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六年级语文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2-11-30 16:42:12 六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合集1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11个生字、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的中心思想。

  3。品读优美的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本课的生字词,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各种花的图片,最后展示丁香花。

  师: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丁香结》,看看作者赋予了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

  初步了解各种花的特点,为最后的“小练笔”作准备。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

  宗璞,1928年出生,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设计意图:

  散文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以便引出主题,因此这个环节可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可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生字。

  师指导书写“缀、幽、雅、案”等字并组词。

  3。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笨,不聪明,不灵巧。

  愁怨:忧愁怨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读课文。

  (1)文章题目为“丁香结”,文章哪些地方提到了“丁香结”?(2)作者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

  2。指名读第1~3自然段: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它们各是怎样的?

  学生汇报:第1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和宅院里的丁香花,第2自然段描写的是城外校园里的丁香花,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我”住的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3。文章结构。

  丁香结

  赏丁香(第1自然段—第3自然段):城里、校园、屋旁。

  悟丁香(第4自然段—第6自然段):丁香负担着愁怨,人生有“结”才不会平淡无味。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分层并概括层意,促使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

  四、总结感悟。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各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请学生说说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

  本环节,先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地回顾和总结,然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出喜欢的原因,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丁香花的美及丁香花高雅的品格。

  2。体会作者豁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

  2。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作者又赋予了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教师的问题可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学习“赏花部分”,赏析优美语句。

  1。自学提示(一)。

  (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作者描写丁香花时,你感觉哪些语句比较优美?试着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调动了哪些感官?赋予了丁香花什么样的品格?

  2。学生自学交流。学生汇报优美句子。

  3。优美词句讲解分析。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描写出了丁香花的可爱。星星的比喻写出了丁香花的样子。)

  (2)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①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丁香花的颜色、气味)人们在夜色中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②仿照第1句话,补充下面的句子。

  阳光下的野菊花,黄的,白的。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5。从感官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官?(视觉、嗅觉)作者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6。再指名读第1~3自然段。

  三、理解“悟花部分”,总结主题内涵。

  1。自学提示(二)。

  指名读第4~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

  指名回答。

  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描写出雨中丁香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2)丁香为什么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①雨中的丁香妩媚、朦胧,颜色交融,犹如一幅色彩边缘模糊、柔和婉约的印象派画作。

  ②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丁香“化”入雨中的场景使象征愁心的丁香花更加凄楚动人,这样的画面不禁让作者理解了古人常将丁香和微雨连在一起。

  3。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把花蕾丛生的丁香比作人的愁心,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4。研读第5、6自然段,古人为什么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

  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5。理解文章结尾语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这是作者思考后的感悟: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解不开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6。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使学生深入体会“丁香结”的深刻含义。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教师总结。

  丁香的淡淡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这正是我们要找的答案。

  2。揭示主题。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不顺心的事是正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的有益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人生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去感受如雪丁香的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朦胧的丁香结,去体会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全文,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五、小练笔。

  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各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文章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了丁香花的特点,体现出作者的价值追求。请你也选择一种花,调动各种感官去具体描写它的特点。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仿写作文,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板书设计】

  赏丁香(第1自然段—第3自然段):城里、校园、屋旁

  悟丁香(第4自然段—第6自然段):丁香负担着愁怨,人生有“结”才不会平淡无味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习作

  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习作内容,明确习作要求,拓宽写作思路。

  教学重难点

  明确习作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正在一天天长大,一步步走向成熟。有时,我们还会有一种“长大了”的感觉。谁愿意把这种感觉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呢?

  2.创设情境。当然成长也会伴随着一些烦恼,也许你正为不佳的学习成绩而伤心,也许你正为与朋友间的一场不愉快而懊恼……

  二、自主选材,小组合作

  1.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准备写什么内容。

  2.汇报选择的内容。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准备写哪个方面的`内容。了解学生的选择情况,鼓励每个方面都有人选择。

  3.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习作的内容,互相评议一下,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三、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1.代表交流。每个方面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昼说具体。

  2.师生评议。要点:

  (1)是否抓住了“题眼”,写出了自己成长的烦恼;

  (2)内容是否具体;

  (3)是否在叙事的基础上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四、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1.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句话,明确习作要求。

  2.各自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详细了解课文介绍压缩空气的用途及工作原理。

  2、体会行文的严密生动,运用总分段式介绍压缩空气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1、回顾定向。

  2、阅读研究。

  (1)自由读“生产的帮手。”

  出示灯片(风镐、铆钉枪灯片),讨论。

  风镐是谁干什么的帮手?

  铆钉枪是谁干什么的帮手?

  明明是风镐和铆钉枪帮人干活,为什么说压缩空气是生产的帮手?

  使风镐、铆钉枪工作靠的是什么动力?(压缩空气的膨胀力。)

  (2)学习“灵巧的建筑师”。

  为什么称压缩空气为“灵巧的建设师”?它能建造厂房、仓库是靠压缩空气什么特点工作的?(出示课文插图的复印灯片。)

  盖塑料薄膜、橡皮支柱,轻轻吹气,几十分钟就可盖好,快;一放气即可装车,甚至可装入背包,巧。

  工作原理--依赖压缩空气巨大的承重力。

  重点研究“这样的房子用处可多啦!”这一自然段。

  这段几句?围绕哪句的意思写?分哪几方面写?(用处:各行各业可用;随造随拆,搬运方便。)

  (3)学习“神奇的'‘飞毯’”。

  飞毯指什么?与一般汽车比它神奇在哪儿?有什么优点?

  这种汽车开动靠压缩空气为它提供哪两种力?(工作原理:靠升力和推力。)

  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书上讲“将来汽车是--”,而下面紧接着说“这已经不是神话,而是事实”,究竟是怎么回事?

