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时间:2023-01-11 14:16:51 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明确竖为列,横为行,在描述位置时要先说列后说行,会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用语言描述数对表示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准确找出指定的位置,能够用语言描述路线图。

  3、使学生初步建立坐标系的概念,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用数对表示指定的位置。

  2、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指定图形或地点的位置。

  教学准备:电影票、班级座位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位置

  提问:假如你的家长要来班里开家长会,你怎样告诉他们哪个是你的座位呢?

  (第几组第几排……)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确定位置的例子呢?

  (举例……)

  师:以上这些,只要说明是第几排第几个就能确定座位。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班级座位图

  (1)说一说

  学生观察座位图,想说谁的位置就跟同伴说一说。

  (2)想一想

  师:吕全同学的位置在哪里?可以怎样说?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

  (3)写一写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吕全同学的'位置表示出来。

  A: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课堂,记录不同的表达方式。

  B:展示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

  (4)讨论

  师:同样都是吕全的位置,大家表示的方法却各有不同。看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组、排、行等多种方式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为了我们在确定位置的时候语言达成一致,一般规定: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板书:列行

  老师左手起竖排第一竖就是第一列…,横排第一排就是第一行…

  (5)探索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结合已有的表示方法“第6列,第3行”,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A:明确说明:吕全在第6列,第3行就可以写成(6,3)这样的一组数对来表示。

  B: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表示自己数学组长的位置。

  要求:

  a、先说一说他们分别在第几列第几行,再用数对表示;

  b、集体订正:吴丹的位置是(3,4),杜佳伦的位置是(4,3)。这2个数对有什么不同?

  C、归纳:

  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两个)

  这两个数分别表示怎样的含义?(前一个表示列数,后一个表示行数)

  (6)学生根据数对(6,4)找出是哪个同学的位置。

  2、教学例2

  (1)投影出示课本中的“动物园示意图”

  师:找座位需要确定位置,那么你们看这个动物园示意图时又要怎样确定位置呢?【可以让学生自主完成(2)、(3)后老师再来明确说明和例1的区别】

  观察示意图,说一说这张图分成了几列几行?

  师讲解:横着数0~6表示从左往右数有6列,竖着数0~6表示从下往上数有6行,0表示原点。

  (2)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如果用(3,0)表示大门的位置,你能表示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A:学生独立操作,解决问题。

  B:投影展示学生解决的结果。

  熊猫馆(3,5)海洋馆(6,4)

  猴山(2,2)大象馆(1,4)

  (3)在图上表示场馆的位置

  A:出示要求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

  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B:学生按要求在书上完成

  C:反馈练习结束

  学生回答,利用投影展示。

  (4)练习

  A:第21页第3题

  (1)说一说(9,8)中的“9”表示什么?“8”表示什么?

  (2)按照题目给出的数据,涂一涂

  B:第22页第5题

  (1)观察棋盘,与第3题方格图比较,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正确说出黑方的“车”所处的位置。

  (3)引导学生说出其他棋子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

  (4)完成题中第(2)小题,并和同学交流。

  三、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出用两个数据表示位置的方法的?

  (2)教师简要介绍确定位置的方法的重要作用。比如第23页有关地球经纬度的知识等。

  四、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0页、第21页“做一做”。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2

  1、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行、列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2、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能通过实际探索,感受到数学的简洁和实用之美。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对位置的知识有一定基础,但主要建立在方位上面,比如前、后、左、右或者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而用数对来表示平面上的点,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新知识,但本课的例题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场景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室座位,因此,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生成应该比较顺利和自然。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列和行的意义,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谈话引入

  通过家长会寻找座位引入课题。

  你是如何给家长描述你在教室里的位置的?

  活动2【讲授】明确行和列的含义

  1、规定列和行。

  (1)以老师的方向规定列和行的含义。

  (2)用第几列和第几行的方式说一下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2、明确数学上列和行的含义。

  (1)展示竖列横行。

  (2)演示列左起行下起的一般情况。

  活动3【活动】用数对表示位置

  1、尝试用更简洁的方式(数字)表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2、找出他们表示方法的共同点。

  (1)都有两个数字。

  (2)左列右行。

  3、引出数对的概念。

  4、数对的读法。

  5、用数对表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活动4【活动】游戏-点兵点将

  1、点单兵。

  (1)位置在数对(4,4)的同学。

  有什么相同点?

  4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用一个数字可以表示出准确的位置吗?

  (2)位置在(5,4)和(4,5)的同学。

  有什么相同点?

