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语文教案>五年级语文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2022-11-07 13:07:37 五年级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了两个农夫在秋收后都从自己角度出发,一个认为趁天冷之前卖牛可以从中获利,另一个认为天冷前买牛节省金钱。买卖成交后,两个农夫却分别得到了不同的结果。

  教学目标:

  1、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看待问题,处理事情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换个角度从别人的立场审视问题,从长远打算,经过深思熟虑后在做出决定,同时还不能强调偶然的因素。

  2、理解课文的内容,积累本课中的佳词佳句。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不同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揭示看待问题,处理事情。

  教学策略:

  放手让学生自学本课,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哪里有不懂的地方,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相机的进行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展开讨论:买牛者和卖牛者还应该想到什么?用个农夫提建议的方法写一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古诗两首。

  2、默写两首古诗。

  3、说一说

  从前面的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课文《两个农夫》,看看从这篇文章中你又会有哪些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遇到重要的词句勾一勾画一画,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说说你初读后有哪些收获和疑惑?

  三、理解课文

  1、画出两个农夫买牛、卖牛的原因。

  (1)你认为他们的想法合理吗?为什么?

  (2)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从书中划出相关的语句,感情读读,将自己的.感悟可以写在旁边。

  (3)这两个农夫最后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为什么?他们还应该想到什么?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2、围绕着文章的中心: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看待问题,处理事情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换个角度从别人的立场审视问题,从长远打算,经过深思熟虑后在做出决定,同时还不能强调偶然的因素。

  抓住关键的词语,人物的语言来理解体会。

  四、发散思维

  卖牛者和买牛者还应该想到什么?(提示:从双方都能得到的利益提建议)

  小组讨论交流

  五、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作业设计:

  将你的建议写下来。

  板书设计:

  两个农夫

  卖牛者

  买牛者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二、重难点:

  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

  “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新课讲授

  1、解诗题,知诗人。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

  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泊船瓜洲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 学生:积极交流。

  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简介王安石。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二)解诗题

  学生:理解“泊”的意思。进而解题: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 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是学习古诗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

  三、读诗文,明诗意

  (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二)同桌交换意见。

  (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

  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

  2、共同动手正音。

  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

  老师: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近了,往下读。

  学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

  绿:吹绿、染绿。

  还: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

  老师: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

  5、回过头复习“泊、间、数、绿、还”几个字的意思。

  6、再次轻声读诗,然后拿出课堂笔记本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写成后交流。

  诗意:(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四、入诗境,悟诗情

  1、引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描绘的画面。

  老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

  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

  学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

  老师: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3、读中领悟诗情

  老师: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

  学生: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

  4、老师小结:“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能马上回到家乡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

  《长相思》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题

  (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词

  1、要求:

  ⑴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

  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三、初读后想象

  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四、悟词意

  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⑴ 作者的“身”在那里?

  ⑵ 作者的“心”在那里?

  3、学生再谈体会。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五、想象画面

  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朗读。

  4、写片段:

  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5、再读。

  六、课堂延伸

  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校长扬州之行的一大发现,某次偶然的机会向本人推荐,本人初看教案,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决定一试。在此之前我从未曾想象到,一首简简单单的词,能上得如此之丰满,如此之浑厚,如此之动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断的起承转合的节奏变迁中咏唱着那一份情感,让激越的思绪不断飞扬,不断扩散。

  读是这节课的元神,是这节课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诗词教学依托载体是读,所以我对读的训练是足够的,并都尽量做到每一次读都解决一个问题。从读准字音到理解词意的读,从感受身在征程到心系故园的读,从领悟故园梦美到征程心碎的读,一个“读”字里,把作者纳兰性德思乡的情切、思乡的无奈、思想的痛楚表现得一览无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学习了《窃读记》,我们认识了一位热爱阅读的同龄人,和她一起体会了窃读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这堂课,我们又将结识一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接下来,请大家随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爷爷的家,静心聆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生齐读课题。师: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作者的?生提问:小苗是谁?大树是谁?他们在对话中都谈了些什么等等。师总结:读书就是要具备这样的素质,边读边疑,最后又在读中解决疑问,那才是真正的读书高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接下来,请大家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课文。师:刚才读书的时候大家都非常专心,接下来我要考考大家,看看是不是把课文读顺了。 屏幕出示下列词语: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三侠五义 绿林好汉 一百单八将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滚瓜烂熟 偏科师:看来读通课文不是难题,谁能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生回答。(师板书:苗苗 季羡林)师:对于季羡林爷爷,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家搜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分享搜集的成果。生互相交流。

  (三)、深入感悟,明白道理 接下来,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在阅读的过程遇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待会咱们一起解决。(屏幕出示):在对话中,苗苗同季爷爷交流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见解?你的感受又怎样?完成以下表格苗苗的见解 我的感受 季先生的.见解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c.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生小组合作并讨论交流。(师板书:阅读、偏科、外语和古诗文)

  (四)、深入浅出,辩论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做个鉴定(屏幕出示):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再比较一下,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师总结: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对我们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有人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屏幕出示)阅读,是——,为我————。 阅读,是——,让我————。

