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化学说课稿 推荐度:
- 高中化学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集合)高中化学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化学说课稿1
一、课题简介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是已学过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利用。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难点,通过本节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等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指导有关电解和物质检测等知识的学习。
2、新课标要求
掌握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是高考必考内容
3、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以及新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确立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引导学生认识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原理
②增强学生实验动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课前调查,学生学会筛选信息进行交流
②结合实验探究,微观解释盐类水解的概念及本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调查“盐碱地的治理和改良措施”,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热情,立志于将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可持续性的自主发展。
②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离子方程式书写、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以及溶液的pH等知识,这几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均有一定的难度,而盐类的水解又是这几部分知识的综合利用,就更有难度,因此,学生能否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授课前三天我将学生分为两组,并分配各组的调查任务:
1、(第一组)新闻链接:被蜂蛰伤莫大意—采草药的老伯差点送了命!
某日上午10点左右,家住市区的李伯与邻居到附近的山上采草药时,不慎被蜜蜂蛰伤,当时他并未在意。回家后李阿伯感到伤处疼痛加重、呼吸困难、意识不清,家人急忙拨打急救电话,经医生对症处理,李伯已脱离危险。请问这次险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当黄蜂或蜜蜂叮咬后应如何利用家庭常用的物质及时处理?请第一组的同学查阅有关资料,以便上课时与其他同学分享你们的成果。
2、(第二组)你知道附近的盐碱地是怎样形成的吗?有哪些防治措施?请你查阅有关资料,随时准备把你的发现公之于众。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查阅盐类水解的相关资料,旨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乐于就化学有关问题进行交流和作出判断,并能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意见,感受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新课导入】
俗话说:“灰混粪,粪混灰,灰粪相混损肥分。”你想知道肥分损失的原因吗?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可以帮你解决。引出课题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俗语引课,用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准备解决的问题上来,而一定的知识储备是解决此问题的前提条件,根据学生的调查反馈,检查预习、查阅资料情况。
【一组调查汇报预测】
健康人血液的pH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这是因为血液中存在血液酸碱平衡。H2CO3 H+ + HCO3—,医学上称之为血液酸碱平衡。当人受到叮咬时,皮肤上常起红疹,这是因为蜜蜂蛰人后注入的酸性物质导致人体血液酸碱平衡被破坏所致。
被黄蜂或蜜蜂叮咬后,其处理的`方法却不相同,这是因为黄蜂分泌物中含有的是一种碱性物质,而蜜蜂分泌物中含有的是一种酸性物质。被黄蜂叮咬:在患处涂抹食醋即可;被蜜蜂叮咬:在患处涂抹纯碱、小苏打或肥皂水溶液。
【二组调查汇报预测】
附近盐碱土形成原因: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另一个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附近的盐碱地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积累有关,其中以Na2CO3为主,Na2CO3溶液水解生成少量NaHCO3和NaOH,使得土壤显碱性。
改良盐碱地的原则是要在排盐、隔盐、防盐的同时。积极改良土壤,主要措施有这样几条:
1、通过挖排水沟,排出地面水可以带走部分土壤盐分。
2、增施有机肥。3、深耕深松。4、客土压碱。5、合理种植。
汇报展示让学生学会如何提取资料,如何制作课件,如何组织语言,并增强了学生自信心。通过调查,相互交流,学生可以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盐类水解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时,利用一组同学的汇报,抛砖引玉,抛出问题
①Na2CO3、NaHCO3和肥皂水溶液能减轻蜜蜂蜇后带来的痛楚说明了什么?
②Na2CO3、NaHCO3和肥皂(主要成分:硬脂酸钠)属于哪类物质?估计它们的水溶液呈碱性还是酸性?
引出实验探究,请大家分组测试以下盐溶液的pH值,根据溶液酸碱性分类
【实验探究】测定下列溶液:食盐(NaCl)、小苏打(NaHCO3)、氯化铵(NH4Cl)、硫酸钠(Na2SO4)、醋酸钠(CH3COONa)、硫酸铵(NH4)2SO4的pH值
【实验结果】:呈碱性的溶液:NaHCO3、CH3COONa
呈中性的溶液:NaCl、Na2SO4
呈酸性的溶液:NH4Cl、(NH4)2SO4
根据试验结果,讨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有什么关系?
小结: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显碱性
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显酸性
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显中性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操作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胜利的喜悦。乘胜追击,向着本节的重点盐类水解的概念和本质挺进,讨论强碱弱酸盐CH3COONa溶液显碱性的原因。
讨论CH3COONa溶液呈碱性的原因。(要求学生首先提出假设,教师必要提示)
讨论、整理、可能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Ⅰ:水能电离出OH-,使溶液显碱性。
假设Ⅱ:醋酸钠本身具有碱性。
假设Ⅲ:醋酸钠与水反应,使溶液显碱性
……
根据假设预测,我设计了以下三个验证实验
验证实验:
实验Ⅰ:H2O+酚酞
实验Ⅱ:CH3COONa+酚酞的乙醇溶液
实验Ⅲ:实验Ⅰ混合液+CH3COONa
……
既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验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学生能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CH3COONa溶液呈碱性是醋酸钠与水反应的结果,使盐类水解概念的构建,更上一层楼,接着再从微观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盐类水解的概念和本质,我利用以下问题进行启发诱导。
(1)CH3COONa水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
(2)CH3COONa水溶液中存在哪些粒子?它们能否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
(3)离子相互作用时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最终会引起溶液中的c(H+)和c(OH—)如何变化?
【讨论结果】CH3COONa === CH3COO— + Na+ H2O H+ + OH—
CH3COO—+H+ CH3COOH
水解方程式:CH3COONa + H2O CH3COOH + NaOH
请你把上式改为离子方程式,模仿分析出氯化铵溶液显酸性的原因,写出水解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并总结归纳盐类水解的概念和实质。
一系列问题情景的创设,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观点。让学生自主构建盐类水解的概念及其本质,从而突破重难点。为了陪养学生知识迁移、语言表达的能力,开展以下的拓展练习。
【拓展练习】根据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分析NaCl溶液显中性的原因。根据以上三种溶液酸碱性的分析,试图得出盐类水解的规律。
【板书】盐类水解反应的规律⑴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
⑵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
⑶强酸强碱盐溶液:显中性
学以致用,再次拉近化学与生活的距离,以第二组调查成果为资源,认识盐碱地里的水解反应,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热情,立志于将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可持续性的自主发展。
盐碱地中主要的水解反应
Na2CO3==CO32—+2Na+ H2O H+ + OH— CO32—+H+ HCO3—
水解离子方程式:CO32— + H2O HCO3— +OH—
至于多元弱酸根离子的水解,我放在研究性课题上学习。
最后分组讨论俗语中的问题,做到首尾呼应,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为盐类水解的应用做好铺垫。
“灰混粪,粪混灰,灰粪相混损肥分”你想知道肥分损失的原因吗?K2CO3和NH4Cl这两种肥料能混合使用?混合使用的效果好吗?(分组讨论)
【板书设计】
第三节盐类的水解
1、盐类水解的概念: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与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2、盐类水解的本质: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促进水的电离
3、盐类水解的规律:⑴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
⑵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
⑶强酸强碱盐溶液:呈中性(不水解)
【教学设计反思】
鉴于本节课理论性较强,设计时应注意: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理念。
(2)结合实验,由宏观结论引出微观解释,从旧知走入新知,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⑶新教材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课堂内容和生产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将知识讲解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⑷运用记忆口诀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
可能出现的情况:
⑴由于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较多,教师在授课中必须精心组织及时调控,否则课堂时间不易控制。
⑵学生对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不能熟练掌握
有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高中化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实验化学》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模块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选自苏教版《实验化学》专题3课题2。本节课的主题是物质的鉴别,鉴别的对象是跟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盐(亚硝酸钠)和食盐,鉴别方法主要涉及被鉴物质的化学性质,且给学生从物理性质、组成与结构等角度探讨鉴别方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教材要求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根据物质的特性多角度设计物质鉴别的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探究,感悟化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对本课时教学我们设置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NaNo2和Nacl结构、组成与性质的差异,学会物质鉴别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NaNo2和Nacl的鉴别过程,培养学生设计、评价、操作、处理等实验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生活中如何防止误食亚硝酸钠中毒为载体,建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述目标的设置,我们在充分体现性质差异决定鉴别方法差异的同时,很好地注意了预设与生成、主体与主导、独立与合作、收敛与发散、理论与实际等关系的处理。