  可以交换位置吗?

  2、第3列。

  (1)用数逐一报出自己的位置。

  (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第3行。

  (1)用数对逐一报出自己的位置。

  (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活动5【活动】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上的点

  1、对比教室平面图和动物园平面图。

  (1)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0既列的开始,又是行的开始。

  2、用数对表示场馆的位置。

  3、在平面图上表示指定位置的场馆。

  活动6【练习】学会应用

  1、练习1

  2、挑战自我。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数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谈话: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军营,参观战士们的军营生活,高兴吗?(播放:走进军营,出示情境图)看,战士们正在进行队列训练呢,这一位是班长小强。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问题:小强在什么位置?(指名学生回答)

  .问:为什么同一个人的位置,同学们的说法不一样呢?

  .结合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刚才同学们在描述小强的位置时,有的横着看,有的竖着数,有的……由于看法和角度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说法,数学是交流的工具啊!标准不一样给我们的交流带来不方便,你想不想探讨一些简单又统一的方法来确定位置?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在情境图中确定位置

  1.认识行与列

  谈话(同步演示):平时我们所说的“竖排”,通常叫做“列”,习惯上我们从观察者的左边数第1列、第2列……,平时我们所说的“横排”,叫做“行”,通常从前往后数,第1行、第2行……。

  问:现在你能用第几列第几行来说说张亮的位置吗?(演示)王艳和赵雪的位置怎么说?想好了,说给同位听。

  指名同学说小亮和小明的位置,教师板书

  2.认识数对

  谈话:刚才这位同学很快说出了小亮和小明的位置,老师写的速度却很慢,什么原因?

  数学的一大特点是简练,大家能不能想个更简单的方法来确定位置,记起来简单,还能让别人一看就知道是第几列第几行?现在以小强的位置为例在本子上写一写,试一试吧。

  学生独立思考并写出想法,然后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对全班交流的意见进行梳理小结:这些同学都用数和符号简洁的表现出了小强的位置,真了不起!

  介绍数对的写法:数学家也是用2个数来表示一个地点或者人的位置,如:第3列第2行,先写3,中间用逗号隔开,再写2,外面再加一个小括号。象这样的一对数,就是数对(板书),读作:三二。前边的3 表示第三列,后面的2表示第2行。用数对可以准确而简练地表示出物体的位置。

  请你用数对表示小亮和小明的位置,写下来。(2名学生板演)

  3.抽象圆点图,加深对数对含义的认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用数对表示位置很简单,看这个队列图,我们也能把它变得很简单。现在我们把每个人的位置看作一个点,整个队列就变成了这样一副图。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3、能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我们全班有53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班主任王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探索交流,交流问题

  新授

  1、教学例2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2、

  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4、

  小结例2: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

  (1)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大象馆”“海洋馆”“猴山”的位置。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2 、123页的内容及第124 、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 1)算出平均数是1 . 475,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的比较合适。

  (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身高接近1 . 485m比较合适。

  ( 3)身高是1 . 52m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5

  1教学目标

  1、知道能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使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2、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

  3、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4、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体验数学的简洁性。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已经初步获得了用自然数表示位置的经验。而本节课就是对之中描述方式加以提升,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

  3重点难点

  重点:能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数对表示未知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难点:用数对的形式来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问题导学

  (一)问题导学

  1、初步感知,明确列行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下如何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板书:位置)

  这是11班上课时的座位表,你能说说张亮同学坐在什么位置吗?谁有不同的表述方法?

  (学情预测:1、用“第几组第几座”来描述;2、用谁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3、用“第几列第几行”来描述。)

  师:在数学中,我们有规范的说法。竖排称之为列,横排称之为行,列通常情况下从左往右数。请你指出第一列,第二列。行通常情况下从前往后数。指出第一行,第二行。

  (在确定列时,就是以观察者的左边为第一列。)

  师:现在你能用数学语言说说这个同学的位置了吗?

  学生发现“第几列第几行”的表达更简单明了。

  师再指图中的两个学生,说说他的位置:巩固第几列,第几行。

  师:第4列第3行是谁的位置?

  活动2【讲授】点拨助学

  (二)、点拨助学

  1、用数对表示位置

  师:老师用(2,3)表示这位同学的位置。你能看懂其中的含义吗?

  表示第2列,第3行(读法相同)。

  师:王艳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赵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她俩是不是坐在同一个座位上?(数字相同,但先后顺序不同,表示的位置不同)

  数对(6,4)表示的是王乐同学的位置,你能指出哪个是王乐同学吗?

