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如何在语文课堂实现有效设问
如何在语文课堂实现有效设问摘 要 有效设问,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有效设问的方法:1.有效设问,要构建大的设问话题;2.有效设问,要构建能深入文本内涵、有探究价值的设问话题;3.有效设问,要构建不同形式的设问;4.有效设问,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
关键词 有效设问 构建大话题 有价值设问 不同形式设问 深入解读文本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067-02
有效设问是一种艺术。一个巧妙的设问,是一支点燃学生的火把,是一把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一个激起千层浪的石子,一个好的设问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如何让我们的设问更有效呢?我翻阅了很多的教育书刊,查阅了无数相关的资料,认真钻研了有效设问的奥秘,受益匪浅,也有了点滴收获。
一、有效设问,要构建大的设问话题
有效设问,就是要摒弃过去满堂问的教学,高瞻远瞩,设计大的统领全篇的设问话题,让问题更具研究性,更让学生充满兴趣。就具体课文而言,提出的问题要能够统领全文,是解读全文的支点,支撑起整堂课的教学,为整堂课的情感和内容奠基,不应该是琐碎的、凌乱的。这个问题应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提纲挈领的”,是能指挥“千军万马”的,它在一篇课文或者一节课中的地位犹如一个国家的领袖。
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备课初,我一共精心设计了五个小问题,可谓是一段一问,集体备课时,有同事说:“为什么不把这四个小问题凝聚成一个大问题呢?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更有兴趣。”在他的指导下,我把四个小问题浓缩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课堂上,学生带着这个大问题自主学习,互相合作,课堂气氛融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可见大问题的构建,可以纵向或横向地建构整个课堂,使课堂大气实在,这样的设问应该是有效的。
二、有效设问,要构建能深入文本内涵、有探究价值的设问话题
我们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催生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读书热情,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决不能提一些没有思考价值,学生不用思考就回答的问题,这样的设问只会减弱学生思考的兴趣,事倍功半。
在《江苏教育》杂志上,我曾看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教学《印度洋上生死夜》一课,在让学生读完课文后,他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是谁和谁之间的生离死别?他们最后的的结果如何?2.印度洋在哪里?3.克勒松和皮埃尔之间是什么关系?请同学分组讨论。我们来看看这几个问题的质量:第一个问题学生一读书就知道,答案就是将书本内容搬个家,其中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就隐含在第三个问题题目中;第三个问题读了课文只用2个字就可以概括:夫妻。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这几个问题都浮于表面,远离文本内涵,没有探究价值,没有思维含量,学生不愿意也无须动脑筋就会找到答案。其实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围绕最后一句话质疑,让学生带着这些疑惑,“反弹琵琶”向课文的纵深处挖掘,带着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于无字处读书”,批文入境,在探究的过程中释疑,在释疑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学生思维始终处在“最近发展区”,让课堂上绽放着智慧的火花。
由此看,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增加问题的思维含量,这样的设问才是有效的。设问应遵循由低到高的原则,对基础知识性的问题,可以单刀直入、一步到位;对综合性的问题,则宜化整为零、层层深入。
三、有效设问,要构建不同形式的设问
疑是学之始,提问的形式:不应只是老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由学生提出,这样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课堂的生成,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我出示开头和结尾两段话,让学生自己读读,看能产生哪些疑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整理了两个有价值的问题:1.吴王刚开始还固执,为什么后来改变主意了?2.吴王为什么恍然大悟,他悟出了什么?学生带着提出的问题去读课文,他们兴趣盎然,乐于探究,效果很好。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交往。
四、有效设问,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
要让设问有效,不能忽视教师对文本的深入的解读,只有教师自身对文本准确的把握,才能在课堂上设计或引导学生提出有效的、有价值的问题。
解读文本,包含三个过程。一是教师自己对文本独立解读的过程,二是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三是学生面对文本自我顿悟,触景生情,升华创新的过程。第三个过程是教育者期盼的过程,是教育者追求的终结目标。能否实现这个目标,得取决于第一、二个过程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准确度。教师与文本的先期对话要做到四个“深入”:(1)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即对重点、难点、疑点等心中有数;(2)深入领会文本中心,准确洞察作者写作文本的背景和其中寄予的主旨;(3)深入把握文本特征,即对文本的结构、语言、问题等了然于心;(4)深入揣摩编者意图,即充分设想本文应着重发挥哪一方面的“例子功能”,便于教材中有的放矢。
记得我校李老师在教学《牛郎织女》一课,她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写了牛郎、织女、老牛、王母娘娘几个人物,这几个人物你最喜欢谁,要在课文中找出足够的证据证明她值得你喜欢。这一个问题抛出后,学生批文入情,与文本对话,15分钟后,学生的汇报很精彩,都能从课堂中找出理由证明自己喜欢的人物值得喜欢,气氛活跃,效果很好。这一堂精彩的课和李老师课前深入解读文本,精心设问是分不开的。
【如何在语文课堂实现有效设问】相关文章:
有效作业,促进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实现08-24
音乐课堂如何实现有效教学08-23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实施策略08-25
设问句的例子08-22
“四步法”实现小学作文有效教学08-24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追问08-25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08-24
谈如何在供水公司有效开展QC小组活动04-27
有效时间内打造高效率的语文课堂08-25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