三、说过程
按照情境引课,情理结合,分合相辅,师生互动,学用一致,不断升华的总原则,从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组成与性质、不同组成与性质决定不同鉴别方法、不同鉴别方法呈现不同现象、不同鉴别方法需要作出合理选择为出发点,整节课的教学架构设置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呈现先行,寻找启迪”、“激发思维,拓展思路”、“搜索信息,明晰方向”、“设计方案,实验论证”、“创新优化,不断升华”等六个实施阶段。其主要教学内容与设计意图简述如下。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工业盐(亚硝酸钠)中毒事件的视频报道,提出“为何会出现这类严重的中毒事件?”的问题;通过NaNo2样品呈现和NaNo2用途说明,进一步提出“如何通过鉴别法来避免这类中毒现象发生?”的问题。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为学习背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所应关注的学习方向,使课堂迅速进入一种有序、高效的教学状态。把学习与研究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背景之中,这种“告知”学习者学习目标的预设,能有效激发学习者为快速获得学习结果而规划系列的预期行为,并逐步将预期行为转化为实践行为,使实践行为与正确的学习结果相匹配。
【教学过程】问题1:怎样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与NH4cl两种固体?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出“焰色反应法、气体法(与NaoH固体反应)、显色法(与石蕊试液反应)、显色法(与pH试纸接触)”等四种方案。
【设计意图】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可通过先给学习者呈现一个先行组织者而加以激活,其用意旨在为新呈现材料的学习提供一个观念的框架,这样有助于智慧技能的保持与迁移。
【教学过程】通过对Nacl与NH4cl两种固体鉴别方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思考与整理出物质鉴别所应遵循的基本原理。即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差异、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差异、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差异等三方面。
【设计意图】在分析固体Nacl与NH4cl鉴别方法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物质鉴别的常用原理,完成学生认知结构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为鉴别NaNo2与Nacl固体
提供了上位概念与规则的支撑,同时也为学生如何选择所需信息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作好辅垫。
【教学过程】问题2:要合理鉴别NaNo2和Nacl,已具有哪些知识储备?(呈现已经完成的预习作业:搜索归纳NaNo2的性质、用途,展示所写的科普小论文),投影呈现NaNo2和Nacl的性质对照表。
【设计意图】通过查找资料、撰写科普小论文方式使学生了解NaNo2的性质,它既提高了学生搜索、接受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性质搜索结果与性质比较最终以表格形式展示,不但呈现了信息的高密度,同时凸现了NaNo2与Nacl在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上的差别。
【教学过程】问题3:怎样用实验方法鉴别NaNo2和Nacl两种固体?(学生分组讨论,初步形成简要实验方案)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出要完成物质鉴别的实验操作,必需综合考虑方案设计、方案评价、方案实践、方案反思等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信息、评价信息、吸收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优化其思维的迁移、发散、收敛品质,最终形成有序的多个从理论角度得出的实验鉴别方案。
【教学过程】对学生设计的典型理论鉴别方案,师生共同进行从实践视角的可行性评价,并分组进入方案实践(四人一组,进行有明确任务的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步骤、现象与结论)。
【设计意图】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中检验理论设计的合理性、简约性、安全性、可行性,凸显实验的“动”的功能,也彰显实验的“静”的功能(实践对理论的评价功能)。
【教学过程】师生共同归纳与整理进行物质鉴别,必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必需掌握一般的鉴别流程。在此基础上,思考物质鉴别在理论与实践中是否存在一定区别?
问题4:建筑工人怎样用简单的方法区分食盐和工业盐?
【设计意图】知识的达成,能力的获得需要不断的总结、不断的训练、不断的思索,并反璞归真,让理论知识、理论方法回归生活,再次调动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激情和才智,让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成功与喜悦,较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目标。
【教学过程】总结:验证与探究是物质鉴别的基本思想,定性、定量方法;传统、现代方法;局部、整体方法;基础、综合方法是沟通具体鉴别方法与物质组成、性质的桥梁,这些方法虽然在运用时一定存在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现象,但其独立知识、能力的构建应及时融入化学学科的完整体系之中。
【设计意图】及时的归纳、总结与提升,能凸现对完整、系统知识的有序构建,也能强化对创新、综合能力的优化培养。
高中化学说课稿3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课文《氧化—还原反应》。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此次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上册第一章。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和规律,对学好化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学习许多重要元素以及化合物知识时,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所以本节内容在本章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学会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
能力培养: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思想: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科学品质: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勇于探索认识新事物的优良品质。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难点:从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方法:
以讲解、分析、体温、概括为主体,抓住化合价变化跟电子得失的关系着一关键,通过氢气与氧化铜反应,钠在氯气中燃烧等例子,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的转移等一一揭示反应的实质,这样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又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 练 提问 讨论 归纳 总结的.程序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在了解程序下一步步完成学习化学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有清晰的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明白氧化—还原反应是矛盾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学法指导:
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采用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的。鼓励学生做笔记并思考,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参与“学中练,练中学”。在练习中,可让学生依老师的思维模式,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理解后再按适合自己的方法理解、记忆,最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复习初中学生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导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写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同学思考回答:
“氧化铜失去铜,发生还原反应,氢气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像这样一种物质被氧化,另一种物质被还原叫氧化—还原反应。”同学们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已经掌握了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现在我们就进一步学习有关知识。
2.讲授新知识
以Na在Cl2中燃烧和H2与CuO反应为例,通过得失氧情况和价态分析,总结如何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即: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外部特征:化合价升降。启发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元素化合价变化原因,认识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是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特征。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内部本质:电子转移。电子得失、电子对偏移,氧化反应,失e、价升;还原反应,得e、价降。从而解除疑难,进行下一环学习。
(三)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剂,得电子的物质(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还原剂,失电子的物质(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就这样边讲课边板书,在化学方程式上画线,标明化合价及电子得失,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并总结归纳。教会学生用箭头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即: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
化合价降低,得2e,被还原氧化剂 还原剂
为了理解,加深记忆,让学生先看几分钟书,然后让一位学生上台写出H2在Cl2中燃烧这个化学反应,并分析,即:
价升,(电子对偏离)发生氧化反应; 价降,(电子对偏向)发生还原反应。
为了使知识更清晰,可以给出小节,并给出类似题型的练习题,达到巩固加强。最后一起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即:
接受电子 失去电子
化合价降低 化合价升高
被还原 被氧化
具有氧化性 具有还原性
四、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和记忆方法:
1.总结:元素化合价升高则原子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该物质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元素化合价降低,则原子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该物质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2.分析四种类型的化学反应,总结出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得看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无变化。
3.联系反馈:
写出Zn与HCl反应,Cu在Cl2中燃烧的反应式,并标出化合价、氧化剂、还原剂并同时布置课后作业,以达到巩固新知识,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发生学生的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透彻讲解,使其完全理解。
