传递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往复循环、反复利用

  范围

  各种生态系统都可进行

  生物圈(全球性)

  2、联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⑴能量流动不能离开物质循环而单独进行,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⑵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能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部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可以用图解表示如下:

  (三)总结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四)作业布置

  教材p104练习。

  (五)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4、通过设计“草场放牧方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电脑课件和课本的图(图解)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通过实例和结合课本上例子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材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1、“能量流动的过程”:

  问题情景: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探索:阅读教材“能量流动的过程”部分,并思考讨论问题。

  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图解

  讨论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必须是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才能开始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师生谈话:怎样输入?依赖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就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分组讨论: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或者说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流向什么方向?

  播放课件: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的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启发:能量流动的过程: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被初级消费者摄食同化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初级消费者利用的枯枝落叶和初级消费者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对于初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也是这三个去处。并且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十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

  2、“能量流动的特点”:

  问题引入:为什么肉类食品的价格总比蔬菜价格高?

  ?俗话说,“一山不能容二虎”,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引导探索: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是什么?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

  播放课件: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

  学生分析:阅读教材,根据课本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分组计算:流入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占上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的百分率是多少?

  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是怎样分配的?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分析:对能量流动过程的定量分析,是研究能量流动规律的关键。在赛达伯格湖,第二营养级只获得第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3.5%,第三营养级只获得第二营养级同化能量的20%。

  引导探索: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那么,其余80%~90%能量哪里去了?

  共同分析: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这是因为自身要呼吸消耗、生物遗体等被分解者利用释放等,这就决定了能量越流越少,即传递率为10%~20%。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因营养级上升一级,可利用的能量相应要减少80%~90%,能量到了第五个营养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度了。

  师生谈话:学生思考、回答前面引入的问题。

  引导探索: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除了逐级递减还有什么特点?

  引导启发:对于单向流动来讲,是指能量只能从前一营养级流向后一营养级,而不能反向流动,即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而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是以呼吸散失热能,即能量必须源源不断地输入,又不断地散失。

  课堂延伸:“设计草场放牧方案”,怎样判断一个草场上是不是过度放牧?

  (课后质疑讨论、学生相互启迪、探究学习)

  3、碳的循环过程:

  概念突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概念中的物质是指什么、循环是指什么?概念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

  引导启发:概念中的物质不是指由C、H、O、N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运动,正因为物质可以重复利用,所以物质是永恒的(物质不灭定律)。

  播放课件:碳的循环图解

  知识迁移:学生回答有关生理过程

  引导探索: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碳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传递形式是什么?碳进入无机环境的方式是什么?

  3、碳循环的范围怎样?

  播放课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学生讨论:光合作用过程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碳的传递过程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师生归纳: 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无机“C”变为有机“C”,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还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群落中的有机“C”,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变成无机“C”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CO2返回碳循环。

  引导探索:在碳循环中,森林生态系统是碳的主要吸收者。但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这种趋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世界的气候就可能发生剧烈变化,后果令人担忧。

  课堂延伸:“温室效应”是怎样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怎样解决?

  (小组讨论,推荐同学回答)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师生谈话:完成缺项的内容

  交流总结: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因果关系

  (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引导启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流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不会消失。总之,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课堂延伸:写小论文浅谈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生物生存发展的关系。

  (学生探究性学习,课外完成)

  四、总结及反思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 4

  一、课标解读

  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解读: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岩石,要求的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物质循环,以循环运动的观点看岩石的形成和演变。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要能自主绘出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循环过程,还要懂得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以地壳物质的组成来说明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能运用示意图解释三大类岩石的成因,说明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3、能分析图形并分辨常见的岩石和矿物。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日常生活或野外学习生活中,运用常见矿物基本特征的知识,观察、辨别岩石特征。

  2、借助简单的观察或实际考察,向同学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白并能举例说明地壳物质是循环运动的,但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2、学会“世界是处在不断运动和演化之中”的哲学观。

  三、重点难点

  1、地壳的物质组成;

  2、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

  3、地壳物质循环的意义。

  四、教具

  多媒体设备;少量常见岩石(自备);

  五、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问题情景

  问:同学们,大家都见过石头吧?那你们是否知道这些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想到石头,通常都会想到“硬”和恒久不变,那它们的形态是不是一直都不变的呢?为什么有些石头会被人类千辛万苦挖出来用,而有些石头却平凡得到处都是呢?

