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九年级音乐教案《阳关三叠》(通用10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九年级音乐教案《阳关三叠》,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音乐教案《阳关三叠》 1
【教学内容】
1、欣赏埙、中阮重奏曲《阳关三叠》;
2、学习歌曲《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1、欣赏古曲《阳关三叠》,了解埙的相关知识;
2、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讲音乐故事
1.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吗?
2.请学生讲故事,教师补充。(如果学生不了解,由教师讲故事。)
3.问:同学们,听了知音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到朋友间的友情,这为下面学唱歌曲《阳关三叠》做了铺垫。
二、欣赏埙曲《阳关三叠》
1、介绍歌曲背景。
2、让学生背诵《送元二使安西》,体会歌词内涵。
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初听感受音乐,请学生回答全曲意境。
4、分段欣赏、分析,感受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完美艺术效果。
5、音乐知识:认识吹奏乐器--埙
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传统的埙多为卵形埙,现在则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样式美观,工艺精细。
三、唱歌
1.先听歌曲范唱或录音《阳关三叠》;。
2.让学生跟随录音学唱。
3.请学生分析歌曲在调式、节奏、音程等方面的特点。比如,歌曲前面部分较为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为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等。应注意使学生总结出这些特点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
4.教师辅导学生学会这首歌,全班集体演唱。
四、总结并布置下节课的内容。
九年级音乐教案《阳关三叠》 2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和解读《阳关三叠》,了解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灿烂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通过聆听欣赏不同表演形式的《阳关三叠》和自己亲身哼唱其中的音乐片断,充分体验艺术歌曲诗词、旋律、伴奏完美结合的魅力,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评价音乐。
三、通过比较,让学生更深地去体会在表现送别场景这一特定内容上,《阳关三叠》和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有什么不同之处。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民族器乐曲,学生进入课堂。
苏轼的词———离别(送别)的艺术作品———齐唱《送别》
导词:宋代大文豪苏轼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阴晴圆缺乃是一种自然规律,而人的悲欢离合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作者借这两句词来抒发自己和胞弟苏辙的离别之情。“人生自古伤离别,执手看泪眼”,漫漫人类历史,人们演绎了无数个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古今中外用来表现离愁别绪的艺术作品也是屡见不鲜。我们今天的音乐课就是和离别的话题有关系。下面请大家共同演唱《送别》。
二、进行新课。
刚才大家演唱的《送别》是由近代李叔同先生填词而成的着名学堂乐歌。其实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类似题材的艺术作品。下面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欣赏一首唐诗。
1、播放、朗诵《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播放。
不知道这古朴淡雅的音乐是否帮助我们打通了时空隧道,勾起我们对巍巍唐朝文学艺术大家们的回想。
2、让学生自主简介这首诗的产生背景和王维的生平。教师简单小结:王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不仅会写诗,而且对佛经有研究,所以后人推尊他为“诗佛”。他还擅长绘画,苏轼赞美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课件中的王维山水古画)。他自己也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除此之外,王维还特别精通音乐。关于他精通音乐还有很多传说和典故。正因为如此,有人说王维的许多诗歌很合音律,诗的意境特别适合用音乐去表达。
在以上过程中,播放小提琴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
提问:这首诗主要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哀怨离别之情)
由王维原诗所表达的情感过渡到具有更多情感内容的琴歌——《阳关三叠》。
过渡词:说到情感,应该讲所有的艺术都能表达情感。但是,各种艺术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是各不相同的,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上有时也是有所区别的。所以才有古人如下一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应该说王维的这首诗在抒写离别之情方面已经够的上是精品之作,但后人为了让这首诗表达的意境更深,抒发的感情更浓、更真切,对它进行了新的艺术加工,把它改编成一首扶琴歌唱的琴歌——《阳关三叠》。
3、欣赏《阳关三叠》
知识点:“琴歌”——是指在古琴弹奏下吟唱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
“三叠”——三段。《阳关三叠》分为上下两个阕。上半阕将王维的原诗分别反复咏唱三遍,故称三叠。下半阕是后人增加的三段长短句诗词,分别补缀在原诗的后面。
先听蒋大为演唱的第一叠,然后再完整地欣赏由王震亚改编的合唱《阳关三叠》,学生可以跟着哼唱。
设置问题:
⑴合唱与独唱相比,它在音色、力度、速度等方面有哪些不同或特点?艺术表现力如何?(音色更加丰富,力度强弱对比很明显,速度处理以中、慢速为主。正因为这些音乐要素恰到好处的运用,才使作品更具艺术表现力,把情感渲染的更充分。)
⑵分段欣赏,结合歌词和旋律去感受每一叠所渲染的情感各有什么侧重点?