  2、拓展延伸

  师:为了研究方便,现在用方框表示每个同学的位置。

  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继续简化,用方格表示全班同学的位置,师:说出这一列同学的位置:(生说师写)(3,1)(3,2)(3,3)(3,4)(3,5)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用一个数对来表示这一列(3,几)引导(3,a)表示。

  那这一行的同学该怎么表示?(a,5)(出示课件)

  活动3【讲授】交流互学

  (三)交流互学

  1、明确观察点

  师:现在我们回到教室,你能用数对表示班长的位置吗?

  预测:(2,5)(6,5)

  生说各自的理由,师引导:要想看班长的位置,你应该站在什么位置?(面对面)请学生站到讲台上,说一说,第一列在哪里?班长的位置呢?指一生的位置说出数对。

  2、说出数对,全班找到他。

  3、在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确定位置的例子,并说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比如:电影院的座位,第几排第几号(课件)

  活动4【测试】检测悟学

  (四)检测悟学

  1、用数对(3,2)表示果盘的位置,那么樱桃的位置在(,),苹果的位置在(,),西瓜的位置在(,),香蕉的位置在(,)。

  学生观察图示完成练习

  2、下面是某学校教师家属楼的平面示意图。所在列就是楼房的单元,行就是楼房的层数。

  出示:某学校教师家属楼的平面示意图

  (1)如果用(2,5)表示王老师家所在的位置,则宣老师加在( ),马老师家在( ),张老师家在( )。

  (2)姜老师家与马老师家住在同一个单元,又比王老师家高一个楼层,姜老师家的位置可以表示为( )。

  3、音乐课,聪聪坐在音乐教室的第4列,第2行,用数对(4,2)表示,明明坐在聪聪正后方的第一个位置上,明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学生独立完成,做题中遇到困惑可以问老师或者同桌交流。做完后,课件出示答案,问:对那道题有困惑?评价自己的完成情况( )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把一个分数化成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或指定的分子做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为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把一个分数化成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或指定的分子做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

  生读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得到了一个大西瓜,他们知道猪八戒想多吃。师傅说:“分给他二分之一,他嫌少,分给他四分之二,他还嫌少,之后师傅说分给他八分之四,这次猪八戒觉得已经很多了,高兴得答应了。可是悟空却在旁边一个劲地笑,你知道孙悟空为什么笑吗?

  师:孙悟空为什么笑呢?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这三个分数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用折纸的方法来看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明确目标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3、预期效果

  达到教学目标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

  任务呈现

  动手操作验证性质

  自主学习

  师:拿出准备好的三张正方形纸。按照下面的要求来进行操作。请一同学读学习要求

  1、把三张正方形纸平均对折一次、二次、三次,将纸平均分成2、4、8份,分别把2分之二、4分之二、8分之四涂上颜色,并标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二、8分之四。

  2、仔细观察三张纸的涂色部份,你们能发现什么?

  师:同位分工合作完成。现在开始。

  师选择一份作品粘贴在黑板上,请一同学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请二至三位同学说一说。

  师:我们都发现了涂色部份的面积是相等的,那你们能不能把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列成一个等式呢?

  生回答。师:现在你们知道孙悟空为什么笑了吗?请同学回答。

  师:猪八戒每次分到的都是一样多的。它还以为啊,开始分得少,后来分得多。不过猪八戒也许也正纳闷呢?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不一样,那它们的大小怎么会一样呢?你们想帮猪八戒解决这个问题吗?(想)

  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个式子从左往右地观察,看一下每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才得到下一个分数。

  生:我发现了二分之一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2得到了四分之二、四分之二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2得到了八分之四。

  请二名同学重复。

  师:你们想得一样吗?我把二分之一的分子分母同时乘2得到了四分之二、四分之二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2又得到了八分之四。那在这个式子中我们是把分子分母同时乘2,分数的大小不变,那如果我们把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5分数的大小变吗?同时乘以10呢?那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个式子来总结一个规律呢?

  生回答: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它们分数的大小不变。

  请一至二名同学回答。

  师板书: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谁来举一个例子。指名三位同学回答,师板书,并问:同时乘以了几?

  师: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很多,刚才我们是从左往右观察的,如果把这个式子从右往右观察,你们又会发现什么呢?

  请一同学回答,

  生:我们发现了8分之四的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2得了四分之二,四分之二的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2得到了二分之一。

  师:嗯,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分数的大小不变,如果同时除以4大小会变吗?同时除以5呢?能不能根据这个式子再总结出一句话呢?

