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资料大全>说课稿>《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

时间:2024-07-05 17:10:33 赛赛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精选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精选10篇)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 1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用方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性质及其解法等知识的基础上、把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结合在一起、既是对已学知识的运用和深化、又为今后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更广泛的应用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奠定基础、具有在代数学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2)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将继续经历把生活中的数和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符号的体验过程、体会不等式和方程一样都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

  (3)在列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估算意识、体会算式结果所对应的实际意义、渗透建立数学模型、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对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容易出现的认知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哪类的实际问题需要用一元一次不等式来解决;

  ②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并加以解决。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课内容的教学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在决策类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难点是:如何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符号化、并根据解集和结合实际情况分类讨论得出合理结论。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进一步熟练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不等关系的数学模型、并结合解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分类考虑、讨论问题的能力、感知方程与不等式的内在联系、体会不等式和方程同样都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

  3、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会在解决困难时、与其他同学交流、相互启发、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1、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主要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共同探究、使学生经历将生活中的数和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符号的具体建模过程、体会不等式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的价值。

  2、教学手段

  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投影、计算机辅助教学、目的是充分发挥其快捷、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材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把教学过程通过两个实际问题逐步深入;最后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具体过程如下:

  1、课题引入:

  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了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并在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将相等关系用数学符号抽象后所得到的“方程”确实是一种有效数学工具、它能让我们的思维过程更加准确和简明!

  但是、生活中除了相等的数量关系以外、还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也已经基本了解了不等式的性质和简单不等式的解法。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些带有选择“决策”意义的实际问题来共同探讨一下一元一次不等式这种数学模型是如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

  实际情景1:在为我校初一年级学生选定营养餐的过程中选中了有两家公司。

  这两家公司某种适合初一学生的营养餐的报价均是是6.5元/份、营养含量和服务承诺也均相同,且都表示对学生优惠:甲公司表示每份按报价的90%收费,乙公司表示购买100份以上的部分按报价的80%收费。

  结合新课标对本小节的要求: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我选择的是从数量关系上与教材例题类似的收费问题、并且真实数值与所在年级事情相一致、比书上的例题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发学生探求的兴趣。特别的、通常此类题目是不给出具体单价的、因为并不影响最后结论、考虑到学生现阶段的数学抽象仍以识别数量的具体含义为主、所以我在此处添加了单价、并增设了问题一、用以降低抽象思维的梯度、为后续的设未知数的“代数化抽象”作适当的铺垫。

  问题(1)请你判断、我们年级580人用餐、应该选择哪家公司能让每位学生的餐费平均算来更低呢?

  预案一:教师应关注学生能否在讨论中认清“每位学生的餐费平均算来更低”所对应的数量意义、将之转化为“付给公司的总金额少”。在此处不排除学生因生活经历的缺乏、而对题目中所隐含的数量关系抽象能力弱。应关注每一位同学的感受、让同学们充分理解交流、扩大参与思考的广度、获得基本抽象思维的生长点。

  预案二:在进行甲乙公司所需费用的计算时、会有分部计算和综合计算两种计算形式、对于那些列综合算式的同学、教师应多给予展示机会、从而帮助其他同学整理思路、理解算式的实际含义;为后续的.字母抽象做好铺垫。具体计算学生可以合理使用计算器提高课堂速度。

  预案三:学生还有可能不通过计算、直接猜测甲公司合算或者乙公司合算、对于这种有可能产生的声音、教师应从估算的角度加以引导。引导学生体会在580人的前提下、超过100人部分(480人)的甲公司是九折乙公司是八折、10%的差距,;100人以内(少于100人)甲公司九折、乙公司不打折10%的差距、480的10%明显大于100的10%,所以选乙合算、并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验证估算的准确性。

  列式:

  选甲公司所需费用:(元)

  选乙公司所需费用:(元)

  结论:580人时选择乙公司能让每位学生的餐费平均算来更低。

  问题(2)你能否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在不知道具体人数的前提下制定一套方案、当其他学校的初一年级也想在这两家公司之间进行选择时、不用重复第一题的计算过程、只要知道人数就马上能根据你方案的结论作出决策呢?

