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失街亭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失街亭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失街亭语文教案 篇1
学科: 语 文
课题: 失街亭
教具: 网络
知识
目标 初步了解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通过什么方法塑造人物形象?(诸葛亮、马谡)
能力
目标 整体阅读,快速把握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并能复述文章中的主要情节。 分析归纳人物性格特点。 通过“失街亭,谁之过”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全面掌握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及情感渗透 通过马谡这一反面教材,教育学生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言过其实、重视实践、不死教条。
目标
设计
记事 《三国演义》构筑情节的特点是整体相连而又各自相对独立,自称格局,既便于展示战争全貌,又利于集中统一地刻画人物形象。本文着力展现了诸葛亮和马谡等人物形象,所以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作为知识目标。
教 材 内 容 分 析 及 处 理
一、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语言明白易懂。教师不必串讲,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以培养自学能力。
二、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生学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本篇的这种艺术特色。
三、《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古典小说,可向学生作些介绍,还可以建议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教 学
重 点 人物性格展示技巧
教 学
难 点 失街亭,谁之过?
导 学 过 程 学 习 过 程 训 练 方 法
课前部分
1.在多媒体中打开片头,播放古筝曲子。
2.以歌曲导入。
进入课文
1.请各小组展示搜集的有关街亭的资料。
2.下面开始关注街亭、关注马谡、关注一代名相诸葛亮。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的人物。
3.分析故事情节
4.通过什么方法塑造人物性格的?
学生走入教室,预习课文,静听。
(1)介绍罗贯中
(2)介绍街亭遗址
(3)介绍三个主要人物
蜀国:诸葛亮、马谡、王平、魏延、
赵云
魏国:司马懿、司马昭、申耽、申仪
蜀国:街亭是咽喉之路。占、守、失。
魏国:街亭是反攻要地。攻、围、占。
(1)通过人物的言行、情态来表现的。
(2)通过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
由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中包含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引入课文。
通过网上搜集同学们对街亭有了初步了解。
有助于理解故事情节。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
突出教学重点
通过此训练让学生学习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5.辩论:失街亭,谁之过?
教师点评
教师小结
(3)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街亭失守大家论”,见仁见智,自由评说,各抒己见,要求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诸葛亮:不是神人,也有常人的不明智和失误,正因如此才真实可靠。
马谡:是食书不化的悲剧,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悲剧,是刚愎自用的悲剧。
突出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辨证的看问题。
作业
1. 课后习题一
2. 课后习题二、三
板
书
咽喉之路
街亭
反攻要地 课后记事
失街亭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 了解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2、 欣赏传神生动的语言描写
教学重点:
1、探究人物性格
2、掌握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第95回梗概: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去守街亭。司马懿指挥大军把马谡的军营围困在一座土山上,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魏延、王平等各路人也频频失利。司马懿兵到西城,诸葛亮临危不惧,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
第96回梗概:马谡自缚后前来请罪,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然后又上表刘禅,自贬三级。曹休准备进攻吴国,鄱阳太守周鲂到曹营诈降,以自刎、断发之举骗取了曹休的信任,结果曹休中计大败。
二、介绍作家作品。见《点津》167页。
三、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四、分析人物形象。
1、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2、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法?
