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歌教学设计1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歌吧,诗歌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诗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诗歌教学设计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诗歌中“静悄悄”与“热闹”的氛围,体验诗歌带来的不同意境。
2、初步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有感情地诵读。
3、尝试用“__醒来了”、“__睡着了”说一句话。
活动准备:
1、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森林狂想曲》,《摇篮曲》)。
2、图片若干(小蝴蝶、小猪、小狗、小鸭、小猫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听音乐入室(播放《森林狂想曲》)
今天活动室除了来了那么多客人老师,还来了两个特殊的小客人。
2、出示图片太阳
(1)教师:小朋友们好。幼儿:太阳公公好。教师:我们的宝贝可真有礼貌,太阳出来了,白天到了,你们去干什么呀?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太阳出来了,白天到了,小朋友们都去幼儿园,一起做游戏了,白天真热闹!
3、出示图片月亮
教师:太阳落山了,月亮出来了,小朋友们好。
幼儿:月亮好。
教师:月亮出来了,晚上了,小朋友们要去干什么呀?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月亮出来了,晚上了,大家都睡着了,夜晚静悄悄!
二、看图理解儿歌
1、分别出示太阳和月亮,提问:太阳出来了,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小朋友看一看谁醒来了?
2、引导幼儿用儿歌里的话说出来。
幼儿:小鸟醒来了,小树醒来了,小朋友醒来了……
3、太阳出来了,小鸟醒来了,小树醒来了,小朋友醒来了,白天怎么样呀?(引导幼儿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白天真热闹。)
教师:我们可以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白天真热闹”。我们一起来说说这句话“白天真热闹”。
4、瞧,月亮出来了,谁睡着了?
5、引导幼儿用儿歌里的`话说出来。
幼儿:小花睡着了,小草睡着了,小朋友睡着了……
6、月亮出来了,小花睡着了,小草睡着了,小朋友睡着了,夜晚怎么样呀?(引导幼儿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夜晚静悄悄。)
教师:我们可以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夜晚静悄悄”。宝宝们跟老师念“夜晚静悄悄”。
三、学习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1、老师一边出示图片,一边编一首好听的儿歌,小朋友们听一听(教师朗诵)
2、请小朋友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
教师:好听吗?
幼儿:好听。
教师:那我们看着动画片一起来边看边念。
3、小朋友念得可真好听,白天真热闹,我们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念好听?
教师:对了太阳出来了,白天真热闹,我们要用响亮的声音来念。我们一起来试试读读这一段。
幼儿和教师一起念。
4、小朋友们读得可好听了,那月亮出来了,夜晚静悄悄,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念好听?
指名回答。
教师:月亮出来了,夜晚静悄悄,我们要用轻轻的声音来念,我们一起来试试。
幼儿和教师一起读。
5、小朋友读得真好,现在我们一起连起来读一读,注意太阳出来了要用响亮的声音来读,月亮出来了要用轻轻的声音来读。
6、孩子们读得真好,听得老师心里真高兴,如果加上动作来读会更好听的,孩子们我们站起来配上你喜欢的动作来试试吧,小朋友准备好了吗?
7、师幼共同完整地用动作来表演、朗诵诗歌
四、创编诗歌
1、咦,太阳出来了,还有谁醒来了?
指名说。
2、月亮出来了,还有谁睡着了?(引导幼儿用“醒来了”“睡着了”说一句话。)
3、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听的太阳公公和月亮姐姐都笑了,还引来了许多动物朋友,它的这些动物朋友有的是醒来了的,有的是睡着了的;等会你拿到以后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如果是醒来了的就贴在太阳的身边,如果是睡着了的就贴在月亮的身边,孩子们我们一起去把它们请出来吧。
3、幼儿找一找,说一说,贴一贴。
4、小朋友帮太阳和月亮找的朋友都想编进诗歌里,请你们帮帮忙好吗?那我们一起来读给客人老师听。
5、引导幼儿创编诗歌。
五、游戏:白天和夜晚
1、太阳和月亮都非常喜欢你们,想和你们一起玩,你们愿意吗?(教师播放音乐《森林狂想曲》,并说太阳出来了,我们一起做着你喜欢的动物的动作一起做游戏吧。接着播放音乐《摇蓝曲》,并说月亮出来了)
2、再次播放音乐《森林狂想曲》,教师:哇天亮了,太阳又出来了,宝贝们,我们一起去外面做游戏吧。
语文诗歌教学设计2
教师寄语: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练就一点读的功夫,终生受益无穷。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诵读这四首诗,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2.过程与方法:结合四首诗的创作背景,了解诗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味欣赏诗中佳句,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丰富情感积累。
学习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欣赏诗中的佳句。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研读探究法,小组诵读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流程:
一、课前热身
1.边塞诗歌知多少?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朝开始兴盛,唐朝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
唐朝边塞诗繁荣的原因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2. 认识作者,写出作者的相关信息。
(1)《凉州词》的作者是 ________ ,_________ 朝诗人。
(2)《从军行》的作者王昌龄,_______朝诗人。擅长五言古诗和绝句,尤其“七绝”成就最高,人称_____________ 。
(3)《使至塞上》的作者是王维,字________,诗人,画家。____ 朝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因之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 __________ 。苏轼称赞他的作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确抓住了王维诗作的艺术特色。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岑参,_________朝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诗作多表现军旅生活及奇丽风光,格调高昂,想象丰富,颇具奇情壮彩。因其曾任嘉州刺史,故称__________。
二、自主学习
1.小组内朗读四首诗,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和停顿。
(2)学生试读,要求注意“仞,羌,侯骑,燕然,掣,裘,衾”等字的正确读音。
2.自由读,感悟,概括诗歌内容。
三、合作探究
1.精读: 品味欣赏诗中佳句;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什么意思,仅仅指实际的自然现象吗?