  结合以前的训练、学生很容易想到要通过设未知数的方法进行符号表达、将非常关键而题目中并未给出的学生人数设为未知数。由于本题的具体分析过程仍然是由学生分析讨论完成、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预案一:一部分综合能力较强的同学会根据实际意义直接列出综合算式:或此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在化简不等式的过程中单价并未影响结果(利用不等式性质二将其作为公倍数约去)、即:题目中没有具体的单价也不会影响本题的决策。

  还可以结合小学单位一的思想化简不等式、引导学生体会并不是题目中出现的所有数量都会影响不等关系、有可能引发学生的关于数量关系的深层次思考。

  预案二:还有一部分学生会因为生活经验少的关系、综合思考能力弱、无法快速的理清数量关系、列出综合算式、思考受阻、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在第一题的算式意义的提示下、如何分别列出表达甲乙公司所需总费用的过程量代数式。然后在通过将之用不等号连接的方式、来表达两笔费用的大小、降低因综合性所引起的思维梯度、在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步建模”的思维的条理性。

  具体过程如下:

  问题(1)如果你是该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请你设计该企业在购买设备时两种型号有几种不同的组合方案;

  问题(2)若按固定产量预算企业每月产生的污水量约为2040吨、为了节约资金、应选择哪种购买方案?

  实际情景2的选择除涉及“角色扮演”和“环保”等人文因素的考虑以外、在在结合本节的教学目标上还有如下考虑。

  1、本题取材于真实的实际生活问题、情景中的符号和数量关系较多、不等关系在文字语言的叙述中显得比第一题更加隐蔽、需要学生更深化的思考才能列出算式、是在第一个情景的基础上的扩展和深化。

  2、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用图表表示的数字信息比文字表达更便于观察和有序思考、感受“有序表达”在实际中的价值。

  3、结合本题每一个的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学生必须要从表格中分析筛选相关的有用数据、(例如:在第一问设计方案时未用到“处理污水量”和“年消耗费”、在第二问中未用到“价格”和“年消耗费”)这种分析和筛选的思考经历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数据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结合以前的训练、在思考问题(1)学生很容易想到要通过设A型或B型设备的台数为未知数的方法顺利的进入用符号表达实际含义阶段。

  例如:(1)设购买污水处理设备A型台、则B型(10–)台、由题意知:

  12+10(10–)≤105

  在此处、将“限额为105万元”转化为“≤105”是学生要突破的第一关、教师应在次处多展示同学的对“限额为105万元”语言解释、尽可能多的在具有不同经历基础的同学心中将这个抽象过程生活化、自然化。

  12+10(10–)≤105

  解之得≤2、5

  因为在实际情景中往往要根据未知数所代表的具体含义为未知数的加一个取值范围的限定、而这个隐含的限制条件往往是学生中所不容易考虑到的、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问题、

  例如:本题中的是设备的台数、应用非负整数的限制、所以可取0、1、2、因此有三种购买方案:

  ①购A型0台、B型10台;

  ②购A型1台、B型9台;

  ③购A型2台、B型8台、

  此处细节性的思考经历、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建模过程中更全面的考虑数值的实际意义、促进抽象符号与具体意义在头脑中的融合。

  特别的、此处的“0”是学生最容易忽视和丢掉的、教师在此处应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当“”时、往往是企业最可能选的方案、因为不同的设备涉及到不同的维护问题、单一品种的设备往往更便于管理、这种思考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其结合实际作更全面的思考。

  问题(2)的思维梯度较前几个问题进一步加大、学生必须理解“节约资金”这个目的的达成一定是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下的、要先通过对(1)中所得的三套方案是否能完成任务加以讨论和验证、然后再涉及计算哪个方案费用更低的问题在验证三套方案的可行性时、收思维方式的局限、学生往往会选择逐一列举计算的讨论方式、并且由于数量少、很容易得出答案、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满足(1)的方案不是三种、而是三十种呢?三百种呢?除了逐一讨论以外还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式能帮助我们迅速缩小范围呢?引导学生将所买设备能否完成任务量转化为如下不等关系:

  (2)同(1)所设购买污水处理设备A型台、则B型(10–)台、240+200(10–)≥2040;

  解之得≥1

  所以在三种取值中确定的值为1或2

  当=1时、购买资金为:12×1+10×9=102(万元)

  当=2时、购买资金为:12×2+10×8=104(万元)

  因此为了节约资金、应选购A型1台、B型9台。

  此处的分析和引导有助于学生体会不等式在有效缩小讨论范围时的实际价值。

  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学生对不等式和方程一样都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模型有了进一部的认识、并感受到不等式确实是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又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明确的帮助有效数学工具。

