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内容:P10例6、做一做,P13练习二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2×0.3 0.7×0.5 0.21×0.8 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4 0.89×1 0.11×0.6 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 所以狗能闻出坏蛋身上的气味。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学生独立探究,指名说说取近似值的过程和理由。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强调横式中应当用约等号,而不能用等号。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保留两位小数是( )。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
3.27×1.5=4.95 1.78×0.45≈0.80(保留两位小数)
1 0 .2 8 6 3 . 2 7 2 . 0 4
× 0. 3 2 × 1. 5 × 2 8
2 0 5 7 2 1 6 3 5 1 6 3 2
3 0 8 5 8 3 2 7 4 0 8
3. 2 9 1 5 2 4. 9 0 5 5 7 1 2
三、运用
1、一千克白菜的价钱是6。78元,妈妈买了0。8千克,应付多少题?
虽然此题没要求保留两位小数,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比分更小的钱币,所以应保留两位小数。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四、体验: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P8第1题。
课后小记:
补充的一道生活中购物的题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但全班仅一人主动保留了结果,这反映出数学与生活脱离的现象及待解决与完善。但这题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呢?学生保留的是一位,而我建议他们保留两位,哪种更合理?更符合生活实际?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本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操作法等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看谁来了?
生:阿凡提
师:同学们对阿凡提都很熟悉,下面我们侃侃他给我们带来什么问题?
2、师:一天,阿凡提牵着自己心爱的小毛驴,背着一袋金币往家赶。刚到村口,就碰到那个贪财、吝啬的大财主。他看到阿凡提手里的一袋金币就眼红。眼珠转了转,对阿凡提说:“如果你能把口袋里的金币往空中一抛,落下后个个都是正面朝上,那么这些金币就是你的了。如果不是,哼!哼!那它就是我的`。那么同学们猜猜结果会怎么样呢?
生:可能是阿凡提得到金币,也可能是吝啬的大财主得到金币。
师: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结果不能得到确定的答案。我们把它叫做可能性。
3、师:元旦快要到了老师让同学们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自己所表演的节目,节目分别有唱歌、跳舞,等等,那么如果让你抽的话,你可能会抽到什么节目呢?
生: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跳舞,还有可能是其他的节目。
师;对于这件事情结果,我们同样不能得到确定的结果。
4、师:以上这些都是用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表达,都
属于可能性事件,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可能性
5、师课件演示课题:可能性。
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并巩固练习
(一)教学例题1
1、师:请同学们看前面,这里有1号盒子、2号盒子。
2、师:咱们来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颜色的球。(展示两盒子中球的颜色、数量。1号盒子中装有8个红球。2号盒子中装有2个红球,2个黄球,2个黑球,2个绿球。
3、问题
(1)师:从1号盒子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球,一定是红球吗?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师:各小组都已讨论好了,谁想代表小组发言?(依次指名学生说)
(依次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
生:一定是红球。
师:为什么?
生:因为1号盒子里面装的全部是红球。
(3)师:小朋友讨论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实际来摸一摸,验证一下。1号盒子,谁来?(学生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结果怎么样?)
师:同学们猜测的结果对吗?
生:对
师:同学们真聪明。
(4)师:从2号盒子里任意摸一个呢?请小组讨论:
(5)师:请学生摸一摸(摸出3个后提问,如继续摸下去,能摸到红球吗?那可能摸出什么球?为什么?)
生随机汇报。
(6)老师可根据盒子里剩下的球随机提问,如:接下去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接下去一定能摸到什么球?……
(二)小组合作,摸球游戏(每次口袋里该放什么球)
1、师;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
生:喜欢
师: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根据要求装不同颜色小球的游戏。
师出示条件
(1)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红球。
(2)任意摸一个,可能是红球。(可以放红、黄、黑色三种颜色的球,也可以放红、黄两种颜色球,还可以放红、绿色两种颜色的球)
(3)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红球。
2、生按照要求操作
3、师巡视指导
4、生操作完一个题目,教师指导学生个别汇报,并说明为什么。
(三)教学例题2
1、师:生活中有许多的“可能性”例如:明天可能下雪……(请学生举例几个)
2、生汇报
3、师演示例2图片
⑴看图判断
⑵说说为什么,并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这些词语完整的表述。
图片5时,学生读题后,师展示小资料:目前,全世界每秒钟大约出生4。3人、每
分钟大约出生259人、每小时大约出生15540人、每天大约出生37万人、每年增长约8296万人。
⑶汇报、讲评。
(四)考考你
1、师:刚才我们知道什么情况下该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表述。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
2、师课件演示题目:
(1)太阳(
)从东方升起。
(2)今天老师(
)要表扬我。
(3)时间永远(
)停止。
3、指导生认真读题,并分析说出为什么。
(1)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
(2)今天老师(
可能)要表扬我。
(3)时间永远(不可能)停止。
(五)连一连
1、师:从下面的四个箱子里,分别摸出一个球,结果是哪个?连一连。
2、师指导生认真读题,分析过程
3、师课件演示结果,并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
(六)知识应用
1、师:同学们,下面这些城市你们去过吗?
