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通用13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P58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教具准备:CAI课件。
学具准备:画图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新,启迪探究
1、谈话引入:这儿有两个片段想给同学们看看。(出示有关刘翔和姚明的视频。)问:你看到了什么?你对刘翔和姚明了解多少?(学生叙述,教师概括。)
2、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再过几天我校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就要召开了。这次的运动会可与以往不同啊!为了提高我校“秋季运动会”的知名度,我们学校想以其中的一位做这次运动会的形象大使,你更希望谁代表我们学校担任这次运动会的形象大使?(学生各抒己见,产生意见。)
3、看来同学们各有想法,那么用什么方法来决定推荐谁比较好呢?(举手表决,统计)对!我们可以现场收集和整理大家的想法。那么我们班的情况到底怎样呢?(举手表决)支持刘翔的同学请举手;支持姚明的同学请举手。(现场了解统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4、刚才只是我们对本班的收集和整理,不能代表我们整个年级同学的意见。所以老师在课前收集和整理了六年级其他六个班同学们统计的情况。(出示六年级各班推荐刘翔、姚明情况的统计表),把刚才收集到的我们班的数据也填在表中,提问:从表中能比较出结果吗?(可以,但比较困难。)
5、为了更清楚地反映大家的意见,你觉得我们用什么把这些数据表现出来会更好呢?(条形统计图)老师也觉得条形统计图很好,因为用直条图来表示可以直观的看清楚各班统计的情况。但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呢?(学生各抒己见)
6、出示根据本班统计情况制作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标题、日期、单位、横纵轴、不同的直条图、图例以及纵轴表示的单位大小等),为何选用两种颜色的'直条,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何不同?我们把这种条形统计图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
7、你能根据其他几个班的统计情况来继续绘制我们刚才统计图吗?(学生补充完整统计图)
8、评议:找三种类型的:
(1)直条图少数字的;
(2)画的直条不够规范的;
(3)比较正确且美观的。让学生去评议。
9、观察图,哪个班喜欢刘翔和姚明的相差比较大?哪个班喜欢刘翔和姚明的相差比较小?从图中你还能获得什么信息?你觉得从六年级调查统计的情况看,谁更有可能担任我们运动会的形象大使?
二、合作互动,共同探究
1、我们的运动会就要召开了,大家想和刘翔、姚明一样,成为我们学校的体育明星吗?那么你们平时都开展了哪些体育活动啊?(学生叙说)想不到同学们这么热爱体育运动,老师为大家能够积极参加锻炼而感到十分高兴!
2、看图分析
球类比赛中,在边线发球时,有单手投球,也有双手投球,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学生各抒己见)
出示课本58页的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评价一下,哪一种更便于比较两种投球方式的投球距离?
纵轴每格代表几米?最下面一格为何用折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后,相互交流。
纵轴每个单位表示0.5米,最下面一格用折线表示省略。)
从上面的复式条形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根据统计图作出合理的结论)
三、回顾总结,展示个性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想法和体会?
2、为了开展好这次运动会,有许多有关体育活动的数据需要收集和整理,刚才我们只是把体育活动中的一部分进行了统计,请同学们在课后、运动会中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绘制设计成统计图,看一看谁设计的既美观又正确。创设便于统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在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这组数据比较合适,再思考能否在一幅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两组数据,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这样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是蕴涵信息的。同时养成严谨仔细的学习习惯,弄清统计图中的每个细节。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对统计的项目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教学反思:
通过创设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经历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过程,并在相互的评议和交流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各自的统计图,逐步明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统计图中发现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验证猜想,体验到数据的作用。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2
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比的意义”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教材中教学重点之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1、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2)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1、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4、当堂巩固,当堂反馈练习,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
5、采用激励、评价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善于探究与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的活动与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一则消息引起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学生对这则消息进行讨论、交流时,不但可以受到思想教育获得情感体验,同时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的意义”教学。
第一步给出班级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两个条件,请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明确是男生和女生两个量在比,启发学生思维,除了用以前学的除法知识对两个量进行比较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比较。然后展开“比的意义”教学活动,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比多少。第二步看算式,运用新知识说说。(说明:从学生身边的数量中提取数学问题,从而引出新知识。运用旧知识进行传递,轻松快乐。)第三步,出示表格(填表)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不同类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在上面两个例子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比的意义。
2、比的读法与写法、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的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主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然后组织同学们汇报学习成果,引导学生介绍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后,并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能够写出几个比的实例,计算出比值,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汇报过程中,寻找比值的规律,即可以是分数、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3、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
通过引导学生看板书,合作交流能够比较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填写出表格,再通过“相当于”这一词的理解,明确他们的区别。
(三)、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学习感受。
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四)、多层次练习,巩固新知识。
练习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 × ×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条件和问题: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根据公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学生列式:×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张看作一面墙,第一步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面墙的,第二步再涂出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的,由此得出×这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是多少?”