  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本阶段通过学习小结进行课堂教学的反馈、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知识、技能、方法、深化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章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而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教学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我将制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2、通过学习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探究过程、体会类比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及总结概括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会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本节课有两个教学难点:把不等式中的未知数化为1这一步时、应根据不等式的性质确定不等号的方向是否改变;会灵活运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的知识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是觉得很枯燥、接受新知识会比较困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我采用了趣事导入法、类比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又好动的心理特点我采用了合作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以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将新知识化难为易、提高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我主要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的。

  1、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鲁班造锯的故事引入课题、这个故事也正体现了数学中常用的类比数学思想、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这种类比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再让学生通过解1道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进而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2、探究新知

  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已有知识的实际现状选择合适的教法和学法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我设计了4道很简单的小问题题(用不等式表示下列各式)得出4个一元一次不等式让学生观察其共同特点从而很顺利的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再给出5个不等式让学生判断是否为一元一次不等式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再启发学生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步骤、进一步比较知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

  3、巩固练习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解2个一元一次不等式、一个不含分母、不含等号、一个含有分母、含有等号。这样由浅入深的设计让学生更容易注意到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若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若不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

  4、小结

  设计一个问题(议一议):解不等式移项时应注意什么?系数化为1时应注意什么?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应注意什么?是本节课的知识系统化。

  注意:解不等式移项时要变号但不改变不等号的方向;系数化为1时不等式两边同除以或乘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在数轴上表示解集时若包括分界点画实心点、若不包括分界点画空心点。

  5、作业布置

  让学生把教材第126页第1题和第2题写在课堂作业本上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时我采用的是故事导入法、类比数学思想方法。由古代著名的工匠鲁班经过茅草割手的事实类比发明了锯子导入课题、让学生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和创新性。从而让他们通过回顾和练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借助类比思想探索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深刻体会温故知新的成就感、进而轻松愉快的获得新知识。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 3

  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我把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及解法、第二课时是不等式组的实践与探索。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

  《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充分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意义;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简单应用。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式及其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简单的数量之间的不等关系、进一步探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内容、是继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学习、也是后继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及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重要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本章的最后一节、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延伸、是进一步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是下一节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数学课程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再及时地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上去。按照这样的途径发展,数学教育才能较好地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和使数学成为生活中有用的本领。

  本节课、既有概念教学又有解题教学、而概念教学、应该从生活、生产实例或学生熟悉的已有知识引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取共性、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概念的定义、并引导学生弄清定义中每一个字、词的确切含义。华师版的教科书中、只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我感觉还不够、不能从一个问题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因此、在这里我又增加了一个问题情境、以增加对不等式组概念的理解、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学习的心理基础和认知特点来说、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较熟练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将简单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有一定的数学化能力。但学生将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会产生一定的困惑。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并向理性认知过渡、所以、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是通过两个学生所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而引导其自主学习。

  基于对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组的解集。

  三、教学目标

  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预设的教学方法、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实例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研究量与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模型之一。

  2、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解集的概念。

  3、会利用数轴解较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4、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勤于思考、乐于探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验数学的价值。

  四、教学手段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容量大、操作简单、形象生动、反馈及时等优点、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实际问题——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解法——应用。

  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活动。

  活动一、实际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

  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千克,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跷跷板的另一端,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千克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爸爸被跷起离地.猜猜小宝的体重约是多少?在这个问题中,如果设小宝的体重为x千克、

  (1)从跷跷板的状况你可以找出怎样的不等关系?

  (2)你认为怎样求x的范围、可以尽可能地接近小宝的体重?

  我提出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考察学生对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引出新知。

  教师提出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探索交流、回答问题。

  我预计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方法是利用估算的方法将特殊值代入来求出适合不等式组的特殊解;另一种方法是求出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并分别将这两个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题的实际意义、能将两个不等式的解集综合分析。

  这里是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抽象、突出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法。

  问题2、

  现有两根木条、一根长为10厘米、另一根长为30厘米、如果再找一根木条、用这三根木条钉一个三角形木框、那么第三根木条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教学效果预估与对策:预计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可能有所遗忘、教师应给予提示。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尝试解决、促使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得到发展、学会新的东西、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活动二、总结归纳、得出概念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通过上面两个实际问题的探究、归纳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

