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5篇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听说活动《出生的故事》,听说是交际的前提,学会倾听,清楚表达,是社会生活所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同样,更是现代社会善于交往所必须掌握的一点。这篇教材提供了一个叫“早早”的孩子出生的故事。介绍了他出生的时间 、体重、身高、样子、名字的来历和特殊的经历。让孩子们去查找自己出生时的各种资料,依据听到的内容和层次,模仿说话,提高表达能力。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幸福、父母的辛苦及对自己的一片深情,知道自己从孕育到出生到成长都倾注了父母无数的心血和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自己出生时的情况,并能清楚有层次地向别人介绍。知道人孕育——出生——成长的过程。明白如何与人交流,怎样明白地表达。
2、能力目标:培养听说能力。认真听,听懂主要的内容;能够复述,复述是模仿的前提;模仿说,说清表达的内容,为今后与人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3、情感目标:了解父母为孩子经受的痛苦、操劳,感受亲人无私真挚的爱与强烈的期盼,激发孩子对父母的感激,热爱之情。在一种人文氛围下,体验人性的美,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
1、能听懂录音内容。
2、能模仿或创造性的讲述自己出生的故事。(此点最为重要)
教学难点:
学会有层次,清楚并有创意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教学准备:
配套录音带、 图片、学生收集的各类文本音像资料、 家长的录音 、教师自己出生的相关资料
说学生:
一年级的孩子,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特别是对自己的出生的故事。因此,他们会满怀兴趣地学习。孩子们模仿能力极强,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在家长的必要帮助下,他们有能力主动去听、去复述、去表达。还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认真听、大胆说”的良好习惯,为今后的写作、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
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选择如下方法,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使学生感兴趣,有话说。
2、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将教科书“这本小书” 与生活“ 这本大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从学生、家长、教师三个维度挖掘语文教材及这教材外的人文内涵。
3、 注重面向全体、分层教学。
我们的教学原则之一“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因此在课上我们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使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4、重视听说能力的训练。
设计听2——3遍录音,要听出主要内容,听别人说话要听出不同之处,并且有层次、有特色地表达,其中还教给学生一些语文知识。使学生学会倾听,能够模仿,敢于表达,培养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为以后与人交流打下基础。
二、发挥了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中的首席地位。
1、把握时机,恰当指导。
2、创设氛围,引生入情。
课前;
(1) 提前让学生回家咨询,了解出生时的情况,搜集必要资料。
(2) 请父母录音,回顾当年的情境与感受。
说课上:
从一声声啼哭,一张张可爱的宝宝图片,许多照片,交流故事等方面一步步将学生带入七、八年前,带回父母亲身边,创设表达的氛围,使学生有话说,急于说。在课堂浓郁的人文氛围中,激起老师、学生和听课者的共鸣。使教师、学生、文本达到了“人文互动”。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在课堂中多次设计:你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爸爸妈妈说点儿什么?等等。一步步将学生带入幸福的情境当中,受到触动。在语文的情感体验中,促进学习知识形成能力。并使学生在老师鼓励、协助下,形成一种“人文态度”——自主、自信、自尊、自强的主体意识及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注重了对学生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的培养。
说学法:
结合教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兴趣地学习,认真听录音、听同学说、积极主动结合自己的查找的材料练习说话。形成一个自主、合作的愉快氛围,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要求。
1、出示卡片,在复习旧知,认识常用字中引出“专心听” “大胆说”两张卡片。对学生明确提出听说活动的要求。
2、放录音:听婴儿稚嫩的啼哭声;展示图片:看婴儿的可爱的`模样,引发学生想象和兴趣,引入新课。
(此处设计,既明确了听说活动的要求,又在听与看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人文氛围。既找到了一个与老师同学交流的空间,又在看与说中培养了观察、表述的能力。)
二、反复倾听,尝试复述。
1、放录音《出生的故事》。(根据学情,确定播放次数。)
2、通过听录音,明确说话的内容。
(一个叫“早早”的孩子出生的故事:出生时间 、体重、身高、样子、名字的来历和特殊的经历)
3、复述
4、再听一遍录音,按照老师的板书提示,把早早的故事讲一讲。