  应肯定地告诉学生用压缩空气开动的车、船已经有了,浙江省也早已试制成功气垫船。

  3、延伸作业。

  (1)书上介绍了压缩空气的三种用途,你们知道它还有哪些用途?

  (2)围绕总起句“压缩空气的用处可多啦”,根据课内外知道的知识,写一段话。

  (3)完成作业本第3、5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一、学习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悟。

  2、积累谚语。

  3、推荐课外读物。

  二、课前准备。

  1、至少各摘抄一个有关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片断。

  2、收集与“诚信”有关的名言警句,可活用在“辩论”运用过的。

  3、根据“课外书屋”的推荐书目,布置学生提前了解相关书籍,给自己喜欢的书籍写一段广告词、一份推荐书或简介。

  三、教学过程。

  (一)对话导入。

  1、读着一篇又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享受着一份又一份美丽的感动,浸润着我们一颗又一颗善良的心灵,真的很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快乐地走进“回顾?拓展三”,进行一场知识大比拼!

  怎么比拼呢?请浏览一下课本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三部分内容。

  2、师生讨论比拼方式与方法。

  3、总结讨论结果:积累警句多的为“收藏家”,朗诵用情的为“朗诵家”,理由说得充分的为“演说家”。

  比拼一:分享精彩片断。

  4、讨论分享程序:朗读精彩片断→分析精彩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分享精彩片断一:环境描写。

  (1)指名读来自课文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学生自告奋勇读来自课外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其他同学再评价、补充。

  (3)再推荐一名学生读自己习作中的精彩片断→自我剖析→说明分享理由。

  教师小结:同学们不仅能用心用情地读,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分享理由,还能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真是厉害!希望各位继续努力,各显神通,争取成为班级中真正的收藏家、朗诵家、演讲家。预祝本次大比拼,人人有所得!

  同桌分享自己收集的环境描写的精彩片断。

  分享精彩片断二:心理活动描写。

  (1)组内分享,注意倾听与评判。

  (2)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班级分享,教师积极参与各小组,搜索“最佳分享者”。

  (3)几名学生向全班交流,其他学生评价、补充。

  (4)教师适时点拨、归纳,关注学生的倾听习惯、评价措辞、补充的方法。

  民主评选第一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并用热烈掌声表示祝贺与鼓励。

  比拼二:读悟警句。

  1、把“日积月累”中的名言警句朗读成诵。

  (1)学生自选日积月累中的一句名言警句,向全班作深入浅出的解释,如同学都举手表示懂了,此生即为本轮演讲家的竞争对手。

  (2)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根据学生实际,难理解的名句进行趣味性操练:同桌互说。

  (3)至少背诵5句中的2句,指名背诵成功者为本轮朗诵家竞争的实力派选手。

  2、朗读课外收集的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

  (1)小组长负责:比比本小组谁收集的名言警句最多,并记录姓名、条数报学习委员,由班长宣布本轮的'收藏家,宣布前请老师鉴定。

  (2)同桌互谈自己收集的名言警句,向小组长推荐优秀者。

  (3)小组长负责:竞选本组最佳名言警句朗诵家。

  (4)各小组最佳朗诵家竞选班级朗诵家,朗诵前由小组长说明推荐理由。

  (5)全班参与评选。

  3、民主选举第二轮的朗诵家、演讲家、收藏家。

  比拼三:推荐优秀书籍

  1、自由朗读“课外书屋”中对《绿山墙的安妮》一书的介绍。

  2、通过谈话提问,了解学生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准备,对文中提及的《根鸟》、《窗边的小豆豆》、《小海蒂》的熟知程度。

  3、知识大比拼──课外书屋中,你认为哪本书最值得推荐?我们来发表演说,说出你的理由。看谁勇敢;看谁最幽默;看谁的书最有吸引力;看谁的书最值得看!

  (1)发表演说要有称呼,有开场白,有结束语;还要注意声音响亮,富有感情;态度自然大方。老师传授秘诀:设置悬念;用自己的话讲而不是读。

  (2)自练。

  (3)自荐,上台推荐书籍。

  (4)学生举手上台挑战擂主。

  (5)评价两位选手,确定新擂主。

  (6)鼓励学生挑战新擂主,再作分析与评价。

  (7)根据小组交流,推荐新的挑战者,产生新擂主。

  (8)推荐本轮演讲家、收藏家、朗诵家候选人名单。

  (9)对当选者表示祝贺。

  比拼四:合创精美小报。

  1、教师小结过渡:

  通过一次一次紧张而快乐的比拼,同学们的收获更多了,体会更深了,对同学的了解更全面了,对吗?我想如果把这一块一块分散的比拼内容进行信息处理,知识整合,制作成一张一张精美的小报,不仅我们的同学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让更多的老师、同学了解我们,认识我们,让他们也获得知识。让我们赶快行动吧!

  2、寻找合作伙伴,要求:

  (1)至少2人,最多3人。

  (2)强强合作或强弱合作,杜绝弱弱合作。

  3、比拼时间为一星期,要求书写整洁,内容丰富,富有创意。

  4、一周后评比,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各若干名。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教育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难点

  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课件

  师生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

  (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四、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

  五、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六、抄写生字词语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简笔画)

  课后反思记载

  在导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上课时,首先出示文题,让学生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合理想象、表达,从而引入本课。学生谈的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有动物,有的认为去访问某个建筑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1、继续阅读理解课文。

  2.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情感教育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重点

  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

  师生活动过程

  一、听写词语,复习引入

  (1)听写词语。

  (2)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走进山林去访友。

  二、读文感悟,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访问了哪些朋友?

