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南京市、盐城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佳作展评
南京市、盐城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佳作展评邱冬梅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牛顿曾这样评价自己: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意解读
文题中所引的材料是牛顿在临终前对守候在他病床前的朋友讲的一段话。这段话的主体是牛顿对自己的评价,冒号后面的是评价的具体内容。评价的具体内容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他自己不知道别人怎样评价他自己,这层略说;一层是他自己对自己的评价,这层详说。有趣的是,牛顿对自己的评价,没有用直白简明的话说出来,而是用了一串比喻,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述。牛顿对自己的评价也可以再细分为两个小层次:首先牛顿认为他“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不仅仅是小孩,而且是在玩耍的小孩,即便玩耍也没到“大海”里,仅在海滨而已。主要信息有“小孩、玩耍、海滨”等。其次是牛顿谈自己在科学上所作的贡献,这里又用了一个对比句,自己发现的仅是“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却全然没有发现“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主要信息有“发现、卵石(贝壳)、海洋”等。简言之,牛顿认为自己仅是一个海滨玩耍的小孩,只发现了更光滑的卵石或更美丽的贝壳,却没有发现真理的海洋。
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看,材料中有这样一些关键词可引发思考:
1.评价(评价别人、评价自己)
——评价标准要客观、公正、科学、辩证、实事求是。
【参考题目】从牛顿的感叹说起
2.小孩(而非“巨人”)
——谦逊是一种美德;
——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
——品质与贡献;
——大师的境界。
【参考题目】永做拾贝壳的小男孩;谦逊是一种美德;正确看待自己;大师的境界;眼界。
3.发现
——不到海滨去,永远见不到真的大海;不到大海中去,永远不知道它有多么博大浩瀚。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永远不可能有大的长进。
【参考题目】勇于发现;发现的真谛;要勇于求真。
4.贝壳与海洋
——追求永无止境;
——伟大与缈小。
综合起来看,文题材料的基本意思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一、道德观——谦逊是一种美德。二、价值观——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三、境界——追求永无止境。
佳作展评
怎么了?
许苏培
卧室里电视机正放得震天响,爷爷颤抖地握着毛笔,浓浓的一滴墨汁滴落纸上,洇开一个难以言说的圆。
这是……怎么了?
退休律师是爷爷如今的身份,孙子保姆是爷爷的新职业。子女事业有成,孙儿活泼可爱,按说爷爷如今应尽享天伦之乐,可是烦心事却总不断。怎么了?赏识教育与“一代不如一代”起了冲突。
小孙子搭积木,才搭起一座城门,做母亲的便毫不吝惜地送上甜蜜的亲吻、铺天盖地的赞扬。眼前的小孙子仿佛已化身为建筑大师,洋洋得意地啃着作为奖赏的巧克力,看电视去了。爷爷望着那个远未成型的城堡,想说什么,又咽了回去,他知道自己一开口便会引来媳妇的埋怨: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叫赏识教育!
客厅里的钟摆响应着爷爷寂寞的心事,爷爷像一只卡在时光齿轮里的钉子,尴尬地进退不得,锈了。
想我年轻的时候,割麦子,透明的汗珠摔成八瓣,赤裸的脊背迎着骄阳的炙烤……打下来的粮食仍觉得少,总以为自己还可再努把力!爷爷望着卧室里吹着空调看一千遍一万遍喜羊羊的小孙子,没作声,心里却是一声声稠密的叹息。
爷爷教孙子学毛笔字,小孙子来了兴趣,认真地在宣纸上一笔一画地练着。爷爷逮着时机轻轻说道:“学无止境啊!”孙子应了一声,也不知听进去没有。爷爷感慨地说起自己四十岁时自学考律师的情景,除夕夜和着万家的爆竹声背着法律条文,最终心想事成。爷爷朗声说着,意气风发,可小孙子突然一笑,爷爷顿时像泄气的气球,心虚地问:“你笑什么?”小孙子甜甜一笑:“我笑你都说了一万遍了啊。”孙子满意地拍拍乌黑的手掌,飞快地溜出了书房。爷爷提起笔喊道:“回来,爷爷示范给你看!”
