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范文先生网>资料大全>说课稿>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时间:2022-08-12 12:59:5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四年级上册说课稿(一)

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相交与垂直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1-23页)

  2、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地位、作用:

  (1)、编排意图是通过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创造能力。

  (2)、地位及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直线、角以及平行的基础上展开的,以引出相交与垂直的概念。在平面几何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及不可替代的作用。

  3、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4、教学重点:

  (1)、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2)、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5、教学难点: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6、①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框架一个、三角板一套。②学具准备:三角板一套、一张长方形纸。

  二、学生分析:

  1、 学生的认知背景分析。《相交与垂直》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直线、角以及平行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学习几何图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但也觉得比较陌生,受图形空间观念和动手技能的影响,有部分学生学起来还感到吃力,动手操作灵活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学习方法。

  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⑵使学生学会手、口、脑、眼并用,善于通过有序观察、归纳、总结理解新知的方法。

  ⑶通过汇报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学理念:

  首先,力求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教学内容为基准,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其次,以学生发展为本,采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第三,在实践应用知识上,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思想。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教学分五个层次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知道相交。

  1、请同学们观察我们的教室,在教室里有没有互相平行的线呢?再看这里的两条线,它们互相平行吗?(不平行,它们相交了。)

  2、引入课题: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相交的线,相交的两条直线会组成角,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相交有关。(板书:相交与垂直)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中,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实践探究,建立概念,认识 "互相垂直"

  1、两根小棒相交可以得出角,大家想动手玩玩吗?(要求)同桌合作摆小棒,把两根小棒相交得出的角摆出来。 然后汇报

  2、刚才许多同学说了自己的摆法。摆成锐角和钝角用眼睛也可以判断出来。可是直角是90度,用眼睛判断不够精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摆的角是直角吗?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书的角去比……)。

  3、老师用两条直线代替小棒,表示出你们摆的直角(课件出示)。在直角上还要标上直角符号"┐".

  这三组直线都相交成什么角?(板书:成直角)它是由几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板书:两条直线相交)

  像这样,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4、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都有一个交点,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用字母O表示垂足)

  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什么?(相交成直角)

  5、质疑:对于互相垂直你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吗?"互相"是什么意思?

  师举高一根小棒,能不能说这根小棒垂直? (不能)必须有另一根小棒与它垂直

  6、我们以图①为例,为了区别它们,在直线上取一点。我们不能说线段OA是垂直的。

  应该是OA垂直于OB,还可以说OB也垂直于OA.记作:OA⊥OB

  7、(出示长方体铁框架)谁能说说长方体的哪些边是互相垂直的?(两三名学生说)

  打开电脑找到这个立体图形,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玩中学,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说一说等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三)、学生动手尝试,

  1、折一折,加深认识"互相垂直"

  (1)、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2)、 怎样验证你的折痕是相互垂直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互相垂直。

  2、画一画,画垂线

  师指导画垂线的两种情况:一是过直线上的一点画一条与这直线垂直的直线;一是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与这直线垂直的直线。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又体验到数学的基本实用性。

  3、做中得

  (1)、综合练习(出示课件)

  判断对错。(用手势来表示)

  ① 两条直线相交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②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③ 下面图中的AC线段最短。( )

  (2)、实践应用

  完成教科书23页小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通过小实验让学生体会点与线段之间垂直线段最短。

  (四)、再次观察教室,发现教室里互相垂直现象到处都是。

  师小结:互相垂直是一种很常见,又很实用的现象,在我们周围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同学们想亲自验证一下我们身边的互相垂直现象吗?请同学们在课外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测量,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跨越了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真正培养了学生应用意识,合作意识和研究能力。

  (五)、归纳整理,概括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学得高兴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全课总结有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注意点,加深对互相垂直的理解、巩固、记忆,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四年级上册说课稿(二)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相交与垂直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1-23页)

  2、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地位、作用:

  (1)、编排意图是通过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创造能力。

  (2)、地位及作用: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直线、角以及平行的基础上展开的,以引出相交与垂直的概念。在平面几何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及不可替代的作用。

  3、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认识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4、教学重点:

  (1)、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2)、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5、教学难点: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6、①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框架一个、三角板一套。②学具准备:三角板一套、一张长方形纸。

