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范文大全>作文大全>高考作文>高考作文“社会现象”类素材运用点津

高考作文“社会现象”类素材运用点津

时间:2023-02-23 01:36:42 高考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作文“社会现象”类素材运用点津

高考作文“社会现象”类素材运用点津
  
  江苏王淦生
  
  素材示例一
  
  我们为何青睐“艺考”
  
  3月15日,北京电影学院在网上公布了2012年本科招生各专业方向考试合格考生榜单。作为最受关注的艺考学校,北电的专业考试每年都会成为艺术考试的焦点,今年更是出现了1.8万人报考的“盛况”,这无疑使人感受到了艺考的灼热程度。据了解,近年来,高等艺术专业考试持续升温,艺术专业招考比例超过了百里挑一。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考艺?这当中,有确实具有艺术天赋从小热爱并决心从事艺术行业的,也有文化成绩平平以至于临时抱佛脚把艺术考试作为大学敲门砖的,而且后者占有很大比例。在准备参加艺考的学生中,不少人由于文化课成绩不理想,在高考前临时“改行”学艺,把艺考当做进入大学的“捷径”。在一些高考声乐、器乐、表演、绘画辅导班中,以前没有任何表演、音乐、美术基础,只是为了参加艺考而突击学习的人很多。
  
  随着艺考队伍的不断壮大,艺考之路已越来越窄。由于竞争激烈,艺术专业录取率大幅下降。像北京电影学院,今年1.8万人报考,只录取450人,远低于一般文、理科专业的录取率。全国参加艺术考试的学生,每年以30%以上的比例增长,而录取率仅百分之一左右,这就注定了大部分学生当“陪考”的命运。艺考从“高考捷径”变成了另一座“独木桥”。
  
  【素材分析】
  
  就在人们感叹高考大军一天天萎缩的同时,高考大军的一个分支——“艺考”部队却在日益发展壮大。这支壮大的队伍可分为两类:一是自愿投身艺术的,一是以此为高考敲门砖的。其实即便真正“热爱艺术”,也要分清是愿意为艺术而献身,还是被一些“明星”获得的名和利所诱惑。参加艺考者逐年增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将艺考工具化、功利化。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断送在了工具化、功利化上,工具化、功利化的艺考不是对艺术的向往而是对艺术的亵渎。
  
  【速用片段1】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艺考热持续升温,艺考的虚火越烧越旺,引起了教育界和艺术界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担忧。因为众多考生“赴汤蹈火”,其动力大多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而是看中了艺术专业对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的好处,想借此跨进大学的门槛。
  
  旨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创造精神的艺术教育的普及本是好事,但家长的急功近利和培训班的推波助澜使艺术教育应试化倾向愈来愈明显。其实,艺考本是为了发现具有艺术天赋或能力的人并加以培养,而不是为了造就大批的“艺考者”。著名学者余秋雨曾在公众场合提醒考生和家长:“不要轻易选择艺考,(高考作文 fanwen.weiyujianbao.cn)这是一场以生命作为成本的残酷游戏。”当投入与得到不成比例或悬殊太大时,家长和考生需要理性地思考一下:这样的高投入到底值不值得。
  
  【速用片段2】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如今,很多少男少女都向往一夜成名的传奇,期待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奇迹有一天也能在自己身上演绎,这样的明星梦让他们“奋不顾身”。不少业内人士每年都要给充满梦想的年轻人“泼冷水”,除了提醒他们艺考并非成名的捷径,鲜花与掌声的背后,明星们其实也有很多鲜为人知的辛酸苦痛,在成名之前他们的付出和投入非一般人可以承受。如果只是为了名利而来,艺术之路就一定行之不远。那些没有艺术才能,而本身又抱有功利目的的考生不要报考艺术院校,因为艺术本身是很纯粹的东西。没有为艺术献身的精神,纵然进得了艺术院校的大门,也难以叩开艺术殿堂的大门。
  
  【速用片段3】论据充足
  
  “艺考热”谁最得益?那些培训机构和辅导老师。大凡有过艺考经历的人都知道:艺考之路是用金钱铺就的,无论对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为了提高专业课的成绩,许多家长除了让孩子在学校正常学习外,还不惜血本让他们利用一切节假日参加培训机构的培训或接受“名师”辅导。因此,每到节假日,在汽车站、火车站或飞机场,只要稍加注意,就能看到他们外出学习的身影。因此,艺考催火了辅导培训行业。艺考专业课辅导教师的水平良莠不齐,但普遍收费很高,一般每小时数百元至上千元,更不要说还有那些昂贵的乐器和绘画材料。只要走上艺考这条路,花费绝不是几万的事,所以说“艺术之路金钱铺就”毫不夸张。
  