  无论在座的你们对于这些问题答案的正确与否,老师今天都会带着你们把这些问题一一解决,通过这节课你们会发现,原来石头蕴含着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哦。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

  (一)矿物

  1、(展示石英、盐等几种矿物)同学们,这是几种常见的矿物,请大家阅读课本p30—p31矿物这一部分的内容,找出什么是矿物?什么是矿产?

  气态如天然气

  矿物液态如石油、汞(温度计里用到)

  固态

  自然界最多的矿物——石英(so2)(联系化学上学的,元素由多到少:o、si、al、fe、mn)

  2、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矿物

  金属矿

  两大类

  非金属矿如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

  3、常见矿物的简单识别

  (1)播放常见矿物ppt,结合实物石英、食盐等,让学生观察,讲解:

  石英:呈透明的六棱柱,两端为六棱锥状;食盐:透明四方体状……

  (2)以上只是我们根据目测来判断,地质学上还有一些工具可以便于我们鉴别矿物的,例如课本提到的硬度计(展示ppt,如果有条件就开展实验一、二)

  (二)岩石

  问:什么是岩石?(讲解并完成板书“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问: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哪几大类呢?

  按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现在我们一一来分析学习这三种岩石。

  1、岩浆岩

  问:同学们应该看过岩浆喷发的视频吧?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一个短片,大家思考一下,这些岩浆喷发出来之后,会变成什么呢?

  (播放岩浆喷发视频)视频后提问个别学生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讲解:岩浆岩是炽热的岩浆冷凝形成的。(边画图)有些侵入地表,并没有喷发,在地表下冷凝形成岩石,称为侵入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叫做喷出岩,其特点是多孔。

  2、沉积岩

  (1)形成

  问:课前我问过,我们周围所见的岩石看似多年都一个样呢?实际上,事物是运动的,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就连坚硬的岩石,也在时刻受到风化作用。(请学生回答什么是风化作用)

  讲解:多种因素(温度、水、大气等)——破坏作用——理化性质变(颗粒变细、矿物成分变等)。

  风化作用产生的碎屑物质会被风、流水等动力作用带走,在一些低洼的地方会沉淀下来,这样一层一层地,常年累月,由于压力等原因会固结成为岩石,这种岩石称为沉积岩。(边画图边讲)

  (2)特征

  问:从刚分析的成因来思考,沉积岩会有哪些特征呢?

  讲解:一是具有层理结构下层比上层古老

  两个突出特征

  二是许多沉积岩中有化石(沉积的过程中,会有生物的'遗体或生存、活动的痕迹落在某层上,被上层覆盖,最终形成化石)

  在这里同学们要仔细看一下p32的reading,具体了解什么是化石。

  (3)命名

  讲解:我们常常根据组成沉积亚的物质对其进行命名,如:

  砾岩小砾石

  砂岩沙粒

  页岩细小粘土

  石灰岩化学沉淀物

  3、变质岩

  问:除了以上的风化作用,岩石还会受到其它作用而发生变化吗?

  讲解:由于温度、压力等发生,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会形成变质岩。

  受热

  例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播放ppt示意图)

  挤压

  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地质循环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

  (一)地质循环

  问:发生在哪两者之间?(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

  能量来自哪里?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放射能热能机械能

  (二)岩石的转化

  1、从刚学的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变质岩的形成过程中我们知道,组成地壳的矿物和岩石有时也会相互转化的。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跟着老师一起来画图,分析三类岩石的转化。

  边画图边讲解:

  ①岩石圈下的岩浆在地壳较薄的地方由于压力的作用会侵入上升,没有喷出地表,在地底下冷凝的会形成侵入岩;喷出地表冷凝后形成的是喷出岩。两者统称岩浆岩。

  ②裸露的岩石在外力的作用下经风化、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过程成为沉积岩。

  ③沉积岩与侵入岩在地低下会经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

  ④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熔化,又成为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以上的各个过程在自然界里都是同时发生的。

  ⑤从岩浆到形成的各类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请学生完成p34活动图2-8.