(时刻将听与学生的说紧密相连,既培养孩子学会倾听,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与概括,复述的能力。并为下一个环节层次清晰的模仿说话做了铺垫。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又符合了因材施教。)
三、模仿录音,练习说话。
1、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出生的故事,想把你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吗?先和同桌或你的好朋友讲一讲、练一练。(结合课前搜集的各种资料:照片、父母的介绍等)
2、 给大家讲一讲你出生的故事。(根据学生情况,教师适时指导:与人交流要彬彬有礼,落落大方;说完整话;表达清楚;条理清晰;渗透语文知识:人称、关联词语、好词佳句、详略处理等。)
3、听了同学们这么多精彩的出生的故事,老师也想起了自己的出生故事,想听听吗?(引导学生学会重点说与众不同之处,学会有创意的表达。此处也可依据学生讲述的内容引出。正所谓“教无定法”。)
4、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谁愿意讲给大家听听。(重点指导,又不与上一环节重复,点面皆到,省时高效。)
四、提高认识,升华情感。
1、出示胎儿图片,头冲下,展示由一个小胚胎成长成一个可爱的婴孩的过程。
2、一位同学母亲讲孩子出生的故事的录音。
3、听了妈妈的话,大家有什么感受,想对妈妈说点什么吗?(感受亲人之爱,自己的幸福)
4、指导学生,在讲自己《出生的故事》时,加入感受,效果更好。
五、课外延伸,余味绵绵。
1、放钢琴曲《给母亲的信》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拿出一个孩子的成长日记。告诉孩子们:“记录你们成长的方式有许许多多:一张张照片 ,一盘盘录像录音带,一本本成长日记,其中处处能让我们感受到父母的挚爱与企盼。请你们回去再找一找,读一读,有时间给大家讲讲你《成长的故事》。
2、以一位母亲的话作为结束语:“和所有的母亲一样,我爱你我的儿子。我知道我不可能永远年轻,但我希望我永远是你眼中最美的母亲;我知道你总有一天会离我远去,但我相信你永远是我心中最牵挂的儿子!”
板书设计:
听说活动 时间 1995、 10、 5 22:05
名字的来历 早早
出生的故事 身高 40厘米
体重 2600克
特殊的经历 暖箱
说课稿 篇2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滑动变阻器》,下面我分别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过程设计这五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指导思想
新课程特别强调物理学科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更强调过程和方法的教学。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我校对物理学科的定位是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贯彻落实“改进探究教学,重视学生体验”,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又可以培养学生的以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各种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设计让学生有体验的探究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步步为营的、有效的引导就可以促进学生的顿悟与理解,而不是造成学生机械背诵或一知半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在学生主体上的评价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思维参与,关注其情感体验。同时又要求教师能放能收,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与时效性。
二、教学背景分析
1、知识背景分析
《滑动变阻器》既是对上一节《电阻》的延伸,又是学习《欧姆定律》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学习后续知识影响很大。变阻器作为一种仪器在生产、生活中也有重要应用。所以,本节课对培养学生关注生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很有价值。
2、学生背景分析
(1)经验方面——学生刚刚学习电阻的知识,可以分析如何去改变电阻的大小;有电学实验的操作经历,已习惯了必须把线接在接线柱上;学生对“变阻器”的感性认识比较少。
(2)心理方面——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愿意探究未知问题。
(3)能力方面——生产生活中与“变阻器”有关的事例大多比较复杂,学生还很难独立解释、解决。
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
(2)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会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使之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2、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变阻器原理的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2)在学习滑动变阻器使用的过程中,用推理再实验验证的方法,体验物理实验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生活中的物理,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体验通过实验验证推论正确性的乐趣。