2、生汇报
3、师:下面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那些地方看看,他们那里的冬天会下雪吗?
4、师课件演示图片
5、通过刚才对资料了解,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一下呢?
6、生回答
7、师指导描述
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师:同学们大家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2、师: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事是一定会发生的,哪些事是不可能发生的,而哪些事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吗?请同学们下课以后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四、课后练习
P108
2、3
五、教后反思
善问: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状况,能自觉地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满数学课堂,并通过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
创设问题情景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前提条件。发现和提出问题主要依赖于主体对活动的积极性,活动量越大,接触面越广,就越容易发现和提出活动中的问题。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知识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积极地探索研究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圆面积”时,首先出示一面圆形镜子,问:同学们你们看着老师手中拿着的这面圆形镜子,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甲生说:圆形镜子的半径是多少?乙生说:圆形镜子的直径是多少?丙生说:圆形镜子的周长是多少?丁生说:圆形镜子的面积是多少?随着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同学们立即投入到思索与讨论之中。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求者,教师的作用只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索的氛围,而不是去提供现成的知识或结论。通过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的研究,使我领悟到: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必须创设益于学生自主探
索的氛围;创设师生之间民主、和谐、互动的氛围;创设自由、活泼、主动展示自我的空间。这样才能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才能敞开心扉,发挥潜能,显示自我,为自己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2~53页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并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渗透符号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代数符号表示的简洁性,从而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难点:
理解字母表示数既可表示数量,也可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当你的妈妈又在你的耳边唠叨时,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回答:“妈,你这都说过n遍了!”还有,你跟你的同学炫耀时说过这样的话吗?“这游戏我n年前就已经玩过了!”
那这里的n表示多少呢?
它是一个不能确定的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经历,使他们感受到字母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比较常用的,并且它还可以来表示一个不确定的数。同时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将学生立即引入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为基础揭示出本课的课题。
二、展示情境,引导探究
(一)出示教材例1的情境图。
讲讲从情境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二)出示表格。
小红的年龄/岁爸爸的年龄/岁
1
5
10
…………
1.将表格补充完整(列出算式和求出结果)。
2.表格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3.你能通过一个简明的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用字母表示小红的年龄)?
4.交流式子,进行比较。
5.想一想,可以是哪些数?可以是200吗?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内容的完成,使学生能体会到随着小红年龄的变化,爸爸的年龄也在发生变化,而且它们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让学生通过一个简明的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询问学生"可以是200吗?”,使学生明白,在实际问题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是由实际情况来决定的。
(三)代入解题
设问:当小红的年龄时,爸爸的年龄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代入解题的练习,使学生掌握代入解题的方法。同时通过年龄的计算,让学生也能体会到当他(她)为人父母的时候,自己的父母已经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了,进而渗透尊老爱幼思想教育。
三、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一)出示教材例2的情境图。
(二)出示问题。
1.将表格补充完整。
在地球上能举起
物体的质量/kg在月球上能举起
物体的质量/kg
1
5
10
…………
2.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人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吗?
3.式子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
(1)出示如下情境图。
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请将你的式子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
(2)求出例2情境图中小朋友在月球上能举起的质量是多少?
(3)完成例2“做一做”。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学习例1的经验,并结合例2情境图和设计问题的.提示,让学生自主解决例2的问题,掌握新的知识。这样的设计,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应用新知,巩固拓展
(一)看图填一填。
(二)算一算。
小红买了9本笔记本,每本元,共需要多少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如果每本笔记本8元,小红付钱后找回了28元,那她总共付了多少元?
如果她付出相同的钱,却只找回了1元,那么笔记本一本多少元呢?
(三)解决问题。
客车的速度是 千米/时,货车的速度是65千米/时,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后相遇。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
(2)当 时,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练习的内容设计密切联系新学知识,同时在编排上体现着由易到难的层次性。练习的材料还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熟悉性和易操作性。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帮助学生梳理和进一步巩固新知。对学生“还有什么疑问”的设计,又能给学生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连乘、乘加、乘减和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结果。
2、理解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3、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新知识,看哪位同学学得快,掌握得好。
一、复习旧知
1、出示投影,先回答问题,再计算。
(1)12×5×60
(2)30×7+85
(3)250×4—200
教师提问:每个式题各含什么运算?是什么式题?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在练习本上计算结果。
订正:(1)3600(2)295(3)800
教师说明:小数的这些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三个式题复习整数连乘、乘加和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向学生说明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为下面学生将整数运算顺序迁移到小数作准备。
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
1、初步尝试。
出示例6: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了300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0。18千克,每千克可榨油0。45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
全班学生默读题目后,指名让学生说出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然后让学生独立尝试把这道题做完,教师指名板书计算过程
0。45×0。18×300
=0。081×300
=24。3(千克)
答:一共可榨油24。3千克。
订正答案后,教师提问
(1)算式中有几步计算?每个数目都是小数吗?是什么式题?