4.小结
5.布置作业
高中化学说课稿4
苯是继烷烃、烯烃这些链状烃学习之后,向学生介绍的另一类重要的环状烃,它的学习使烃的知识更加全面和系统 。以下是高中化学苯说课稿,欢迎阅读。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苯是芳香烃典型的代表物,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因此教材在介绍苯的化学性质之前,首先介绍了苯分子的结构,通过苯分子结构中的独特的化学键的分析研究引出苯的---兼有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性质,通过苯分子化学键的分析研究引出下节课苯的化学性质,为下节课苯与溴的反应、苯与硝酸的取代反应的讲解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苯的物理性质,理解苯分子的独特结构,了解苯能够燃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物展示、学生自学了解苯的物理性质;通过对苯分子式的可能结构的分析,与提供的信息资料分析最后得出苯的特殊结构。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苯”之前已学习了烷烃——甲烷、烯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一些特征反应,所以学生在探究苯结构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少部分学生甚至还有碳碳叁键及环的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先备知识”,这正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我们应引导学生对比前面刚刚学过的甲烷和乙烯的性质得出苯的独特的性质,帮助他们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逐步熟悉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苯的分子结构的研究与其能够燃烧的.化学性质。
(2)难点:苯分子结构的推断,理解苯环上碳碳间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键。
(3)关键:正确处理苯的分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
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另外烷烃、烯烃的学习使他们对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的性质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在探究苯结构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四、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引入】“有人说我笨,其实并不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豪”,猜一字。(苯)
【苯的发现】19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使用煤气照明,煤气通常是压缩在桶里贮运的,煤气用完后桶里总剩有一种油状液体,但长时间无人问津。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对这种液体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提取这种液体,从中得到了一种含碳氢的无色油状液体。热拉尔等化学家测定该物质的分子式为C6H6,并命名为苯。这
就是今天广泛使用的化工原料——苯。
【设计意图】用学生感兴趣的猜字谜引入,学生的兴趣瞬间被调动起来,然后一步步地被指引到所要学习的内容苯,苯的发现史更让学生知道了苯的来源,更让他们知道生活中有化学,化学牵引着生活,联系着生活,要善于发现,敢于质疑。
2、实物展示,引发探究
A、在学生对苯这种新物质充满好奇的时候,我及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用密封的小瓶子盛装的苯发给学生,让学生“看一看”苯有哪些物理性质。
B、再让学生探讨苯还有哪些物理性质,应该如何得到呢?学生提出: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问题。在试管中倒入2毫升苯,在加入4毫升水,振荡,观察现象。探究苯的密度和溶解性,学生会观察到苯不溶于水,学生会观察到下层体积大的是4毫升的水,而上层
体积小的是苯,很容易推测出上层为苯而下层为水,得出苯的密度比水小的结论。
C、最后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找通过实验未能得到的苯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 苯是无色、易挥发、有特殊气味、比水轻、不溶于水、熔点5.5℃,沸点80.1℃的有毒液体。
【设计意图】在研究苯的物理性质时,实物的展示更有说服力,通过学生亲眼所见使他们对苯的物理性质印象更深刻,我通过A.B.C三个步骤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得出苯的物理性质,这种方法既避免了直接给出答案而使学生死记硬背的俗套,又能使学生逐渐形成实验推断的能力。
3、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第一步,实验探究
给出苯的分子式C6H6,让学生与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通式做对比,
分析得出苯的不饱和度。引导学生讨论猜测苯的结构。学生会得出苯为不饱和烃、可能含有多个双键、具有与烯烃类似的性质这些结论,并得出苯的可能结构CH2=C=CHCH=C=CH2。
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我会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这些猜测,学生在前面乙烯内容已经知道,双键能够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反应。所以学生就知道根据苯是否能使溴水褪色、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来验证这一猜测。我把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组分别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通过实验,甲组会得出苯不能使溴水褪色,乙组则会得出苯不能
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这一结论,两组交流实验结果,可以认识到苯不是不饱和烃,苯中不含有双键。
第二步,化学史实
由于探索的结果与学生的猜想并不一致,这时学生会非常困惑,此时我引出凯库勒发现苯的化学史料,1865年的一个晚上,研究到深夜才睡的凯库勒做了一个梦,梦中,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转了起来,醒来后凯库勒深受启发,提出了苯的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此时我会让学生想到凯库勒提出的苯的结构应是怎样的呢?我及时鼓励学生转变思维,讨论得出苯凯库勒式,进一步探究苯的结构。
第三步,真相大白
在学生讨论之后,发现凯库勒式中依然含有双键,这与刚才的探究实验得出的苯中不含双键结论并不相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到这里我就会直接向学生解释苯凯库勒式中含有的双键是怎么一回事。我会解释到:这一特殊苯分子具有平面正六边形结构,分子中 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上,各个键的键角均为 120°。苯中的碳碳键是一类特殊的化学键,苯分子中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均相同,而非单双键交替,每个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键,既不同于单键也不同于双键。画成单双键交替的凯库勒式,仅仅是为了表示苯不饱和度的一种形式,因为苯的通式CnHn与饱和烷烃CnH2n+2相比还远达不到饱和的状态。
【设计意图】
苯的结构探究这一内容是我的教学重难点,因此我在课堂中设置了“三步”教学步骤,根据学生认知过程一步步突破这
高中化学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高中化学的相关知识。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及其性质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化学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方面,下面我将逐一为大家介绍。
首先,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的性质、结构、合成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的学科。无机化学主要包括无机物质的基本性质、元素周期律、化学键、化学反应等方面。其中,元素周期律是无机化学的重要基础,它揭示了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规律性,对于理解元素的性质和化学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物质的结构、性质、合成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的学科。有机化学主要包括有机物质的基本性质、碳氢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醇、酚、醛、酮、羧酸、酯等方面。有机化学是现代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材料化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次,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及其与化学变化之间的关系的学科,是化学和物理学的交叉学科。物理化学主要包括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量子化学等方面。其中,热力学是物理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物质的热力学性质,如热容、焓、熵等,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量的测定方法的学科,是化学和数学的交叉学科。分析化学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其中,定量分析是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物质量的测定方法,如重量分析、容量分析、光度分析等,对于化学实验的准确性和精确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高中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方面,对于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化学实验技能,为将来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化学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上/下午好。我是应聘高中化学的三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硫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的内容。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接下来我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开展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高中化学教材是高中化学课程的物化形态与文本素材,是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本节课属于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这节内容主要包括:硫、二氧化硫和硫酸的性质,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学生可通过实验探究,学习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教材重点关注“不同价态的硫元素”及“硫的转化”,突出了硫及其化合物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中的影响、应用及教育价值,这样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理解硫及其化合物,有利于学生建立价类二维的元素观,也是渗透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依托。
这部分内容是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部分的重点,是氧化还原反应及离子反应理论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元素周期律的重要体现。其中,二氧化硫被称为高中化学的明星分子,是各类考查的重点和热点。本次说课也是针对第一课时的内容,即“硫和二氧化硫”。
结合以上你对教材的分析,我设计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结合具体实例、历史资料等,学习硫与金属和非金属单质的反应,认识硫单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体会硫单质作为重要的非金属单质在历史上的用途。
2、通过实验观察,推断得出到SO2是一种酸性氧化物,具有漂白性,提升证据推理意识。通过二氧化硫与水、与氧气反应的学习,初步建立可逆反应的概念。