(3)根据直观的操作结果,得出×=,根据刚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
(4)提出问题: 小时粉刷多少呢?让学生用前面的方法涂色、推导、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2、相关练习:练习二第5题。
3、小结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意义:一个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教学例4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
(2)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交流计算的方法,明确分数乘分数也可以先约分再乘。通过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约分的书写格式: ()
(3)学生独立解答“5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讲评中介绍分数乘整数的另一种格式。
5、巩固练习:P11“做一做”(注意提醒学生要先观察能否约分,再着手计算)。
三、练习
1、练习三第6题
(1)求2枝长多少分米,就是求2个是多少?算式:×2
(2)求枝或枝长多少分米,就是求的是多少,或的是多少。
2、练习三第9题。(学生讨论交流,说说错在哪里,结合学生易犯的错误讲解)
四、作业
练习二第3、7、8、10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4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北京奥运会金银铜牌图)
还记得在我国举行的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的运动健儿们一共获得了多少枚这样的奖牌?(100枚)运动健儿们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自豪、骄傲!
这些奖牌什么形状的?说说你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形的事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圆形)看来,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老师带来了一些生活中有关圆的图片,想看看吗?(课件展示)从这些事物中,我们同样找到了圆,有的是利用了圆的美观,有的是利用了圆的特性。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索和发现它的奥秘!
出示课题:认识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圆和平面直线图形的区别
课前,老师请大家自己在家里画一个圆并剪下来,请大家拿出你做的圆!
请你像老师这样用手摸一摸圆形的边,观察一下圆形,说一说,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通过观察、比较圆和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区别,知道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圆这种曲线图形吧!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1)圆心
请大家把手上的这个圆对折一次(师出示大圆演示),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你发现了什么?这两条折痕相交吗?再换不同的方向对折一次,有几条折痕?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师板书,课件演示)请同学们在你的圆上描出圆心,并用字母O表示。
(2)半径和直径(学生自学课本56页并用线段划出定义。)
除了圆心,你知道圆还有什么部分吗?(板书:半径直径)那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呢?下面请大打开书56页自学一下,并用红笔把概念划出来读一读。(学生自学完。)请同学来说说什么叫半径?(学生读出概念,然后课件演示)什么叫圆上任意一点?请你在自己的圆上画出一条半径,并用字母r表示。
谁来说说什么叫直径?(学生读出概念,然后课件演示)
请你在自己的圆上画出一条直径,并用字母d表示。
(3)巩固练习:找出图中的半径和直径。
(明确半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直径必须通过圆心、两端在圆上)
3、探究圆的特征。
(1)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要求在30秒钟内,准确的画出3半径和3条直径,比一比谁画得又快又好?
(师计时,生在圆纸上画半径和直径。)
画完以后,同桌交换检查画的半径和直径是否准确?
(2)同桌讨论:
在同一个圆内,你测量一下这些半径和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发现?
学生汇报:
(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板书:都相等
老师的这个大圆跟你们的圆半径相等吗?半径相等需要什么前提?(在同一个圆内)板书:在同一个圆还发现了什么?半径与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你能用字母表示一下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吗?
板书:d=2r r=d÷2
4、探索画圆的方法。
课前,请大家准备的这个圆,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出来的?用了什么工具?
(学生说出不同方法)
怎样才能既准确又方便的画出一个圆呢?(用圆规来画圆。)借助实物来画圆受实物所限,画出的圆大小是固定的,不能随意变化,所以用圆规画圆应该是!。
(1)认识圆规并学习画圆
我们来观察一下圆规是怎样的?有几只脚?一只脚带着针尖,另一只脚带着笔尖。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57页,自学一下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学生自学完后)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用圆规在本子上画一个圆。
(学生用圆规画圆,老师巡视。)
谁愿意出来示范并说说画圆的步骤?(请一学生在实物投影上画圆并说步骤。)
大家想一想,两脚间的距离实际是什么的长度?(半径)
我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画圆的步骤:定圆心定半径旋转一周(课件出示)
(2)练习画圆
请大家按要求来画一个圆:用圆规画出半径是2厘米的一个圆,并用字母O、r、d分别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展示学生画的圆,同桌互相评价。)
结合刚才画圆的过程,大家思考一下,画圆时圆心和半径各起了什么作用?
