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资料大全>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8-22 22:10:2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说课稿8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寓言故事,内容简单,语言浅白易懂。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了乌鸦嘴里叼着的一片肉。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狐狸骗肉的过程,形象地告诉我们爱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课文共八个自然段。前三段讲狐狸和乌鸦是邻居,乌鸦为孩子们找到一片肉,狐狸看见了想吃乌鸦叼着的那片肉。第四至八段讲狐狸是怎样用花言巧语骗到那片肉的经过,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明白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我认为:同学们在上课前就能读懂课文,知道课文讲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走了乌鸦嘴里的肉。学生读了两遍课文后就能理解: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是因为它爱听好话。可见,教学的重难点很容易被学生突破。既然学生自己能读懂课文,于是我就以“发展与创新教育”的课题精神为指导,大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和自演,探索在小课堂的教学中间如何拓展中课堂。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我参照教材的意见设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就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和朗读狐狸对乌鸦三次说的话。

  2.理解课文的寓意。明白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

  3.学会掌握8个生字的音、形、义。

  三、教学思路:

  首先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课文和教师的范读,初知课文大意,并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认读生字,识记字形,抽读词卡。然后从整体入手,提出问题,以问促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接着部分深究,通过提问,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最后回归整体,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明白课文所含的道理。整个教学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导”,重在抓住重点词句段,以问促读,以读促说,以说助读,以此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教具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狐狸和乌鸦的头饰。

  五、教法学法设计:

  1、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我以此为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把小课堂、中课堂和大课堂三者有机整合,设计出“目标——暗示 ——实践”的课本剧教学模式。做到让学生在趣味课堂中自主地学习,在趣味课堂中合作交流,在趣味课堂中进行探究学习。这正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2、注意以读为主的训练主线,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因此,以读为主是本教学设计所体现的又一要点。坚持以“读”为主线,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思考,并在小组交流、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情地去学习朗读、默读,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语感,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

  七、教学过程:

  此课教学需要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自读自悟课文内容;第二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自编自演课本剧。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题激趣。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然后再辅以多媒体课件,老师用富有感情的语气讲述故事(课文内容)。

  听完故事后,问:你听懂了些什么?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设计意图:故事和直观、形象的课件演示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识规律,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展开创造了鲜活的空间,将学生自然地带入了学习情境,课伊始,趣已生。同时,从学生的自由质疑中得到了信息的反馈,便于适时调整已定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宗旨。)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不通、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喜欢的地方要带上自己的情感,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设计意图:自主化的读书方式,照顾了不同阅读发展水平的学生的学习要求。)

  2、了解初读效果。通过认读生字卡片和指名读、师生评读、集体诵读等多种形式了解自读效果。(教学提示:这一环节中,主要在于能使学生将生字读得准确,将课文读得通顺,重点放在师生共同评读上,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感。)

  (三)、研读重点,探究感悟。

  (教学提示:本环节,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以狐狸说的三次话为线索,抓住狐狸和乌鸦的神态、语言、动作的词,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逐步去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悟出喜欢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1、学生自由读4至8自然段并划出狐狸说的话。

  2、指名一个学生当“狐狸”,把三句话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狐狸这样说,能得到乌鸦口中的肉吗?”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却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学生在这一问题的驱动下,自然会去仔细琢磨狐狸说三句话时的不同心理,从而将学习活动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3、研读第一句话。

  多媒体打出:“您好,亲爱的乌鸦!”

  ⑴读——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读。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帮助理解:

  a.应该怎样读狐狸的话?找出书上的提示。

  b.狐狸想了想,究竟想了些什么?又为什么要笑着说?

  (教学提示一: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狐狸的动作、神态来探究其心理;教学提示二:引导学生能读出语味,读出狐狸在问候时尊敬而又假惺惺的语气,读出狐狸“馋得直流口水”的味道。)

  ⑵想——乌鸦有什么反应?为什么不做声,它可能怎么想?

  4、研读第二句话。

  多媒体打出:“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

  ⑴读——让学生自己先小声读读,看看怎样读效果比较好。

说课稿 篇2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的第四课《观察、描述矿物(一)》。在这一课里,学生们将要学习几种观察和描述矿物的新方法,而这些方法的学习需要依托学生的原有经验。因此,我就围绕“引导学生依托原有经验,学习新的观察方法”这一主题来说说这一课。

  一、说教材与学情

  《岩石和矿物》单元分2个学习专题——岩石专题和矿物专题,《观察、描述矿物(一)》一课属于矿物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岩石专题以后,知道了“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知识基础上开始学习的,是矿物专题的起始课。在本节课中要学习的几种观察方法,是学生开展矿物探究活动的必要技能。

