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

时间:2022-08-16 17:24:36 高中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1


点击浏览该文件

《短文两篇》2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想】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比较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在自读中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在比较阅读和拓展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时数】

  总计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谈读书》课文内容理解。

  一、导入:名言导入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知道是谁说的吗?(培根)而知识又从何而来?现在我们看看,在《谈读书》一文中,培根给我们谈了些什么?

  二、课文研讨:整体把握《谈读书》内容理解

  这篇随笔的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但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就是一个观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第二,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指出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在分析读书、讨论和作文的不同作用后,提倡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第三,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先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再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三、再读课文,研究本文的写法特点

  培根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随笔对英国以至世界影响都很大。培根的随笔,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全文好似一篇谈话,富于针对性,是一位洞察世事人情的饱学之士,对世人的谆谆告诫。

  作者运用比喻说理。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作者运用排比说理。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又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样写,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作者运用对比说理。正面说了以后,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又如,文章的最后一个层次,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四、用同样的方法,自学课文《不求甚解》

  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不求甚解》,作业练习。

  一、导入新课

  二、课文研讨:整体把握《不求甚解》内容理解

  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作者在第一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在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

  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第八段,紧接上一段的意思,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

  最后一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

  总之,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也就顺理成章地立起来了。

  三、课后问题探究

  2~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用比喻证明观点。

  4、《谈读书》中名言警句迭出,让学生积累下来,好处多多。这些名言警句一般都没有进行论证,但都是从生活中来的,着实可信。

  四、小结

  五、作业练习

  1、本文生字词听写积累。

  2、加横线的字注音,再解释词语。

  狡黠( ):

  滞碍( ):

  文采藻饰 ):

  吹毛求疵( ):

  3、摘抄《谈读书》一文中你最喜爱的名言警句,并试着给它配上一两个论据。

《短文两篇》3

  《敬畏生命》一文通过写作者看到树本飘送种子的现象,受到震撼、折服,赞扬了那种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同时也告诉人们面对生活要勇于奋斗,重要的是奋斗的历程,而非最后的结果。

  《热爱生命》一文通过写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告诉我们应当热爱生活,努力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两篇短文一重抒情,一重说理,然而主旨是相通的,都是谈的有关生命的问题,语言内涵丰富。

  尽量使内容具体化

  以前所学的课文内容比较实际,这两篇课文谈的都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之具体化,不要泛泛空谈。

  可以从这样几个角度切入课文

  一是反复朗读,通过朗读,熟悉课文,熟悉语句,并在朗读中体味文'章中蕴含着的作者感情和说理力量。

  二是从文章标题入手,理解从“敬畏生命”到“热爱生命”的含义。“敬畏”的本义是又敬重又害怕,本文“敬畏”所表达的是一种敬重、折服、赞叹的感情,“敬畏生命”是为生命的力量和精神所折服,并发出由衷的感慨和赞美。“热爱”的意思是热烈地爱,因为作者深刻地认识到生的本质,所以他才会热烈地爱着生命,全身心地投入生命,创造生命。

  三是抓住重要语句,结合上下文的意思,通过思考、讨论,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或者在老师的点拨下,用自己的话说出句子的含义。

  四是将两文进行比较阅读,总括两文的异同。首先看思想内容,比较两篇文章中心内容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敬畏生命”敬畏的'是什么?“热爱生命”热爱的是什么?“敬畏”与“热爱”的相同与区别在哪里?其次看文章形式,比较两文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敬畏生命》重在抒情,是怎样抒情的?《热爱生命》重在说理,是怎样说理的?

  可以围绕争论进行教学

  这两篇课文有些内容可能引起争论,如生命“不计成本的投资”“生的本质在于死”“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可以围绕这些争论进行教学,不必面面俱到。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生命意识的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积累掌握下列词语,并给加粗的字注音。

  纤维 折服 奢侈 蔚然 哲人 丰盈 惊心动魄 躁动不安 稍纵即逝

  2.能体会《敬畏生命》中充满感情的叙述和作者对于生命的深层感悟。

  3.了解《热爱生命》的作者蒙田,理解体会他对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的阐释。

  4.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学习。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多读、多思考,训练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

  2.找出一些关键句子,让同学们理解讨论,各抒己见。

  3.熟读两篇短文并按要求背诵《热爱生命》的第二段。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这两篇散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热爱生命、珍视生命,认真把握好每一天。

  (四)美育渗透点

  感受树木繁殖生命的伟大,接受自然美的熏陶;领悟作者珍惜生命的情操美以及表现出来的智慧美。

  二、学法引导

  运用朗读感悟的方法理解两篇文章的内容,再通过比较法将文章共同学习,加深理解。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把握两位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二)疑点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句引用引自哪里?