  (五)、品味题目寓意。  比较:“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苗苗与季羡林的对话”,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 讨论交流,揭示寓意。96岁的季羡林爷爷只有一只眼睛有视力的情况下,还天天坚持在病床上看书写作。20xx年7月11日,98岁高龄的季爷爷永远闭上了眼睛,但他对我们青少年的殷殷期望却永远会留下来,并影响后来人。(课题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六)、写作结构剖析 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式。一般的访谈录在课文前一般都要标明时间、地点以及采访的对象等等。

  (七)、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诚如《窃读记》中那位老师说的一样:“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作业:

  1、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2、制作一张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教学总结】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个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先生的“访谈录”, 全文运用对话形式,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完全口语化。这两个人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苗苗的天真、可爱和季羡林先生的和蔼、亲切及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访谈录”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文体,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羡林先生来朗读课文(他们读的时候教师读旁白,学生采用直接对话的形式),其他学生都捧起书认真听对话内容。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读得自然。

  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季羡林先生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等。在议读中,学生不断地进步与升华,总的来说课堂效果还算好。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一位华侨老人浓郁的山河故土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学习课文的叙述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华侨老人浓郁的山河故土之情和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三、教学准备:余光中《乡愁》、马思聪《思乡曲》《我的中国心》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板书:的圣诞包裹)孩子们,圣诞节快到了,如果让你选择,你想要一份什么样的圣诞礼物?

  2.你们可真会选礼物,而有人却选择了一份奇怪的圣诞包裹,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播放《思乡曲》)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这优美的旋律,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奇怪的圣诞包裹》,(板:奇怪)去解开他神秘的面纱。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交流

  1.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圣诞包裹是奇怪的?

  2.小组合作交流: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3.全班交流:圣诞包裹之所以奇怪,是因为包裹中是一袋故乡的泥土和一些菊花种子。(板:泥土、菊花种子)

  4.师:难怪家明和妹妹会哈哈大笑,圣诞节叔公什么都不要,就要泥土,还千里迢迢寄到美国去,泥土能值几个钱呀?孩子们,请问这泥土值钱吗?

  5.交流“泥土”的意义:

  A.在旁人的眼里,这泥土或许不值钱,可文章却说:这泥土能用金钱来衡量吗?(出示句子)这句话什么意思?请你把它改为陈述句。

  B.在谁的眼里泥土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是无价的?是啊,在叔公眼里这泥土比什么都珍贵,请画出文中叔公珍爱泥土的句子读一读。

  C.指读句子,体会感情。孩子们,有人说,一句话一颗心,你从这句话中能感受到的是一颗怎样的心呢?(板书:浓浓的思乡情)

  D.指导朗读:“虽然外面是火树银花……还有那浓郁芬芳的乡土情!”

  E.是啊,故乡的土地是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故乡的泥土是游子行禳里的珍藏,无数的游子道出了共同的心声。请看――

  F.出示幻灯,拓展阅读。

  G.导读上句。正是对家乡故土爱得深沉,叔公在来信中说:――

  6.继续交流。读到这里,我们终于明白了叔公来信要家乡泥土的情愫了,而叔公要泥土干什么?(种中国菊花)美国的花种也很多,他为什么偏要种中国菊花呢?请找出文中写菊花的句子读一读,细细品味。

  A.学生读画句子。“我得小心栽种……那傲霜枝的中国菊花呀!”

  B.你喜欢菊花吗?为什么?文中哪个词语写出了菊花的.品格。再看看人们是怎么评价菊花的。(幻灯出示菊花资料)一起读读。

  D.正是菊花有着"珠蕊丹心耐寒侵,玉骨冰肌傲霜立"的品格,所以受到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的青睐。(出示咏菊句)

  E.而叔公对菊花更是情有独钟,不仅是因为菊花的品格吸引了他,更重要的是,中国菊花是的象征。

  F.请再读读这句话,此时此刻,你又感受到了一颗怎样的心?

  G.指导朗读上句。

  H.配乐朗读叔公的信。是的,对一个思乡情深的海外华侨来说,泥土是他的根,菊花是他的梦,让我们再一次深情朗读叔公的信,去感悟他那份浓浓的乡情,去触摸他那颗拳拳的爱国心吧。

  三、联系阅读,深切感悟

  还有人说,一件事一片情。课文还有哪些事情也体现了叔公的这份思乡情结?

  1.学生自读课文。

  2.交流体会。

  A.教家明说北京话。

  B.站在落马洲山头北望祖国。

  3.这两件事是通过家明的回忆来叙述的,这种写作方法叫插叙。

  4.教师讲述舅舅故事。

  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情结,不仅仅是叔公心头永远的痛,也是所有海外游子的抹不掉,挥不去,刻骨铭心的烙印。许多游子为此魂牵梦绕,创作了许多的诗词歌赋来表达心声。台湾的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的一首。

  四、拓展阅读,体会感情

  1.播放《乡愁》,欣赏阅读,体会游子思乡爱国之情。

  2.而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所有游子的心声,让我们在张明敏的歌声中根据叔公的信,想象第二年,叔公一家将会是怎样过圣诞的?叔公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

  3.学生练笔。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圣诞节又到了,叔公

  板书设计:

  泥土浓浓的故乡情

  奇怪的圣诞包裹

  菊花种子拳拳的爱国心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①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促进学生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②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重点

  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

  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教学准备

  教师活动预设

  执教者个性化调整

  教学环节

  一、铺垫孕伏.