  素材矛例二
  
  “学雷锋热”引爆潮流
  
  “学习雷锋,好榜样……”随着轻扬的歌声,一年一度的学雷锋活动开始了。3月5日,北京海淀区学院路街道也加入了学雷锋的行列,开展了“忆雷锋事迹,扬北京精神,做文明市民”主题活动。志愿者在街道工委等部门的带领下,用实际行动向雷锋精神致敬。
  
  学院路街道宣传部、团委等部门联合开展了此次活动。主办科室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把“北京精神”纳入其中,赋予了学雷锋活动新的含义。活动中,雷锋格言被制作成红色的宣传展板,格外醒目。由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公共文明引导员和大学生们组成的学雷锋志愿者队伍,为过往行人发放“北京精神”宣传册和纪念品,同时开展了量血压、理发、计生咨询、养老助残、修理自行车、交通协管等义务活动,不少志愿者表示:“我们不只是今天才学习雷锋,平常也送服务上门。”社区合唱队的20多名队员带领全体人员合唱了《学习雷锋好榜样》《走向复兴》等歌曲。雄壮而令人振奋的歌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居民聚集到现场,大家都被现场热烈气氛和助人为乐的热情所感染。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掀起学雷锋的热潮。像河南“编外雷锋团”、长沙“雷锋超市”等都坚持50年学雷锋不走样,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
  
  【素材分析】
  
  人是具有从众心理的社会动物,当冷漠成为潮流,“见义不为”就会像传染病一样伤及每一个原本健康的肌体;当热情成为时尚,“助人为乐”就会成为荡漾在我们生活中的主旋律。请看每年的三月,当那些有组织的学雷锋活动像一支曲子的引子奏响之后,总会有更多公民自发、自愿地加入到这支交响乐队中来。这说明了雷锋精神不过时,也说明需要有人来引导社会的潮流。以雷锋为榜样塑造人的品质和形象,引导年轻人做人做事在今天特别重要,特别有意义。惟愿学雷锋常态化,而不仅仅只是一时的风景。
  
  【速用片段1】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当前学雷锋的主体——广大青少年的成长年代距离雷锋时代已较为久远,若一味强调雷锋形象的“高大全”,而忽视他作为普通青年的青春气息,则不利于学雷锋活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深入开展。所以,应该通过文学、影视作品等发掘雷锋形象中的时代特征,帮助人们认识一位走下神坛的“青年朋友”。而雷锋确实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时尚、有很强亲和力的可爱的青年,他的一些生活情趣和爱好,与时下青少年一代的气质有着本质的相似之处。
  
  还原雷锋的真实面貌就是要告诉大家,雷锋首先是我们身边的一员,是一个普通青年、一个时尚青年、一个文艺青年。他可以是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是我,然后才是一个优秀青年。不能因为他的优秀而忽视了他生活中普通的一面,从而拉近这位“道德偶像”与青少年以及更多人的距离,发挥“其人可亲,其言可信”的榜样力量。
  
  【速用片段2】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2011年小悦悦事件把道德滑坡的“传言”演绎得淋漓尽致,今年恰逢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雷锋精神”被再次高调提出。无疑,雷锋无私奉献的利他主义精神与我们时代呼吁的主旋律相契合。为此,北京市下发了《关于弘扬北京精神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实施意见》,规定以后每个周六为“学雷锋志愿活动日”。
  
  典型教育法一直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榜样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而历史发展到今天,这种常态化的活动究竟能否有效地贯彻实施,或者说如何能避免其流于形式则值得我们思考。学习雷锋到底是培养道德自觉还是要制度约束,如一旦学习雷锋这种道德领域的问题被行政制度绑架,是否会产生人们“被雷锋”的嫌疑呢?
  
  【速用片段3】文句有表现力
  
  “雷锋”这个名字的意义还体现在,当某些人人应有的品质逐渐流失的时候,一些这样典型的人物和事迹就显得格外珍贵。我们的社会似乎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一个做好事不再那么自然和道德意识需要被时刻提醒的境地。难道真的是人性沦丧、道德滑坡了吗?社会、人性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当各种“彭宇案”此起彼伏的时候,当做好人难的时候,我们的善心善举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好人得不到好报,谁还会去做好人?更可恨的是,那些对雷锋精神有过更近距离接触,对雷锋有过更深切体会的老人,竞也会对扶自己起来、救自己一命的好人咬上一口,让人情何以堪!
  
  所以请不要把学雷锋也弄成一个好看的游戏,因为形式化的东西实在太多,就不需要“锦上添花”了。希望人人都能有个笔名叫雷锋,把“好人日记”续写下去!
  