(2)这个含有小数的连乘式你是按什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按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进行类推。
计算下列各题。
(1)72×0。81+10。4(2)7。06×2。4—5。7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在订正答案时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订正:(1)68。72(含有乘法与加法两种运算,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2)11。244(含有乘法与减法两种运算,先算乘法,再计算减法。)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板书: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意图:本环节利用迁移,让学生将整数的运算顺序类推到小数,尝试完成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三、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复习。
教师提问:我们在学习整数乘法时曾学习过几个运算定律,谁还记得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贴出:a×b=b×a
(a×b)×c=a×(b×c)
(a+b)×c=a×c+b×c
提问学生:乘法交换律中两个数的范围是什么?结合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分配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这些数的范围都是整数。)
2、观察讨论。
教师用投影出示两组算式,学生口答结果,然后教师用○将左右两组算式相连。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观察这三组算式,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一样?
(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讨论将得出如下结论
①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②第一组是把两个相乘的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与学过的乘法交换律一样。第二组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与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相等,与乘法结合律一样。第三组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后求和,结果不变,与乘法分配律一样。
③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我们分别比较这三组算式左右两侧的式子,哪一个式子在计算中更为简便?(第一组写成竖式,右边的比较简便,第二组不明显,第三组左式比右式简便。)
3、教师小结:通过观察讨论,我们发现整数的乘法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乘法,并且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乘法计算更简便。
板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教学意图:本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每组两个算式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等关系,并且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适用,同样可以使一些计算更加简便,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填空,并说一说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填在书上)
4。2×1。69=□×□
2。5×(0。77×0。4)=(□×□)×□
6。1×3。6+3。9×3。6=(□+□)×□
2、计算下面各题。
(1)19。4×6。1×2。3
(2)3。25×4。76—7。8
(3)18。1×0。92+3。93
(4)5。67×0。21—0。62
(5)7。2×0。18×28。5
(6)0。043×0。24+0。875
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存在问题。
3、判断对错。
(1)50。4×1。95—1。9(2)3。76×0。25+25。8
=50。4×0。05 =0。9776+25。8
= 25。2 =26。7776
全体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出错误原因。
4、应用题。
玉山农场新建一座温室,室内耕地面积是285平方米,全部栽种西红柿,一茬平均每平方米产6千克。每千克按1。30元计算,一共可收入多少元?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及时订正
2。(1)272。182(2)7。67(3)20。582(4)0。5707(5)36。936(6)0。88532
3。(1)运算顺序错误。改正:(2)计算错误。改正
50。4×1。95—1。9 3。76×0。25+25。8
=98。28—1。9 =0。94+25。8
=96。38 =26。74
4。1。30×6×285=2223(元)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多种练习使学生分别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与小数连乘、乘加、乘减这两部分知识进行巩固。其中第二题的六道计算题,各题目计算结果小数部分位数较多,除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外,还要注意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图书编上书号这一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作用。
2、让学生体会用字母也可以进行编码,进一步探索编码的方法,经历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过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课前到图书馆进行实地调查,在图书馆借阅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同学们,课前到图书馆去调查了吗?图书馆那么多图书,怎样方便快捷地查找图书?(用字母和数字给图书编码),对了!图书编号、车子牌号都是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
二、 新知学习:
1、生交流课前各自调查的收获。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对图书的检索号进行简单的介绍:
图书的检索号一般包括分内号和书次号,分内号是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标准对图书进行分类,用字母来表示图书的种类,中文图书共分为22大类,分别用A、B、C……Z字母表示,字母后的数字表示进一步细分。一般来说,数的位数标志类名的级别,多一位数码表示细分一层。书次号则表示同一类图书的序号,这里也可以考虑作者、出版日期等。
3、 提出问题:我们教室图书角里也有很多书,为了方便我们查书,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给图书编号,整理出图书角的图书目录)
4、分组为图书角的图书编排号码,并整理出目录。
①、讨论并确定好图书的书号要包含的信息:图书的类别、作者、捐书人等。
②、讨论每个信息如何用字母和数字进行编排。比如用字母表示类别,用A表示童话故事书,还可以用序号代表捐书人的'信息。
③、设计好方案后,全班同学对每个小组汇报的方案进行评价。
④、挑选出大家最满意的方案,按照这个方案,再分工完成图书角的目录登记表。
三、巩固练习:
1、书P118第2题是让学生体会汽车车牌号中的编码,除了数字还有汉字和字母的应用,用各省的简称表示省份,用字母表示地市。
2、书P118第3题向学生介绍图书的“身份证”——国际标准书号。
3、独立完成书P119第4题。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在用字母和数字一起进行编码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编码?举例说一说。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加深对方程及相关概念的认识,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理解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并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复习了整数、小数的概念,计算和应用题的基础上,今天要复习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求路程的数量关系。
(2)乘法交换律。
(3)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写出字母式子,同时指名一人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2、做“练一练”第x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怎样求式子的值。
3、做练习第x题。
指名学生口答。选择两道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概念。
提问:什么是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例子吗?(老师板书出方程的'例子)这里用字母表示等式里的什么?指出:字母还可以表示等式里的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板书定义)
2、做“练一练”第x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提问:5x—4x=2里未知数x等于几,x=2是这个方程的什么?7×0。3+x=2。5里未知数x等于几?x=0。4是这个方程的什么?那么,什么叫做“方程的解”?(板书定义)它与“解方程”有什么不同?(强调解方程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过程)你会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吗?根据什么解方程?