  二、学生分析:

  1、 学生的认知背景分析。《相交与垂直》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直线、角以及平行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学习几何图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但也觉得比较陌生,受图形空间观念和动手技能的影响,有部分学生学起来还感到吃力,动手操作灵活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 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学习方法。

  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⑵使学生学会手、口、脑、眼并用,善于通过有序观察、归纳、总结理解新知的方法。

  ⑶通过汇报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学理念:

  首先,力求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教学内容为基准,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其次,以学生发展为本,采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第三,在实践应用知识上,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思想。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教学分五个层次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知道相交。

  1、请同学们观察我们的教室,在教室里有没有互相平行的线呢?再看这里的两条线,它们互相平行吗?(不平行,它们相交了。)

  2、引入课题: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相交的线,相交的两条直线会组成角,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相交有关。(板书:相交与垂直)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中,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最佳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实践探究,建立概念,认识 "互相垂直"

  1、两根小棒相交可以得出角,大家想动手玩玩吗?(要求)同桌合作摆小棒,把两根小棒相交得出的角摆出来。 然后汇报

  2、刚才许多同学说了自己的摆法。摆成锐角和钝角用眼睛也可以判断出来。可是直角是90度,用眼睛判断不够精确,你有什么方法证明自己摆的角是直角吗?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用30度和60度角拼、用书的角去比……)。

  3、老师用两条直线代替小棒,表示出你们摆的直角(课件出示)。在直角上还要标上直角符号"┐".

  这三组直线都相交成什么角?(板书:成直角)它是由几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板书:两条直线相交)

  像这样,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4、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都有一个交点,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用字母O表示垂足)

  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什么?(相交成直角)

  5、质疑:对于互相垂直你们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吗?"互相"是什么意思?

  师举高一根小棒,能不能说这根小棒垂直? (不能)必须有另一根小棒与它垂直

  6、我们以图①为例,为了区别它们,在直线上取一点。我们不能说线段OA是垂直的。

  应该是OA垂直于OB,还可以说OB也垂直于OA.记作:OA⊥OB

  7、(出示长方体铁框架)谁能说说长方体的哪些边是互相垂直的?(两三名学生说)

  打开电脑找到这个立体图形,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玩中学,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说一说等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

  (三)、学生动手尝试,

  1、折一折,加深认识"互相垂直"

  (1)、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请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2)、 怎样验证你的折痕是相互垂直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互相垂直。

  2、画一画,画垂线

  师指导画垂线的两种情况:一是过直线上的一点画一条与这直线垂直的直线;一是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与这直线垂直的直线。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又体验到数学的基本实用性。

  3、做中得

  (1)、综合练习(出示课件)

  判断对错。(用手势来表示)

  ① 两条直线相交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②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③ 下面图中的AC线段最短。( )

  (2)、实践应用

  完成教科书23页小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应用垂直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通过小实验让学生体会点与线段之间垂直线段最短。

  (四)、再次观察教室,发现教室里互相垂直现象到处都是。

  师小结:互相垂直是一种很常见,又很实用的现象,在我们周围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同学们想亲自验证一下我们身边的互相垂直现象吗?请同学们在课外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测量,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跨越了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真正培养了学生应用意识,合作意识和研究能力。

  (五)、归纳整理,概括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学得高兴吗?说说你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全课总结有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重点、难点、注意点,加深对互相垂直的理解、巩固、记忆,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四年级上册说课稿(三)

  一、 说教材

  《路程、时间与速度》是九义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1、说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2、说预期效果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预想达成的教学效果如下:

  (1) 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 情感目标:养成学生积极关注、收集、处理生活中数学信息的习惯,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3 说教学重、难点

  要想达成预期的效果,教学中必须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对个九、十岁的孩子来说,"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路程那么明确,不像时间那么常见,并且速度的单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学生们从未见过,因此,教学关键是让学生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说教学方法

  1、教法:本节课我运用了迁移法、复合的现实数学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

  2、学法:教学中运用了分析综合法、经验归纳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指导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达成预期效果,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再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再现了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和喜爱的运动会场景,"今年10月,我校举行了第八届运动会,学校打算选出一位运动员参加省‘径赛明星’的比赛,你会怎么选?"同学们当然会选跑的快的运动员。由此自然地进入第二环节。