五、作业。点津上习题。
美文赏析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使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生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
赏析:有人说,一味小心的人不能做大事,也只有小心的人才能做大事。这句话看似矛盾,而实际上却讲出了事情的本质所在,这一点从诸葛亮的空城计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孔明一生谨慎,这次忽然用了极冒险的计策,似乎不合乎常理,而他就是用的这种不合常理迷惑了司马懿的推理。
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再就是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1、衬托手法:
①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2、直接描写:
①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④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失街亭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顺故事情节,了解作者构思。
2、分析人物形象,品评人物,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一课时。
2、重点难点:文章重点在于分析故事情节和品评人物,难点在于如何在情节中抓人物及如何正确的看待人物形象。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幻灯〕《三国演义》开篇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这些英雄中有一位多智的耀眼,谁?诸葛亮!话说诸葛亮一生历经百余战,可谓用兵如神,在刀光剑影、鼓角争鸣中鲜有败绩,然而他也不是没败过,其中最典型的也是最为我们所熟知的一战是——街亭一役失了街亭。〔幻灯〕
二、简介街亭战略地位
街亭的失守使得诸葛亮此次一出祁山以失败而告终。街亭失守则战败,街亭何以如此重要呢?〔提问〕它是汉中的咽喉。我们来看这幅图〔出示街亭战略简图并分析〕诸葛亮由汉中奔斜谷打算攻取郿城从而直逼长安;而司马懿则由长安攻取街亭,打算攻打阳平关从而绕道蜀军背后断其粮草,蜀军自然不战自乱。所以诸葛亮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可以说街亭关系到北伐的成败。
三、理清情节
这么重要的街亭却失守了,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它是怎么失的。课前已经布置大家用简洁精炼的语言,也模仿《三国演义》章回体回目的样式给我们总结概括一下课文的四大部分,每一小组完成一部分。看看大家完成的怎么样了〔提问:一学生主答,请一二学生补充修改〕:
第一部分:拒司马孔明遣将,守街亭马谡请缨(学生:“请命”,哪个更好?我们讲对联时强调除了要对仗还要讲究平仄,要“仄起平落”,所以用“请缨”更好。)
第二部分:失街亭马谡逃跑,中埋伏诸将突围(学生:丢列柳三将中伏)
哪三将呢?王平、魏延、高翔,他们在这里进行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我们看他们是怎么你来我往的〔提问〕:先是马谡被围王平来救,被打回;再是魏延来援,夺回街亭,但中了埋伏;最后是王魏二人共投列柳城,与高翔三人一起又来夺街亭,最后被郭淮偷袭丟了列柳城。一来一往共三次,可谓“街亭三夺”〔板书〕。
这是一处场面描写,在这个场面描写中涉及到千军万马,可谓一波三折、一唱三叹,可却只用了短短的两节文字,可见作者用笔之精妙,清代毛宗岗品评说有“斗转星移、云翻雨覆之妙”。这种手法颇有我国史传文学的特色,这也是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共同特点。
第三部分:观图本诸葛换将,闻败讯孔明退军
第四部分:赏赵云诸葛称敬,斩马谡孔明挥泪(学生:赏赵云丞相致敬)
四、分析人物形象
唉,街亭无可挽回的失守了,那么谁要对失街亭负主要责任呢?〔幻灯〕〔讨论并提问〕学生分为两派:孔明用人不当或是马谡傲慢轻狂。
那谁更有理呢?其实这里都涉及到马谡,那么我们首先要看马谡是个怎样的人。 <一>马谡
请刚刚说马谡傲慢轻狂的`学生:你说马谡傲慢不能空口说白话啊,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呢?
1、战前的骄傲情绪(可留后讲或简单带过)
2、三笑:马谡在街亭时有一个表情:笑。
(1)笑诸葛:
马谡先笑谁?笑丞相,笑他多心〔幻灯〕,孔明多的什么心啊?〔提问〕诸葛亮得知孟达被杀司马懿兼程而来后认为魏军必取街亭;马谡则认为街亭为山僻之所,一定不来。然而顷刻之后事实便证明他的目光之短浅,而孔明料事如神。
(2)笑王平
接着他大笑王平,不听王平的建议,王平的建议是什么?屯兵当道。王平的主张实际上是谁的主意?孔明的。为什么这么说?〔提问〕诸葛亮即吩咐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嘱咐他们要谨慎小心。然而马谡置若罔闻,他用以反驳王平的依据是什么?兵法!兵法云、孙子云,但事实证明他的兵法有没有起到作用?没有,“置之死地而后死了”,活脱脱一个赵括!所以说啊同学们,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要不得,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他笑王平无能。〔幻灯〕
(3)笑司马:
他还笑了谁?笑司马。他笑司马懿胆怯,〔幻灯〕他根本没有将司马懿放在心上。而孔明是怎么嘱咐他的?〔提问〕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岂可小觑!不能知己知彼。
马谡三笑,一笑孔明,二笑王平,三笑司马,共三笑。而诸葛亮在他出发前叮嘱了他几次?分别是什么?〔提问〕〔幻灯〕一嘱地形,守之极难;二嘱对手,并非等闲;三嘱战略,扎营要道。而马谡三笑将这三嘱一一地给推翻了。他不听将令所以战败!!
总结:所以马谡是个怎样的人?〔提问并幻灯〕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纸上谈兵、麻痹轻敌。 <二>诸葛亮
哦,既然如此,那么错在马谡咯?请先前认为诸葛错的学生:你怎么看?
你还是认为孔明用人不当!但在这之前马谡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他献“攻心计”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又献“反间计”离间魏国君臣除去劲敌,为北伐奠定了良好的形势。你认为他用人不当,那么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依据说明呢?〔提问〕
1、错误依据:
(1)马谡战前的骄傲情绪和错误判断,诸葛未能注意。
(2)战前的布置
诸葛亮对马谡是不是完全放心呢?不是,表现在哪里?〔提问〕战前的一系列安排:派高翔驻守列柳城,命魏延把守阳平关关口要道,命赵云邓芝箕谷出疑兵。这说明他对马谡并不完全放心,但他仍用,所谓用人不疑啊,同志们!