  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得到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linearinequalitiesofoneunknown)。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同时满足不等式(1)、(2)的未知数x应是这两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这两个解集、找到公共部分、就是所列不等式组的解集。

  不等式组中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师生活动:在活动一的基础上、将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叙述问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教学效果预估与对策:估计多数学生在经历了上述的探索过程后、能够对这个结论有所认识、但是未必能够全面得出结论。因此、教师要耐心加以引导。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活动三、解释应用、拓展延伸

  例题

  解下列不等式组、并把它们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板书。

  在对一元一次不等式意义理解的基础上、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是对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拓展延伸。

  练习1:

  用每分钟可抽30吨水的抽水机来抽污水管道里积存的污水、估计积存的污水不少于1200吨且不超过1500吨、那么大约多少时间能将污水抽完?

  练习2:

  某次知识竞赛有50道选择题、评分标准为:答对一题得2分、答错一题扣1分、不答题不得分也不扣分、某学生4道题没答、但得分超过70分、他可能答对了多少道题?

  师生活动: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练习3:

  求不等式组的解集。

  练习4:

  求不等式组的正整数解。

  师生活动: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这两道习题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会用数轴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活动四、课堂小结

  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与不等式在解法和解集上有什么联系?

  3、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你的经验与教训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的归纳总结:

  1、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数学知识拓展的需要、也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不等式组的知识源于生活实际、要学会分析现实世界中量与量的不等关系、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可以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理解、也便于直观地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课堂小结的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互相补充。

  教学效果预估与对策:预计学生在利用本节知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有所收获。教师要加以引导、师生之间相互加以完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第一个问题、可以回顾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通过第二个问题、使学生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对比中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理解、并形成知识网络。通过第三个问题、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数学的价值。

  活动五、课后作业

  1、教材P53练习1、2、4;

  2、P55复习题A组5、6。

  教师布置作业、学生记录作业。

  估计大部分学生可以较为顺利完成作业1;作业2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首先进行判断、如果思维上存在障碍、可降低思维难度。

  作业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进一步理解和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 4

  一、教材理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是在前面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的基础上安排的。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利用一次函数的图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它既是对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一次函数的进一步巩固与深化、又是后续学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和铺垫、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本节教材承担着“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不等式、方程、函数之间联系和区别”的章节目标、它是本章中的一个难点、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反映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规律。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启发学生数学思维、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图象、使学生初步掌握利用一次函数图象来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方法。

  2、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初步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二、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山区乡镇初中、办公条件相对较差、为了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需求、近期学校在每个教室三面墙体装上黑板、并用竖线分成30小块、每块黑板都是学生课堂交流展示的平台、为学生创造了极大的展示空间。

  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分布以小组为单位、6人课桌相并、相对而坐、好、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相互搭配、组成6人学习小组、便于课堂上合作交流、互帮互学、互相促进。经过近段来的实践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大为提高、主动性明显增强、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在逐步养成。小组内部及小组之间讨论热烈、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课堂氛围浓、教学效果好。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代数方法解出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准确根据函数关系式画出图象、并能从图象中分析出变量之间的关系;能找出简单实际情境中的变量及相互关系。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于完成本课时目标十分重要、但由于本节内容综合性强、并且比较抽象、再加上学生基础、能力有限、所以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估计有一定的困难。

  三、设计思路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个方面的教学实施建议:

  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3、注重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要求、同时结合初中生好奇心、求知欲强等特点、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首先在新课导入时用简明的引言、点明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课堂学习中、运用新课程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猜测、推理、交流等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为此、本节课的教学、我将采用“提纲导学——交流展示——训练提升——学习评价”四环节主体参与式教学方法。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提纲导学、交流展示、训练提升、学习评价四个部分。

  一、提纲导学

  教师用简练的引言、设置疑问、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然后向学生发放提纲导学活页、其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学习目标、二是导学习题。出示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导学习题是对教材内容的深度设计和处理、它紧扣课时目标、体现了知识由浅入深的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问题以填空的形式呈现、更加具体、便于学生操作。

  学生明确目标后、结合课本20页上方的函数图象、自学完成导学习题。时间预设为8分钟。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中合作探究解决、教师深入小组指导自学。

