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一)
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灾难
1、播放影片片断,感受灾难。
2、引入课题
二、合作探究交流感悟
1、这是怎样的一对父与子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吗?
2、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了不起?
3、小组研究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读书的方式,可以放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一边划一边读。自己思考后在小组研究。
4、汇报:
父亲的了不起:对儿子的承诺和责任感
儿子的了不起:对父亲的信赖对他人的关爱
三、以文激情,开放课堂
1、小结:
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承诺和爱让人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赖更让人感动,这强有力的话连接这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获救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2、这对父子的行为令在座的每个人都为之感动,感动了就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告诉老师,你想到了什么?
四、课后作业
(1)、和爸爸妈妈的目光对视一分钟,你看到了什么?
(2)、细细地观察爸爸妈妈的背影,你想到了什么?
(3)、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你体会到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在品读文本中,抓住文章的中心句“了不起的父与子”具体分析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不起的父与子,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的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冲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
2.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所讲的内容,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二、品读感悟,体会亲情
(一)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1.这对父子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所作所为源自于父亲所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这句话首先出现在课文的哪里?
3.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父亲想到这句话时,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4.谁能思考的更深入,透过这些表现体会出父亲心情、态度的变化。指导朗读。
5.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父爱、坚定的信念再读这一段。
6.就在父亲带着顽强的信念开始挖掘自己的儿子时,其他父母也来了,他们如何表现呢?
7.透过他们的表现,体会父母此时的心情。
8.就在这些父母放弃挖掘的时候,还有哪些人物也对这位父亲提出了善意的阻挡?
9.是啊,太晚了,没有希望了。那这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去看看。
10.看到这样的情景,大家认为阿曼达和同学们还有生还的希望吗?
11.就在这些父母都放弃的情况下,父亲是怎样做的呢?对此,作者进行了深入的描写?
12.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指名读。这一句,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时间长父亲很爱他的孩子父亲很伟大他很想救自己的孩子)
(2)是呀,36小时啊,那是两个白天一个夜晚呀!父亲在这不吃不喝,不休息的36小时中都做着什么?他可能会遇到什么情况?是啊,这简单的一句话,就能让我们读出很多联想,同时也让我们深深地感动。指导读。
(3)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父亲挖了36小时,而要罗列这些时间的数字呢?又是这简单的四个数字,我们感受到了父亲的艰辛、劳累、危险与坚持。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4)就让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展开大胆的推测,回到地震的现场去。
(5)从看到的这一个个镜头中,你有了哪些新的感受?
(6)就是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他不断地在痛苦中疯狂地挖,他挖的哪是废墟啊!他挖的是饱含血泪的情,令人心痛的爱的啊──请带着敬佩之情再次感受父爱的伟大。
13.同学们,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父亲的了不起?
预设: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重点抓住“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他迫切想知道孩子的情况。)
师:(哦,你找的是这句)其实你仔细品读这句话,只要抓住一个字,一个表动作的字就可以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的爱意?是哪个字呢?
生:冲
师:是的—“冲”,那它体现了父亲怎样一个心情呢?
生: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担心,迫切,着急(板书:担心、迫切)
14.读到这里,你仿佛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
15.刚才我们一起通过父亲的外貌、动作、语言感受到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在以后描写人物的习作中,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这些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二)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1.文中深沉的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
2.学生汇报,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预设:
A.“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这句话为什么打动了你?
B.“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3.让我们跟随阿曼达,想象一下,就在1994年美国发生地震的一刹那,忽然楼房晃动起来,身体也跟随着晃动,教学楼象山一样向我们压下来,把我们送进了漆黑的废墟底下,只听见四周是────
4.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我们已经感受到,废墟底下的阿曼达是那样的了不起!他在废墟底下整整煎熬地等待了38小时啊!在这38小时里他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用你的心去感受,用语言阐述。
5.总结:阿曼达舍己为人的精神真了不起。正是因为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充满了爱,阿曼达才会这样信任自己的父亲,才会在危难中先想到自己的同学,最终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用血脉亲情创造了爱的奇迹。
(1)齐读最后一段。是什么让他们父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2)教师引读:
A.当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时,是这句话让他坚持了下来……(课件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在一起。”)学生齐读
B.当儿子面对恐惧和危险,艰难等待时,是这句话给了他希望,他一遍又一遍的告诉自己:……
C.让我们记住这对了不起的父子,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们总会在一起。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灾难,那个时候,不要惊慌,不要忙乱,要有必胜的信念,要相信,不论发生什么,我们的父母总会和我们在一起。
三、总结全文、拓展升华
1.天下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这不由得使我们想起/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脑海的一幅幅画面,同学们请看。(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学生解说)
