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数学教案>八年级数学教案>八年级数学教案

八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2-08-22 06:04:36 八年级数学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级数学教案合集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数学教案5篇,欢迎大家分享。

八年级数学教案合集5篇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

  2.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矩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2.知道解决矩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渗透转化归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2.通过对矩形的探索学习,体会它的内在美和应用美.

  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分析启发法

  教具准:像框,平行四边形框架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演示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归纳矩形的定义:

  问题: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探究矩形的性质:

  (1).问题:像框除了“有一个内角是直角”外,还具有哪些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的性质?(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探索矩形对角线的性质:

  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后,思考以下问题:(幻灯片展示)

  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①.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②.当∠α是锐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当∠α是钝角时呢?

  ③.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归纳.)

  结论: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议一议:(展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①.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如果不是,简述你的理由.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你能用矩形的有关性质解释这结论吗?

  (4).归纳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并体会矩形的“对称美”.)

  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例解:(性质的运用,渗透矩形对角线的“化归”功能.)

  如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OA=4

  厘米.求BD与AD的长.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探索矩形的判别条件:(由修理桌子引出)

  (1).想一想:(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学习)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

  结论: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理由可由师生共同分析,然后用幻灯片展示完整过程.)

  (2).归纳矩形的判别方法:(引导学生归纳)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三.课堂练习:(出示P98随堂练习题,学生思考、解答.)

  四.新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从知识与思想方法两方面小结.)

  五.作业设计:P99习题4.6第1、2、3题.

  板书设计:

  4.矩形

  矩形的定义:

  矩形的性质:

  前面知识的小系统图示:

  三.矩形的判别条件:

  例1

  课后反思:在平行四边形及菱形的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自主探索的方法,自己动手猜想验证一些矩形的特殊性质。一些相关矩形的计算也学会应用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总的看来这节课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当然合情推理的能力要慢慢的熟练。不可能一下就掌握熟练。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旋转的定义.2.旋转的基本性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理解旋转的基本涵义.

  2.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理解旋转前后两个图形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历对生活中与旋转现象有关的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发展初步的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2.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观.

  教学重点:旋转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

  1、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原则,在为学生创造大量实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归纳、学习。

  2、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景问题,引入课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以下情景(出示图示:钟表、汽车方向盘、辘轳或电脑演示:钟表指针的转动、汽车方向盘的转动、辘轳打水的情景). (1)上面情景中的转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特征?(2)钟表的指针、钟摆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汽车方向盘的转动呢?

  1.在这些转动的现象中,它们都是绕着一个点转动的.

  2.每个物体的.转动都是向同一个方向转动.

  3.钟表的指针、钟摆在转动过程中,它的形状、大小没有变化,只是它的位置有所改变.

  4.汽车的方向盘在转动过程中,同样它的形状、大小没有改变,方向盘上的每点的位置所变化.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我们把这样的转动叫旋转(circumrotate),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生活中的旋转.

  二.讲授新课

  在数学中,如何定义旋转呢?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着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circumrotate).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注意:“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意味着图形上的每个点同时都按相同的方式转动相同的角度.在物体绕着一个定点转动时,它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因此,旋转具有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的特征.

  议一议:(课本67页)答:(1)旋转中心是O点,旋转角是∠AOD.旋转角还可以是∠BOE.

  (2)四边形AOBC绕O点旋转到四边形DOEF的位置.这时点A旋转到点D的位置,点B旋转到点E的位置.

  (3)可以把OA看作钟表的指针,它OA的位置旋转到OD的位置,指针的长短、形状没有变化,所以OA与OD是相等的.同样,线段OB与OE是相等的.

  (4)因为四边形AOBC绕O点旋转到四边形DOEF的位置,在旋转的过程中,图形上的每个点同时都按相同的方向旋转相同的角度,所以∠AOD与∠BOE是相等的.

  (4)也可以这样理解:因为四边形AOBC绕O点旋转到四边形DOEF的位置,所以∠AOB与∠DOE是相等的,又因为∠BOD是公共角,所以,∠AOD与∠BOE是相等的.

  看上图,四边形DOEF是由四边形AOBC绕O点旋转得到的,经过旋转,点A移动到点D的位置,点B移动到点E的位置,点C移动到点F的位置,则点A与点D、点B与点E、点C与点F就是对应点.从刚才大家得出的结论中,能否总结出旋转的性质呢?

  答:因为O是旋转中心,点A与点D是对应点,点B与点E是对应点,且OA=OD,OB=OE,所以可以知道: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的线段的长度是相等的.

  因为点A与点D、点B与点E是对应点,且∠AOD=∠BOE,所以由此可以知道: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是互相相等的.