4、师生共同赏析三叠中的部分片断。
(1)浅析第一叠上半阕的旋律和下半阕的诗词内涵。
第一句是开始句,称作“起”句,旋律以级进的.形式进行,音乐情绪显得平稳、柔和与深情,为营造浓浓的惜别气氛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二句总体上继续了第一句的主要材料,尤其后半句是完全相同,可称之为“承”句。第三句和前两句相比,虽然还有某些句法影子的存在(如后半句的向上二度模进),但更多的`是变化和对比。前半句小三度的下行,使音乐更加深沉,这一句可称之为“转”句。第四句和第一句完全相同,形成头尾呼应,故可称之为“合”句。
知识点:“起、承、转、合”是旧时写作诗文的结构
章法,也是我们音乐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
让学生共同演唱以上四句。
下半阕开始就是八度跳进,音乐情绪趋向激动,与上半阕旋律的平稳进行形成对比。
问题:第一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感?(“宜自珍”——惜别)
(2)共同赏析第二叠下半阕。
问题:第二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感?(“泪沾巾”——忧伤)
(3)共同赏析第三叠下半阕和尾声。
问题:第三叠主要渲染的是什么情绪?(“尺素申”——期待)
尾声渲染的又是一种什么情绪?(“噫”——感叹)
5、评价
(1)让学生对《阳关三叠》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自己意见可以针对任何方面,比如它的词曲、表演形式、时代性、是否喜欢的理由、喜欢的程度等等。
(2)这首歌在唐代非常流行,可以说它是唐朝的一首流行歌曲。尤其是在那些文人墨客当中流传更盛。许多诗人都留下了赞誉这首琴歌的诗句。如:
“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张祜
“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李商隐
“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白居易
同时播放管子演奏的《阳关三叠》。
(3)这首歌曲创作和流行的年代离我们确实已很遥远,似乎谈不上具有任何的时尚性。但今人之所以仍在传唱欣赏,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莫过于歌曲中所渲染的那种真切的情感。因为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永恒的主题。
6、知识链接和创作
(1)围绕“送别”或“离别”主题,请大家联想有关古诗词,当然这些古诗词要和音乐有关系。
教师的准备:《赠汪伦》——李白,《琵琶行》——白居易。语言是不能解释音乐的,但音乐是可以用语言来描绘(描述)的。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抽象的音乐,我觉的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一绝。
(2)请同学们试一试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现“送别”或“离别”的场景,体验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
(3)围绕“送别”或“离别”主题,请大家回想以往学过或听过的有关音乐作品。教师的准备:《送别》李叔同词奥德威曲 《送别》——
九年级音乐教案《阳关三叠》 3
【教学内容】
1、欣赏埙、中阮重奏曲《阳关三叠》;
2、学习歌曲《阳关三叠》。
【教学目标】
1、欣赏古曲《阳关三叠》,了解埙的相关知识;
2、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歌曲的基本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讲音乐故事
1.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吗?
2.请学生讲故事,教师补充。(如果学生不了解,由教师讲故事。)
3.问:同学们,听了知音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
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到朋友间的友情,这为下面学唱歌曲《阳关三叠》做了铺垫。
二、欣赏埙曲《阳关三叠》
1、介绍歌曲背景。
2、让学生背诵《送元二使安西》,体会歌词内涵。
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初听感受音乐,请学生回答全曲意境。
4、分段欣赏、分析,感受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完美艺术效果。
5、音乐知识:认识吹奏乐器--埙
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传统的埙多为卵形埙,现在则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样式美观,工艺精细。
三、唱歌
1.先听歌曲范唱或录音《阳关三叠》;。
2.让学生跟随录音学唱。
3.请学生分析歌曲在调式、节奏、音程等方面的特点。比如,歌曲前面部分较为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为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等。应注意使学生总结出这些特点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
4.教师辅导学生学会这首歌,全班集体演唱。
四、总结并布置下节课的内容。
九年级音乐教案《阳关三叠》 4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选择高中教材音乐鉴赏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的教学内容。《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精品。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可谓风靡唐朝,而且是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与诗词相互辉映,珠联璧合,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挚情感。
学情分析:
由于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观、价值观与古代人差别较大,加之流行音乐对古典音乐的冲击,学生很少有机会也不愿意去接触这样节奏缓慢,意味深长的古曲,从而导致他们对于古代音乐文化的兴趣渐渐缺失,难以体会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使用看、听、赏、唱等多种手段,辅以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体验并感知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古代音乐文化之美。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2、 知识与技能:对比欣赏合唱《阳关三叠》上下阙,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吟唱上阕。
3、 过程与方法: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
教学重点:
通过对音乐情绪的分析,感受琴歌《阳关三叠》所表达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
在学唱中体验歌曲上下阙音乐情绪,通过对比感受不同。
教学用具: 多媒体系统教学课件 歌谱电子琴
教学过程:
导 入:课前播放现代流行歌曲视频MTV《穿越》,以穿越的话题形式进入
教师范唱《阳关三叠》第一段
1.蕴含的诗名?作者?
2.了解创作背景和历程
新课赏析:
千古绝唱《阳关三叠》
感受中国唐代歌曲的艺术魅力
1、《阳关三叠》的简介
2、初步聆听合唱曲《阳关三叠》:
a.歌曲从旋律和诗词角度的风格特点?
b.“三叠”出现的位置和全曲的曲式结构?