  六、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进行小结。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富集存在于

  单质有用矿物矿产矿石

  矿物聚集矿床存在于

  化合物一般矿物岩石

  (二)岩石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二)地质的物质循环

  发生位置

  (一)地质循环

  能量

  (二)岩石的转化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功能。

  2.掌握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及研究意义。

  3.掌握物质循环的概念以及碳循环的过程。

  4.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联系和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培养分析、综合推理的思维能力。

  2.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渗透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确立正确的资源观,提高资源利用率。

  2.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重点和难点】

  重点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完成知识系统”的内容。

  教师:多媒体课件、图片、文本。

  【学法指导】

  (1)学生课前预习。

  (2)课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

  (3)小组合作:上课之前学生按事先分组,进行合作交流活动。

  (4)小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分析选择,培养综合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首先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

  假设你像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不毛的荒岛上,随身尚存的只有少量的玉米和一只母鸡,那里除了能饮用的水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

  生存策略1: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生存策略2:先吃玉米,用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每组学生各选一名代表,做出选择。(绝大部分学生选择的是2)

  教师: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共同来看看鲁滨逊的选择是——先吃鸡,后吃玉米。

  母鸡提出抗议:

  对于母鸡的抗议,我们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必须给母鸡一个合理的解释,消除母鸡的不满情绪,这就要用到我们这节课所学内容。

  板书: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设计意图:游戏引入,缓解了刚才提问时的紧张情绪。从同学们熟知的鲁滨逊漂流记入手,引起同学们激烈的讨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过渡:那么什么叫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呢?

  探究一:能量流动的过程

  1.自主学习:PPT动态演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阅读教材、思考:

  (1)营养级的定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通过依次传递的.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__________。例如:”草→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是,第二营养级级是,第三营养级是,第四营养级是。

  (2)能量流动的定义: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和的过程,称为。

  每个营养级能量的来源:

  ①生产者来自;

  ②消费者来自。

  每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

  ①通过_________作用自身消耗;②一部分能量通过_____________流入到下一个____________;③排泄物、尸体通过___________的呼吸作用散失。

  2.学生结合“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和教材内容,思考讨论,小组内交流答案,完成思考题(1)(2)。

  设计意图:学生主动自学,明确营养级的概念,为学习能量流动的方向打下基础,通过识图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探究二:能量流动的特点

  1.过渡:我们在能量流动示意图中,认识了能量流动的过程,仔细观察我们还会发现箭头全是单方向的。能量是否能逆向流动?或者是循环使用大家讨论,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小组代表:不会。

  (1)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是不能逆转的,因而能量传递的方向也是不可逆转的;

  (2)各生物成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是不能被生物重新利用的。

  总结: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由此可见,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的。

  设疑:在能量流动示意图中,我们还发现箭头由粗到细,方框从大到小,大家讨论,发挥你的聪明才智,这说明了能量流动还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教材内容及图片思考以下问题:

  PPT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能量比较模式图

  (1)随着食物链的延伸,能量在各营养级上的含量有何特点?

  生:能量逐级递减。每个营养级的箭头面积逐渐减小。

  (2)图中各营养级能量传递的效率是多少?

  生:10%

  总结:一般地说,能量在两个营养级之间传递的效率为10%—20%。

  (3)为什么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不能100%传给下一营养级?

  学生讨论、回答:

  ①各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总有一部分生物的能量未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利用

  ③各营养级的尸体、粪便等流入到分解者被利用

  (4)为什么食物链只有了3—4个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营养级?

  学生讨论、回答: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也越多,当能量流动到第五营养级时,能量已经不足于维持一个营养级的生存,因此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只有3—4级.

  结论:由此我们得出能量流动的另一个特点是:逐级递减(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层层深入,注重知识的联系性,使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全面逻辑的学习。从实际数据出发,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中所反映的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牢固掌握知识。

  请学生判断各层次代表的营养级,并思考:(多媒体展示)

  提出问题:

  1.此能量金字塔各营养级有无倒置的可能?

  2.该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个体数量是否也呈金字塔形?有无倒置的可能?