3、解简易方程。
(1)做“练一练”第x题第一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解第一个方程是怎样想的,检查解方程时每一步依据什么做的。第二个方程与第一个有什么不同,解方程时有什么不同?指出:解方程时先看清题目,根据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不能算的就看做一个未知数。我们现在解方程是一般根据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结合板书:解方程:能先算的要先算,再按各部分关系来解)追问:这两题可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对不对?
(2)做“练一练”第x题后两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做其中的一组题。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说每组两题有什么不同,解方程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强调一定要先看清题,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
(3)做“练一练”第x题。
让学生列出方程。指名口答方程,老师板书。提问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复习了哪些知识?你进一步明确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一练”第x题解方程;练习第x题,第x题后x题,第x题。
家庭作业;练习第x题前x题、第x题。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3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10倍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 0. 7 2 扩大100倍 7 2
5 5
3. 6 0 3 6 0
缩小100倍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3.5
2
2. 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l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3 3 2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3 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
五、板书: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3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5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六、课后反思: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5页例4第106页例5及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2、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探讨,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突破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中位数的方法。
难点
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
通过尝试理解,讨论交流体验来突破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导与讲解相结合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体验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复习准备
1、教师投影出示
王丽同学1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如下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成绩124108136132
她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看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且用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但有些时候平均数并不能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中位数
体育课上同学们掷沙包的成绩是多少呢?学生汇报,同学们可真棒!咱们去看看五1班同学正在进行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投影出示教材第105页例4情景图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钢王明张炎赵丽
成绩36.834.725.824.724.624.123.2
从他们的成绩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小组交流获得信息,
师: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组同学的掷沙包的水平呢?
生:学生小组中议一议算一算。
学生汇报交流,可能有小组算出了这组数的平均数
师:根据汇报板书27.7m
如果用27.7m这个成绩代表这组掷沙包的水平你没有异议么/?
生:观察数据特点,小组议一议,说一说。
生:发现两个同学的成绩太高
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和平均数相差太远
用平均数表示这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太合适,
那么用什么样的数表示呢?
学生这是可能有些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计,计算比较,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引入新的内容——中位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师:介绍中位数
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产生影响,所以我们来寻找新的统计量来弥补平均数在描述某数据组的不足,这个数的名字叫中位数,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中的就是中位数
优点(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五1班掷沙包成绩的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动手尝试,从小到大排列找出中位数24.7
师:小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a按大小顺序排列b求中位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求中位数的过程,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表,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师,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3、教学例5
投影出示例5五2班7名男同学的跳远成绩表
姓名李志强陈文王文贤赵军张鹏刘卫华于国庆
成绩3.062.902.743.522.832.892.78
师问: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生:(1)求出平均数2.96
(2)按大小顺序排列,求中位数2.89
2.96比这一组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高,用它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合适,应选中位数
(3)同学之间议一议
(4)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矛盾产生;一共有偶数个数最中间的找不到/
生:小组内讨论,议一议
得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和除以2
(2.89+2.90)/2=2.895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这合作中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并动实践求平均数,中位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1)生读题,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汇报交流
(2)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三第3题
学生讨论自由解答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完成练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交流水平,能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拿些收获?
什么叫中位数?和平均数有什么区别/
怎样来求中位数?
板书设计
中位数
例4
23.224.124.624.725.834.736.8
中位数是24.7
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这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它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例5
(3.06+2.90+2.74+3.52+2.83+2.89+2.78)/7
=20.72/7
=2.96
中位数:2.742.782.832.892.902.943.063.52
(2.89+2.90)/2=2.895
课堂设计说明:
1创设情景生产问题,在教学开始,我提出一个生活中的真问题,让学生参与引发他们的理性认识,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引起学生对掷沙包的一组数据一般水平的认识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不合适,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渐构建。
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生回答)我们班的同学也非常喜欢体育运动,经常在一起进行体育比赛。前几天有七名同学举行了一场投沙包比赛,让我们去看看吧。(幻灯片:照片)
师:这是他们比赛的成绩统计表,从表上你知道了什么?(统计表上只出示7名同学的成绩的平均数,没有个人成绩。)
生:7个人的成绩平均数是27.7。
师:有一名同学叫刘云,他的成绩是25.8米,你猜猜他可能排在第几?
生猜测比较靠后的位置。
师:你为什么猜他排在后面呢?
生:因为他的成绩比平均数小,所以成绩在后面。
师:我们看看是这样吗?(出示七名同学的成绩,刘云排在第三)
师:为什么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呢?
生观察统计表后回答。(预设)
生:因为这组数据中有两个数特别大,平均数就跟着大了。所以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
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的投沙包水平合适吗?(生:不合适)想想办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的投沙包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生:我找到的数是24.7。
师:为什么找这个数?
