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
一、在教学目标上,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二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使学生从学习内容、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究底。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形成。
三、在教学练习中,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做法是:一是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二是形式要新颖有趣,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三是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唾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四是适当运用一题多解方法。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要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扩展资料: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课程理念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所谓创新课堂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在数学课堂中善于去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方法、新思想、新知识、新内容,掌握知识的规律,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为今后学习与成长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那么,如何让课堂充满勃勃的创新活力, 让创新之花在数学课堂中绽放,我认为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供创新萌芽土壤,营造创新学习环境
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这样的环境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让他们敢于积极思考、驰骋想象、标新立异。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看成是有尊严、有权利、有思想、有情感的人物,充分的去信任他、尊重他、鼓励他。教师应该放下传统师道尊严,以一个朋友者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去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激励学生,与学生处在一个民主平等的天平之上。
比如,在执教三年级上册的“千克和克”时,在每小组的学生中安放一个电子秤和天平,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到新鲜,从而产生好奇心,集中精力进入学习。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把问题作为学生思维的出发点、落脚点,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二、改变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的使命和价值就在于造就学、成全学,让学生真正具备了学习的能力,才能谈得起创新,才能具有用之不尽、取之不完的创新思源。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课堂中,应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富有个性、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陈旧、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充足的锻炼。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只有具有了强烈、执著的探究精神,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就会被一一挖掘出来,创新就是课堂里挡也挡不住的思维的美丽跳跃。比如,在执教三年级上册的《周长是多少》时,教师不应该直接教授周长的计算公式而应该着重强调周长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周长的计算方法。例如给学生每人几个圆,告诉每圆的周长,让学生自己量出圆的半径和直径,让他们通过对周长,半径,直径三者之间的比较,自己推理出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推理探究总结出来的计算公式才能记忆深刻,永不忘记。
三、发挥想象,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让学生的思维在想象的空间自由翱翔。想象是创新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越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例如:在学生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创设问题情境“阳光小学312名学生去春游。租8辆车够吗?”并给予一辆标示“准乘40人”的大客车,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刚学习笔算除法,大部分学生采用312÷8=39(人)39<40,从而得出结论,这时,有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用40×8=320(人)320>312,说明租8辆车够了。教师适时引导、分析、比较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更敏捷。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发现、获取新的知识,打破思维定势,更利于学生全面考虑问题。
四、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创新意识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材料,尊重教材并非唯教材,而是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学中实施创新的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对教材的加工处理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其次是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再者是挖掘教材中孕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工教材;最后是着眼于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空间调整教材。如,在执教“观察物体”一课中,教师将课本呆板的主题图教学,灵活处理为观察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卡通喜羊羊玩具,引导在学生在活动中探究观察物体的方法,有的学生发现“观察小的物体时,可以把物体转动一圈进行观察”,有的学生还发现“观察较大的物体时,可以围着物体走一圈进行观察。”学生的这些发现,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需要教师细心呵护。
五、创新评价,激发学生自主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和成功的可能,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潜在能力开发出来,为学生可能的成功提供实现的条件和机会。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注重鼓励性评价,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对学生实施积极的、适度的和科学的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内驱力,体现出教师评价的创新。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要以宽容、谅解、和蔼的态度对待他们,允许他们再想一想,既使是重复别人正确答案,也应给予肯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潜能和信心。教师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轻抚的动作、一个鼓励的话语都能活跃学生每一根生命神经,激出潜在的饱满的学习动力,从而促发创新,促使成功。
总之,创新是课堂的灵魂,是教育的生命。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多给学生鼓励性评价,这样学生才能学得生动、学得活泼,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创新的活力,让创新之花在数学课堂中永远绽放。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相关文章:
浅谈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05-23
培养学生创新教育心得体会07-13
创新人格的培养与作文教学11-02
加强导游角色意识培养 促进导游专业生成才08-30
立足数学教学 培养创新思维09-10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10-22
对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反思01-14
培养学生愉快的情绪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