深入感受体验作品:
3、聆听作品第一段: 上阕和下阕的场景联想
4、在学唱中体验感受上下阙的音乐情绪对比
5、同音异奏:
1.认识了解三种中国古代乐器(古琴埙 二胡)
2.三种乐器分别演奏《阳关三叠》对比体验不同音色
3.依据喜好感觉,选择个人喜欢哪种乐器?
拓展探讨传承:
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在流行歌曲漫天飞的现状下,有什么好的方式把古代歌曲艺术传承下去?
九年级音乐教案《阳关三叠》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感受、体验《阳关三叠》的音乐情绪。
2、熟练唱、奏,掌握《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听赏,引导学生分析歌曲背景,了解“三叠”的含义。
2、以实践、创编等活动形式表现音乐,自己创设情景剧,展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从中获得相互合作、参与音乐、表现音乐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熟唱、奏歌曲的主题旋律。
2、感受歌曲的背景,理解当时的人们的生活环境。
难点:“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和附点节奏的准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葫芦丝、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2、师生音乐问好
3、师:(多媒体出示画面)请同学们回答:这张图片表达的是什么时期的一种什么样的场景?(生答)
师:如果要你为这幅图画配上一首古诗,你会选择哪一首?(学生讨论回答,例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同学们积累的古诗词真不少!我们常说古代诗与歌是不可分割的,现在假设一部电影中有这样一段场景需要配乐,而你是电影的音乐总监,你会选择一首什么风格的曲子为这样的场景及古诗配乐了,(老师播放《阳关三叠》《春游》)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学生想、答)
二、学习新课
1、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为画配选的音乐就是中国古代音乐的代表作品《阳关三叠》,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根据唐诗改变的歌曲《阳关三叠》, (教师版书:《阳关三叠》)
2、师:大家看到《阳关三叠》这四个字,有什么疑问吗?(生介绍“阳关”。至于“三叠”则留下悬念,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思考、解答。教师补充)
3、教师补充图片:请同学们谈谈对古阳关图片的感受。
4、那么究竟这首古代琴歌是怎样表达对阳关的情感呢?首先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朗诵诗歌,体验诗中之情。(学生一起随音乐朗诵,教师范读,学生再有感情朗读一遍)
5、同学们,唐诗本身的情感就极具感染力,那么唐诗入歌,又会有怎样的效果呢?接下来让我们分小组用葫芦丝学吹《阳关三叠》的主旋律,并吹边学唱歌词,体会唐诗入歌的魅力。教师到各小组指导。
(1)分小组范吹《阳关三叠》,自己小组评价,其他小组评价
(2)教师范吹《阳关三叠》主旋律, 师问:这首歌曲的旋律有个特点,请大家仔细读谱,有什么疑问吗?(生答)(分小组讨论,由五个音组成,不唱的旋律部分都加了括号。)对,第一点,由五个音组成,称为五声调式,这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特点;第二点不唱的旋律部分加了括号,这叫间奏。间奏是歌曲不可缺少的部分。注重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注意解决难点“遄行、遄行”的八度大跳和切分音节奏。
(3)学生第一遍齐唱《阳关三叠》,注意乐句的呼吸和速度。
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同学们的演唱充满了真情实感,在这一段歌词中,共有上阙和下阙两句,大家觉得它们的情绪要表达一样吗,怎样处理会更加合适呢?学生发言。
(4)学生第二遍齐唱《阳关三叠》,注意音乐的表达,特别是上、下句的情感对比。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我从大家的歌声中捕捉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离愁之姑情,说明同学们从心理上已经接纳了作品。我能在这首歌里看到蒙蒙轻纱笼罩的雨后小巷,看到雨后吐露新芽的柳树,还能看到两袖清风,抱拳永别的友人,更能看到挂在他们脸上的一行清泪,这是多么“唯美”的画面呀!
6、听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1)边听边思考:共听到了几次相同的旋律?由此可见,“三叠”是什么涵义了吧?将一段旋律反复吟唱三次,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你觉得在乐曲的表达中,是悲伤的情绪多一点呢还是留恋的情绪多一点呢?王维的原诗与现在演唱的歌词有什么不同?(创作背景可做选项)
(2)对,除了王维的原诗四句,歌词里面增加了部分歌词。文中所提到的“遄行、遄行、旨酒、旨酒”等处的歌词及曲调是由后人加上去的,为了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这首诗的内涵,曲作家进行了二度创作改编完成的。那么古代表达这种离别之情的诗句有那些了。接下来我们也把这首作品进行三度创作,课前给大家布置了作业,请大家分小组展示课前准备的创作作品。
三、拓展与延伸
1、在古琴由《阳关三叠》的音乐声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自由创编情景剧、改编器乐、演唱等形式。
2、听赏古琴曲《阳关三叠》
为了深切体会这种情感,请同学们欣赏古琴曲《阳关三叠》,了解古代琴歌。请学生回答表达离别之情的诗词或散文等。
四、评价与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呢?