(3)他也未能明白一个优秀的运筹帷幄的参军不一定是一个杰出的领兵打仗的能手。
所以尽管他进行了细致的安排还是出差错了,真是百密而一疏啊。
如果他这一疏遇到的是个等闲之辈也就罢了,可偏偏他遇上的是谁啊?司马懿--一个老奸巨猾老谋深算的老头,也是位多智之士,他抓住这一疏将其他百密都给化解了。
总评:那么到底是谁的错呢?其实这是一个千古以来都在争论的话题,到现在为止都没有能有个定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你能自圆其说就可以。我认为:正如毛主席所说领导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诸葛亮在这场战争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此观点只是我个人的意见,仅供参考。
2、战后措施
当诸葛亮发现他这一疏时是在什么时候?〔提问〕看到王平送过来的图本时,他拍案大惊;当得知街亭失守后他跌足长叹。当然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领导者,他立刻作出了补救措施,都有哪些安排?〔提问〕派关张二人援救阳平关守住门户;派张翼修理剑阁准备归路;令大军撤退马姜断后;撤退三军军民,派谁去的?心腹人,说明很重视,他为什么这么做,这不是累赘吗?〔提问〕爱民如子,一个真正仁爱的集团,也是罗贯中“尊刘”思想的体现;后派心腹人搬取姜维老母。
那你们知道他自己干什么去了吗?到西城搬粮耍空城计去了。
这一系列措施使得他能够从容不迫的回到汉中。
3、三哭
他回到汉中之后主要做了两件事:赏赵云、斩马谡。为何赏赵云?败军中立功。为何斩马谡?失守街亭。可见他什么品质?赏罚分明。
他斩马谡时也有一个面部动作--哭。他哭了几次,三次,马谡笑过了他哭,真是“花花世界原来像梦一样,有人哭有人笑”啊!
(1)一哭:
他为什么哭呢?〔提问〕马谡的话让他想起了往日情同父子的深厚情义,在个人感情上同情不舍。用“挥泪”而不用“抹泪”可见痛苦深、决心大〔幻灯〕:这种痛苦是用人不当、北伐失败,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深深的自责。
(2)二哭:
此次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哭的?〔提问〕当蒋琬劝阻他时,他动了不杀之念,但马谡又立了军令状,所谓军中无戏言,言必行行必果,为治军严明不得不杀,是情与法的矛盾〔幻灯〕。
(3)三哭:
当武士献头于阶下时,他大哭不已,悲痛之情无法控制了,为什么?〔提问〕他觉得自己有负先帝之托,愧对先帝〔幻灯〕。
总结:孔明是什么样的人呢?〔提问并幻灯〕机智多谋、小心谨慎、赏罚分明、勇于自责、有情有义。不愧千古奇相第一人的称号。
五、总评
那我们不是说他此次失败中要负起一定的责任吗,怎么还是英雄呢?你怎么理解?〔提问〕
(1)失败不影响他的出色表现:街亭布防可见其精心谨慎,初见图本可见其料事如神,回军汉中可见其从容不迫,斩将赏将可见其赏罚分明。众将就如众星捧月一般衬托的他更加高大。
(2)而且我还说他的败败得好,为什么?〔提问〕
鲁迅曾经说诸葛“多智而近妖”,这个失败使他由妖升华为人了,失败的悲怆感将诸葛亮从神坛上请了下来,使他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也有感情也会悲伤的人,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人。我们平常看到的是一个神,但我们说那个神远不如这个人来得真切可感。
六、总结
所以说并不像开篇词里所说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至少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而这些面孔也不是毫无现实意义的,至少它能给我们一些思考与启迪,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呢?