也就是: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课件出示)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判断题。(基础练习重点在于深入理解概念。)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圆的直径。()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
(3)在同一个圆内,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4)直径是半径的2倍。()
(5)直径3厘米的圆比半径2厘米的圆要大些。()
2、课件出示:森林王国举行的赛车比赛
老师:同学们,森林王国正在举行赛车比赛,我们一起去看看!参加比赛的小动物分别是小牛、小兔和小狗,他们呀,正在整装待发。在比赛之前,老师想让你们猜一猜,谁的车子跑得最快?(小狗)
3、2、1、GO!同学们都猜对了!小狗的车轮是什么形状?(圆形)车轮做成圆形为什么就能跑得又快又稳?你能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这是利用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特性,车轴放在圆心的位置,车轮滚动时车轴保持平稳状态,使行进的车辆也保持平稳状态。)
四、谈收获,回顾知识点。
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谈收获。)
五、作业布置。
1、书上完成58页第1、3题,60页第1、2题。
2、利用圆规和三角板,设计一幅有关于圆的图案。
板书设计:
在同一个圆内
半径无数条都相等
直径无数条都相等
d=2r r=d÷2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5
教学内容:课本第2页~3页的例题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7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位置,并会用数对表示位置。
1.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全班有54名同学,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2、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
3、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三、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1)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2)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六、教后记:
通过呈现确定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这个情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积极引导与点拨,加深了学生对数对的理解。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6
教学内容:根据课本第9页至第10页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
2、能力目标:在设计图案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等特征。
3、情感目标:厂家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作用并能设计简单的图案。
教学难点:在设计中,进一步体会圆的对称性等特征。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两先两后学导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结合欣赏与红制图安排过程,进一步巩固对所学图形特征的认识。
板书课题
二、欣赏图案
1、看一看:出示课本的教学挂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2、议一议:看到这些图案,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怎样组成的?
3、欣赏:老师出示教学挂图,学生欣赏美丽图案。
三、设计图案
1、涂一涂。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中的涂一涂的第1题。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中的涂一涂的第2题。
2、做一做。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完成设计任务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交流。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中做一做的第2题。
四、巩固练习
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第10页数学万花筒中的内容,再让学生按照图示的方式试一试,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展示和交流。
五、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7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2、了解、掌握多种画圆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3、在活动中,感受圆与其它图形的区别,沟通它们的联系,获得对数学美的丰富体验,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同。
教学重点:探索圆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圆
1、出示幻灯:生活中的圆
摄影作品,在这些美丽的图片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图形?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圆?
2、揭示课题:圆无处不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
板书:圆的认识
3、同学们喜欢玩套圈的游戏吗?现在就来试试?
我这有一个玩具,要求你只能站在距离它三米远的地方扔圈,你可以站在哪里?
我们用三厘米代表三米,你能在本上标出你所在的位置吗?
2、实投学生成果(由画几个点到多点,直到圆)
问:站在这几点都可以吗,为什么?只能站在这几点上吗?
出现圆后问,还有地方站吗?
3、课件演示
师:那么到底可以站在哪?(圆上任意一点)
圆上这样的点有多少个?
二、操作中认识圆
1、屏幕上有一个圆,同学们能利用现有的工具制造一个圆吗?
2、学生画圆,师巡视
3、汇报不同画圆的方法(先找用圆形工具画的汇报)
拿线绳画的黑板演示
谈话:这位同学拿这么长的绳子在黑板上画了这么大的一个圆,如果我想在操场上画个大圆怎么办呢?
圆规画的实投展示
4、总结圆规画圆方法
5、学生练习圆规画几个圆
既然我们可以借助圆形工具来画圆,人们为什么还会发明圆规呢?
6、观察自己所画的圆,除了一条封闭的曲线还有什么?(点儿)
给它取个名字——圆心(如果学生能说就让学生说)用字母O表示
7、拿出手中的圆纸片,你们有办法确定这个圆的圆心吗?
学生动手折
问:除了圆心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折痕)
你发现的折痕是什么样子的。
师:谁愿意到前面介绍自己的发现?揭示直径半径定义
你能在圆上画出直径和半径吗?