  (三)解决办法

  让学生多联系自己生活中所能感知的生命现象来理解把握课文。

《短文两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和意思

  辩斗 盘盂 沧沧凉凉 探汤 嗟来之食 机杼 稽废时日 懿德

  2.了解文学常识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流利地朗读古文的能力,并达到熟读成诵。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古人探求自然,大胆质疑和务实的精神。

  2.启发学生注重品德的修养,要洁身自爱。

  (四)美育渗透点

  1.引导学生体会《两小儿辩日》中所体现的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敢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求真美。

  2.《乐羊子妻》中所体现的乐羊子妻的廉洁正其与才识过人的质朴美、人格美。

  二.学法引导

  1.这两则故事生动活泼,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学中,可以先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然后在加强诵读训练的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并结合练习一、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讨论时,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学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课堂交流;教师也可将教参提供的有关材料印发给学生。

  3.掌握“东游、故、去、车盖、盘孟、嗟来之食、跪、感其言”等词语的意思。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是朗读短文,并理解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可以指导学生在熟读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同时指出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2.难点是《两小儿辩日》的思想内涵。

  可将短文中三者的言行与复杂的科学知识作比较,体会古人对知识的执著探索精神。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朗读磁带及录音机。

  2.投影仪及作者作品介绍胶片。

  3.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历史典故打印材料。

  4.学生制作生字新词和重点句子卡片,课堂交流。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

  2.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达到能够复述的程度。

  3.在对故事内容加深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阐述故事所说明的道理。

  七.教学步骤

  导语

  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祖先留给我们许多文化遗产,为了继承、发扬这些古代的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就要求同学们学好文言知识。今天我们所读的文言短文即是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典范之作。好,下面我就先来考考大家:每天东升西落的太阳是早晨离我们近呢?还是中午离我们近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复杂的科学知识,那么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文章。

  (一)明确目标

  l.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2.熟读理解文章。

  3.分析每篇故事所深含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1.分别范读,或放课文录音,给学生扫清生率障碍

  盂(yú)稽(jī)懿(yì))杼(zhù)

  2.文学常识

  (l)《列子》

  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把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后汉书》

  东汉纪传体历史著作,南朝范晔撰,本书是他根据前人撰述的几十种有关东汉的历史著作,归纳总结而成,自成一家,人们将它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资料。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两小儿辩日》

  (l)请同学们自读文章,对照课后注释流通文章意思。(注意几个词 辩、斗、沧、汤、为)

  (2)请一位同学来串讲文章,其他人给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1段)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起因)。

  第二部分(2—5段)双方各持己见展开争论。(经过)

  第三部分(6—7段)孔子不能决断谁是谁非。(结果)

  (3)两小儿观点相反,各自依据是什么?

  明确并继续提问(一儿认为日出时离人近,日中离人远,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一儿认为日出时离人远,日中离人近,根据温度来判断的),二人的争执虽都不正确(早晨太阳大是人眼的一种错觉,中午温度高是由于太阳直射),但是这一行为表现了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怎样的精神?

  人的感觉与太阳离地球的远近是两小儿争论的话题,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知识面很广,古人不可能完全给予解释。但他们发现了这种自然现象,并努力寻求正确答案,这种独立思考,探求真理的精神确是难能可贵的。

  学习《乐羊子妻》

  (1)学生自读文章,疏通文意(注意遗、捐、趋、引、累、稽、亡(同无)、懿(yì)

  (2)这是一篇人物传记,为了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作者共选取了几件事?

  两件,乐羊子的妻子用“不饮盗泉之水”,“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劝谏丈夫改正行路拾遗的污行;乐羊子妻以织为喻,规劝丈夫积学求知。

  (3)通过这两件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乐羊子妻规劝丈夫拾金不昧和积学求知,赞扬了乐羊子妻的高尚品德,启示读者注重品德的修养,要洁身自爱。

  (四)总结、扩展

  通过本课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一些自学文言文的知识,这样不仅能过游于古典文学的海洋,而且能汲取营养,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五)布置作业