2、你觉得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怎么样呢?(自评、互评,师评)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一首唐朝的流行歌曲《阳关三叠》,让我们感受到了友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经典音乐文化的育人魅力。同学们,这首古朴淡雅诚挚的琴歌,已经打开了时空的隧道,让我们沿着古曲发展的脉络,去聆听、演唱和了解我国更多的艺术歌曲吧!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最后让我们在古琴曲《阳关三叠》的音乐声中,感受着古人的送别之情,结束我们这节课的学习。
教学反思:
1、作为一节参加校级优质课比赛课例,课前充分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也可能正是因为准备的太充分了,感觉上课时太容太多,备学生的情况还不够,导致在突发
情况时,我在处理一些问题是还不够灵活。
2、在让学生主动学习及展示时,我自己感觉对学生的表现能力还不够信任,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鼓励,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会在更好的环境中得到提高和更多的锻炼。
3、在体会音乐感情时,引导学生的理解略显得比较苍白,尽管课堂的氛围比较活跃,但学生思考深层次及生成的思考比较少,还不够到位。
4、对于在课堂上部分没有带器乐的同学的关心不够,应该随时调整课堂结构,让这部分同学也能更多的融入到集体学习、自主学习当中。
九年级音乐教案《阳关三叠》 6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引发对我国古代音乐及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关注。
2、能用连贯的气息、柔和的声音和充满友爱的情感演唱歌曲《阳关三叠》,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体会歌曲忧伤、惜别的情绪。
3、结合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理解歌曲中所表现的对友人无限关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唱准歌曲《阳关三叠》中附点音符、切分音符的时值及八度音程,从相关音乐要素中体会歌曲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
2、体验并表现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
教材分析
《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歌曲。原来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全曲分成三大段,用同一种曲调变化演唱三次,所以称为“三叠”。歌曲的情感细腻、丰富,表现了诗人对即将到关外的朋友恋恋不舍的情谊。特别是“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寄托了对友人无限的关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再过几个月,我们就要结束小学阶段的学习,分别升入不同的中学。在这六年中,同学们朝夕相伴,有过快乐,也有过悲伤。不久,我们将面临人生中的一次离别。也许,很多同学在今后忙碌的学习中就没有机会再相见。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和好友分别,你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寄托你的思念呢?(通信、发邮件、打电话、点歌等。)
2、师:你知道有哪些表达友谊的歌曲呢?(《友谊地久天长》音频)
二、情感体验
1、师:你们说得很好。其实古代也有很多表现友谊的音乐作品。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首描写友谊的古曲,请你听后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阳关三叠》音频)
2、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诵读歌词
1、讲述歌词的来源。
师:这段歌词的前一部分实际上是来自一首唐诗,你们知道这首唐诗是谁的.什么作品吗?
师:这位同学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这首诗在语文课上学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唐朝时,为诗配乐进行演唱十分盛行,很多古诗都被合乐而唱,《阳关三叠》也是其中之一。原诗描绘了怎样的情节呢?(《阳关三叠》动画)
2、讨论“三叠”。
师:我想再问一问同学们,你认为《阳关三叠》名字中的“三叠”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进行讨论。(学生讨论,允许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都很有想法。原曲分成三大
段,由于将一个曲调变化叠唱了三遍,故名三叠。教材中选用的是一部分,也就是其中的一叠。阳关是一个地名,所以歌曲叫《阳关三叠》,曲中还有一个地名──“渭城”,所以歌曲又叫《渭城曲》《阳关曲》。
3、分析歌词。
师:歌词部分比原诗要长,我们来看后面部分的歌词,“遄”这个字念chuán。齐读一下。
师:“遄行”是指“一路上你要快快地走,快快地走”,寄托了对友人无限关爱之情。“长途越渡关津”指遥远的旅途要穿越多少关山、渡口!“历苦心,历苦心”是指“要经历千辛万苦,千辛万苦”,“历历苦心,宜自珍”指“再累再苦啊,你要自己保重,自己多多保重”。
4、合乐诵读。
师:现在,我们合着音乐的旋律完整读一遍歌词,注意每一句强调的语气和声音上强弱的变化。
四、听唱结合,学唱歌曲(《阳关三叠》歌曲学习)
1、听唱法学唱曲谱。(强调每句旋律走向上的强弱变化,注意“第二句”前十六后八的节奏,注意唱满句尾两拍的时值,注意“遄行”句八度音程的音准,第二个“遄行”比第一个多了一拍(生唱);唱准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注意“历历苦”的重音记号,通过力度变化表现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教师有感情地范唱歌曲。(提示学生注意体会歌曲中忧伤、惜别和期待的情感。)
3、学生用“Wu”随琴声哼唱旋律。(教师指导,注意歌唱的状态,半打哈欠的状态、气息的支撑、嘴唇放松、音色优美、注意乐句的呼吸,1─2遍)。
4、引导学生用流畅圆润的声音学唱歌曲。
(提示:“柳色新”暗示离别在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故唐诗宋词中常有借杨柳以寓离别意,演唱时带有依依惜别之情。)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师:这首名曲从古至今一直被传唱,经久不衰,通过学习这首歌,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或者你最喜欢哪一句,音乐的曲调上有什么特点?谁来说一说?