3、能够结合氧化还原的相关知识,对SO2的性质进行预测,并且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认识SO2的还原性、氧化性,并且书写SO2与H2O2、H2S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结合SO2和SO3的化学性质初步认识酸雨的形成过程,了解酸雨的危害,提出防治硫酸型酸雨的措施,提升社会责任感。
5、结合具体实例认识SO2的广泛应用,感受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认同化学在社会发展中所做的重要贡献。
结合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单质硫的化学性质、SO2的性质、可逆反应
【难点】SO2的漂白性
二、说学情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接下来我将对我所面临的学生进行分析:
在必修第一册,学生已经以钠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铁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为例,能从物质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认识化学物质,并学习了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能从周期和族的角度分析物质化学性质的递变性和相似性。通过化学键的学习,学生能够从微观视角认识化学物质。
学生初步具备了在具体问题情境下评价、改进、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初步具备了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初步具备了基于具体物质的具体性质和反应的类比思维,基于一类物质的一般性质的概括思维,基于离子的性质和反应的微观概括思维,基于化合价升降的氧化还原思维。
学生从综合类别通性的.酸碱盐离子反应和价态升降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多角度、多层次思维来学习硫及其化合物存在困难,但也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要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价类二维的元素观的形成,帮助学生建构科学合理的认识思路,使认识方式趋向稳定化和内化。
三、说教学方法
为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在本节课中我会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演示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重点来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从导入、新授、巩固、小结和作业5个环节来展开。
(一)复习导入
多媒体展示多种含硫矿物,如:自然硫、黄铁矿、白铁矿、磁黄铁矿、有机硫、硫化氢及有色金属硫化物中的硫。由此引入本节新课:硫及其化合物。体现化学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新知探究
1、硫单质及其性质
展示火山喷发的景象照片,说明火山喷发时,会释放出许多含有硫元素的物质,在火山口还有硫单质出现。接下来会介绍硫单质的多种游离态,以正交硫为例,介绍硫单质的物理性质。接着我会展示课前资料:古代炼丹时使用硫单质的资料及火药的成分中含有硫单质。请学生尝试分析硫单质的化学性质,说明分析的理论依据并尝试设计实验获取实验依据。
学生可以从物质类别和价态的角度分析硫单质有氧化性,可以与金属如铁、铜发生反应,也可以与非金属单质如氢气反应,同时硫也有还原性,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我也会通过多媒体展示硫和铁粉的反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理论角度、文献角度、实验角度学习硫与金属和非金属单质的反应,认识硫单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体会硫单质作为重要的非金属单质在历史上的用途,渗透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为后面学习二氧化硫做铺垫。
高中化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介绍金属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本节课的知识是铁的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材从铁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硅和铝为引入,以及在介绍铁的氧化物时,列举了氧化铁作为涂料在生活中的常见应用,说明了研究铁及其化合物的意义与价值。在介绍铁的氧化物、铁盐和亚铁盐性质时,以实验探究为手段,重点介绍了Fe(OH)2的、Fe2+的还原性与Fe3+的氧化性。
2.教材内容编排注意与第一、二章知识的衔接。
本节课教材内容突出了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铁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并且注意与已学知识的联系与衔接,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问题,并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
(1)与“物质分类”知识的衔接。本节对钠、铝、铁、铜四种重要金属的化合物的性质按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相应盐的顺序编写。同类化合物的性质有许多相似性,这样编排便于从一类化合物的性质中找出共性,形成规律性的知识,有利于对同类其他化合物的认识和推断。例如: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碱与酸反应,这些通性在教材中都是直接一笔带过,没有安排相应实验来介绍。
(2)与“离子反应”知识的衔接。离子反应代表了反应的实质,教材“学与问”栏目中要求学生根据Fe(OH)2和Fe(OH)3都是不溶性碱,写出它们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以及Fe2O3、FeO与酸的反应、铁盐和亚铁盐性质均以离子方程式书写,充分体现了与“离子反应”知识的衔接。
(3)与“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衔接。Fe3+与Fe2+相互转化的实质就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这是本节课一个重点内容。教材以实验探究的形式,引出了Fe3+遇到强还原剂、Fe2+遇到强氧化剂的变化,正是利用化合价变化来对反应类型进行判断。
3.通过对实验探究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
教材介绍Fe(OH)2的制备与性质、Fe3+离子检验、Fe2+与Fe3+相互转化等知识的介绍,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物质性质。做好几个教材安排的几个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与分析能力。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物理性质。
(2)初步掌握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通过对灰绿色沉淀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2价铁的.化合物易被氧化的性质。
(3)知道溶液中Fe3+的检验方法。
(4)知道Fe3+与Fe2+之间能够相互转化,能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转化发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初步学会从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的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2)通过对铁的化合物氧化还原性的预测,初步学会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研究物质氧化还原性。
(3)通过对铁的化合物实验演示与探究活动,初步学会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4)通过对“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条件的思考与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2)体验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运用,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知识、迁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说方法
1.运用分类的方法,根据物质所属类别(金属氧化物、碱、盐)预测物质性质
2.整合实验过程,设计问题情景进行引导、启发式教学
本节课安排了3个实验,氢氧化铁与氢氧化亚铁的制备、Fe3+离子的检验以及Fe3+与Fe2+的转化。相对而言本节课实验的内容较多,而不管是Fe(OH)2的性质或是Fe2+与Fe3+的转化,均涉及到+2铁元素的还原性这一特点,以及都使用到Fe2+溶液。为此,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对把“Fe(OH)2的制备与性质实验”、“Fe3+离子的检验”和“Fe2+与Fe3+的转化”三个实验进行整合,同时设计了几个问题情景,以起到优化课堂效率,形成知识系统的作用。
同时,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利用分类法归纳FeO、Fe2O3、Fe3O4的性质,填写以下表格:
【学生实验1】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Fe3+离子检验(整合实验)
实验步骤:
①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FeCl3溶液,另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新制FeSO4溶液(在大烧杯加入铁钉与稀硫酸反应得到,并保持Fe与H2OS4反应不断进行,放在公共药品台上,学生自行取用)。
②先往两支FeSO4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和KSCN溶液(动作要迅速),观察与记录现象。再往两支FeCl3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和KSCN溶液,观察与记录现象。
【问题情景1】阅读课文,结合实验现象,思考与讨论:
1.利用KSCN溶液,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检验溶液中Fe3+的存在?Fe2+离子遇到KSCN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吗?
2.FeSO4溶液滴加KSCN溶液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溶液的颜色,出现了什么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Fe(OH)2沉淀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会出现颜色变化?
【师生小结】
1.含Fe3+的溶液遇KSCN溶液变红,Fe2+离子没有此现象,利用这一反应可以检验Fe3+的存在。
2.含Fe2+离子的溶液放置一段时间后,与KSCN溶液会出现红色,证明生成了Fe3+,由此说明Fe2+溶液容易被空气中的O2氧化为Fe3+。
3.Fe(OH)2为白色絮状沉淀,但在空气中因被氧气氧化会而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的Fe(OH)3沉淀。
【问题情景2】
1.从Fe2+被O2氧化为Fe3+,体现了Fe2+的什么性质?除了O2,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氧化Fe2+?
2.若要实现从Fe3+转为Fe2+的变化,需要加入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2】Fe2+与Fe3+的转化,按照教材P61科学探究进行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
【问题情景3】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思考与讨论:
1.Fe3+与铁粉充分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
2.回忆前面有关Fe2+的实验,为什么用Fe与稀硫酸制备FeSO4溶液,并保持铁过量?
3.实验中如何判断Fe3+已充分反应?反应不充分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师生小结】
1.以铁粉为还原剂,可以将Fe3+还原为Fe2+,此时溶液与KSCN不变红,说明溶液中已无Fe3+离子。加入氯水后溶液重新变红,说明前面反应的产物是Fe2+,遇到氯水后重新被氧化为Fe3+。
2.Fe与稀硫酸制备FeSO4溶液,并保持铁过量,可以防止溶液中的Fe2+被空气中的O2氧化。
3.往FeCl3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振荡试管,一段时间后仍有铁粉过量,说明溶液中已无Fe3+(已充分反应)。若反应不充分,滴加KSCN后溶液会出现红色,不能证明Fe3+已被铁粉还原。
【问题情景3】学生课后思考与讨论
通过学习我们指导,Fe2+离子和Fe(OH)2中+2价的铁均易被氧化。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时,如何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制备较纯净的Fe(OH)2白色沉淀?