  (2)再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随机教学。

  ①第4自然段:重点点拨对树的有关句子的体验。体会作者当时人树相融的感受。

  ②第5自然段: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

  ③第6自然段:难点是体验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④第7自然段:一场突如其来的雨,给作者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也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真是变幻莫测,令人陶醉。

  三、学习首尾,体会写法

  (1)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2)体会写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前后两次写到“满怀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

  四、课外延伸,强化体验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这种类体验,你们也有过吗?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背诵积累,提升感悟

  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下来。

  板书设计:

  古桥——老朋友山泉——姐姐

  清晨访友

  悬崖——爷爷

  夜色归家

  (好心情)

  老柏树——慈祥

  (好记忆)

  课后反思记载

  本课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重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在教授本课以朗读为主,体会句子的含义后以不同形式的朗读为主,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去感悟,体会.尤其是学第五自然段,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学生的想象里非常丰富,而且能读出美感.大多数学生都能背诵课文里的段落。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查阅并介绍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 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穷人》一文,讲述的是什么内容?(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2、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课文可以分为几段呢?

  3、学生讨论,汇报。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的归来。第二段(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第三段(12—结束)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自学:(学生自己学习,掌握生字音形义)

  (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教师教学。检查自学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搁板、魁梧、蜷缩、黧黑

  记住字形:“怨”上下结构,形近字有:苑、碗、腕;“熬”上下结构,形近字有:傲、嗷;“揍”左右结构,形近字有:奏、凑。

  理解词义: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汹涌澎湃: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也用来形容人的感情十分激动。

  心惊肉跳:形容恐惧不安。

  蜷缩:身体弯曲的缩着。

  四、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2、学习文章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质疑

  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穷”字。为什么?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桑娜的一家过着穷苦的生活?

  2、学生自学,在书中标画出相关的内容。

  3、学生汇报:

  文章的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涛轰鸣,狂风怒号,海上正起着风暴,渔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计,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渔,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西蒙一家,丈夫已经死去,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的病死在稻草铺的床边。屋里又湿又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4、有感情地朗读,汇报内容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三、分析桑娜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

  现在,我们就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展开讨论。

  1、出示文章中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出示自学要求:

  (1)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2)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出桑娜的内心活动。

  (3)可以采用课本剧或者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学情况。

  3、学生准备、交流。

  4、汇报展示。

  5、教师总结:这段描写是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作者在这段描写中,运用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展示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6、练习朗读。

  四、分析渔夫的高尚品德。

  1、教师#课件# 导语:桑娜是善良的,渔夫面对妻子的举动,做出了什么选择?

  2、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投影出示文章中的重点句: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4、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

  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商量,也是渔夫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五、总结全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面进行总结。)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分以下三步来谈: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梳理思路。

  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精讲细读,体会感情。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以点带面的导读法,帮助学生读懂全文。

  ⑴学习第一段。

  我先用#课件# 导语把学生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悲惨的生活。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⑵第二段篇幅较长,但内容容易理解。

  所以我让学生继续自由朗读,了解故事的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相互依存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因此,我细扣其中的每一句话,先教给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

  ⑶第三段的故事极富戏剧性,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学生自行品味。

  ⑷文章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学生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不谋而合之时迸射出的灿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定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善于想象是学生最宝贵的思维品质,教师为学生营造了想象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潜能的增强。同时,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为学生的想象奠定了基础,使想象合理化。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的补白练习,了解虽然在沙皇的黑暗统治下,生活穷苦,但是主人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邻居的善良品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课文《跳水》,大家是否记得它的作者是谁?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另一篇文章《穷人》。

  2、板书课题,齐读。课文写的是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下,发生在穷苦劳动人民身上的一件事情。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穷人的生活。

  (1)既然课题是《穷人》,那么,我们先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穷人的生活的。请大家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然后从课文中划出说明生活穷的句子。

  (2)以轮读的形式交流。

  (3)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桑娜一家生活很穷苦。渔夫( )出去打鱼;桑娜( )地干活,可是还只能( )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 )冬夏( )光着脚跑来跑去;他们吃的是( )面包,菜( )鱼。

  (4)虽然课文中没有出现一个穷字,但是桑娜一家的生活真是( )。请你能不能突出穷字,读读课题。

  2、细读课文,了解桑娜的善良。

  (1)虽然,桑娜一家生活只能勉强维持,但是,当桑娜发现邻居西蒙病死了,马上把她的两个孩子抱回自己家。(板书:抱)

  (2)虽然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回到家里,她的心情犹如汹涌澎湃的大海,久久不能平息。让我们读读她的心理活动。

  出示: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轻声读,想想你从桑娜的这段心理活动中读出她的'几种感受?(担心,害怕,坚决)指名读。

  (4)读了桑娜的这段心理活动,大家有没有觉得她的想法不连贯,内容有跳跃呢?那么让我们用文字代替这几个省略号,把她的这段话补充完整吧!

  (5)同桌商量,全班交流。

  (6)请一位学生把这段补白后的内容说完整。

  (7)再读这段心理活动,读出感情。

  (8)课文中写虽然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现在你知道她为什么这样做吗?

  3、学习1127节,感受渔夫的善良。

  (1)桑娜是善良的,她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关心别人,那么渔夫呢?同桌以直接对话的形式,朗读渔夫和桑娜的对话。

  (2)说说最能说明渔夫善良的一个字。(板书:熬)

  (3)如果把这个熬字去掉行吗?