  3.如果要最大程度地减少能量的散失,应该怎么办?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并归纳总结。

  学生回答1:没有,能量是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而且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于上一营养级,也总是少于上一营养级。

  2:有,如一棵树以及树上的麻雀和害虫。 3:减少营养级。

  时间过的真快,半节课已经过去了,母鸡妈妈该等急了吧!请大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鲁滨逊为什么“先吃鸡,然后吃玉米”。

  学生活动:兴致很高,七嘴八舌,纷纷议论。

  学生回答:用玉米喂鸡,增加了人在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数,增大了能量浪费,违背了人对有限能源的最大利用原则。

  设计意图:上课之初的一个问题贯穿能量流动的'教学过程,有始有终.也让学生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探究三: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这一点也是我们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所在,我们总是希望能量能最大程度地流向人类,但是在生产实践中,能量的高效利用和持续利用总是矛盾着,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能量流动的原理来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能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同学们在生活中知道这样的例子吗?下面请同学们看两个能量利用的例子,看一看哪一个更高效得利用了能量?(播放幻灯片)

  学生:第二个能量利用率高。

  总结:在生活中要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才能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总结能量流动的过程:

  ①输入能量源头:太阳能

  ②起点: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③输入总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④传递途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⑤特点:沿食物链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知识点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播放课件:碳的循环图解

  引导探索: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什么?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什么形式循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碳在生物群落的存在形式、传递形式是什么?碳进入无机环境的方式是什么?

  学生讨论:光合作用过程和呼吸作用过程中碳的传递过程.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师生归纳: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无机“C”变为有机“C”,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C”的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还有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也能把CO2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群落中的有机“C”,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变成无机“C”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CO2返回碳循环.

  得出结论:物质循环的特点:周而复始

  过渡:碳循环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物质循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物质循环?

  通过视频认识水循环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物质循环的认识。(视频播放水的循环过程)

  通过图片认识氮循环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物质循环的认识。

  小结:

  这就是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消耗完的原因.循环的特点是周而复始.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引导思考,能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及时总结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

  三、总结: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和联系。

  特点不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

  联系:这两个过程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的载。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展示表格比较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加深理解,突出重点和难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 6

  引入新课题展示一个小实验:用一个玻璃瓶,底下铺些细沙,里面有肉眼直接看不见的微生物,然后注满清水,再放些水藻和活的小鱼虾,最后将瓶子密封起来,放在有阳光照射的地方。这就构成了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

  提问:

  这个密封的小世界如果我们不向其内投放食物和更换空气,里面的动、植物可以维持生命吗?能一直维持下去吗?

  观看道具,体会,思考,回答。

  1.用道具的形式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兴趣。

  2.引入主题的过程

  1.过渡语:正因为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往复循环利用,所以,物质是永恒的,世界是物质的,是符合物质不灭定律的。事实上,物质循环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

  2.给出幻灯片图片

  假设我将开始时的实验进行改进,将密闭的玻璃瓶中只装有标记C14的CO2,过了一段时间后,问:1)你认为水藻中哪种物质一定能检测到C14的存在?

  2)C元素是如何由无机环境到生物体中的呢?这是一个什么生理过程?

  3)玻璃瓶中的小鱼虾体内是否也存在C14呢?为什么?

  3.给出幻灯片图片:

  1)将上述实验中的金鱼取出,放置在充满O2而没有CO2的密闭鱼缸中,过一段时间用仪器检测鱼缸中的空气。

  2)同时将将上述实验中的水藻放置在一个密闭的不含标记 C的容器内,光照,过一段时间,用仪器检测容器内的空气。

  提问:

  检测结果是什么呢?这个结果是经过什么生理过程完成的?

  4.过渡语:从上述实验中我们知道了,无机环境中的C通过光合作用被生物群落所利用,生物群落又通过呼吸作用将一部分C还给了无机环境。可是有些植物并没有全部被动物所摄食,如枯枝落叶等

  提问:

  枯萎的水藻中存留下来的.C14 最终如何回到无机环境中的呢?这个生理过程是什么呢?

  (探究实验: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你能结合以前学过的实验知识,及前几节学过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吗?

  提问:

  生物遗体中的C14只有这一条路径回到无机环境吗?

  讲述:植物的枝叶和根茎,没有被分解的经过千百万年在地面上堆积而成的一层极厚的黑色的腐植质,由于地壳的变动不断地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化石,这就是煤炭。煤炭又经过人的开采、制成能源,经过燃烧重新将C元素还回无机环境。

  出示碳循环模式图和动画幻灯片,请学生根据下面的问题总结实验,归纳碳循环过程。

  提问:

  1)碳在自然界以什么形式存在?