  熟读背诵课文,复习重点文言实词的读音和意思。

  (六)板书设计

  作品

  作者

  朝代

  出处

  主旨

  两小儿辩日

  列御寇

  战国

  《列子》

  独立思考,大胆探索

  乐羊子妻

  范晔

  南北朝

  《后汉书》

  品德修养,洁身自爱

《短文两篇》5

  《爱莲说》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作者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人品极高,胸怀洒落。曾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

  本文章法极为严密。开篇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莲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这就是入题了。循此继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莲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由此又引申出一层新意:“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到篇末,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短文两篇》6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篇上好的散文精品,一篇出自中国的大家郭沫若,一篇出自英国的大家罗素。两篇文章加起来不到一千字,内容涉及到鲁迅诗歌与书法艺术的成就和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思考。两篇文章都具有思路清晰,言简意赅的特点。请同学们在阅读中注意体会。

  先学习《<鲁迅诗稿>序》。

  二、了解文序的特点

  明确:序是一种写在文首,用来说明著述经过或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的文体,有的序还直接对作品发表评论,研究阐发有关问题。按序的内容和体裁写的文章,如果放在文首,则称作“序”,一般图书常用“序言”、“前言”、“叙言”、“序录”;科技书藉常用“绪论”、“序论”、“引论”等。如果放在文后,则称作“跋”,也有称“题跋”、“跋尾”、“后序”、“书后”、“后记”等。序可以由作者自己写(一般称“自序”),也可以请他人写(一般称“序”或“代序”)。

  三、诵读感悟语言

  1.师范读

  2.生结合注释自读,疏通文义,体会感情。

  积累词语:犀角烛怪 肝胆照人 臻 荟萃 拘挛 靡涯 面聆謦欬

  3.生分小组互读检查、评议。

  4.教师抽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投影显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每臻绝唱(zhēn) 边缘(yán) 拘挛(luán)

  B.犀角烛怪(xī) 篆隶(zhuàn) 好其书(hào)

  C.面聆謦颏(qǐng hài) 战栗(lì) 遏制(è)

  D.靡涯(yá) 赐予(cí) 欣然(xīn)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每臻绝唱(达到) 犀角烛怪(蜡烛)

  B.荟而萃之(聚集) 面聆謦颏(当面)

  C.肝胆照人(比喻真诚的.心) 寥寥(静寂,空虚)

  D.遏制(止) 欣然(旺盛)

  明确:1.B(A缘yuán B 颏hài C赐cì)

  2.B(A烛:照 C寥寥:形容极少 D欣然:愉快的样子)

  请优秀者展示读。

  6.读读,发现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或请同学们说说这篇文章为何读起来朗朗上口?从朗诵角度发现本文语言美感)

  提示:句式精妙。本文句式长短相间,音节铿锵,朗朗上口。短句如“偶有所作,每臻绝唱”“春温秋肃,默化潜移”短得有力;长句如“对方生与死……表现具足”长得自然。还有类似对偶句,对的工整。文言词汇,语言简练含蓄,语句优美动听。用典自然。

  三、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1.鲁迅诗歌和书法有什么特点?

  2.郭沫若对其作了怎样的评价?

  3.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学习鲁迅的诗歌与书法?

  4.全文共三段,其相互关系如何?

  提示:

  1.特点:诗歌……每臻绝唱,或则犀角烛怪,或则肝胆照人。书法……自成风格,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

  2.评价,诗歌……前无古人,后启来者。书法……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

  3.学其人,更要好其诗,好其书。

  4.一、二段并列,先分述诗歌与书法,第三段总评,全文形成分总结构。

  四、学习《我为谁而生》

  1.比较两文结构

  明确:议论文一般有四种结构模式,即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和总分式。两文均属总分式,只不过前者先分后总,后者先总后分。

  2.请学生示范读课文,齐读课文,思考作者一生有哪几种追求?其中哪一种追求是令他最执着最痛苦的?

  3.深入探讨:《我为谁而生》又译为《我的人生追求》,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些人生追求?你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呢?