  完成练习,写一写:此时渔夫已经想到:抱回西蒙的孩子,自己将( );桑娜将( );自己的五个孩子将( )。

  因为想到了这些,所以,他用了熬这个字。但是,尽管这样,他还是要把西蒙的孩子接回来。看得出,他和桑娜一样,都很

  三、总结:

  课文写了在沙皇的黑暗统治下,桑娜一家生活极度贫穷,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在我们读者的心里写下了一个端正的人字。(板书:人)请你强调这个人字,再读读课题。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2.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

  4.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音响的录音。

  学生:1.观察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或者是一种自然现象。

  2.准备自己游览风景名胜后的照片与及相关文字资料。

  3.交流第一项内容的同学可以制作头饰。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四篇课文,课文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我们生活在这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世界中,我们也时时在观察大自然的美景,倾听大自然的各种音响,在观察和倾听的过程中浮想联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一”各板块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每一项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想象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然后把看到的、想象到的和感受到的说清楚。

  走进音响世界:说说自己听到的各种各样奇特的大自然的声音。

  回顾暑假生活:主要向大家说说自己暑假游览的风景名胜及自己的感受,特别说说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三)、分块讨论,组内交流

  1.学生自选某一方面内容,按要求进行准备。

  2.同桌或分类进行组内交流。

  (四)、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1.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交流。

  2.选择同一项内容的同学合作向全班汇报。为增强趣味性,选择第一项的.同学可戴头饰合作交流。

  3.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兴很浓,仿佛自己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并融入其中。同学们也有了写的欲望,想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加工整理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选择其中的一项,展开联想和想象,然后写下来,一定能成为一篇佳作。

  (二)、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1、选择话题,确定材料。

  选择“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走进音响世界、回顾暑假生活”三个话题中的一个,确定写作材料。暑假生活有很多可写的内容,这次主要以浏览风景名胜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为主。

  2、大胆构思,精巧命题。

  简单交流本组课文的题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师生共同讨论出一些题目:

  我是一棵××树;小树与鸟的对话;雪的自述;大自然的声音;蟋蟀在唱歌;听雨;游×××……

  3、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学习本组课文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写景的文章,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

  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三)、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四)、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分三大类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五)、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学习重点:

  “诺曼底”号被碰撞后船长是怎样做的?

  学习难点:

  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读、感悟,小组讨论并联系《跳水》一课中船长的做法去考虑,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地引导、点拨。)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录音,进入意境,感受故事内容。

  2、自己读课文,继续感悟。

  (1)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说说为什么印象最深)

  (2)说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说说为什么)

  (3)说说还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围绕中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船长为什么要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这尊黑色的雕像”指什么?有什么含义?)

  (三)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1、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

  关于“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这一问题的交流,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1)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助工作的?

  (“……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个人救出去”)

  引导:从这简短有力的语言中,悟出点什么?

  (能悟出至少两点:工作安排得有顺序,有目标;船长一心为他人着想,丝毫没有考虑自己。)

  指名朗读船长的这番话。

  (2)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船员赶紧解开救生艇的绳索。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你推我搡,险些把小船弄翻了。……人们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在这样的情况下,船长想到用枪帮助维持秩序。“那个男人胆敢冲在女人前面,我就开枪打死他。”这样一威胁,效果果然不错。“大家立刻不作声,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

  (3)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必要。因为如果乱下去,可能死路一条,谁也法救不出去。船长用枪威胁男人,是为了救出更多的人,包括男人在内的船上一切人。结果证明船长没把自己安排在救助人员当中。船长采取这种做法反映了他的机智,和《跳水》一文中的船长一样机智。)

  疑惑一:哈尔威船长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文章指出:"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疑惑二: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哈尔威船长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吗?

  4、揭开两个疑惑我们逐渐开始了解哈尔威船长,我们用四字短语来概括你心中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针对“这尊黑色的雕像”,应探究出如下内容:

  (1)“这尊黑色的'雕像”,指随船深入大海的船长的形象在黑夜中像雕像。

  (2)把结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抓住“钢铁铸成的,纹丝不动”体会船长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再联系前面船长争分夺秒救助他人的情形,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引导:综合全文,船长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在被救助的人眼里呢?

  (3)船长是一个舍己救人、临危不惧的人,在被救助的人的眼里,船长则更加可敬可爱,他的形象与品质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4)用“这尊黑色的雕像”暗示了船长这一人物的品质与壮举深深刻在人们心中,永不磨灭。

  (四)深化认识升华情感

  1、如果你是生还者之一,你想对船长说什么?

  2、如果你是船长,当你随着船慢慢下沉,你会在心里说什么?

  3、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对自己说什么?

  (五)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这个感人的故事。

  2、把学文后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3、摘抄最使你感动的句子或段落。

  板书设计

  21、“诺曼底”号遇难记

  指挥救人:镇定自若

  船长临危不俱、舍己救人

  壮烈殉职:纹丝不动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学会“聿”字。

  3、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三、教学难点:

  领悟诗中蕴含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6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看老师写题目。(师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诗题?

  认读“聿”字。

  齐读诗题,读懂了吗?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题目的?