  《观察、描述矿物(一)》一课教材安排了两部分活动内容,

  第一部分是观察、描述矿物的颜色和条痕。

  观察和描述矿物的颜色比较简单,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充分的观察经验,对于矿物颜色的观察和描述应该已经驾轻就熟。所以,这部分活动的重点应落在观察和描述矿物的条痕上。对学生来说,“条痕”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一个容易混的概念。它是指矿物粉末的颜色,不是指矿物的纹理。教材中是这样说的:“把矿物放在白色瓷板上摩擦,瓷板上留下的痕迹就是矿物的条痕。”瓷板上留下的痕迹指的就是矿物留在瓷板上的粉末,而不是瓷板上的划痕,这一点在教学中也需要强调。同样,条痕的观察方法也是新的,需要在瓷板上摩擦后,再观察粉末的颜色。学习这种观察矿物的新方法,需要依托学生观察颜色的已有经验。

  第二部分是观察矿物的软硬。

  观察矿物的软硬,教材介绍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几种矿物之间的相互刻画,比较几种矿物之间的相对硬度。这种方法,学生在三年级比较材料硬度时已经学过,是学生的原有经验。第二种方法,是用指甲、铜钥匙和小刀刻画矿物,看矿物是否留下划痕,来判断矿物的绝对硬度。科学家将矿物的硬度分为10个等级,而教材安排时,考虑到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将10个等级简化为4个,即“软、较软、较硬、硬”。两种方法有联系,又有区别。相同点是都通过刻画矿物的表面来比较判断矿物的软硬;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矿物间的比较,获得的是相对的硬度,第二种方法是与硬度标准的比较,获得的是硬度等级。从“相互刻画”到“测试硬度等级”,使把测试的方法从学生的经验入手,然后引导到科学方法上来。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一种方法是学习第二种方法的基础,第二种方法是第一种方法的拓展和提升。因此,学习和运用第二种方法是第二部分内容的重点。

  二、说目标与重、难点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概念目标

  颜色、条痕、软硬是矿物的重要特点,也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

  在识别矿物时,矿物的条痕比矿物的颜色更可靠。

  2.过程与方法

  依托原有经验,学习观察和描述矿物条痕及软硬的新方法。

  尝试用新的方法来判断矿物的条痕和软硬。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到掌握好的方法,可以使科学研究更加准确可靠。

  在这些教学目标中,“依托原有经验,学习观察和描述矿物条痕及软硬的新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认识“在识别矿物时,矿物的条痕比矿物的颜色更可靠。”以及明确“测试硬度等级”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的研究问题

  由复习“岩石的组成”,引出矿物。进而通过教师质疑:“对于矿物,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和描述呢?”引起学生对观察和描述矿物的方法进行讨论。

  教师随机概括:可以从矿物的颜色、条痕、硬度、透明度、光泽及形状这几方面来观察和描述。我们将在这节课里学习几种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二)观察和描述矿物的颜色和条痕

  教师出示铁黑色的赤铁矿,让学生观察颜色;再在瓷板上摩擦,观察条痕颜色。教师讲解什么是条痕。

  在学生理解条痕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观察3种矿物的颜色和条痕。

  通过分析观察记录,总结出颜色和条痕的颜色有的矿物相同有的矿物不同。再比较研究矿物颜色和条痕的方法的异同,进而提出:遇到矿物颜色和条痕不同色时,哪个更可信?为什么?

  (三)测试矿物的软硬

  首先复习三年级学过的比较材料硬度的方法,分小组让学生比较“石英、长石、云母”的软硬。

  介绍“硬度等级”及测试方法,分小组让学生测试“石英、长石、云母”的硬度。

  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和优缺点,指出确定硬度标准的重要性。

  (四)总结与拓展,激起课外探究的兴趣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观察和描述矿物的颜色、条痕和硬度的方法。你知道矿物中硬度最高的是什么?最软的又是什么?你身边的矿物,他们的颜色、条痕和硬度又是怎样的呢?

  四、说主题体现

  我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引导学生依托原有经验,学习新的观察方法”的主题。我认为,帮助学生依托原有经验学习新的观察方法,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新的观察方法的学习要建立在学生的原有经验基础上。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条痕的观察与颜色的观察紧密结合,两种硬度的比较方法前后联系。新方法的学习都是在充分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联系比较,建构新的观察方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习的新方法要及时进行操练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技术方法的学习决不是纸上谈兵可以实现的,及时操练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在本课中,每一种新方法学习后,我马上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观察实践。在分组实验中,既让学生熟练掌握观察矿物条痕和硬度的方法,又对新方法有了深入的理解。通过及时的分组实验,使教学重点突出并且落实。