(2)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2.品读:指出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方法。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
3. 小组品读:讨论归纳诗歌主旨
四、课堂检测
1.根据下列提示默写。
(1)《凉州词 》中描写凉州一带苍茫辽阔的荒凉景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
(2)《从军行(其四) 》中歌颂将士身经百战,金甲磨穿,但壮志丝毫不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至塞上》中描写塞外奇特壮丽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从侧面反映天气异常寒冷,战争非常残酷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
(1)一个“大”字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 ___ 字,写出沙漠中景物的单调,因为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_______。
(3)一个 ___字,写出烽烟升腾的荒漠中所显示的劲拔坚毅之美。
(4)一个“长”字,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个“圆”字,既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写出了诗人观赏落日感觉到的亲切温暖和苍茫。
3. 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
(1)解释词语。
铁衣: 锦衾: 瀚海: 掣: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 _______________。
(3)由咏雪到送别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是 ________。
(5)以春景喻冬景,“妙手回春“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中表现依依不舍之情,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
(8)古诗中有不少咏雪的名句,请再写出两句来._________________。
五、诵读,积累。
六、总结,反思,本节课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所得,所感。
七、板书设计:
试读 自由读熟读 研读 品读 诵读
语文诗歌教学设计3
第一节 诗歌的形象的鉴赏
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思想感情。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分析]
这是一首山水名篇。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分析]
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开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谒金门
(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分析]
词一开头,作者就用生花妙笔“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把特定环境中的春天景色用特定的镜头推到读者的面前。但它的妙处不仅仅在写景,而在于它以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她,一位富贵人家的少妇,因为丈夫远出,迟迟未归,心中的挂念自不必说。随着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6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这种由景入情、以景寓情的手法,把景与情如胶似漆地糅合在一起,交织成一幅完整而鲜明的画面。
语文诗歌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诗歌《蹦蹦跳》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小诗,符合中班幼儿的理解水平。诗歌语言简练,富有节奏,通过简短的几句,把小动物的动作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整首诗歌读来朗朗上口,从中可感受到生动的游戏趣味,带给幼儿一种活泼美好的精神感受。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并理解诗歌,并能用恰当的语言、动作表现自己的理解。
2.鼓励幼儿模仿诗歌句型说一名话,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象。
3.培养幼儿乐意倾听别人讲述的习惯。
活动准备:
1、电脑课件《蹦蹦跳》
课件说明:
按“开始”按钮进入主画面,主画面四个按钮内容为:
“蹦跳”钮:结合儿歌内容的相关动画。
“儿歌”钮:与儿歌相关的四个动物,借此画面帮助幼儿记忆儿歌。
“动物”钮:引导幼儿根据画面提供的各种动物进行儿歌仿编。
“游泳”钮:以游泳为主要内容的动画。这是开放性内容,让幼儿模仿《蹦蹦跳》进行有关“游”的仿编学习。
2、青蛙、白兔、袋鼠、麻雀头饰若干个。
活动过程:
一、谈话入课题。让幼儿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并介绍它形象的动作特征。
师:“小朋友,听说你们都很喜欢小动物,是吗?那请你与好朋友交流交流,你都喜欢哪些小动物?它会做些什么动作?”
二、欣赏诗歌。结合播放课件,让幼儿理解、感受诗歌。
1、播放课件“蹦跳”中“青蛙捉虫”的一段。
(1)看!谁来了?在干什么?它是怎样捉害虫的?