基于在从前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后续解题中的思维障碍是对变阻器的原理不够清晰,特别如果使用三个接线柱的情况更是无从下手。学生多半是盲目背诵滑动变阻器使用的规律是“滑片离下接线柱的距离”,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滑动变阻器原理的深刻理解和对构造的足够认识。因此,确定教学重点为滑动变阻器的原理,这既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难点为根据变阻器原理分析滑片移动对连入电路中电阻以及对电路中电流的影响。
四、 教学方法选择
本节课主要采取教师演示、对比、设疑、启发、追问、引导、适时应用媒体等手段,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有机会在积极主动的课堂氛围中,经历知识形成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思维活动。学生通过两次探究学习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从而达到思路清晰,最终形成知识,获得方法,培养能力。
五、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在课题的引入时,我以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实验创设一个干净的情景来直接切入主题,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因为之前学生做实验时已习惯了亮度不变的小灯泡,因此对小灯泡亮度能改变感觉有新鲜感,有对学习对象主动研究的求知欲。
(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在处理滑动变阻器原理这个重点时,我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出发,选用最靠近问题本质的器材——“一根长电阻线+金属夹”来给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学生正思考演示实验中小灯泡亮度改变是如何实现的,跃跃欲试之时马上就有机会自己动手实践,他会很有积极性去参与。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动手与思考相结合,他要应用刚学过的电阻的相关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中间还伴随着观察、尝试、同伴合作、交流、再思考,有提升还有竞争,学生进入一种主动学习的境界,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不同层次的体验。
因为物理情景清晰,在学生有探究体验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即时生成的追问引导学生得出变阻器的原理。教师补充“另一段电阻丝并没有接入电路”,在对比中帮助学生扫清认知障碍。在得出原理后,通过金属夹滑动初步建立分析问题的思维程序,这样为后面迁移到滑动变阻器的分析做铺垫。
(三) 即时追问,思维深入
在处理滑动变阻器的构造时,我采取以教材为学习资源,结合学生观察实物,将实验室用的滑动变阻器与前面已分析透彻的最简单的滑动变阻器作对比,如哪部分相当于金属夹?哪部分相当于电阻线?为什么把电阻线绕成圈?绕在什么上?为什么电阻线的表面刷一层绝缘漆?那与滑片又无法导通了,怎么办?
我们一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每接触一种新仪器都要关注铭牌上的信息。这样学生在自学和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可对变阻器的结构“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是机械的记忆,明白每部分构造都是因需要而生的`,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将“构造—结构示意图—元件符号”整合起来说明,一一对应。
用一个大的变阻器给学生以感官的刺激,学生猜想此变阻器与他们所用的变阻器的最大阻值的对比结果,并说出依据,训练铭牌意义的同时又突出变阻器的原理。
(四)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在变阻器的使用方面,传统的方法是让学生去做,做完后再找规律,结果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把原理丢在一旁,又重新从一个表象的角度去发现哪些方法有效,最后成了背诵滑动变阻器使用的规律,还得教师帮他拉回到原理的正轨,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高中阶段后续知识的学习。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始终抓住本质,紧紧围绕并应用原理去做探究和思考。变阻器有四个接线柱是使学生困惑的原因,当共同分析有几种接法后,根据分析滑动变阻器的程序进行练习,并进行小组交流。为了改变过去学生学习滑动变阻器只停留在能做题的层面,我又安排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的过程,通过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对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作用的认识。整个过程以学案为支撑体现学习痕迹,注重落实。
(五)联系生活,扩展思维
小结之后,将学生的视野扩展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举出应用变阻器的实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还可以向学生渗透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理念,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是有用的。做到联系实际,放眼未来,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德育渗透,落实三维目标。同时要求学生课下分析滑动变阻器有什么缺点如何改进,将思维延伸到课外。
(六)当堂检测,题目分层
及时反馈检测知识掌握,不要华而不实的课堂,提高实效性与时效性。精选典型题目,尊重学生的差异,不同层次学生可依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做不同的题目,并要求学生保留做题的思维痕迹。