  (二)主动探究模型,探究新知。

  观察运动员的两张比赛成绩表,从表中你能得出哪些数学信息?谁跑的最快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思考,从表1中得出200米径赛中张方最快,因为他用的时间最少,而1分钟定时往返跑中丁勇跑的路程最长,所以他跑的最快,从而领会"路程一定时,时间越短速度越快;时间一定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快。"在上面的两组快慢比较中,表面上看是比较路程或时间,实质上比的就是速度。怎样让学生透过表面看实质呢?于是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现在学校要在这两名运动员中选出一名参加省‘径赛明星’的比赛,该选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是啊,路程、时间都不相同,又怎么比呢?情境条件和已有知识的矛盾、冲突,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欲,也激发了他们畅谈选择理由的愿望,积极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那就是要找一个统一的标准:他们每秒钟各跑了多少米?速度的概念应运而生。

  要比快慢,先求速度,通过列式,计算出他们每秒钟跑多少米。(板书:每秒各跑多少米?200÷40=5(米)360÷60=6(米))这些数量各表示什么?一起听智慧老人说说吧!(智慧老人讲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定义)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相关联的量,学生原来只能模糊地感知,不能清晰地表达,所以,我借助智慧老人之口,直截了当地揭示概念,多媒体的演示,既能形象地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又节省了时间,建立了速度的概念,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速度的单位,每秒跑5米,每秒跑6米,用另一种形式说是5米/秒,6米/秒。那么速度单位可以写成……(板书速度单位)通过提问:(fanwen.weiyujianbao.cn)速度单位与我们学过的单位有什么不同?剖析出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共同组成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知道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长度,这样就架构起行程问题中三个数量之间联系的桥梁。 接着提问:你还知道哪些速度单位呢?引导学生创造出其他的速度单位,并进行板书。接下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同学们想知道你写的这些速度哪里会用到吗?让大家读一读,它们分别表示人、飞机、声音、光的速度。以上的"说一说、读一读"能让学生联系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并让学生认识了更多的速度单位,突破难点。在学生充分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这些数分别表示什么?根据回答进行板书。那怎样求速度呢?在这个教学重点环节里,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数量关系,进而得出:路程÷时间=速度,这里围绕"总结---归纳"二个环节进行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联系。

  为了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我充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开始情境的延伸:(课件)用线段图表示题中数量,能使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更只管、更形象,解答问题后,通过提问:每道算式分别表示什么?让学生总结归纳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速度×时间=路程,仔细观察这三道数量关系式,它们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通过对比,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数量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多元分层训练,巩固内化。

  在巩固练习中,我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了分层训练。第一层:基本训练,通过练习明确,已知路程、时间、速度中的任意两个数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数量。第二层:综合训练,这三道图文结合题,通过学生观察、分析,从纷繁复杂的条件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问题。第一题求时间,第二题求速度,提别是第三题,它的解答方法多样化,可以比路程,也可以比时间,还可以比速度。在练习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能让他们积极地思考,轻松地练习,感受着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四)联系实际应用,拓展提高。

  通过前面的学与练,学生对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到底学的这些知识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还有哪些方面应用这些数学知识呢?

  (1) 限速标志我知道

  这是高速公路上限制速度快慢的标志牌。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限速牌?

  (2) 为什么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呢?

  其实光的速度比声音的速度快得多,所以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

  (3) 气象台预测台风到达的时间

  台风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①今年8月,台风"泰利"在西太平洋生成,沿西北方向在我国登陆,台风距离大陆2160千米,中心最大风速60米/秒,你能预测台风到达的时间吗?

  ②现在台风距九江约900千米,预计24小时后到达九江,你能估计台风的速度吗?

  这一环节充分利用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让学生看到自己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增强了数学应用意识,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四、板书设计

  路程、时间与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四年级上册说课稿】相关文章: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02-22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范文05-12

【精华】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四篇05-11

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汇总五篇05-12

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模板六篇05-14

五年级上册美术说课稿03-08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说课稿02-01

二年级上册《风娃娃》说课稿08-16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说课稿01-29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说课稿01-16