生1:因为7个数中有3个数比它大,有三个数比它小。
生2:它处在这组数据最中间的位置。
师:这个数在这组数据中这么重要,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吧。
师:数学家给这种数命名中位数,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板书)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在习题纸上圈出来,再想一想你是怎样找出来的。
生:中位数是2.78,我先看他是不是按顺序排列的,再找到中间的数。
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在一组数据中,中位数平均数只有一个,怎么办呢?
生寻找办法。
师:你的办法真棒,按照你说的方法,求一求吧。
生在习题纸上计算,一人板演。
师:谁能说一说,怎样求偶数个数列的中位数?
生:按顺序排列后,找到中间两个数,再求出他们的平均数。
师:(板书)好,请你看着黑板,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如何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生练习后汇报。
教后反思:
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从观察、讨论、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判断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按要求将图形平移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
3.在画图活动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水平或垂直方向将简单图形平移。
教学难点:积累图形平移的思维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师:同学们,知道课件中呈现的是一些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
(1)第一幅图:国旗上升的过程是平移。
(2)第二幅图:柜子上的推拉门的运动是平移。
(3)第三幅图:缆车的运动是平移。
2.师:在以前我们学过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你能用手做一做平移吗?
学生用手做平移。
3.师:原来我们都是研究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要从数学的角度来深入研究图形的平移。(板书课题:平移)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描述小旗的运动。
出示一面小旗向右平移
6
格后的图形,请学生描述小旗是怎样运动的。
生1:小旗平移了6格(不完整)。
生2:小旗向右平移了6格。
2.尝试画出小旗向左平移
4
格后得到的图形。
(1)学生讨论怎样画。
不同的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一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总结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怎样找到图形平移后的位置,二是怎样使画出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一样。
(2)引导学生质疑。
师:怎样找出4格的位置?
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先在小旗上确定一个点,然后把这个点向左平移4格,做上记号。
师:找到点不一定能画出和原来的图形一样的图形,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总结出:确定点后还要看原来图形中每条线段的长度各是多少格。
(3)学生尝试画图。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展示学生作品,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并引导总结。
找到图形上所有的关键点,把关键点按照要求平移后,再顺次连接各点。
(5)引导学生讨论。
笑笑移动后的结果怎么和淘气的结果不一样?
学生讨论后汇报:笑笑将小旗向左平移了7格。
3.尝试画出小旗向上平移4格后得到的图形。
(1)独立操作,展示交流。
(2)指名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生1:先确定一个点,把这个点向上平移4格,再从平移后的点开始,照原图画好。
生2:我先找出小旗的关键点,然后把这些关键点向上平移4格,最后连线。
(3)观察比较,汇报发现:
生1:平移运动前后,图形的.大小没变。
生2:平移前后,图形的形状没变。
生3:平移前后,图形的位置变了。
4.小船的平移。
(1)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尝试。
(2)巡视后展示学生两种不同的画法。
生1的画法:两次平移都是把原图平移。
生2的画法;第二次平移是把第一次平移后的图形再平移。
(3)让生对比哪一种对?
为什么?
生:我同意第二种画法。我认为从两个字可以看出,一个“先”,另一个是“再”,这两个关键字说明第二次平移是在第一次平移的基础上进行平移,这里有一个先后的过程。
5.两次平移时要注意什么?
要认真分析判断,第二次平移是把谁平移,这是关键。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
1
题。
独立操作,展示交流。并和同伴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2.完成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
2
题。
同桌先互相说说,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画出下面图形先向上平移5格,再向右平移8格后的图形。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在画平移后的图形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3、4题。
学生初步辨别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学生根据课件中的图片,作出相应的平移的动作。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说一说,初步描述平移,从不完整到完整。
学生总结图形平移的方法与步骤。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讨论小结,老师概括。
板书设计
平移
确定点→平移点→照原图画好
大小和形状不能改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掌握简单图形的平移画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讨论中体会平移的特点和画法。
不足之处:对平移几格,有些学生判定方法不对,错误地认为是两图之间的空格。
教学建议: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明确组合图形的意义,掌握用分解法或添补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转化的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自主探索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在探索活动中,理解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多种方法,会利用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这些平面图形面积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特征采用什么方法来分解组合图形,达到分解的图形既明确而又准确求出它的面积。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情境,引导探索
师:生活中有许多图形,老师今天准备了4幅,大家观察一下,这些图形是由哪些简单图形组成的?如果求它们的面积可以怎样求?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课件逐一出示图一、图二、图三,图四让学生发表意见。
生1:小房子的表面是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
生2:风筝的面是由四个小三角形组成的。
生3:队旗的面是由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组成的。
生4:七巧板是由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组成的。
师:这几个都是组合图形,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什么样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生1: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组成的是组合图形。
生2:有几个平面图形组成的图形是组合图形。
师小结: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图一:是由三角形、长方形、加上长方形中间的正方形组成的,
面积= 三角形面积+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
图二:作辅助线使它分成一个大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方法一:分割法:将整体分成几个基本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和。
是由两个梯形组成的。
师:为什么要分成两个梯形?怎样分成两个梯形?
