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案

时间:2022-08-30 14:58:52 高中生物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高中生物教案锦集八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高中生物教案锦集八篇

高中生物教案 篇1

  实验原理

  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中,叶绿体呈 色、 形,高倍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观察叶绿体形态和分布。

  实验程序

  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实验原理

  活细胞中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用 的运动作为标记可观察细胞质的流动。

  实验目的

  1、掌握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通过显微镜的实际观察的实际观察,理解细胞质流动是一种生命现象。

  实验程序

  光照、室温条件下水中培养黑藻

  取一片幼嫩的小叶

  临时装片:清水+小叶+盖玻片

  低倍观察叶片细胞

  高倍观察叶绿体的流动及流动方向

  注意事项:

  1、细胞质的流动受细胞的代谢状况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增进细胞代谢作用的因素,如适宜的光照、温度、PH值、生长素等,都可以促进细胞质的流动。反之,不利的环境变化和某些化学药品,如麻醉剂等,则可抑制细胞质的流动。

  2、在做此实验时,如果发现细胞质不流动,或者流动很慢,应立即采取措施,加速其细胞质的流动。其方法有三种:一是进行光照,即在阳光或灯光下放置15~20分钟;二是提高盛放黑藻的水温,可加入热水将水温调至25℃左右;三是切伤一小部分叶片。

  自我评价试题

  1、普通光学显微镜是生物学实验中最常用的`仪器之一,试回答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中的有关问题:

  (1)一细胞或物体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时“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胞或生物体的( )

  A、体积 B、表面积 C、像的面积 D、长度或宽度

  (2)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视野范围内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这行细胞中的--------------------( )

  A、2个 B、4个 C、16个 D、32个

  (3)用4台显微镜观察黑藻细胞。在相同环境中, 若视野的明暗程度相仿,反光镜的选用一致,则:显微镜的光圈最大的一台是( );目镜和物镜均最短的一台是( );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多的一台是-------------------------------------------------------------( )

  A、目镜15×和物镜45× B、目镜15×和物镜10×

  C、目镜5×和物镜10× D、目镜5×和物镜45×

  2、选择藓类作为观察叶绿体材料的原因与下列哪项无关---------------------------------( )

  A、制片简单 B、叶绿体清楚 C、叶子薄而小 D、细胞质流动速度快

  3、用高倍镜观察比用低倍镜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大小和视野的明暗情况依次为---( )

  A、多、大、亮 B、少、小、暗 C、多、小、暗 D、少、大、暗

  4、观察细胞质流动时,观察的最佳部位是---------------------------------------------------( )

  A、叶的边缘细胞 B、靠近叶脉部位的细胞 C、叶片表皮细胞 D、保卫细胞

  5、把叶绿体作为细胞质流动的标志是因为--------------------------------------------------( )

  A、叶绿体在不同强度光照射下会以不同面向着光源

  B、如果没有标志物,细胞质的流动难以观察

  C、只有叶绿体等颗粒可以移动,细胞质基质不流动

  D、细胞基质是流动的,细胞器是不运动的

  6、张小攀同学在观察变形虫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较大的变形虫,但在图象上有一小片污物,影响对变形虫的观察。

  (1)在不调换目镜和物镜的情况下,她应如何判断污物在何处?写出操操作步骤。

  (2)如果确认污物在装片内部,在既不允许重新制作装片又不能揭开盖玻片的情况下,如何清除污物或使污物与变形虫分开?

  自我评价试题答案:

  1、(1)D (2)A (3)A、B、C 2、D 3、D 4、B 5、B

  6、(1)先轻轻移动装片,观察污物是否随着移动,如果随着移动,则污物在装片表面或内部;如果移动装片,污物不动,一般在镜头上,可先转动目镜,看污物是否转动,如果污物随着转动,说明污物在目镜上,否则可能在物镜上。

  (2)用吸水纸在一侧吸引内部液体,使污物与变形虫分开。

高中生物教案 篇2

  教学建议:可以参考探究一的实验设计思路,设计出一组呈梯度的pH环境,以研究不同的pH对酶作用速率的影响。

  师

  能否根据数学的函数思想,绘出H2O2酶作用速率与pH之间关系的函数示意图?你能否对该函数图进行解释?