  二、探求新知

  三、实践应用

  四、全课总结

  五、拓展练习

  六、作业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同学们,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在这次“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组内讨论,人人参与

  ①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

  ②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对个别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让其发言。

  ③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④推荐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代表的发言能取得好的效果,小组成员可集体出主意、想办法,使发言的内容更全面、更精彩。

  全班互动,交流评价

  ①提示互动内容:

  《窃读记》中的小女孩,在书店里品味了“窃读”的快乐,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小女孩,在对长辈的访谈中获得了读书的启示。如果你采访了身边爱读书的人,你可以和同学交流采访的经过,谈谈采访的心得体会。

  ②全班互动。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

  开展辩论,启迪思维

  ①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同学们摆事实、说道理,咱们可以展开一次辩论。

  ②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指导、点拨。

  ③师总结: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

  第二、三课时 习作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大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一个角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①学生默读提示,划出习作内容。

  ②出示习作内容:读书故事;采访记录;记一次辩论活动。

  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①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③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④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每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誊写作文,制作小报

  ①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抄写在作文本上。

  ②整理习作和资料,小组合作办一期“读书乐”为主题的手抄报。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学习目标:

  ★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

  ……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一、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三、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五、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完后,想想、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读这一部分?为什么这么读?

  生1:老师,我喜欢读的.是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总是问母亲:'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呀?'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喜欢读这一句子。

  生1:因为我从这个句子体会到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

  师:那你觉得该怎么读?

  生1:我觉得这个妈字应该读长一些。学生试读。

  师: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2:我觉得这个妈应该读得短、快一些。

  师:为什么?

  生2:因为读得短、快一些才能读出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学生试读。

  师: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生3:我觉得这个妈可以读得长一些,不仅可以读出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也可以读出作者的撒娇。学生试读。

  师:请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全体学生试读,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设计理念:

  1、探究学习。

  强调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探究,自己体验,在探究中获得自己的感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合作学习。

  重视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重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充分发挥群体中每个成员的作用,通过合作学习,加深理解,加深体验。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解决重点问题。

  3、情感体验。

  挖掘文章本身的情感因素,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参与和情绪体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受到文中情感的感染,而且能体会到探究和发现的快乐。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的词句段,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明确文章的中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及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新课文──《落花生》。教师板书课题。

  “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吃的花生。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呢?你们查资料了吗?生简要回答。

  教师出示花生成长的图片,边出示边简单讲解。现在你知道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了吧。

  二、看音像资料,整体感知课文。

  师:我们知道了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下面我们来看课文的音像资料。看了以后,你来说说和预习时相比,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师:音像资料看完了,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三、学习课文,解决问题,指导朗读。

  1、读自然段,激励发现问题。

  师:我们看了音像资料,对课文有了一定的了解。要想对课文有深入了解,光看音像资料还不够,我们还要自己读书。

  教师出示学习建议:自由读课文,看能不能读懂每个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

  师:下面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自然段?读懂哪一个就说哪一个。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

  师:大家读书的时候发现问题了吗?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通过自己读书读懂了不少自然段,还有了自己的'感受。更主要的是,还发现了不少问题。同学们很会读书!不过,我们发现问题还只是完成了学习的一半,我们还要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怎样解决呢?

  师:我觉得同学们应该相信自己,我们先依靠自己的力量看能不能解决?好不好?

  2、读句子、词语、标点符号,自己解决问题。

  师:既然大家都同意,我们就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

  教师出示学习建议: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通过读懂每个句子、每个词语、每个标点符号,看能不能自已解决不懂的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观察读书情况。

  师:通过自己读书,解决了什么问题?学生简单汇报读书所得。

  师:看来我们是应该相信自己的!

  师: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是什么问题?有没有同学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大家通过读书解决了不少问题,读书更加深入了,可是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我们怎么办?

  3、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教师用课件出示学习建议:

  (1)小组合作。借助课文和查阅的资料解决不懂的问题,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2)汇报时,可以把你们的理解说出来。把还没解决的问题写在纸条上。

  教师补充说明: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就合作解决这些问题,本小组解决不了的可以自由的和别的小组交流,当然也可以和我交流,因为我也是这个学习群体的一员。如果本小组的问题都解决了,就把你们认为好的段落、句子读好,争取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学习,教师参与学习。

  4、全班交流合作,解决问题,指导朗读。

  (1)汇报交流合作所得。

  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解决了哪些问题,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师:同学们合作学习肯定取得了不少成果,下面我们就来交流我们的学习成果。哪个组能说说你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师:汇报自己的读书所得是一种学习,耐心的听取别人的见解,从别人的见解中受到启发也是一种学习。

  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解决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等方面来表达。还引导学生把理解的读出来,看其他同学受到了什么启发?