引导学生说出将它转化成以学过的简单图形以及在图中作辅助线。
师:是的,可以用作辅助线的方法将它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简单图形来计算。
(板书:转化)
大家想想,用辅助线的方法还有不同的作法吗?
方法二:添补法:用一个大图形减去一个小图形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作辅助线补成一个长方形,使它变成一个大长方形减去一个三角形
图三:是由四个三角形组成的。
面积 = 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2 新知探究
(一)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 三角形+正方形 )
右图表示的是一间房子侧面墙的形状,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二)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般是把它们分割成基本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3 巩固提升
(一)这是学校教学楼占地的面积平面图,你能用几种方法求出它的面积?
(二)一张硬纸板剪下4个边长是4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可以做成一个没有盖子的盒子。这张硬纸板还剩下多大的面积?
(三)下面各个图形可以分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
(四)学校要油漆60扇教室的门的正面。(单位:米)需要油漆的面积一共是多少?
(五)求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六)求下列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七)如图,有两个边长是200px的正方形放在桌面上,求被盖住的桌面的面积。
课后小结
(一)学生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组合图形,并能将组合图形分割成已经学习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
板书
组合图形的面积
组合图形是由几个简单的图形组合而成的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1
教学过程:
1.通过回顾与整理,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建立关于圆的认知结构。
2.通过练习与运用,进一步熟练运用圆的有关知识及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建立关于圆的认知结构。
教学难点:
运用圆的有关知识及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师: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具体的知识?将你学到的`圆的知识有条理地整理出来。
2.学生在小组中整理。
3.小组汇报,教师板书
(1)圆的基本特征。
(2)圆的周长计算。
(3)圆的面积计算。
(4)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4.根据整理的知识点,指名说说每个知识点具体的内容。
5.小结:学是为了用,我们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就是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一些相关的问题。
二、练习与应用
1.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题。
(l)学生独立在本子上完成。
(2)说说画圆的步骤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习与应用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是怎样算的。
3.完成练习与应用第4题。
(1)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交流。
(3)追问: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完成练习与应用第5题。
(1)理解题意。
(2)独立计算。
(3)集体交流。
(4)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与圆有关的自然现象?
5.完成练习与应用第6题。
(1)理解题意。
(2)独立计算。
(3)集体交流。
6.完成练习与应用第7题。
(1)提问:要求“从小方家到学校大约有多少米”,首先要知道什么?根据题中的信息,怎样求有多少米呢?
(2)学生独立计算。
(3)集体交流,提问: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7.作业:练习与应用第7~13题。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复习,你有什么体会或感受?圆的有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多不多?
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与感受,然后教师点评。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圆的基本特征
圆的周长计算
圆的面积计算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根据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使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比。
3、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孕伏新知。
2、提问:比和除法,比和分数之间有那些联系?
3、出示三个分数:3/4、6/8、9/12. 问
(1)这三个分数相等吗?为什么?
(2)可写成比的形式分别是什么?
(3)这三个比相等吗?为什么?
(3:4=6:8=9 :12)
(4)这三个比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
(5)回忆:除法有什么性质?分数有什么性质?他们的内容是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猜想:比有什么性质?小组交流。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指名回答小组交流的结果.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2、说明: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进行分数的约分、通分。同样,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讨论.你怎样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概念?
学生充分讨论后,指名回答,形成共识:最简单的.整数比必须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必须是整数,而且前后项应该是互质数.
4、请个别学生举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5、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强调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互质)
(1)问:怎样把一个整数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4:21 54:18
(2)引导学生总结整数比的化简方法: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是互质数。
6、化简下列各比
(1)问:这两题比的前项、后项是什么样的数?怎么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呢?
1/10:3/83/5:5/8
(2)引导学生小结分数比的化简方法:比的前项后项分别乘以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7、化简下列各比
(1)这两题比的前项、后项是什么样的数?怎么把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呢?
1.25:4 2.7:18
(2)由学生小结小数比的化简方法:先将小数化成整数,再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师生共同总结化简比的方法:先要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不是整数比的化成整数比,再把不是最简整数比的化成最简整数比。
8、练习:化简比
60:24 5/8:7/245/4:0.75
三、巩固练习
1、把1小时:45分钟化简后是1:45。
2、鞋厂生产的皮鞋,十月份生产的双数与九月份生产的双数的比是5:4。十月份生产了20xx双,九月份生产了多少双?
四、课堂总结
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来的?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干什么?化简比的方法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
自主练习5、7、8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3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节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知识之间的规律,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小组合作探索的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梯形若干个,剪刀一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到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还记得是什么方法吗?(转化)
师:谁来说说平行四边形式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根据学生所述,教师电脑演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们都用到了转化的方法,把我们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推导出面积计算的公式。
师:在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各种形状的物体,(出示课件)这辆小汽车的车窗玻璃是什么图形?还记得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吗?(出示课件)这是一大一小两个梯形,你认为梯形面积的大小可能会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猜测验证,自主探究。
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出梯形的面积?看来“转化”这种方法确实很重要,我们在解决很多问题的时候都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那么你们认为梯形可以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呢?