  二、交流展示

  这个环节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交流展示个人或小组的自学成果。时间预设为15分钟。具体过程为:每个小组至少两人在黑板上展示导学习题的自学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保障全班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参与展示、力争黑板不留空白、让学生在参与中彰显自我、在展示中提高自我。没有在黑板上展示的同学、也要积极融入展示活动、可以随时上前标出展示中的“错误”、并写出自己的意见。书面展示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有策略地请出多名学生向全班同学讲解自己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在讲解中、全体同学参与互动、有疑则问、有问则答、同时从思路、表达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前4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完成“用一次函数图象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课时目标、它是课时重点、所以、自学时间要充裕、展示活动要充分、交流讲解要全面。第5个问题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学生很难独立完成、教师要组织学生互动探究、鼓励学生迎难而上、同时点拨释疑、引导思路、帮助学生自己逐步得出结论、并展示在黑板上。教师强调后、根据学生的学情分层提出要求。

  三、训练提升

  通过前两个环节的实施、学生已经初步完成了本课时的学习目标、为了巩固学习成果、检测课堂学习效果、所以设计了这个环节。本环节包括练习和讲解两个环节、时间预设为练习10分钟、讲解8分钟。训练的题目为课本“想一想”、“做一做”中的问题。以上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每组抽查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完成。提前完成的学生由教师检查评价后、做课后作业、同时承担帮助组内学困生完成训练题的任务。待全班学生基本完成后、抽查3名以上学生到黑板上讲解。问题二有多种解题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一次函数、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之间的联系和作用、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学习评价

  教师对课堂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状态、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课堂学习综合评价。这一个环节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每个环节、都要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适时评价、对表现积极、学习自主的学生进行表扬、对稍差的学生提出改进的办法、促使他们进一步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励全体同学高效率地参与课堂学习、生成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有效地完成课时目标和任务。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 5

  一 、说教材

  1、 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基础上,用函数的观点对它们重新进行分析。这不是简单的复习回顾,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进行动态的分析,引导学生从整体中把握部分。其中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函数图象,逐步体会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2)感知不等式、函数、方程的不同作用与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自己根据题意列函数关系式,作出函数图象,并能把函数关系式或函数图象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联系起来, 通过自主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情感与态度目标:

  让学生唱主角,老师任导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探索数学奥秘的愿望,体验成功的喜悦。

  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函数图象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二、 说教法

  1、 学情分析

  我现在所带班级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学习新的知识需要较长的理解过程,加上这一学段的学生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过渡的时期,对事物的认知停留在单一知识点上。他们可能会画一次函数的图像、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但是很难将数与形结合起来,通过抽象归纳得出二者的内在联系。

  2、教学方法

  鉴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我将采用以启发探究式为主线、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1.学生自主探索交流,思考问题,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形成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体验学习的快乐,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技能 。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新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本节课我通过游戏引入。

  游戏规则:准备好写有各种有理数的卡片若干张,每人每次从中抽取一张,用卡片上的数字乘以2再减去4,最后结果大于零的得1分,等于零的不得分,小于零的扣1分。10次以后,计算每人的得分总和,得分最高者获胜。

  教师提问:

  你希望抽到写有哪些数字的卡片?你希望哪些卡片被对方抽走?

  在以上游戏中,若用x表示卡片上的数字,y表示计算的结果,你能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吗?

  设计游戏的目的有以下几点:

  (1)游戏的内容便于学生列出函数关系式y=2x-4;

  (2)通过游戏中得分、不得分、扣分规则的确定来建立函数与方程、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既有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巩固,又为本节课的引入创设条件。

  (二)探讨归纳,讲解新知

  (1) 解不等式 2x-4>0

  (2) 观察函数y=2x-4图象,当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值大于0?

  这一环节中,师生共同完成3个任务:教会学生看图、建立数形关系、归纳总结图像法解不等式的步骤。

  所以,首先让学生画出引例中函数y=2x-4的图像。从y=0入手,然后分组讨论图像上y>0和y<0的部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把图像上y>0的部分染色。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图像上y>0的部分也就是x轴上方的部分。相应地,y<0的部分也就是x轴下方的部分。最后让学生找出y>0时相应的x的.值。

  通过对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认识到解不等式2x-4>0也就是求函数y=2x-4图像上,当y>0时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从而建立数形关系。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利用函数图像求不等式解集的步骤,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1) 把一元一次不等式转化为ax+b>0或ax+b<0的形式;

  (2) 画出一次函数图象;