  (三)要引导学生进行新、旧方法的比较。

  新技术的掌握需要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方法间的反复、双向作用,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比较研究矿物颜色和条痕的方法的异同”,“比较两种测试硬度方法的异同和优缺点”。使学生对新、旧观察方法的区别和联系,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弄清了学习新的观察方法的意义,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补充说明:苏善根的说课在余姚市科学说课比赛获第一名。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简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苏教版语文第六册最后一课《剪枝的学问》。 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到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蔚籍,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二、设计理念和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设计时我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从情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本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知的深度。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悟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影响和改变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学中教师通过文字信息“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等让学生从材料中去接收、挖掘、内化,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出文字的含义,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意境。为此,我制定了如下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悟,基本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多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能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三、设计特色: 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四、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意图 文本是语言的载体,是孩子情感体验的途径,研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本质任务。在朗读、理解文质兼美的文本的时候,才能体会人物情感,感受文本所要表达的人文内涵。根据这个理念,我对第二课时学文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一)走进文本,感受人文内涵

  1、复习导入,探究学文 课文中的“我”三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谁能告诉我小作者三次走进桃园都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后板书:冬剪枝春开花夏结桃这个环节设计巩固了课文内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按照学生的意愿来学习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孩子们带着“对这三次进桃园哪一次最感兴趣,就去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最感兴趣?”这个问题去读书,实实在在的给足时间,让他们读准、读通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接着让孩子挑自己喜欢的一次互相交流,多媒体展示了“红云片片的桃园”,并且我要求学生用“我喜欢第———次去桃园,因为———”的句式来交流,旨在培养学生说完整通顺的话。 教师的激趣方法越高超,教学效果就会越好,通过启发引导学生既感到老师的问题简单,又感到新鲜有趣,这一环节巧妙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的氛围,这样一方法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为师生互动、为下一步的朗读作好了铺垫。

  2、读读说说三进桃园,语言实践 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我利用媒体依次出示三次去桃园看到的情景,让孩子自读,不仅再次清晰了文路,而且使文章前后呼应,依次展开,有机地拓宽知识面。通过学生练读、指名读,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点评。指导读好“我”的话:“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为孩子搭建一个展示朗读的舞台,给孩子创设一个发挥潜在智能的机会。

  3、挖掘资源,丰富积累 在课文中有几处知识点,我也一一挖掘。在品读语言文字时,我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剪枝?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让学生明白简单的科学道理),剪掉的是粗壮的而且不结果实的枝条。这些知识点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 “语文是读出来的。”这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同时读、思、议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读书中达到目标。 指导读好王大伯的话,这里关注弱势群体:我要找那个这堂课没举过手的学生回答。难道只要是粗壮的枝条就都要剪掉吗?从王大伯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生再读课文全班交流。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呢?合作学习,生生、师生互动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新理念。本环节给学生提供合作体验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共享成果。 我接着提问:听了王大伯的话,我将信将疑,我相信什么?怀疑什么?他凭什么就相信呢?教师的追问使得学生再次联系文本。 王大伯说的话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必须要验证验证就一起走进夏季桃园。自由读课文思考:王大伯的桃园变成什么样了?当小作者看到这一切是又惊又喜,他为什么会吃惊呢?

  4、感情朗读,整体回归 在学生了解小作者三个季节都在关注着王大伯的桃园,从冬季的疑惑,春季的盼望到夏季的.又惊又喜终于相信了王大伯的话以后,请学生把课文从头到尾读一读,再次感受。 通读了课文,听了王大伯的话,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的,想做的都可以谈。我设计这一环节,意在升华情感,使学生内心感悟得到深层次的内化,真正做到“课已毕,趣犹存”。

  5、总结升华 生活中有很多的学问,我希望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处处留心生活,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善于思考的头脑去探索,你一定能成为生活中有学问的人。这一环节告诉学生从社会生活中学语文,树立大语文观,鼓励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拓展延伸,升华情感体验

  1、内容延伸,探求知识 文本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有限的,作为语文课程的实践者和操作者,我们不仅要“重文本”,而且要“超文本”。 读完全文,我让学生思考我从王大伯话里悟出了什么道理?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联系自身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道理,这样操作旨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多”不一定比“少”好,是对他们课内知识的延伸,也是为了满足孩子无限的求知欲,更好地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2、作业拓展,实践体验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用多媒体出示作业内容:联系实际说说“减少”是为了“增加”这个道理。 在开放的、自主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想北平》。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几方面来展开我本次说课。

  一、教学理念(首先是我的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当的是指导者、帮助者和探路者的角色,并且强调师生间的协作与对话。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彻这一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表个人观点。

  二、教材分析

  《想北平》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是 “漂泊的旅人”板块中第一篇课文。本专题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家园的文本对这一人文母题进行梳理,第一板块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