七、布置作业
失街亭语文教案 篇4
《失街亭》节选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的内容。《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失街亭》这个故事,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赞扬了孔明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的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学习本课的主要任务是欣赏曲折完整的故事情节和欣赏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三国演义》善于借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表现封建统治集团之间,以及各自内部复杂而尖锐的矛盾斗争。这部书写战争极为出色,它以人物为中心,把斗智斗勇的描述结合起来,着重表现作战双方战略战术的运用、力量的对比、地位的转化,从而揭示出决定胜负的原因,使大小战役在作者笔下显得千变万化,各具特色,毫不雷同。《失街亭》这场战争的情节相当单纯,但作者却写得曲折有致。诸葛亮点将时,判断准确,部署严密,看来是稳操胜券,但是马谡的轻率则埋下了失败的种子。扎营时马、王争吵,预示马谡必败。街亭失守,双方争夺厮杀,作者写得奇矫突兀,声色俱佳。其间贯穿蜀方的增援和魏方的打援,魏方的设计和蜀方的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急起急伏,如重峦叠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作者没有静止地交代人物性格,而是运用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如刻画马谡,是通过三个争执的小回合来展开的。乍到街亭,马谡先是以笑讥人,嘲笑丞相多心,表现出他极为主观;当王平提出异议时,他大觉逆耳,表现出他刚愎自用;王平以大局为重,再次提醒时,马谡以恃唬人,“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可以看出他目空一切,得意忘形。通过马谡极力拒谏的言行描写,显示出了他的思想性格。而本课最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文章通过他的语言、行动的刻画,表现了他考虑周详、处事审慎的性格。如对马谡的再三叮嘱,派“平生谨慎”的王平佐助马谡,部署策应,安排疑兵等,都集中表现了他的神机妙算、谨慎周密的才能。挥泪斩马谡,又表现了他的大义。作者通过失街亭和斩马谡,充分赋予了人物鲜明的.性格,使诸葛亮这个形象有血有肉。
教读本课,主要运用品读法和设置问题讨论法。让学生深入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深义。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争议,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诸葛亮深谋远虑、赏罚严明、严于自责的优良作风,认识马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错误及其危害性。
能力目标
1.品味《失街亭》中描写战争的技巧。
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马谡两个人物形象。
3.掌握本文有条不紊、严谨有序的结构特点。
4.体会本文通过对比手法描写人物的方法。
德育目标
学习《失街亭》,认识诸葛亮赏罚严明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主要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诸葛亮任用马谡守街亭。
教学方法
1.品读法。对于课文中的关键段落、语句应仔细品读,体会其作用。
2.分析、讨论法。课文中的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分析来理解。
3.欣赏——比较——研习法。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有关失街亭的部分,让学生比较画面展示与文字描写的异同,进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欣赏能力。
4.研究性学习法。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用创新思维来写一篇《失街亭》读后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三国演义》电视剧VCD光盘、《三国演义》主题歌录音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2.整体感知,梳理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让学生进入氛围,感受雄浑、苍凉的气势。
2.以提问——回忆的方式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听的是什么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三国演义》主题歌)以前我们学过与三国故事有关的文章吗?(同学们回答:学过三国人物诸葛亮的《出师表》)好,我们共同回忆其中的一段话:“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将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蜀汉政权“北定中原”的目的之所以未能实现,失街亭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失街亭》一文。
二、解题
多媒体显示:
1.罗贯中(约公元1330~1400),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据说,他曾跟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张士诚有相当的关系,曾给张士诚当过幕客。他“有志图王”,足见是一个具有政治抱负的人。后来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了中国,他改而从事“稗史”的编写工作。相传他创作的小说有几十种,但大都没有流传下来。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列国演义》《三国演义》《隋唐志传》《平妖传》《粉妆楼》几种,而以《三国演义》最为著名。