  生: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二名学生重复)

  师板书:或者除以

  师:你能根据刚才总结的规律举一个例子吗?

  让三名学生举出例子,师板书。并问: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了几?

  展示交流

  师指着板书说明:我们说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那是不是包括所有的数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分数。板书八分之四同时除以0,问:这个式子成立吗?(打上问号)

  生:不成立,

  师:为什么

  生:因为0不能作除数,

  师:0不能作除数,所以这个式子是错误的。(画叉)

  师:我再说一个式子,我不除以0了,我乘以0,这个式子成立吗?(板书:8分之四乘以0,打上问号)

  生:不成立,因为在分数当中分母相当于除数,除数不能为0。

  师:对,大家都知道0不能作除数,所以这两个式子都是不成立的?(画叉)我们刚才总结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不是所有的数需要加上一句什么话

  生:0除外

  师板书0除外

  师:到现在为止这个规律我们就总结完了,那在这个规律里你觉得什么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一下呢?

  生:同时和相同的数

  师:“同时”和“相同的数”(师将重点词语打点),大家想得一样吗?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师板书课题)

  师:我相信如果当时猪八戒会这个分数的基本性质,那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笑话了,那咱们同学们千万不要范它那样的错误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把分数的基本性质边读边记。

  生齐读二遍。

  师:这个分数的基本性质特别有用,我们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的另外一个分数。

  任务二

  任务呈现

  课本76页的例2,请一同学读题。

  自主学习

  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和同位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展示交流

  每题请二名同学回答,(集体订正答案)

  检测导结

  1、目标练习

  76页“做一做”

  练习十四的1、2、6、7题

  2、结果反馈

  生做完后同桌交流,再指名说说结果。

  3、反思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请大家谈谈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收获。

  三、辅助设计

  教具课件设计

  小黑板正方形纸数块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练习和作业设计

  1、完成课本76页做一做中的1、2题。

  生独立完成,师指名回答。

  2、完成练习十四中的1、2、5、6、7题。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基本性质,而且我们还学会了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转化成和它相等的另外一个分数,其实生活当中还有许多的数学知识,如果你留心观察,你就能够发现,我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在学习上面的有心人。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7

  一、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1、数格法;

  2、重叠法;

  3、分割平移法;

  4、公式计算面积法;

  5、借助参照物比较法。

  二、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1、数格法;

  2、分割法;

  3、大面积减小面积法;

  4、综合计算法

  注:数格子时,先数完整的格子,再数能拼接的'格子,如果几个格子可以拼接成一个完整的格子,就可以算作一个整格;不能拼接的格子,如果接近半格,按半格算;如果只多一点点的,可以忽略不计;如果超过半格,接近一格的,按一格计算。

  三、底和高

  1、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两条垂线段。(画高时,用虚线画高)

  2、画垂线时用实线画。

  四、面积公式

  1、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s平=ah)

  底=平行四边形面积÷高(a=s平÷h)

  高=平行四边形面积÷底(h=s平÷a)

  2、三角形面积=底×高÷2(s三=ah÷2)

  底=三角形面积×2÷高(a=s三×2÷h)

  高=三角形面积×2÷底(h=s三×2÷a)

  3、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s梯=(a+b)h÷2)

  上底=梯形面积×2÷高-下底(a=s梯×2÷h-b)

  下底=梯形面积×2÷高-上底(b=s梯×2÷h-a)

  高=梯形面积×2÷(上底+下底)(h=s梯×2÷(a+b))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情境图:把4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新课

  1.教学例6

  把刚才呈现的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提出要求:那么,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块饼,按照题目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操作,了解学生是怎样分和怎样想的。

  组织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小结: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3块。完成板书。

  把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块?学生口述算式

  提问:3除以5,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小组交流。

  2. 总结归纳

  谈话:请大家观察上面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提问: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写?

  板书a÷b=a/b

  讨论:b可以是0吗?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学生尝试填空。

  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口答: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7÷1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23分改写成用时作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23÷6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

  指出:两个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

  4.做练一练的第1题学生填写后,引导比较:上下两行题目有什么不同?

  5.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填写,要求说说填写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1.练习八第1题

  2.第2题

  3.第3题学生看图填写后,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第4题

  学生填写后,提问: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5.第5题

  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算式,并写出得数。

  四、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9

  教学目标

  1.联系长方体表面积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摆、算、想象、猜想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合理分类、化繁为简的思维方法,并发展空间观念.