以上就是我对《滑动变阻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编辑电子板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设计反思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编辑电子板报》是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华中师范大学组编九年义务教育《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五册第6课的内容。本课通过学习和制作 “电子板报”,让学生知道WORD是应用广泛、功能强大的文字处理软件,兼有完善的排版功能。熟练运用WORD软件,是社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和制作 “电子板报”,让学生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WORD”一章的各知识点。
【能力目标】
通过制作 “电子板报”:
⑴、熟练运用WORD软件进行复杂图文排版。
⑵、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
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⑴、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⑵、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版式设置(页面、分栏、文本框)、格式设置(文字、图片)、表格制作
【教学难点】 使学生熟练掌握制作电子板报的基础上,设计出一个具有自己特色和创意的电子板报。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课我将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比较发现法、直观演示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来完成教学任务。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力促课堂教学在生动有趣、愉悦的气氛中展开。
对于本课的教学,学生采取的学法是:“接受任务→小组创作→评价成果→归纳总结”,即学生通过制作一份电子板报,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并在其中要求融入审美情趣、网络技术、社交能力的展示。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指导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发挥。
三、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机房、教学素材。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流程:
(一)、直观演示,导入新课
教师:你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报纸和杂志,你们在吸取它们精彩知识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这些知识是通过什么软件、什么途径和什么方法编排在一起的?(学生说没想过)你们想不想看一些网上的电子板报?(学生兴趣大增,急切地想看电子板报)
教师演示:网上学生制作的电子板报(进入新浪站,输入关键词“电子板报”,显示搜索结果,进入相关网页,演示)。
【教学意图】 通过直观的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进而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知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任务。
教师:这些电子板报整体如何?是用什么软件编排的?
学生:设计得真好,内容真丰富,用WORD、WPS软件制作的。
教师:你们有没有信心办一份能和它们相媲美的报纸呢?
学生:有,比他们做的更好!(学生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教师:现在各小组根据给定的主题,运用WORD软件完成任务。
(二)分组创作,自主探究
各小组成员聚集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讨论一段时间分配好任务后,有的小组各成员回到自己的座位,翻开书,打开WORD软件,一步一步地自学,并不时地和同组其它同学讨论着;有的小组成员聚集在一起,一个同学在讲解,其它同学在听讲,并不时地记笔记和提问,能者为师,互相学习,气氛融洽活泼又严肃。
教师在巡视辅导过程中,密切注意各组对各知识点在理解和运用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及时在学生自学过程中穿插讲解。如“如何使分成左右两栏的文字行数相等”“如何在正文随意定位插入图片”“怎样改变文本框的形状”等等。对于本课中的重点:格式设置(文字、图片)、表格制作;版式设置(页面、分栏、文本框),教师要根据全班同学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进度,及时讲解这些。
教师在教室内走动,融入到学生中,随时点拨他们在完成电子板报过程中遇到的全组都不能解决的新问题。有时候,教师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连教师都没有遇到过。此时,教师学生共同去查资料或到网上解决,真可谓教学相长,又增强了师生间的朋友伙伴关系。
【教学意图】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在动手操作中,促使学生去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和自我创新,达到熟练掌握并运用“WORD”一章的各知识点。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把教材、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目的是为了自我学习。同时也可以发现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个别和普遍问题,教师可及时纠正。
