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1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课时]
1课时
[课型]
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活动:成语故事表演
【找一找】
1.从课文或参考书中找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列出目录。
2.选出你们最喜欢的一则成语故事。
【演一演】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
(1)写故事稿。
(2)饰演故事中A、B、C……角。
(3)尽量想办法准备一些辅助性的道具(注意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服装等,请参考课文插图)。
2.各小组代表在全班擂台赛上演讲各自准备的成语故事。
【议一议】
1.谈谈你参与活动的感想。
2.从你饰演的人物的立场、角度谈谈对所演讲的历史故事的看法。
3.这则故事变为成语,流传至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评一评】
各组最精彩的地方有哪些?(以鼓励为主,让所有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2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是通过传说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照课本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并通过收集的文本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情景。并会进行对比。自始自终围绕“会不会制造工具是动物和人类的区别”,“劳动创造人”展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古人类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方法
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阅读讲解法。
●教学媒体
1、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电脑。
2、素材准备
“女娲造人”、“亚当、夏娃”、北京人生活相象图、“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的图片;“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伟大祖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按照古代的传统说法,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有许多动人的有意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是有文字记载的。至于五千年以前远古时期的情况,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讲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
神话毕竟只是神话,现在谁也不会相信真有这样的事。那么,人类历史究竟应该从哪儿说起呢?后来,科学发达了,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类人猿。(展示“人类的进化”图片)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
(板书)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讲授新课:
(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结合课本“我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请同学们数一下早期人类遗址共有多少处,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众多的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归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请同学回答“看一看”,教师补充总结,引出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发现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板书)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关于元谋人的知识,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元谋人生活的年代距今多长时间?
2、元谋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讲述一下元谋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知识,得出元谋人会制造简单的石器工具,知道火)
教师总结补充学生的回答,导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板书)
我们通过课本获得了元谋人的信息,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获得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的信息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是通过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的科学推断(展示元谋人牙齿化石、元谋人遗址出土石尖状器、刮削器),通过提问:什么是化石?引起学生注意教师解释化石的'定义。
远古人类在缓慢的发展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劳动起来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再来看看我国比较进化的另一个远古人类——北京人。
(板书)
二、北京人
(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播放“北京人与原始人”及“北京人”视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关于北京人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北京人生活的年代?
2、北京人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具体在什么地方?
3、结合北京人的图像,说一下北京人和现代人长的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说北京人是人类而不是古猿呢?
5、北京人遗址有什么特点?
(是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址”名录)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尽管北京人在面部特征上比较接近古猿,但是由于北京人的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使用工具,所以说北京人已经是人类而不是古猿了。因为,会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猿和人类的区别。北京人生活的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被称为旧石器时代。了解了北京人的长相,我们在进一步看一下北京人的生活。
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带距今约70至20万年之间。那时候,中国北方的气候比现在温和湿润。山上山下,生长着树林、灌木和丰茂的野草。凶猛的剑齿虎、豹、狼、熊等野兽,出没在树林和山野中。那里还生长着大象、犀(音xī)牛和肿骨鹿。(展示“剑齿虎”和“肿骨鹿”图片),这些野兽严重的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北京人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这些野兽作斗争,并生存下来呢?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展示北京人生活相象图)
教师总结,北京人会制造简单和石器工具和棍棒工具,并用这些同野兽作斗争,不仅如此,他们还用这些工具采集树上的果子,挖植物的根茎,猎取食物。但是,这种工具毕竟太简陋了,他们获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单个人的力量,没法生活下去,只好过着群居的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对付猛兽的侵袭。
另外,北京人比元谋人更进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北京人不仅会使用火还会保存自然火种,同学们想一下,使用和保存火,对北京人有什么好处呢?
(展示“火的使用”三组图片)教师举例讲解对北京人来说,使用火的意义。(照明、防寒、驱赶野兽、增强人的体质)
教师总结,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前,北京人依靠集体的力量,凭借简陋的生产工具,通过采集和狩猎这样的生产劳动,艰难地维持生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北京人生活的地区,出现了另一群远古人类,他们是山顶洞人。
(板书)
三、山顶洞人
(板书)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
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展示“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请同学们指出山顶洞人的面部特征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
比较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表现:(展示“山顶洞人生活想象图”)
(板书)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解释“氏族”的定义)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境内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对照课本,师生共同商讨填充下面的表格。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体质形态工具制造生产活动观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板书设计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一、中国境内已知最早期的人类——元谋人
二、北京人
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之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打制石器,采集,渔猎,保存并使用自然火
地位:世界上出土早期人类遗骨化石和遗物最丰富的遗址
三、山顶洞人
时间:距今约1。8万年
地域: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懂得爱美,
地位:是我国氏族社会的开始
体质进步:相貌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工具制作技术: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
生活进步: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联系讲述法、 图表法、 图片分析法。
教具
历史文物、遗物图片 、投影仪、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
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但它至少给我们一些启示,那么原始农耕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以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
学生: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逐渐发现植物生长是有规律的,注意到了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河母渡和半坡居民就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
请大家阅读第6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7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
这两个遗址反映了我国古代南北不同的原始农耕风貌,让我们带着疑问、好奇走进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感受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
阅读教材第7页的小字,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水稻说明了什么?