(2)启发幼儿模仿青蛙蹦蹦跳动作,边学说“小青蛙,蹦蹦跳,捉害虫,吃个饱”。
2、播放课件“蹦跳”中“小兔采蘑菇”的一段。
(1)师:“小白兔,蹦蹦跳,在干什么呢?”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所观察到的情景。
(2)让幼儿仔细观察,小白兔跳到山前干什么,跳到山后干什么?
(3)师幼一起学做小白兔,边念边跳“小白兔,蹦蹦跳,跳到山前采蘑菇,跳到山后吃青草。”
3、师:“看,还有谁也在蹦蹦跳,它们蹦蹦跳在做什么呀?”。播放课件“袋鼠、麻雀蹦蹦跳”的一段。
(1) 唷,原来是谁在蹦蹦跳?
(2) 教师模仿小袋鼠头一伸一缩,让幼儿说说大袋鼠袋袋里的小宝宝在干什么?
然后模仿练习“大袋鼠,蹦蹦跳,袋袋里的小宝宝,探头又探脑。”
(3) 小麻雀,蹦蹦跳在干吗呢?请个别幼儿模仿练习“小麻雀,跳到枝头唱个歌,跳到地上做做操”的动作,然后集体模仿练习。
4 、播放“儿歌”钮内容,借与儿歌相关的四个动物画面,帮助幼儿记忆儿歌。
引导幼儿边看动画边同老师一起朗诵诗歌。
三、儿歌表演。请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戴上,说到哪种动物,就请戴该头饰的幼儿进行表演。根据幼儿兴趣,可互换角色头饰再继续诗歌表演。
四、仿编活动。
1、会蹦蹦跳的动物还有好多好多,你知道还有谁也会蹦蹦跳呢?在幼儿讨论后,播放“动物”钮的内容,让幼儿观看。
2、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以蹦蹦跳为线索,编一句与该动物有关的话。
3、请幼儿自由组合四人合作,模仿所学《蹦蹦跳》仿编诗歌,并进行交流。
四、开放活动。
1、播放“游泳”钮的内容,让幼儿观看这些动物在干什么,是否可用蹦蹦跳来讲它们的动作,让幼儿思考该用啥恰当的话来描述它们的活动内容。
2、请幼儿大胆说说自己仿编的有关游泳的诗歌,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延伸活动。激发幼儿继续进行仿编的热情。
大自然中的动物,它们有的会蹦蹦跳,有的会游呀游,有的会飞,有的会爬,小朋友们可要仔细观察,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动作,为它们编出好听的话,相信小朋友都是很能干的。
活动评价:
本次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把诗歌内容演释成形象生动的动画,使教学内容的声、情、意、色直接作用于幼儿视听器官,使儿歌内容变得直观、具体。它既符合幼儿喜好鲜艳动态画面的特点,吸引其注意,又符合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水平,便于幼儿理解和掌握了。整个活动中幼儿表现得轻松、愉快、积极,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该活动既具有领域的特色又突破了领域的局限,活动中“看看”、“说说”、“做做”自然相连,让幼儿在多种感官的互动中获取经验、理解诗歌,并用恰当的语言、动作表现自己的理解,模仿诗歌句型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象。从游戏化的趣味活动中,带给孩子们活泼、美好的精神感受。
附:
诗 歌 蹦蹦跳
小青蛙,蹦蹦跳,捉害虫,吃个饱。
大袋鼠,蹦蹦跳,袋袋里的小袋鼠,探头又探脑。
小麻雀,蹦蹦跳,枝头跳跳唱个歌,地上跳跳做做操。
小白兔,蹦蹦跳,跳到山前采蘑菇,跳到山后吃青草。
语文诗歌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及活动内容】
本组教学围绕“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读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了解诗歌,感受诗歌。本次学习分为“诗海拾贝”和“与诗歌同行”两大板块,开展以下活动:1、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诗歌或记录本地的民歌、童谣,以及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2、按照一定类别,对搜集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类;3、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大体把握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4、举行诗歌朗诵会;5、开展写童诗,合编小诗集等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的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通过朗读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活动重难点】
组织好搜集和欣赏诗歌、给诗歌分类、举行诗歌朗诵会三个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生搜集诗歌、欣赏诗歌、创作诗歌的兴趣。
2.通过阅读单元导语和活动建议,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单元导语和活动建议,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1.引语: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我国正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诗歌呢?你知道哪些诗人呢?
2.除了中国的诗人,诗作,你还知道其他国家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和诗歌吗?