(三)、评价反馈,指导激励
在规定的时间内,每个小组完成了任务。作品风格各异,布局、审美、制作无不体现了各小组成员的智慧和汗水。作品统一在多媒体教室展示。请了一些相关科目的教师来评价、指导。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讲述自己小组电子板报制作过程,介绍如何学习WORD这一章的重点难点的方法,并对教师和其它同学现场提问给予回答,(若回答不出,同组同学可以补充)。从学生的介绍和回答中,我了解了各组已掌握WORD这一章节知识点,基本已熟练运用WORD综合排版。
【教学意图】 本环节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欣赏他人作品以及评价他人作品的能力。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快乐,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兴趣。
(四)、总结拓展,培养创新
“同学们做的电子板报都非常好,每个同学在制作电子板报过程中,肯定或多或少都学到了课堂上的或课堂外的知识。(学生都发出会心的微笑)
最后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帮学生梳理知识。
通过WORD这一章的学习,同学们已较熟练地运用各种资源,希望能通过这种方法,联系身边的事、景、情、自然界等等,选一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教学意图】 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学习、探究、尝试、失败中,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也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说设计反思
1、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2、协同合作精神。在本课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在作品创作中小组内共同探究、共同合作,学会了互帮互学,共同提高。这说明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创新的理念,更要有合作的精神和意识。
3、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之前,都创设了适当情景,以此让学生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注重信息技术、美术、思品和语文等学科的整合,这样,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选择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主动活动,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健康探索的对象。在《纲要》中健康科学目标提到“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我先物体的形状出发,逐步过渡到对物和物体的之间的颜色来比较探索,联系跳跃及躲闪,锻炼思维的灵敏性。由易到难,逐步深入。
2、目标定位
小班孩子年龄小,独立性差,常常爱模仿别人,他们的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主要依靠动作进行,需要亲身体验,探索中去发现事物的特征。目标为:
(1)乐于参加跳圈游戏,感受与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2)能按指令迅速正确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3)联系跳跃及躲闪,锻炼思维的灵敏性。
3、重点和难点
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物和物体的之间的颜色来比较,难点是:找到对应的颜色的圈中,初步获得物与物的两者之间比较的关系。
4、活动准备
活动场地上画有红色和蓝色的'两个圈,每人贴一个红色或者蓝色的标记,强快的音乐。
二、说教法。
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 师生互动。因此,本次活动教师除了以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以自己的形态感染孩子外,还采用适宜方法来组织教学。在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多种感官参与法:在活 动中通过眼看(观察)耳听(倾听)脑想(想象)学一学、说一说(尝试)做一做(模仿表演)等多种方法来获得知识体验,重点是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大胆表述, 借助于儿歌生动活泼的画面,极富感染力的配乐以及我声情并荗的解说,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然后利用各种教学方法给幼儿提供表达的机 会,通过语言的激励调动幼儿模仿的积极性,让幼儿敢说、想说,多感官参与的活动给幼儿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
遵循“幼儿是通过自由观察,积极探索进行学习的。”这一认知发展规律,为了给今后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奠定基础,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升华了情感。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属性及课文的特点