  学生自主完成:

  说明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pH范围;并且特定的酶具有一个特定的最适宜pH;在最适pH范围内,随着pH的升高,酶作用速率增加;超过最适pH范围后,随着pH的升高,酶作用速率降低,并最终导致酶失去活性;过酸与过碱对酶活性的破坏都不可以被恢复。

  如人体内的胃蛋白酶需要的最适pH范围是1.5~2.2之间,而胰蛋白酶需要的最适的pH范围是8.0~9.0。

  探究三:酶浓度对酶作用速率的影响

  实验假设

  酶浓度影响酶作用速率。具体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范围内增加酶浓度,酶作用速率升高;超过一定的浓度范围以后,再增加酶浓度,酶作用速率不变。

  实验器材

  烧杯、试管、量筒、干酵母菌、过氧化氢、蒸馏水等。

  实验步骤

  ①取一定量的酵母菌配制成酵母菌溶液,用容量瓶(或量筒与烧杯)将上述鲜酵母菌溶液分别配制成稀释10倍、100倍、100倍、1 000倍的酵母菌稀释液;另取4支试管,分别标记为1、2、3、4,用量筒各量取3 mL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加入上述4支试管。

  ②将酵母菌稀释液分别加入上述4支试管,观察试管中气泡逸出的速率与气泡的大小。

  实验数据与分析

  1 2 3 4

  加入酵母菌稀释液后气泡逸出的速率 ++++ +++ ++ +

  数据分析(酶作用的速率) ++++ +++ ++ +

  关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说明:实验中,加入酵母菌稀释液后气泡逸出的速率越快、气泡越大,直接表明过氧化氢被分解得越多,间接证明酶作用的速率越大。

  师

  能否根据数学的函数思想,绘出H2O2酶作用速率与酶浓度之间关系的函数示意图?你能否对该函数图进行解释?

  学生自主完成:

  生

  具体来说,在底物浓度一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范围内增加酶浓度,酶作用速率升高;酶的浓度超过一定的范围以后,再增加酶浓度,酶作用速率不变。这主要与反应容器中底物浓度的限制、产物浓度的抑制等因素有关。

  探究四:底物浓度对酶作用速率的影响

  教学建议:可以参考探究三的实验设计思路,设计出一组呈浓度梯度的过氧化氢溶液环境,以研究不同的底物浓度对酶作用速率的影响。

  学生探究:进行相关的实验并进行数据分析。并画出底物浓度与酶作用速率关系的函数图。

  生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范围内增加底物浓度,酶作用速率升高;超过一定的温度范围以后,再增加底物浓度,酶作用速率不变。这主要与反应容器中酶浓度的限制、产物浓度的抑制等因素有关。

  师

  那么,反应产物的浓度对实验中酶作用的速率有何影响呢?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生

  反应产物对实验中酶作用的速率具有抑制作用,随着反应产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明显。

  课堂小结

  酶促反应的速率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单单考虑一种因素而忽略另一种因素都是不可取的;研究其中一种因素的作用,要注意控制变量。

  引导学生阅读“放眼社会”的“酶与疾病”,让学生了解酶和疾病的关系,如先天性酶缺陷病、酶的活性变化而导致疾病的产生、酶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理解酶是生物体内进行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教师还可鼓励学生收集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医疗卫生事业中有关酶的应用的`例子。

  用作辅助消化剂的多酶片,含有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等,尽管胃内酸度较高,不适合大多数酶发挥作用,但人们可以将某些酶制剂做成肠溶剂型,如糖衣片和胶囊等,让酶到达肠内后再被释放出来发挥作用,从而治疗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等症。

  学生活动:阅读“酶与疾病”,并利用网络、图书馆、报刊等途径,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实地走访与考察等多种方法,写出一篇有关“酶与疾病”的调查报告。

  板书设计

  3.酶促反应

  4.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温度

  (2)pH

  (3)酶的浓度

  (4)底物浓度

  活动与探究

  “探究胃蛋白酶进入小肠后是否能发挥活性”的活动建议:

  探究原理:

  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在过酸或过碱的环境下酶的活性都会丧失。在活性范围内,酶的活性随着pH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由于人体的胃蛋白酶由胃腺细胞分泌产生,并在胃中催化蛋白质分解的反应,然后随食糜进入小肠,这时pH由2.0变成7.8,对胃蛋白酶的活性产生了影响。

  实验材料:

  胃蛋白酶溶液,精肉块,盐酸,NaOH,pH试纸等。

  实验步骤:

  (1)配制pH=2.0和pH=7.8的液体;

  (2)在两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pH=2.0和pH=7.8的液体;

  (3)加入两块相同形状的等重量的精肉块;

  (4)向两试管中同时滴入胃蛋白酶溶液;

  (5)定时观察,记录;

  (6)分析得出结论。

高中生物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说明细胞的分化。

  2、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

  能力方面:进行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的资料搜集和分析。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⑴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⑵细胞全能性的概念。解决方法:联系初中学过的有关组织、器官、系统的知识;联系不同组织中的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从个体发育过程中各种组织、器官、系统的建成让学生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2、教学难点: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解决方法:从体细胞一般是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繁殖而来的,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具有本物种特征的DNA分子的角度,得出细胞全能性。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解法。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学生活动

  1、通过具体实例,启发学生得到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细胞分化的相关知识点。

  七、教学程序

  [问题探讨]1、为什么健康人的血细胞数量不会随着血细胞的死亡而减少?2、骨髓与血细胞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一、细胞分化及其意义

  出示教材P117、118相关图片讲解。

  1、细胞分化的概念:略。

  2、引导学生探讨以下问题:

  ⑴细胞分化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实例。例如,在植物的胚根发育成根的过程中,分生区的细胞不断分裂,形成的细胞近似正方体。随着细胞的生长,变成伸长区的长方体细胞,后来分化成成熟区的输导组织的导管细胞、根毛细胞、薄壁细胞等形态、结构、功能各异的细胞。又如动物的胚胎细胞形成多细胞生物体。干细胞再生出各种细胞等。⑵细胞分化的过程。在细胞外观尚未出现明显变化之前,细胞分化的前途就由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决定了。分化的细胞所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变化,首先源于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如结构蛋白和催化化学反应的酶,以后依次渐变,不能逆转。因此,分化是一种持久的、

  稳定的渐变过程。⑶细胞分化的意义。一般多细胞生物体的发育起点是一个细胞(受精卵),细胞的分裂只能繁殖出许多相同的细胞,只有经过细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体,并发育成成体,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3、细胞分化的特点:持久性,不可逆转。

  4、细胞分化的时间:整个生命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5、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6、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吗?

  二、细胞的全能性

  1、细胞的全能性概念教师出示教材P119胡萝卜的组织培养的图片,介绍美国科学家斯图尔德的实验。由于体细胞一般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而来的,一般已分化的细胞都有一整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体,携带有本物种相同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在合适的条件下,有些分化的细胞具有恢复分裂、重新分化发育成完整新个体的能力。细胞的全能性就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介绍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应用)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例如,将绵羊乳腺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培育出克隆绵羊“多利”。

  2、干细胞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叫做干细胞。例如,人的骨髓中有许多造血干细胞。干细胞有多种类型,可分为成体干细胞和胚胎干细胞。也可以分为这样三种类型:能够分化产生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类型细胞的干细胞称为全能干细胞,它本身可以形成一个生命;不能单独发育成完整个体,但能分化为多种类型细胞的干细胞称为多能干细胞;能分化产生与特定器官和特定生理功能相关的细胞称为专能干细胞。

  [资料搜集和分析]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讨论回答教材P120相关问题。

  三、总结

  细胞分化的概念,细胞分化的生物学意义和细胞的全能性等。

  四、作业布置

  P120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2节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及其意义

  1、概念:

  2、特点:持久的,不可逆转的

  3、时间:整个生命进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4、意义:

  5、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

高中生物教案 篇4

  一、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1.DNA主要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线粒体、叶绿体中有少量DNA,它们都有复制和遗传的自主性。

  2.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组织的细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诱发DNA结构变异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遗传突变。

  4.蛋白质不具备以上这些特征。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原理: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T2噬菌体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大量繁殖。

  (2)过程:

  ①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不同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②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

  ③在噬菌体大量繁殖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检测。

  (3)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

  过程:

  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③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结论: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

  ①过程:S型菌 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 蛋白质+R型菌R型菌;

  S型菌 荚膜物质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结论: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4)结论:由(2)(3)实验可知DNA是遗传物质。

  思考:人和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什么?

