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教案大全>地理教案>高中地理教案>“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

时间:2022-08-24 14:07:23 高中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
  
  文/唐 焱
  
  【课题】人教版高中地理一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气压带和风带”.
  
  【问题背景】
  
  高一地理上册内容抽象、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高一的学生初中地理基础差,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高。高一地理教师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普遍感觉比较困难。如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地理知识,这是地理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跳出传统教学的视野,打破旧观念,不断在教学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
  
  【理论依据】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科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可知:认知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感、气质、性格、思想、世界观、认知方式)对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人的需要是个性积极的源泉,需要促进动机的形成,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1.肢体语言的运用化抽象为形象;
  
  2.设问贯穿始终:以设问设景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不同形式的设问作为教学的方式;
  
  3.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全球环流图,帮助学生记忆并且可以举一反三;
  
  4.拓展延伸,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作好铺垫;
  
  5.多媒体的使用,形象的动画设计,化抽象为形象。
  
  【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重难点的突破】
  
  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并以此为基础,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理解它们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一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因此我们既要运用前一节的内容作为基础,又要帮助学生将比较抽象的大气运动变成可以看得见可表演的形式。
  
  【教学过程】
  
  一、设景导入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设计思路:设问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三圈环流
  
  1.单圈环流
  
  设计思路:由学生根据热力环流画出单圈环流,然后引导学生推出单圈环流存在的假设条件。
  
  假设:(1)地球不自转
  
  (2)地表均一
  
  那现在我们来将假设条件一一否定,看一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2.低纬环流、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否定假设条件一:地球会自转,那么
  
  (1)低纬环流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fanwen.weiyujianbao.cn)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2)中纬环流(板书)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
  
  (3)高纬环流(板书)
  
  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师]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那么我请一位同学画出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图。相应的标出气压带和风带。
  
  (学生画图时提示南半球地转偏向力与北半球是不是相同的。)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这幅图对不对,(点评后继续进行)。那么大家看完整的环流图,大家注意到没有,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几个气压带和几个风带。
  
  [板书]3.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
  
  [师]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二)引导学生记忆理解7个气压带和风带
  
  自行绘出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在此过程中请注意: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请同学们想一想:
  
  ●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上升区与下沉区的降雨量有什么不同?
  
  (根据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流上升区为多雨带,下沉区为少雨带,为以后的天气和气候作准备)
  
  二、游戏
  
  好,我们已对三圈环流作了一个系统的学习,现在我们再以此为基础作一个游戏。游戏规则如下:大家都知道高压处为下沉气流,低压处为上升气流,高压你就站立低压你就蹲。
  
  三、设计思路
  
  1.先进行几个简单的,然后再把难度加大,只说纬度。
  
  2.把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都表演出来,然后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特点,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四、联系实际
  
  联系至此,我们完全能够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案例一: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有没有同学主动来帮老师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噢,原来是这么回事:日本使用定时装置携带燃烧弹顺着高空强西风飘到美国后降落,使得美国森林大火此起彼伏。回答得非常好!
  
  案例二:日本的核泄漏会不会影响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理由?
  
  会,因为日本和美国都处在西风带上。
  
  综上,本节课我们先讲了单圈环流,并分析了在加入地球运动因素之后全球大气环流模式(三圈环流),这节课有一定的难度,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认真总结消化。
  
  【教学后记】
  
  “三圈环流”既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不仅学生理解起来困难重重,老师在这一章节的准备上也是煞费苦心。因为它不仅抽象,且牵涉的知识点比较多,前后联系紧密,可谓环环相扣。关键是要考虑怎么样能找到一种最简单、又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来教给学生这部分知识。多媒体的动态演示是不可缺少的,但教学过程中的逻辑性、发散性思维也不容小视,同时,理论学习要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对当堂课的知识,最好能当堂检验,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补充完善。教师在讲解低纬环流、中、高纬环流、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时,应该融系统讲解、作图示意、提问引导等为一体,尽可能放慢语速,并通过语音变化达到强化作用。
  
  (作者单位 重庆市二十九中学)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案例11-25

教学管理案例06-08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06-06

教学反思案例15篇02-05

《狮子和鹿》教学案例与评析 -B案及A、B案对比评析04-27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我和虞小杨的“作业战”04-29

数学教学反思案例(精选5篇)06-03

教育教学反思案例(精选10篇)09-21

历史教学反思案例(精选11篇)04-28

《y w》教学案例分析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