  素材示例三
  
  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就是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有两大特征:一是年轻化,二是有文化。“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所运用的区别于现实生活语言的一种特殊语言符号,它来源于现实社会,又影响着现实社会。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正迅速发展。伴随着网络对社会事件和流行文化的关注,“给力”“欺实马”“躲猫猫”“俯卧撑”“打酱油”“伤不起”“我爸是李刚”“羡慕嫉妒恨”“神马都是浮云”“非常艰难的决定”“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等网络热词雷词一波一波不断涌现出来,被网友反复套用、化用,夺人耳目,甚至延伸到了现实语境中。
  
  网络流行语何以层出不穷?相关新闻事件本身的重大和语言内容形式的新异性是其流行的直接原因,网络宽松的语言环境、技术条件、年轻化的网民构成为流行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并且塑造了流行语的形态。网络流行语是网友在现实舆论压抑的情况下,转而在虚拟空间发起的一场语言“狂欢”,客观上起到了“民主助推器”和“社会泄压阀”的作用。流行语的含义约定俗成,甚至成为集体认同的标识。
  
  会有老的网络流行语逐渐衰亡,又会有新的网络流行语不断出现,这是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那些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网络语,可能会进入词典。
  
  【素材分析】
  
  既然我们已经创造出这样一个相对自由、宽松、人人有发言权而又不容易被盯梢的网络,就得接受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长出的良莠不齐的植物和妍媸并存的花朵。网络是虚拟的世界,而这个虚拟的世界实际上是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的折射,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更集中、更直观、更裸露的表达。网络流行语亦如是。它是现实生活的浓缩,是现实话语的再创作,是人们喜怒哀乐的曲折表达。每一句网络流行语都可以找到背景,就像每一个成语都可以找到典故一样,但网络流行语却又是层出不穷彼长此消扑面而来又悄然而去的。
  
  【速用片段1】语言生动,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生活需要调剂品,而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恰恰给生活增添了许多酸甜苦辣。
  
  “寂寞党”无疑是生活的烦恼者。一碗面,他们尝出了寂寞;一包烟,他们抽出了寂寞;一首诗,他们念出了寂寞……不用宣传,不用包装,轻轻一点,寂寞的朋友便蜂拥而至。他们给自己平淡到千篇一律的生活找到了寂寞这个苦闷的源头。幡动是因风动还是心动,人们似乎已经看不清了。一句“哥X的不是X,是寂寞”就囊括了一切。是寂寞融入了生活,还是生活中融入了寂寞,谁也无法看清,只听到风中那呢喃般的笑声在寂寞中飞扬。
  
  这是生活的苦,亦是生活的甜。
  
  【速用片段2】见解新颖
  
  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而且来势凶猛,大有排山倒海之势。有人认为这些乱七八糟的网络流行语糟踏了中华五千年的语言文化,我却不这么认为,网络流行语有它自身的魅力,也恰恰体现了中文的魅力。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句话一段时间内红遍网络。语言很朴实,却让人不禁莞尔,可能是自己也曾听到过这样的呼唤吧。在国庆60周年,有网友曾打出“台湾,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中国人的心声——期盼大陆和台湾早日统一。调侃但不失亲切,让人感觉台湾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出去玩耍忘了时间,更体现了大陆与台湾那种难舍难分的关系。这就是网络语言的魅力——简短却让人回味无穷,这也是中文的魅力。
  
  “人生是一张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这是“杯具”的最早版本。体现了中文一语双关的特点——“杯具”亦是“悲剧”,“杯具”的每一版本都很精彩,个中寓意,引人深思。
  
  【速用片段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有专家认为,大量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会使得我们的母语退化,导致中学生对汉语陌生,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低下,表情达意不着边际,因而要规范和限制流行语的使用。个别省市的教育部门在近年的高考中也规定,作文中禁止使用网络流行语。我认为,网络流行语大多生命短暂、更新快,网络技术加速了网络新词的产生和传播,同时也缩短了网络流行语的消亡周期。但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和在现实语境中的使用是不可阻挡的,中学生使用时只要注意正确理解,规范运用,并无不可。《人民日报》都可以将“给力”写进头版标题,我们又有什么必要限制中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也会优胜劣汰,有的网络流行语由于生命力短暂而自行消亡,有的词意和用法会逐步确定下来,从而成为汉语词汇中的新成员。
  
  

【高考作文“社会现象”类素材运用点津】相关文章:

“社会现象”类素材运用点拨二则08-16

高考作文运用素材的技巧03-28

热点类素材运用技巧示范08-24

自然类素材运用技巧示范08-24

历史类素材运用技巧示范08-21

文史类素材运用技巧示范08-21

寓言类作文素材‘蜗牛的壳”多维运用08-17

“孝亲”类话题作文素材解读及运用08-07

诚信作文素材及运用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