  (3) 一次函数值大于(或小于)0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实质上是一次函数图像上x轴上方的点(或下方的点)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三)应用新知

  例2的设计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图像法解不等式的一般步骤,这也就是教材上的方法1,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方法2有一定难度,本节课不再重点讨论。

  例2:用画函数图像的方法解不等式5x+4<2x+10。

  方法1:原不等式化为3x-6﹤0, 画出直线y=3x-6。可以看出,当x<2时这条直线上的点在x轴的下方,即这时y=3x-6<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2

  方法2:将原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看作两个一次函数,画出直线y=5x+4与直线y=2x+10。可以看出,它们的交点的横坐标为2。当x<2时,对于同一个x,直线y=5x+4在直线y=2x+10上相应点的下方。这时5x+4<2x+1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2。

  总结:以上两种方法其实都是把解不等式转化为比较直线上的点的位置的高低。

  从上面的两种解法可以看出,虽然用一次函数图象来解不等式未必简单,但从函数角度看问题,能发现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联系, 直观的看出怎样用图形来表示不等式的解。这种用函数观点认识问题的方法不是单纯解题,而是加强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用变化和对应的眼光分析问题,对于继续学习数学有着重要作用。

  (四)随堂练习

  1、自变量x的取值满足什么条件时,函数y=3x+8的值满足下列条件?

  (1)y=0; (2)y=-7;

  (3)y>0; (4)y<2.

  设计意图:本题学生很容易想到代值求解,为了突出数与形的结合,要求学生利用图像解决问题。

  2、利用函数图象解出x:

  (1)6x-4=3x-2; (2)6x-4<3x-2.

  设计意图:(1)与(2)形式上虽然只是等式与不等式的区别,但反应在图像上相应的x的取值范围却不同。

  (五)小结与作业

  1. 归纳反思

  2. 利用一次函数图像求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步骤

  作业布置

  必做题:习题14.3第3、4题

  选做题:已知y1=-x+3, y2=3x-4,求x取得何值时y1>y2?

  自我反思

  应用新知中的方法2是初三数学中的重要方法,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本节课没有详细讲。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对本节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广延伸,尝试与中招考试衔接。这节课涉及到利用函数图像求解集的问题,采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的课堂效果会更好。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 6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主要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的概念,并要求学生会用数轴确定解集。它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后续学习,也为下节和今后解决实际生产和生活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另外,整个学习过程中数轴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处处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思想,这种数学思想会一直影响着学生今后数学的学习。因此,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2、教学目标

  根据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终生学习为本的理念,依据本节课的教材以及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相关概念;会利用数轴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情况。

  (2)能力目标:通过利用数轴来寻求不等式组的解集、及探讨交流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根据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重点确定如下: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的含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由于不等式组的解集是组成它的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交集,一般地,当这个集合是由无限个实数构成时,不可能一一列举出来。而数轴上的点是与实数一一对应的,所以借助数轴就能直观地把不等式组的解集表示出来。因此,我确定难点和关键问题如下:

  难点: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含义,关键:利用数轴求不等式组中各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

  二、教法、学法和手段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识。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逻辑思维较弱,但是他们的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教师的“启发引导”,在学法上突出学生的“探索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同时为了加强教学的直观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新知探究

  活动一:由销售笔记本问题,引入课题

  我为学生准备笔记本,由学生扮演售货员,我扮演顾客,通过销售笔记本的活动来解决问题,从而得出一个不等式组。这就自然而然引出了课题。

  设计意图:从实例引入,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从类比的角度让学生说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活动二:由自主学习活动,引出概念

  我出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自学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教材内容,并尝试完成自学指导提出的问题。这时,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探索。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从而也就引出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定义。为了巩固新知,检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我先设计了一组判断题,以加深学生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概念的理解。接着,我又在数轴上展示了一组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并强调了“公共部分”的含义。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的同时,还可以体会到,让静止的数轴动起来,使学生对不等式组的解集理解的更深刻,突出了重难点。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时,关键是利用数轴,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得到发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二)总结规律,得出口诀

  一般: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情况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图示 口诀

  x>–1 x>2x>2大大取较大

  X< –1 x<2X<–1小小取较小

  x>–1

  x<2–1

  X<–1

  x>2无解

  大大小小解不了

  给出四个基本的不等式组,先让学生通过数轴确定解集,从直观上了解不等式组解集的基本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达到会说理解会运用。教师应注意口诀中的每一个大字与小字代表的是符号还是数?