在自己所画的圆上标出圆心、画出半径和直径
三、交流探究圆
圆心和半径到底有什么作用呢?画一画就知道了
1、用圆规在本上画出几个不同的圆,看谁画得漂亮。
2、投影展示
问:你们画得圆有的在上、有的在下、有的偏左有的偏右,什么决定的?
学生汇报,圆怎么这么听话呢
师小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怪不得人家叫圆心呢
这些圆大小各异,怎么画就能让他有大有小?
小结: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规两脚间距离)
3、师:半径的本事不小,想不想知道半径还有什么特征?是我直接告诉你们还是自己研究?
那就结合老师的提示利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共同研究吧
4、研究提示
同一个圆内,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
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
同一个圆内,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
汇报
同圆直径是半径的2倍板书d=2r
问:你怎么知道的?
同圆的半径有无数条,为什么?(圆上有无数的点、折痕中发现)
同圆的半径有无数条,那么直径有多少呢?
板书:同圆内半径有无数条。
同圆的半径都相等,为什么?(通过测量,通过推理)
同圆的半径都相等,那么直径都相等吗?
板书:同圆内半径都相等。
所以古人说:圆,一中同长也
这个一中指什么?同长指什么?
边看幻灯边读这句话。
一中同长的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
4、车轮的外形为什么做成圆的,你能解释吗?
为什么不把车轮做成这些形状的?(出示正多边形图片)
四、比较中深化圆的认识
1、由正三角形到正十二边形,有什么变化?
2、想象,正100边形会是什么样子?(接近圆,但不是圆)
正3072边形呢?(更接近圆,但还不是圆)
到底多少边的时候就是圆了呢?
3、《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现在,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4、阴阳太极图。
师: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5、下面我们还将面临3个实际问题的挑战,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
问题1、你能测量出1圆硬币的直径吗?(参考用工具:直尺,一副三角板)
问题2、你能在地面上画一个半径1米的圆吗?(参考用工具:绳子、粉笔)
问题3、车轮都做成圆的,车轴装在哪里?为什么?(参考用工具:自行车)
课下每个同学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来研究。
五、总结
学完这节课,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吗?圆里面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着同学们去研究和发现!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像圆那样完美!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经常应用百分数,如用百分数表示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或少的关系,又如利息与纳税的计算、折扣的设计与计算等。应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可以列式计算,也可以列方程解答。这些都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全单元的教学内容比较多,编排6道例题、四个练习以及全单元的整理与练习,大致分成五段教学。
学生分析
在此学习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定义和读写、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百分数的简单应用、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25-26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
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1. 我国有一个非常的科学家-----袁隆平,大家知道吗?(如果有学生知道,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2. 他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 因为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的产量要高很多,所以我国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增加。
二、百分数的.应用
1.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
2000年某地在教水稻的种植面积为20万公顷,2001年的种植面积比2000年增加25%,2001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公顷?
2.线段图
教师提出要求: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2000年和2001年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学生独立画图
展示学生的成果
教师评价
25% = 1/4
20公顷
2000年
25%
2001年
3.学生自主解答问题
4.班内交流
办法一: 20 × 25% = 5(公顷)
20 + 5 = 25(公顷)
办法二: 1 + 25 % = 125%
20 × 125% = 25(公顷)
三、试一试
1.生活中的折扣
游乐场的套票原来每套30元,六一期间八折优惠,购买一套这样的套票能省多少元?
2. 思考:八折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3. 学生自主解答然后交流
办法一: 30 × 80% = 24(元)
30 - 24 = 6(元)
办法二: 30 × ( 1 - 80%)
= 30 × 20 %
= 6(元)
四、练一练
1.教科书P26练一练第1题
2.教科书P26练一练第2题
3.教科书P26练一练第3题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二)能力训练点
1、能运用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把圆柱体切割后,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一教学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1、推导圆柱体体积的圆柱体教具一套,学生学具每人一套。
2、投影片、电脑软件。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提问: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长方形来解决的。那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1)教师演示:
同学们看老师手中的这个圆柱,我先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大小相等,底面是扇形的形体。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动手拼一拼,看拼起来是什么形体。
(2)学生操作(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
(3)启发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①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近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
a、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
b、拼成的近似的长方体和圆柱体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的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c、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4)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同学们,刚才我们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了16份,切割后再拼起来,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边利用电脑出示图形边提问)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长方体形状怎样?