  教师积极引导和评价,对不到位的地方以教师理解的方式渗透,如:a、你是这样理解的,老师替你解释一下,你看对不对?b、你是这样理解的,我能不能说说我的理解?c、他的理解我听懂了,我能不能说一说?d、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对这里有了更深的理解,能不能让老师也说说理解和体会?e、他朗读的真好,老师好像听出了?f、他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了,我们能不能也读一读,看能不能和他读得一样好。

  对于学生的读,可以这样引导:“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一句或一段读好?”学生回答。

  师:“你就这样读给大家听一听”“我们就来听听他读的,看我们能不能听出他的理解。”

  师:同学们,你们肯定还解决了不少问题,我们不能一一汇报了。这里还有一些同学提出的问题,我们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怎么样?

  (2)出示问题,全班讨论。

  师:下面老师把大家没有解决的问题出示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这一部分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学生互相启发和讨论为主,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积极参与,教师作用和汇报读书时基本相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争论,也可以质疑。

  对善于学习的学生及时给与激励和评价,教师始终欣赏和参与学生学习。文中含义深刻的话学生如果理解不到位,教师就用课件出示许地山原著中的句子,让学生读原著,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仍然理解不好,教师用自己渗透的方式给学生讲解。

  四、自由评价。

  1、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这节课我们自己读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和大家合作交流。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花生,知道父亲谈花生主要是告诉孩子们做人的道理,谈花生也就是在谈人生。

  师:我们仿照“实话实说”,每人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可以说说课文,可以谈谈作者,可以说说我们今天的共同学习。学生自由表达。

  2、教师出示自己的体会:姐弟种花生,居然收获丰。父亲巧教诲,影响“我”一生。老师学习了这篇文章,感觉课文语言朴实,简直就像一首朴实的小诗。这是老师的感受,同学们读了老师的感受,你们肯定还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师:你们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看老师留给你们的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篇读后感;

  2、读许地山的其他作品(教师推荐书──《空山灵雨》《春的林野》,网址印在发给学生的资料上);

  3、搜集整理许地山的文章和生平事迹,写出你的评价文章。(当然这个作业,可以用一学期,也可以用更长时间)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项或两项作业。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援助、惟一、惋惜、一声不吭”等词语。对世界二战有所了解,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自主尝试以人物、事件、为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感受孩子们对法西斯的痛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1.感情朗读人物语言,自主尝试以人物、事件、为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受孩子们对法西斯的痛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出示图片,积蓄感情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还记得吗?那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什么?(为了……为了……为了……让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的确,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令人难以忘却!不仅是大人,甚至是孩子!媒体出示“战火中的孩子”一组照片,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积蓄感情。

  2.今天我们学习《六个孩子的故事》,出示课题,齐读。

  二、介绍作者、背景,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1.课文的作者是捷克作者伏契克,教师介绍作者(详细见教参)

  2.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学生交流有关二次世界大战,教师归纳补充: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年期间以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人类历规模空前的战争(中国学术界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而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至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为“大战的序幕与爆发”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亚洲、欧洲和非洲,参战国家多达61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7亿,动员的武装力量总人数超过1.1亿。参战国军队伤亡总数为5000万人以上,再加上平民,伤亡总数达9000万。参战国军费消耗总额为13520万美元,再加上财政消耗和物资损失,损失总数达40000亿美元。

  3.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描写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远在捷克的六个孩子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捐钱到前线去援助西班牙人民的故事,反映了孩子们对法西斯的憎恨。)

  三、读悟体会,感受情感

  1.分组学习,阅读课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照要求填表:

  孩子姓名捐出什么物品当时的神态、动作交流,板书完成表格。

  2.学生自由再读课文,思考,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来说明。(这是一群天真、可爱、贫穷、痛恨法西斯的孩子)

  3.讨论:这是他们最宝贵的东西吗?既然是,为什么还要捐?指名回答。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挑选最能打动你的一句话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结合犹豫、庄严、一声不响、惋惜、惭愧等词语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5.教师引到读课文,根据表格,自主尝试以主要人物、事件为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安东尼、甫兰杰克、罗达、依沃塞夫等)主要事件?(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捐钱到前线去援助西班牙人民的故事)。

  (2)加上时间、起因、事件的意义用概括的语言归纳。

  (课文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捷克的安东尼、甫兰杰克、罗达、依沃塞夫等六个孩子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捐钱到前线去援助西班牙人民。反映了孩子们对法西斯的憎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二、重难点:

  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

  “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思念家乡”。)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新课讲授

  1、解诗题,知诗人。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

  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泊船瓜洲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学生:积极交流。

  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简介王安石。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二)解诗题

  学生:理解“泊”的意思。进而解题: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是学习古诗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

  三、读诗文,明诗意

  (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二)同桌交换意见。

  (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

  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

  2、共同动手正音。

  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

  老师: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近了,往下读。

  学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

  绿:吹绿、染绿。

  还: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

  老师: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

  5、回过头复习“泊、间、数、绿、还”几个字的意思。

  6、再次轻声读诗,然后拿出课堂笔记本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写成后交流。

  诗意:(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四、入诗境,悟诗情

  1、引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描绘的画面。

  老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

  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

  学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

  老师: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3、读中领悟诗情

  老师: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

  学生: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

  4、老师小结:“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能马上回到家乡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材料交流