3.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你一定想更多的了解诗歌,那就让我们在第六组的学习中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吧。
二、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2.学生汇报制定活动计划的要求。
3.教师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一同走进课本P99页和106页。
4.学生自由读P99页和106页的“活动建议”。
5.明确建议,突出活动重点。
6.学生自由分组(适时关注学生分组的情况,并建议作适当调整)
7.学生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三、讨论交流,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活动计划。
2.师生共同评议。
3.小组根据评议,修改完善活动计划。
三、课外阅读,搜集、查找、整理资料
学生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教学反思】
语文诗歌教学设计6
课型:讲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能力目标:
模仿课文的写法,写短小的诗句。(仿写)
情感目标:
树立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
朗读训练,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这首诗歌,讨论、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方式:朗读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2、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2、正音、正字蜕饥寒离乱缀连远行倔强洗濯玷污怨恨扒窃诅咒浓阴海天相吻3、释词寂寥浪子回头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即4、学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1)理想究竟是什么?(2)理清文章脉络(带领学生边读边理清每一节的主要内容)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4节,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
第6节,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第7节,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第8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9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10节,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第11节,正反对比,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探究此诗脉络)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2、3两节“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四、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回答,互相补充)要点: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五、作业:抄写字词完成学探诊第六课1-8题
第2课时
一、语段赏析
哪些词语最能表现文章的主题?(同学自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代表回答。不求一致,重点是赏析语言。)二、语言运用
1、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2、修辞训练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
(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三、质疑和交流:
1、学生质疑,互相交流。教师积极引导,生生互动。2、谈谈学习本课受到的启发。言之成理即可。3、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五、作业:
1、完成学探诊第六课10-15。2、仿写练习:例句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板书设计:理想(流沙河)
脉络:总----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分----2、3两节“理想的历史意义”;4、5、6、7节“理想的人格意义”;8、9、10、11节“理想的人生意义”。总----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教学反思:
初一学生读这首诗,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也需要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强调朗读的重要性,要多读,多理解基础上的有感情的朗读。
语文诗歌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意境美。
2、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3、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孝敬回报父母。
教学过程:
与学生交流,导入新课:
有没有较长时间离开父母的经历?为什么离开?离开后想些什么?想家时怎么办?
思念亲人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感情。作家冰心在远离亲人、思念父母的时候,就把这种感情融化在一篇篇优美动人的诗歌、散文中。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篇:《纸船寄母亲》。
投影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师有感情的朗读,渲染气氛。
附投影:谢婉莹,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家。笔名出自“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崇尚“爱的哲学”,母爱、童心、自然是其作品的主旋律。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纸船》选自《繁星》,是作者赴美留学途中所做。这是作者第一次远离祖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当她孤零零的随着航船在海上漂泊时,对亲人、对母亲倍感思念,于是作者把自己复活的一颗童心寄托在小小的纸船上,写成了感人至深的不朽诗篇。
学生朗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放悠扬而略带忧伤的背景音乐)
请一位同学朗读,学生互评,再读。听录音,比较一下哪些地方读的比我们好。我们读得还不够好,是因为的诗歌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请同学们默读,品味揣摩语言,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及最精彩的地方,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讨论。教师注意精彩语句的朗读指导。
学生自己品读,便读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读完后给同学们描绘一下。
师总结欣赏诗歌的方法步骤(投影:诗歌欣赏的步骤:
1、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
2、品味揣摩,感受诗歌语言美感悟诗歌意境美)
3、联想想象,感受诗歌图画美
学生进行背诵比赛。
过渡: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是永恒的主题。父母无私的爱不仅会使子女无限思恋,而且也会赢得子女纯真的回报。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就表达了这样一种感情。请同学们用学到的方法赏析这首诗,注意同学间的交流与帮助。
小结:今天我们所学的两首诗都是描写、歌颂亲情的,它使我们更加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亲情的无私。在生活中,我们更要珍惜这份感情,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回报亲人,回报社会。如果同学们还想进一步了解泰戈尔及其作品,请在课下阅读:(投影:推荐阅读:
《泰戈尔抒情诗选》
《泰戈尔其人其作》)
作业:模仿《金色花》4、5段的写法,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回报母亲的话。
语文诗歌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雏”,积累词语若干个。
2、学习默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默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2、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
投影、录音、生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理解题意“信”。
1激趣:你曾经给谁写过信,你曾经收到过谁的信?
2交流信的内容。(自愿)
我曾经收到过____的信,信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曾经给写过信,信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了解信的作用:信是用来传递信息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二、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互读课文。
3说说课文大意:
“我”学会了______,想写______信,替______写、替______写、替______写,……也想给______写,通过写信,让大家的心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文,学习语言。
学习第一节。
1、朗读第一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归纳:写信是感情的交流,写信就是用笔和纸,用手写心里想告诉别人的事情和话语。
3感情朗读。
学习第二至五节。
1自读思考:这些诗节分别写“我”替谁给谁写信,信的内容是什么?你能把信的内容说具体吗?