(利用电脑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体越近似于长方体。
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底面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近似于一条线段,这样整个形体就越近似于长方体。
(学生回答时,教师要注意启发、点拨。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把演示的三个近似的长方体,放在同一画面,让学生观察比较)
(6)启发学生思考回答:
为什么要把圆柱体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①圆柱体与近似的长方体,形状不同,体积相同。
②我们学过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如果把圆柱体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就可以计算了。
(7)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
↓
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
↓
),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板书:=、×)
③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④启发学生回答:求圆柱的体积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
(8)反馈练习:
口答,只列式不计算:
①底面积是10,高是2,体积是()
②底面积是3,高是4,体积是()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2)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3)订正。(如发现有50×2、1的,让学生板演讲解,使学生自己明白错误的原因,从而加深印象。如果发现计算没有出现错误,也可让学生板演,并正确地表述)
(4)反馈练习:完成第9页练一练第1题。
一名学生在小黑板上做,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订正。
3、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计算圆柱的体积,还可能有哪些情况?(学生回答时,要让学生说出计算思路)
(1)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
(2)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3)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
反馈练习:完成第9页练一练第2题,学生口述解题思路,不计算。
4、教学例5
(1)出示例5。
(2)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要求水桶的容积,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求水桶的底面积:(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然后订正)
板书:(1)水桶的底面积:
(4)求水桶的容积:(让学生填在书上的空白处,然后订正)
板书:(2)水桶的容积:
3、14×25
=7850(立方厘米)
≈7。9(立方分米)
答:这个水桶的容积大约是7。9立方分米。
三、巩固发展
1、完成练一练第3题。
投影出示题目内容,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并说解题思路。
3、一个圆柱形水池,半径是10米,深1、5米。这个水池占地面积是多少?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学生独立解答,然后订正。
四、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启发学生从两个方面谈: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应用)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教材第75页和练习十六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生活的物品,认识扇形,掌握扇形的各部分名称。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探索出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教学重点:
在动手操作中掌握扇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扇形的大小与圆心角的'关系。
教学准备:
扇形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有一根绳子长31.4m,小红、小东和小林分别想用这根绳子在操场上围出一块地,怎样围面积最大?
二、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出示第75页主题图,谈话
(1)主题图上呈现的是什么?
(2)这些物体的名称都含有扇字,那什么是扇形呢?
(3)根据画面情境,你能说出一些扇形的物体吗?
2、揭示课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扇形的物体,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扇形。
3、板书课题:认识扇形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扇形的各部分名称。
(1)介绍扇形的含义: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2)介绍扇形各部分的名称
弧: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
圆心角:像<AOB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3)观察:在同一个圆中出现不同圆心角的扇形,你发现了什么?
(4)结论:扇形的大小与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有关
2、认识特殊的扇形
(1)以半圆为弧的扇形的圆心角是多少度?
学生自主探索:半圆的圆心角是180
(2)以1/4圆为弧的扇形呢?
1/4圆:圆心角是90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第76页第1题。
根据扇形的含义,找一找物体中的扇形。
2、完成第76页第2题。
圆心角一定是两条半径组成的角。
3、完成76页第3题
把画圆和画角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4、完成76页第4题
介绍扇环知识。扇环就是圆环的一部分,求圆环面积的方法迁移到这,求扇环的面积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相应课件;圆的面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问题,要给学校的圆形花坛铺草坪,每平方米8元,很显然要求出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那么怎样计算一个圆的面积呢?我们能不能和以前学过的图形联系起来呢?如果知道了圆的半径或者直径,可以计算出图中圆的面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圆的面积)前面我们学习了圆的有关概念。针尖所在的点叫做圆心;
圆心与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就是圆的周长。周长公式c=πd或c=2πr同学们可知什么为图形的面积,比如此长方形,长方形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长方形的面积。那么圆呢?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板书)如何求圆的面积呢?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怎么去求的,去推导的吗?
二、探究合作,推导圆面积公式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师: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计算公式又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
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割成两部分,把这两部分拼成长方形师:哦,请看是这样吗?(教师演示)。
生: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师:同学们对原来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刚才我们是把一个图形先切,然后拼,就转化成别的图形。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就把一个不懂的问题转化成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
师:对,这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师:那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你们想知道吗?(想)
2、演示揭疑。
师:(边说明边演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16份,沿着直径来切,变成两个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那又会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课件演示)。
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老师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什么图形?(长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借助电脑课件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3、学生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讨论探究,出示提示语。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给的三个问题,请你们四人一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拼一拼,观察、讨论完成这三个问题:
①转化的过程中它们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们的(面积)不变?