高中化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章教材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的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在高中阶段学生对氧化还原的认识是一个分阶段、螺旋上升的过程:
水平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等基本概念;能够分析哪些化学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说出哪些物质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初步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了解化合价与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关系。
水平2:在Na、Al、Fe、Cl、N、S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学会研究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思路方法,初步体会到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存在强弱关系,如Cl2与Fe3+的氧化性强弱等;学生初步应用电子转移守恒进行一些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如浓、稀硝酸与金属铜的反应配平;学生能够书写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水平3:在周期表周期律的学习中,学生对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建立规律性认识,如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比较,并能够从物质结构(原子结构)的角度预测分析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并对比强弱关系。
水平4:在电化学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达到电子转移的定量水平,对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认识有进一步提高。在这里可以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水平5:高三复习,达到应用氧化还原反应解决分析综合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综合应用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进行定量计算、物质制备、能量转化、实验设计等综合问题,甚至还要跟其他相关的知识联系共同解决问题。
可见本节内容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为以后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够利用化合价升降,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2 能从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剂、还原剂及被氧化、被还原的概念;
3能列举中学阶段常用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4能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现象进行解释说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广泛存在于生活中;通过知识内容类比,学会判断电子转移和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2通过参与探究活动,领悟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材料对比方法获取信息,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并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体验探究过程,体验知识生成的愉悦感。
本节内容的重点
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以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内容的难点
1用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观点以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会用“双线桥”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刚进入高中不久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心理状态活跃,易于调动
2 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已初步了解原子结构的组成,并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结构及离子结构
3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形成了简单的分类思想,经过离子反应的学习对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形态理解的比较清楚
四、教学方法及策略
1概念教学通常是老师讲授为主,平铺直叙,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兴趣不高。为打破这种局面笔者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以探究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原因,主动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氯化钠、氯化氢入手,让学生从微粒的角度分析反应前后元素的形态是否发生了改变,引出氧化还原反应中原子状态的变换,从而认清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
3利用课本插图及动画模拟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突破难点。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大家是否注意过一个现象:削了皮的苹果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苹果表面变成褐色;但市售的苹果汁不变色,为什么呢?(展示市售苹果汁的成分,提示其中的维生素C起到了防止苹果汁变色的作用)
提示:在空气中苹果中的Fe2+被氧化成Fe3+而使苹果变色,苹果汁中加的Vc将Fe3+还原为Fe2+而防止变色。这里面涉及到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设计】§2-3氧化还原反应
【探究活动一】请学生写出可以制取NaCl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分析各反应中的化合价如何变化。
学生有的写出来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有的写出了钠与氯气的反应……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将这些化学反应分类: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和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我们就将有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重点分析钠和氯气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
【探究活动二】请大家阅读课本36页,图2-11,用自己的话描述氯化钠形成过程中微粒的变化,分析形成氯化钠的过程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并归纳化合价与电子得失的关系。。
【通过讨论让学生初步感知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由于钠和氯原子间电子的得失而使两元素分别显示+1、—1】
【活动三】若参加反应的物质中的元素都不容易得失电子化合价变化又是如何产生的?请大家看课本37页第一段,然后观看动画氯化氢形成的过程及电子对的形成和偏移情况。
【小结】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该物质即为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对偏离)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该物质为还原剂。
【小结】有电子转移的(得失或者偏移)的反应即为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决定了了化合价的升降。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化合价的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
【活动四,回扣情景】削了皮的苹果在空气中放置颜色变为褐色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加入Vc起到了什么作用?
【我们如何用电子转移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六 板书设计
§2-3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特征:有化合价变化
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高中化学说课稿9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 ,第 章,第 节,第 课时的内容。这一
节 ,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 。因此教好 ,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 ,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
B、
(2)过程与方法目标:
A、
B、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C、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
D、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3.教材的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通过仔细钻研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A、
B、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 ,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A、
B、 难点的依据: 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识特点选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再结合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我还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
(2)
三. 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 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 这一节的 ,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内容之一。对学生而言,一定的学习方法实际上是能力与素质的表现形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具有对知识的学习能力、选择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一种素质。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授人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针对本节课,我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1、回忆引入新课:
2、问题教学法
3、边演示边讲解
4、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适当的课堂练习一方面是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情况的反馈,另一方面,能够巩固加深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使学习得到正迁移。
5、课堂小结
请同学进行课堂小结,适当的课堂小结是必要的,它不仅仅是本节教学知识的回放,还可将本节知识贯穿联系起来,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布置作业 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
7、板书设计
板书不仅是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概括,更重要是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因此十分重要。好的板书体现一个好老师的教学水平,也能够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课堂教学内容,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说课稿10
一、教材分析
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见有机物,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学生感觉亲切、熟悉。《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必修模块的乙醇应该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要提高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学生借助乙醇这种熟悉的有机物,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之——烃的含氧衍生物,认识到有机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下最基本的知识基础,了解有机化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初步认识官能团与有机物性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知道了乙醇的组成、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一些用途,但是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宏观表象阶段,只是在烯烃的学习中开始从微观结构认识物质。因此在乙醇的教学设计中,回避了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而是借助水分子与乙醇分子、氢氧化钠和乙醇钠的对比,渗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科学分析方法。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乙醇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学生小组实验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1)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列举出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探究,能完成乙醇与氧气、与钠反应的实验操作,并能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师生共同归纳,初步学习羟基、官能团等概念,并能解释羟基对乙醇化学性质的影响;
(4)通过阅读、交流加深对酒驾、乙醇汽油等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的认识,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2.教学重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和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3.教学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四、教学指导思想
新教材特别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为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借鉴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主要采用认知同化的学习模式,即先探明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知识进行拓展、加深。
五、教学过程
教学第一环节——讨论、交流,激活已有知识
学生依据学案,分组(4-6人)交流关于乙醇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的已有知识,最早完成学案的小组到展示台展示,之后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质疑和和补充,教师参与总结。对于乙醇的分子结构,大部分学生正确写出了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不规范的加以纠正,在此引导学生:乙醇属于烃吗?并与乙烷的分子结构作对此,引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对于乙醇的物理性质,学生总结的比较全面,而乙醇的化学性质,学生只能写出乙醇燃烧的方程式;对于乙醇的用途,学生知道的还是相当多,在此基础上,借助两个新闻标题为学生介绍了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节约了石油资源,解决了我国的能源危机,然而乙醇汽油的生产消耗了大量玉米,从而出现了汽车与人争粮食的社会现象,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
教学第二环节——关注生活现象,提出新问题
由3名学生到讲台表演我准备好的台词,也可以课前演练一下。
甲:你买新车了,请客!
乙:当然!
甲:干一杯!
乙:我开车,不能喝酒。
甲:你酒量那么大,喝一杯没问题。
乙:三杯五杯也没问题!
(甲、乙喝酒状)
甲:喝多了吗?还能开车吗?
乙:没事。再喝几杯也没问题!
丙(上):酒精测试!喝了这么多酒还开车,扣车,罚款!