  由此我们得到了旋转的基本性质:经过旋转,图形上的每一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旋转角彼此相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例1](课本68页例1)

  [师生共析]经演示(钟表实物或教具)可以知道,分针是绕着表面盘的中心位置,即钟表的轴心旋转的,它旋转一周时的度数是360°,一周需要60分,因此每分钟分针所转过的度数是6°,这样20分时,分针逆转的角度即可求出.

  解:(见课本68页)

  书上68页做一做

  三.课堂练习

  课本P69随堂练习.

  1.解:旋转5次得到,旋转的角度分别等于60°、120°、180°、240°、300°.

  四.课时小结

  五.课后作业:课本P69习题3.4 1、2、3.

  六.活动与探究

  1.分析图中的旋转现象.过程:让学生画图、找规律,也可让他们通过剪切,找到旋转规律.

  结果:旋转现象为:

  整个图形可以看做是图形的八分之一(一组大小不等的三个“角”)绕中心位置,按照同一方向连续旋转45°、90°、135°、180°、225°、270°、315°前后的图形共同组成的.

  整个图形也可以看做是图形的四分之一(两组相邻的“角”)绕中心位置连续旋转90°、180°、270°前后的图形共同组成的.

  整个图形还可以看做是图形的二分之一(四组相邻的“角”)绕中心位置旋转180°前后的图形共同组成的.

  2.图中是否存在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是另一个通过旋转得到的?

  过程:同样让学生在画图过程中体会图形中每个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或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分析图形,找出关系.

  结果:图中存在这样的三角形,其中一个是另一个通过旋转得到的.

  整个图形可以看做图形的四分之一(一组“楼梯”)绕中心连续旋转90°、180°、 270°.前后的图形共同组成的.

  整个图形也可以看做图形的二分之一(两组“楼梯”)绕中心位置旋转180°前后的图形共同组成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节课仍然是图形的基本变换。借助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形象。学生一般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也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3

  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定理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此定理为证明线段相等提供了又一种方法,这是本节的重点.推论1、2提供证明等边三角形的方法,推论3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找边和角的等量关系经常用到此推论.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性质与判定的区别。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经常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判定与性质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另外本节的文字叙述题也是难点之一,和上节结合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由于知识点的增加,题目的复杂程度也提高,一定要学生真正理解定理和推论,才能在解题时从条件得到用哪个定理及如何用.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免过多告诉学生现成结论。提倡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探索数学的内在规律。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过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首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的什么?找一名学生口述完了,接下来问:此命题是否为真命?等同学们证明完了,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找一名学生用文字口述定理的内容。这样很自然就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满打满算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

  由性质定理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几个推论,自然想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我们能得到哪些特殊的结论或者说哪些推论呢?这里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把一些有价值的、甚至就是教材中的推论板书出来。如果学生提到的不完整,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点拨引导。

  (3)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便于今后的应用,教师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哪些定理依据?(2)怎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推论;

  2.掌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的运用;

  3.通过例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自主学习的发展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感受;

  5.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辩证特征.

  二.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三.教学难点: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四.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五.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

  六.教学过程:

  1、新课背景知识复习

  (1)请同学们说出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

  估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里重点复习怎样分清题设和结论。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并检验它的逆命题是否为真命题?

  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上述结论,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简称“等角对等边”).

  由学生说出已知、求证,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文字转化为数学语言的方法.

  已知:如图,△ABC中,∠B=∠C.

  求证:AB=AC.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

  联想证有关线段相等的知识知道,先需构成以AB、AC为对应边的全等三角形.因为已知∠B=∠C,没有对应相等边,所以需添辅助线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此辅助线应从A点引起.再让学生回想等腰三角形中常添的辅助线,学生可找出作∠BAC的平分线AD或作BC边上的高AD等证三角形全等的不同方法,从而推出AB=AC.

  注意:(1)要弄清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要与性质定理混淆.

  (2)不能说“一个三角形两底角相等,那么两腰边相等”,因为还未判定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3)判定定理得到的结论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是已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得到边边和角角关系.

  2.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要让学生自己推证这两条推论.

  小结:证明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腰三角形定义;②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

  证明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的方法:①等边三角形定义;②推论1;③推论2.

  3.应用举例

  例1.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让学生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启发学生遇到已知中有外角时,常常考虑应用外角的两个特性①它与相邻的内角互补;②它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要证AB=AC,可先证明∠B=∠C,因为已知∠1=∠2,所以可以设法找出∠B、∠C与∠1、∠2的关系.

  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

  求证:AB=AC.

  证明:(略)由学生板演即可.

  补充例题:(投影展示)

  1.已知:如图,AB=AD,∠B=∠D.

  求证:CB=CD.

  分析:解具体问题时要突出边角转换环节,要证CB=CD,需构造一个以 CB、CD为腰的等腰三角形,连结BD,需证∠CBD=∠CDB,但已知∠B=∠D,由AB=AD可证∠ABD=∠ADB,从而证得∠CDB=∠CBD,推出CB=CD.