师:这首歌曲表现出了作者当时非常复杂的情感变化。你觉得都有什么样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音乐表现出来的呢?比如音调、节奏、速度方面,请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6、跟伴奏演唱。
师:带着刚才分析的感受与总体的音乐风格──低沉的音调、稀疏的节奏、缓慢的速度,让我们跟伴奏声情并茂地来歌唱一遍。(《阳关三叠》伴奏音频)
五、拓展音乐文化视野
1、分组讨论。
师:下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与歌曲《阳关三叠》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诗节奏与歌曲节奏。
(2)诗韵律与歌曲旋律。
(3)古诗与歌曲的情感表达。
2、小结。
师:在我国古代,诗词与音乐是有密切联系的,很多诗词都是合乐而唱。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诗三五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可见,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都是用乐器伴奏着歌唱的,但音乐早已失传了。
所以,本课学习的歌曲中,诗是音乐的核心,而音乐则是诗的灵魂。诵读诗句时,可以借助音乐来感受诗的韵律和情感;演唱歌曲时,则可以通过诗中的文学艺术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音乐美和艺术美。古诗和歌曲虽然都表达了离别之情,但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达情感的深度和层次上也不尽相同,当我们在内心中动了情感,就用语言表现出来;当语言不足以表现情感时,音乐就产生了,所以说音乐产生于语言的尽头。
六、加深对歌曲的体验
1、对比欣赏合唱曲《阳关三叠》。
师:请同学们再对比欣赏合唱曲《阳关三叠》。(《阳关三叠》合唱音频)加入合唱效果后又有了哪些新的感受?(教师可提示:加入各个声部后音色丰富、浑厚,层次分明,力度的起伏突出了歌曲的高潮,音乐的表现力也更丰富了,表现的情感更加细腻了。)
2、心有灵犀──音乐游戏。
师:现在,大家回忆这六年来,同学们曾经共同走过的日子,用我们的心去感受彼此的友谊,玩一个“心有灵犀”的游戏:每个同学给自己最好的朋友写一句你最想对他说的话,可以是对朋友的批评和鼓励,可以是曾经发生的小事,也可以是你一直不敢直接对他说的话。前面写清朋友的名字,但落款不要署名,大家写好投到“友谊心声”的箱子里。老师抽着念,凭着朋友之间的心有灵犀,请你的朋友猜猜,体会彼此的友情。(播放歌曲《阳关三叠》音频)
3、跟伴奏演唱。
教师:最后,大家拉起手来,一起演唱歌曲,在友谊的歌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音乐课。(播放《阳关三叠》伴奏音频,教师可指挥。)
七、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体验了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能够用连贯的气息、柔和的声音和充满友爱的情感演唱歌曲《阳关三叠》;通过对音乐节奏、旋律的分析,让我们体会到了歌曲忧伤、惜别的情绪。
九年级音乐教案《阳关三叠》 7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阳关三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体验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离别之情,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聆听、思考、分析,使学生明白“三叠”的含义
2、通过情景表演,让学生体会友人离别之情
知识与技能:
1、学生知道中华民族调式“五声调式”中的商调式和羽调式
2、熟悉《阳关三叠》的主题旋律
教学重点:
熟悉歌曲的主题旋律
教学难点:
了解五声调式
一、导入:
1、配乐诗朗诵
a、作品: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b、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简介作者,作品,并解释诗歌大意
2、用音乐来表达诗意
教师自弹自唱歌曲《阳关三叠》前四句。
3、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感受诗歌和音乐的不同渲染力,导入新课《阳关三叠》
二、新授
(一)欣赏全曲,感受思考:
1、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
2、歌曲为何取名为《阳关三叠》?有什么含义?
(二)分段赏析:
欣赏一叠
1、聆听一叠,分析、感受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效果
2、教师弹唱,学生模唱(唱歌谱)
a、上阕:五声音阶商调式
b、下阕:五声音阶羽调式
3、教师弹琴,学生填词演唱
4、歌唱一叠(分角色表演)
欣赏二叠、三叠
1、感受二叠、三叠,找出与一叠旋律不同之处,并试唱。
2、试唱歌曲高潮乐句:“载驰骃,载驰骃“一句、
3、说说三叠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
(三)分别欣赏埙、古琴演奏的《阳关三叠》
1、说一说:合唱版和演奏版的《阳关三叠》带给你哪些不同的感受?