乙:时代不同了,汽车还喝酒呢!我喝点酒不算什么。
甲:警察同志,他酒量大着呢,没喝多。
通过表演,我提出了以下问题:1、你对甲、乙二人的行为有何评价?2、从这段对话中找出涉及乙醇性质的关键词,提出你想进一步了解的涉及乙醇性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酒驾的危害,珍爱生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的发言非常踊跃,主要观点有饮酒不能驾车,不应该劝开车的人喝酒,酒后驾车是对生命的漠视,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等等。但也有的同学提出:只喝一杯啤酒能开车吗之类的问题,我对学生的发言充分肯定,然后为学生出示我国关于酒驾的界定标准和处理规定,学生对酒驾的认识更加全面。
对第二个问题,经过学生的互相启发和教师的点拨,提出的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是:
(1)饮酒后,乙醇在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2)交警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原理是什么?我把这两个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进行逐一解决。
教学第三环节——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学生最为陌生的,是乙醇在人体内的变化。我为学生提供了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图,乙醇进入人体后,绝大部分在乙醇脱氢酶作用下生成乙醛,乙醛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因此饮酒的人很快出现面红耳赤的现象。乙醛的毒性是乙醇的10倍,能麻痹大脑的中枢神经,随之出现心悸、恶心、呕吐、四肢不协调等症状,因此乙醛就是造成司机酒后肇事的罪魁祸首。一段时间后,乙醛又被氧化为乙酸,最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酒醉到酒醒。乙醇生成乙醛的这种变化在人体外用铜或银作催化剂就能实现,接下来我为学生示范了操作过程,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我对课本中的的实验做了简单改进:将盛有无水乙醇的`试管改为了小烧杯。改进之后的实验:一是对学生来说插入铜丝更容易,防止插入过慢铜丝变冷,对学生来讲也更安全;二是降低了容器的高度,便于闻到乙醛的刺激性气味。
学生观察铜丝表面颜色的变化,并对比实验前后液体气味的变化。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铜是催化剂,实质是乙醇和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有刺激性气味的乙醛,并给出乙醛的结构,学生通过对比乙醇和乙醛的分子结构,从原子守恒的角度书写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方程式。这一过程,学生对乙醇的催化氧化有了更深的体验。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学生在描述现象的时候会发现做过催化剂的铜丝更新、更亮了(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就需要老师点拨一下),那么如果想把旧铜器变新,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我为学生展示了铜银在焊接时的图片,对于银器表面生成的黑色氧化膜,工匠说,可以把银器在火上烧热,马上蘸一下酒精,就会光亮如初。如果你家有一件旧银器,你会如何处理呢?学生的情绪又变得高涨起来,他们一定在想象有什么机会可以让他们学以致用了。
教学第四环节——验证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
交警是如何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呢?鉴于重铬酸钾氧化乙醇的应用价值,高锰酸钾作为有机化学常用氧化剂的重要地位,再加上这两个实验易于操作,现象明显,我把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给为学生分组实验,学生亲身体验乙醇的还原性,不仅能与氧气发生反应,还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为乙酸。
教学第五环节——探究乙醇与钠的反应
乙醇的氧化反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生想了解乙醇的更多知识可以借助于网络平台。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百度百科中搜集到的“乙醇钠”的相关信息,乙醇钠是制造二十余种西药的原料,之后我提出问题:水可以与金属钠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那么由乙醇如何获得乙醇钠呢?学生观察发现水和乙醇中均有相同的组成部分,很容易想到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我顺势抛出另一问题: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另一种产物是什么?如何验证?学生想到氢气的验纯、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并提出了与教材相同的实验方案。但是以往实验中,由于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切取的钠块较小,大试管中的空气很难全部排出,氢气的验纯需要较长的时间,钠块太小产生的氢气量较少则导致实验失败,因此我对本实验也做了改进:取一支注射器,拔下注射器活塞,将一块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放入其中,再将注射器活塞装上,之后轻拉活塞,使乙醇进入注射器中,可以观察到钠与乙醇发生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将注射器内不纯净的气体排出,迅速倒转注射器,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将乙醇排出,待钠消失后再排出多余的乙醇,轻推活塞,点燃产生的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改进之后的实验减少了钠的用量,无需验纯,点燃时现象明显。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验证了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并对比了钠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之后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书写方程式。
归纳整理:总结了乙醇的化学性质,通过对乙醇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情况的分析引出羟基、官能团的概念,初步认识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源于生活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途径有很多,要善于从化学视角留心生活中的问题,并想办法加以解释或解决。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二、乙醇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1)催化氧化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2)与强氧化剂的反应
-----被直接氧化为乙酸
(3)燃烧反应
2.乙醇与钠的反应CH3CH2OH+3O
高中化学说课稿11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3第二单元 《铁、铜的获取及应用》中的“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打开课件〕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的同时打开课件这个按钮〕
“铁、铜及其化合物的应用”知识是本专题的重点之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加深巩固“从自然界获取铁和铜”的知识,并为下一节“钢铁的腐蚀”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部分知识体系打破了以往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的“结构—性质—制备—用途”的模式,而是从熟悉的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事例着手,引发学生对“他们在自然界如何存在?人类如何获取这些物质”的思考,进而产生探究的X望。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认识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了解化学在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中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与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且通过 “铁三角”的学习还能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说这句话的同时打开相应按钮〕
【知识目标】
1、了解铁、铜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掌握铁、铜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3、掌握的Fe2+、Fe3+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铁、铜制品及课堂表述,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能准确表述有关信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在“实验—反思—再实验—再反思”的过程中体验实验探究的方法技能。
3、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使实验能力、水平得到提高。
【情感目标】
1、通过问题讨论的过程,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精神。
2、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总结,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说这名话时打开课件对应的按钮〕
重点: 铁、铜的化学性质、Fe2+与Fe3+的相互转化.
难点: Fe2+与Fe3+的相互转化.
四、教法和学法〔说这句话时按课件对应的按钮(教法按一次,学法接着再按一次)〕
教法:关于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我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法,从实验现象中分析得出结论。先引导学生从生活常识发现两者在性质上的差异,然后通过结论总结铁、铜应具有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学法:学生在本节课中主要用实验,观察,对比,归纳等方法, 模拟发现过程,通过推测、设计探究实验以及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认识Fe2+、Fe3+的区别和转化。最后由学生总结归纳三方面的结论要点,尝试用简洁的图示方法自主构建“铁三角”关系。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达到发展学生智能的目的,同时让学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学风。
五、教学的程序〔按教学的程序的按钮,以下按顺序点击〕
第一部分:情景引入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以极高的兴趣进入课堂,采用图片引入法。
铁、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金属材料,它们的用途特别广泛(展示图片:江阴长江大桥、火锅、门锁、电线等)你能根据图片说出它们的物理性质吗?学生回答,教师幻灯片投影总结
2、交流与讨论 对于铁、铜参加的一些反应,在初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请你写出下列(课本72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若是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还原剂。你还知道有铁、铜参加的其他反应吗?由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比一比哪组既快又正确。
第二部分:实验探究活动
1、活动与探究 ---- Fe2+、Fe3+的性质及互相转化
先告诉学生Fe2+、Fe3+的性质及检验方法,其次介绍Fe2+、Fe3+可以相互转化,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探究实验,最后由学生得出Fe2+、Fe3+转化的条件,尝试构建“铁三角”关系。
告诉大家:Fe2+、Fe3+的检验:
⑴ 观察法:含Fe2+ 的溶液颜色为浅绿色;含Fe3+的溶液颜色为黄色色
⑵ 显色法:Fe3+遇KSCN溶液显血红色; Fe2+遇KSCN溶液不显血红色
【分组实验】现有下列试剂:铁粉、0.1mol·L-1 FeCl3溶液、0.1mol·L-1 FeCl2溶液、KSCN溶液、新制氯水(双氧水)、其它试剂和仪器。怎样设计实验来证实Fe2+和Fe3+之间的转化?
【归纳】能否用简洁的图例表示(归纳)Fe、 Fe2+、Fe3+转化的关系?
2、活动与探究 ---- Cu、Cu2+的性质及互相转化
这个实验由老师做,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
第三部分:创新应用
创新应用一:
实验室中配制氯化亚铁溶液,试剂瓶中为何要放一枚光亮的铁钉?
创新应用二:
如何设计实验证明Fe2+和Cu2+的氧化性强弱。
第四部分:布置作业
课本第78页 5、6、7
高中化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必修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做进一步巩固;而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能说出钠的主要物理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能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并会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实验,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究活动,亲身参与实验的操作,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反应过程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初步建立了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角度去分析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基础,但学生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还需借助直观演示等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本课注重实验探究。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实验法。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我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
2.谈话法。在做实验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展开讨论。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
3.讲解法。在做实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对重要知识点及难点进行讲解。
(二)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烧杯、镊子、小刀、滤纸、坩埚、铁架台、火柴、酒精灯、滴管、玻璃片
实验试剂:金属钠、蒸馏水、酚酞
四、说学法
1.实验探究。通过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探究
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1.发现问题
通过多媒体展示网上新闻-- 一炸起千层浪 珠江"水雷"迷团待解,播放"水雷爆炸"的模拟视频。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铁桶中装的什么物质?为什么会爆炸?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为本节课的讲授打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出假设
通过新闻可知,铁桶内装的是金属钠。通过直观的认识,引起学生对实验时钠的用量的重视。接着请学生从一个化学专业者的角度,根据新闻中描述的有效信息对钠的性质做合理的假设和推断。
3.实验求证
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问题如下:怎样取用金属钠?应取多大的钠块?我对实验过程进行指导,告知学生用镊子取钠块置于玻璃片上,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并用小刀切下绿豆大的一块钠。
接着进行实验。问题(1)钠能与水反应吗?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验证钠与水反应后生成的溶液成分。请学生边实验边记录现象,同时交流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2)钠能不能燃烧?把一小块钠放入坩埚中加热,()会有何种变化。写出钠与氧气反应生成淡黄色过氧化钠的方程式,同时请学生标出电子转移数目与方向。由此,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旧知识,明白反应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再次提出问题:钠的化学性质为何如此活泼?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确物质结构决定其性质。
4.得出结论
通过提问的方式请同学描述:
(1)在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原因;
(2)推测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3)钠燃烧时的现象及原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提取化学信息的能力。
学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出钠的物理性质:
(1)金属钠外观像石头,灰白色。钠很软,可以用小刀切开。(硬度小)
(2)切开金属钠的断面,能观察到金属银白色的光泽,但光泽很快变暗,重新变成灰白色。(易被氧化4Na+O2=2Na2O)
(3)金属钠可以与水剧烈的反应:浮在水面上(密度比水小)、变成光亮的小球(熔点低且反应放热)、四处游动、发出咝咝的声音、有气体产生、有白色烟雾产生等,向生成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后变红(生成氢氧化钠)。
(4)得到的气体是氢气,可由元素组成进行分析。
(5)钠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的固体,过氧化钠。(有的略带黑色)
请学生书写出钠与水、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数目与方向,改写为离子方程式。从而巩固化学用语,复习氧化还原知识及离子反应知识。
(三)拓展应用
我提出问题,使学生将本节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根据新学知识指导生活生产实际。问题如下:1.钠应当如何保存?2.钠着火时能否用水扑灭?为什么?3.如果金属钠着火,该用什么灭火?