没有回答,只是突然震天响的电视机吓得爷爷手腕一抖,一滴墨汁像黑色的泪洇在了纸上。
客厅里的钟摆声被电视机声淹没了,爷爷的青葱岁月在齿轮的旋转间枯黄了。他总记得父亲对他语重心长地说过“学无止境啊”。他也记得前几天拿给小孙子看的文章,那个牛顿的故事——我们手中握着的只是贝壳,而真理的海洋却在远方潮起潮落。
“啪!”又一滴落在了纸上。是墨汁,还是爷爷的泪呢……
究竟怎么了,这个时代?没有答案。学无止境这个道理,同爷爷一起,像生锈的钉子,卡在时光的齿轮里了。
[得分]48分(基础等级)+16分(发展等级)=64分(总分)
[评分依据]①立意深刻。爷爷想让孙子传承的是自己身上的那种“学无止境”的进取精神,但却遭遇到了儿媳妇变味了的“赏识教育”的拦截和消解。望着做事“浅尝辄止”的孙子,爷爷欲言但又怕被儿媳妇埋怨,不说自己心里又堵得慌,因而他感到闹心,感到纠结,而这闹心和纠结正体现了作者对家庭教育的深刻反思。②构思新巧。文章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孙子搭积木、练毛笔字的场景和爷爷烈日割麦、除夕背书的场景巧妙地剪辑到了一起,昭示出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总评]本文恰似一曲家庭教育咏叹调,带给人深刻的反思。赏识孩子是对的,它可以鼓励孩子不断追求成功。但赏识必须着眼于孩子个人的劳动和努力,着眼于孩子今后的发展。而无节制的廉价的表扬,只会使孩子滋生虚荣、自负、骄傲心理。文中的儿媳妇采用的正是这种变味了的“赏识教育”,她应该好好体味“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深意。
成熟的麦穗
徐媛媛
当钱钟书先生逝世时,余英时教授说:“中国的古典艺术和19世纪结束了……倒下的亦是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钱先生一生博学多才,学贯中西,他的成就几乎无人能及,但是这样一位泰斗式人物却始终淡泊名利,谦虚平易,恰如田野中的麦穗:最饱满的,永远是腰压得最低的。
钱钟书先生风华一生,不仅在国内,即使是在国外也享有盛誉。有一位外国记者曾说:“到中国来,一是为了看看万里长城,二是为了拜访一下钱钟书先生。”可见先生的影响之大。但面对那些前来拜访的中外人物,先生却常常闭门谢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邀他讲学,半年即付他1 600万美金,并可携带夫人前往,但却被他婉拒,有人问他,他却说:“我都姓了大半辈子‘钱’了,难道还迷恋这东西吗?”的确,先生虽有一般文人恃才傲物的性格,但却淡泊名利,活得低调。
当《围城》出版时,有一位外国女士打电话给钱钟书先生说她想见见先生,先生却回话给她:“如果你觉得鸡蛋好吃的话,为什么偏要知道那只下蛋的鸡呢?”何等睿智而又谦卑的回答!先生光芒四射却并不张扬,始终保持着一颗平静的心,不能不让人敬叹。先生在学术上达到了令人仰望的境界,人格上亦让后人为之倾倒。
先生晚年时,曾有学者舒展等人倡议成立“钱钟书研究所”,无疑,这既是对钱钟书先生学术成就的肯定,也是名传后世的最佳方法。但钱钟书先生知道后,立即打电话叫停了这项提议。或许,正是因为先生独特高尚的人格魅力,才使后人永远铭记住了这颗中国文坛的明珠,这座中国文学的丰碑。
钱钟书先生走了,随之逝去的是一颗照耀文学天宇的巨星,从此世间再也没有钱钟书;远去的亦是一个时代,一个无人可以复制的时代……
麦穗成熟的季节里,随处可见金色的麦浪,一波一波……而干瘪的必是头昂得最高的,饱满的必是腰压得最低的。成功的人,令人敬仰的人,恰如后者,放低了身段却释放着魅力,谦虚着却又让人铭记着,正如牛顿所说: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得分]49分(基础等级)+16分(发展等级)-65分(总分)
[评分依据]①形象丰满。文章对钱钟书的刻画,既有平实叙事;也有经典桥段,如“我都姓了大半辈子‘钱’了”“为什么偏要知道那只下蛋的鸡呢”。既有正面描写,如婉拒普林斯顿大学重金邀请、叫停“钱钟书研究所”;又有侧面描写,如余英时教授的评价,外国记者、女士的崇拜。多种叙述、描写方法的综合运用,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立体的、丰满的钱钟书。②意境深远。田野中的麦穗是作者着意营造的意象,它既是钱钟书精神和人格的写照,也寄寓了作者对文章主旨的深邃理解。情景交融,含意深远。
[总评]本文能“形散而神聚”,源于作者扎实的选材和组材功力。选材时,作者不仅能扣住学术这根红线,而且还能扣住人格这根红线,而这两者正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组材时,作者用人物的立身行事去刻画形象,用意象的营造去昭示精神人格,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佳作展评】相关文章:
2007年佛山市中考佳作展评08-16
2011届高三英语学科调研报告08-24
2007南通中考作文题析及佳作展评08-16
2014年上海市中考作文题解与佳作展评08-24
2007年铜仁地区中考作文题解及佳作展评08-16
旧瓶新酒创佳作08-17
中考佳作作文04-04
教案作业展评方案08-24
盐城市导游词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