  2)碳是如何分别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以什么形式、通过哪种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

  从三个方面总结碳循环的特点:

  1)碳循环的主要形式?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3)碳返回大气的途径?

  积极参与讨论,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分组讨论、发扬合作精神,进行自主探究。

  通过形象的图片和动画使学生充分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总结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概念以及特点提问

  1):根据碳循环你能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下个定义吗?

  2)根据碳循环的特点试着总结一下物质循环的特点?

  思考总结

  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与社会的联系设疑:

  1.如果人们不按生态规律办事,乱砍滥伐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

  2.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学燃料,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什么影响吗?

  3.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人类活动干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吗?对此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碳循环过程。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讲述、讨论、演示

  四、学时安排

  1学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并讨论后面的问题。(大屏幕出示这样的情境动画)

  鲁宾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然后出示问题: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试说明理由。下面有两项选择: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讨论。

  师:大家都很聪明,都选择第二个答案,理由也比较充分,因为第二种吃法可以给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供给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就是能量流动,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那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2、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4、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只有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能流动。

  5、师生谈话:生产者是如何固定太阳能的呢?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的。那么能量又是怎样流动的呢?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的。我们把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那么能量是怎样逐级流动的呢?第一级是绿色植物,第二级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第三级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

  6、分组讨论: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么?

  7、播放课件:生态系统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8、师生交流: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利用的枯枝落叶和下一营养级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因此,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活动二: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师:请大家阅读书后的课外探究,了解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回去做模拟实验,或制作一个小的生态球。

  【教后反思】

  从学生喜欢的动画入手,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小结,直接切入本课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将枯燥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和趣味化。设计思想本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本部分的教学策略是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播放教师自己制作的直观性较强的“能量流动图解”使学生对“能量流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师生谈话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能量流动的过程”有深刻的理解,突出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对生态系统是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生物学观点。

  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再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填空等形式加深对“碳的循环”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理念,并展开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STS)教育,并通过“温室效应”问题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通过简单的语言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使学生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密不可分的。有利于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辩证的生物学观点。再加上课外探究的设计,使学生更加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实际意义,将课堂内容引申至实际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教学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

  五、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循环利用。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碳循环

  〖学生活动〗阅读p100第二段到p101完

  〖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

  1、单质与化合物;有机物与无机物。

  2、略。

  〖板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旁栏思考题〗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大力植树造林后,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因而能起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更应该控制源头──温室气体的排放。

  〖探究〗有条件学生回家探究。

  二、能连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形式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反复循环维持生态平衡,据全球性生物圈

  范围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

  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者相互伴随,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

  1、(1)√;(2)╳。

  2、a、3、b。

  4、是。因为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无机环境的.总和,通过物质循环构成一个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

  拓展题

  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的。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 9

  1、教学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3、从温室效应的后果,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并提出一系列的健康生活理念。

  2、学情分析

  部分内容与生活相关属于生活热点问题,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但是其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却不明白,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学习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学习难点:

  碳循环中各个组成成分以及相关生理作用的判断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

  【导入】自主学习

  思考1: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

  思考2:呼一口气,许多二氧化碳分子就离开你的身体,进入大气中,那么这些二氧化碳分子到哪里去了呢?

  思考3:这些二氧化碳分子中的碳元素和氧元素,是怎样来到你体内的?进入你体内之前存在于什么物质中?

  活动2

  【导入】生活热点,情景引入

  师:这节课的一开始,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温室效应。同学们应该知道,近年来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它严重地威胁着全球环境和人类健康。关于温室效应的后果,同学们听说过哪些呢?

  生:略

  师:没错。正如同学们所说,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升温,环境恶化,使得南极可爱的帝企鹅为了延续生命,不辞辛苦的进行着大迁徙。而在北极,冰面不断融化,北极熊正在海浪中挨饿挣扎。随着冰川的大量融化,海平面在这19年期间上升了9、15cm使得像图瓦卢这样的岛国面临着被淹没而灭亡的危险。另外,热带风暴等等的极端自然现象更加不可预测,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也在频频的发生。而这样的干旱、温度升高又引起了蝗灾的泛滥。其实温度上升也已经使得原来五彩缤纷的珊瑚正在白化,让众多赖以生存的海洋生物失去了庇护所。

  师:也就是说温室效应的危害就在我们身边,已然成为了全球高度重视的问题。那么温室效应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我们能做些什么来缓解温室效应呢?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找到答案。首先,我想问问大家,温室效应的形成和什么有关?