(四)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布置作业
1.请学生设计检验钠和水反应生成气体的装置图。
2.从钠的用途和钠的制取角度,试着追查新闻中提到的这些铁桶可能的来源或去处?
六、板书设计
略
高中化学说课稿13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第二课时:蒸馏和萃取。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过渡: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本节属于人教版化学1第一章第一节课题1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化学已经初步了解过蒸馏实验,但涉及不深且未真正操作过。本节课继上节粗盐提纯实验,从固液分离到液液分离,蒸馏以及萃取实验的学习和操作进一步让学生掌握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
(过渡: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因此要切实做好学情分析,理解学生。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说学情
由于学生刚进入高中,虽然初中时已经学习过一些常见的化学仪器和药品的使用以及一些基本操作,但是实验动手操作能力依旧欠缺,且分析能力较弱,所以本节课我会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以及其中需要注意的点,并鼓励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实验的操作过程中来。
(过渡: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掌握蒸馏、萃取和分液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掌握Cl-的检验方法。
2.在化学学习和实验过程中,逐步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评价和反思,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
3.激发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逐步形成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过渡: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
蒸馏、萃取和分液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过渡: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过渡: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重点来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生活实例提出问题,在海边,渔民可以怎样解决生活用水问题将盐水变为淡水,引导学生思考后进入新课的学习。
采用这种导入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事例出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求知欲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1.蒸馏
首先利用“我们饮用的自来水是纯净的水吗?”提问学生,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以及生活经验能够回答出自来水不是纯净的水,其中还含有Cl-以及其他可溶性杂质。紧接着提出该怎样检验自来水中存在Cl-,学生能够回答出加入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可以检验,但是很明显此方法只能检验Cl-的存在而不能除去Cl-,那么又该如何除去Cl-得到较为纯净的水呢?
在这里我会适时联系生活进行引导,让学生想一下在家中烧开水的时候锅盖上常有水珠出现,结合这个生活实例思考如何得到纯净的水,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发现想要得到纯净的水,可以先将水加热变为水蒸气,再收集冷凝后的水蒸气得到纯净的水。对于怎样确认冷凝后的水是纯净的蒸馏水,学生能够根据刚刚Cl-检验的方法想到如果冷凝后的水中不存在Cl-,则得到的水是纯净的蒸馏水。
通过一系列由简入深的问题以及结合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使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记忆更牢固,体现出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得到生活中制取纯净水的方式后,我会通过视频展示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蒸馏装置的组成、每个装置的作用以及蒸馏经过了哪两个主要的过程,并思考通过这套装置得到纯净的蒸馏水的原理。师生共同总结出烧瓶、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的作用以及蒸馏原理。考虑到蒸馏装置中冷凝管中的冷凝水通入方向是个关键点,我会请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思考冷凝水下进上出的原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冷凝管作用的理解和应用。最后,再次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在蒸馏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的其他问题,由此培养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意识和严谨的态度。请各个实验小组进行实验,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在试验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纠正。
这部分我采用视频的方式让学生直观体验化学实验过程,并通过对实验原理的分析和注意点的讲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萃取
在学生掌握了蒸馏操作之后,我会给学生们讲解第二种液液分离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萃取和分液。首先展示梨形分液漏斗并讲解其作用和用法,尤其仔细讲解检漏操作需要注意的点,在这过程中结合我的示范,再让学生自己练习分液漏斗的检漏操作。在学生掌握基本操作后让学生尝试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细心进行实验操作,思考分析产品在哪层。萃取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上下层液体的流出方向,我会先给学生做出正确的示范操作再让学生自行操作,完成分液操作的学习。
我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通过讲解加示范的方式让学生规范掌握萃取和分液的操作,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其原理,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逐步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让学生结合本堂课的收获,解答导入时渔民用水的问题,既检测了学生对于本堂课的掌握程度,又可倡导学生珍惜淡水资源,提高学生将化学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的意识。
最后布置分层作业:思考混合液体中含有多种组分的话,如何通过蒸馏装置分别得到各个组分,所用装置与本节课所学有何不同;并搜集淡化海水的其他方法。这样分层的作业设置,一来使学生加深对蒸馏原理的理解,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二来搜集形式的作业设计也符合新课标理念中的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体现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梳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我的板书直观而简明,请各位老师看我的板书:
在我的板书上呈现了有关蒸馏和萃取的重点内容,学生能够很容易把握本堂课的重难点和基本知识。谢谢各位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以上是高中化学《蒸馏和萃取》说课稿,更多教师招聘面试备考资料,请查看教师招聘面试备考频道。
高中化学说课稿14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学化学学习的很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很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实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协助学生用准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但是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特别是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方案实施对象:实施本教学方案的高一学生来自漳州的一所民办高中,本校高中的生源的全面素质较强,介于一级达标校与二级达标校之间。
知识基础:在初中已经初步理解了复分解反应,在本节课前已经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会书写电离方程式,会区分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同时,在学习“常见离子的检验”时已开始试着从离子角度去看待复分解反应,但未上升到理解的高度,专题二对卤素、钠等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又接触了很多离子反应,这些都为离子反应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课就是在这些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离子反应。
水平基础: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水平和一定的实验探究水平。
心理认知特点: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水平,但仍较薄弱,能接受并理解到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学生认知的困惑: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水溶液中的反应,并已经能够用离子观点去分析,但是思维分析过程中仍然障碍重重,比如在某些反应中不同的反应物却有相同的现象,产物也相同或相似,这些反应是否有实质性的联系呢?等等。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强弱电解质,并能书写电离方程式;知道离子反应的本质,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水平;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初步培养学生解释生活常见现象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离子反应的学习,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关系。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知的学习观以及反思评价的学习方式。通过理解离子反应的原理,初步理解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情景的设定使学生达到爱国爱家的'思想升华。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实质就是离子反应;
2.理解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3.学会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五、教法与学法:
学法: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及抽象思维,动手实验、探索验证,实行推理和综合分析,掌握基本知识,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教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实行教学,即把学生的知识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融为一体,学生从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从而理解离子反应原理。
六、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验改进、巩固新知→总结归纳、实践新知。
“卤族元素复习”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卤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依据20xx年考纲要求和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它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又因为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所以卤素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仍然是以后高考命题热点之一.