  1.介绍作者: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淳熙十年因病辞归,时年58岁。此后10年隐居石湖。

  诗歌成就:范成大是一个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忧国恤民的一贯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把《诗经?七月》以来的农事诗、陶潜以来的赞颂农村生活恬静闲适的诗和唐代诗人的一些反映阶级压迫的农家词、山农谣一类作品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田园诗歌: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范成大一直以农村和农民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在《四时田园杂兴》中,不仅有描写农村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内容;而且教全面地描写了劳动的艰辛、劳动的欢乐,赞美了农村的劳动者;更有一些反映农民疾苦、揭露剥削的诗篇。这些都使得范成大不同于前朝的田园诗人(仅描写田园生活的恬淡闲适和优美的田园景象)

  3.解题:《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我们学习的两首分别描写农村的春天和晚春。

  4.诗歌体裁: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二)诗歌朗诵

  1.诗歌朗诵指导(节拍、语调、重音)

  2.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蕴涵的思想感情

  第一首诗歌描写了农民劳动的情景。表现了人人爱劳动以及劳动充满乐趣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究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2.三、四句中写不懂如何耕织的“童孙”也在“学种瓜”,要表现什么呢?

  明确:在农村,无论男女老幼,人人爱劳动,人人需要劳动。另外说明劳动像游戏一样,虽然繁忙但充满乐趣。

  3.诗歌的写法:(1)正面描写劳动景象;(2)语言清新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三、练习

  1.小组朗读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四、小结

  1.文学常识

  2.朗诵知识

  3.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五、作业

  1.理解、背诵并默写所学的诗歌。

  2.借助工具书或者网络找出一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并与所学的诗歌加以比较。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一、教材分析。

  《落花生》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5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落花生》是许地山的散文名篇,以其淳厚朴实的风格著称。因原文的行文不易于小学生读懂和理解,所以在选入课文时做了“翻译式”的改动。这篇散文的文字本就不见功夫,所谓“无技巧”,修改后更是显得简单平易,学生对课文字面意思的理解不会有什么困难。另外,文章的抒情性不强,主要部分是以“实录”的对话形式出现,主要通过父亲对花生的谈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如何在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挖掘这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是这课教学首先应考虑的。

  《落花生》所在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生活中的启示”,这一单元在要求学生“把握主要内容、领会作者所受到的启示”的基础上,以“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为训练重点。考虑到初升五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课设计力求引导学生提出真问题,并教给方法帮助其解决问题,以此品析关键词句,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以及行文的好处、妙处,使学生真学、真想、真收获、真提高。对谈及做人的两句话,为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同时体现一二课时的特点,本课设计将其放在第二课时解决。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读准轻声词、多音字,理解生词。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话部分。

  3、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质疑、解疑,从而体会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4、理解父亲谈论花生的话,领悟父亲是通过谈花生,希望我们做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人。

  5、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准备。

  1、根据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查资料了解花生果实形成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猜我的姓名。知道名字寄托着希望。

  2、猜谜语(花生)。介绍花生,了解为什么叫“落花生”。

  3、这还是许地山的笔名。介绍许地山。对这笔名有疑问么?

  4、引出许地山的散文名篇──《落花生》。板书课题。进入课文学习。

  (二)检查预习。

  1、回顾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生词。

  2、读两组词语:

  (1)多音字;

  (2)轻声词(本课出现较多)。正音。

  3、读一个句子:“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考察“后园”、“茅亭”的读音、含义;检验是否掌握轻声的读法(吩咐),是否能读通本文中较长的句子。

  (三)初读,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1、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多音字、轻声词,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

  2、指名回答。

  (四)再读,品词析句,领会道理。

  1、默读课文,就一个标点、一个词、一句话质疑,做标记,把想法简单写在空白处。

  2、自由质疑。简单的随机解决,较难、有探究价值的,整理归纳于黑板上。

  预设:

  (1)收获后为何用“居然”?

  (2)父亲来为什么说“实在很难得”?

  (3)为什么父亲说花生埋在地里“最可贵”?

  引导学生就父亲谈论花生的话发现问题,并作为重点问题留待解决。

  4、合作解疑。

  提示: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其他资料;大胆猜想。问题较多时,重点问题必答,其他问题可选择讨论。

  5、全班交流。

  预设:

  (1)居然?空地、荒着,年幼的我们,种出花生实属意外惊喜,同时也显出花生的生命力强。指导朗读。

  (2)很难得?父亲忙于公务。指导朗读。来不是为吃花生。为下文埋下伏笔。

  (3)最可贵?──是说什么可贵?为什么“最可贵”?最,有比较。和之前我们兄妹说的`比:有诸多好处,却深埋土里;和桃子等比,平凡、不起眼,默默孕育果实,供人挖掘收获。点出“借物喻人”。明白父亲前来的良苦用心。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

  此外,结合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简略处不简单,朴实处却深刻。

  这一环节放得开,实际形散神不散,重点仍在理解父亲的话,同时又使学生学得活、学得真。

  (五)存疑,结课。

  父亲说“你们要像花生”,可不可以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我”到底有没有理解父亲的话?又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下节课再学习。

  第二课时(简案)

  一、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含义,懂得不能只讲体面,而要对他人、对社会有用。

  2、了解“落花生”笔名的含义,对许地山用生命践行理想感到钦佩。

  3、能将自己从身边事物受到的启示用一两段话写下来。

  4、能规范、美观地书写本课生字。

  二、教学过程。

  (一)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可否像桃子等?可让学生讨论,说真话,讲理由。

  教师可做类似小结:如果只是外表好看,不做正事,什么用也没有,可取么?