  生:二氧化碳。

  师:对。其实温室效应的增强是近些年才日益明显的,而之前地球上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则相对比较稳定。那么当时地球上的人,他们也会和我们一样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那么二氧化碳可能到哪里去了呢?

  生:被绿色植物利用。

  师:没错。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CO2和水,合成含碳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这样二氧化碳就消失了,但是C、H、O元素还在含碳有机物中。那么人体又怎么会产生二氧化碳的呢?

  生: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的。

  师:没错。人通过呼吸作用可以将含碳有机物分解成CO2和水,这样二氧化碳就出现了。可见,二氧化碳可能会消失,可能会出现,但是组成它的元素却一直在被循环利用。我们先一起探究一下,C元素的是怎样在生态系统中被循环利用的。也就是所谓的碳循环的过程。

  活动3

  【活动】构建物质循环模型

  师:首先想一想,C元素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生:二氧化碳

  师:还有吗?

  生:碳酸盐

  师:对。那么C元素在生物群落中,又以什么形式存在呢?(比方说,在同学们的身体内的碳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生:含碳有机物。

  师:没错。这些含碳有机物存在于生物群落的各种组成成分中。

  探究活动一:构建模型

  1、C元素究竟是如何进出生物群落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呢?(以什么形式,通过哪种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这些产物的去向怎样等)请同学们分组完成。

  第一、二组同学们请站在生产者(比如绿色植物)的角度来考虑

  第三组同学们请站在消费者(比如牛)的角度来考虑

  第四组同学们请站在分解者(比如蚯蚓或者腐生性的细菌和真菌)的角度来考虑

  (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

  师:由此可见,这些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成分间是相互联系的。

  探究活动二:构建模型

  2、构建碳元素进出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关系图。

  (用方框和箭头表示结果,并标明箭头的含义)

  师:下面请同学们构建C元素进出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关系图。从中找找C是如何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又是如何从生物群落回归无机环境,并且是如何在生物群落的各种生物成分之间传递的。

  我建议同学们,用方框将不同的成分标出,不同成分间的物质的传递和转化用箭头指示,而在这些物质转化中涉及的相关过程则标注在箭头上。

  (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来画出代表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之间的箭头,并且标明这些箭头的含义)(用实物投影仪来展示其余的结果)(学生相互评价)

  师:其实,大气中的.CO2还可能来自于哪里?

  生:化石燃料的燃烧。

  师:对。这些化石燃料又从哪里来的呢。其实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是由某些被埋到地下的古代生物遗体,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演变而成的。

  活动4

  【活动】归纳总结:碳循环

  师:这幅关系图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建构完成了。我们对于碳循环的过程也有了充分的了解。下面我们来将图中的一些相关知识进行一下梳理。(边讲边填)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

  (3)碳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

  (4)碳在生物群落中传递形式及途径:

  (5)碳回归无机环境的途径:

  (6)碳循环的(物质)形式:

  师:同学们看看,碳是以什么样的物质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又是以什么样的物质形式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

  生:CO2

  师:没错。因此,我们说,碳循环是以CO2的形式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往复的。

  活动5

  【活动】探讨: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

  师:其实,不单单是C元素会这样被反复循环利用,其他很多元素都是如此,比如H、O、N、P、S元素等等,我们把这些统称为物质循环。

  师:那么什么是物质循环呢?

  师:根据书本101页的介绍,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的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师:那请同学们根据概念和我们刚才所学的碳循环过程,来思考几个问题:

  探究活动二:物质循环

  1、这里的物质指什么?

  2、循环过程是怎样的?

  3、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什么?

  4、物质循环具有什么特点?

  师: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以此类推,说说什么是氮循环呢?

  那么现在有没有同学能回答学案中的第一个思考题呢?(思考1: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

  生:因为物质在被反复循环利用。

  活动6

  【活动】寻找解决温室效应的措施,明确健康的生活态度

  师:也就是说物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利用,使得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物质含量得以平衡,那么地球上的CO2含量也是可以维持平衡的。是什么原因破坏了这样的平衡,导致了温室效应的不断增强呢?