  3、提到陆游,大家应该不会陌生,他是()代的()诗人。之前,我们积累过他写的哪些诗?还记得吗?选一首背一背,好吗?希望你的背诵能传递出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传递出陆游作这首诗的心情、愿望。(生背诵)

  4、那么陆游想用《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告诉他的儿子什么呢?我们又能从中明白什么道理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

  1、自己先将古诗多读几遍,看看自己读懂了诗中的哪些字、词、句,把自己知道的写在书中,等待与大家一起智慧共享。

  2、谁愿意来读一读古诗?指名多位读。

  3、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呢?说一说和大家一起共享。

  全班交流。

  4、还有自己不懂的地方吗?提出来让大家帮助你解决。

  生质疑。

  5、理解了诗意,你认为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的是什么呢?(板书:学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实践)

  6、这首诗是作者在冬夜读书时的感想,也可以说是一种灵感,我想问一问同学们,陆游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告诉他的.儿子这些呢?你能走进陆游,走进他的内心想象一下,他当时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想象,发言。

  7、同学们的想象使诗歌更加立体起来、丰满起来。请大家看插图,在一个冬天的深夜,陆游在灯下专心读着书,突然有了一些感想,于是奋笔疾书,之后便叫来自己的儿子子聿,把他想到的告诉他的儿子。他会怎么说呢?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注意你的语气和态度。

  (1)指名说

  (2)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

  8、请你也来语重心长地读一读古诗吧。

  指名读,评价。

  背诵。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积累陆游其他的古诗。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要记叙的是我国的科学家钱学森是怎样克服种种阻挠坚持要回到祖国,并决心用自己的专长来建设祖国的,要求学生从中体会到他强烈而又真挚的爱国之情。学生着重要通过各种课外资料来理解钱学森的事迹,从而体会到他的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钱学森的爱国之情。

  2.联系课外资料,结合具体的内容展开讨论,钱学森是怎样冲破各种阻挠,坚持回到祖国的。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4.进行写话的训练,使读、说、写在课堂上合为一体。

  教学重点、难点:

  1.品读课文,联系课外资料,结合具体的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钱学森的爱国之情。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到感情朗读。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本节课上,紧紧抓住这两点来组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读、说、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设计思路:

  抓住课文中钱学森说的两段话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联系自己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以及课内补充的.阅读材料,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4课——(齐读课题)钱学森。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钱学森爷爷有哪些了解呢?(指说)

  二.精读课文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悟

  1.过渡:的确,钱学森爷爷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他的许多事迹都让我们为之动容。请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课文,在自己受到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这句话的旁边。

  2.生自读感悟,师巡视。

  3.把自己的感受与同桌交流交流。

  (二)抓重点语句,品读感悟。

  1.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划出了钱学森爷爷说的两段话,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2.投影出示: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3.仔细读一读课文第2自然段,联系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

  ①这句话是什么时候说的?

  ②钱学森是怎么做的?

  ③钱学森这样做是为什么?

  4.大家理解得都不错,能不能通过朗读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呢?自己试着读读看,或者读给同桌听听,互相评点评点。

  5.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爷爷的这种愿望更加强烈起来。一起来看看他说的第二段话。

  出示: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6.请反复地读一读这段话,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①“日夜盼望着”“终于”希望祖国早日走向光明,时刻关注着祖国。

  ②“祖国现在是很穷”说明非常了解自己的祖国,虽然身在他乡,却时刻注意、关心自己的祖国。

  ③“我们——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说明他有强烈的责任感,自己是祖国的一份子,就有责任来建设她。

  ④“应当”语气坚定,意志坚强。

  7.说得真好!钱学森爷爷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自己的祖国,再细细地读一读课文3-4自然段,你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交流:从3、4自然段中体会到了什么?

  ①身在他乡,仍然和祖国的人民一起欢度佳节。

  ②留学生们非常思念自己的祖国。

  ③他们为祖国的胜利而兴奋,对自己祖国美好未来充满希望。

  ④钱学森爷爷很想回到自己的祖国,用自己的专业来建设好自己的祖国。

  ⑤面对别人的劝阻,钱学森不但没有动摇,反而更加坚定地劝说别人,发动别人回国。

  ⑥比较当时国内外的情况,两者相差太大了,然而钱学森没有这样想,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来建设自己的祖国,祖国需要她的儿女们为她创造。

  8.说得多好啊,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钱学森爷爷在说这些话时语气十分坚定、诚恳,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的这段话。

  (配乐齐读,《我的中国心》)

  9.可是,野蛮的美国人怎么肯轻易地放走这样一位高科技的人才呢?他们想尽办法来阻挠他。拿出“补充阅读材料”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吗?

  (虽然外国人横加阻拦,但钱学森仍然保持坚定的信念,利用一切机会争取早日回国,让人非常感动。)

  10.正因为他的诚恳和坚定,在他的努力下,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你准备怎样读好这一段?自己试试看!

  ①自由读;

  ②指读;

  ③评议,“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读出钱学森渴望回到自己的祖国,盼望早日为祖国的航空事业作出贡献的迫切心境;

  ④配乐齐读(《我的中国心》)

  11.回国后,钱学森爷爷尽心尽力为祖国人民服务,取得了不少成就,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写话练习:

  此刻,你心里一定有很多想法,一定有很多话想对钱爷爷说吧,把它写在书上。(配乐直至最后)

  交流。

  三.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一起读了《钱学森》这篇课文,感受到了他那真挚的爱国之情,其实,在我们祖国发展的历史上,像钱学森这样的爱国赤子还有很多,他们也有许多感人的事迹,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资料,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一、交流预习情况,确定学习本课的方法

  ①指名读文,读后评价: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②交流: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初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③过渡: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争取讲得和故事一样精彩。

  二、把握故事的基本内容

  ①自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空行。想一想:“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送情报的?

  ②重点读课文的一、二部分,看看“夜莺”是怎样迷惑敌人,为敌人带路和怎样与游击队联络的。

  三、复述课文

  ①分小组讲,讲后评价,主要看是否把握了故事的基本内容。

  (一) 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给大家介绍一个朋友:这种体态玲珑的.鸟叫夜莺。夜莺又名黄鸟,它模样漂亮,歌喉清脆甜美,是鸟类中有名的歌唱家之一。听,(播放夜莺的叫声)这清脆、宛转的叫声就是夜莺的歌声。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夜莺的歌声》。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文中的夜莺是指鸟吗?