  提示:主要是DNA。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1.过程

  ①TMV A RNA 感染TMV A病毒;

  ②TMV A蛋白质 未感染病毒;

  ③TMV B RNA 感染TMV B病毒;

  ④TMV B蛋白质 未感染病毒;

  ⑤TMV A RNA+TMV B蛋白质 感染TMV A病毒;

  ⑥TMV B RNA+TMV A蛋白质 感染TMVB病毒。

  2.结论:在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思考:T2噬菌体、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提示:T2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名师解惑

  探究: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染色体与遗传的关系十分密切,化学分析表明,真核细胞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究竟是蛋白质还是核酸呢?

  作为遗传物质至少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在细胞生长和繁殖过程中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

  (2)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ks5u

  (3)具有储存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4)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发生突变,而且突变以后还能继续复制,并且能遗传给后代。

  科学的研究已经充分证明:核酸具备上述四个条件,所以核酸才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核酸又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高中生物教案 篇5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1)假如某地区正在流行“非典型性肺炎”(SARS),一个患者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咳嗽,假如你是科技工作者,你该怎样对该患者进行诊断?

  (2)在东南亚某地区,突然发现大量家禽不明原因的死亡,怀疑是感染了禽流感,假如你是科技工作者,你该怎么办?

  (3)一个母亲患有一种遗传病,现她怀有一胎儿,怀疑也患有该遗传病,该如何对该胎儿进行检测,以确认他(她)是否患有该遗传病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3相关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上述问题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小组记录员记录并整理本组观点。

  对于“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与遗传病检测的方式有很多种,如通过病理学等手段进行检测;而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基因诊断技术可以使得上述疾病的检测更加快速、灵敏、简便,使得疾病的防治更为有效。

  第一例基因诊断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是在什么时候?诊断的是何种疾病?お

  推进新课

  板 书:

  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一)基因诊断

  是1978年科学家对一位孕妇作了镰刀状贫血症的产前诊断。

  那么基因诊断技术目前可以用来诊断哪些疾病因子呢?

  通过多媒体呈示以下情景,教师对相关问题进行描述、分析。

  基因诊断的对象主要有:

  ①病原微生物的侵入:一般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可通过显微镜检查及免疫学方法进行诊断。但是,直接检测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可以大大提高诊断的敏感性。而在无法得到商业化抗体时,基因诊断就成为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的唯一手段。此外,由于基因碱基配对原理的基因诊断可直接检测病原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所以诊断的特异性也大为提高。目前,基因诊断已在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的诊断中发挥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②先天遗传性疾病:目前,大多数遗传病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而可对胎儿进行产前基因诊断。对确诊患病的胎儿实施人工流产是避免遗传病患儿出生的有效措施。

  已有多种传统的遗传性疾病的发病原因被确定为特定基因的突变。例如: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可引起苯丙酮尿症;腺苷脱氨酶基因突变可引起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而淋巴细胞表面分子CD40或其配体(CD40L)基因突变则可引起无丙种球蛋白血症。这类疾病的诊断除了仔细分析临床症状及生化检查结果外,从病因角度作出诊断则需要用基因诊断的方法检测其基因突变的发生。用基因诊断的方法检测这些位点的改变,不仅对临床诊断,而且对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③后天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肿瘤。虽然肿瘤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但人们可以初步认为肿瘤的发生是由于个别细胞基因突变而引起的细胞无限增殖。无论是抑癌基因发生突变还是癌基因发生突变,如果确定这些改变的发生,都必须进行基因诊断。

  ④其他:如DNA指纹、个体识别、亲子关系识别、法医物证等。

  假如某人患了流行性感冒,该如何进行治疗?

  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抗生素或抗病毒类药物,多喝白开水,注意休息,几天之后就可痊愈。

  板 书:

  (二)基因治疗

  你了解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的疾病机理吗?这种疾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抗生素或抗病毒类药物,多喝白开水,注意休息,几天之后可痊愈吗?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4基因治疗的相关知识,并思考上述问题。

  患有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的个体,其体内腺苷脱氨酶基因突变,不能正常合成腺苷脱氨酶,而该酶对于降解毒素是关键的,因此患者将出现免疫缺陷。由于是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因而不能用治疗流感的方法来治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

  假如某人患了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该如何进行治疗?