2师生交流,投影显示相应的情境。
(1)教师示范:
“我”替雏鸟给妈妈写信,信中说:夕阳西下,天色近黄昏,盼您快回巢。我们肚子饿得咕咕叫,您快把虫儿带回家,快把我们喂个饱。
(交流中教学“雏”字。)
(2)学生尝试:(由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诗节,尝试把信的内容说具体;随机理解诗句中的部分词语。)
“我”替花朵给蜜蜂写信,信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替大海给小船写信,信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替云给他的伙伴写信,信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替树给他的朋友写信,信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二至五节。(看图配乐)
学习第六小节。
自由朗读第六节,思考:你是怎样理解“让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紧紧……”的意思?
四、读诗总结,学习创作。
诗歌创作:“我们来当小诗人”。
要求:以信的内容为题材,选择你喜欢的内容(将课前收集的代表性信件展示出来),进行诗歌创作,评选出我们中间的小诗人。
【课后随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诗歌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一、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三、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1、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2、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1、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2、“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西江月》、《天净沙·秋思》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西江月
辛弃疾
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二、教学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1、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2、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组:
1、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1、“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2、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
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四、学生配乐朗读
五、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延伸作业
1、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2、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语文诗歌教学设计10
活动目标:
1.理解并掌握诗歌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 体验妈妈对自己的爱,并知道了长大衣后该怎么回报妈妈。
3. 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创编。
活动准备:
1.画一幅妈妈照顾自己的画,布置“亲情树”。
2.面具。
3.一位妈妈讲述从怀孕到出生,以及如何照顾孩子的故事。
4.钢琴曲磁带、画纸、画笔等
活动过程:
一、找妈妈
1.师:“小朋友,母亲节快到了,让我们欢迎妈妈的到来!”
在音乐声中,妈妈们头戴面具出场。
2.师:“妈妈为什么头戴面具呢?原来,妈妈要和你们做一个游戏名字叫“找妈妈”。
3.交待游戏规则:头戴面具,身穿同样服饰的妈妈站成一排,幼儿找到自己的妈妈回到自己的位置。
二、妈妈讲故事。
一位妈妈讲述从怀孕到出生,以及孩子生病时如何照顾孩子的故事。
提问:“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
三、学习诗歌《妈妈的心》
1.师:“有一位诗人根据天下所有妈妈和孩子的故事创作了一首诗歌,名字叫《妈妈的心》。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教师配乐有感情的朗诵一遍诗歌,提问诗歌内容:
诗歌的名字叫什么?诗歌主要说了些什么?为什么说妈妈的心很大呢?从那儿看出来的?(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我饿了、我冷了妈妈是怎么做的?
3.幼儿学习朗诵儿歌:
(1)理解并记住诗歌内容,结合图示进行朗诵。
(2)配乐朗诵,感受诗句与音乐之间优美抒情的旋律。
4.启发幼儿谈谈“妈妈的心很大很大”表现在哪里?妈妈的心为什么会那么大?并让幼儿理解最后一句:“我的心也要想妈妈一样大才装得下妈妈“的含义。
5.平时妈妈还为你做了什么?怎样照顾你的?
幼儿可结合课前画的画讲述。
6、幼儿结合自己的画创编诗歌讲给妈妈听。
四、观看录像。
1.观看四川汶川大地震时妈妈为了保护孩子而牺牲自己,以及许多孩子失去妈妈的录像,
2.让幼儿体会有妈妈的关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3.让幼儿向妈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如:亲口对妈妈说一声“谢谢”、“我爱你妈妈”等,并一起抱抱妈妈、亲亲妈妈。
五、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合作将要感谢妈妈的话由幼儿说家长执笔写在画的后面,然后当作礼物送给妈妈。
诗歌活动《妈妈的心》,在活动过程中首先通过游戏活动《找妈妈》,妈妈讲故事,等环节导入活动,然后通过欣赏诗歌,帮助幼儿理解并有感情的朗诵诗歌,进一步了解了诗歌的内容。本次教学活动邀请家长参与,活动中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并通过抱一抱妈妈、亲亲妈妈等,增加了幼儿与妈妈的感情。本次活动以诗歌结合社会的教学让幼儿体验了妈妈对自己的爱,并知道了长大后该怎么回报妈妈。
语文诗歌教学设计11
【课题】高中第一学期语文起始课
【目标】学生方面,一回顾和总结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任务,二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教师方面,一表诚意,二明理念,三提要求,四析任务,五点方法,六激信心。
【设想】以师生共同探讨《回声》的启示贯课堂始终。
【步骤】
一、诠释名字,自我介绍
教师导入:李清照有词《渔家傲》云:“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我最喜欢这首词,首先是因为这首词所展现的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所表达的对理想的执著精神使我引为同道,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首句“天接云涛连晓雾”唤起我亲切的感受,因为这里包含着我的名字。我姓金名晓涛,是你们的语文科任老师。同学们,你能否用文学笔法来诠释自己的名字?