  ──不可取。过渡:我们来看看少年许地山是怎么理解父亲的这句话的。

  (二)理解“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体面”什么意思?讲体面有错么?只讲体面呢?不能,要有用。怎样就是有用?举例。

  (三)了解父亲的话对许地山的影响。

  结合课文结尾及许地山生平,明白许地山为何以“落花生”为笔名以及这笔名对他做人的影响。产生敬佩之情。并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写字。

  观察“吩、咐”及“榨、榴”,指导书写。学生自己观察仿写其它字。

  (五)课后小练笔。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课文精解与编排意图

  课文第1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2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为特征——乖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

  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生活习性。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练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感情,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是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说明文的表达方法。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可爱之处及生活习性特点,并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路点睛

  1.教学前,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松鼠的有关知识,丰富学生对松鼠的认识。

  2.教学这篇略读课文时,应先引导学生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特点的。为了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可让学生就喜欢的课文某一部分内容绘制一幅图,给它起个名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说说喜欢的理由,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3.在初步感悟、理解课文之后,还应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怎样写松鼠特点,从而体会作者说明的顺序及语言的生动形象(比喻、拟人),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4.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上的异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5.在学习了两篇介绍动物的文章后,可以进行一次改写练习,引导学生将课文《鲸》仿照本文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将本文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训良、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自读课文,从课文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理解松鼠外形、性格、行为特点,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3.学习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手法。

  4.与《鲸》对比,体会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它是谁呢?别着急,它来了(用多媒体播放“松鼠”),看完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刚认识的这位朋友,说说你最喜欢它什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松鼠》。请谁来给大家简介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或松鼠的情况。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读阅读提示,想想:这篇文章要我们了解什么?

  反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松鼠的喜爱?)

  三、合作探究

  1.你能用一句话或几个词语概括出松鼠的特征吗?

  明确:(松鼠是种漂亮的小动物,它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2.小组讨论: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松鼠?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2)想想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松鼠》一文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3)你喜欢松鼠吗?请你结合课文介绍的顺序说说松鼠在哪些方面讨人喜欢?

  3.经过小组讨论后,有没有还未解决的呢?说出来,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互相质疑,解疑)

  4.能言善辩

  下列有两段同样是介绍松鼠的文字,试与原文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在高处活动,因为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过水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做船,用自己的尾巴当做帆和舵。它十分警觉,只要有人在树根上触动一下,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松鼠的窝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一胎能生三四个。

  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或利用鸦、鹊的废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窝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A、准确、生动的语言;

  B、合理清晰的结构;

  C、鲜明的事物特征;

  D、恰当选用说明方法。)

  2.仿造《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本文或仿造《松鼠》的表达方法,改写《鲸》。

  六、作业布置

  改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急促、报警、盗窃、犯罪、嫌疑、金属、银行、图纸、即使、规定、窗帘、保持、噪音、集中、处理、对付、研制、奇迹、博物馆、安然无恙、藕断丝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介绍的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3.了解迅速发展的当代科技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和为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4.领悟作者的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作者的说明方法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搜集关于玻璃的资料,了解科技发展的情况。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老师在黑板上随手写下玻璃这个词。

  同学们,齐读这个词。看见这个词,你都能想到什么呢?

  玻璃:透明的,不挡阳光。能做眼镜,能按在窗户上挡风。容易破碎。

  师:刚刚你们说出了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2、老师再在玻璃前面加上新型两个字。(红色)

  3、你该怎样读?

  4、师:现在,看到这个题目,你又会想些什么呢?或者说: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吗?

  什么样的玻璃才称得上是新型玻璃?新在哪儿?

  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新型玻璃有什么用途呢?板书:特点、用途

  二、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1、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生字、新词及不理解的词。

  2、不认识的字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注意要读准字音。(看守中的看读kān;粘在一起中的粘在中读zhān,

  调节中的调读tiáo)

  3、检查学生生字掌握的情况。

  认识生字后再来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提出来和大家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

  提出一些重点词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用笔画下来。

  (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吸音玻璃。)

  2、这几种新型玻璃,课文是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介绍的?

  (课文是从1.2.3.4.5自然段中介绍的。)

  3、第6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新型玻璃在现代化建筑中所起的作用和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四、布置作业,练读课文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自己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写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二、认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作用。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它有什么作用?划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2、交流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特点:自动报警。用途:防盗

  (如果学生认为这种玻璃的作用是可以......可以......教师出示这句话:再读读,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告诉我们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用途吗?)