  本文是老舍在特殊时期的散文作品,写出了对故乡的思念,渲染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时对故乡的牵挂,集中而典型的体现了人与故乡的关系和人对故乡的特殊情感。

  三、学情分析

  1、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但是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点拨和引导。

  2、老舍的作品如《骆驼祥子》、《茶馆》等早已为学生熟知,但是老舍的散文平时学生接触不多,所以学生会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3、高一的学生大部分已经住校,对“离家、故乡”已经有了切身的体会,易于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我制定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掌握本文“以情驭景”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与小组合作,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家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增强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思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如下两方面确定为我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一是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学习“以情驭景”和对比手法。

  二是感受作家对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增强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六、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学方法:诵读法、情景法、提问法和研讨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自主探究法和悬念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我将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本文教学)

  七、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导入新课。

  “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情是故乡真,人是故乡亲。思乡念亲的情感亘古不变、历久弥深。尤其是身在异乡他国,这种思念更是刻苦铭心,销魂蚀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的情感世界,感受《想北平》的灵魂悸动。”

  然后我将用ppt介绍老舍的生平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接下来我将运用“整体感知——咀嚼鉴赏——拓展延伸”的“三板块教学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体会本文的情感。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设疑讨论,咀嚼鉴赏。

  学生在上述过程中已经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接下来我将结合学法指导,紧扣问题展开,让学生小组朗读并讨论以下问题:

  ①作者第一小节的中心句是什么?

  明确: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板书)

  ②作者第二、三段一开始就讲:“可是,我真爱北平”,可是这两段都写道“我说不出”(板书),作者写提到母亲的作用是什么?写作手法是什么?(板书)

  明确:通过类比手法,把对北平的爱比成是对母亲的爱。用一个词归纳:(板书:孩子对母亲的'爱)

  ③第四、五两段作者写了哪些城市?为什么要写这些城市?(板书)那个城市最好?(板书)用了什么手法?明确: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主观色彩较重。(板书:以情驭景)

  ④六、七两段作者写了哪些事物?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北平的美好?(板书)

  ⑤最后一段,写到:“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作者是如何表达出这种“落泪”的爱的?(板书:直抒胸臆)

  (三)拓展延伸,化虚为实。

  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写篇散文。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 ,而写作时最好的研习,只有通过不断的进行语言实践,才能对文本的精微之处有独到的体验,才能真正把握文本,达到自由的境界。)

  最后,就是我本堂课的收束。

  乡情是一杯略带苦味的“乡色酒”,让你忍不住呷啜又不能痛饮。久在异乡,身在旅途之人常常为一句熟悉的家乡话,一阵扑鼻的红枣粥的香气,一抹长满了乡思的老槐树催得潸然泪下。让我们深情的朗读课文,再次感受这人类共有的情感——对故乡的依恋。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____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第八册中第4篇课文《真情对印》活动二对称剪纸。下面我将着重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对这节课活动二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剪纸是儿童最为喜好的手工活动。依托儿童之所好,以“节庆窗花”的营造为题材内容,开展适合其发展条件需求的纸工学习活动,是本课确定的学习任务。学生运用折、设计、剪、的方法,将正方形的彩色小纸折剪出一个个漂亮的窗花。学习内容结合手工与平面造型的表现特点,具有比较简单的综合趋向。学习活动的展开应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欲望和表现热情。通过富有创意的情境设置,帮助学生进入角色表现,做到充分发挥自主精神、体现个性特点,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由于学习材料满足了儿童的欲求,抓住兴趣点便能产生刺激兴奋的作用,学生的操作表现在普遍情况下呈现积极状态。折剪作为一种方法,学习难度不高。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在美术课堂上,除了掌握基本知识技法,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创作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学习剪对称纹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的工作习惯,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创造思维。

  四、教学重难点

  我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新课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对剪出美观、漂亮的对称纹样的教学。

  2、操作过程中的耐心、准确和细致。

  五、教法

  这是一堂手工制作课,我决定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谈话法:师生通过谈话、交流,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让学生了解折剪的基本知识、技能。

  2、演示法:这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最能体现手工美术制作课的基本特点。老师通过亲手操作演示给学生看整个过程,让学生对剪纸的方法步骤易于学习掌握,以便指导学生自己的亲手操作。

  3、启发引导法:知识的传授,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引导,教师不能全权代劳,应根据实际情况启发学生善于动脑动手,创造性地制作新颖独特的剪纸图案。

  4、师生互动指导法: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与学生打成一片,发扬人性化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积极组织者、指导者。

  六、学法

  所谓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紧密结合的,有了恰当的教学方法,还需要让学生有恰当而积极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有目的的消化掉老师传授的知识,才能真正学有所成,发挥出“教学相长”的功效。我认为,小学美术中的手工制作课,学生应该运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学习方法,于是我采用了:

  1、操作练习法:工手工,就是要让学生动手工作,动手练习,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即学到了知识,又体念到了动手制作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形象思维及艺术创作能力,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

  2、讨论法:识学习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相互探讨解决,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特性;其中,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组织与指导。

  3、观摩法:工制作课,离不开学生的观察。学生在学习制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只要放开视野相互观摩,看一看老师或同学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取长补短,以利于提高自己的制作水平。

  4、展示法: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心里面自有一种自豪感、成就感;同时又相互比较,学习人家的长处,达到共同学习提高的目的。

  七、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揭示课题

  1、每当办喜事和过盛大即日时,同学们往往看到窗户上贴有剪纸窗花,还记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吗?(欣赏窗花实物)。

  2、揭示课题:真情对印(活动二):对称剪纸

  (二)、掌握规律和方法

  1、剪纸欣赏。(欣赏多媒体中的剪纸)

  2、欣赏中理解对称纹样:学生进一步欣赏对称剪纸纹样,理解对称纹样的含义。

  对称纹样:相同的纹样,围绕中心向四面重复展现,或在中心线两侧出现相同的纹样。(多媒体展示对称含义)

  学生举出一些对称的事物。大家想不想学习怎样剪对称的图案呢?

  3、领会制作步骤和方法(先观看多媒体的示范,教师再示范,然后让学生总结出剪对称纹样的步骤):(1) 折:有两面对称、三面对称、四面对称、五面对称四种折法。(按照多媒体上的示范)(2)设计纹样。(3) 剪。(4) 展开。

  4、纠正四种错误的剪法(多媒体展示)

  (三)、作业布置

  根据老师教的方法步骤,利用教的几种折法剪二到四个对称纹样。

  (四)、自主表现(多媒体打出“折剪诀窍”的字幕)

  学生自行设计、制作对称纹样。教师巡视、辅导学生操作:

  1、启发、指导学生至少熟练掌握两种折法。

  2、指导学生剪的时候要耐心、准确和细致。

  (五)、评价拓展

  1、作业展示、讲评。

  2、对称游戏:(学生在多媒体上操作比赛)(1)智力拼图。

  (2)真情派对。

  (3)开心找字

  八、板书设计

  4、真情对印——对称纹样

  制作步骤、方法:(1)折:有两面对称、三面对称、四面对称、五面对称

  (2)设计纹样。

  (3)剪。

  (4)展开。

  在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当一个引导者,让学生尽量的手、眼、脑都活跃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任。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调动了主体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

  以上便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节是人教版选修教材《文章写作与修改》

  第三章《认识的深化与成篇》

  第三节《培养创新意识》

  本节是认识深化的最高表现形式,设置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写出真正具有个性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文章。

  2、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明确创新的内涵,了解写作上创新的途径。

  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会创新思维方法,从而写出有新意的文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协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使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出个性化作文。

  3、教学重、难点:

  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二、学情分析

  学生作文中在的模式化问题很严重,没有真情实感,缺乏创新意识,不说自己的心里话,不会思考,形成千人一面的思路和价值观。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需把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活其写作思维,让其充分思考教师提供的例子,充分放飞思维的翅膀,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基于此,我将教法定为:

  1、典例剖析法。通过具体例文的剖析,及教师对学生的点拨,让学生体会写作上创新的途径。

  2、讲练结合法。通过具体写作任务的设置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创新的思路与方法,从而让学生在具体问题中,自主地获取知识。

  学法分析:

  古希腊人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只要被点燃的火把。”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既是学生多种智能的综合,又是学生心灵的展示和个性的表现。

  所以我采用了学法:

  1、讨论探究法。

  2、实践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热热身

  练练手

  闯闯关

  (一)、热热身

  我将以一个故事导入新课,并且将这个故事贯穿全篇。

  故事开始:

  右手行善不必让左手知道

  一位德国老人家住农村,二战时期,一位身穿风衣、头戴礼帽、手提皮箱的男人在他院子的栅栏外徘徊。老人观察了很久,上前说:“先生,您是否愿意帮我把栅栏里的这堆木头扛到那边角落里去?我老了,扛不动了。”

  男人眼睛一亮,连声答应“好!好!”于是脱去风衣,摘下礼帽,很卖劲地把木头扛过去,摆放得整整齐齐。主人邀请满头大汗的客人共进晚餐,客人心情愉快地吃完晚饭,踏上旅程。二战期间城里逃难的人很多,老人的那堆木头被无数次地从院子的两头来回扛过,而每搬一次,就会有一位客人与他共进晚餐。其实那堆木头根本不需要搬动。

  教师追问:听完这个故事,请谈谈你的感受。你认为这位老人仁慈吗?为什么?