本节内容复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完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后,发现学生对本节内容知识和理论不能较好综合应用。依据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特征“接受快—遗忘快—再接受—再遗忘慢”,所以我们继结束新课后,对以往知识点实行统摄整理和归纳总结,使之网络化。同时这节内容既是对化学反应及物质的量等知识复习的延伸,又为后面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作准备,更能对其它非金属元素知识系统复习起到指导作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⑴卤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⑵某些卤素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如何使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课时安排:一课时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卤族元素的性质,理解其相似性和递变性,掌握卤素单质间反应及其氧化性强弱和相对应X-的还原性强弱比较问题。
水平目标:通过学生实验,提升学生观察水平和实验水平。通过练习,培养他们综合使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情感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复习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开拓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
1、总体构思:以学生为主要活动中心,通过他们动手、动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即时“会诊”,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卤族元素的复习。
2、主要教学方法
①提问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②实验法----------增强学生复习的兴趣,感觉复习课并不是枯燥无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升观察水平和动手水平。
③多媒体教学法—可增大本节复习课容量,也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升。
三学法指导
⑴学情分析:针对平时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展开复习。结合“尖子少,中间多,尾巴大”情况,复习时做到“两兼顾”。
⑵学法指导: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水平,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所以复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有计划地完成复习任务。
四教学思路的设计
⑴教学步骤:引入任务—落实任务—检验任务完成情况
⑵知识网络:
五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体现和重难点的突破)
⑴㈠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
问题①“氯原子的结构有哪些特征?”------直接导入
⑵㈡卤素单质的性质
⒈问题②“卤素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指导学生看书,复习相关内容。
设计实验1,模拟“分液实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物理性质的复习及单质的特性复习。
⒉学生回答,教师自然引出问题③“回忆Cl2的性质,卤素单质有哪些化学性质?请大家写出自己所知道的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投影学生书写情况,结合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投影知识网络,围绕圈内物质,师生共同补充归纳,展开本节课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的复习
⒊例1的讲评:使学生理解到知识间的联系性
⑶㈢某些卤化物的性质
围绕知识网络圈外的物质,师生展开复习。
1、 HX稳定性的比较、HX酸性强弱的比较
(请学生使用物质结构相关知识解释HX气体稳定性的问题)
2、 X-的还原性
3、 X-的检验及AgX的溶解规律和见光分解的规律
(要求学生根据用品只用一支试管一次完成X-检验,教师实行评价)这个阶段学生经历了“轻松-----紧张-----再轻松-----再紧张-----再轻松”这样一个情绪变化,有一种成就感。
⑷归纳⑵⑶复习卤族元素的性质(体现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
⑸结合物质的性质,谈谈卤化物的用途。(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
⑹评讲例2,完成思考题。(突破难点)
①作为选择题,如何快速完成?
例2评讲-----
②从考查内容去判断,要使用哪些知识?
思考题--------注意:所学知识如何灵活使用?(设计的顺序由易到难)
思考题①题:考虑X2的腐蚀性。
②题:结合学生易遗漏点,要注意酸性条件。如果要求书写离子方程式,结合学生易错点,酸性强弱要考虑。
③题:考查的Cl2氧化性和Fe2+、I-、Br-的还原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等问题,还涉及物质的量的计算问题。
⑺总结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特征
相同点不同点
(二)卤族元素单质的性质
⑴物理性质(色、态、溶)
⑵化学性质
(三)卤族元素性质
相似性递变性
(四)部分化合物的性质(HX、X-等)(五)常见卤化物的用途。
七实验安排、例题和思考题选择
实验⑴指纹实验:用品(I2、白纸、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操作者(一胖一瘦两学生)
⑵X-检验实验:用品(胶头滴管、试管、1mol/L NaCl溶液、1mol/L KI溶液、1mol/L AgNO3溶液、稀HNO3)操作者(学生)教师引导下注意量的问题
实验设计:向稀HNO3酸化的(1-2ml)NaCl溶液依次加入几滴AgNO3溶液、3-4 ml KI溶液,现象如何?
例题⑴归纳总结能使溴水褪色有哪些物质或发生哪些反应?
⑵向NaBr、NaI、Na2SO3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l2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
得到固体物质的组成可能是() ① NaCl Na2SO4 ② NaCl Na2SO4 NaBr
③ NaCl Na2SO4 I2 ④ NaCl NaI Na2SO4
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思考题⑴为什么盛装I2、Br2的试剂瓶的瓶塞均是玻璃塞?⑵如何利用KI淀粉试纸和厨房化学,检验食盐中KIO3?⑶向含有amolFeBr2、bmolFeI2溶液中至少通入多少Cl2时开始有Br2生成?
高中化学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放在金属和非金属的之后构成氧化还原与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氧化—还原原理对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节课在初中的基础上,对硫的最高氧化物的水化物—H2so4的性质作进一步的认识。作为三大强酸之一的硫酸,从性质上来说,不但具有酸的通性,还具有自己的特性,这就让学生在已往知识的基础上对酸的性质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同时也深刻的体会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间的关系。另外,硫酸的通性和特性,尤其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为接下来HNo3性质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本节课的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3、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4、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复习已知的硫酸的性质;掌握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2)能力目标:分为以下三点:
①、通过浓硫酸性质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理论问题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回归理论的良好化学学习习惯。
③、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一般思路、方法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掌握浓硫酸和稀硫酸性质的差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帮助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从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原有认知情况:对酸的通性比较了解,了解浓硫酸的脱水性和稀释的方法。但在课堂上对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无接触。
2、学生认知特点:对物质的性质停留在表面的识记,未养成通过实验、逻辑思维分析物质性质的习惯。
3、探究能力:在前期的学习中做过几个探究实验,有一定的经验。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设计: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此,我采用了学生实验探究为主、老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分为创设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归纳结论五个阶段,进行开放式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等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索意识,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以激发学生主题性学习的兴趣,开拓思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新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法指导:让学生通过思考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获得新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发展新知,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独创精神。
四、教学设计:
1、时事新闻导出问题:
①播放宜昌硫酸泄露事故新闻
②观看录象后提出问题:
A、为什么现场烟雾腾腾?
B、为什么浓硫酸会造成人员伤亡?
C、为什么浓硫酸会造成空气污染?现场刺鼻的气味是由什么物质引起的?
D、为什么消防队员要用水稀释浓硫酸?
2、解决问题复习性质
①解决问题A并复习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②解决问题B并复习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浓硫酸为什么会造成空气污染呢?
3、进行假设展开探究
①探究实验
A、目的:浓硫酸泄漏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B、硬件:烧杯、试管、试管夹、酒精灯、浓硫酸、PH试纸、品红试纸、铁钉、铜片、氧化铜、水泥路面碎块。
C、由学生进行假设,边假设边讨论验证假设的.方案:
(A)浓硫酸是一种挥发性酸,挥发出硫酸气体。
(B)硫酸和路面上复杂的物质发生反应产生了一种。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
讲解:可见浓度的变化,有时也会引起性质的变化。
过渡:那有的同学可能有疑问了,既然浓硫酸的氧化性比稀硫酸强。那为什么稀硫酸常温下可以和铁发生反应,而浓硫酸和铁在常温下混合却没有明显现象呢?
5、引出问题继续探究
①目的:浓硫酸和铁钉混合后无明显现象的原因;
②归纳的出钝化,及浓硫酸的保存和运输。
6、总结性质引出用途
①总结浓硫酸的性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D;
②性质决定用途,通过性质的复习引出浓硫酸的多种用途,并用投影展示浓硫酸的用途。
7、思考巩固
①演示蔗糖和浓硫酸的反应;
②问下面几个问题:
A、蔗糖和浓硫酸的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B、为什么反应中蔗糖的体积会膨胀?
C、请设计实验验证蔗糖和浓硫酸反应后的产物(装置图以及涉及的反应方程式)?
8、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硫酸
一、浓硫酸的性质
1、溶于水放热;
2、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
3、脱水性按2:1夺取有机物中的H、o使有机物碳化;
4、氧化性。
【高中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说课稿08-12
高中化学优秀说课稿08-12
高中化学说课稿01-15
高中化学说课稿05-27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08-12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08-09
高中化学说课稿优秀11-18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08-23
高中化学教学总结08-26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