  更主要的是告诉我们这种新型玻璃的用途很广,通过什么修辞方法告诉我们的呢?(排比)

  博物馆、银行、珠宝店、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可以采用它,这是为什么呢?(揭示用途:防盗)

  2、在介绍夹丝网防盗玻璃的时候,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该怎样读呢?请学生读读这段文字:出示

  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犯罪嫌疑人。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的不是值夜班的看守,而是被划破的玻璃!

  学生读书的时候,教师板书说明方法:举例子

  谁来为我们读读这个例子?指名读

  教师评价:你的朗读也说出了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指板书说明方法)这个例子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让我们读起来,如临其境。这就是举例子的好处。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我们一起了解了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后面的四种,先填写表格,然后选择最喜欢的一种进行汇报。

  分组读书讨论:

  2、学生汇报:

  (1)夹丝玻璃:

  谁先来接着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相机点出重点语句)

  理解:哪两个词最能说明夹丝玻璃非常坚硬、不易破碎的特点?

  藕断丝连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藕和丝分别指什么?

  (2)理解变色玻璃是如何反射阳光,改变颜色的?指名说说你的理解。

  (阳光强,玻璃颜色就暗些,室内光线就暗;阳光弱,玻璃颜色就谈,室内光线就亮。所以说它能起到自动调节室内光线的作用。)

  (3)吸热玻璃是怎样阻挡强烈的太阳光?你能找到两组反义词吗?用什么说明方法进行说明的呢?

  (4)吃音玻璃。

  出示句子: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说明方法:打比方,作比较)

  临街的窗子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

  四、总结拓展

  师:新型玻璃不仅奇妙,而且用途很广,在现代化的建设中,它正起着重要的作用。(齐读最后一段)可不是,在一次展销会上,参观者们惊奇地发现,在一块透明玻璃上,居然能煎荷包蛋。原来,这是一种导电玻璃菜锅,既安全卫生又省电。同学们,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啊!我们再来认识几种新型玻璃。(课件出示)看到了这些玻璃,你又有什么想法呢?你还希望有什么样的新型玻璃?

  五、自我推销

  1、这么多新型玻璃要想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需要我们来当推销员来推销这些玻璃。推销就是做广告,你想用怎样具有感召力的语言把玻璃推销出去?想一想平时在电视上听到的广告词。

  2、下面,老师要请大家把自己当作其中的某一种玻璃,作一下自我推销。以××玻璃的自述为题写一段话。你可以选择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适当补充自己的语言。下面老师先作个示范:亲爱的顾客朋友,你们好!我是夹丝玻璃,别看我的名字不起眼,作用可大啦!有了我,您就不必再担心家里的财产是否安全。因为我的体内有一种坚硬的铁丝,即使受到猛烈的撞击,我仍然是安然无恙的,真可谓是刀枪不入。怎么样,再也找不着像我这样安全可靠的玻璃了吧?心动不如行动,您还犹豫什么呢?赶快来把我请回家吧!

  3、评议老师写得怎么样?

  4、学生选择文中自己喜欢的新型玻璃动笔写自述。

  5、展示评议。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知道了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还动笔也介绍了更多新型玻璃,你们的感受怎么样?

  板书设计:

  特点妙

  11新型玻璃作用广

  学科学、爱科学

  必备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新型玻璃》练习题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我们提供了四年级上册语文新型玻璃练习题,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所学的知识。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组词

  型( )博( )促( )犯( )

  形( )搏( )捉( )范( )

  殊( )即( )碎( )副( )

  珠( )既( )粹( )付( )

  三、连线

  夹丝网防盗玻璃消除噪音

  夹丝玻璃阻挡强光

  变色玻璃自动窗帘

  吃音玻璃自动报警

  吸热玻璃藕断丝连

  四、造句

  如果……就……

  只要这样踏踏实实完成每天的计划和小目标,就可以自如地应对新学习,达到长远目标。我们精心为大家提供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新型玻璃练习题,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必备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新型玻璃》练习题

  多做题有助于同学们及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我们提供了四年级上册语文新型玻璃练习题,希望大家在课后复习时使用,同时祝大家学习进步。

  一、读拼音写汉字。

  dào qiè xián yí lián ǒu zào yīn

  ( ) ( ) ( ) ( )

  yān chén wèn shì yán zhì fèi pǐn

  ( ) ( ) ( ) ( )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划破(huá huà)噪音(cào zào)嫌疑人(qián xián)

  处理(chǔ chù)调节(diào tiáo)粘在一起(zhān nián)

  三、组词。

  央( )操( )站( )璃( )

  夹( )噪( )粘( )离( )

  恙( )嫌( )盗( )偶( )

  羔( )谦( )姿( )藕( )

  四、选词填空。

  保持维持

  1、小明的爸爸靠为人开车( )全家的生计。

  2、我们要和群众( )密切的联系。

  五、写近义词。

  展现( )繁重( )简便( )轻巧( )

  六、写反义词。

  安全( )坚硬( )新( )热( )