  3.会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策划选择包装样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生活中,常把几个长方体物体包成一个大长方体.这样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包装.

  学生间相互交流了解的情况.

  师:前几天,我曾让大家去了解这方面的情况,谁来说说你带来了什么?

  生:火柴盒、香烟盒或药盒等.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研究问题.(揭题).

  二、展开.

  1.师:下面我们研究两个相同情况.想一想: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包装,会有几种不同的包法?

  2.试一试:要求摆得出,还要说得明白.

  交流:有哪几种?为了方便表达,面用字母A表示,次大面用字母B表示,最小面用字母C表示.

  归纳:三种不同包法:A面重叠(上下叠);B面重叠(前后叠);C面重叠(左右叠).

  3.师:现在研究6个相同情况.2个有三种不同摆法,6个有几种呢?你能很快猜出有几种吗?

  生:6、7、8、9、10、12种等.

  师:那么,究竟有几种呢?想试试吗?(生:想!)

  师:两人一组,边摆边思考,怎样说才能让大家明白你的摆法?

  合作学习:

  (1)小组摆、交流.教师在巡视时及时向同学们推荐了同学中作记录的学习方法.并问:为什么要记呢?

  生:包装方式多,记一记,不会重复.

  (2)大组交流、汇报.

  两人一组汇报,要求一位同学边说边摆,另外一位同学选择相应的直观图贴在黑板上.

  学生汇报:总共有9种不同的包法.(见下图)

  师生归纳:按接触面思考:A、B、C各一种;AB、AC、BC各两种.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它是按什么思考的?

  生:按接触面来思考;这样思考有序,不容易漏掉.

  师:还有其他思考方法吗?能不能将问题简化,比如以两个一组作为一个整体,将两个A面重叠(上下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这样就转化为3个长方体的包装问题了,可以有几种包法?

  生: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有3种包法.

  师:大家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还可以怎样考虑?.

  生:哦,我明白了!还可以将两个B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摆,又有3种包法.

  生:还可以将两个C面重叠(前后叠)的长方体看作…….

  生:(抢着说)对,对!它也有3种包法.因此6个长方体共有3×3=9种不同的包法.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这种方式很好,很清楚.

  师:先把2个小长方体看作一个大长方体,那么6个小长方体就可以看作3个大长方体.2个小长方体间的位置不同,就得到了3个不同长方体的包装问题.这种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简单问题,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很重要.

  4.师:现在我们来猜猜,哪些样式的表面积较大、较小?说理由,并算算.

  生:都是C面重叠的包装样式的表面积较大,因为重叠部分面积最小;上图第一列中的A面重叠、AB、AC面重叠的包装样式表面积较小,因为重叠部分面积较大……

  师:哪个表面积更小些呢?

  生:可以算一算.

  师:假设A面面积为6,B面为3,C面为2.

  生:6×2+3×12+2×12=72,6×4+3×6+2×12=66,6×4+3×12+2×6=72.这几个表面积都比较小.

  三、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包装.

  教师取一种物品(火柴),先请大家猜可能的包装样式,再说说理由,结合实际谈想法.

  学生打开一包火柴观察后说,(见图)这种样式表面积小,也就是材料省.

  师:是不是厂商对商品的`包装都考虑节省材料呢?

  生:不一定.

  师:分小组,互相观察带来的其他物品,说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纷纷举例说明:有的考虑经济、实用,有的考虑美观、大方,有的考虑方便……不同的需要就有不同的标准.

  四、小结.

  师:这节课对你有什么启示?

  生:生活中有许多事,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包装这一小问题,学问可不小;我们可以用一定的标准选择方案……

  探究活动

  设计包装盒

  活动目的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活动题目

  某工厂生产A、B、C、D、E五种产品.厂方要设计师设计一种通用的包装盒子,能包装这五种产品中任一种.设计师按要求设计了如下图中所示的包装盒子.

  五种产品:

  包装盒子:

  厂方负责人看了设计师设计的包装盒后,不满意,认为太浪费了,根本不需要设计成十二格的长方体,只要放得下产品就可以了.于是设计师改进了方案,设计了最少体积的盒子.同学们,你们知道盒子的体积有多大吗?(即由几个小立方体组成)形状是怎样的?

  活动方法

  学生利用学具分小组拼摆

  参考答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9篇01-11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9篇)01-11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01-06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01-07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03-16

数学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案03-31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01-07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07-21

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