《〈宽容〉序言》选自华东师大出版社高中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表现人类的精神的力量,多篇文章意在表现正确的思想和顽强的精神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具有改造世界的力量。《〈宽容〉序言》是房龙的代表作《宽容》的序言,这则序言用一个虚构的故事,浓缩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无数事实,强调了宽容精神对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这篇序言既是一篇散文诗,也是一则意味厚重的寓言,既饱含诗情,又寓于深刻的寓意,极具思维和审美的张力。对学生和老师都有极大的吸引力,既有可教性又有可学性,是不可多得的优秀选材。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突破口的选择
1)教学目标:
a、理解“宽容”的精神实质及其对人类历史的推动作用
b、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
2)教学重点:透彻理解宽容的精神实质及其对人类历史的推动作用
3)教学难点:清晰透彻地理解故事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目标的设立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的,但是思维的思辩性很差,因而在教学重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使其能从更深的层面认识人类文明前行的轨迹。《〈宽容〉序言》讲述了一个先驱者因发现了真理并用敢说出真相而被处死,但最终得到认可的故事,故事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宽容》一书的精髓,怎么样从故事中读出《宽容》这本书的思维内涵是教学的难点。这一难点的确立可以培养学生从充满诗意的含蓄文本中解读出文本的深层意蕴和内涵。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得到广度和深度的发展。从大鱼纹的观念出发,以文学的方式来关照哲学命题,使学生能用准确、全面、透彻的眼光来看待和解决问题,避免个人的偏执和疏漏,培养思维的缜密和深刻。同时这篇序言的教学也承载着发展学生情感的任务。对个体世界过度关注,导致了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狭窄,对人类历史、思想、文明的发展是所知甚少甚浅的,确立这样的教学目标也是想以漫游者的悲剧故事来唤醒学生的“大爱”——对人类前行中的苦难的悲悯,强化人文的精神,加强思维的底蕴。
4)突破口
教学中,我想以漫游者的结局作为切入点,以他的殉难为中轴,上承人们对无知的安之若素和漫游者惊奇地发现,下接人们的觉醒和悔悟,由举世群盲到卓尔不群的精神个体出现,再到有知和无知的痛苦交织,在这种痛苦中反思宽容的意义和内涵。这个切入点可以钩连起品味语言,感悟哲理和对宽容作用的思考。人类独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从中体悟,新的思想产生了,反动守旧的势力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权威、生活秩序是无法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新思想的,宽容是艰难的,但不宽容又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是以死亡和历史真理的缓慢、滞后发展为代价的。因而对漫游者的宽容也就意味着给他们自由、民主,这对思想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教学手段、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对于使用媒体教学,我一直是很拥护的,但也很谨慎。运用得好,媒体可以起到帮助教学的作用,运用不好,媒体就成了教学的障碍,对教学是一种牵制和限制。这是一则寓言故事,用媒体来创设情景有助于有效加深学生的理解,迅速进入故事的情境。媒体的运用过程中,精心选取了房龙亲手为《〈宽容〉序言》所绘的插图,还有人类历史上和漫游者有共同命运的先驱者的照片,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沉浸于房龙的`哲理世界,也可以穿透故事进入人类历史现实,各种情境的创设能更好的辅助教学目标的落实。
2)方法
a 、朗读法:文质兼美的文章,朗读是必不可少的。这篇序言更是集趣味性、思想性、审美性于一身,教学中适当设置朗读可以从感受包含的事情进入深刻的哲理的感悟。
b、讨论法: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次讨论,目的在于互相补充,彼此技法,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
c、提问法:老师在备教材、备学生的前提下精心设计问题,以此和学生对话。这种方法很可能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寻找对话的平台是最重要的。
d、读写结合法:教学设想者,有这样一个环节,请学生为漫游者写墓志铭,当堂完成有效地检验学生的理解、感悟程度。同时也能检测文本语言对学生的影响。这一环节是我特别想尝试的,期待它能成为本课的亮点。
四、教学流程
1、导入:用宽容不同版本的封面作为媒介体会这本书的非凡魅力引出作者方龙以及他极具“人文主义”特点的作品和他独特的写作方法。用极其轻松俏皮的文字撰写历史著作
2、认识这篇序言的与众不同。
3、问题设计
a、漫游者有哪些创新的举动?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一个人?
b、他的结局如何?为何会有这样的结局?(讨论)
c、如果当时人们宽容了漫游者会有怎样不同的情况发生?
d、通过这则寓言故事,感悟到了哪些哲理?
e、学习本文的语言,结合你的理解和感悟为漫游者写一则墓志铭,其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学生的回答有可能不够全面,概括不够到位,可以用一系列小问题进行铺垫和追问。
如:
有哪些因素导致了这样的结局
这些因素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具体的语言来得出特点。
【说课稿】相关文章:
苯说课稿08-25
翠鸟说课稿04-24
《松鼠》说课稿04-27
掌声说课稿04-28
《理想》的说课稿04-19
《背影》说课稿04-30
雪花说课稿06-08
《微笑》说课稿04-06
《散步》说课稿01-11
《松鼠》说课稿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