  讨论明确

  1.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式结构。

  2.一是对纯真爱情的渴望,二是对无穷知识的追求,三是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第三种是令作者最执着最痛苦。

  (教师打出投影介绍罗素有关情况。)

  五、课堂小结

  这两篇短文让我们深刻感受了深厚的中外文化,从内容上说《我为谁而生》体现了西方人对待成功,对待生死的认识,《鲁迅诗稿序》中传递了鲁迅诗歌与书法的精神与魅力;从语言风格上说,《我为谁而生》善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语严谨而缜密《鲁迅诗稿序》则用文言写成,语言凝练而含蓄,展现了我国古汉语经久不衰的魅力。让我们再次齐读两篇课文。

  六、布置作业:

《短文两篇》7

  【贪婪】

  贪得无厌,不知足。

  【堕落】

  1、沦落;流落。

  2、指思想行为趋于下流。文中是第一种含义。

  【点缀】

  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冉冉】

  形容事物慢慢变化或移动。

  【雏形】

  事物的初步形式。

  【稀疏】

  不稠密。

  【累累】

  连续不断;连接成串。

  【低回】

  纤回曲折。引申为情感或思绪萦回。

  【繁弦急管】

  管弦之音繁密而急促。

  【红灯绿酒】

  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

  【玲珑剔透】

  形容精工制造、结构奇巧、内部镂空的手工艺品。

  【形容俊俏】

  漂亮,聪明灵活。

  【具体而微】

  整体的各部分都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

  【回味无穷】

  回味,从回忆中体会。比喻事后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短文两篇》8

  1、《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短文两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以及写作背景

  2、理解短文的思想主题

  3、体会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培养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自主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旸( )谷 姮( )娥 浸( )在油中 瞬( )间 皓( )月 撮( )2、了解作者

  巴金 原名( ),字( ),现代著名的( ),代表作品有《激流三部曲》 (《 》、《 》、《 》)《爱情三部曲》(《 》、《 》、《 》) 《日》《月》两篇短文原载于散文随笔《 》,写于1940年至1941年。 3、了解写作背景

  结合写作时间,谈谈当时中国的局势,、、、、、、

  自主学习

  一、在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题 1、在《日》一文中,作者通过( )( )事例,赞美他们( )的精神,表达作者自己( ) 2、《月》主要通过我对冷月的( )写现实世界的( )赞颂了( )精神。 合作讨论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3、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4、“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5、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

  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6、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意层的理解?

  拓展理解

  7、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8、“月亮的光是死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10、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总结理解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拓展积累

  积累写日和月的诗词名句。

  作业与预习

  你喜欢满月还是残月?仔细观察一下其情景,将其描写下来。

  教师寄语

  人经过努力可以改变世界,这种努力可以使人类达到新的、更美好的境界。没有人仅凭闭目、不看社会现实就能割断自己与社会的联系。他必须敏感,随时准备接受新鲜事物;他必须有勇气与能力去面对新的事实,解决新问题。(美国总统 罗斯福. F.)

  阅读练习

  被遗忘的稻草

  ①那码得整整齐齐的一垛稻草被人遗忘了,堆在田埂上,像一只浇了冰后丢在堤岸上的桶。收完了谷,那堆在田里的捆捆稻草就被人们拖回家去,垫栏或者喂牛,灶里的湿柴燃不着时,也会抽一把塞进去,然后哄的一声蹿出火苗——但是这一垛稻草却被人们遗忘在田埂上了。或许是一板车拖不下了,那板车上的稻草已经装得像一座山。人们预备着过几日再来将这些稻草挑回去。 ②但是那块田已耕好,油菜也栽上了,人们该忙的.已经忙完,那一垛稻草却仍然堆在田埂上。 ③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也抹在这一垛稻草上,于是那枯黄的稻草透出一层明黄,像已经熟透了的季节。耕牛从田埂上一路啃食而来,这一垛稻草就会兴奋地在微风中颤动她的枯草,似蜻蜓抖动金色的翅膀。然而那耕牛的嘴一路啃来,对着那颤栗的稻草望也不望,因为堤旁地上的黄草比她有汁浆。

  ④田里的油菜栽上了,又一天天地生长,枯瘦的油菜叶渐渐丰腴而肥硕,田里的草也长了出来。终于盼来人们到田里为油菜除草——说不定人们会发现这一垛被遗忘的稻草。人们歇息时,会从稻草堆上抽一把稻草垫在堤上,坐下来抽一根烟,或者吃着送到田里的午饭,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的说:“噢,还有一垛稻草!”稻草便会为人们记起她而高兴,垫在堤上的稻草会咔咔作响,让人们垫坐得更舒适一些。然而人们留下一些烟灰,撒下几粒米饭,散着一团稻草,走了就再也不见踪影。

  ⑤那一垛稻草已为人所遗忘。风吹,雨淋,金黄的稻草渐渐变得灰白。夜降的霜突然而至,那堆稻草仿佛一夜间白了须眉。

  ⑥无遮无拦的稻草,就在田埂上腐烂。高高的如盼望着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一场大雪,欲将大地履如平地。然而那一堆尚未被消磨尽的稻草,却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如一颗不屈的心,欲破雪而出。

  ⑦冰雪消融,堤土长出了如针的新草。春天到了,田野还是一片淡青色,但在那堆着稻草的地方,腐草中已伸出了一朵油菜花,像一只金色的喇叭,高高地昂向天空,报晓这春天的到来。 1·文中的哪些具体内容可以说明稻草被人遗忘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第③段中加点的词语“颤栗”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3、大雪之后,稻草“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说明了什么?