看看河姆渡居民在工具使用上和北京人比有哪些不同?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骨耜、石斧、木铲,与北京人使用的石器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许多石器已经作了磨光处理。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农耕是定居的重要保证,此外定居还需要哪些必要条件,请大家看教材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我们看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他们为什么将房子建造成这种结构呢?有什么好处?
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筑房屋,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木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防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这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
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主要有猪、狗、牛为主。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归纳比较呢?
从食物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渔猎;回挖掘水井,饮水更方便。而河姆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我们已经有了基本了解,现在以同样的方式,从时间、地点、工具、生产等方面归纳出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特征。
对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哪个时期更进步?
很好,无论从工具的制造还是生产方面,半坡居民都比河姆渡居民有了一定的进步,现在请大家看教材第7页“干栏式房屋”和第8页“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比较一下:两个房屋在结构上的不同又说明了什么?
请大家阅读“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内容并归纳其特点
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
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学生讨论……
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
的解决办法就是他们有固定的食物来
学生阅读……
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在黄河流域。
说明江南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
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有固定的居住场所。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开始种植农作物,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工具、食物、居住等方面
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生产:.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
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
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纺织:纺线、织布、制衣
半坡居民,因为从工具方面看半坡居民比河姆渡居民进步,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器、骨器,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多,还有饲养的牲畜更多,会制造彩陶。
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4.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使学生认识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
使学生知道书本知识是前人在实践中发现、总结的
逐步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表象看到或寻找历史发展轨迹的能力。
使学生明白大河流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
使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今天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房屋建筑风格历史渊源
认识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归纳比较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铺垫
分类归纳、比较便于知识的梳理、记忆
南北气候的差异,导致生产、生活方式的明显不同,这种不同今天仍然存在,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明确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种.种现象是社会生产力的表现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4
本课以“人类的形成”为主题概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演变,主要以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瓦解三大问题为线索,向学生展示了原始社会的历史风貌。
氏族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开始的。直立人阶段的原始人类已经过着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社会生活。在早期智人阶段,人类除在集体组织内部进行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劳动社会分工外,同时在婚姻关系上已从原始的乱婚进入血族群婚阶段。也就是说,在一个集体内部禁止母辈和子辈之间的通婚(但同辈人之间却互相通婚),它比原始的乱婚进步。实行血族群婚制的集体,又称之“血缘家庭”。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这种家庭的典型形式,应该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弟姐妹,正因为如此,也互为夫妻。”血族群婚是人类婚姻关系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氏族组织的最初萌芽。
晚期智人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行血族群婚的血缘家庭逐渐转变为实行本血族内禁婚,必须和血族外的异性通婚的族外群婚制,即本血族的兄弟姐妹不再互为夫妻而只能和另一个血族的男女通婚。这种实行族外群婚制的血族就逐渐形成一个界线分明的社会集团,即氏族。通俗地说,氏族就是人们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一个比较固定的集团,它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细胞。
氏族社会的特点。与原始群,特别是与国家组织形式相比,氏族社会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氏族社会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二,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亲属关系(即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血缘是制约人类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第三,氏族是原始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由于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时期,妇女和男子先后成为氏族社会的主体;第四,氏族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平等社会,人们过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
氏族社会的作用。由猿到人的转变,不仅伴随着文化和艺术的产生,而且导致了氏族社会的形成。氏族社会作为人类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有其特定的作用:第一,氏族社会实行族外群婚,这就比血族群婚前进了一步。它有助于人类保持紧密和持久的结合,并且可以避免由于血亲通婚对人的体质造成的危害;第二,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有助于人类之间的凝聚力的.加强,推动了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1)讲清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即“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概念。“猿类”是指生活在千、百万年以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的过渡,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则是指已能够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2)关于人类进化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已掌握的知识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和讨论,并与教师的陈述和总结相结合。