图1:(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位悲痛欲绝的父亲用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才是他最深的伤害)
图2:(他叫程林祥,地震后,他赶到学校,从废墟中扒出儿子的尸体艰难地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了近10个小时,原因只有一个,他要让儿子回家。)
图3:(汶川地震的废墟下也有这么一位母亲:在最危急的瞬间,她用身体掩护了自己的孩子;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通过手机短信给孩子留下这样的一条手机短信:“亲爱的孩子,如果你还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
2.师小结:这就是父母之爱,自始至终不放弃,不抛弃,这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我们记住这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他们用爱与信任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为我们演绎了一曲生死不离的亲情赞歌。(出示课件:诗歌生死不离学生齐朗诵)
四、布置作业
1.拥抱你的父亲三分钟,写出你的感受。
2.搜集描写父爱,母爱的诗或文章读一读。
五、板书设计
伟大的父爱
17、地震中的父与子创造奇迹
坚定的信念
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文章真挚感人,读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本节课在设计时我立足语文,紧扣文本,设定的目标力求做到简明,使学生在反复触摸文本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实现目标的有效达成。本节课的教学实施基本达到我们预设的效果,较好的体现了本色的语文课堂,具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
所以在教学的开始,通过深情的导语将学生带入文本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积极地投入,展开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
二、抓住文眼,聚焦形象。
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可是,本文很长,时间又有限,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的,我们采取了“删繁就简”的教学策略,决定抓住“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三、通过朗读,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父母之情,学生日日都在感受。其情平实无华,却在细微之处,孩子们没有机会去体会那么轰轰烈烈的情感爆发。而《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正能体现这种情感,我们以“情感”为主线,抓住文中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不停地挖,经历了好心人拉住他、消防队长挡住他、警察劝他、人们都认为他精神失常,摇头叹息离开他,引导学生切身想象父亲当时的心理,让学生感同身受,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体会到父亲此时此刻即使疲惫不堪也不愿意放弃。然后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以读带讲,每次的朗读都提出要求,提升读的质量。多元解读,突出亮点。可以说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
四、综合训练,读想结合。
本节课在教师的范读中,请学生闭眼想象,在漫长的36小时里究竟会发生怎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父亲怎么会变得伤痕累累、憔悴不堪?漫长的38个小时里,阿曼达在漆黑的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些环节的设计,都是想通过不同角度、不同训练点、不同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句意,并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熏陶。
教学是个缺撼的艺术,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们感到还有许多有待提高的地方
一、第一个环节的导入有误,把问题设置的有些难:父亲想到这句话时,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同?由于没有前面学习一、二自然段的的铺垫,因此学生没有情感体验,觉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这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败之处。
二、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共振。这节课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理解,没有达到与学生的情感共鸣。
三、我觉得教师在课文处理上有些挖掘不到位,如:儿子的表现部分,教学中让学生探讨对这个孩子阿曼达的看法,学生往往只着眼于他对同学的关爱,谦让。但其实这些放在平日里非常正常,然而现在是在极其危险的境地,这个地方随时可能有危险,儿子很有可能因此而死亡,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的话我想可以更升华儿子的了不起,以及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四、教师的主导能力不够,对课堂中的生成的精彩之处没有及时地捕捉和创造。课上几次问到“父亲为什么这么坚持”“儿子为什么这么坚持”时,学生只是提到那个信念,如果教师能够再及时点拔一下,学生一定会提到父爱或父亲极强的责任心,儿子和父亲情深等等,这样会更加深化主题。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尝试,给我带来的是更多的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探索,才能让自己的课堂真正充满勃勃生机,让激情真正的涌动于课堂!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从课文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2、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
师:能说说图片反映了什么事吗?(板书:地震)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一下你的感受。(惊心动魄、令人恐怖、残酷、惨不忍睹、损失惨重……)
师:是啊,地震是那么地残酷,它使很多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94年1月17日,一场里氏6.6级的地震侵袭了美国洛杉矶,在地震中,有一对父子用他们的真情,演绎了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出示课题)。齐读
2、我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大家预习得很认真,老师检查
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爆炸瓦砾砸着颤抖疾步
3、回想刚才的一组图片,你觉得从图片中可以读懂哪几个词语?
二、合作交流
n默读课文
n1、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
n2、在这场地震中,父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n3、读了文章,你觉得这对父子怎么样?
1、这是一场怎样的地震?
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30万人,不到四分钟,灾难的来临就是这样突如其来、伤害巨大。请女生读这个句子)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昔日是一片欢声笑语,今日是一片废墟。这就是大地震带给我们的惨烈对比。请男生读这个句子)
2、在这场地震中,父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有一年,美国的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父亲从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他的14个同学,父子俩终于又团聚了。(其实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能加上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说清楚,那就是更明白了。谁愿意再试试。)
3、师;的确,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可就在这样的灾难中,这对父与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课文中怎么评价这一对父子?