2、认识吹奏乐器“埙”
埙是我国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起源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3、认识弹拨乐器“古琴”
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
三、拓展
1、从古至今,从友情到亲情
a、主观意识的淡化
b、交通、通信的发展
(手机、平板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流,回到家,玩微信,打游戏,淡化与朋友、与家人的沟通,聊天——请珍惜现在的生活,请珍惜亲人、朋友和身边人。)
2、提前设定情景,班内推举学生进行情景表演
(朋友之间离别场景)
九年级音乐教案《阳关三叠》 8
一、教材分析:
1、 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能复述“知音”的故事。了解古琴曲的音乐内涵,认识古琴的音色。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学会演唱歌曲《阳关三叠》,并能感受和表现歌曲的基本意境。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古代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学习之后能够自觉地寻找和学习古代音乐。
2、 教材的内容:介绍了古代音乐,古代音乐是很悠久,可以流传到今有它值得学习应用的道理,可以是可以古为今用,用它来调节气氛情绪,颐养情操。
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在学习了古代音乐之后,学生对古代音乐有进一步的了解,知道怎样来应用古代音乐,丰富我们的学习生活。
(2)通过多样的方法使过程丰富起来,欣赏、演唱、故事表演、讲故事等来调节课堂氛围。
(3)感受音乐的美好,讨论学习古代音乐的意义。培养实事求是和一丝不苟的态度。
4、 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
重点:让学生加入学习古代音乐的行列,会唱歌曲《阳关三叠》,懂得欣赏分析古代音乐。
难点:学会分辨古代音乐和现代音乐,能说出它们的异同。
学习方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归纳法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掌握程度来看,学生已经学习知道了一些简单的学习方法,如何欣赏分析歌曲音乐、识谱视唱。
从学习能力来看,学生能很好地利用所学知识来进行欣赏和表演。
从心理特点来看,学生能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
三、教法分析:
指导、分析、欣赏、演唱、故事表演、讲故事合作探究
四、教学资源分析:
课件
五、教学理念分析:
以音乐为本的学科综合,转变教师的角色,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起到带领作用,不满堂灌。以学生的学为主,教为辅。
教学过程:
一)唱歌
1、请同学朗诵诗句
2、歌曲简介,欣赏歌曲《阳关三叠》。
3、随着录音学唱。
4、请学生分析歌曲在调式、节奏等方面的特点。
如:歌曲前面部分比较平缓,音与音之间多位邻音,节奏上先长后短。
5、教师辅导学生学会唱这首歌。全班集体演唱。
6、请说说你听了歌曲的感受,展现了什么意境?
7、请随录音演唱歌曲。
8、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分组演唱,比一比哪一组唱的最好。
认识乐器:古琴、琵琶、二胡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演唱古曲《阳关三叠》,分析歌曲,简单说说对歌曲的理解,以此加深对古代音乐的了解。通过比赛调节情绪,让学生在比赛中加深对歌曲的熟悉程度。
二)故事表演:
请学生上台表演情景剧
设计一个地方为客栈,有一个伙计一个老板,两位友人一起聊天依依惜别,全班唱起《阳关三叠》 设计一些台词。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和演唱,更加深歌曲《阳关三叠》的理解和应用,为课堂增添趣味性。
三)音乐欣赏《流水》
1、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有关知音的`故事吗?
2、请学生讲故事。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些关键词:伯牙、钟子期、古琴、高山、流水等。(如果学生不会讲,教师就讲)
“知音”的`故事在史料按《琴史》所载,列子云:“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之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海。’伯牙所念,子期心明。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也。’子期既死,伯牙绝弦,终身不复鼓也。”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3、同学们,知音的故事对你有什么触动?
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以评价,主要以肯定为主指导鼓励学生说出友情的可贵。
4、欣赏古琴曲《流水》
1)音乐作品简介:通过深沉、浑厚、流畅的旋律和清澈的泛音,表现了层峦迭嶂,幽涧滴泉,清清冷冷的奇境,绵延不断、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犹如点滴泉水聚成淙淙潺潺的强流。按泛音序列下行和五声音阶进行的曲调,大幅度的滑音,伴以滚、拂手法,如同瀑布飞流,汇成波涛翻滚的江海。《流水》是一曲祖国壮丽河山的颂歌,形象生动,气势磅礴,听后使人心旷神怡,激起一种进取的精神。
2)欣赏音乐(片段1)
3)讨论:听了《流水》有什么感受?简单说说古代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异同。
设计意图:这首古代音乐有它独特的魅力,我们在欣赏后可以感受到它的力量,这是一把简单的古琴的效果,说明古人的智慧和技术达到一定的水平。让学生听后能发出这样的感叹。
四)活动:
1.听听哪些是古曲。
播放几首音乐:古曲《梅花三弄》《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茄十八拍》中间穿插《幻想交响曲》《秘密的庭院》《二泉映月》《喜洋洋》《蓝色的多瑙河》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古曲。
2.如何把古典音乐变成流行音乐.