  可以通过基因治疗技术来治疗该疾病。

  什么是基因治疗?基因治疗的原理(基因治疗的两种途径)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4中“基因治疗的两种途径”图群,并思考上述问题。

  基因治疗(gene therapy)是指采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基因治疗(gene therapy)的原理是指采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患者的某种细胞中,体外培养使其增殖,然后输回患者体内,这样重组受体细胞因导入正常的基因,可以纠正或弥补缺陷基因带来的影响;或将带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载体直接送入患者的某些细胞中,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因治疗技术能有效治疗疾病、提高人类健康水平,那么目前来说,是否所有的遗传性疾病都可以采用基因治疗?

  不可以,例如神经细胞不能以基因治疗技术进行治疗。

  进行基因治疗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

  进行基因治疗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①选择适当的疾病,并对其发病机理及相应基因的结构功能了解清楚;②纠正该病的基因已被克隆,并了解该基因表达与调控的机制与条件;③该基因具有适宜的受体细胞并能在体外有效表达;④具有安全有效的转移载体和方法,以及可供利用的动物模型。

  基因治疗的前景十分诱人,那么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前景如何呢?

  ……

  课堂小结

  (1)复合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基因治疗:1991年美国批准了人类第一个对遗传病进行体细胞基因治疗的方案,即将腺苷脱氨酶(ADA)导入一个4岁患有严重复合免疫缺陷综合征(SCID)的女孩。采用的是反转录病毒介导的间接法,即用含有正常人腺苷脱氨酶基因的反转录病毒载体培养患儿的白细胞,并用白细胞介素Ⅱ(IL-2)刺激其增殖,经10天左右再经静脉输入患儿。大约1~2月治疗一次,8个月后,患儿体内ADA水平达到正常值的25%,未见明显副作用。此后又进行第2例治疗获得类似的效果。

  (2)我国复旦大学等单位对乙型血友病的基因治疗也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他们在兔模型的基础上,将人第Ⅸ因子基因通过重组质粒(pcmvix)或重组反转录病毒(N2CMVIX)导入自体皮肤成纤维细胞,获得可喜的阶段性成果,相信不久的将来,基因治疗会在我国取得成功。

  (3)总体来说,目前已批准治疗的病例约120例,其中约110例为肿瘤,遗憾的是,除黑色素瘤有些端倪外,全都未能成功。治疗了10余例单基因病,除ADA缺乏症和乙型血友病有一定疗效外,其余都还在实验阶段。但人们再也不怀疑基因治疗不仅可能办到,而且指日可待。

  你还了解其他生命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吗?

  ……

  板 书:

  (三)研究性学习交流

  活动主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关于“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热点是什么”的研究性学习成果。

  给活动的组织者与交流者几点建议:

  (1)我们一定要本着“求是唯真、崇文扬善、创新臻美”的态度去做科学,注意每一个细节,以使我们第一次的研究成果经得起别人的推敲。

  (2)我们要从“小”处做“大科学”,不要从“大”处做“小科学”。

  (3)若以图片、表格等形式来反映研究成果,会让你的研究成果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

  (4)研究性学习需要提出自己的研究报告,同时也要让听众看到研究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以增加研究成果的说服力。

  (5)不妨向别人介绍一下自己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亲历的一些事情以及自己的感受,这容易引起别人的共鸣。

  (6)研究性学习的交流时间设置要合理,要给汇报者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也要给听众提出问题、质询的机会。

  板书设计

  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一)基因诊断

  (二)基因治疗

  (三)研究性学习交流

  习题详解

  1.(略)

  2.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与当代科技发展现状,利用报纸、杂志、书籍、电视节目、广播节目、互联网等手段,通过走访、调查、收集、咨询等方法,整理有关人类目前在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方面取得的进步与存在的问题的相关资料,并写成调查报告,在一定范围内交流、展示。

高中生物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有机化学知识这是本节教学内容的最大瓶颈,而氨基酸的结构和蛋白质的形成又属于微观知识,比较抽象,十分枯燥,所以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动画、故事、游戏和形象的比喻,不仅增加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并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3)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 能力方面

  (1)通过自主对比观察几种氨基酸的结构,思考讨论后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蛋白质的功能。

  (2)氨基酸的结构及其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四、教法学法及媒体选择

  1.教法及媒体选择

  根据新课程理念,针对本节内容,我主要采取探究式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动画和图片创设情境,层层递进,解决教学难点。

  2.学法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选择良好的学法关键在于找到教法与学法的结合点,实现教、学的统一。与探究式教学法相对应,我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使他们能用观察法、分析法、比较推理法得出结论,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让学生能由宏观进入微观再回到宏观,形成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播放电影《蜘蛛侠》的片段,

  问:电影中的主人公是谁?他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展示:⑴黑寡妇蜘蛛的图片,黑寡妇蜘蛛因为它蛛丝中的“蛛丝蛋白”,使得他的蛛丝的强度异常的高。

  ⑵荧光水母的图片

  问:这是什么生物?为什么它们能发出美丽的荧光?