1、生猜想。(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
2、公式探究。
师:你们的这些想法是否正确呢?下面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先给同学们30秒的时间独立思考,自己想办法。
(30秒过后)
师:好了,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然后选出一种的方法,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
3、学生进行探究,师相机指导。
4、生汇报。
师:刚才老师在下面走的时候发现第x组的同学最先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下面请第x组的同学派代表到前面展示一下你们是怎么做的。
(生展台展示)
组1:我们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之和,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师随机贴图并板书)
师:其它组有没有不同的拼摆方法?(让生在座位上说)
请你说说你们组是怎么拼的,推导出的梯形面积公式是什么?
组2: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老师在下面走的时候发现有一个组采用了割补的方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是哪个小组?请到前面展示一下。
组3:我们选择了一个梯形,沿着它的腰对折,然后剪开,再移到右边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高的一半,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师随机贴图)
师: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法?
组4:我们组把梯形剪成了两个三角形,得出梯形的面积等于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这个小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小三角形的面积=上底×高÷2,这个大三角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下底,高等于梯形的高,所以大三角形的面积=下底×高÷2,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师随机贴图)
(注:师在生汇报的过程中要让生到黑板上画出小三角形也就是钝角三角形的高在哪里,并引导生说明钝角三角形的高为什么和梯形的高相等)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你们真了不起!老师也想出了一种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幻灯出示转化过程)
师:谁能根据老师展出的这种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生口头叙述。
师:你真聪明!其实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利用课下时间进一步探究。
师:好了,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的面积公式用字母可以怎样来表示?
生:s=(a+b)h÷2
(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公式,想一想,要想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由此看来梯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上、下底和高这三个因素有关,那么,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生活,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师:课件出示例题:
(这是我国长江三峡水电站大坝,它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求它的面积。)
师:让生以最快的速度在练习本上只列式不解答。老师算了一下这道题的结果,等于10530平方米,同学们可利用课下时间验证一下老师算的到底对不对。
师:梯形的面积应用很广泛,在很多物体中经常会看到梯形。下面我们来解决另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幻灯出示)
一辆汽车侧面的两块玻璃是梯形(如下图),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师:好,剩下的时间我们来解决其他问题。
1.算出下面每个梯形的面积。(单位:厘米)90页第3题
2.判断题。
(1)两个梯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个形状一样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3选择题
(1)梯形的上底是4米,下底是6米,高是5米,它的面积是()。
A.45平方米B.25平方米C.25米
(2)一个梯形上底是80厘米,下底是12分米.高是5分米,它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A50B.25C.230
4.90页第3题
5、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小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转化的思想创造出了多种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真了不起!今后我们将会利用这种方法来探究更多的有关图形的知识。相信你们今后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会利用已有的知识,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比较经济的方案,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的意识。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精打细算的好习惯。
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让学生能够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较经济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设计通过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购买门票和租车问题入手,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的水平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索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活跃思维。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依据实际情况从给定的优惠方案中选择比较经济的方案。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具学具:
课件、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对话交流,引入课题。
师:课前老师想给同学们先看一组美丽的照片。(本溪水洞)十一长假期间,老师到本溪水洞游玩了一番。(电子白板出示)
师:你知道本溪的旅游景点还有哪些吗?(五女山、关门山等)
师:你们都到过哪些地方旅游过呢?(学生回答)
追问:旅游时,都有哪些费用呢?
(生自由回答)
有些人去同一个地方,花费却有多有少,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旅游费用。(板书课题:旅游费用)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信息
我们本溪也有许多旅游景点,本溪明珠旅行社针对关门山旅游景点,推出了两种旅游优惠方案,我们来看一看,出示优惠方案。(电子白板出示两种优惠方案)
A:景园一日游,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
B:景园一日游,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100元。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A种方案玩一天,大人每位160元,小孩每位40元
生:B种方案玩一天,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花100元。
追问:团体5人以上(包含5人)每位100元,这是什么意思?
生:只有够5人才能有资格买团体票,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每位都100元。
团体票每位100元,对于个人票中大人每位160元来说怎么样?对于个人票小孩票来说怎么样?
生:团体票每位100元,对于个人票中大人票来说便宜了60元,对于个人票中小孩票来说每位贵了60元。
师:好的,这里有两个个问题:(1)如果去4个大人,2个孩子,选那种方案省钱?(2)如果去2个大人,4个孩子,选那种方案省钱?
师: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组在讨论:这两种情况,分别选那种方案省钱?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①小组合作讨论购票方案,力争人人出力。②根据购票方案,列出算式,计算出购票总价。③每组选出喜欢的方案,并填在表格里。④每组选一名同学说说小组的购票方案。
思考:观察大人和孩子人数的特点,你发现什么规律?附:表格
(学生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讨论结果。并说一说各用了多少钱?
生1:第(1)个问题A方案是:1604 =640(元) 402 =80(元)640+80=720(元); B方案是:6+2=6 (人)1006=600(元)所以B方案省钱。
生2:第(2)个问题A方案是:1602=320(元) 40 4 =160(元)320+160=480(元);B方案是:2+4=6 (人)1006=600(元)所以A方案省钱。
师:在他们的介绍中,你发现什么问题?