S.H.E.《不想长大》——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
S.H.E.《Remember》——天鹅湖的场景音乐
神话《T.O.P.》——天鹅湖的场景音乐
杨丞琳《庆祝》——《爱的致意》
蔡依林《离人节》——《离别曲E大调练习曲》
周杰伦《夜曲》——《夜曲》
杨千嬅《少女的祈祷》——《少女的祈祷》
设计意图:和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联系起来,说明可以古为今用,把古代音乐曲调旋律变成现代音乐也很好听。
五)讨论:
说说学习中国古曲音乐的意义,我们在生活中要怎样把古典音乐古为今用更好的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画龙点睛,使学生明确学习古代音乐的意义,并懂得怎样让古代音乐为我们服务。
九年级音乐教案《阳关三叠》 9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中的《阳关三叠》一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人音版音乐鉴赏中的第十四单元“文人情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选择了我国古代音乐中具有文人情致的代表性古琴曲,第二部分是琴歌。这些作品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中的一种品质——曲风文雅,意境高远,深沉蕴藉、潇洒飘逸,讲究一种空灵的美感,品格高雅。本课选择的是第二部分的琴歌《阳关三叠》。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代音乐原汁原味的韵味,本课的设计对教材进行适当的二次开发,选择重点欣赏琴歌版《阳关三叠》,而合唱版则作为对比进行鉴赏。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理解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唤醒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并愿意传承与发扬;
2、知识与技能:了解琴歌的概念;能分析琴歌《阳关三叠》的音乐要素;对比欣赏合唱《阳关三叠》,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吟唱上阕;
3、过程与方法: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并能结合所学开展创造性改编活动;
三、教学重点:
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分析,感受琴歌《阳关三叠》所表达的离别之情;能吟唱上阕;
教学难点:
使用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开展对作品改编的创造性活动;
四、学情分析:
中国古代音乐因为离我们学生生活的时代比较遥远,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因此在教学中,较侧重兴趣的激发与持续;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情感;并开展创造性改编活动;
五、教法学法:
情景导入法、视唱法、讨论法、吟唱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从学生熟悉的重大的事件相关内容入手,引发学习兴趣,铺垫学习氛围)
1、播放: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画卷、古琴、现代舞作画2分钟)
提问:在这个片段中使用了一件什么特别的乐器?
学生观看片段并思考回答
本课在引入部分设计以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古琴演奏片段开始,用美仑美奂的音乐与画面,拉近古代音乐与现代的距离,诱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这是本课教学的切入点,为更进一步开展教学做好铺垫。
(二)、感受与体验:(重视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的感受与探究)
1、引出古琴
师:我们的`古代音乐之旅就从刚才片中出现的乐器——古琴开始;
2、琴歌概念;
3、欣赏:古代琴歌《阳关三叠》
要求:吟唱上阕并注意下阕对比上阕在音乐要素处理上、情感上有什么变化?
4、欣赏:合唱《阳关三叠》(王震亚改编)
讨论:琴歌与合唱两个版本在音色、速度、力度、艺术表现力等方面有何不同之处?
这是音乐鉴赏的主体部分,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感受作品,并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深入了解本作品的各音乐要素的处理方式以及与情感表达的必然联系,使得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同时了解古代音乐知识技能。这是本课的重点。
(三)、创造与活动(开展创造性改编活动,探讨古代音乐文化的传承)
1、观看卞留念改编的《阳关三叠》,(加入流行元素、多种音乐形式组合等)
辩论赛:这样的改编好不好?
2、借鉴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画卷),分小组设计2010年广州亚运动会的闭幕式片段,要求使用或改编《阳关三叠》。
这是本课的拓展部分,也是设计的亮点;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如何传承本身就是现代的中国人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通过创设两个拓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更深地在参与之中感受到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与艺术魅力的保持与创新;同时,也认识到自己对传承古代音乐文化的责任。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肯定同学们的表现并要求同学们继续关注古代音乐文化并用自己的方式把它传承下去。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对传承古代音乐文化的责任。
七、教学反思:
1、本课的引入部分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并成功地引入到课题;确实激发了学生想对古琴做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2、在感受与体验这一部分,两次对比鉴赏层层深入:
通过吟唱上阕,对琴歌中上阕与下阕的音乐要素对比,学生可以感受到歌曲情感的递进,深刻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比如:课堂上学生讨论到八度大跳所表达的情感起伏;反复吟唱所表达的无限眷恋与依依不舍之情等;
接下来是合唱版与琴歌版的对比,通过对音色、速度、力度、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对比鉴赏,学生能体会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并由此关注现代的合唱作品是如何传承古代音乐文化的。
3、在创造与活动这个环节,学生积极性被调动,参与面也很广,几乎每个学生在小组讨论部分都积极参与,场面活跃。辩论赛上,两组学生都能很准确地阐述自己对古代音乐文化传承的认识,并很具说服力。在创造性的改编活动中,学生结合所学,新的创意层出不穷,让人大吃一惊。整个后面的环节,可以说课堂里学生妙语连珠,掌声不断,气氛热烈。
4、不足之处在于对歌曲所表达的离别之情的背景等介绍还不够。还有吟唱的部分还可再加强一点。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粗浅见解,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九年级音乐教案《阳关三叠》 10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材中的一节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阳关三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说起。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曲新韵”中的教学内容。古曲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对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了解中国悠久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有重要的作用。《阳关三叠》,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琴歌,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的一颗绚丽璀璨的明珠。这首琴歌感人至深,在唐宋曾有轰动效应,不仅声名远播,而且成为家家弦歌、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故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曲调纯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和留恋的诚挚情感。
教学目标:
1、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诵读王维的诗《送元二使安西》和演唱《阳关三叠》,理解歌曲所表达的对友人那种无限关爱的诚挚情谊;
(2)唤醒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并愿意传承与发扬。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琴歌的概念;
(2)能分析我国唐代琴歌《阳关三叠》的音乐要素和风格特点,会有感情演唱《阳关三叠》第一叠;
(3)联系现实生活,有感而发,通过离别赠词、古曲新唱的形式,培养学生珍重友谊的美好情操。
3、过程与方法:
(1)使用实践、对比、体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经典古曲的鉴赏学习中感悟、体会其意境;
(2)能结合所学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教学重点:
通过演唱和欣赏古曲《阳关三叠》,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启迪学生理解歌曲所表现的对友人无限关爱的情谊,教育学生珍重友谊,培养真情待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1、演唱时如何表现歌曲中忧伤、惜别、期待的真挚情感。
2、“遄行、遄行”八度的大跳、附点节奏的准确。
3、了解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诵古诗,感受离别情。
1、投影离别短片(播放录像短片,配乐二胡独奏《阳关三叠》),学生观看后谈短片内容。
请学生描述一下影片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境呢?从哪里可以看出?你想到了哪些古诗或诗句?