学生活动:用诗句或格言对自己名字做全新的诠释,或描述一个情景来说明自己的名字的内涵。
教师总结:我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氛围中彼此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会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语文是美丽的。
[解说:语文教学课堂可以是充满诗意美的,通过诗句来进行自我介绍也就使这例行的一环节变得充满情趣;而学生通过有创意和颇具个性的介绍,不仅可让新老师和新同学迅速地记住自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享受到创造成功的喜悦。师生间的对话虽刚开始,但预示着良好的师生关系顺利地形成。]
二、一谈《回声》的启示--表诚意,提要求
教师点拨:我们已经共享了姓名的乐趣,接下来我们来共享思想。
老师给大家讲一个童年里的故事。在一个春暖花开的 日子里,我和小伙伴结伴同游一座深山。小伙伴十分顽皮,跟大山开了一个玩笑。他先问候大山:“你好!”只听得大山也友善的回答:“你好!”他接着又喊:“你是个坏蛋!”只听得大山也生气地说:“你是个坏蛋!”在旁边的我十分不解,山与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对话?今天我与大家一样都明白是“回声”的作用,但对童年的这段趣事,却有着更加丰富深刻的感受。同学们是不是也从中获得启发?
学生活动:谈听故事后的感受。如谈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学创作中作家人品与文品的关系等等。
教师点拨:我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也是一对回声关系。台湾女作家、大学教授龙应台在《机器人中学》《幼稚园大学》等文章中叙述了耳闻目睹的令人唏嘘感慨的事情,如学生能阅读而不会分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实,不只是在台湾,我们中国的学校也正在上演这一幕。同学们,出现“机器人中学”,“幼稚园大学”的原因何在?你们会不会成为不会思考不敢思考的一代?
学生活动:讨论原因。有学生提出比较深刻的认识,如“出现以上的问题显然不能单怪学生。如果刨根想一想,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要求孩子们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情;有不同看法做法的孩子被认为是‘异端’,受到排挤。长大后显然很难不成为‘机器人’”。
教师小结:培养出怎样的受教育者,这当然跟教育者的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以教师的观点为绝对权威,认为书本上的定是最标准的说法,那么学生就会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可能具备跨世纪一代所应有的创新能力。但是如果教育者用科学的理念来教育人的话,那就会出现令人振奋的局面。我认为,作为一个瑞中人,他首先要做真正意义上的人,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这是前提,否则无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智育上则需要有思考、有判断、有创新,否则也不可能成为出类拔的新一代。
“尽信书不如无书”,“没有绝对的真理”,同学们应习惯于自己读书、思考、做人。语文能力的提高不在于倾听多少,而在于自己领悟多少。悟=心+吾,即吾之心,吾之思。今天是你们进入高中的第一堂语文课,老师借这回声的故事,向同学们表达美好的诚意--我愿意做一个爱护、尊重你们的好老师,同时也对同学们提出较高的要求和期望--希望同学们做一个有思想的学生。这样我们师生之间就形成了理想的“回声”关系。
[解说:设计这一环节,第一个作用是表达我的诚意,沟通师生感情;其次,介绍我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第三也借此初步检测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除此之外,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不仅要读书作文,而且要注意提高人格修养,增强全球意识。]
三、再谈《回声》的启示--回顾与展望
教师点拨:同学们,请回顾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寻寻觅觅,尝试发现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所存在的回声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一致认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回声关系。
教师点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语文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学习语文的习惯。这为高中语文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更重要的任务,对同学们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你们认为要提高这几方面的能力有哪些办法?