生:有时方案A省钱,有时方案B省钱。
师:观察大人和孩子人数的特点,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大人多 ,孩子少,按B 种方案买票省钱;大人少,孩子多,按A种方案买票省钱。
师:那么如果6个大人,3个孩子,选哪种方案省钱? 自己想一想?
生:方案A:1606=960(元) 403=120(元960+120=1080 (元) 方案B:6+3=9(人)1009=900(元)方案B省钱。
师:还有没有更省钱的方案?
生:(6个大人买团体票,3个小孩买个人票,需花720元。)6个大人,3个孩子方案A:1006=600(元) 403 =120(元)600+120=720(元)A、B两种方案结合省钱。
师:真棒!同学们想出了更省钱的办法,真会精打细算。
2、活动二:租车问题
师:同学们,咱们刚才研究的购票的问题大家表现得特棒。下礼拜咱们五年级要组织看话剧,校长要帮我们租车,我们帮她设计一个租车方案好吗?
生:行!
师:学校要组织五年级115人去看话剧。大客车每天每辆1000元,每车限乘40人。小客车每天每辆650元,每车限乘25人,怎样租车合适?
师:你从中获得那些数学信息?
追问:限乘什么意思?
生;就是最多座这么多人,不能超过这些人?。
师: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讨论出的方案最多,而且租金最少?完成下列的表格。(电子白板出示)
师:哪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一说怎样算的?
生1: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2辆大车,2辆小车。共有13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2+6502 =3300(元)
生2: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3辆大车,不租小车。共有120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3=3000(元)
生:我们组想的方案是租1辆大车,3辆小车。共有11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10001+6503=2950(元)
生3:我们组的方案是没租大车,5辆小车。共有125个座位。付的租金是 6505=3250(元)
师:哪种方案最省钱?
生:租1辆大车,3辆小车最省钱。
师:刚才通过同学的努力,找到了最佳方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数学头脑,采用优化、组合和统筹等方法,用最少的钱办成同样的事情。这样既可以增强勤俭办事的意识,又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用我们的聪明才智更好地生活。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你把今天的收获将给爸爸妈妈听,下次再在遇到这类问题你可以帮着家长多出出主意,我相信,你一定会想出一种最佳方案。真正成为家长的小助手。
板书设计:
旅游费用
选取最优化方案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15
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借鉴前面的学习方法学习后面的内容是本课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特色,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轻松,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这些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掌握,对于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教学目标:
(体现多维目标;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教学过程:
媒体运用
任务导学
明确任务
师:课前我们来做个报数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请两大组的同学参加。
师:请报到3的倍数的同学起立,报到4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起立两次?(因为他们报到的号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是吗?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板书:12、24)
师:像这些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我们就把这些数叫做3和4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公倍数。
一、课堂探究,自主学习
1、出示例1
师:同学们,仔细读要求,你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什么?
生独立思考,领会题意和要求。
课件出示
合作
探究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我们每一对同桌都准备了一张方格纸和一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下面就用这些长方形来代替瓷砖在方格纸上来摆一摆、画一画或直接算一算。
3、汇报交流
师板书:2的倍数:2、4、6、8、10、12、14……
3的倍数:3、6、9、12、15、18……
2和3的公倍数:6、12、24……
二、交流展示
1、明确意义
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不能铺成边长是4厘米或9厘米的正方形?除了能铺成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之外,还可以铺成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最小是多少厘米?你发现能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连环递进,通过第一问使学生理解4只是2的倍数,9只是3的倍数,不论是边长4厘米还是9厘米均不符合题意,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字的'含义;通过第二、三问使学生发现能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2和3的公倍数,而只要符合这个条件的正方形是有无数个的,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与极限思想。)
师:通过刚才的报数和铺正方形的过程,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韦恩图上怎么表示?
2、找最小公倍数
师:是不是只有2和3才有公倍数呢?其你也举个例子里找一找他们的公倍数,有一个要求: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的公倍数最多,用的方法最巧。
汇报交流
师:请找到最多的同学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3、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特点
师让学生举例,然后将学生所举的例子分成了3类。启发学生:我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你所举的例子属于哪一类?咱们再来看一看,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特点?(让举例的学生汇报最小公倍数)
得出规律:两个数是互质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他们的乘积;
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那个数。
如果以后让你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会怎么做?
三、反馈拓展
1、拓展提升
13和2()1000和25()
18和6()8和9()
1和12()9和15()
2、师:运用公倍数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天周老师和一位乐清的同学在温州参加完同学会之后,第二天要赶回来上班,从温州新南站我们了解到以下一些信息
师:为了能同时出发,你认为周老师该选择哪些时间出发?
3、求三个数的公倍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评价检测
练习十七2、3、4题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上册五年级教案06-09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模板02-15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02-11
数学上册教案01-15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12-08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13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精选22篇)12-09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06-13
五年级上册数学复习教案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