  4、文章第⑥段写道:“高高的如盼望着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结合全文内容,说说稻草都在盼望些什么。

  5、作者在文章结尾写“腐草中己种出了一朵油菜花”的目的是什么?

  溪流

  我愈来愈爱着生我养我的土地了。

  就像山地里纵纵横横的沟岔一样,就像山地里有着形形色色的花木一样,我一写山,似乎思路就开了,文笔也活了。

  甚至觉得,我的生命,我的笔命,就是那山溪哩。虽然在莽莽的山的世界里,它只是那么柔得可怜,细得伤感的一股儿水流。

  我常常这么想:天上的雨落在地上,或许会成洪波,但它来自云里;溪是有根的,它凉凉地扎在山峰之下。人都说山是庄严的,几乎是死寂的,其实这是错了。它最有着内涵,最有着活力;那山下一定是有着很大很大的海的,永远在蕴涵的感情,永远是不安宁,表现着的,恐怕便是这小溪了。

  或许,它是从石缝里一滴儿一滴儿渗出来的;或许,是从小草的根下一个泡儿一个泡儿冒出来的。但是,太阳晒不干、黄风刮不跑的。天性是那么晶莹,气息是那么清新;它一出来,便宣告了它的生命,寻着自己的道路要流动了。

  正因为寻着自己的道路,它的步伐是艰辛的。然而,它从石板上滑下,便有了自己的铜的韵味的声音;它从石崖上跌落,便有了自己白练般的颜色,它回旋在穴潭之中,便有了自己叵不可测的深沉。

  它终于慢慢地大起来了,要走更远的道儿;它流过了石川,流过了草地,流过了竹林,它要拜访所有的山岭,叩问每一次石头,有时会突然潜入河床的沙石之下去了呢。A于是,轻风给了它的柔情,鲜花给了它的芬芳,竹林给了它的凉绿,那多情的游鱼,那斑斓的卵石,也给它增添了美的色彩。

  它在流着,流着。它要流到哪里去呢?我想,山既然给了它的生命,它该是充实的,富有的;B或许,它是做一颗露珠儿去滋润花瓣,深入到枝叶里了,使草木的绿素传送;或许,它竟能掀翻一坯污泥,拔脱了一从腐根呢。那么,让它流去吧,山地这么大,这么复杂,只要它流,它探索,它就有了自己的路子。

  我是这么想的,C我提醒着我,我鼓励着我,我便将它写成了淡淡的文字,聊作这本小书的小序了。 ⒈试理出文中对于山溪描写的顺序。

  ⒉谈一谈溪流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

  ⒊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地描写溪流?

  ⒋文章最显著的特色是什么?

  5. 品析语言:请从文章A、B、C三处中任选一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

  我来赏析( )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句子仿写:生命像奔流的溪水,由孱弱到强大,把甘露奉献给大自然。

  7.“读了《溪流》一文后,你想说些什么呢?请联系生活实际或社会实际,简要谈谈你的感受或领悟。(30字以内)

《短文两篇》10

  教学设想: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并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适值巴金老人百岁寿辰之际,引导学生对文学做一点积极的思考、质疑、探究,也算是一份特别的贺礼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

  2、阅读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20xx年11月25日,一个特别的`日子。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标题课件飞入,由日、月

  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

  请大家听读课文《日》。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究《月》

  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思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那巴金对月亮的思考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思念上呢?

  1、再读课文,提炼出作者对月亮的看法;

  ——死了的星球,凉月,冷光,死的光。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那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呢?巴金在文中给出了什么答案?

  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思念着什么

【《短文》】相关文章:

关于梦想的短文08-22

世界“短文”之最08-18

育儿心得短文06-30

自我介绍短文07-21

自我介绍的短文07-19

中学生励志短文08-24

《短文二篇》教学设计08-18

旅行简短文艺句子06-13

奋斗哲理短文作文09-11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