2.《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引人入胜地描写了封建王朝中四百个以上的人物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形象地再现了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这一时期的近百年的历史面貌,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忠义观念和仁政思想。它的主题思想基本上是通过曹魏和蜀汉两个集团的斗争表现出来的。作者善于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巧妙地通过艺术形象和动人的情节表现出来。他不是纯客观地描写人物,而是借助褒贬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和道德观念。全书在描写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其矛盾斗争中,表现了尊崇刘备,贬抑曹操的强烈倾向。《三国演义》还以大量篇幅生动地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战争。作者认为军事斗争及政治斗争的互相联系和斗智与斗力的互相结合,往往是取得胜利的关键。书中描写的历史战争,各有特色,使人屡读不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描写战争的最好作品之一。诸葛亮是全书的中心人物,作者集中歌颂他的足智多谋。他知己知彼,谨慎从事,又善于随机应变,他深谋远虑,料事如神,预见战事发展的前景。这一形象,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要求高瞻远瞩,预见未来,掌握自己的命运,维护正义事业的愿望。
3.与课文有关的内容。
本课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第九十五回是“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课节截去了司马懿调兵遣将进攻街亭一段和他率兵占领列柳城一段,这两段写司马懿善于用兵,而本课重点人物是诸葛亮,故而截去。本回又大段截去“武侯弹琴退仲达”,即“空城计”的内容。第九十六回是“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后半部分内容是写孙吴与曹魏的明争暗斗,故截去。节选部分集中表现诸葛亮深谋远虑,料敌如神,赏罚严明和马谡刚愎自用,言过其实。
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1.学生朗读全文,理清思路。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或意义。
裨将(pí) 垓下(ɡāi) 掎角(jǐ)
长史(zhǎnɡ) 文几(jī) 流涕(tì)
什物(shí) 熟谙(ān) 辎重(zī)
鼓噪(zào) 曹睿(ruì) 咽喉(yān)
比及归寨,早被魏兵占了 等到
今幼常得罪 获罪
如逢魏兵,或战或不战 或者
凡事商议停当而行 妥当,稳妥
2.叫一名学生简单复述情节后师生共同梳理结构。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①守街亭——马谡请缨
②失街亭——马谡拒谏
③斩马谡——孔明挥泪
四、具体研习
1.提问:本文是如何刻画马谡其人的?从中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马谡请缨,安营扎寨的情节,仔细品读。师生共同分析马谡的言行。
明确:失街亭,马谡应负主要责任。作者在描述中对其所犯的严重错误和他犯错误的根源作了严峻的揭露和批判。
诸葛亮在分析完敌情后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话还没说完,马谡便自告奋勇请求守御街亭。当诸葛亮告以利害时,他却表现出“岂一街亭不能守耶”的满不在乎的神气。作品一开始,就写出了他夸大主观的一面和无视客观的一面。诸葛亮没有立即答应他的请求,他于是就以全家性命为担保。到街亭后,他看了地势,不加深思,却表现了麻痹情绪和轻敌思想,反笑“丞相何故多心”。他违反诸葛亮下寨当道的指示,不听王平的劝告和分析,坚决要在山上屯军,一再发出狂言:“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王平指出“恐断汲水道路”,希望慎重行事,他却夸说自己读过许多兵书,且“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把王平的话挡了回去。马谡自高自大的狂妄态度和独断专行的恶劣作风,刚愎自用、言过其实的性格特点,就完全显现出来了。
2.马谡为何会有此狂妄、刚愎自用等性格特点呢?试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学生思考后明确:马谡之所以狂妄、刚愎自用,是因为他读过不少书,自认为满腹经纶,是个卓越的指挥家,加上诸葛亮也承认他“自幼饱读兵书,熟谙兵法”,因此他更加不可一世。当然他也曾引用过兵书上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的理论,孙子“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名言。而历史上因占领山头或背水布阵而取得军事胜利的事实,也是屡见不鲜的。马谡不分析当时敌我情势和地理形势,只是生搬硬套古人的军事理论,自然就不能从兵法上吸取前人成功的战争经验。可以说,他和赵括一样都是纸上谈兵的“军事家”。
(解说:马谡在失街亭的事件中是一个重要人物,因他的刚愎自用、狂妄自大使得蜀国失掉了进军中原的有利地形和大好时机。作者对其有恼怒的情绪,学习时应注意把握。)
3.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围绕线索把错综复杂的矛盾组织起来并推动故事发展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
(1)本文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第一部分写马谡立状守街亭和诸葛亮周密部署,命令马谡“谨守”当道下寨;而马谡却违令拒谏,屯兵北上。第二部分写司马懿采取“围山断水”的战术,夺取了街亭;诸葛亮布置退劫。第三部分主要写因街亭失守而斩马谡。这三部分始终不离街亭的攻守。
(2)故事涉及的人物多,矛盾复杂。有蜀汉内部诸葛亮与马谡的矛盾,马谡与王平的矛盾;有曹魏内部周马懿和朝廷的矛盾,朝廷和孟达的矛盾;有蜀魏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牵连了许多的人物。
(3)围绕这些矛盾开展的情节更加错综复杂。作者以蜀汉为主要方面,以诸葛亮为主要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情节,前后反复照应,故事情节组织得井然有序。
五、课堂小结
本课时的重点为:了解《三国演义》的有关内容和梳理文章的结构。《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平时我们对其了解比较散,没有条理化的认识,通过学习课文,希望同学们能较全面地了解《三国演义》。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课堂上对内容的分析基本上是大众化的观点,没有新意。了解课文内容后,看能否用创新思维对《失街亭》谈些新看法。请写一篇《失街亭》读后感。
【失街亭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11-05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01-10
语文《语文园地一》教案03-19
小学语文语文园地教案11-19
语文《检阅》教案06-10
语文翠鸟教案09-03
《语文园地》教案10-05
语文诗经教案10-22
语文小学教案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