  (不是鸟,而是一个小男孩。)

  课文写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中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请同学们把《词语手册》翻到50页,读一读,了解了解苏联卫国战争。(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感知内容

  (三)品词析句,感悟品质

  1.故事中的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一个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孩子,却沉着机智地与敌人斗志斗勇,真是了不起啊!让我们聚焦第一部分引诱敌人,课文的字里行间,你从哪些地方捕捉到他的机智勇敢?读一读,画一画,圈一圈,也可动笔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学生汇报,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 语言描写

  2.动作描写

  3.神态描写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快活是什么含义?真的很快活吗?)

  小夜莺在敌人面前一点也不害怕,他的神情很自然,可见小孩的胆量非常大。

  (德国军难道一点儿也不可怕吗?)从文中找出依据。

  (四) 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我们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感受到了机智勇敢的小夜莺。文章从开头到结尾都贯穿着“夜莺的歌声”,它是文章的线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关于夜莺歌声的句子,理解夜莺歌声的不同作用。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生字新词“抗属,良民证,验讫,呆板,戳记,忌讳”

  2、了解照片的来历和用途,感受劳动人民痛恨侵略,渴望幸福与自由的思想感情及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

  3、学习用简洁的对话来开展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距保定七十公里处有一个享誉全国的5A级旅游景区。这里碧波荡漾,水天一色,簇簇荷叶随波荡漾,密密的芦苇随风摇曳。美丽的白洋淀孕育了一个如荷花般清新美丽的文学流派这就是“荷花淀派”,而她的代表人物就是生于此长于此文坛巨匠孙犁先生。今天我们就跟随孙犁先生的美文《相片》,走进六十多年前的白洋淀,了解那时的事。认识那里的人。

  二、看标题,猜内容(提前预想,提高兴趣)

  三、自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勾画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和上下文理解其意义,并整理在积累本上。

  2、概括回答本文的主要人物及其事件

  3、说说本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力求从文中找出依据)补充资料:

  四、探究相片,品味人物

  1、从文中找出有关相片的信息:相片的来历,相片中的人是谁 怎样的神态 照相时的心情照相时的情形,相片的最初用途,相片的'反映了什么?相片的最后用途是什么,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与性格。

  2、读了课文我们只知道青年妇女要“我”代信件,却不知最终怎样写的,请你为她代出来。(注意书信的格式细致问候,追忆往事,表达心愿,殷切鼓励)(写作基于阅读,从阅读延伸开去,把写信作为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及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赏析语言 学习写法

  引:本文情节的展开、人物的刻画都运用的是什么描写呢?

  探究语言描写的方法

  1、人物语言有什么特点?(句式长短上,所选取的语言的表现力上)

  2、“某某说”的位置

  3、对“说”的修饰语

  六、归纳总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生字新词---------------------------------

  2、你思想上有什么收获

  3、你学到哪些写作方法

  七、检测题

  1、解释:验讫 注音 哆嗦 忌讳 看拼音写汉字chuō记( )

  2、本文主要的事件是什么?用一两句话来概括。

  3、远房嫂子为什么要将良民证上的照片寄给前方打仗的丈夫?

  4、本文描写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倒数第二段抬高声音说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教学反思

  《相片》叙述了一位农村妇女给战士给战火中的丈夫寄相片,写信的事,借以表达老百姓对战争的痛恨,对幸福和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在授课进我以“文中是怎样的一张相片?这张相片的来历是怎样的?那封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青年妇女为什么要在信中夹寄这样一张相片?”为中心话题。学生通过多种方式阅读进行批注,然后同桌,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做出引导,师生共同感悟课文,教学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文章中中年妇女简洁的画语来刻画人物性格时,年轻妇女说话时的神态的变化,同“笑着说”,“嘻嘻地笑了”到“郑生地说”,理到“抬高声音说”的变化,如果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去读,就更能体会到中年妇女的崇高形象得以完美的体现。在这一点上,没有把握好。

  2、应该抓住青年妇女“高声说”,进行朗读指导,“为什么中年妇女要高声音的说”从而让学生体会青年妇女激励丈夫在前方勇敢杀敌,可以看出中年妇女是多么痛恨战争,对幸福和自由的渴望与追求。我在这段教学中学生朗读不到位,以至于学生感悟不深刻,东一句西一句,说不到正点上,如果让学生再小组读,互读,细读,就会更好了。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教学准备:课件

  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大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美丽的花,请看大屏幕,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jiā)竹桃)

  没错,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我国当代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3、过渡:咱们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大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3、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课件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3、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4、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接着来领略她月下的风采吧。

  五、境中悟幻,启发写作

  1、老师范读,你看到了什么?

  2、你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

  3、学习作者想象丰富

  六、拓展延伸,深化感情

  1、这么美妙的墨竹作者怎么能不喜欢呢?

