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六年级数学教案>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案

时间:2024-07-02 09:00:16 志彬 六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案(精选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案(精选8篇)

  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应用计算法则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观察、类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及有关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4、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确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明确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复习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在一个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乘除法或加减法,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应该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2)在一个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小括号外面的。

  (3)在一个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的算式里,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后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428+63÷9―17×5(2)1.8+1.5÷4―3×0.4

  (3)3.2÷[(1.6+0.7)×2.5](4)[7+(5.78—3.12)]×(41.2―39)

  3、小红用长8米的彩带做一些花,每朵花用2/3米彩带,一共可以做多少朵?

  二、新知探究

  1、教师课件出示例4

  2、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例4中的哪些条件和复习中的3相同?问题相同吗?

  (2)自己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想:要求小红还剩几朵花,应先求……

  (3)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并解答。

  3、学生根据提纲尝试解题。

  4、全班汇报

  (1)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两种思路:

  A、可以从条件出发思考,根据彩带长8m,每朵花用m彩带,可以先算出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B、从问题入手想:要求小红还剩几多花,根据题意,应先求小红一共做了几朵花。

  (2)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1)计算1/5÷(2/3+1/5)×15

  让个别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并计算题目的得数。

  教师巡回指点,搜集存在问题。

  教师黑板出示问题,学生上台改正,并说明理由。

  (2)小组间讨论带有中括号的计算题,并正确计算。然后全班校对。

  三、当堂测评

  练习九第1、2、3题:

  注:第2题求楼的楼板到地面的高度,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意识6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上只有5层楼的高度。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解决疑难。

  学生相互得分,评选优胜小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内解决。

  设计意图

  1、在课初始,我便从复习整数及小数的运算顺序入手,重点让学生回忆、熟悉运算顺序,然后再以例题为载体,让学生发现分数的运算顺序同整数、小数的运算顺序相同,继而配合课后练习加强计算的训练。

  2、当堂测评题将学生置于提高之处,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广泛性和严谨性

  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使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并能举例说明。

  二、教学重点

  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

  体会生活中存在的互相依赖的变量,并尝试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

  准确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表、实例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个人从婴儿到儿童的成长变化图,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中的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和体重的变化,从而引出变化的量的概念。

  2. 讲解新课

  变化的量的概念:解释变化的量是指那些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它们会随着时间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生活中的变化的量: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气温、人的身高、体重、汽车行驶的路程等,让学生理解变化的`量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图表展示两个变量(如年龄和身高)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是如何相互依赖的。

  引导学生理解,一个量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这两个量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3. 自主探究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列举生活中其他变化的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每组选择一个例子进行展示,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4. 巩固练习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变化的量的理解。

  练习题可以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填空题等,涉及对变化的量的认识和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5. 总结提升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六、作业布置

  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其他变化的量的例子,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识别变化的量。

  2.学会使用表格、图形等方式描述变化的量。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4.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变化的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并能够用图表表示。

  难点:如何根据图表分析数据,理解变化的量的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黑板、白板笔、学生练习本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比和比例的知识,为学习变化的量做铺垫。

  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量是变化的?举例说明。

  二、新课探究

  1.变化的量的概念

  定义:变化的量是指随着时间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量。

  举例:气温、身高、体重等都是变化的量。

  2.描述变化的量

  使用表格描述:例如,一周的气温变化可以通过表格表示,包括日期和对应的温度。

  使用图形描述:绘制折线图或柱状图来表示变化的量,让学生观察图形并理解其意义。

  3.分析变化的量

  观察图表,引导学生分析变化的量的趋势、增减情况、最高点、最低点等。

  讨论变化的量的原因和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

  4.实例应用

  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身高增长、体重变化等,让学生使用表格和图形表示这些数据。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数据,理解变化的量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三、巩固练习

  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使用表格和图形表示变化的量,并分析其规律。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展示如何使用表格和图形表示这些数据,并解释其意义。

  四、课堂小结

  总结变化的量的'概念和特点。

  强调使用表格和图形表示变化的量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变化的量的例子。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变化的量(如身高、体重、零花钱等),收集一段时间内的数据,并使用表格和图形表示这些数据。

  分析这些数据,写出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并掌握变化的量的基本概念。

  使学生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变化的量,并尝试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变量间关系的能力,理解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变化的量的规律。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增强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

  掌握变量间关系的基本描述方法。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描述生活中变化的量的关系。

  理解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包含变化的量的相关图片、动画和实例。

  2.实物或模型,如温度计、计时器等,用于演示变化的量。

  3.练习题和测试卷,用于巩固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变化的量的实例(如气温变化、身高增长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变化的量。

  提问学生,让他们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变化的量,并尝试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讲授新课

  讲解变化的量的概念,明确变化的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个量可以取不同的数值。

  举例说明变量间关系的基本描述方法,如“y随x的增大而增大”等。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变化的量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一个量会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3.巩固练习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变化的`量的理解和变量间关系的描述方法。

  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帮助。

  4.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变化的量的概念和变量间关系的基本描述方法。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变化的量,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5.布置作业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对变化的量的理解。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和解释生活中的变化的量。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和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变化的量的概念和变量间关系的基本描述方法。同时,通过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等环节,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识别和应用。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和实践探究,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掌握变量之间关系的基本描述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变化的量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理解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际情境案例、练习题等。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准备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引入实际情境: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与变化的量相关的例子(如气温变化、身高增长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中涉及哪些量,以及这些量是如何变化的。

  (2)提出问题:这些变化的量有什么共同特点?如何描述这些变化?