  预设:学生在肯定老人仁慈的同时,会进一步想到,一般人的观点是要有善言善行,助人为乐,而此文则提出新观点,助人时应顾及对方心理,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当一个人有能力帮助他人时,却小心地把自身的优越掩藏起来,给受助者创造一个机会,从而使他觉得自己受助是因为自己付出而得到的补偿,这同样是仁慈的。这个新观点的提出,是缘于作者没有从一般思路出发,而是另辟蹊径,寻找到关于行善的补充性空间——保持受助者的尊严。引出

  总结一:创新意识第一招开拓思路,善于寻找补充性空间。

  此环节用故事告诉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持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至此,知识和能力目标“明确创新的内涵”完成。

  (二)、练练手

  故事接龙:假如你是那位受助者,此时你心存怎样的感想,请以受助者的口吻写一段话。

  预设:学生一定会从受助者的角度复述这个故事,然后再表达对老人或感激、或感动之情,此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复述部分,与原稿相比,引出

  总结二:创新意识第二招变换视角。

  (三)、闯闯关

  故事再接龙:二战结束了,这位受助的逃难者再也不用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了,此时,他想起了那位仁慈的老人,由于山水相隔,他想写一封信给老人。

  请你完成书信。

  预设:学生在写信的过程中自然会注意到文体的要求,自觉主动地完成形式的创新,引出

  总结三:创新意识第三招寻求新形式。

  设置意图:通过故事接龙,在讲练结合中让学生明确写作创新的具体途径,完成了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归纳的思维过程,将新知转化为能力。由于使用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们在任务完成的同时进行了理论的归纳与总结,至此,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创新思维方法,从而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完成。

  (四)当堂检验

  材料:据《桐城县志略》和姚永朴先生《旧闻随笔》记载,清朝大学士张英桐城相府与姓吴的邻居之间有一空地,吴家修房砌墙越过了中界,张的家人写信报告,本来想请在朝廷做大官的张英出来制止。谁知,张英批诗一首寄归:“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深感愧疚,立让三尺;吴家被张家之举所感动,也退让了三尺。“六尺巷 ”由此得名,成为一段千古佳话。

  要求:运用本课学到的方法,写作一篇创新小作文。

  预设:经过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消化,学生很容易想到以邻居吴家老爷的口吻给家里写一封信这样一种全新的视角及创新的形式来接龙故事。另外,由于这则材料的立意指向有很多,学生有可能避开第一立意包容,转而开拓思路,得出谦让、律己等等更为深刻的立意。如果能出现这样的课堂效果,这节课就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学生们在热烈的讨论当中完成了创新方法的认知和梳理,并辅之以写作实践,至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实现。。

  五、评价分析

  本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了三个有高度差的思维层级,其一是了解创新意识的内涵;其二是学习创新的方法,其三是利用创新意识成文。整个过程设计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难点,从例文的分析出发,切实地做到让学生自己找方法,并将此方法很好地应用到实际操作中。由于这些知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他们就会因自己发现所感到愉快和成就欲的满足而使学习具有强大的动力,所得知识也会深刻而不易遗忘。并能广泛应用于实际,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能主动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本节课的说课到此结束,请专家和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7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文言文《伯牙绝弦》。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设计理念和教学过程等六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篇文言文,安排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同时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以及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说学情介绍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读好文章却是一大难题。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为: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为: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说设计理念

  本节语文课会遵循语文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加强学法目标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充分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满语文味道的课堂中品味语言,在理解感悟中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说教学方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五、说学习方法

  采用"自读自悟", "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六、说课前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伯牙、子期的背景资料。

  七、说教学流程

  一读:字正腔圆明大意

  1、读题,解"绝弦"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佳的驱动力。上课伊始,我创设以下的情景,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意愿。有这么一个故事,它流传千古,令人荡气回肠,因为它记载了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友情。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老师写课题,强调"弦"的读音写法;点人读课题,相机评价)。

  2、试读,教"学法"

  学生试读后,我采访学生初读文言文的感受,学生读起来仍感觉比较吃力。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于是我引导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给学生阅读的策略,采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读来学习这篇文言文。

  3、疏通,明"大意"

  我遵循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准则。指名读通课文后,学生就会发现有些地方的断句很明显错误了。然后学生对照着注释,看看读懂了什么?让孩子们带着这些方法默读课文批注,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期间对一些特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重点引导。孩子在阅读交流中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大意。我用课件帮助学生画好断句,引导和帮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从而解决了读的难点。有了方法,难学的文言文就变得易学了,孩子对学好文言文也就有了信心。

  二读:抑扬顿挫品情味

  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语文味道的,本节语文课我主要通过换位思考,初悟知音;研磨文字,品味知音;放飞想象,深悟知音等活动突破教学重难点。