学生活动:讨论。一致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浓郁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以上几种能力的良方。
教师点拨: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浓郁的学习兴趣,的确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前提。但是,同学们对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认识还只限于初中接触的几种,我再介绍几种语文学习的习惯。如在阅读方面,坚持读名篇名作,制作读书卡片,写读书札记;在鉴赏方面,反复涵咏,探究深入语境,体味语言之美;在写作方面,艺术构思框架,反复修改作文;在口语交际方面,要谨慎思考,大胆开口。这些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会有步骤地安排训练。
除此之外,最值得重视的是要有问题意识,要学会在听说读写中思考,在思考中听说读写阅读。
最后,请同学们要一句话概括,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所存在的'回声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一致认为语文方法语文学习和问题意识与语文能力之间是回声关系。
教师总结:不想不知道,“回声”原来如此奇妙。同学们是刚跨进高中语文课堂的高一新生,但你们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一篇高考作文题。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让我们充满自信地同行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
[解说:高中第一节语文课负载着很重要的任务,它在新旧交替时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对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任务、方法等做一个回顾和总结,与让高一新生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一样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给《回声》写一篇读后感是199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最后的说明十分必要,可以增加学生信心,强化语文学习动机。]
四、三谈《回声》的启示--写《给金老师的一封信》
布置作业:给老师写一封信,谈谈自己对这堂语文课,或对语文学习的想法。
【反思】
这是堂起始课,我所确定的目标十分明确。但是怎样实施教学,达成目标,我不想重蹈覆辙,一个人唱独角戏,口若悬河地在讲台上说甲乙丙丁,一二三四。我决心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致力于语文教学的创新尝试。经过反复考虑,对比几个方案,最后选择了认为这种设计。由于它具备以下三个特点,在实施教学时比较成功。
一、构思巧妙,一线串珠。以上海高考题的材料《回声》为引子,谈《回声》给我的启示,串起三个内容:一表示对新生的诚意,二表示对新世纪一代的期望,三在语文学习上指导目标与方法。
二、辨证处理开放与限制的关系。由于选择的《回声》故事比较浅显,第一个讨论题目的设计比较开放;但这个故事值得挖掘的东西比较多,而我这堂课有自己的目标,因此第二、三个讨论初中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回声”现象的设计就有明显的限制性。从开放到限制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开放是为了启发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动机;限制是为了纵深思考,探究语文学习的途径。
三、给自己和学生一个合适的位置。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给教师和学生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活动,实现了目标。我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计划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管理者,围绕主题,通过广征博引,逐步深入,逐渐具体化,最后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没有把讲台变成自己的舞台,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小结。
其实这堂课不仅体现了我的教学理念,代表了我的教学风格,也为我的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寻找到更为良好的环境,更为有效的途径,更为健康的方向。
语文诗歌教学设计12
【教学目的】
1、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课时】
2课时。
【课型】
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枯藤昏鸦天涯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二、三分钟演讲
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四、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五、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题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5、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6、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学习《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5、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6、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抽查几个交流。
第三课时
一、学习《天净沙秋思》
1、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通过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举几种事物,没有使用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韵味的图画。
通过想象,描述图景,切忌硬译: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3、总结:点评想象,点明《天净沙》的艺术成就。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4、布置作业:
改写本曲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
二、课堂练习:阅读
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体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_____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的关系是。
4、本诗以字统领全篇,先写景,然后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二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三、老师点拨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体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感怀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的关系是最后两句是乐章结尾时的套话,与正文无直接关系。
4、本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先写实景,然后写虚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板书设计】
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东汉四言乐府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朝五言律诗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朝七言律诗赏花观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南宋宋词夏夜出行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元曲悲秋思乡
【课后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点拨,让学生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及主旨,能当堂准确流畅地背诵。
语文诗歌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感受诗歌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2.通过收集诗歌、创作诗歌、朗诵诗歌等多种活动,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诵、创作、收集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用妙笔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叩击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歌,轻叩诗歌的大门。(板书课题)
二、了解诗歌
1.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朗读并学习了很多诗歌,你觉得什么是诗歌?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2.诗歌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
三、合作编小诗集
1.请各组把课前编好的诗集,带到前面展示。
2.各组组长分别介绍。
(1)诗集的名字、封面、目录。(2)编排内容:收集的诗、写的诗、与诗有关的故事或资料。
(3)编排形式:给诗歌分类、配插图。
四、诗歌朗诵会
诗歌朗诵会现在开始。希望同学们在朗诵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魅力,体会诗歌的.情感。
1.课内的诗歌。
(1)回顾《短诗三首》《绿》《白桦》《在天晴了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短诗三首》感受冰心对往事的怀恋,对母爱和大海的赞颂;《绿》想象艾青眼中春意盎然的绿色;《白桦》体会叶赛宁对白桦的喜爱之情;《在天晴了的时候》与戴望舒一起在雨后漫步。)
(2)小组交流,读出诗歌的韵味。
温馨提示:用恰当的语气读出诗歌表达的情感;表情、手势要自然。
(3)小组展示并评比。
2.收集的诗歌。
(1)大家收集了许多优美的诗歌,请在组内朗读。(先背或读出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歌,再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小组讨论选择哪几首诗歌朗诵,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能使本组的朗诵更精彩。
(3)推选代表,全班交流,并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喜欢它。(可以从诗人、内容、形式等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创作的诗歌。
刚才朗诵的都是别人的诗歌,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自己也创作了诗歌。现在就是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刻,请把你自己创作的诗歌充满感情地诵读给大家听。
学生诵读自己的诗歌。
小结:诗歌就在我们身边,诗歌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听了大家的原创诗歌,我相信,有朝一日,我们班会有人成为诗人,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一天!