  生:主要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增加。

  师:那该怎样来使CO2的含量不再增加,甚至降低,来减缓温室效应呢?

  生:减少CO2的来源,增加CO2的去路。

  师:对。那么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呢?

  探究活动三: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

  生:1、保护植被2、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3、开发新能源

  师:那么我们能为此做点什么呢?希望同学们从身边的能做到小事出发,献计献策。

  生:1、植树造林;节约纸张;不践踏草坪;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2、节约用电(及时关灯,少用空调)、提倡公交出行(无车日)

  3、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

  师:很好。最后希望同学们真的可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根据碳循环的原理,减缓温室效应。实现低碳健康生活。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 10

  一、说教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必修3第5章第3节的内容,属于“课程标准”必修部分——生物3:稳态与环境的相关内容。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埋下了一个伏笔。本节内容以第三章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以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为基础,同时也是第九章“人与生物圈”的基础。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对学习生态系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

  三、说教学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通过观察碳循环模式图,明确生物占据的环节并知道相应的功能,提高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3.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理解物质循环的全球性,加强热爱环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学习上。正确认识物质循环的概念,说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这一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有复杂度,因此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直观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兴趣。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观察归纳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采用实例导入的方式导入,请学生思考地球在形成的几十亿年当中,除了偶然坠落到地球上的`陨石外,地球得不到更多的物质输入。然而亿万年来生态系统内的物质没有被生命活动耗尽,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物质能够被循环使用,不会无缘无故的消失,更不会被消耗殆尽。之后提问:物质在生态系统内是如何进行循环的呢?物质的循环与能量流动又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之所以这样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学习的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认识世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2.新课展开

  根据教学内容,本节课分为2个课时,下面我将说明第一个课时的内容,我将本节课分为2部分:碳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碳循环

  对于这部分我将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进行展开。首先在多媒体上播放碳循环模式图或动画,并提出要求:尝试说一说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并画出示意图。让学生观看并尝试作答,我会针对同学们的回答做出鼓励性的评价。最后和学生共同总结出答案:无机环境中的碳元素以CO2的形式通过绿色植物、光合细菌、蓝藻等的光合作用形成可供动物取食的物质,一部分被动物食用后通过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CO2的形式回到无机环境,另一部分通过自身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回到无机环境,部分遗体以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形式保存,经过人类的燃烧利用回归无机环境。

  而对于示意图的绘画,我将从同学们当中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示意图,进行展示和评价后,之后出示自己绘制的碳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比较并思考如何更清晰地表示碳循环过程。我将和学生共同总结绘制示意图的方法:选取关键词,加上方框或线段,用箭头标出循环方向。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技能。接着我会出示未完成的碳循环图解,请学生补充完整,这样做可以有针对性的对知识进行检测和矫正。在练习之后,提问“碳循环在什么范围内进行?”。总结出二氧化碳是碳循环的主要形式,碳的循环伴随着氧的循环,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让学生阅读教材黑体字所示的物质循环概念,结合碳循环示意图,思考“煤炭、石油是物质循环概念中所说的物质吗?在一个小的生态系统范围如池塘内能维持它的循环吗?”,强调指出概念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使学生理解物质循环概念内涵,澄清认识误区。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我将用图示的方式,把复杂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简单化,并直观地呈现出来,降低抽象思维过程的复杂度。提出问题: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学生总结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而物质只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在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都是以食物链为渠道流动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流动必须伴随着物质循环来进行。这样可以给学生表述的机会,训练学生运用生物学术语科学表达的能力。然后让学生思考“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放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构成了碳循环的一部分,而这个过程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人类活动会对全球碳循环产生什么影响呢?”。引导学生观察“温室效应示意图”,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就温室效应的成因发表观点。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

  3.小结作业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以同桌互相提问的方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我将让学生课下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这样既能使学生巩固本课所学,又能够进行知识上的延伸,还能继续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真正做到“课虽下,趣仍浓”。

  七、说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生物教案血液循环01-02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教案08-24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教案08-20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02-25

七年级生物教案:生态系统08-20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教案01-02

高中生物《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01-09

物质的量教案02-21

初二生物《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教案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