  问:从这些画面中我们应该不难发现这些神奇的生命现象是由谁来承担的?

  引出今天这节课的主题。

  展示:一些食物(肉 、蛋 、乳等)

  问:为什么我们经常说这些食物的营养价值很高?

  问:蛋白质对人体很重要,那么人体中的蛋白质又能承担怎样的生命活动呢?大家想不想和我一起到人体中去进行一次旅行?

  创设情景:三维透明人体场景。

  ⑴ 观看人体骨骼肌的三维动画,并问:构建肌肉的主要结构物质是什么?这又说明蛋白质可以具有怎样的功能?

  ⑵接着让学生观察在人体中可以发生的4个生命活动的场景,并问:在这样的4个场景中分别涉及到了哪些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又各自具有怎样的功能呢?

  ⑶总结:蛋白质在生物体中承担的功能多不多?概括出蛋白质的功能,“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过渡: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蛋白质们能够承担如此众多的功能,这是否和他的功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掀开它的神秘面纱吧!研究表明蛋白质的结构是复杂的,可是这种复杂的分子却是由一些结构简单的氨基酸分子作为基本单位所构成。所以认识蛋白质的结构,首先就必须了解氨基酸的结构

  创设情景:利用比喻,讲述“4个氢兄弟”和“两个强大势力集团”的斗争故事,让学生了解,“化学键”、“羧基”、“氨基”这些基团和它们的一些书写方法,以及是如何由“甲烷”到形成“甘氨酸”这种氨基酸的,为后面认识构成生物体蛋白质、氨基酸的结构,以及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打下铺垫。

  过渡:氨基酸会不会只有甘氨酸一种呢?告诉学生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其它的氨基酸吧!

  提问:比一比这4种氨基酸,从4个“邻居”的角度来看,有几个“邻居”相同?几个“邻居”不同?

  提问:其实其它的氨基酸也都符合这一规律,能否根据这一规律将约20种氨基酸用一个结构通式表示出来?

  活动:邀请两位学生主动到黑板上演板,其他学生尝试在纸上书写。

  请学生评价演板的两位同学尝试写出的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教师最后总结,并针对错误进行说明。

  提问:⑴观察结构通式,不同的氨基酸在结构上只是什么不同?那么甘氨酸和丙氨酸的R基是什么?

  ⑵观察结构通式,氨基酸们都拥有哪些相同的元素?那么蛋白质呢?

  ⑶再来观察结构通式,和刚才的4种氨基酸,问道:如果说从氨基和羧基的角度来看这些氨基酸又有哪些共同结构特点。(学生思考同时,引导学生从氨基和羧基的数量;氨基与羧基的连接方式两个方面考虑)

  总结:对氨基酸共同结构特点进行总结,并指出只有同时满足共同结构特点的氨基酸才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否则不是。

  过渡:现在我们知道了氨基酸的结构,但是由氨基酸作为基本单位又是如何形成蛋白质的呢?指出是“相互连接”。

  活动:请一位同学到前台来,和我做同样的一种姿势伸展双臂,两腿并拢,让学通过今天课的内容进行联想,可以想到什么?问:我和这位同学连接起来时最简单的方式是什么?再问:那么氨基酸在相互连接时是否也有“左右手”,以及“握手”的地方呢?

  创设情景:观看flash动画(蛋白质的形成)

  提问:⑴描述氨基酸分子间是如何“相互连接”的?