②转化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③你能从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吗?尝试用“因为……所以……”类似的关联词语。
师:你们明白要求了吗?(明白)好,开始吧。
学生汇报结果,师随机板书。
同学们经过观察,讨论,寻找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真了不起。
(2)师: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那么圆周长的一半用字母怎么表示?
(3)揭示字母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4)齐读公式,强调r2=r×r(表示两个r相乘)。
从公式上看,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在计算过程中应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拼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同学们,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什么?(出示例1)知道圆的半径,让学生根据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预设:
教师应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2.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我们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请大家动笔算一算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吧!3.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从而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作业
1、教材P68页“做一做”第1小题。
2、判断题让学生先判断,并讲一讲错误的原因。
3、填空题复习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材P71页练习十五第3、4小题。
5、完成课件练习(知道圆的周长求面积)老师强调学生认真审题,并引导学生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一个条件(半径),知道圆的周长就如何求出圆的面积,老师注意辅导中下学生。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圆的面积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的面积=圆周长的一半半径=rr=r2S=r2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2、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景
一天有个年轻人来到王老板的.店里买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成本是18元,标价是21元。结果是这个年轻人掏出100元要买这件礼物,王老板当时没有零钱,用那100元向街坊换了10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人79元。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钞,王老板无奈还了街坊100元。
现在问题是: 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多少钱? 提示:其中损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二、小组讨论
三、汇报结论
四、小结
王老板和街坊之间事实上互不亏欠。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97元。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13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一)》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适用于中等学生
3.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第2—4 页
4.教学目标
1、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5.教学难点分析
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教学课时
一课时
7.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谈话引入: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圆,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吗? 师(检查课前准备):看来大家平时非常留心观察。课前请同学们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它们剪下来,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把它们举起来,大家互相看一看。回想自己画圆、剪圆的过程,你能说说圆是什么样子的吗?(师一手拿一个圆)(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圆的边是弯曲的,跟以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圆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把折痕画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汇报。最后看看谁的收获多。(留时1 分钟)
2、师:你们组观察得真仔细!大家的'发现可真不少,现在我们就把刚才的发现整理一下。
3、展示探究结果。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整认识圆的特征 师问:谁来告诉老师,你有哪些新发现?你怎样发现的?(大约 8 分钟) 结合学生交流、汇报探究结果,及时引导梳理。主要从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方面来认识。这里特别要注意通过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新知的有目的的整理。
4、学习画圆(5 分钟)。 师问:你是如何画圆的?(指名回答) 课件展示如何画圆,然后学生动手练习,并强调画圆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揭示圆的大小位置的确定: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出示:学校要修建一个直径是20 米的花坛,你能帮学校画出这个圆吗?生演示操作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基本练习(4 分钟)
〈1〉投影出示:找出下列圆的半径、直径
〈2〉半径、直径的相关计算
〈3〉概念的判断和识别
2、应用练习。(10 分钟)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如果车轮制成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结合课件演示 〈2〉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 a:举行篝火晚会时,人们总是不知不觉会围成一个圆形,为什么? b:平静的湖面扔一小石子,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c:月饼为一般都做成圆形的,为什么? 小结:看来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道理,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来认识它,解释它、运用它。
3、游戏(猜谜语):
师:同学们学到现在,已经很累了,我们来轻松一下吧。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谜语: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利用电脑配上画面) 问题一:羊吃草的情况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吗?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最大范围有多大好吗?(用电脑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 问题二:拴羊的绳子与这个圆有什么关系吗?(是这个圆的半径) 问题三:钉在那儿的木桩是这个圆的什么呢?(是这个圆的圆心) 问题四:如果要让这个羊吃草的范围更大一点可以怎么办?(把绳子放长一点,也就是把半径扩大) 问题五:如果要让羊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吃草,可怎么办?(可以把木桩移动一个地方,也就是移动圆心的位置), 问题六:这说明圆的半径与圆心与圆有什么关系呢?(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而圆的圆心可以决定圆的位置。)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质疑 (篮球是圆形吗?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字母可以随意改变吗?)
2、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不管怎么说,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学习表现是不错的,所以我提议:我们一起伸出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句号是圆形的)
3、延伸:
1、用圆作画。
2、谈谈你眼中的圆。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平面曲线图形 圆心(o) 圆中心一点 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线段 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 确定圆的大小 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直径(d)线段 通过圆心 两端都在圆上 长度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 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d=2rr=d/2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03-03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1-04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02-23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09-14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03-08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01-27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01-25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5篇11-04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5篇)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