  各位同学们都认真练习过了吗?希望提供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新型玻璃练习题,能够帮助大家学好语文这门课程,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小学五年级语文《新型玻璃》课后练习题:第一学期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同学们不断的学习和努力。五年级语文新型玻璃课后练习题向大家推荐,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复习所学的知识。

  一、读拼音写汉字。

  dào qiè xián yí lián ǒu zào yīn

  ( ) ( ) ( ) ( )

  yān chén wèn shì yán zhì fèi pǐn

  ( ) ( ) ( ) ( )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划破(huá huà)噪音(cào zào)嫌疑人(qián xián)

  处理(chǔ chù)调节(diào tiáo)粘在一起(zhān nián)

  三、组词。

  央( )操( )站( )璃( )

  夹( )噪( )粘( )离( )

  恙( )嫌( )盗( )偶( )

  羔( )谦( )姿( )藕( )

  四、选词填空。

  保持维持

  1、小明的爸爸靠为人开车( )全家的生计。

  2、我们要和群众( )密切的联系。

  五、写近义词。

  展现( )繁重( )简便( )轻巧( )

  期中考试到来之际,希望提供的五年级语文新型玻璃课后练习题,能够帮助大家学好小学阶段的所有课程,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大家也可通过20xx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必背内容复习期中考试知识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体会作者的心里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做一个严格遵守道德标准的孩子。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教

  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

  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二、初步了解课文1、生字读音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告诫”“抉择”等词语)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板书:钓鱼放鱼启示)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一)、初步了解情感

  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

  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2、指导与交流(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三、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四、当堂训练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遍;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遍。

  2、朗读课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2、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

  教学重点:

  习作训练。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诱发动机

  谈话导人。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的爱的看法,知道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

  二、创设情境.出示话题:

  1、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

  2、你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

  3、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

  诱发动机.针对这些话题,你准备选择什么话题来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呢?

  三、自主选择,小组合作。

  1、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话题,准备写什么内容。

  2、汇报话题,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选择什么话题,了解话题选择情况,鼓励每个话题都有人选择。

  3、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说说自己习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

  四、全班交流,打开思路。

  1、代表交流,每个话题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尽量说具体。

  2、师生评议,要点:a.是否有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否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c.否有具体事例,或事例是否具体。

  3、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4、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段话,说说给我们作了哪些提醒?(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交流意见.)。

  五、各自习作。

  1、修改草稿.各自或者互相修改习作草稿。

  2、誊写习作。

  六、习作讲评。

  1、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

  2、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评讲的重点是:a.是不是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不是表达了真情实感。

  3、欣赏佳作,师生互动。

  4、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赏析两篇学生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

  5、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6、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

  7、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

  以下是我对作文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写作是一种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一种个性化的书面表达。

  一篇为人称道的好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浓厚的感情。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作文过程中,学生常常觉得没话说,没有表达的也有不少学生占有了材料,心中好像也有话要说,却陷入一种不知怎么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尴尬境地。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语言、词汇积累得太少,这就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并且加以生动化和形象化,以培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观察和分析的基本素质。而要使学生通过文字,写出对人或事物神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这需要执教者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本课以话说“母爱”贯彻始终,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本课将音乐恰当地引入课堂,用歌声拨动学生情感之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调节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共鸣,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的弊端。

  二、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

  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热情的言行,将自己的积极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本课中,教师充满激情的话语,传递着教师真挚的情感,强烈地影响着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愉悦振奋的情感体会,诱发学生对作文的内驱力,从而积极思维,兴味盎然地投入作文活动中。

  三、思想情感是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的。

  在作文中,思想情感与语言文字一个个聚焦点的整体联系,才构成了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有机结合的有血有肉的鲜活文章,才使得我们面对的文中景物是那么活现,人物是那么活脱,情感是那么真切。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抓住语言文字与思想情感的聚焦点引导探究,促使对语言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思想情感的深切领悟,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水乳交融。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抒发情感,这既是语言训练的重要方法,又是情感熏陶的有效手段。本课中执教者以“排比句”句式语言学习与情感实践的结合点,由句式学习延伸开去,指导写作实践,达到了语言运用与情感熏陶的较好结合。

  这次“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父母之爱”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同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口语交际

  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是这次“口语交际”的编排意图。安排体现了三个层次。

  先通过出示三则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出话题,让学生评说,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包办,使刘明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第三个小故事中,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

  “口语交际”的另一个话题,是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这是前一个话题的拓展,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课后还可以给爸爸妈妈讲上面的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与父母交流。

  教学中,结合三个故事谈看法,要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口语交际过程中,要让学生打开思路,充分交流。同时,要注意搜集反馈信息。在教学的全过程,教师都要加以引导。

  习作

  内容:通过具体的事,体现对父母由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要求:选择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选好写的内容,这是习作能否做到真实具体、言之有物的关键。第二是沟通要真诚,只有真诚,才能做到表达真情实感。把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好,目的是让孩子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增进了解,融洽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这也是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的具体体现。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09-10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13

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11-11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06

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教案02-01

语文上册教案03-05

语文上册教案01-17

语文五年级上册《松鼠》教案09-22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09-14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