  1、换位思考,初悟知音

  因为故事离我们很远,小学生要学生体会当中的知音情谊实属不易。根据学情,在讲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会怎么赞叹呢?引导学生将想象的内容在全班交流,使学生仿若置立其中,感受知音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读相关的句子,声情并茂地描述:真是知伯牙者,钟子期也,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思,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换位思考的同时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2、研磨文字,品味知音

  一堂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于是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出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关系,并让他们交流收集到关于伯牙和子期的背景资料,接着问:你从哪里知道他们就是知音呢?请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后,我顺势引导学生品味"善"、"所念"、"必得"等词语的意思和在文中体现知音的精妙之处,学生通过品味字词,结合文章背景资料,从而品到伯牙,子期之间的心灵相通。

  3、放飞想象, 深悟知音

  接着,我适时地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呀?伯牙是个出名的琴师,他鼓琴肯定不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有可能志在什么呀?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子期会曰:善哉,( )兮若( )。学生练习用文中的句式说句子,从感性上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此时教师小结: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这就是朋友间的心灵相通。我继续引导:那么多人懂音乐,伯牙为什么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呢?当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你能体会到他的心情吗?当时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什么呀?他一定在心中无数次呼唤,他呼唤什么?终于,伯牙遇到了知音钟子期,伯牙又是一种怎么的心情?他一定会对伯牙说什么呀?这一系列的问题深化了学生对知音的理解。最后我说:知音欢聚你想那会是个怎样的场面呢?用咱们的声音来表现知音欢聚的融洽和欢乐吧!接着学生在轻快的音乐声中读书。这样,学生在听音乐想象和一系列的思考研读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从中体悟到了知音可遇而不可求,为突破课文教学难点"伯牙为何绝弦?"铺下了情感的基础。期间,我也利用句式善哉…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有意地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回味绝弦,拓展延伸

  音乐的熏陶感染对小学生的情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当学生还沉浸在知音欢聚的愉快气氛中时,我配乐动情地描述: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了知音,之后的离别又那么难舍,两人相约在第二年中秋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染病死的消息。学生读课文最后一个句子。我顺势引导:如果你就是俞伯牙,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什么?做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我说:伯牙悲痛欲绝,是因为他鼓琴志在高山,再无人曰……志在流水,在无人曰……,所以……,学生在回味读书的过程中重温了知音相聚的快乐,同时也就更懂伯牙绝弦的原因,接着我拓展引导:孩子们,伯牙断绝的只是琴弦吗?他还断绝了什么?同时,我引进了课外知识,子期死后,伯牙写下的一首诗,配上悲惨的音乐,师生共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和绝弦的极端行为,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这一环节的设计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对文章的解读也就更深了。

  三读:熟读成诵促积累

  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努力体现精炼、清晰的理念,板书条理清晰,美观大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

  设计特色

  1、关注学生的主导地位。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2、增强了学习目标意识。我注重对教材学法的指导,把"讲教材"变为"学阅读",让学生学得更主动。

  3、注重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古色古香的课件和音乐把学生的情感带到了充满古文味道的课堂中。

  4、追求"本色语文"和"以读为本"的原则。课堂上扎实、有效地体现语文课所承载的内涵,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多元化的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味道,使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有说得不好的地方,恳请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不能没有他们”中的第二个主题《阿姨叔叔辛苦了》。

  一、教材分析

  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劳动者的默默奉献,但是,21世纪的儿童并不明白这一点,他们往往认为他人为自己服务是理所当然的,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劳动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 ,以及人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服务的依存关系,激发他们尊重并感谢劳动者的情感 。因此,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要用行动感谢劳动者。

  2、让学生明白尊重劳动者就要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其中“懂得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是教学重点。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我设计了活动二走近劳动者。选择与孩子最密切的农民工作为突破口,通过交流调查资料、引导动手计算,畅谈切身体会等环节,帮助学生建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我们要树立这种劳动者劳动的情感意识,从而有效突出教学重点。

  “能发自内心的用行动表示对劳动者的谢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活动三:感谢劳动者。本环节克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空谈理论做法,引导学生从细微琐事中明白事理、学会感恩,通过组织讨论,让学生辨证认识何谓最有价值有意义的答谢,将学生认识上升到一个高度,从而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以“走入社会”为切入点,根据本课特点,我采取了体验法,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多媒体运用等多种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实地观察,访问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受。

  三、教学流程

  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身边普通而又忙碌的劳动者,我组织学生谈论有关“生活中有哪些为我们服务的人?”“他们是怎样工作的?”等话题。引导学生组成小记者团,在家长的带领下,到现场(电业工人架设线路、邮递员送信、农民在农田里耕作、医生在看病)实地参观、采访,亲身感受到叔叔阿姨工作的辛苦,体会到我们生活的方便是因为有许许多多服务于我们的人。并用表格、日记、拍照的方法记录下来,目的是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感受劳动者的付出,激起他们的感恩之心,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课堂上,我设计了以下环节与学生交流

  活动一:寻找劳动者

  上课伊始,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课前老师已经安排你们去调查、寻访身边的劳动者。从反馈的信息看我们每位同学都与身边的劳动者进行了亲密接触,一定对他们的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了。那我有个问题要问你们了,除极特殊情况外,凌晨三点,还没有睡觉的同学请举手?那你们知道此时谁还在工作?