①提问:《圣经》中说,上帝首先制造了男人亚当,然后又用亚当的肋骨制造了女人夏娃,人类的出现果真如此吗?由此引导学生看书、议论,营造热烈、探究式的课堂气氛。
②在学生的议论、纷争中,教师可出示有关古猿进化的图片和实物资料,或通过电脑多媒体手段将人类进化史进行直观、生动的描述,以配合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辨是非,从而最终得出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而集体生产劳动实践,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这一科学结论。
③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请你判断一下,他们谁说得对: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很多人认为火的使用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教师以此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人类进化知识中去尝试新情境下解决新问题的试验。我们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在不断适应自然条件变化的过程中,逐渐习惯于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这就为古猿学习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大脑发育提供了可能。正如恩格斯所说:“这就完成了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之后产生的,它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体现,当然在人类的进化火的使用确实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并非具有决定意义。
(3)关于人种的起源问题,教师可结合近现代帝国主义分子宣扬的“种族优劣论”和所谓的“白种人是秀的种族”等相关言论,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人种起源的原因,驳斥“种族优劣论”的邪说。考古发现,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已经遍布亚、非、欧、美各洲大陆,由于混血和地球各区域地理条件差别造成的巨大影响,人类经遗传而造成的肤色、毛发、鼻唇等也极不相同,终于形成黄、白、黑三大人种。但这是外貌特征的差异,各人种在体质和智力上并无优劣之分。人种的划分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变化而逐步形成的。近现代,帝国主义宣扬的“种族优劣论”是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服务的。
(1)提问:“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人类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引导学生看书作答,使学生对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有初步的了解,也为下面讨论“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等有关问题做准备。
(2)讲述氏族社会的产生时,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婚姻关系的变化(即从血族群婚到族外群婚制的转变)角度去分析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通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3)利用[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相关内容及材料;②在讨论氏族社会产生的作用时,教师可作适当的提示和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③讨论上述问题时,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鼓励发表不同意见,再选派代表进行概括和总结,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二是看问题要全面。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出发,以现有知识为依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突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过程与能力: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故事法)
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助我们记事、传达信息、获取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如何记事、传达信息的呢?(学生能说出结绳记事、刻符号等等)
一、文字的演变
1、先展示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2、关于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对哪种文字最感兴趣呢?(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结: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书法条幅,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了情操,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变有了简要的了解)。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字体在进行不断的演变,向着简明、快捷的方向发展。
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写好汉字好吗?
(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发挥多种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学生清晰掌握我国汉字的早期演化过程,也可以通过了解造字方法增强学生准确运用汉字的本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渡:随着对天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发展起来。]
二、向学生展示网上的资料)
(1)什么叫历法?
(2)夏朝的.历法的发明、商朝历法的特点、战国24节气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历法和24节气,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作用。让学生课下继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三、扁鹊
⑴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⑵补充扁鹊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四、屈原
诗歌赏析,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启迪。
(说明:《离骚》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自叙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激情。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离骚》,教育学生认识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忧国忧民、高洁耿介的崇高品德和为追求理想顽强奋斗的精神。)
五、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了解。
六、整合知识:纲要知识图(可让学生自己画,小组互相交流)
七、总结认识:(总结出今天的收获,并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1、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样继续去了解呢?
2、对于这些知识,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吗?
3、约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书设计
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历法产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战国时测出24节气。
5、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6、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7、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6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了解秦的暴政,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与楚汉之争的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掌握农民起义的动态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科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反抗和秦灭亡的主要原因,,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秦的暴政2、大泽乡起义
难点: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秦王嬴政横扫六国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建立了一套什么样的制度,并且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当时的秦帝国强大无比,那么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就灭亡了?