  2. 探究新知

  (1)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通过讨论和归纳,引导学生理解变化的量是指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它随着某些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学习变量关系的描述方法:介绍常见的变量关系描述方法,如表格、图像、函数式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练习巩固:让学生完成一些与变化的量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拓展应用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变化的量相关的实际情境进行讨论。要求描述出情境中的变量及其关系,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和预测。

  (2)汇报展示: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展示,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补充。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小结

  (1)总结变化的量的'概念和特点,强调变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2)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掌握变量关系描述方法的重要性。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一些与变化的量相关的练习题或实践任务,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讨论的情况、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学习进步。

  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变化的量”这一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变量,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识别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变化的量的规律。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变量间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变化的量的欲望。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

  识别并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识别和理解生活中的变化的量及其之间的关系。

  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变量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变化的量的'实例和图表。

  实物或模型,如温度计、计时器等,用于演示变化的量。

  练习题和测试卷,用于巩固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关于比和比例的知识,为学习变化的量做铺垫。

  提问学生,让他们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量是变化的,并尝试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讲授新课

  讲解“变化的量”的概念,明确变化的量是指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实例,如身高、体重随时间的变化,气温随季节的变化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变量间关系的基本描述方法,如“y随x的增大而增大”或“y随x的减小而减小”等。

  讲解比例的概念,并举例说明比例与变化的量的关系。

  实践活动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其他变化的量,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小组展示: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讨论的结果,并解释变量间的关系。

  巩固练习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情境,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用数学语言描述。

  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帮助。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变化的量”的概念和变量间关系的基本描述方法。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变化的量,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布置作业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对变化的量的理解。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和解释生活中的变化的量。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具体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变化的量的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巩固练习,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在描述变量间关系时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相关练习和指导。

  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明确变量与常量的区别。

  使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生活中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发现和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提升学生交流、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

  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变量与常量的区别。

  正确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图表、动画等。

  实物或图片,用于展示生活中的变量。

  练习题和作业纸。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一个简单的动画或图片,展示生活中变化的量,如身高随年龄的变化、体重随饮食的变化等。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些变化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出课题:变化的量。

  新课讲解(15分钟)

  定义变化的`量: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在某一过程中,数值始终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举例说明:如年龄、身高、体重、温度等是变量;而某个人的出生年份、性别等是常量。

  展示图表:利用图表展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身高与年龄的关系、体重与饮食的关系等。

  引导学生观察图表,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自主探究(10分钟)

  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变化的量,并尝试描述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

  分享交流: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例子进行展示,并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

  点评: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并补充或纠正学生的描述。

  巩固练习(10分钟)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内容可以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和填空题等,涉及对变化的量的理解和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巡视指导,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总结提升(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其他变化的量的例子,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板书设计

  略

  六、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和表现,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针对学生的反馈和练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进度,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案 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识别出变化的量。

  学会使用表格、图形等方式来描述和分析变化的量。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来深化对变化的量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探究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掌握使用表格、图形描述和分析变化的量的方法。

  难点:如何根据图表分析数据,理解变化的量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表格、图形等教学素材。

  学生练习本、笔等学习工具。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复习回顾: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比和比例的知识,为学习变化的量做铺垫。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量是变化的,并举例说明。

  2. 新课探究(20分钟)

  (1)变化的量的概念(5分钟)

  定义:变化的量是指随着时间或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量。

  举例:气温、身高、体重等都是变化的量。

  (2)描述变化的量(10分钟)

  使用表格描述:展示一周的气温变化表格,让学生观察并理解表格中数据的含义。

  使用图形描述:绘制气温变化的折线图,让学生观察图形并理解其意义。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其他表示变化量的图形,如柱状图等。

  (3)分析变化的量(5分钟)

  观察图表,引导学生分析气温变化的趋势、增减情况、最高点、最低点等。

  讨论气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

  3. 实例应用(10分钟)

  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身高增长、体重变化等,让学生尝试使用表格和图形表示这些数据。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数据,理解变化的量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4. 巩固练习(5分钟)

  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使用表格和图形表示变化的量,并分析其规律。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答案和思路,相互学习。

  5. 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变化的量的概念和特点。

  强调使用表格和图形描述和分析变化的量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变化的量的例子。

  五、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变化的量(如身高、体重、零花钱等),收集一段时间内的数据,并使用表格和图形表示这些数据。

  分析这些数据,写出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六年级下册数学变化的量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变化的量》教案11-21

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教案08-11

中班数学量一量教案02-06

大班数学量一量教案03-28

中班数学教案量一量教案03-27

数学教案-量的计量08-16

《变化的量》教学反思03-13

变化的量教学反思03-24

六年级数学下册《常见的量》教学反思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