2、学生吟诵关于送别的古诗句并给予鼓励赞赏。
(短片导入,引发兴趣,铺垫氛围:本课从一段关于古人送别的短片导入新课,一开始就把学生带进了离别的情境中,进而由离别诗发展为离别琴歌,环环相扣,诱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关注。这是本课教学的切入点,为更进一步开展教学做好铺垫。)
二、唱琴歌,抒发离别情
过渡:在我国古代,古诗与歌是不分的,诗即是歌,歌即是诗。那么古诗入歌又是一种怎样的效果呢?下面老师就来模仿古人抚琴而歌,大家仔细听,看你能从老师的歌声中听出熟悉的东西吗?(激发学习兴趣)
1、初听歌曲回答问题。
教师边弹古筝边范唱《阳关三叠》第一叠。
学生听后回答。(有《送元二使安西》的诗句)
2、揭示歌名,并解释“三叠”。
3、学唱旋律。
(1)讲解旋律特点。
(2)初步视唱歌谱。
(3)根据学生情况解决难点。
A)66的八度大跳要注意音准和切分音的节奏。
B)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C)重音记号的唱法。
(4)生跟琴哼鸣旋律。
4、练唱歌词。
(1)理解下阙词义。
师:歌曲根据旋律发展的需要,在诗的后面扩充了一些歌词。(投影词)
学生齐读。(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历历苦心宜自珍等)
教师带领学生理解其大意(投影并指名读)。
引导学生感受到诗人对朋友的不舍、无限关怀,及重视朋友间的友谊!
(2)齐唱歌词:用歌声来表达王维对朋友的留恋不舍与惆怅心情。
学生随琴完整演唱歌曲。
点评:我能从大家的演唱中捕捉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眷恋之情。
三、曲处理,升华离别情。
1、师生探讨歌曲上阙和下阙在情感表达上的区别。
生欣赏后划分上下阕。
2、练习上阙(情感表达:忧伤的、深情的)。
3、练习下阕。
(1)练习两个“遄行”。
(2)练唱结束句
4、有感情地完整演唱全曲(教师用古筝伴奏)。
学生变化形式演唱全曲。
(重视音乐要素与情感表达的感受与探究:这是音乐鉴赏的主体部分,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感受作品,并对作品进行理性的分析,深入了解本作品的各音乐要素的处理方式以及与情感表达的必然联系,使得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同时了解古代音乐知识技能。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拓延伸,借曲传别情
拓展1:了解这首琴歌的影响
这首感人至深的琴歌我国民歌音乐的长河中已流传千年而不衰,在唐宋曾有轰动效应,成为家家弦歌、户户吟诵的“流行歌曲”。许多诗人都留下了赞誉这首琴歌的诗句。
投影:
“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白居易
“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张祜
“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李商隐
(以管子演奏的《阳关三叠》作背景音乐)
拓展2:创编《新阳关三叠》
学生创编歌词并点评。指名1——2位学生,把编好的词投影到屏幕上,老师或同学给伴奏,学生齐唱。
(由古代延伸到现实,开展创造性创编活动:这是本课的拓展部分,也是设计的亮点。六年级学生即将面临毕业、离别,激发学生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留恋之情,开展创编歌词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更深地在参与之中,培养真情待人的优秀品质。)
结束语:古人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既然“此事古难全”,我们又怎能一味要求“天随人愿”?既然“好男儿志在四方”,我们又岂能“儿女情长”?当离别到来时,让我们潇洒地挥一挥衣袖,高歌一曲,道一声——“但愿人长久,(师生齐)千里共婵娟!”
【九年级音乐教案《阳关三叠》】相关文章:
阳关三叠教学反思08-25
古琴曲《阳关三叠》有感论文08-23
阳关优秀作文07-27
三叠泉作文05-12
敦煌阳关导游词08-24
敦煌阳关导游词06-14
江西三叠泉作文08-16
游三叠泉作文04-05
(合集)三叠泉作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