  2、自然界中,还有好多事物像墨竹那样值得赞美的,如青松、腊梅、荷花、仙人掌、小草、蜜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美丽的花,请看大屏幕,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jiā)竹桃)

  没错,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夹竹桃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有没有同学对这个名字感兴趣?请大家结合图来研究研究,说说你的想法。(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人们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3、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观察她,看看她是什么样儿的,你觉得她怎样?(根、干、枝、叶、花)。

  4、我国当代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学生交流大意。

  3、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4、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夹竹桃“花”的自然段,在开头画上三角符号。然后读读这些自然段,看看夹竹桃的花有什么特点。

  5、学生讨论:第2、4、5自然段。(花的特点暂不讨论。)

  6、过渡:咱们六(1)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大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你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她是什么样儿的呢?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自读自悟,夹竹桃的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生交流讨论:(联系画面)红色——火;白色——雪;不相容——融洽。(俗话说“水火不相容”。)

  4、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5、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邀请几位“诸葛亮”出主意)。

  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自读自悟,这段写了什么。夹竹桃花期很长。(用最简练的文字来概括)

  3、用“~~”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词句,自读自悟: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是怎样读出花期很长的。

  4、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5、讨论:

  (1)、又开出、又长出(注意这句话中句号若是改成省略号就更准确地说明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2)、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

  (3)、无不奉陪。(课件出示文字。)

  6、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百多字,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离题”的内容呢?(课件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7、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8、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五、设置悬念: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她月下的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板书设计:

  夹竹桃

  花色——奇妙有趣

  花期——韧性可贵

  花影——?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的基本含义。

  2、学习用简洁的对话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依据“由预习而提问——由提问而入文——随精读而深化”的教学程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以青年妇女为代表的老百姓对战争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

  教学重难点

  课文中提到的“相片”的主要内容和代表意义,感受以青年妇女为代表的老百姓对战争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辨析,背景渗透。

  由“相片”做引线,展示抗战时期的一组图片,包括敌人封锁中的村镇、炮火轰炸后的城市、遭受屠杀的民众、抗击敌人的战士、支援抗战的民众等。

  学生谈观感。

  生:抗日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二、检查预习效果,了解学情。整体感知课文,交流质疑。

  1、初读课文,学生思考并交流:用上“我、年轻妇女、信、相片”说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生:一位年轻妇女让我给她的丈夫写一封信,信中加了一张小小的照片。

  2、小组交流预习中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解决浅层次问题。归纳出不能自学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问题,相机归纳。

  师:有几个小组谈到了:崇高的心意的怎样的?这三个小组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一个。

  1)崇高的心意是怎样的?为什么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与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师:有一个组提到了良民证,它代表了什么,人民为什么如此恨它,要焚烧它?另一个组的问题和这个问题是相似的。归纳:

  2)良民证代表了什么?人们为什么焚烧它?

  师:有一个组提到为什么要给他们寄这样一张相片?为什么以相片为题?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信封信纸用起来是如此不方便,而又非用不可?

  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非要用这张相片?

  师:问题提出来了,要解决问题还要靠——

  生:读书解决。

  三、品读课文,具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1、以“这是一张xxx的相片”为话题,“说话要有理有据”为发展语言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并抓住重点句段,相机进行朗读的指导。

  本环节教学主要注意点:

  (1)要求学生给出一个概括性的结论,并“有理有据”地依托文本谈出个性化的见解。

  (2)抓住“良民证”“验讫”等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充分联系时代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抓住重点的语段进行朗读练习,通过资料补充、边读边想等方式,指导学生把文本“读明白”。

  预设点:

  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是糊窗户剩下来的纸,亲手折叠、裁剪成的。可是她们看的非常珍贵,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

  师:请同学们先想想:这是一封什么信?为什么要用特别的信封信纸,还要加上一张特别的相片,表达特别的心意。

  师:哪里写出了信封信纸的特别?

  生:在第一段。

  生读。

  师:还有哪里?

  生:第二段也有。

  生读。

  师:第一段中的抗属是什么?

  生:抗日战士的家属。

  师:哪一句具体写了信封信纸?

  生: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是糊窗户剩下来的纸,亲手折叠、裁剪成的。可是她们看的非常珍贵,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

  师:为什么非用这个写不可?

  不用这种纸行不行?再读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

  师:为什么用这个不可啊?

  生:是因为她们看的非常珍贵,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

  师:这个问题明白了?只有用这样的信封信纸才能表达他们的心意。

  预设点:

  验讫

  我看了看照片,又望了望她,为什么这样一个活泼好笑的人,照出相来,竟这么呆板阴沉!我说:“这相片照的不像!

  那是敌人在的时候照的,心里害怕得不行,哪里还顾得笑!那时候,几千几万的人都照了相,在那些相片里拣不出一个有笑模样的来!

  她这是从敌人的“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敌人败退了,老百姓焚烧了代表一个艰难时代的“良民证”,为了忌讳,撕下了自己的照片。

  师:那天,我的一个远房的嫂子来让我写信。除了这样的信纸信纸以外,还有一张小小的相片,这张相片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读3至5自然段,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生默读。

  师:有的同学边勾画边在重点的地方加了标记。有的同学还边勾画边做了批注。我们交流一下:

  生:我勾的第3自然段这。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师:同学们,“讫”是什么意思?

  生:讫就是说结束终了。

  师:“验讫”呢?

  生:检验结束了

  师:谁检验结束了?

  生:敌人检验结束了

  师:戳记是什么意思?

  生:印章。

  师:他们是怎样检验照片的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生读。

  师:还有勾其他句子的?

  生读:“我看了看照片,又望了望她,为什么这样一个活泼好笑的人,照出相来,竟这么呆板阴沉!我说:“这相片照的不像!”

  师:难怪我说这照片不像,比现在还老。从这里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眼前的这个女人本来挺年轻,可她宁愿给自己的丈夫看自己老些的样子,就是因为她想让丈夫看看她被战争折磨的样子,鼓励他能坚决地勇敢地去打仗,把敌人都打退喽,以后才能过更好的生活。

  师:还有哪里写出了人物的表情?

  生:第六自然段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那是敌人在的时候照的,心里害怕得不行,哪里还顾得笑!那时候,几千几万的人都照了相,在那些相片里拣不出一个有笑模样的来!