  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借助数轴确定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

  2、你发现了不等式组的解集有什么规律吗?在这个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数轴求解集,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交流、讨论、探究,共同解决问题,总结规律。此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口诀: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助数轴直观地掌握这四种有代表类型的解集,突出“公共部分”的探讨,从而加深学生对不等式组解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区分出这四种不同的情况、理解口诀后,以后做题中,能否结合数轴更快更准地找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口诀的使用对难点突破起了有效的作用。

  (三)反馈交流,巩固新知

  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我设计了两个选择题......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

  (四)学以致用,一试身手

  解不等式组

  给学生安排了这个基本的不等式组,教学中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学生与同伴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遇到的问题,规范解题过程。

  设计意图:我设计这个例题,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般步骤,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不等式组的解集以及以及解不等式组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数轴的直观表示有助于准确的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五)归纳小结,整体感知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出本节课自己的体会、收获;最后教师补充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为学生创造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再次巩固了数轴来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突出了重点!又从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关注学生对课堂的整体感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收获的喜悦。

  四、板书设计

  左中右三部分:

  左(一)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利用数轴,找公共部分。

  中(二)1、四种结果

  2、口诀内容:大大取较大 小小取较小 大小小大中间找 大大小小解不了

  3、做题过程、注意事项

  右(三) 实际应用;由“相等关系”到“不等关系”

  五、设计说明

  新课标明确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 7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是苏科版八下第七章第七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在初中数学学习阶段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并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及在解决问题时的不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的意识及数形结合的解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中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是重点,灵活使用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课的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

  教法: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八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目标教学的要求,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法;让学生以观察实例为基础,用归纳的方法形成概念,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观察、发现、探究的过程,再现知识的“发生”和“发现”及“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状结构,使知识能相互交融,培养学生触类旁通的能力。

  学法:建构主义教学构想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学习。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 、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

  ⑴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对学生的自由讨论加以指导,引导学生如何研究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共同揭示“等与不等”这对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等与不等的辨证关系。

  (2)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是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

  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

  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 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弹簧挂物问题”导入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在本问题中使学生感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

  2、导疑: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

  3、导研:讲解例题。……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题中:引导学生围挠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的内在联系展开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4、导练:课后练习 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导评: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 8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其解法。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和不等式的性质,所以,本节课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另外,本节课为后续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奠定基础。

  不等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它与数、式、方程、函数甚至几何图形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几乎渗透到初中数学的每一部分。所以,本节课在数学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本学段的学生逐渐掌握抽象概念和复杂的概念系统,能作科学定义,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

  本阶段的学生类比推理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在生活中已经遇到过很多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具体的事例,所以在生活上面有了很多的经验基础。为本节课的顺利开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一元一次不等式,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总结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一元一次不等式步骤的过程,提高归纳能力,并学会类比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数学建模,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够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二)教学难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五、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讲授法、讨论法。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交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这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所以我采用的学法是练习法、自主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采用复习旧知的导入方法。我会让学生回忆不等式的概念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明确指出今天学习的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

  这样的设计既可以考查学生对之前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够为今天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打下基础。而且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能够快速地进入主题。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新知探索环节,首先我请学生类比不等式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给一元一次不等式下定义。

  能够总结出: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接下来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不等式x-7>26如何解决的,通过学生回忆总结可以得到:通过“不等式的两边都加7,不等号的方向不变”而得到的。

  接下来提问学生有没有更加简便的方法解不等式?让学生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进行解题。可以得到相当于可以用“移项”,来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强调每一个步骤,在第二题最后一步,强调当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解完不等式,先让学生回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并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总结一下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是什么?

  从而我们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要根据等式的性质,将方程逐步化为x=a的形式;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则要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不等式逐步化为xa的形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在本环节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保持高度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以愉悦的心情,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

  (三)课堂练习

  第三个环节是课堂练习环节,出示问题,解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数集:5x+15>4x-1。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的理解。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小结作业