  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汇报他们课前的调查所得。从而进入第一个环节寻找劳动者的教学。在学生调查汇报后,我补充展示自己调查的情况。

  活动二:走近劳动者

  1、教师叙述:在众多劳动者中,有一个特殊的人群格外引人关注,他们离开世代居住的黄土地,来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称呼他们——农民工。在你调查的对象中,有哪些是农民工,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据自己所见、所闻,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我出示农民工的资料。我希望学生能够明白辛苦不仅是工作中的,也是生活中的。

  2、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父母外出务工的辛苦事例。

  3、动手计算:辛苦的不仅是农民工,还有千千万万的其他劳动者。接着我引导学生穿过农民工,将视野投向更广大的劳动者群体。指导学生算一算,通过计算,让学生感受到每天劳动者的工作量,看似不起眼,实际是那么劳累。

  4、汇报交流:没有了这些劳动者,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模样呢?思维灵活的学生能够迅速的回答这个问题。为了启发其他学生的思维,我出示一组图片,要求学生观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相信学生看后都会明白:这是因为没有清洁工人造成的。再发散学生的思维:如果没有了其他劳动者,我们的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模样呢?此时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谈到没有了农民,没有了司机,没有了印刷厂工人……

  活动三:感谢劳动者

  活动意图:第一个活动和第二个活动都是为“感谢劳动者”做铺垫的,让学生用各种形式感谢劳动者才是本课的落脚点。

  1、在这个活动中,我先告诉学生,既然劳动者这么辛苦,我们就应该对他们说声谢谢。再让他们思考:我们该怎样表达自己的谢意呢?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情观察,抓住每一个瞬间及时表达我们的谢意:当餐厅的服务员为你端上一杯热茶时;当售货员为你服务时;当邮递员把信件送到你家时……

  2、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表现才是对劳动者最好的答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此我让学生先分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学生交流时,我相机出示学生在调查采访中的录象,让他们琢磨劳动者的心声。在这个回顾与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顿悟:感谢劳动者不仅是一声谢谢,尊重劳动成果才是对他们对他们最好的尊重。于是我出示:不挑食是对农民的尊重;不乱扔纸屑是对清洁工人的尊重;好好学习、遵守纪律是对老师最好的尊重…

  3、联系实际: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4、制作贺卡:同学们,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用自己的行动表示对劳动者的感谢,也可以在属于劳动者的节日里送上祝福。“五一”劳动节即将到来了,你打算如何表达对劳动者的真诚的谢意和真挚的祝福呢?讨论后,指导当场制作贺卡或者礼物,并指名动情的读读自己写的祝福语。

  课后延伸:

  1、利用三分钟时间让学生把自己感受记录在46页的“我的感想”这个栏目中。

  2、教师结语:在生活中我们处处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学会感谢,一个眼神、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个动作,无处不闪现着爱的火花,让我们将这份爱不断传递,我相信,只要有你有我有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生活中将处处充满亲切的问候和真诚的感激,让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样充满爱的和谐家园中生活、学习!

  算一算

  1、送液化气工人

  一瓶装满气的罐子重31公斤,每天送10罐,他要背( )公斤。

  2、送桶装水的工人

  每次送水爬4层楼,一天送20桶水,他要爬( )楼。

  3、环卫工人

  每小时弯腰300次,撮300堆垃圾,2小时弯腰( )次,撮( )堆垃圾

  4、巡警

  每小时走2公里,每天8小时走( )公里

  5、门面接待员

  每小时问好或送客说40次,每天工作8小时说( )次

  6、教师

  每本作业批5个红勾,每天批改100本作业批( )个红勾

  7、搬运工人

  一袋水泥重50公斤,一次搬运20袋水泥上5楼,要搬( )公斤

  8、你还了解到其它行业的辛苦吗?

【说课稿】相关文章:

掌声说课稿04-28

《假如》说课稿06-18

《免疫》说课稿06-11

《吆喝》说课稿06-10

《雷雨》说课稿06-16

弹力说课稿11-14

猫的说课稿11-08

《坐井观天》说课稿06-21

《元素》说课稿07-07

《乘车》说课稿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