生:略。
师: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课的内容,相信同学们在学习了本节课之后会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生:略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
首先,咱们一起来看本节课的第一部分,秦的暴政,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秦的暴政
1.秦朝赋税、兵役、徭役繁重
师:首先同学们来看一首歌谣,然后告诉老师,你从这则歌谣里得到了什么信息。同学们主要卡老师用红色标出来的字。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边关,至今未归还;
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
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生:略
师:对,通俗的说就是吃不饱穿不暖,那么咱们换句话说这是什么现象?对,赋税很重,还有什么?看关键字,修长城,守边关,这些活是给谁干的?对,国家,那么咱们可以说是什么?很好,徭役、兵役繁重。
2.刑法残酷
材料二:当时在秦国的市场,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有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PPT(出示秦朝的刑具)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思考。
生:看书思考秦朝的刑法残酷,犯法者即使免于处死,也逃不脱割鼻、断腿、挖膝盖的刑罚。所以买鞋的人少,买拐杖的人多。
二、总结,手段野蛮残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摧残文化,阻碍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激化了秦朝知识分子与朝廷的矛盾。等等```````
过度:秦始皇采用这种野蛮残暴的方式加强思想控制,知识分子只能按照皇帝的要求去想事情,不能有多余的想法,即使有不满意的地方,也不敢说出来。人们思想更加压抑,更加憎恨秦始皇。秦朝人思想压抑、赋税、兵役、徭役繁重、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忍受严酷的刑罚。他们对秦始皇的统治强烈不满。渴望着改变。终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途中。人们期待着残暴的秦始皇死后,生活能轻松一些。人们的愿望实现了没有?
三、楚汉之争(自主学习)
师:自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以后,出现了两个霸主?
生:项羽和刘邦
师: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此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了长达五年的争夺,史称“楚汉之争”,接下来同学们自主完成老师所给的表格。结合课本50页的材料研读。
师:总结,初期项羽实力强大,有楚霸王之称,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之间的争夺故称为“楚汉之争”!后来刘邦善于用人,爱戴百姓,与公元前202年取得这场争夺的胜利,建立汉朝,刘邦就是汉高祖。以上就是这节课的全部内容。
课堂小结:首先同学们合上课本,我们一起回顾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秦始皇所期望的万世流传的帝国基业,只存在了15个年头,便在历史上消失了。席卷六国的强大秦朝,只存在了十几年就灭亡了,它给了我们什么深刻启示?原因:秦朝对人民实行暴政。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四、课堂练习。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7
课题
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和闭关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C资本主义萌芽
2.能力培养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情感教育a康乾盛世B闭关政策导致中国落后
重难点
1.重点 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和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
2.难点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
教学过程
训练引导及反馈调整
指导启导疏导
一、导入新课
二、新授
〈一〉清朝前期经济的发展〔板书〕
1、康熙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a、奖励垦荒屯田〔板书〕
b、重视兴修水利
c、多次减免租税
d、提倡勤俭节约
小结 这些措施的`实行巩固清朝的统治
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雍正帝继承父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到乾隆时期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
2、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a、耕地面积的扩大与人口的增长
b、 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c、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
历史教案-历史,标签: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七年级下历史教案,
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的前提
问 清朝前期的手工业比明朝更加发达,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鼓励商人开矿
②、南京、广州的丝织业后来居上,超过苏州
③、景德镇制瓷业的规模比过去大
④、边疆少数民族手工业也发展起来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商业业繁荣起来
3、商业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出现
北京、苏州、扬州都是繁华的城镇
4、让学生思考,集体讨论
清朝前期的经济,为何能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启导
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什么?〔康乾盛世〕
疏导
人民的反抗斗争
清朝政府调整政策
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孔子及其仁学说。孔子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贡献。老子和他的辩证思想。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比较诸子百家各自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重点、难点]孔子和百家争鸣
[教法、学法]
由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质疑,教师给与点拨。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多媒体课件、有关春秋、战国主要思想家简介、人物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山东被誉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黄河。同学们,这一圣人指谁?(学生回答出孔子,从而导入课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书)
1)思想:
(指导学生看孔子像及其学说)回答: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有何学说?
学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2)教育:
(指导学生阅读53页第二自然节)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C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老实,要谦虚好学。
D时常复习所学知识,温故而知新。
3)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编定了哪几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编成了什么书?(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诗经》《尚书》《春秋》《论语》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对后世影响巨大,被誉为我国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孔子同一时期还出现了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是谁呢?(学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老子插图及说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它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3、百家争鸣:(板书)
(列表让学生看书来回答表内内容,也可先问学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准备的表格来总结。)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墨家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反对一切战争,主张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道家
庄子
主张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派的学说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三、小结:
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主要历史条件是什么?
四、作业:课本57页填表题
附:板书设计
一、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经》朴素辨证法的思想。
二、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学说。
2、对教育的贡献:
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B:温故知新
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
3、他编订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叫《论语》
三、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四、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实行仁政
五、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主张A:实行法制;B:主张建立君主*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六、兵家———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还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七、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相关文章: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教案01-3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08-21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教案7篇02-01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教案(7篇)02-02
初三上册历史教案11-03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11-21
七年级历史教案11-06
初三上册历史教案6篇11-05
初三上册历史教案(6篇)11-06
初三上册历史教案4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