  最后一个环节为小结作业环节,关于课堂小结,我打算让学生自己来总结今天的收获。

  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让我在第一时间得到学习反馈,及时加以疏导。

  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 9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教材来自华东师大出版社七年级下册,本册共有五个单元,我说课的内容选自第八章,本章内容包括认识不等式、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等知识点。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式及其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等的基础后进行的,学习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之后为以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及进一步学习不等式打下了基础,本节教学内容属于新授课,授课时数为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认知发展上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其特点是抽向逻辑思维占主导。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能熟练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且能将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的形式,有一定的数学化能力。但学生将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会产生一定的困惑。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思维特点,依据课标要求,我设计的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理解“解集”的概念。会利用数轴解较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利用数轴来寻求不等式组的解集,及探讨交流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三)情感态度: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形成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习惯,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概念,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等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

  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数轴准确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依据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在讲解方法的基础上,辅之以引导发现法,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再借助多媒体技术。

  学法:注重学生学法指导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趋势。首先要注重学生学习情趣的培养,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研讨式学习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和归纳。

  五、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温故而知新,新知识的学习要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所以在讲解新课之前,我将用几分钟的时间以提问的方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心理准备。

  复习引入:不等式1—2x<6的所有负整数解。考察学生对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从字面上来推断一下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并由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引入课题。

  (二)教授新课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主要环节,我将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这个环节。列举教材中的问题:用每分钟可抽30吨水的抽水机来抽污水管道里积存的污水,估计积存的`污水不少于1200吨且不超过1500吨,那么大约多少时间能将污水抽完?

  通过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先把问题中有关的数量用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出来,即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使问题变得简洁,更具一般性。通过例题分析了解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也让学生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有关概念来类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概念。在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概念的同时,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找出不等式组的解集。

  (三)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练习使数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形成一定技能的有效方法。通过课堂练习,既能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又能巩固新知。因此,在这个环节,我设计师生互动等方式进行课堂练习,以便巩固和应用新知,从而达到掌握新知的目的。(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学上的遗忘规律)

  (四)布置作业

  作业是对学生这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也是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如何的平台,作为教学后测评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不可缺少的一环。教材上的课后习题是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学习情况,依据课标要求,精心设计的,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强化知识技能。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设计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本课的思路,提高学习效果。我将板书分为三个部分:左:知识回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教材中的例题分析;中:课堂习题练习;右:归纳总结,注意事项。

  七、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涉及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体验过程,获取知识,提高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内容的设计和构型,我的说课完毕,谢谢给位评委老师!

  2

  一、教材分析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初中数学中不等式章节的基础内容,它承接了之前学习的代数式、方程等知识,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不等式、不等式组以及函数等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节课旨在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掌握其表示方法,并能初步解决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问题。

  二、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能够理解和解决简单的代数方程问题。然而,不等式作为一种新的数学工具,其概念、性质及解法对学生来说仍是全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类比、迁移等方法,逐步构建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认知体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掌握其一般形式;学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能力;通过解不等式的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表示方法及简单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模型,以及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总结提升—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理解;通过总结提升,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通过巩固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以生活中常见的购物打折、速度比较等实例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这些“比...更...”或“不超过...”的关系,从而引出不等式的概念。

  2、新知探究:

  定义讲解:明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例题示范:通过具体例题,展示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并演示解不等式的步骤。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决类似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特点、解法及注意事项,强调不等式解集的概念。

  3、巩固练习: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包括基础题、提高题和拓展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4、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模型时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和指导。同时,应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 10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对《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设计思路。我的说课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七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

  《一元一次不等式》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概念、性质及解法,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不等式、不等式组以及函数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旨在通过具体情境引入不等式,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意义,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能初步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能够熟练解一元一次方程。但不等式作为一种新的数学工具,其表示方法、解法思路与方程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学生可能会遇到理解上的障碍。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参差不齐,需要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包括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基本步骤。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

  教学难点:理解不等式的'性质,特别是解不等式时不等号方向的变化规律。

  五、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不等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索不等式的解法。

  合作学习法: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理解,共同解决问题。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PPT、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不等式的解法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如购物预算、成绩比较等),引出不等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知讲授:

  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与一元一次方程进行对比。

  介绍不等式的性质,特别是解不等式时不等号方向的变化规律。

  示范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强调解题步骤和注意事项。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3、合作交流:

  组织小组讨论,分享解题经验,解决共性问题。

  4、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不等式的应用价值,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引入、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不等式性质和解法时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个别辅导和练习。同时,应进一步拓展不等式的应用场景,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相关文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08-16

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反思01-15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反思08-21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它的解法08-16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说课稿08-24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反思01-16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反思04-18

数学教案-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08-17

认识不等式说课稿08-13

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