  ⑵有没有“左右手”和“握手的地方”总结出“肽键”

  ⑶虽然和手牵手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没有不同的地方?总结出这种“相互连接”称为“脱水缩合”

  ⑷这是不是一种新的分子,指出“二肽”

  ⑸二肽还能继续进行“脱水缩合”吗?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肽”,“多肽”,“肽链”,以及一条“肽链”中“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和“氨基酸数”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总结:氨基酸形成蛋白质大致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过渡:展示一些常见蛋白质的结构图片,指出这些蛋白质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并指蛋白质的种类有1010—1012可是构成这些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约20种

  这些氨基酸怎能形成数量如此多的蛋白质分子呢?

  活动:讲学生分成每6人一组,请其中一组的同学到台上来扮演氨基酸,其它组

  相互同学讨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请2组学生

  代表发表蛋白质分子多样的原因。

  评价并总结: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思考:为什么蛋白质能承担如此众多的功能?

  小结、结课:在今天的这节课里,我们不仅获取蛋白质的基础知识,而且大家应该感受到蛋白质对生命的意义:生命世界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离开了蛋白质,这一切还存在吗?不过蛋白质是生命的主要承担者,可它们是生命活动“操纵者”吗?它们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化合物呢?这个问题就留给下节课吧!

高中生物教案 篇7

  一、 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提示: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板书〕2.

  内环境——有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

  〔资料分析〕有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板书〕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旁栏思考题〕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板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提示: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提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 H2CO3 H+ +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提示: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

  〔小结〕略。

  〔作业〕课后习题一二题。

  〔提示〕1.C。 2.B。 3.B。

  4.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拓展题

  (1)肺泡壁、毛细血管壁。(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3)肾小管的重吸收。(4)皮肤。

高中生物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细胞学说的发展过程

  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细胞形态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的关系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技能】: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

  制作临时装片

  观察不同细胞的差异

  【情感态度】: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认识水华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禁采发菜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显微镜高倍镜的使用;细胞的多样性,特别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是本课的重点。而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用具:实验材料、显微镜、ppt幻灯片。

  课前准备:准备好实验的材料(选取多少种细胞?)。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使用显微镜的高倍镜观察集中细胞

  (二)第一课时的课后练习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彩图,回忆4种细胞的来源以及复习在初中阶段所了解的细胞的结构。

  简单复习一下显微镜的使用。用幻灯片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并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并以问题作为引导:你观察的是什么细胞;从低倍镜转换到高倍镜后,视野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并将其移动到视野中央,再转换高倍镜?尝试用简图来描述一下你观察的细胞;你认为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同种生物之间和不同种生物之间比较)

  小结,造成细胞形态结构差异的原因由于功能上的差异。

  课后联系第1、2题

  第一题:答案是B

  第二题:(1)上皮组织细胞、角质保护层细胞、皮下结缔组织细胞;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叶肉细胞、导管细胞、筛管细胞。(2)共同点: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相异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3)因为两者都有多种组织有机结合,并有一定生理功能。

  学生活动

  思考并回答问题

  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思考讨论老师的问题,并作出回答交流。

  完成练习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第二课时)

  (三)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

  课后练习

  科学前沿

  本章小结

  自我测试

  引导学生比较上一节实验课所绘制的细胞图与大肠杆菌相片、模式图的差异。提出问题:两种细胞之间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导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概念、以及两者之间的代表生物。(真核细胞如动物、植物、真菌;原核细胞如细菌、蓝藻)

  以蓝藻作为例子介绍原核细胞的生活习性。

  1.什么是蓝藻,身边熟悉的.蓝藻有那些代表生物?(发菜、水华)水华对环境的影响和禁采发菜的环保意义。

  2. 形态:比较小,营养方式。细菌主要以寄生、腐生为主,而蓝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3.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拟核

  4.用幻灯片比较一下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不同点。然后比较两者的相同点,突出细胞核与拟核物质组成的共同性。

  设问:被誉为现代生物学三大基石是什么?(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尔遗传理论、细胞学说)

  简单地解释细胞学说的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描述了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第二要点描述了细胞的生命活动;第三要点描述细胞的繁殖。(可以以设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讲)

  以讨论题引导学生阅读“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资料。

  课后练习3:根本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共性是细胞核的组成物质。

【高中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教案12-07

高中生物的教案12-15

高中生物教案06-27

高中生物教案优秀06-24

高中生物教案【精】11-19

关于高中生物教案11-24

【推荐】高中生物教案11-19

【荐】高中生物教案11-20

高中生物教案【荐】11-20

高中生物教学教案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