五、拓展延伸
1.通过这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轻叩诗歌大门,你有什么收获呢?(我们在学习中获得了关于诗歌的知识,知道了理解、欣赏诗歌的方法,还学习了一些写诗的方法。)
2.我们在诗的海中徜徉,我们在诗的海边拾贝,这让我们收获满满,也叩响了诗歌的大门。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让我们以这次综合性学习为起点,在诗歌的海洋中遨游,得到更多的收获和更大的乐趣!
六、布置作业
1.继续收集诗歌,并读给家长听。
2.自己观察周围的事物,创作一首小诗。
语文诗歌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背诵这4首诗歌。
2.再次领会长江黄河在诗中的形象以及他所赋予的民族精神。
3.本单元的四首诗歌以及《长江》各自表达了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4.有感情的朗诵这几首诗歌。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领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长江的形象。
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可以放歌进入主题,比如《长江之歌》《黄河颂》《一条大河》。
二.作者简介:
1.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1997年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白与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日不落家》等。他的诗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2.光未然(1913-xxxx),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动。1935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五月的花海》,广为流传。1939年创作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著有诗集《五月花》《惜春时》。
三.诗歌朗诵训练:
1.小组讨论这几首诗应采取的朗读节奏语调,应持有的情感。
2.个人试读,小组试读片断。
3.推荐小组优秀同学班级朗读。同学评价。
4.教师示范朗读。
四.布置作业:背诵第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作者介绍,进入本课。
二.齐诵《当我死时》。赏析这首诗。
1.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
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
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先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死也自然转化为“睡”。再是把黄河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这样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
2.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
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祖国的情感。
3.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表达了思念之苦。
三.指定学生诵读这首诗。
四.赏析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
1.《黄河大合唱》内容简介:共分八个乐章。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依次是: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2.黄河的形象: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具有英雄的气魄。
3.研讨:为什么用黄河而不是长江代表我们的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
4.如何展示黄河合格者的形象?总结主题。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颂歌,歌颂了伟大坚强的民族英雄主义气概。
黄河的英雄气概: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气势。(表象)
蕴含的民族精神:不气不挠、坚韧、执着、无私奉献的韧性。
五.布置作业:1.继续背诵。2.完成《中华一题》课内部分。
第三、四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作者简介。并解决生字词。
埋葬头颅
语文诗歌教学设计15
【活动目的】
1、通过编诗集,培养学生编辑、合作能力,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魅力。
2、通过诗歌知识竞赛,增强对诗歌的兴趣,加强诗歌的积累和理解。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合作编本小诗集
1、咱们已经收集了许多诗作,欣赏了著名诗人的佳作,还自己动手写了诗当了小诗人了!这么多我们喜欢的诗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就让我们来编本诗集,把这些珍珠串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吧!
2、小组合作编辑:
⑴ 准备好选入诗集的诗,可以编入搜集到的诗或故事,也可以编入自己写的诗,还可以是同学写的诗。小诗集中还可以适当穿插诗歌故事或相关资料。还可以配上插图,或者辅以书法。
(注意引导学生要将搜集的诗歌、自己创作的诗歌、搜集的`诗歌故事、诗歌资料等要分类编排、有序组合。)
⑵ 可以请父母、老师或同学写序。
⑶ 注意封面设计的精美,诗集名字的引人注目,编排好目录。
3、成果展示:
⑴ 诗集编好了,我们来欣赏吧!小组把诗集放在展示台上,并派代表介绍。
⑵ 同学们评一评,可从书写、编排、美化等方面评。
⑶ 选出优秀的诗集交流,可在学校里展示,开展班与班之间的交流,还可以请家长参观和评议。
第二课时
诗歌知识竞赛
一、赛前准备
1、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几组。
2、搜集竞赛题目:可以是诗句接龙、诗歌常识、诗句释义等。
3、出题方式:
学生出一半的题,教师出一半的题。
二、知识竞赛
1、必答题:
每组5道题,每题10分。
2、抢答题:
共20道题,每题10分。答对得10分,答错扣10分。
3、风险题:
每组2题,分成10分、20分、30分三个分值档,答错扣相应分值。
4、评出优胜组。
三、小结
通过这次诗歌竞赛,我们无论是对诗句的积累、理解,还是在诗歌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希望我们能继续积累更多的诗歌。
【点评】
这项活动受一定的场地限制,最好能够有抢答器之类的工具,并布置好场地,同时可邀请家长朋友参与,帮助顺利完成这次活动。
【语文诗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诗歌教学设计02-07
语文诗歌教学设计(15篇)02-07
语文诗歌教学设计合集15篇02-07
诗歌教学设计11-03
诗歌的教学设计02-11
诗歌鉴赏教学设计02-06
《古代诗歌》教学设计07-31
诗歌教学设计【荐】01-09
【荐】诗歌教学设计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