  师:敌人在的时候,不是只有这一张相片啊,几千几万人在照相啊,但却拣不出一个有笑容的,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是啊,所有的人都哭丧着一张脸啊,这相片是怎样照出来的?

  生:照相的时候,敌人拿着刺刀在身后。

  师:读读这段好吗?

  生读。

  师:不照行不行?再来读一读

  生:不行

  师:读读这段

  生读。

  师:想象敌人拿着枪刺逼着的情景,自己再来读读这段。

  生读。

  师:同学们,拿枪刺逼着照的相片用在了何处呢?你找到了吗?

  哪段写了?

  生读:这是从敌人的“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敌人败退了,老百姓焚烧了代表一个艰难时代的“良民证”,为了忌讳,撕下了自己的照片。

  师:良民证是什么,有了解的吗?

  生谈自己的看法

  师:如果不带良民证会怎样?

  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良民证是一种进出的证件,像身份证。

  师:不是身份证,还有补充吗?

  生:这是一个良好居民的证明

  师:谁发的?

  生:日本人。

  师:日本人定义什么样的人是良民?

  生:不反抗日本人,不心怀不轨的人。

  师:心怀不轨是贬义词,不能用到这里。

  出示良民证的图片:我们看看日本人颁发的良民证。

  看图片。

  师:良民证没有什么特别,可是姿势有特别的地方。 这是什么姿势?

  生:举手投降的姿势,

  师:难怪文章的良民证加了引号,也难怪老百姓把良民证统统都烧了。再读读这段

  生:自由读

  师:知道良民证代表了什么了吗,这个问题我们解决了,到底是一张什么样的照片知道了吗?

  师总结照片的样子

  2、围绕“为什么寄这样的一张相片”这一问题展开思考,引导学生理解“相片”的代表意义,体会那位年轻妇女的思想情感,也体会作者的情感。

  本环节教学应注意:

  (1)继续强化“说话要有理有据”的要求,引导学生既概括性地谈出相关的结论,又依托文本进行说明。

  (2)注意文中体现人物情感的'重点词语和段落,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中悟情。

  预设点:

  “就给他寄这个去!”她郑重地说,“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是什么样子!你看这里!”

  她走过来指着相片角上的一点白光:“这是敌人的刺刀,我们哆哩哆嗦在那里照相,他们站在后面拿枪刺逼着哩!”

  叫他看看这个!”她退回身去,又抬高声音说,“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敌人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让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师:她为什么把这张照片寄给远方打仗的丈夫?她是怎么说的?赶紧看看书上的话吧。

  生:这个妇女是这样说的:“就给他寄这个去!”她郑重地说,“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是什么样子!你看这里!” 她走过来指着相片角上的一点白光:“这是敌人的刺刀,我们哆哩哆嗦在那里照相,他们站在后面拿枪刺逼着哩!”

  师:听出来了,我们在家里受的苦可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呀。她郑重地说,谁读一读

  生:读“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是什么样子!你看这里!”

  师:除了这段,还有哪段表达了青年妇女的心意?

  生:第十一自然段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十一自然段

  师:真是发自内心的呼喊哪。

  这位妇女刚刚介绍照片的时候还是笑嘻嘻的,后来变得庄重起来,现在又抬高了声音,谁再来读一读?

  生:叫他看看这个!”她退回身去,又抬高声音说,“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敌人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让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师:知道青年妇女为什么要寄这样一张相片了吗?

  青年妇女的心意到底是什么样的,谁来读一读。

  生读:“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敌人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让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师:这照片师千千万万照片中的一张,这心意也是几千几万老百姓的心意啊,“叫她看看这个,她退回身去,又抬高了声音说——

  生: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敌人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让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师:我们已经知道为什么要寄这样的相片,那为什么以相片为题呢?你来说一说。

  生:她是想激励她在前线打仗的丈夫,相片代表了她们的心意,所以用相片作为文章的题目。

  师:用什么激励?

  生:用相片……(略)

  生:我认为主要是将从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而且更要表达了激励前方的战士们的心意

  还代表了那个艰难的时代。

  所以以相片为题。

  师:这张相片表达了青年妇女崇高的心意,为什么说这和英雄气概相当?

  生:这种英雄气概就是不怕日本人的进攻,保护老百姓。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意,同学们想一想,青年妇女是在积极鼓励丈夫,前方的战士积极得打仗,保护着人民的生活,所以,我觉得——

  生: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才能和那为人民的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师:请大家再读一次。

  读:我觉得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才能和那为人民的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四、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布置第二课时学习任务。

  1、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思考:这位年轻妇女会在信中对她的丈夫说些什么?引导学生从追忆往事、表达心愿、殷切鼓励、细致问候等角度思考。

  2、布置作业,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

  (1)推荐阅读孙犁的《荷花淀》、《采蒲台的苇》等文章。

  (2)阅读有关抗日题材的作品,或采访年长的人士,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处于敌占区的老百姓的生活情况。

  (3)回忆信件的格式,了解家信的特点,有条件的可以找一封家信读读。

  第二课时

  一、回味全文,延展情感。

  1、学生诵读全文,再次感受本课语言的魅力,感受文章深沉的情感。

  2、读后交流:用年轻妇女的口吻来简要复述这件事。

  二、交流资料,准备“写信”。

  检查第一课时作业完成的情况,组织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交流:

  1、交流抗战时期敌占区老百姓的生活情况。

  2、交流信件的基本知识,了解家信的特点。

  3、进一步进行想象练习,说说这封信中可能会谈到什么。

  三、写书信,交流评改。

  1、学生写书信,教师个别指导。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上册教案01-17

语文上册教案03-05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1-21

小学语文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7-30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2-19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6

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01-09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05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01-06

语文a版六年级上册教案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