  证明:连结BD,在 中, (已知)

  (等边对等角)

  (已知)

  即

  (等教对等边)

  小结:求线段相等一般在三角形中求解,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三角形,找出边角关系.

  2.已知,在 中, 的平分线与 的外角平分线交于D,过D作DE//BC交AC与F,交AB于E,求证:EF=BE-CF.

  分析:对于三个线段间关系,尽量转化为等量关系,由于本题有两个角平分线和平行线,可以通过角找边的关系,BE=DE,DF=CF即可证明结论.

  证明: DE//BC(已知)

  ,

  BE=DE,同理DF=CF.

  EF=DE-DF

  EF=BE-CF

  小结:

  (1)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及推论.

  (2)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证法.

  七.练习

  教材 P.75中1、2、3.

  八.作业

  教材 P.83 中 1.1)、2)、3);2、3、4、5.

  九.板书设计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趣场景中的数字问 题和行程问题,归纳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置问题串,让学生体会分析复杂问题的思考方法.

  2.让学生进一步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 的有效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把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的策略,体验成功感,同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 树立自信心,并鼓励学生合作 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

  2.学会用图表 分析较复杂的数量关系问题。

  教学难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 成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数学模型;会用图表分析数 量关系。

  教学准备:

  教具:教材,课件,电脑(视频播放器)

  学具:教材,练习本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5分钟,学生口答)

  内容:填空:

  (1)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是 ,十位数字是 ,则这个两位数用代数式表示为 ;若交换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得到一个新的两位数,用代数式表示为 .

  (2)一个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为 ,十位上的数为 ,如果在它们之间添上一个0,就得到一个三位数,这个三位数用代数式可以表示为 .

  (3)有两个两位数 和 ,如果将 放在 的左边,就得到一个四位数,那么这个四位数用代数式表示为 ;如果将 放在 的右边,将得到一个新的四位数,那么这个四位数用代数式可表示为 .

  第二环节:情境引入(10分钟,学生动脑思考,全班交流)

  内容:小明爸爸骑着摩托车带着小明在公路上匀速行驶,下图是小明每隔1小时看到的'里程情况.你能 确定小明在12:00时看到的里程碑上的数吗?

  第三环节:合作学习(10分钟,小组讨论,找等量关系,解决 问题)

  内容:例1

  两个两位数的和是68,在较大的两位数的右边接着写较小的两位数,得到一个四位数;在较大的两位数的左边写上较小的两位数,也得到一个四位数.已知前一个四位数比后一个四位数大2178,求这两个两位数.

  学生先独立思考例1,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思考情况组织交流与讨论.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10分钟,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内容:练习

  1.一个两位数,减去它的各位数字之和的3倍,结果是23;这个两位数除以它的各位数字 之和,商是5,余数是1.这个两位数是多少?

  2.一个两位数是另一个两位数的3倍,如果把这个两位数放在另一个两位数的左 边与放在右边所得的数之和为8484.求这个两位数.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般步骤)

  内容:

  1.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和想法?请与同伴交流.

  2.师生互相交流总结出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第 六环节:布置作业

  内容:习题7.6

  A组(优等生) 2,3,4

  B组(中等生)2、3

  C组(后三分之一生)2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5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三、课堂引入

  1.让学生填写P127[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

  2.学生看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30 /h,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90 所用时间,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 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

  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v /h.

  轮船顺流航行90 所用的时间为小时,逆流航行60 所用时间小时,所以=.

  3. 以上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例题讲解

  P128例1. 当下列分式中的字母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

  [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

  出字母的取值范围.

  [补充提问]如果题目为:当字母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你知道怎么解题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一题二用,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分式及有关概念.

  (补充)例2. 当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分析] 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分母不能为零;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

  [答案] (1)=0 (2)=2 (3)=1

  五、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 , , ,

  2. 当x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3)

  3. 当x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六、课后练习

  1.下列代数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并指出哪些是正是?哪些是分式?

  (1)甲每小时做x个零件,则他8小时做零件 个,做80个零件需 小时.

  (2)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走a千米,水流的速度是b千米/时,轮船的顺流速度是 千米/时,轮船的逆流速度是 千米/时.

  (3)x与的差于4的商是 .

  2.当x取何值时,分式 无意义?

  3. 当x为何值时,分式 的值为0?

【八年级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八年级的数学教案12-14

八年级数学教案06-18

八年级数学教案【热门】12-03

【精】八年级数学教案12-04

八年级数学教案【精】12-04

八年级数学教案【荐】12-06

【推荐】八年级数学教案12-05

八年级数学教案【推荐】12-04

【热】八年级数学教案12-07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