生: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师板书)齐读。了不起的父亲,了不起的儿子……
三、品读体验(细研父亲的了不起)
这节课,我们先走近这位了不起的父亲。默读课文1—12自然段:你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父亲的了不起?画一画,可以在句子旁写写自己的感受
1、刚才读的很投入,咱们来交流交流。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指名答
师:你说的太好了,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咱们一起来感受下父亲的了不起。
默读第十二自然段
1.体会父亲独自挖了很长时间。
师:38小时到底有多长?
2.体会父亲很坚定。
师:这可不是普通的两天一夜呀!在这段时间里,父亲经历了什么,你们看到了吗?在课文中找一找。
请同学们仔细地看一看都有哪些人劝说父亲?(有消防队长、警察,还有路过的人)
师:咱们看看父亲是怎样回答的。(课件出示)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我发现父亲的三句话都是差不多的意思,而且最后两句话还一模一样。)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厉害,父亲的回答就是简单而且有点重复的三句问话。可是,父亲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你来说说看。
(第一句话有点恳求的心情;第二句我感觉这句话里有急切的感觉。怎么体会的?再晚一点,儿子可能就有生命危险。他很想救出他的儿子,心情非常焦急。第三句,有一点生气。父亲听到警察的话,肯定这样想:“我的儿子还在废墟里,你却让我回家?”“你不是来帮我救儿子的吗?)
师:同学们不仅读出三句问话的不同语气,还分析了父亲的所思所想。真的,透过父亲这简简单单的三句问话,我们读懂了父亲这么多让人揪心的起伏变化,就让我们把体会送进这段话,老师和大家合作,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看大屏幕,就请你们读父亲的三句问话。
师:(引读)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生:(读)谁愿意帮助我?
师:(引读)消防队长拦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引读)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生:(读)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师:就是透过父亲这三句简单重复的问话,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齐读三句话
我们还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
师:38小时,父亲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8小时过去了,父亲一直在──(生:挖)12小时呢──(生:还在挖)24小时……36小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到处都是血迹,这就是父亲,怎么会变成这样呢?在这36小时会发生哪些触目惊心的场面,请闭上眼睛想想?放音乐。
这是包含着血泪的情啊,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样一份令人心痛的爱啊,我们一起来读读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执着)
4.体会父亲的艰辛。
师:你们看到他疲惫成什么样子了?大家都读读这句话,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可以看出父亲没吃没喝,没休息,身上还受了伤,教师适时引导)
师:哪儿让你们想到父亲肯定没休息过?
师:没吃没喝更没睡,眼睛全都熬红了,同学们读一读。
师:衣服都剐破了、磨烂了,大家自己读一读。
师:伤痕累累,怎么会这样呀?
师:为了救儿子,父亲什么也不顾了。请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情景再读一读吧。
36小时的挖,我们看到了父亲——齐读:出示句子: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多么了不起的父亲啊,就这样不停地挖,挖了36小时,还要挖,因为当时父亲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是什么念头?(儿子在等着我。)这个念头源于父亲对孩子的一句承诺,什么承诺?
3.体会父亲的信念。
师:都是父母,他刚来到这里时也曾跪在地上大哭,但他现在怎么就这么不听劝呢?
(学生自由读书找答案:父亲想到自己对儿子的承诺)
师:都读读这句话。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自由发言)
师:不论发生什么,想想会发生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现在发生什么了?
(生答:地震)
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怎么理解?
(学生围绕“父亲的信念”自由发言)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人们都来阻挡他,劝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责任、信念、爱、决心、不离不弃……)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叹,这就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师:一直坚持着,你怎样读?父亲在绝望痛苦时,想到常对儿子说的这句话,是什么心情?自己再读一读。
师:(总结)我们分别从作者所描写父亲坚定、执着、信念这几方面,看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同学们,你们佩服这位父亲吗?
四、巩固延伸
1、师:此情此景,让我想起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言语。请同学们来看。
(课件音乐起,陆续出现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师:男儿有泪不轻弹,此刻,这个痛失女儿的男人用孤独无助的泪水告诉我们,什么是一个父亲心中最深的伤痛;又是父亲,他背着从废墟中挖出的儿子的尸体,艰难地行进在山路上,原因只有一个,要带儿子回家;这个婴儿的妈妈,用血肉之躯顶住坍塌的天花板,护佑这个小生命甜甜的梦,却只是在临终前留下这样的一则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2、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学生在音乐中写话。
师:让我们来听一听已经写完了的同学的话。请你动情地读给大家听。
3.同学们在我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想起了一本我曾经看过的书《感悟父爱》,在序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很感人,很有哲理,我想从给大家: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让我们永远记住——父爱如山!父母亲的怀抱,永远是我们最温暖的家。我们活在父爱如山的背上,活在母爱如海的怀里。
师:我们是幸福的,下节课,再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这位深爱儿子的、了不起的父亲,又有着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1《地震中地父与子》|人教版08-16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通用11篇)06-19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08-24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08-22
地震中的父与子08-15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案08-15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08-15
语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08-15
11《地震中的父与子》08-16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