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教案3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教案1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9页例1,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2.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分析、归纳的能力,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结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通过探索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个猜数游戏,好吗?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不管是几位数,我都能很快的判断出它是否是2或5的倍数。不信可以试试看。
学生报数,老师答,同时请大家验证。
师:同学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惊讶的目光。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计算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
板书课题: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探索5的倍数特征
(1)引入百数表。
(2)出示课件: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写出来。
(3)你们找的数和老师找的相同吗?(课件出示百数表)
(4)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听。
(5)归纳: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6)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请你写一个多位数,并且是5的倍数。
(7)过渡:学习了5的倍数的特征有什么好处?师随机在黑板上写一个数,让学生猜猜它是不是5的倍数。
(8)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过渡:那172是几的倍数呢?请同学验证。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想不想研究?下面我们一起研究2的特征。
2.探索2的倍数特征
(1)猜一猜:根据研究5的倍数特征的经验,你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
(2)课件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小组合作找出所有2的倍数)
(3)汇报后,观察2的倍数的特征,看看你刚才的猜测是不是正确。
(4)归纳:2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5)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2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
(6)填一填: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奇数、偶数的再认识
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来分可分为奇数和偶数两大类,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4.那么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1)在5的倍数中找出2的倍数;
(2)在2的倍数中找到5的倍数。
比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都是看什么?
结论: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课堂小结】
1.现在,你们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吗?现在老师说数,请同学们判断出它是不是5或2的倍数。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提供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继续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求出下面图形的面积。
2.回忆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演示课件:拼摆三角形)
二、设疑引入
教师出示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已标出底和高)。这个梯形比三角形的面积大还是小?相差多少呢?要想得到准确地结果该怎么办?
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三、指导探索
第一部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1.小组合作推导公式。
教师谈话:利用手里的学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提纲:
2.(演示课件:拼摆梯形)
电脑演示转化推导的全过程。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教案3
设计思路:
本册书的相遇问题是在学生初步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数量关系以及会解答某一单个物体运动的问题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本教学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教材上只介绍了其中一种,即”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结果相遇“的情况。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以及理解速度和,同时也为后继学习更复杂的应用题做好准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简析我的设计思路如下
(1)把握好教学要求。教学时要通过学生们认真的观察思考,以及自己动手尝试去做理解相遇问题提中所提概念和掌握求路程的方法。
(2)大量使用多媒体,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演示使学生直观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概念,并真正理解:两人、两地、同时、相向、相遇、速度和等难以理解的概念。
(3)另外本此设计还以图表、图文结合及线段图等多种呈现方式,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生动。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演示,理解“相向运动”“相遇”及“速度和”。
2.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速度和×时间=路程。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会解决与此有关的含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相向运动中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速度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亮亮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口答)?
师问:为什么这样求?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2.芳芳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_____________?
由学生补充问题并进行计算。
二、新知探索
1.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板书:两人
2.对“两地、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相遇”含义的领会
师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两个人行走这段路程有什么特点?提示(1)出发地点(2)出发时间(3)运动方向(4)运动结果
板书:两地、同时、相向、相遇。
师说:正像我们观察到的,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它为相遇问题。现在我们就学习解答相遇求路程的方法。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3.出示例题
A.集体读题,补充问题。
B.指明提取数学信息
板书:相遇时间
C.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试做。得出两种不同的解法,板演。
D.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师: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追问:速度指的是什么速度,时间又指的是什么时间?
4.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认识相互间的联系。
从数量关系上看,思路不同
第一种解法是用亮亮和芳芳的速度分别乘以所用时间,得出两人各自行的路程,然后再加起来,得到芳芳家到亮亮家的`路程。
第二种解法是根据两人同时出发,行走时间相同,可以先算出两人每分钟所行路程的和,再乘以时间,得到两地间的路程。
从数学知识上看,两种解法的联系
算式之间正好符合乘法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
1.看图填空。ppt
甲、乙两人同时由A、B两地相向而行。出发1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65+70)米;出发2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2个()米;出发3分钟,两人所行的路程的和是3个()米;出发4分钟,两人相遇了。这时,两人共走()个(65+70)米,A、B两地相距()米。
A.独立理解“相向而行”。板书相向
B.指名回答,集体反馈。
2.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行45千米,经过4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用两种方法解答下题。
甲轧路机每小时碾压路面36平方米,乙轧路机每小时碾压路面44平方米。两台轧路机同时工作8小时,一共碾压路面多少平方米?
4.
列式是()
A.80×3+65×3
B.80+65×3
C.(80+65)×6
D.(80-65)×3
5.思考题
救护车和小轿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救护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小轿车每小时行驶50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11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教案】相关文章: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教案12-20
数学课五年级教案01-05
数学课教案02-07
数学课的教案03-01
数学课五年级教案(5篇)01-06
数学课五年级教案5篇01-05
大班数学课教案06-01
中班数学课教案11-16
中班数学课的教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